鄙視鏈現象普遍存在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鄙視鏈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都對其缺點有大概的認知,然而它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其合理性如何?可以從心理學、社會學或哲學方面入手分析。

個人的理解:它應該與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社會身份認同有關,但是不懂其運行原理,故有此問。

相似問題:各種鄙視鏈是否存在相同的心理基礎?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149707


本答案僅供討論和參考。

解釋這個問題的話。

社會心理學有個比較重要的理論是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 )來自於Tajfei和Turner。不過最早的探討其實是Sherif的實驗開始的,用於解釋族群中心(Ethnoentrism)中的兩個內外群體的行為,即內群體偏好(in-group favoritism)和外群體歧視(out-group derogation),而鄙視鏈本質上也是由這兩個群體構成行為組成的,區別在於「鄙視鏈」往往存在於某個文化背景(文化社群或者社交網路空間)中的網狀衝突,但是核心機制還是這兩個。當時Sherif在Robbers Cave實驗後總結了一個叫做群體衝突理論,這個理論的著力點是所有群體在某種情況下(話語權的爭端,資源的爭奪等等)中,為了有限的競爭目標,天然會行成相互爭奪的行為結構。那麼在各群體在競爭性環境中,會形成分化甚至極化,群體內會由於外部壓力和群體向心使得內群體偏好顯得極為一致,且對於其他群體甚至內群體部分人進行排他行為,這種排他行為又保證了內群體的邊界穩定。但過程中,分化程度相似和衝突較小的群體會形成新的共同目標,而本來內群體在另外領域的不一致又會導致內群體分化後形成新的小群體,形成新的外群體衝突,然後又產生第二波分化和交疊,所以網狀的鄙視鏈就形成了。

所以按照Sherif的解釋來說,我們剝離出鄙視鏈形成中由於有限的資源(網路上鄙視鏈其實就是有限的主流社交網路話語權,或者文化價值的解釋權)而產生的群體分化所造成的衝突,由於群體分化可以多重的進行,所以鄙視鏈往往是一個網狀和交疊的關係,這是第一層原因。

而Tajfei和Turner將這個理論更加擴展了這個問題。群體產生存在一個社會認同的中間機制,這個機制導致我們即使不經過組織性動作,我們從直覺上可以認同和自我描述為某個「群體」並與這個群體的特點和內群體偏好自覺保持一致,這倆的所謂最簡群體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對群體成員身份的意識是產生群體行為的最低條件。即使是把人分配到一個簡單、無意義的類別中去,也足以產生群體取向的知覺和行為,並形成外群體歧視。而這個機制中最主要的是自我歸類(self-categorization )和社會分類(Social categorization),於是說,Tajfei相當於用心理學語言去解釋了理論社會學常說的「社會性」問題。而當無論是男權文化分化的性別身份,消費文化導致的次文化分野,商業分工產生的領域不同,甚至有交疊論題的不同學科共同體,都會產生群體內極端一致和用自我身份和群體共識來偏見性的定義其他群體,鄙視鏈的內部機制就是如此。

在實證結果方面要Abrams和Hogg(1988)認為這種群體認同產生了一種相對於社會比較和類別而言的「自尊」(其實這個假設的自尊有幾分優越感的意思)。

而在少數群體(或者說次級群體)和強勢群體的分化還不一樣,對於強勢群體而言Johnson等(2005)研究「白澳」現象中對於亞洲男性的刻板印象,在社會結構中滲透性低,穩定性好,群體合法性(是否佔據主體)可以預測刻板印象的狀況,並且強勢群體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刻板印象和排他。

而次級群體在Hirose等 (2005)中發現群體行為,內群體偏好和群體認同三者很明顯的正相關。社會學視角而言,其群體身份建構中往往強調自身的稀缺價值和特殊性。

那麼以上提到的群體間衝突和多重分化,以及後面身份認同和群體行為的關係和在一起就解釋了網狀鄙視鏈的存在。


百度了一下鄙視鏈的含義:是當今社會反映出的一種自我感覺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現象。

電視劇鄙視鏈:英劇&>美劇&>日劇&>韓劇&>港劇&>台劇&>內地劇&>泰劇

遊戲鄙視鏈:主機單機&>國外PC單機&>國外網遊&>國內網遊&>網頁遊戲、QQ遊戲

......

看個劇而已,打個遊戲而已,為什麼一定要鄙視別人?鄙視別人好像對別人也沒什麼影響,那鄙視有什麼意義?什麼樣的人會有鄙視他人的心理?不論多麼優秀,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被鄙視的對象?

嘗試用《社會心理學》的觀點解答下這些疑問,鄙視的深層原因可以從社會根源、動機根源、認知根源分析。

一、社會根源:社會滋生並維持鄙視態度

社會地位的不平等是鄙視的根源,什麼力量造成了不平等暫不討論,而一旦不平等存在,鄙視的態度可以幫助有權有勢的人將其特權合理化。比如,因為實行過奴隸制度,黑人被描述為「懶惰的、缺乏抱負的」,奴隸主就毫無愧疚地認為:正因為他們有這種特點,所以他們適合被奴役。

即使在現今社會,社會地位已經發生變化,但鄙視依然存在,我們稱之為「自動偏見」:外顯態度可能隨教育發生巨大變化,內隱態度則徘徊不去。日常交往中,你一定不會表現出種族歧視,但如果要和不同種族的人結婚,你更願意和黑人結婚還是和白人結婚?這裡存在的就是種族鄙視鏈:白人&>黃人&>黑人

二、動機根源:感覺比他人優越

看英劇或者韓劇的人群並沒有明顯的社會地位的差別,鄙視從何而來?

我們的祖先教會我們如何保護和滿足自己:在群體中生存。我們在評價自己的時候,會部分依據群體成員身份,並且認為我們的群體比較優秀,這有助於增強自尊、自我感覺良好。即使這個群體是僅根據駕駛證最後一位號碼將人歸入不同的群體,我們也會感覺到號碼匹配的夥伴之間有某種親密關係。群體相對而言規模較小、社會地位較低的時候,更容易表現出「內群體偏見」,也就是說即使是比較差的群體也會找理由鄙視更好的群體,是出於自尊的維護。

三、認知根源:基本歸因錯誤

人們在解釋別人行為時,常常犯「基本歸因錯誤」:熱衷於將人們的行為歸結於他們的內在傾向,以至於不大理會那些重要的情景力量。這使得人們在解釋群體行為的時候會出現「利群偏差」。比如,群體內的人捐款會被解釋為「他是出於好心」,群體外的人捐款會被解釋為「他只是為了博得好感」。這種對於其他群體行為的歸因偏見也成為鄙視他人的有力支持

總結下,有些鄙視鏈的存在來源於客觀的社會階級、制度、風氣,或具有客觀的優勢,另一些則出於維護自我感覺良好的心理需求,這種態度又相當主觀,不是說你可以鄙視別人就說明你足夠優秀,或者你被別人鄙視就說明你真的很差,時刻保持獨立思考分析的能力還是很重要的。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將從以下兩個層次來回答。

1.為什麼會出現「鄙視」現象?

鄙視就是俗稱的看不起。這是行為者表達自己內心中的價值結構的行為。以人類為例,每個人都會依據自己份額偏好對外界的萬物進行價值上的賦值,自己的偏好或來自於生理因素(基因),或來自於社會因素(文化)。比如我作為異性戀男性,對年輕漂亮的女性較不年輕不漂亮的女性有更高的價值賦值。

漢語詞鄙視所強調的,更多是由社會因素所形成的賦值標準所表達的賦值行為。作為一個反對偷盜的人,我會鄙視那些實施偷盜行為的人。

所以鄙視的存在是很自然的,人類會進行賦值,會表現出賦值,作為社會性動物,人類孩希望影響他人的賦值標準。鄙視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

2.鄙視為何會組成單鏈形鏈條結構?為什麼不是鄙視網狀結構?為什麼不是鄙視金字塔結構?為什麼不是鄙視環狀結?

當我們希望集合多個行為者的意見,形成統一的群體行為時,我們就很容易遇到阿羅不可能定理。如此,我們就沒法形成公認的鄙視鏈條。有些人認為A值大於B值,所以鄙視B,有些人認為B值大於A值,所以鄙視A。那麼在鄙視鏈條中,A和B究竟該如何排序呢?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確無法實現全局同意的鄙視鏈條,但我們實際上也形成了優勢共識的鄙視鏈條。比如在職業中,我們認為腦力勞動者比體力勞動者更好。在學科中,我們認為物理學比化學比生命科學更好,經濟學比社會學比文史哲等學科更好。如此鄙視鏈條結構的存在,需要進一步解釋。

如果解決阿羅不可能定理呢?其實,只要人們的偏好是單峰分布的,那麼我們就可以規避阿羅悖論,實現集體意見的合理排序。

什麼樣的偏好能形成單峰分布呢?通常來說,只要我們遵循固定的標準(意思是不要搞雙重標準)進行排序,那麼偏好就是單峰的。

也就是說,也許我們無法排出公認的美食排行榜。但如果僅僅依據食物的甜度進行排行,那麼我們可以排出食物甜度排行榜。如果認為甜食就是美食的人佔到相當比例,那麼我們就能排出美食排行榜。

同樣,只要我們遵循單一標準,就能排出鄙視序列。比如,我們以數學化程度為標準,就能拍出學科鄙視鏈。我們以收入為標準,就能排出職業鄙視鏈。

如此,當我們觀察到社會上形成了鄙視鏈時,我們就可以推斷,有某種排序標準成了相當比例行為者的賦值模型的主要參考因素。而當沒有優勢排序標準出現時,就不會出現鄙視鏈。但可能出現其他形狀的鄙視結構,比如鄙視網。


回憶了一下,高中時期,鄙視鏈是這樣的。

先簡介一下我們高中鄙視鏈的概況:

城市的孩子普遍鄙視農村的孩子;

初中就在這所高中的初中部讀書的孩子在高一初期是普遍鄙視外部學生的;

成績好的一坨人,普遍抱團在一起鄙視其他成績不好的,也玩到一起;

家庭條件好的,時尚的,普遍鄙視家庭條件不好的,穿著打扮土的。

這些鄙視鏈,有些是顯性的,有些是隱性的,敏感的人更容易感知。

我個人作為鄙視者,也作為被鄙視者穿插其中。

------

初中就在學校讀書的孩子們抱團很嚴重,他們初中可能不是一個班,但是到了高中是一個班之後,迅速抱團。

高中班上也有其他鄉鎮上中學來的孩子,為什麼他們抱團很困難。

1:高中學校的初中部贊助費很貴,那裡的孩子普遍要有錢一些

2:初中部的學生人數最多

我個人看這些鄙視鏈,主要來自於:

1:尋找廣泛的認同,明確自身認知

2:優越感的十足體現。

說完了我的高中,講講我自己的行業吧。

我的行業微信有全國各大中小城市的夜店工作人員的資源。

我們來看看其中的鄙視鏈:

最底層:十八線小城市的動詞打次,連土嗨都算不上,老闆放個U盤在台式電腦上放歌就行。

底層:老式的慢搖吧,土嗨

中層:以蘇荷、muse、本色為代表的連鎖類夜店

上層:新式的派對電音夜店

頂層:國內top10,自評世界百大

我在默默觀察各種層次夜店的工作人員的心理變化以及優越感的展現,頂層的工作人員普遍表現出對其他檔次夜店的看不起、瞧不上。

最搞笑的,是最底層酒吧從業人員依舊看不起、鄙視前來消費的貧困客人。

我跟一個頂層夜店的管理人員熟識,在他眼裡,只有他們家夜店和其他幾家夜店在他眼裡算是夜店,其餘的,都不是。

他跟其餘幾家夜店有往來,互相有觀摩學習。

算不算認同感?

算不算優越感?

你這麼low,我為什麼要把自己跟你放在一起?我是不是要主動剝離出來。

------

我很喜歡一個偉人,後天是他的生日。

他寫過一篇文章,是回憶他青年時期不懂事兒的時候,心中有對工人階層的嫌棄。

他當時認為他們愚蠢、身上臟,不愛乾淨,但是後來他反思道:

「不是每個工人都跟他一樣有讀書的機會,他只是比較幸運罷了。」

他作了深刻的檢討,晚年在回憶錄中表達了對自己年輕時候愚蠢想法的歉意和悔意。

當然,他後來的確是靠工農階層起家的,對於這部分人群的愛意,也是很深厚的。

他的平易近人和眾生平等的理念不是裝出來的,一直在努力踐行,也讓我感觸、動容。

@某仙女願你瞻仰他順利。

------

昨晚上,私人朋友圈的一個女孩子發了三條朋友圈,都是視頻,在夜店。

第一條,是擺在卡座上的60瓶動力火車;

第二條,是擺在卡座上的十二瓶香檳;

第三條,是擺在卡座上的六瓶軒尼詩。

不欺騙任何人,如果是三年前,我可能馬上會發一條朋友圈懟她:

「有些人像是沒進過酒吧一樣,一去酒吧就拿手機拍酒炫富,而且是那麼土的酒吧。」

是的,昨晚上那酒吧客觀上來說真是土,但是,這些年我又明白了:

1: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一樣熟悉各類酒吧,見過各種酒吧的大場面

2: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離開老家去發展,也許他們還有父母照顧

3:不要去拆穿別人的不容易,讓他裝個逼,滿足一下心裡的小虛榮又怎麼了呢?不讓我少錢吧少米吧?

我懟她,不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優越感嗎?不就是顯得自己很了解酒吧嗎?

想起來真臉紅,幾年前的自己,好像真的鄙視這個,鄙視那個,真是太慚愧了。

這個女生,跟我無冤無仇,以前在老家做微信上賣滷菜的,我買過,現在應該是在老家的工廠上班,月薪3000多元吧,我應該理解她好不容易有了一次去酒吧玩樂的機會,而不是拆穿她的小九九。

------

我能比她享受到更多的優越物質,只不過是運氣好,命好罷了,所以要感謝上蒼的眷顧,不能太猖狂了。

以前我也鄙視過別人,後來怎麼戒了呢?

因為自己受到了來自別人鄙視呃呃傷害,推己及人,不想將這份鄙視傳遞下去傷害更多人了吧。

尋求認同不是壞事,但是抱團抬高自己,貶低其他人以獲得快感,算是有點無聊了。

真的不要隨便瞧不起誰,你不知道他的明天會怎樣,也許以後還要求別人,所以還是低調一些。

學會放下優越感之後,理解他人的難處,朋友會變更多。

共勉.


不同。這是產生鄙視的第一個條件。各自拿自己的價值觀評判這種不同,形成價值高低的判斷,形成仰慕、鄙視。

恐懼。這是產生鄙視「鏈」的條件。恐懼自己被「大多數」鄙視,於是參與到別人的鄙視中,鄙視另一群人,獲得群體中的安全感。

鄙視鏈經常很荒謬。比如前30年背破書包的鄙視背好書包的。比如延續幾十年直到今天,中學裡鄙視大胸妹子。只要有不同就有鄙視,方向並不一定。

一般這種鄙視容易在中學泛濫。中學畢業後如果還有明顯的鄙視鏈心態不知收斂,可以認為沒有長大。


鄙視鏈是披上了文明外衣的食物鏈,其本質是弱肉強食

動物學家觀察到雞群存在「啄序」,即「啄食順序」:在雞群中,等級高的有進食優先權;若有地位較低者違反此規則,將會被啄咬警告。

後來發現不止雞群,許多社會性動物都存在這種現象,當然人類也不會例外。但人類為了整個族群的生存,會演化出一套道德機制,來降低群體的內耗,以免被其他族群消滅。然而人的生物本性無法消失,於是將「啄序」進行了隱藏,以「鄙視鏈」的形式存在,舉例說明。

我是窮人,無產階級,穿著一件打滿了補丁的破舊衣服來到某大都市的「中央商務區」的某「寫字樓」內。在電梯門口,一群西裝革履的中產階級用鄙視的目光看著我,恨不得用目光將我「啄」走。

題主問合理性如何?鄙視鏈當然不合理,因為它沒有倫理道德基礎。用上面的例子來說明,穿打滿了補丁的破舊衣服明顯要比經常扔掉新衣服的生活方式更加低碳環保。或者說:無產階級比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更符合道德規範。如果一個社會的宗教感(或者說道德氛圍)濃厚,那麼節儉的人不會受到鄙視,奢侈的人才會。

所以鄙視鏈往往是反道德體系的。一個社會的鄙視鏈越多越龐雜,就說明該社會的公平正義缺失越嚴重,內耗也越嚴重。

前面的許多答主用社會心理學進行長篇大論地分析鄙視鏈的成因,然而社會生物學的創始人 艾德華·威爾森 (Edward Wilson) 認為:社會心理學、倫理學等社會學科都是有待於納入社會生物學的學科。口氣很大,社會生物學也是充滿爭議的學科,然而將人跟動物進行對比研究確實可以發現許多社會現象的深層次原因。畢竟人的本質是動物,而且是長了牙齒的肉食性動物

或許有人會說:「你太上綱上線了吧?不就是人們無聊地玩樂嗎?」 實際上人群的玩樂和幽默都暗藏著許多攻擊,其本質是博弈。再用上面的例子來說明,中產階級用鄙視的目光審視穿著破舊衣服的我,其本質是對我造成心理壓力。而心理壓力的本質就是暴力,具體可以看:

心理壓力的本質是什麼? - 知乎

有興趣還可以去看一些相關的問題:

什麼是虛榮? - 知乎

總被別人的氣場壓制住,怎麼辦? - 知乎


因為人們尋求讓別人感知到:

1.「我比你牛逼」

但是,我單說我很牛逼的話,我又有點露怯。

於是,我得找一群和我差不多的人,抱團一起說:

2.「我們比你們牛逼」

這樣底氣就足了些嘛~

-----舉例子分割線----

經常聽人誇耀自己所屬的組織或共同體的時候,達到了恬不知恥的地步,但很少有人這麼直接誇自己。


謝邀……

我認為各種鄙視鏈的存在的確是有著類似的心理基礎的……那就是「人們希望顯示自己有更高的社會地位」……而這又能幫助人們獲得更多的生殖資源……

至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鄙視鏈而不是那樣的鄙視鏈……在《魔鬼經濟學》中有一個這樣的實證研究,窮人流行給孩子取的名字恰恰是富人幾年前流行給孩子取的名字……這也就是說,窮人顯示自己有更高的社會地位的方式是模仿富人,而富人顯示自己有更高的社會地位的方式是儘可能不被任何窮人所模仿……

當然,上面的討論還少了一個鄙視鏈的初始狀態,而這一初始狀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只有擁有較多社會資源的人才能做到的事情來進行區分並塑造鄙視鏈」,這種解釋常見於各種炫耀行為……


深層原因是,人還在『想像界』當中。這時人對外界的人都是處於一種想像性的、自戀式的關係,他人都是他自己建構出來的,為了給他自己一個主體。

在『想像界』里主體與主體之間,是你死我活的關係,我這樣想像你,你那樣想像我,我想像的你不是真實的你,你想像的我不是真實的我。

好在我們有語言,進入了『象徵界』,語言歸根結底是一種信任關係,言說的本質不是告知,而是引發。引發別人的內主體性。

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到達他者即他人的主體,但是我們都需要他人的在場,來確認自己的主體性,但是每個人都需要他人的話,可能忙不過來,就需要一個第三者『大他者』『the big other』來代理這個他人,承認我們的主體。

而鄙視鏈,例如,中西馬,西哲鄙視中哲不講邏輯,鄙視馬哲理論過於淺薄,中哲鄙視西哲沒有人生境界的追求,歐陸哲學鄙視分析哲學成天只在那裡玩論證,在思想上沒有前進一步,分析哲學認為海德格爾那些就是在玩文字遊戲。

城市鄙視農村老土、酸、窮,農村鄙視城市冷漠、人狡猾。

都不過是為了建立主體的需要罷了。

而完全沒有主體的人,要麼成了藝術家,要麼精神病。。。


深層原因在於:不同的特徵或者屬性在「絕對價值」面前,有些三六九等的分別。


鄙視是一種判斷和行為,是高價值對低價值的否定。

在一個鄙視場中,會有高價值體與低價值體兩個存在,我們可以將其統稱為鄙視對。當多個鄙視對前後相連時,就構成鄙視鏈。在這種高高低低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發現鄙視鏈實際上是一種價值序列。比如說,用機槍的看不起用大刀的,用大刀的又看不起用木棍的,這就構成一條鄙視鏈。而這種基於單位時間殺傷能力的價值排序最是客觀無法反駁,由此可知鄙視行為本身是中性的。

那麼事情就很清楚了,價值序列是定序變數的一種表現形式,鄙視鏈的存在根植於定序變數。換言之,只要這個世界上存在定序變數,那麼就會有鄙視鏈。而多少、高低、遠近、美醜等比較級性質是客觀世界的規定性,所以定序變數永遠存在,因此人類社會永遠會產生鄙視行為。甚至於,打擊鄙視本身就是一種鄙視行為,所以不要想消滅這種現象,那不現實。

從上述分析可知,鄙視這種判斷本身是客觀的、中性的,是一種純粹的價值比較。然而,日常語境對鄙視這種行為是厭惡的。那是因為,雖然鄙視比較的是價值,鄙視這種行為本身也是帶有價值屬性的,對當事的雙方都是,因此會引發矛盾。更關鍵的是,鄙視本身就存在內部矛盾。

先說鄙視本身好了。鄙視是單方面的,然而鄙視場卻是相對的。因此就存在一個問題,鄙視發起者單方面的判斷可能不符合鄙視場的真實情況,也就是裝逼撞到了鐵板。當然,這種現象有一種更戲劇化的表現,那就是「扮豬吃老虎」或者說「打臉」。這種戲劇性衝突是搞笑性的,會引發旁觀者的嘲諷。在這種嘲諷中,人們就建構了厭惡鄙視的心態:鄙視這種行為是要不得的,悶聲才能發大財。就這個方面來說,要相信古人的智慧。

然而,還是會有一代代新人接過火炬去發起鄙視,因為發起鄙視本身是一種內生的心理需求。前文說過,鄙視鏈是一種價值序列,那麼發起鄙視就是一種價值確認:我屬於高價值方。這種心態可以等價於這麼一個寓言:在森林中遇到猛獸時,我不需要跑得最快,甚至我都看不到跑得最快的人,但我只要跑得比有些人快就行了。這種心態的背後,是對恐懼感的逃避,是對安全感的渴求,是對優越感的執念。那麼作為混沌的子民,我們並非生而知之者,也並非生而強之者,都是從弱小狀態走過來的。因此在社會關係總成上,安全感是一種剛需,鄙視是一種必需品。所以鄙視不僅無法被消滅,反而會不斷重生與壯大。

由「他人即地獄」可知,個體對自然的抗爭總會在社會層面扭曲為部分人對他人的掠奪,將人與自然的關係轉移到人與人的關係上。在這種掠奪與競爭中,鄙視就從工具發展到人身上,從鄙視你用的工具到鄙視你這個人。那麼對於世俗社會來說,其成員是無法接受被鄙視的,因為這意味著你被評價為弱者,而弱者是要被擠壓乃至淘汰的。所以弱者反對鄙視,甚至逃避鄙視,乃至報復鄙視。這種心態在社會關係總成上的佔比使得社會文化呈現出這樣一道底色:不要隨意鄙視他人,你可能會被記仇和報復,更重要的理由是大家都是從弱者走過來的,請尊重和善待過去的自己。

當然,鄙視行為本身有可能被否認。舉個例子,大明星看不起大科學家,這是社會輿論難以接受的,甚至不接受這種比較。說到底,鄙視的合理性建構於定序變數之上,在同一個變數內部才能發揮效力。因此,鄙視對定類變數無效,也就是不同質的事物不可比。比如說,科研成果與曝光度是完全不同的變數,因此科學家與明星這兩種角色就不可比。當然,角色背後的人總可以找些共通的維度進行比較。個體是多重社會角色的集合,有主有次。因此,當你抓住某個角度進行鄙視時,可能人家根本不care,甚至反過來鄙視你弱者心態。出於對這種現象的反感,鄙視本身就被厭惡了。

以上內容可以這麼總結:鄙視是高價值對低價值的否認,鄙視鏈是一種價值序列。人們基於各種理由很反感鄙視,但鄙視這種判斷是客觀的、中性的,鄙視這種行為是主觀的帶有價值屬性的,而發起鄙視則是一種剛需。

相關閱讀:

歧視的根源是什麼?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為何對八卦欲罷不能?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崇拜」的心理成因是什麼?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以上回答非常全面了。

我再來提供另一個視角。

我覺得這是人對於優越感的需求與分層分類意識雙重結合。

優越感使人快活,使人大腦分泌大量多巴胺,這是偏動物性的意識與行為。一般來說,當這種兩種思維的差值達到一定的值後,優越感減弱甚至消失,就是平常我們所說都羨慕跟嫉妒的反面,同情跟無奈。這是為什麼呢?我也不知道。

分層意識,就是跟對方劃清界限,明確雙方交往的限度、範圍。你假如説是高票那幾個答案,我這種回答估計對方翻一眼便不會往下看,辭彙量不在一個層次,語言表達不在一個層次,反正是里里外外知識水平就不是一個層次的,我碼的字對於對方來說就是一篇水貨,基本無閱讀價值,明明一句話可以說清楚都東西我卻要前前後後加工一大推反之,對方的文章我就要花幾十分鐘讀個框架,然後百度查詞意,查文獻,然後才能達到差不多理解的地步,前前後後要花一個多小時。或者換個說法,對方的話換我來表達,摻雜點垃圾情感、加幾個排比比喻、某些定義我可以強行自我解釋一通,排個百十字的文,也許文本能膨脹十倍以上,所以你理解了么?當然我覺得仍然是有人願意讀這個文的,畢竟我是三經半夜碼的,於情於理都會有人讀哈~反正你不得不承認,人的認知是有層次差異的,不是説人群的智商呈正太分布么?這就是了,人通過自己的認知圈子決定自己的交友對象,你不能要求一個a值的大腦去理解b值大腦的行為吧,這是不符合社交規則的。人們只能接受或者樂於接受剛好超越自己能力一點的知識,就好比上樓,你説上了五樓的人會等還在一樓的人么?不過人的成長速度有快慢,有的人乘坐電梯,有的人則是跑樓梯,有點的負重而上,有的人輕裝薄褸,有點人澤拄著拐杖。我們的大腦是追求新鮮感的,對於陳舊重複都東西是厭惡排斥的,更是沒有快感的。

就好比要我看世間千萬痴男怨女的愛情,我就是比較無語的態度,但是你要我看高深點的科學研究,那我就是完全蒙逼的狀態——

黑洞?弦理論?引力波?時空扭曲?

怎麼理解平行時空?懵(●—●)

連基礎物理書《費曼物理講義》我都要非常吃力的閱讀,但我跟一個學弟交談的時候他就是侃侃而談了,但是他依然覺得自己理解能力很低,然後我們再也沒有談論過物理(●—●),因為我菜。

譬如你正在相親,對方看起來是一個溫婉美女婀娜多姿都女子,你好感大增,但是你通過觀察對方對餐廳服務員的不禮貌態度,大聲吆喝並且不依不撓,於是得知對方是一個粗俗無理之人,所以我們會認定對方是個小人而非道德高尚的君子,一般我們會自然而然會跟他劃清界限,即使作為一個紳士不方面表示內心的厭惡、鄙夷。但你不會跟她進行下次約會了吧。

人們常常樂於接受道德倫理上的鄙視行為,卻不能容忍科學技能上的鄙視行為,這倒是一件奇異的事情 。或許可以側面證明一件事情,人們接受的道德比接受科學更多,人民的認同道德倫理體系比認同現代科學體系更甚,或者説大部分人依賴於道德生活。人們到底為什麼不能容忍道德行為上的鄙視?我至今還想得不夠清楚。至少有這樣一個方面的影響,落後的道德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反邏輯的,吞噬文明中的理性與邏輯行為的。

譬如説我們常常看到,網上一大推鍵盤俠訓斥渣男渣女、訓斥一切不符合自我道德價值觀的語言行為,卻對學術中的鄙視鏈強加譴責,這倒是一道有趣的風景,看官你説是也不是?其實越發重視理性的人,是不害怕被鄙視的,是樂於接受理智的鄙視的。

總而言之,我覺得錯的不是優越感,優越感不是進步的絆腳石,固步自封的意識才是。

以上


社會心理的畸形發展導致了這一現象的普遍存在。

我們人類自己創造了文明,文明也在塑造我們。

意思是說,我們自己創造了鄙視鏈,鄙視鏈也在影響著我們。

我們的社會一直都處在一個多元化的世界裡,有鄙視鏈肯定就有尊重鏈,彼此共存,互相依賴。

少了誰都可能會造成社會的不平衡。

所以,鄙視鏈的存在可以說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正是因為有了鄙視,才突出了尊重別人的珍貴。


鄙視鏈突出的顯示了「人作為萬物的尺度」這一主義的狹隘和自負。也暴露了人本主義的殘缺和狂傲。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而往往都喜歡好為人師的以自己的價值標準來丈量世界。有的更為可笑的喜歡強賦值,把自己的三觀強J其他人的價值觀,並站在道德制高點加以韃伐以示存在感。私以為這是價值觀界的納粹主義。滿含惡意且粗暴野蠻。


因為人人都是主角視角,都是演給自己看的,需要展現主角光環。

不鄙視「下面」仰望的人怎麼有觀眾呢。只有鄙視才能創造觀眾,創造屬於自己的觀眾。

如果不鄙視,豈不是很容易發現自己的無奈。

雖然很無聊,但是精神勝利法就是有效。


想起增廣賢文那句,人騎馬我騎驢,回頭還有挑腳漢

鄙視鏈自古就有了,社交網路讓他明顯了

現在的功用吧,無非是給自己貼標籤,給別人貼標籤,分化群體,滿足安全感需要

到底鄙視了啥,其實關你我屁事


抱團是為了認同感

驅離是為了存在感

鄙視鏈其實是由一層層一次次抱團驅離發展起來的


優越感。


自我認同和滿足感?


生活的一切都有關性,性例外,性關乎權力


迷信,或者說先入為主,是一種本能,一種社交機制。

由於迷信了一種價值觀,自然會對不同的價值觀產生歧視。


推薦閱讀:

覺得自己長的不好看是一種怎樣自卑的感覺?
如何評價鬥魚主播劉飛兒被粉絲跟蹤騷擾這件事?
為什麼博物館參觀者大多是遊客?
如何看待成功人士在手游領域吸血失敗人士?

TAG:心理學 | 社會學 | 社會現象 | 鄙視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