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什麼武器是獲得了成功,但在使用上背離了設計者最初的目的?

武器最好具體點,坦克飛機火藥大家都知道它們現在使用功能比最初設計時要多很多。我想要的是具體武器,最好能附上這種武器原本的設計目的。


這個題目老被推送,看著忍不住也寫一個小段子。這個武器系統也許說不上「獲得了成功」,但是確實在戰場上不務正業,而且還誤的略微有點滑稽。

(演習訓練中的一輛第263防空炮兵旅的復仇者)

由波音最初自行開發的AN/TWQ-1「復仇者」自行防空導彈系統,是美軍在M998和M1097型悍馬平台上為基礎,以FIM-92毒刺便攜防空導彈為主要武器的輕型近程伴隨防空系統。復仇者從80年代末開始在美國陸軍和陸戰隊服役至今,同時替代了冷戰時期的M163 VADS自行高炮和MIM-72「小檞樹」近程防空導彈系統。

也就是說從那開始,這種靠發射最大射程不超過8公里的肩扛彈的「簡易」防空系統,是除了愛國者遠程防空導彈以外,美軍唯一大量裝備的地面野戰防空系統,也是幾乎唯一有機動伴隨能力的點防禦防空系統(M6線衛和LAV-AD服役時間很短規模相當有限,而且主要武器也是毒刺)。復仇者與愛國者兩種系統共同裝備在陸軍防空炮兵旅,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過渡級別的防空火力。如果做個比較牽強的比喻的話,美國人的這種搭配真有點裸穿丁字褲舉塔盾的感覺23333。

(估計和很多人想像的差不多,復仇者的那兩個導彈艙裡面,就是直接塞了四個沒有肩扛瞄準和操作單元的毒刺發射筒。)

不過閑話少說回到重點。雖然毒刺射程和威力不大,但依然是被動紅外製導的超音速防空導彈,與高射炮相比,存在迎頭攻擊差和殺傷近界大的問題。所以為了彌補毒刺的火力盲區,承載能力有限的復仇者在「炮」塔的右下方設置了一挺對空中目標聊勝於無的M3P勃朗寧12.7mm航空機槍。

(用於復仇者上的FN M3P 12.7mm機槍和250發彈箱。)

上圖11即M3P機槍的位置,可以隨動於「炮」塔,與導彈的指向方向一致。不過由於駕駛室的遮擋,機槍向前射擊時有一個略微的死角,所以還是以對空射擊為主。雖然與其他伴隨防空武器相比,復仇者自身沒有複雜的雷達搜索跟蹤設備,但是有一套紅外熱成像觀瞄(上圖5)和激光測距(上圖4)系統,可以協助「炮」手的搜索和瞄準,配合座椅下面的火控電腦復仇者能夠自動跟蹤目標並解算前置角,炮塔還有陀螺穩定。

(復仇者「炮」塔正面的近照。圖片左側導彈艙陰影下的位置就是機槍,圖片右側對稱的地方就是熱成像和測距儀。)

1991年,剛剛服役不久的復仇者和還沒有退役的M163一起參加了沙漠風暴行動。然而在多國部隊的空中長劍和鐵鎚二十多天的殘暴蹂躪下,伊拉克的空中力量基本上都被消滅在地面和高空。待到復仇者和M163伴隨部隊進攻時,已經沒有什麼低空目標可打了,一路上只有醬油。後來到了01年開始的阿富汗持久自由行動和03年的伊拉克自由行動時更是如此,即便前線的復仇者只能提供非常基礎的防空保護,但是美軍面對的潛在塔利班和伊拉克空中威脅基本是零。

(2004年3月在阿富汗加茲尼地區的一輛第62防空炮兵團3營B連的復仇者,在警戒陣地上客串流動哨塔。復仇者高聳的「炮」塔頂上有利於哨兵瞭望觀測,原本用於對空的高級光學觀瞄也可以很有效地對地監視和偵查。注意炮塔右側的機槍和彈箱,以及頂部為花房式座艙降溫的空調。)

然而鋪墊了這麼多,滑稽的地方終於來了:相比於幾萬美元一發卻毫無用武之地的毒刺導彈,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上,讓復仇者最有效最受歡迎的武器就是那一挺原本用來添補近界的M3P機槍。沒錯,一挺12.7mm機槍

前面提到了這東西是與毒刺共用觀瞄和火控的么?所以準確地說這是一挺帶有高倍率熱成像和激光測距,能在行駛中穩定,還能自動跟蹤目標並裝訂提前量功能的機槍。在CROWS這類土豪遙控武器站還不流行的90年代,這絕對算得上是低調奢華的至尊頂配。配合熱成像儀的感知能力再加上M3P本身兩倍於M2HB的射速,用來發現和掃蕩反美武裝暴露的人員和輕型設備/車輛,自然是相當的高效方便。尤其是在美軍當時顧及間接傷害,受交戰規則限制不能濫用火力的情況下。

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治安佔領期間,聯軍部隊需要控制大片的區域並保護過往繁忙的車隊,一時面臨戰鬥車輛數量不足,並且重型裝甲車輛機動性和里程經濟性又差的問題。所以使用悍馬底盤輕便靈活,光學設備又先進的復仇者就臨時成了護送輕裝車隊的保鏢。一套近程防空導彈系統怎麼就成了武裝偵察巡邏車呢?這一定是歷史的進程,由不得人謙虛。

於是乎,第3裝甲騎兵團在05年部署到伊拉克時,就特別臨時改裝了八輛復仇者用於護送和警戒任務。這八輛車取消了右側的導彈艙,使得M3P機槍的位置可以上移,這樣一來在正面對地射擊時就不再存在死角了。因此被稱為復仇者「Up-Gun」型。

(機槍喧賓奪主替換了一組毒刺的Up-Gun型復仇者,這八輛車在部署結束後又喜聞樂見地改回了之前八枚毒刺的布局。)

不過腦洞這東西一開就不可收拾。12.7mm顯然不能滿足波音了,這麼高端的觀瞄伺服和火控給一挺機槍在也太暴殄天物,於是復仇者的基礎上就被開始實驗添加各種不同武器。比如M242大毒蛇和LW25 25mm機關炮、FGM-148標槍和AGM-114地獄火反坦克導彈、AIM-9響尾蛇對空導彈、70mm九頭蛇火箭……乃至實驗性激光定向能武器。原本裝備的毒刺反而像成了添頭。

(保留了一組毒刺導彈艙,再加裝大毒蛇機關炮和兩枚標槍導彈的復仇者。後兩種武器可實在和防空任務沒多大關係。)

(流傳的波音實驗不同激光武器的復仇者,也裝有一組毒刺和一門大毒蛇。復仇者上實驗的激光武器有各種用途,有的用於干擾和摧毀無人機,有的用於遠距離引爆IED,也有計劃用於干攔截巡航導彈的正事兒。)

(波音公開展示的基於復仇者的AFPS系統,同時掛裝M3P、響尾蛇X、70mm火箭、LW25輕型25mm機關炮以及各種感知設備的「復(yao)仇(ni)者(ming)3000」。使用的看上去像是類似MRAP的防雷車底盤。)

雖然將防空武器用於對地打擊的例子屢見不鮮,也有過像加拿大MMEV這樣的空地武器集成系統,但是直接將昂貴的武器和設備不顧巨大的輪廓投影,一股腦地加裝在類似悍馬這種防護近乎裸奔的機動平台上,還作為對地直射火力主動投入於近距離交戰的做法,實在畫面太美。在真正高烈度的常規戰爭中壽命大概可以論秒。某個在太平洋對面悶聲發大財的東方大國,就這樣靜靜地看著長期蟬聯天梯第一的高端玩家天天沉迷在PvE模式里不可自拔2333。

不過原教旨主義上,解放軍還是最大的美粉的:「I have a 獵鷹, I have 8 FN-6"s, Uh!……FB-6A!」


補充:國產65式82mm無後坐力炮

設計時主要作為步兵反坦克武器,在珍寶島戰役期間為了對付蘇修T-62坦克而緊急列裝(之前都援助給越南了)。然而該炮的成名,卻是在對越自衛反擊期間被廣泛用於摧毀工事。

根據@cpcliusi的說法:「以37師110團為例,該團19門82無摧毀69個火力點,消耗彈藥159發,命中124發,命中率78%。又如485團82無連1排配屬1營於2月25日向克馬諾穿插途中遭敵阻擊,1、2班迅速佔領陣地,打出13發炮彈,摧毀火力點7個,山洞2個,有力地支援了步兵戰鬥。」

題外話:

看到好多人都在說「88mm高射炮被德軍意外發現平射反坦克效果拔群」。

第一,西班牙內戰期間(1936—1939)就已經有88mm高射炮被用於反坦克。

第二,如果88mm高射炮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平射,那它一個高射炮哪兒來的穿甲彈?

謝邀。簡單說說美國的兩款步槍。

1、

勃朗寧自動步槍(BAR),設計初衷是讓步兵擁有邊走邊打的自動火力;最初的M1918不僅沒有兩腳架,而且標配的彈匣腰帶上還有個金屬杯,用來在行進間腰際射擊時固定槍托:

1922年,出現了一種被美軍騎兵少量裝備的改進型,畫風開始變得不對勁了:

至於名揚二戰、數量最大、使用最廣的M1918A2,就完全變成班用機槍了,不僅增加了兩腳架和托肩板(槍托下面還能再裝一個單腳架),而且取消了單發功能,只能調節連發射速;當然,重量也從M1918的7.25kg增加到8.8kg:

走上「機槍修正主義」道路的BAR其實是個尷尬的存在:作為自動步槍吧,太重,被射手稱為「Big Ass Rifle」;作為機槍吧,彈匣只有20發,火力不夠持久。奈何當時美軍沒有更好的輕機槍了(M1919A6機槍不僅笨重而且槍管不夠耐熱),於是M1918A2 BAR就成了美軍步兵班組的火力支柱。

2、

M14自動步槍是「輕型自動步槍」計劃的產物,該計劃的初衷是讓每個步兵都擁有自動火力,並用這種自動步槍取代M1半自動步槍、M1/M2卡賓槍、湯普森衝鋒槍、M3A1衝鋒槍和M1918A2 BAR:

然而M14步槍的連發精度實在感人(都是美帝國主義保守勢力欽定7.62mm北約彈的鍋),部隊寧願給它裝上快慢機鎖(把快慢機柄換成擰不動的小圓帽)、把它變成完完全全的半自動步槍:

而M14步槍最成功的改進型,當屬由「國家比賽型」(NM)改進而成的M21狙擊步槍:

2000年,美國海軍特種部隊提出M14「增強型戰鬥步槍」(EBR),打算作為室內近戰武器;結果呢,M14 EBR如今最成功的角色卻是「精確射手步槍」(其實就是跟隨步兵班組的狙擊步槍):

一款原計劃取代半自動步槍、卡賓槍、衝鋒槍、班用機槍的武器,最後卻成了專職狙擊步槍……

另外,很多人認為美軍拋棄M14步槍是因為越南叢林;事實上,國防部終止採購M14步槍是在1963年1月23日,而美軍地面部隊直到1964年8月7日國會批准《東京灣決議》以後才大規模介入越南戰事。

真正讓M14步槍被宣判死刑的並不是它的戰鬥性能,而是生產問題;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在1961年6月就吐槽道:「我認為這個步槍項目幹得很丟人,我不是專指陸軍很丟人,我是說整個國家都很丟人。比起生產人造衛星、月球著陸器或導彈系統,生產步槍只是一件十分簡單的活兒。」

打個預防針:不要說我抄襲了卧煙社那期關於M14步槍的視頻,我之前就已經在自己的博客翻譯了相關的文章,你們可以對比一下發布日期:【翻譯】1961柏林危機——M14步槍的末日的開端


作為知乎軍事區頭號匈牙利廚,說一個在隨著戰局的變化折騰了一圈又回到原點的

匈牙利王國軍40M「Nimród」自行高炮

(注意因為匈牙利語的語法問題所以雖然都是以年份命名但是匈國普遍把表示型號的M放在後面,所以可以很直接的翻譯成四零式獵迷高射戰車頓時感覺很蝗軍)

嚴格意義上講這東西其實是從國外的技術引進,原型是瑞典的Landsverk L-62自行高炮,瑞典人把L-60輕型坦克的炮塔去除,車體增長,負重輪增加一對,再配上一門鼎鼎大名的博福斯40mm高射機關炮不過這種武器在瑞典也是牆裡開花牆外香,生產出來的車輛並未裝備瑞軍而是全部給了芬蘭。因此現在能看到的該車無一例外都是芬軍塗裝(可惜Wargame紅方包里沒有把這車加進去)

原型Landsverk L-60輕型坦克

不跑題了,我們接下來說匈牙利

甚於德國,1920年簽訂的特里亞農條約直接奪走了匈牙利72%的領土,只能保留一支35000人的國防軍並且不準發展空軍和裝甲部隊,相對於從二三十年代就開始以拖拉機和民航名義偷偷摸摸越界的德國,財力和工業能力不如的匈牙利直到30年代後期才開始慢慢規劃自己的裝甲部隊。

沒有那個技術力自己研發,匈牙利軍工部門只能在全歐洲範圍內四處搜刮技術,於是他們就看上了Landsverk L-62,不同於芬蘭的直接購買,匈牙利人的野心更大,他們要自己造!

因為很簡單,車體和高炮兩部分,在匈牙利國內都搞得到。

早在之前匈牙利就已經技術引進了L-60輕坦,略做改動後定名為38M Toldi在兩家製造鐵路車輛的工廠MáVAG(王立國家鐵路機械廠)與Ganz公司生產(兩家在二戰後被社會主義政府合併,也許鐵道迷朋友會知道匈牙利在六七十年代曾經給我國出口了一小批小型電力機車就是該廠製造)

行進中的匈牙利輕裝甲部隊,分別由38M托爾蒂和購買的安薩爾多35M(即是CV-35超輕型坦克,但是換裝了匈牙利國產的加布爾8mm坦克機槍)組成

而博福斯40mm高炮則進入的更早,36M高射機關炮的生產讓匈牙利成為了瑞典以外全世界第一批投奔博福斯大法的國家,遠遠早於美英德。

於是40M的設計也就照葫蘆畫瓢大差不離,當然匈牙利人也不完全滿足於原設計,相對於原版,40M的開放戰鬥室尺寸更大,能容納更完整的5人炮組(原版只有4人),裝甲防護也稍好一點。同樣,相對於博福斯炮並不便宜的成本,匈牙利人給了獵迷自行高炮太高的期望。

防空是不夠的!它還要成為最強的坦克殲擊車和步兵掃把!

(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打,你們這是在造防空戰車還是Guntank?)

所謂窮精窮精,在別的大國軍隊靈光一現高炮平射從此醍醐灌頂以為妙用,精明的匈牙利王國軍早就走在了前面,原因很簡單,逼的。

作為主力裝備的38M托爾蒂I坦克的火力實在是太不夠用了,這種坦克的20mm炮並非機關炮,而是把匈牙利授權生產的瑞士蘇羅通S18/100型20mm反坦克槍塞進炮塔的半自動炮。

而且還為了能夠能夠在狹小的炮塔中活動自如縮小了彈匣,從5發砍到4發。

而作為大家最熟悉的匈牙利坦克,當時還在開發中的40M Turán突朗I型中型坦克的主炮也不過就是一門40mm/L51。

而反坦克炮方面,40M型40mm反坦克炮基本就是換了炮彈的Pak36

因而匈牙利軍不由發現,咦,原來博福斯炮的初速好像還是這幾個40炮里最高的?

(順帶一提匈牙利人的彈藥通用化工作做得非常不錯,獵迷、突朗I,還有後面改用40mm炮的托爾蒂IIA和III型以及這門反坦克炮,使用的彈藥都一樣)

於是就在這樣一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外加矬子里拔將軍的窘境下,獵迷踏上征程,伴隨著匈牙利軍的腳步,在烏克蘭的原野上,一路東進。

結果,T-34好硬啊……倫家打不穿……

也許在魔法雷霆里37和40mm高射炮搭載車也能在近距離給T-34帶來巨大的威脅,然而在空曠的戰場上沒有那麼多機會是給你轉角遇到愛的,T-34無論何時都有著先敵擊毀的優勢。

獵迷高大的身材也讓伏擊變得很困難,考慮到德國開始提供III號和IV號坦克給匈牙利裝甲兵,裝備75mm短管炮的突朗II也開始生產,匈牙利王國軍終於清醒地意識到當初讓這些價格不菲的自行高炮與坦克和步兵搏命是個錯誤的想法,獵迷終於能夠專職仰望天空,以一種優秀的野戰自行高炮的身份竭盡全力驅散蘇軍攻擊機,直至這支不幸的軍隊在希特勒膨脹的野心下一點一點被吞噬進命運的深淵。

當然,在掃蕩步兵方面獵迷一直幹得很不錯

番外篇!那些距離設計目標越來越遠的改型車

這是匈牙利軍的博福斯29/38M型80高射炮,同樣是引進瑞典技術在國內生產。

但是匈牙利軍認真考慮了在36M高射機關炮打不穿T-34的情況下,能不能把這東西搬到獵迷的戰鬥室里。

最後強度不足的懸掛打消了這個瘋狂的想法。

獵迷80mm型沒有留下確切的圖紙,我們只能猜測,這玩意大概,長這樣。另外一個真實存在的型號

有一輛戰損的獵迷在去除了高射炮之後改為擁有一個敞口裝甲載員艙的「裝甲救護車「」(起碼當時是這麼定義),這輛車擁有一個編號,43M Lehel,可以搭載8名士兵。

匈牙利人也許不知道他們搗鼓出了德國人都沒有全履帶裝甲運兵車,縱觀整個二戰戰場,也只有同盟國的袋鼠能夠從思路上與之一較高下了。

END

還有,每次一寫關於二戰匈牙利的文章都很想問候薩拉希·費倫茨先生的全家


我來說一個偏差最大的吧:

美國GBU(寶石路)激光制導炸彈的侵徹戰鬥部——BLU-113,也就是常說的超級鑽地彈。藉助自身動能,它可以輕鬆穿透6米的鋼筋混凝土或是30米的泥土,然後進行爆破。這東西的設計初衷是用來攻擊核彈發射井,對付常規工事可以說是無堅不摧。在海灣戰爭中,BLU-113被用於破壞最重要的目標,如薩達姆藏身地與核部件倉庫。

左起第二個

這是某國研究BLU-113的論文:BLU113AB與等量集團裝葯爆炸效應研究

30米的泥土是什麼概念呢?1976年讓中央領導都心有所感的那次吉林隕石事件,最大的一塊流星約兩噸重,自天外飛來,落地時聲震百里。這麼一塊勢不可擋的巨石,擊穿2米凍土層之後,不過入地6米,合計8米。當然,隕石沒有設計過外形,阻力比鑽地彈大得多,但作為佐證,應該能說明BLU-113的破甲能力是隕石級別的。

所謂「打鐵總需自身硬」。從幾千米高空砸下來,就算是水面也堅如鋼板,何況鑽地彈外形經過特殊設計,空氣阻力極小,幾乎帶著全部勢能撞向地面乃至鋼筋水泥,很容易在鑽透泥土之前就被撞壞。為了做到殺傷力最大化,鑽地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自身的剛度,絕不能在穿越泥土之前就破碎。

人類軍事史上最古老、最堅硬的圓柱結構就是炮管。正好美軍退役了一批核戰火炮——203毫米口徑的M110自行火炮。在導彈普及化之前,它本來是是用來發射核炮彈對抗蘇軍裝甲集團軍的。隨著戰術導彈的普及,大口徑榴彈炮只能回去發射常規彈藥。但從性價比來說,這種昂貴沉重的武器並不比155毫米榴彈炮強多少,所以沒等冷戰結束就開始退役。

剛剛退役,很多M110自行火炮就被「分屍」了,再加上原來儲備的一些散件,炮管都被拿去製造BLU-113鑽地彈的彈體。事實證明,榴彈炮管的堅固性不是吹的,完全有能力插入幾十米厚的土層,再狠狠地爆破。對於一門火炮來說,這也算「死得其所」,但我可以肯定50年代的設計師沒想到武器會變成彈藥。

相關回答:

有哪些和原型比被改得面目全非的武器裝備?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如果櫻花掉落的速度是每秒五公里會怎樣?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影視劇里的戰爭跟真實的的打仗差多少?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14.5mm子彈

這貨一開始是為了PTRD、PTRS兩種反坦克槍研發的。額,就是這兩玩意

然後,很明顯,你想想37mm反坦克炮都被稱為小水管了,這個東西大概也只能叫注射器了……

作為對比,英軍的BOYS反坦克槍配裝的0.55吋BOYS反坦克子彈在1945年就和江南皮革廠一樣的倒閉清倉大甩賣啦!

上面就是倒霉的BOYS反坦克槍和配用的0.55吋BOYS彈,以上兩者均在二戰後期就幾乎不見了蹤跡(當然你說一款90米能穿23.2mm,270米能穿20.9 的東西有什麼用……那我只能說,QF2(兩磅反坦克炮)也不見得好到那裡去……唔,總的來說AP彈跟14.5mm的反坦克槍差不多的炮……)

Ordnance QF 2-pounder

於是,蘇聯哥們本著廢物利用的原則,把這種子彈改造成了高射機槍彈(當然,我覺得毛子也沒有排除對地攻擊的用途,但是雙聯、四聯機槍舔地還是有些奢侈了……)並且作為一款本質上以初速快為特點的穿甲彈(初速在1000米/秒以上),是非常好的體現出裝逼犯的氣質的,甚至很多人認為這款武器已經超出了槍的特性,可以被歸類為一門機關炮了……

可是,誰也沒想到……在玩出了花的中國和越南人面前,高射機槍基本都被當成了重型地面火力壓制工具,並且這個傳統還被中東人民發揚光大……

然後,毛子很快意識到了自己發明了一款多麼了不起的子彈,於是BTR-60,BTR-80裝甲車上也裝備了14.5mm的機槍作為防空/壓制武器

這樣做的後果是,北約系的武器裝備如果說自己能扛得住輕武器的攻擊,就指的是能防禦14.5mm機槍(要知道這是個1000米等效能擊穿20mm以60度傾斜擺放鋼板的子彈)啊!

當然我才不告訴你,印度軍隊一時手癢,又把這子彈重新改回了反坦克/器材步槍了呢

^^^^^^^^^^^^^^^^^^^^^^^^^^^^^^^^^^^^^^分割線…………………………………………^^

我當然知道23×115mm這東西啦~~(逃


塑性炸藥

在老兵的眼中是威力強大的特種武器

在新兵手中....


雙三MIG25,本來被設計來專門攔截XB70女武神,結果美國人變卦了,女武神沒了。。Z從此以後MIG25開始了他豐富多彩的一生。。。

雖然女武神再也不會出現了,但是蘇聯人意外的得到了一款可以有效攔截SR71偵查的截擊機。

中東戰爭,MIG25尾噴管一紅甩下了一臉懵逼的以色列F4和它發射的響尾蛇導彈,蘇聯人發現自己又擁有了一款不會被對手擊落的偵察機。

後來蘇聯人弄了個電子吊艙,MIG25竟然又可以給P500和P700提供中繼制導,而且自身速度快飛得高,湯姆貓對他也無可奈何。。。蘇聯又有了一款不會被擊落的中繼制導機。

海灣戰爭,伊拉克空軍一架MIG25面對一堆由E3A指揮的F14和FA18,在高速橫切,靠雷達告警機躲過幾枚麻雀快速脫離戰場之後,突然逆時針高速轉向,在美軍的電磁壓制之下靠電子管雷達鎖定目標,用兩枚R40幹掉了一架FA18,整套動作一氣呵成,這一刻,MIG25又變成了最優秀的制空戰鬥機。

然而他本來不就是為了攔截女武神所以用不鏽鋼做機身尾噴管都是固定的大鋼坨截擊機么?


雞毛撣子

沒有故事,沒有被打過…

我這麼乖巧可愛不可能被打的。


美軍的M8「Greyhound」裝甲車。

本來的用意是作為坦克殲擊車,但是那根37毫米小水管實在是。。。

最後這貨成功轉型為裝甲偵察車。

圖片來自

Review: Rubicon Models M8 Greyhound


三號突擊炮,俗稱三突子。

德國最初打算以之作為步兵支援的機動裝甲輕型火炮。經過不斷的改良及精研後,它終於在1942年改造成坦克殲擊車。直至戰爭完結,德國一共生產了10500輛三號突擊炮。

剛開始的三突子是這樣的

短炮管(75毫米L/24(24倍口徑)火炮)主要用來懟碉堡工事之類的玩意兒。後來三號突擊炮參加了東線戰場的戰役,苦於德軍裝備的坦克炮不能擊穿厚裝甲的KV-1、KV-2或者斜裝甲的T-34坦克。基於這樣的原因,需要開發一種殲擊型突擊炮,德國軍工部門又想到了三號突擊炮。新的三號突擊炮稱三號突擊炮F型,把原來的Stuk75mm L/24 火炮換成了75mm L/43火炮。

改裝後的三突子是這樣的

截止1944年初,突擊炮手們擊毀的坦克總數達到了驚人的20000輛。

以上來源於百度百科。

「我也實在不是謙虛,你說我一個打工事的突擊炮,怎麼就來打坦克了呢?曼帥跟我講說元首已經決定了,就你來打坦克……」


計算機最早用來計算彈道,現在主要用來看毛片。


主要內容有:

噴氣坦克

移動核電站

==========

噴氣坦克

用戰鬥機的兩具引擎來裝載到坦克炮塔上。用於噴地面達到掃雷的效果。海灣戰爭用來吹滅油田的大火。功不可沒。

毛子50年代末期噴氣引擎探測/掃雷坦克---「加溫-T」型(Progvev-T)。毛熊果然一如既往的沒節操,看著跟聚能大炮似的。。這傢伙外形很科幻,但並不是什麼黑武器。Progvev-T的設計思想就是將噴氣式發動機安裝到坦克上,然後用噴氣發動機的尾流吹爆地雷。由於使用噴氣式發動機,對燃油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只能持續工作2.5小時。毛子主要用來部署機場和油庫,執行吹滅油庫大火,和機場清雪任務。

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曾下令點燃油井,熊熊大火很難撲滅。如何撲滅油井的大火是一大難題。匈牙利工程師提出了一種用坦克加裝噴氣式發動機來抽水滅火的思路,很快就被採納。這種滅火坦克採用T-34或T-62坦克的底盤,並安裝了2台米格-21戰鬥機的發動機。伊拉克境內的油田明火在46天內被撲滅。

毛子也做過反向版試驗型,反向吹氣的話,就可以進行短距離衝刺搶灘登錄作戰了。。。。。而且爬山更有力氣(啥?)

======================

毛子研製 移動式核電站

大號充電寶

五分鐘裝料,續航一整年

蘇聯移動式核電站,總重90噸,發電能力1.5-2兆瓦,一次裝料可工作一年。我擦,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手機沒電了。

在冷戰時期1957年,蘇聯核工業部,計劃並建造的一棟可移動的核電站,主要布置在無人區,為軍事基地等重要設施供電。

後來因為技術原因、研製經費緊張等「帕米爾」移動式核電站沒有繼續發展。

「帕米爾」移動式核電站由4個可移動的車廂組成,包括反應堆車廂、蒸汽發生器車廂、汽輪發電機組車廂、控制車廂。總重90噸,發電能力1.5-2兆瓦。

直到1980年,蘇聯進入鼎盛時期,移動式核電站又被重新提上科研計劃,基洛夫工廠開始在遠東地區進行適應性試驗。取得成功後,廣泛用於部署蘇聯在無人區的秘密軍事基地。但是切爾諾貝利事故以後,因為影響軍心,只能撤銷這個項目。

這還沒完。毛子心不死。因為有了這些前期項目經驗,這幾年又弄出了個駁船版的移動充電寶。。。。。。

 海上民用浮動核電站的設想,最終付諸實踐。為了給俄羅斯遠東或北極地帶一些邊遠地區、油氣田開發供電,俄羅斯原子能公司2009年開工建造了「羅曼諾索夫號」浮動核電站,計劃將於2016年交付、2018年投入使用。

 「羅蒙諾索夫號」排水量為2.15萬噸,裝配有兩個KLT-40型核反應堆,能提供70兆瓦的電力以及300兆瓦的熱力供應,保障一個人口達20萬的城市電力及熱水供應。此外,通過重新設置,「羅蒙諾索夫號」還能變成海水淡化處理廠,每天生產24萬立方米的淡水。根據規劃,俄羅斯還將建設一批浮動式核電站,為大型工業項目、港口城市、海上油氣鑽探平台提供能源。

如上介紹圖,這種浮動式發電站將是北極航線 的沿途海島 、沿途海港城市和海上平台的重要 電力來源。

其靈活、耐低溫、不依賴物流條件的優勢再適合北極不過了。

由此來看,等到2021年中國海上浮動核電站建好時,將有現成的國外海上浮動核電站運營維護經驗可以借鑒,降低了摸索成本。

2015年12月31日,國家發改委復函同意ACPR50S海洋核動力平台納入能源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ACPR50S系列是由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自主研發、自主設計的海上小型堆技術,單堆熱功率200MW,可為海上油氣田開採、海島開發等領域的供電、供熱和海水淡化提供電力。目前,中廣核正在開展ACPR50S小型堆示範項目的初步設計工作,預計2017年啟動示範項目建設,2020年建成發電。

中船重工科技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中船重工的海洋核動力平台示範工程建設投資約為30億元,建成後,在全壽期40年內通過售電可實現銷售收入約226億元。為滿足渤海油田的能源需求,集團將先後批量建設近20座海洋核動力平台。實現批量建設後,預計每座海洋核動力平台的投資約為20億元,每年將形成上百億的核動力裝備製造產值,同時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


沒人說大紅旗??

紅旗2:21965年根據空中威脅的變化,開始了「紅旗2號」防空導彈的研製,在「紅旗1號」的基礎上擴大殺傷空域,提高抗干擾能力,改善戰鬥使用性能。它於1967年6月27日定型,隨即裝備部隊。同年9月8日,我空軍防空導彈部隊在浙江嘉興首次用新研製的「紅旗2號」防空導彈,在有干擾的條件下擊落一架U-2高空偵察機

然後這貨後來性能落伍,搖身一變

M7導彈是M族戰術彈道導彈當中唯一以傾斜方式發射的導彈,其他的M族導彈均採取垂直發射的方式。M7傾斜發射的原因是紅旗2防空導彈採用傾斜發射方式,而M7彈道導彈是從紅旗2防空導彈改造而來的,改造有個名字叫做8610工程,工程從1986年開始。紅旗2導彈的庫存數量很大,所以中國的M7導彈數量也不少。M7導彈的射程二百公里,彈頭重量五百公斤。M7導彈使用履帶車或者輪式汽車為運載發射工具,機動性好,適合野戰。 此彈為紅旗2的功能由防空向對地的轉變的產物。紅旗2長期以來一直扮演著我軍幾乎是唯一的一種防空導彈的角色,直到今天仍是我軍的主力防空導彈型號。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技術的發展,大批庫存的老紅旗2從性能上已經難以適應作戰需要,但是簡單地將其銷毀不僅費事,而且從經濟角度上講也極不合算。怎樣才能對其進行「廢物利用」?改成簡易的地對地導彈,提供一種相對廉價的精確遠程打擊手段,顯然是比較高明的一著。該彈的其儲運方式與紅旗二類似,發射方式相同,部分維護保障設備與紅旗二通用,可以直接沿用,十分經濟、方便,部隊也好掌握。 現在集團軍導彈旅或者導彈大隊的「東風」系列地地導彈都歸二炮門下,而8610這種半路出家、似驢非驢、似馬非馬的東東恐怕用不著劃歸二炮,陸軍能將其捏在自己手裡。8610的真實性能和詳細情況一直處於嚴格保密的狀態,外界推測該彈的射程大約在200公里左右,跟WS2這樣的遠程火箭炮的最大射程差不多。不過一發WS2的新彈可著實不便宜,所以用本應拿去銷毀的老彈改裝而成的便宜8610完全可以成為昂貴的遠程火箭炮的有力補充


p47應該算一個,當初設計的時候是作為高空戰鬥機來做的,發動機安裝了渦輪增壓系統,在當時戰鬥機能夠在8-9000米高空還能維持出力的型號很罕見,p47算一個,結果後來p47就變成了美帝優秀轟炸機……

再抖個機靈,不抖不舒服斯基。

畢竟我曾經也是個戰雷死忠粉←_←

m2重機槍,據說曾經是美軍唯一的「反坦克武器」和「防空武器」。後來……只要能裝機槍的載具基本都是這貨了,包括上面的戰鬥機轟炸機用的機槍也都是m2。這都無關緊要,問題是……這貨曾經維持了一個2200+m的最遠狙擊記錄長達35年……是一個叫hathcock的人在越戰期間創下的,他的m2機槍裝了個10倍瞄準鏡。

當然瞄準鏡不會是下面這貨。

圖來自槍炮世界,其他裝瞄準鏡的圖找不到了,只是個示意……當然現在的狙擊記錄已經被多次刷新

最新最遠的應該是這次:

澳大利亞第二特種突擊團的兩名狙擊手在3079碼(2815米)的距離用M82A1擊斃了一個塔利班指揮官

發布時間:

2012年11月14日

戰鬥報告1:

兩個獵頭者(狙擊手的另一種稱呼)使用M82A1進行了齊射,子彈在空中飛行六秒後抵達敵方陣地,其中一發乾掉了一個指揮官,天知道是哪把槍幹掉的

戰鬥報告2:

在子彈在無風的早晨射出,當時GPS瞄準器所顯示的距離為2815米,即2.5倍悉尼海灣大橋的長度,被瞄準的塔利班軍隊甚至沒有聽到開槍的巨大爆響聲


40火/rpg2,被它擊毀的坦克鳳毛麟角,被它拆掉的據點連起來繞地球幾周。。。


火藥

原本是用來吃的


F15戰鬥機,原來是「沒有一磅重量用於對地攻擊」,打遍天下無敵手後,被改進成了F15E攻擊鷹。

F16戰鬥機,原來定位是輕型高機動廉價款戰鬥機,專門狗斗用的,為了不影響F15地位,硬生生的改成了扔泥巴的。


殲六,即米格19中國仿製型號

殲-6(英文:Shenyang J-6或F-6,北約代號:Farmer,譯文:農夫)戰鬥機

這型飛機在1958年首飛,原意為替代殲五進行國土防空(話說還有一個改型叫五九式..)

在全面退役後空軍進行了一點微小的改造..

拆掉座椅和維生設備..加了自動導航儀,gps/北斗導航,變成了無人攻擊機..增加了航程和載彈量,據衛星照片顯示已經入駐福建..

心疼彎彎的野戰防空高炮的弟兄

另外即使是自殺飛機,一架改進後的j6依然低於sm-2的單價..


核彈,為戰爭發明的武器,卻帶來了和平。


修改完畢,貴乎牛逼。


推薦閱讀:

複合材料分析的熱門領域與發展方向是什麼?
機械和編程如何結合?
推土機vs坦克,哪個更厲害?
為何我們學的機械誤差如此之大?
為什麼有些人看到坦克就先數輪子的個數?

TAG:軍事 | 戰爭 | 武器 | 機械 | 軍事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