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廠商頻繁降價的背後,服務質量誰來保證?

近期阿里雲、百度雲都在這樣降價,雲計算廠商還用不用賺錢了, 不太會玩知乎。求明白的人指教。


這麼和題主說吧,公有雲降價和服務質量,是完全獨立的兩件事。

雲產品降價,是業內普遍現象。AWS創立至今十年多,大多產品價格已是當年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了。雲產商每年一到兩次的固有降價節奏,實屬正常。外加一些額外的推廣促銷、應對競爭對手而降價,每年的降價幅度都是可觀的。這也符合公有雲客戶(企業用戶)的預期 -- 按照摩爾定律,企業每年在單位IT資源上的支出,應該是平穩下降的。

這種固定節奏的價格下調,可以認為是健康可持續的,不會傷害雲廠商的財務經營能力,也不會逼得廠商以犧牲服務質量為代價去做這件事。原因有以下幾個:

(1) 財務折舊。雲廠商的固定資源,主要是伺服器,都是有固定的設備折舊的。雲服務剛上線時的大量固定資產投入,對廠商是個巨大的負擔,所以在產品定價上也不得不投鼠忌器,此時產品規模也小,所以一開始的定價肯定是偏高的。若產品售賣良好,現金流會逐漸轉為正的,財務壓力小了,價格就可以鬆動。而一旦過了財務上的折舊期,伺服器的成本可以視為零,這時每多賣出一分錢,都是凈賺的利潤,產商降價撬銷量的動力就更足了。

(2)規模效應。這是說濫的話,但就是管用。規模決定了和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規模越擴大,從戴爾、曙光那裡拿到的伺服器價格就可以越低,當然有足夠的底氣去降價,然後獲取到更多的用戶,從而把規模再擴大。國內的BAT、以及運轉良好的獨立雲廠商UCloud等,都是這麼玩的。

(3)採購優惠。雲商的機型數量是比較有限和固定的,這也是出於穩定性的考慮。而對於戴爾惠普等來說,同樣配置的機型,隨時間推移他的成本也是可以降下來的。舉個to C行業的例子,三星Note 7剛上市的價格肯定是最高,過幾個月價格就會跳水。更不排除戴爾等為了自身沖業績考慮而給予的額外優惠。

但是活動大促這種目的性明顯的行為,確實不能排除,裡面的可操作空間和貓膩會多些。同樣舉to C的例子,某電商某天搞大促,手機秒殺1折價,直接從2000降到200。那就會有幾個問題。1. 可秒殺的總量是多少,這直接涉及廠商是否誠意讓利,還是噱頭 2.是否只針對某款手機,限制多大? 3. 該款手機是否暢銷,或者很冷門 4. 是否是庫存已久的存貨在清理,那就變相等於以次充好或者以舊充新了。

阿里此次被吐槽,也正是因為在IT之家出奔百度的公案之後,又有網友爆出阿里之前的促銷,1核1G的配置被用濫。1核1G作為面向個人為主的配置,後台資源被大量共享和超售,性能無法保證,所以才會給人口惠而實不至的感覺。真正嚴肅的、面向企業用戶的漸進降價,才是靠得住的。


對不起,我覺得有個事情必須要核實一下。

也就是這些業內人士信誓旦旦,口口聲聲說的什麼 實際虛擬出的虛擬機台數會超過本應虛擬出的虛擬機台數。這是業內普遍的賺錢的商業模式

先說這個模式能不能說成是超賣,航空公司的超賣的確是公開的秘密,因為總有一小部分人會最終不上飛機,但是航空公司絕對不會在額定100個乘員的飛機上塞101個人進去

雲計算是不是可以超賣?當然可以,我沒有這麼多伺服器,但是我可以賣授權給你,賭你不用。但是,一旦你開始用,我能不能給你假的虛擬機

這已經是商業信譽問題,我很難相信所謂的業界普遍。

順便說一下,我所認同的業界,並不包括國內這些牛鬼蛇神

也不包括明確告訴你資源會共享不保證計算能力的雲計算產品。

我們就說AWS和Azure的標準虛擬機。

不誇張的說,我們的AWS的虛擬機負載都是做在70%的水平上的,輕型多台,動態伸縮才是雲服務的標準使用模式。

AWS甚至提供一個報表告訴你哪些虛擬資源被你浪費了,你可以縮減來降低成本。

我想問一下,在輕型多台,每台負載都控制在70%/80%左右的雲計算模式裡面,到底要怎樣超賣賺錢?

我的請求量、流量各種指標被監控的一清二楚,機器數量/負載和流量的關係,如果你超賣以為我看不出來

所以我跟你講,我根本就不信有業界普遍有超賣這回事兒。

你賣的是服務,共享資源,只保證一定範圍內的服務質量,這不叫超賣。

你賣的是計算資源,超額提供計算資源,去賭別人用不上。這不叫做超賣,這叫做無恥!

你乾脆賭微軟不會來查你,裝點盜版的Windows上去多好。你乾脆賭用戶用不了那麼大的磁碟空間,給個按需增長的虛擬磁碟多好。

還有,AWS提供的專有伺服器實例會帶來額外的成本,收費也更貴,但絕對不是保證什麼服務質量,而是為了合規性!

簡單說就是某些應用在政策上要求硬體設備需要單獨隔離,才會考慮使用這種實例。

服務質量是SLA保證的,和專用實例一毛錢關係沒。


首先,好的服務值得得到它應有的價格,這才是市場的良性運作應該有的樣子!低價的惡意競爭最終是對市場良性的破壞和擾亂!

對於好的雲服務,分享幾點看法:

首先:「人」:團隊的素質和質量,這些軟性的表現層面很多時候可以決定服務的質量好壞;

再者:「技術+硬體」,優質的硬體實力和技術,專業技術水平在行業內的水準等等都會有所影響服務的好壞

最後:「智能化+情懷+人性化+定製化」服務,無論是服務的可擴展性、更早一步客戶發現和解決問題、全方位的周到服務,既包括了智能層次又富含人性化的服務模式,這些才會造就一個好的服務!

當然,好的服務,不止說說而已,事實會更好的來證明!


2015續費訂單:289元

2016降價後續費:352元

反正阿里雲號稱的什麼規模效應技術改進帶來的紅利我一點也沒看見


針對這個問題,我就公有雲來給大家一份詳細的分析:

雲計算市場爭奪

阿里雲作為名副其實的國內業界第一,名聲非常大,不過最近IT之家的事鬧出來之後,我有點慶幸最終沒有選擇它。騰訊雲算是業界老二,而且有著騰訊這個強大的靠山,雲服務產品的種類和質量都不錯。

上個月阿里雲在雲棲大會上宣布降價,對包年包月產品均提供了大幅度的降價優惠。隨後騰訊雲也進行了優惠降價,阿里和騰訊在雲計算領域之爭繼續上演,雙方都想通過價格優勢帶來用戶的高增長,搶奪市場份額。

這對於雲計算用戶來說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讓價格完全左右企業或個人用戶的購買決策的話,那麼最終很可能會出現已購產品無法滿足需求,從而不得不被迫遷移的情況。筆者的觀點很簡單,在考慮價格因素之前,應該先從產品性能、服務等多方面進行評估。

在選擇自己的雲伺服器之前,我也在騰訊雲和阿里雲之間猶豫過,並對兩家的產品做過一些簡單的對比。下文中會簡要分享一下對比結果。

在對比每一款產品時,本文先通過一系列的標準化測試比較產品的性能,然後再結合產品的最新優惠價格因素進行評價。至於兩家的產品到底誰的性能更好、性價比更高,一切還是要用數據說話。

選擇對比產品

騰訊雲和阿里雲都是典型的 IaaS 服務商,產品種類繁多。限於時間和成本,沒辦法對所有產品進行一一對比,只能有選擇性地比較一些基礎產品和服務。

根據 AWS Web 應用參考架構,一個高可用、可伸縮的網站至少需要使用以下雲計算資源:雲伺服器、雲資料庫、對象存儲服務、負載均衡、內容分發等。因此我們在本文中主要對比雲伺服器、雲資料庫和對象存儲這三個比較基礎的產品。

下文在談到對應產品時,將使用其簡稱表示。

雲伺服器對比

雲伺服器是所有雲計算服務商提供的最基礎產品。廠商一般會根據分配的資源劃分雲伺服器的級別和規格。但是由於採用的基礎硬體、架構和調優技術存在差別,類似配置的雲伺服器之間也可能有較大的性能差異

如果想了解並比較不同廠商雲伺服器的差異,最好的方式就是運行基準測試。

性能測試準備

在開始測試之前,我們先在兩家創建相同配置的兩台雲伺服器,盡量確保測試結果之間具備可比性。付費方法均採用按量計費,使用包年包月伺服器進行測試的成本較高。

騰訊雲和阿里雲針對按量計費的雲伺服器,均要求賬戶內有一定的餘額:騰訊雲好像沒有最低充值要求,充值 10 元即可;阿里雲要求賬戶內至少有 100 元餘額。

測試雲伺服器的具體配置如下:

測試雲伺服器的具體配置

這裡指出一點,由於阿里雲 ECS 雲硬碟最小為 40G,而騰訊雲 CVM 默認 Linux 系統贈送 20G,為了在後面對比二者價格時有可比性,將 CVM 的雲硬碟調整為 40G。

除了系統盤默認大小不同外,測試雲伺服器在 CPU、內存、操作系統等方面均為同一規格的配置。這個規格的配置也是中小型網站部署的推薦配置,應該能夠滿足大部分用戶的需求。

性能測試過程

由於測試的流程比較長,在本文中只簡要介紹下所使用的工具及對應關注的指標。具體的測試操作步驟,我會在雲計算成品性能測試指南中介紹。

在測試雲伺服器之前,我參考了許多相關評測文章,最終決定使用如下工具和指標:

使用如下工具和指標

有關其中所使用工具和指標的具體說明,請移步到這裡:雲計算成品性能測試指南

性能測試結果

GeekBench 會將測試結果上傳到自己的網站,本文測試結果的訪問地址如下:

  • CVM
  • ECS

各項指標結果匯總如下:

雲伺服器性能測試結果:騰訊雲、阿里雲

從數據來看,騰訊雲的 CVM 在 UnixBench 和 GeekBench 兩個綜合性測試工具下的得分都高於阿里雲的 ECS。

UnixBench 和 GeekBench 兩個綜合性測試工具

CPU 延遲和內存性能方面,ECS 略勝一籌,但是優勢不大。在磁碟 I/O 性能上,阿里雲的表現接近在啟動實例配置時所介紹的 500 IOPS。但是與騰訊雲相比遜色不少,CVM 的磁碟隨機讀/寫的 IOPS (每秒的輸入輸出量,或讀寫次數)均在 4000 左右

磁碟 I/O 性能

其實看到二者在磁碟 I/O 性能上差距居然這麼大,筆者剛開始很詫異,還以為測試命令輸入有誤,不過反覆測試確認之後,可以證實這個數據並沒有錯。同時也向客服方面了解,得到的回復是:CVM 的磁碟 I/O 最大性能指標的確可以達到 4000,但是並不承諾一直保持該性能。這點可以理解,隨著租戶的增加,最大性能指標很有可能會逐步下降。

最後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們使用了知名的基準測試工具,但是具體的數據可能並不能精確地說明雲伺服器的性能。因為雲伺服器的性能和相鄰租戶使用情況是相關的,根據其他租戶的使用情況而不同,因此以上數據僅作參考使用。

考慮價格因素

最後我們來加入價格因素。阿里雲此前在雲棲大會上宣布雲產品大幅降價,近期騰訊雲方面也趁著雙十一宣布了一輪降價,那麼我們結合上面的性能測試結果,來看看降價之後兩家的性價比如何。

雲伺服器價格對比

上圖中的價格信息取自 11 月 4 日創建實例時顯示的價格。

從包月費用來看,騰訊雲 CVM 比 ECS 要貴那麼一丁點,不過考慮到它的性能評分就會覺得貴的物超所值了。但是從之後的二、三年優惠價來看,CVM 的費用反而要低於 ECS 相應期限的成本了。如果兩家的降價幅度相同的話,那價格應該是阿里雲一直便宜一些才對啊?

確實,背後的原因就是在於二者的降價幅度不同:阿里雲是中國區域實例最高 3 年 5 折,帶寬和系統盤並沒有這麼高的折扣,只有 8.5 折。

阿里雲折扣截圖

相比之下,CVM 是真正的全線降價,三年實例、帶寬和系統盤費用都是 5 折優惠。

因此,這段時間內購買騰訊雲 CVM 的性價比是要高於阿里雲 ECS的,尤其是購滿 2-3 年的話。

雲資料庫對比

我們接著對比兩家的基礎雲資料庫:CDB 和 RDS。

目前虛擬化技術已經取得很大的進展,可以將物理機虛擬化為多個雲伺服器,而且能做到總體性能的損耗最小。因此,網站的性能差、響應慢,可能不是你的應用代碼寫的不好,瓶頸很可能就在於雲資料庫的性能。因此,選擇雲服務商的雲資料庫性能,也是決定購買決策的一個重要因素。

由於 MySQL 是網路上使用最為普遍的資料庫,騰訊雲和阿里雲兩家基礎的資料庫產品也都是基於 MySQL 的,因此在這項評測上我們選擇 MySQL,版本為 5.6。

測試準備工作

兩家的雲資料庫目前只提供一種配置類型,分別是高 IO 版(CDB)和雙機高可用版(RDS)。因此在這項測試中,使用一組完全相同配置的雲資料庫是不可能,只能轉而使用同價位級別的伺服器。

基於上述原因,我們分別在騰訊雲和阿里雲創建最低配版的雲資料庫(CDB 和 RDS)。具體配置如下表所示:

雲資料庫配置

從官方劃分的類型和內存大小來看,這應該是一組可比較的實例。另外,為了降低測試時網路的影響,我們繼續使用對比雲伺服器時創建的實例,來運行測試代碼。

測試過程

MySQL 雲資料庫有許多性能測試工具,如自帶的 mysqlap。本文所選擇的是 sysbench。

Sysbench 是一個模塊化的、跨平台、多線程基準測試工具,主要用於評估測試各種不同系統參數下的資料庫負載情況。還可以用來測試 CPU 性能、磁碟 I/O 性能等指標。我們用到的是其提供的 OLTP 基準測試,默認支持 MySQL 資料庫。

OLTP 測試輸出結果如下圖所示:

騰訊雲 CDB:sysbench 隨機只讀測試結果

我們需要關注的數據包括測試完成的事務總數,即圖中的 read/write requests ,表示資料庫的吞吐量;以及平均請求時間,即圖中 per-request 數據下的 avg 對應的值,表示資料庫請求的延遲。

性能測試結果

這裡只用到了一種測試工具,而且測試的類型也不多,因此很快我們就可以得到測試結果,將其中我們需要的數據提取出來,可以得到下圖中的對比數據。

雲資料庫性能測試結果

從結果可以看出,騰訊雲 CDB 的資料庫讀寫請求吞吐量相比 RDS 來說高很多,是後者的約 6-7 倍左右,請求的響應時間也非常快,在 10ms 以內。高 I/O 版本的表現的確強勁。

考慮價格因素

最後我們考慮二者的價格因素。

兩家最新的優惠價格對比如下:

雲資料庫價格對比

以上價格信息取自 11 月 4 日創建實例時顯示的價格,區域分別為:CDB 廣州,RDS 華南1

至於另一個費用來源——網路流量費用,如果使用兩家對應的雲伺服器的話,與雲資料庫之間就是內網流量,應該都是免費的。所以流量費用問題可以忽略。

從上圖我們可以得出,兩家在包月價格上差異不大,但是就此次降價幅度來看,騰訊雲 CDB 的優惠非常之高:二、三年的優惠價(4折、3折)是 RDS 的一半;一年、二年和三年購買期限處在同一個價位段,而且買兩年的價格比一年還低。

如果 Web 應用要求大量快速的資料庫讀取操作,那麼在購買期限為二、三年的情況下,配置兩台 CDB 高 IO 版也比選擇 RDS 的性價比要高。

如果資料庫請求在 RDS 測試結果之內,使用期限也不長,那麼可以考慮使用 RDS。

另外提示一點,雖然說 CDB 的版本介紹為高 I/O 版,但是據官方產品文檔,每一個 CDB 實例都做了實時雙機熱備,因此在可用性方面的表現應該也不會差太多(這裡我們沒有對此進行測試)。

對象存儲服務對比

到最後一個產品了。

對象存儲服務的對比有點麻煩,沒有比較好用的基準測試工具。在準備測試之前,我發現 Intel 公司開源了一個專門測試雲對象存儲的工具,叫做 COSBench,不過可惜的是只支持 Amazon S3 等國外雲廠商的服務,不支持騰訊雲和阿里雲。當然好像可以自己實現對應的適配器,但是對於本文這個較為簡單的評測來說,有點太過麻煩了。

因此,在對比對象存儲服務時,我使用兩家提供的 Python SDK,編寫了測試腳本來統計上傳、下載和刪除等三個任務的用時。注意,這裡並沒有測試高並發的情況。

性能測試方法

為了控制網路環境對測試結果的影響,我在騰訊雲和阿里雲各自同區域的雲伺服器上進行測試,這樣不僅測試起來會比較方便,而且能確保測試結果準確有效。我在兩家創建的對象存儲 Bucket 都是位於華南區的,因此在相應區域分別創建了一台雲伺服器實例。

同時,為了盡量模擬實際用戶的使用場景,我們選擇 50KB、2MB、50MB 三種級別的文件進行測試。一般網路圖片的大小在 50K - 2MB 左右,通過這兩個級別文件可以測試圖片數據存儲的效率。另外 50MB 級別用於測試大文件存儲性能。

具體來說,我們通過 dd 命令生成:

  • 10000 個 50KB 文件
  • 1000 個 20MB 文件
  • 100 個 50MB 文件

測試時統計文件上傳/下載/刪除用時等指標,取平均值(單位毫秒)。在測試小文件下載用時時,並沒有將文件保存到磁碟,避免了磁碟成為性能瓶頸。

性能測試結果

由於測試文件數量不少,整個測試腳本跑下來可能要一個多小時。最終針對 COS 和 OSS 的測試結果(均為單個文件平均值)如下。

50KB 小文件

50KB 小文件

在 50KB 小文件這個類別中,阿里雲 OSS 的上傳、刪除用時表現不錯,小文件下載用時方面騰訊雲 COS 用時較少。

2MB 小文件

2MB 小文件

隨著文件大小的增加,騰訊雲 COS 在上傳、下載用時這兩項指標上開始超越 OSS,差距以倍數計。不過 OSS 在刪除用時上仍然保持在 10ms 左右。

50MB 大文件

50MB 大文件

由於 50MB 文件的上傳、下載、刪除用時之間級別相差較大,因此我在繪製圖表時將縱軸改為了對數可讀,方便閱讀。本文測試的實際數據如下表所示:

50MB 大文件本文測試的實際數據

在上傳大文件時,OSS 與 COS 之間的性能差異顯得尤為突出。

綜合來看:

  • 阿里雲 OSS 在處理文件上傳時,隨著文件大小增加,性能在逐步下降;下載用時與 COS 相差不大;文件刪除用時均優於 COS,不過文件越大,用時會有對應增加。
  • 騰訊雲 COS 在文件上傳上的性能比較突出,尤其是大文件;下載用時表現也不錯;文件刪除雖然總體不及 OSS,但每類文件刪除用時均保持在相同的水平。

如果將三個指標結合在一起,騰訊雲 COS 的表現要好於阿里雲 OSS。

考慮價格因素

我們接下來看價格因素,以一個想像中的網站示例來對比。

假設一個網站的存儲數據有 1.5 TB(圖片、音頻、視頻),每月產生流量 600 GB,月 PV 大約 300 萬,同時每月讀請求 600 萬次,寫請求 30 萬次(平均日請求 21 萬)。

我們使用上面的網站數據,通過官方提供的價格計算器(COS、OSS)來計算使用 OSS 和 COS 的價格。

由於騰訊雲 COS 目前只提供按量計費模式,因此對比的計費方式均選擇為按量計費。

結果如所示:

阿里雲 OSS 按量計費價格(區域選擇為華南)

阿里雲 OSS 按量計費價格(區域選擇為華南):616.7元/月。

騰訊雲 COS 按量計費價格

騰訊雲 COS 按量計費價格:593.4元/月。

上面在計算價格時,並沒有加入 CDN 因素。不過兩家在介紹產品時都提到了,如果設置 CDN 加速或回源,價格會更低。

騰訊雲在上面的計費對比中勝出的原因,可能與其推出的免費額度有關有關。目前,每個 COS 用戶都有每月 50G 的免費存儲空間,10G 的免費流量,以及 100 萬次免費讀請求和 10 萬次免費寫請求。阿里雲在 2015 年時曾推出過免費 OSS 額度,但是目前已經沒有了。

結語

至此,我們已經完成了對騰訊雲和阿里雲三個基礎性雲計算產品的評測對比,兼顧了性能指標和價格因素。具體的評測結果總結如下:

  • 雲伺服器:同等配置下,騰訊雲 CVM 的整體性能高出阿里雲 ECS 不少;CVM 的包月費用略高於 ECS (3塊錢),但是此次降價幅度比 ECS 更大,一年期以上購買 CVM 的性價比更高。
  • 雲資料庫:由於二者類別不同,測試了各自最低等級配置的 CDB 和 RDS,CDB 在吞吐量和延遲兩項性能指標上均大幅領先;同時降價力度也大於 RDS,因此可以說 CDB 的性價比遠高於 RDS。
  • 對象存儲:在大小文件的上傳、下載和刪除幾項指標上,騰訊雲 COS 和阿里雲 OSS 各有得分,OSS 在文件刪除上表現不錯,但是在大文件上傳上要遜色不少;COS 在各項指標上的表現都可圈可點。

因此,僅僅從這三項產品的性價比來看,騰訊雲這次降價進一步增加了其產品的優勢。如果讓我在這場價格戰下選擇雲計算服務商的話,我會選擇騰訊雲。而這也是我之前遷移網站時所做的選擇。

不過話又說回來,要評估一家雲計算廠商,除了性能和價格之外,還要考慮可用性、可靠性等其他諸多指標(各家之間的差異可能不大)。對後者進行評測涉及的操作更為複雜,並不是本文所能涵蓋的。而我上面所做的選擇,也主要是基於性能和價格兩個因素來考慮的。

由於文章過長,有一部分我省略了一些,歡迎大家有問題找我討論, 其實看到這裡,大家應該了解的差不多了,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來了解一下我們的Cloudin,畢竟辛苦總結半天,支持一下,哈哈。CloudIn雲英 - 專業的雲主機,雲伺服器,雲硬碟,雲安全等IaaS及PaaS服務提供商。


頻繁降價?你逗我么?就我那台辣雞彈性雲,從50+升到60+,好了現在搞活動,續費只要90+!!!麻痹的


你去看看國外的價格就不會嫌國內的便宜了。


降價之後,超賣是必然的,無非就是超賣的多少。

不是所有的雲上用戶都能充分使用計算資源,與其資源閑置,不如多拉點用戶量。

但是服務還是有保障的,有問題反饋過去還是可以解決的。


降價不降價跟服務質量之間沒有必然的關係,降價可能有兩個因素:

  1. 運營成本降低,比如根據摩爾定律,在硬體價格波動不大的情況下,單核或單G成本的總趨勢是下降的;
  2. 壓縮利潤空間,通常是為了贏得銷量

但是,總的來說,在toB的市場,單純的降價不太容易立刻獲得大量的用戶,跟toC市場不太一樣。

最後,做個廣告,美團雲按需付費和包月的單價一樣,童叟無欺,歡迎大家使用:http://www.mtyun.com


說得好像不降價,服務質量就有保證似的。


說下我的觀點:

一、頻繁降價的背後, 是雲計算的商業邏輯。

二、服務質量誰來保證,服務是商業競爭的一部分,不必擔心,而且會越來越好

一、先說頻繁降價。成本、競爭

1. 成本

(1)成本確實越來越低。

雲計算的成本:土地+機房+風火水電+員工工資相對固定;可變成本就是機器+IP。

樓上@ 朱鋒 已從財務折舊、規模效應、採購優惠論證,基本同意。

關於超賣比,在業界確實存在,主要原理就是【削峰填谷】,有些家的超賣比很高,就不點名了。總有用戶白天消耗高,有些用戶晚上消耗高,從運維的角度來說,不可能把機器都打滿,一旦出現流量突增,影響應用的穩定性就得不償失,所以一台機器跑到50%就差不多。雖說雲計算的好處就是隨時擴容,但有些業務是經不起宕機考驗的。這些餘量和波動,都是雲計算廠商的冗餘資源,冗餘多了,就可以超賣了。所以才會有所謂的:資源獨佔。單實際上,資源獨佔超賣更嚴重,和保險一個道理。

但無論是否超賣,只要控制的好,對客戶沒有影響即可。

(2)競爭,比成本更重要。

阿里雲以強大的財力布局較早,在天貓淘寶到達瓶頸的時候,異軍突起,支撐阿里股價,對標AWS,故事得以繼續講下去。

既然有故事可講,那BAT一起布局無可厚非,一路跟阿里對標的京東雲自然也要上,創(折)新(騰)無處不在的網易也要搞;華為這麼高科技,注重安全的企業,不能落後吧;雲計算這麼火,傳統的IDC,自帶土地+機房+風火水電+機器+IP,Openstack這麼開放,怎麼能不來蹭個熱點。

好了,大家都有理由來搞,用戶就這麼多,怎麼辦? 中國市場,價格永遠是最有效的搶用戶的方法。 不敢說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千團大戰,打車大戰,單車大戰,但不獲取客戶,怎麼跟股東交代。再說,後來者買了那麼多機器,賣不出去,限制資源不然拿來營銷,沒準兒來的客戶嫌遷移麻煩,就留下了。所以現在各種免費試用,各種降價不斷。只有還能搶用戶,故事就能繼續。

這個時候成本都轉到營銷、資本上面了。

二、再說服務

基於上面的分析,服務質量其實與成本沒有關係。

雲計算=產品+服務, 產品越來越趨於同質化,在成本沒有這麼敏感的階段,降低服務質量等於降低競爭力。我反而認為隨著競爭的加劇,各家的服務會越來越好。尤其這些後來者,用戶少,壓力小,每個客戶都可以做成VIP,反而是阿里雲,隨著用戶的增加,要考慮成本和效率。但一旦阿里感受到後來者的服務壓力,很快也會自我提升。

另一方面,服務質量取決於各家對雲計算的定位,以及掌舵者的服務意識和重視程度。當然,重不重視,市場說了算,而我個人相信,阿里之後,後起者們,誰家服務做的好,才有可能從競爭中脫穎而出。

以上僅限IaaS領域,政務雲,電商雲,大數據等需要另外討論。


主要是殺出了個網易雲


感覺阿里雲伺服器太少,服務和國際上比也是一般般。而且阿里玩歧視也不是一兩天了,中國版價格比國際版高,選擇少。

但是再怎麼樣還說是能連上的,不像美橙互聯開機後ssh都沒反應。


我還是看下各位前輩的回答,再結合自身修改答案吧


公有雲賣的是CPU,內存,存儲和網路資源 所有的都是虛擬化也就意味著都可以overProvision 如果平均資源使用率是70% 那麼剩下的30%空閑資源當然可以拿出來賣 公有雲服務商要保證每個用戶都有很高的服務水平成本至少要高出一倍

AWS上面如果你需要保證服務質量 你可以購買專有伺服器的

所以服務質量是沒法保證 公有雲不是萬能葯 混合雲可以解決一些私有雲資源數量太固定 而公有雲資源質量無法保證的問題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HTC歧視大陸用戶?
Twitter和FB流行的短語Netflix and Chill是什麼意思?如何使用?
產品經理需要具備哪些技能?
可否拿華為和阿里巴巴進行比較,你怎麼看?

TAG:雲計算 | 互聯網 | 阿里雲 | 騰訊雲 | 視界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