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澎湃新聞前 CEO 邱兵和前總編李鑫創辦的「梨視頻」?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kyMDMxMg==mid=2649430928idx=1sn=f014cb88289fd40ca20747dfe705be5bchksm=887a7b07bf0df2113ec04ded750801632f398a70cac32f7382820fa29dab19b830ba0ae8113escene=0#wechat_redirect刺蝟公社剛剛發的一篇微信公眾號

最近梨視頻被要求整改,然後今天看到微博上這樣說:

另外,請回答的各位大大就產品本身談談吧,產品與創始人的人品作風關係不大噢~


遠景相當美好,財務上比較悲觀,關鍵短板在於技術。

我先反過來提一個問題:為什麼知乎95%的信息都以文字方式存在?是因為讀者的流量不夠嗎?顯然不是。那麼下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不能用圖片乃至視頻來解答大多數問題?

我個人理解,這裡的主要原因是閱讀信息密度。

所謂信息密度,就是每分鐘閱讀時間獲取的有效信息量;就目前而言,除非碰上特別湊巧的場合,否則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什麼東西比一篇認真寫作的文章信息密度更高。一般人每分鐘的閱讀速度至少也有三四百字,閱讀能力強的人可以達到每分鐘2000字。這已經基本上能把大多數人一天的工作交代清楚了,或是講出一部電影的主要劇情。但如果滾動十張圖片,或是讓人看一分鐘的視頻,怕是很難達到類似效果(視頻的一半信息量還得靠字幕)。

毫無疑問,十張圖片和一分鐘視頻的絕對信息量遠遠大於一兩千文字。千把字對應的存儲量不過是幾k,隨便一張照片都要幾百k,一分鐘視頻更是要十幾兆,為何在閱讀上反而是文字信息量更大呢?

因為除了官媒社論之外,文字的處理深度和有效信息密度遠遠大於未處理過的文字和視頻。文字雖然每分鐘只提供幾k的信息,但都是已經被作者篩選過的信息。作者從一張白紙開始寫,那些不重要的信息根本就不會出現在文字中,即非套話的文字被寫出來就意味著高密度信息。

圖片和視頻則不然,大多數是照相機和攝像機直接拍攝的結果,雖然真實,但基本沒被處理過,99%的信息是無效信息,要靠讀者自己去提取有效信息。這個提取過程本身也要耗費時間,大大降低信息獲取效率。如果不經處理的話,往往一分鐘在視頻中提取的信息只有幾十個位元組,一張圖片可能只帶來一個定性判斷(一個位元組),輸給幾百漢字的幾千位元組不算冤枉。這就像幾千被挑選出來的精兵能打敗100萬無組織的平民,雖然看起來驚人,但結果又在情理之中。

當然,如果閱讀(觀看)的目的不是獲取有效信息,而是沉浸於整個信息流中享受一下氣氛,那低密度信息流也很有效。比如說,如果你觀看圖片的目的並非測量人物的三圍,而是看蜂腰豐臀製造的整體性感,那顯然文字無法和圖片/視頻對抗。

那麼,這和邱總的大鴨梨有什麼關係呢?

我想說,邱總在官方媒體幹了那麼久,積累了那麼大的名聲,搞澎湃新聞花政府投資十億八億不眨眼,這次又大張旗鼓轉型,肯定不是想搞純粹的娛樂八卦,不想靠明晃晃的大白腿或是狗血倫理劇情騙點擊。邱總是想給讀者做科普乃至做啟蒙的人,是要當文化領袖的人,絕不可能放下做嚴肅新聞的心思,這就意味著要提高視頻的信息量,才可能用視頻引領每天的輿論場。

然而,要把視頻做到每分鐘信息量大於嚴肅文字,這個成本可不低,大多數紀錄片做不到這個水平。或者說,如果視頻的嚴肅信息量做到這個水平,還能同時保持趣味性,這視頻可以直接打上國家地理或bbc的台標去放了。邱總或許有壓倒bbc的雄心和日均資金投入,但問題是,別人的紀錄片製作周期以年計算,起碼也得以月計,這樣的東西能兼顧新聞性嗎?世界上有這樣的案例嗎?

據我所知,還真有。遊戲直播和足球轉播的每分鐘信息量輸出偶爾就能壓倒文字,但這兩個領域首先屬於娛樂領域,也可以通過輸出背景信息來製造氣氛;其次遊戲公司和觀眾都為直播做了極大的前期投入,這才能在既定規則下做出信息量比較大的視頻。但現實世界千變萬化,很難通過預置成本來提高視頻處理速度。

歸根結底,邱總的問題是放不下新聞情懷,想追求新型表現方式(視頻),最後還打算製造商業效益。這三個目標在現有的技術背景下很難兼顧。或者說,製作信息量很大的非娛樂視頻是可能的,但用於嚴肅新聞和深入分析(快速)很難,在可預見的短期未來無法對抗文字為主的傳統表現方式。

其實,我個人很贊同媒體表現方式需要重大轉型,而且不僅僅在視頻方面,還包括VR技術,今年5月我在同濟的演講還專門提到了這一點。

在同濟送自己一所大學——2016年5月演講

但是VR技術改變了我們利用電腦的方式,我們帶上Vr眼鏡,可以直接進入電腦設置的3d世界。如果Vr場景設定的足夠好,你甚至沒法判定自己到底是在真實世界還是虛擬世界。我們可以直接用虛擬空間的圖形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再傳遞給另外一個人。不用再把這個邏輯轉化成語言了……

將來的學生可能根本不會像我們那樣理解數學公式。對他們來說,公式未必需要寫在一張二維的紙上,而是可以呈現為圖文結合的方式。教師在Vr空間里演示一下,邏輯就印在每個人的腦海里了。這是不是也會明顯壓縮學習時間?會不會明顯增加數學公式的適用範圍?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 Vr技術也沒有多了不起。在教學上說,無非是就是做幾何證明題添加輔助線的增強版。這麼說當然也不算錯。的確添加輔助線本質上也是一種低水平的Vr技術,在模型空間里添加一條本來不存在的線,引入一些不能直觀體現的參數,幫助你思考。

但技術是可以量變到質變的。開發了這麼多年的vr技術,到這一兩年終於開始進入遊戲市場,說明它創造的新空間已經不再是現實空間的加強版,而是可以獨立存在的符號體系,可以像我們學到的數學符號一樣標準化、通用化。未來的學生可以用一個標準化的三維虛擬空間來容納邏輯,可以在這個空間里考試和交作業,當然也可以用這個空間來學習新知識。過去我學流體力學和彈性力學,因為想像不出三維模型而痛苦的不得了。有了VR,我沒準也能在短時間內學會當年沒有真正理解的概念。當然我們的知識面會因此拓展。

但作為一個現實的媒體人,我意識到視頻和圖片的編輯還處於手工業階段,成本高速度慢,跟不上新聞場也燒不起投資。用來拍電影,製作科普紀錄大片還可以,用於嚴肅新聞製作和深度新聞評論則完全不夠用。一個理智的媒體人不應該把未來5-10年的新聞夢想寄托在這個方向上。至少我眼下無法容忍數分鐘的閱讀(觀看)無法說清一個問題,在招聘的時候我最看重的還是文字功夫,以及利用現有的圖片在合適的地方做配圖。

當然,所謂大力出奇蹟,既然宏觀發展方向上視頻-vr終將壓倒文字,邱總未必不能用錢提前開啟未來。但……恕我直言,聽說一期投資不到10億,這個數字真的太少了,以至於我這個技術盲也不太相信能砸出個未來。更大的可能是精心準備之後做一個驚艷的開場白,然後在新聞場的日常衝擊中疲於奔命,在媒體圈的光環漸漸褪色——這正是過去2年澎湃的表現。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用氫氣飛艇發起遠距離戰略空襲,這的確符合戰爭向三維發展的方向,但很顯然德國當時的技術積累無法讓戰略空襲升級到B29轟炸機的水平,只能在陸海軍燒錢的衝刺中擠出一點錢多造幾個飛艇庫——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所謂走在歷史前面半步算天才,超過一步是笑話,這就是我對全視頻嚴肅媒體的看法。

最後,我只有幾年的媒體工作經驗,發言不敢說全對,但我相信上面的發言讀下來也就十分鐘,但起碼需要30分鐘的視頻來表達——如果不在視頻里堆大段字幕的話。所以,眼下我還是對梨視頻抱謹慎的悲觀態度,同時對他們和投資人的探索勇氣表示讚許。


你們梨視頻對得起涼山的孩子么?

真的真的在作惡。


我一直在思考「梨視頻」其實是不是就是「黎瑞剛的視頻」的意思


現在應該說是前澎湃CEO和前主編了,他們二位都已經從澎湃新聞出來,梨視頻現在是完全市場化的一個產品,創辦的一些思路和澎湃新聞類似,但產品的形態和願景又與澎湃新聞有很大的差異。

澎湃的籌備期採用的是精益創業思維,雖然我不確定澎湃中高層是不是有這樣的先期預設和總結。精益創業的核心思想是,先在市場中投入一個極簡的原型產品,然後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有價值的用戶反饋,對產品進行快速迭代優化,以期適應市場。

澎湃的極簡原型產品就是一個一個的微信公眾號,東早的原始采編被分到各個領域,成立了「飯局閱讀「、」一號專案「、」綠政公署「、」10%公司「等等小分隊,試水這些垂直領域的內容到底有多少人感興趣。等到內容和人馬匹配漸趨成熟的同時,澎湃 (thepaper)這個名字也在眾多選項中脫穎而出,壓陣的報道也備好了,邱兵以文字和互聯網產品獻給戀戀不捨1980年代的情緒也醞釀許久了,第一個大型紙媒轉型新聞客戶端問世。

梨運用的依然是精益創業思路,「微辣Video」、「時差視頻」「一手Video「冷麵」「風聲」視頻等等微博、秒拍,優酷、樂視包括B站等視平台試水。其中,「微辣video」 在秒拍試水三個月,總播放量超4億。

邱兵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認為,既然做短視頻,那就得把其他內容形態徹底拋棄。將來客戶端裡面的內容,全部用視覺表達,只在每個視頻下面添加100字左右的文案說明。

儘管國外已有類似對標產品,但讓國內用戶完全通過可視化的方式來了解資訊,市場或許還需要一個培育期。這樣不留餘地,是不是一條最合理的路?但邱兵的基本判斷是,值得一搏。

現在有一種說法,技術都在做大流量、大平台,內容生產者就是做小而美,然後把內容賣給技術平台。邱兵覺得,這是內容生產者的一種託辭。當然,國內現在版權這方面不完善,對內容生產者來講確實很不公平。「就梨視頻來說,我們是做內容出身的,但我們要借用技術的力量,最終我們要用數據來說話。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是,要和任何一家大流量的平台去拼數據。」

「梨視頻」作為全新的資訊短視頻平台完全是為了適應新的用戶、新的需求、新的風口才孕育而生的。但「梨視頻」總有學習的對象,例如CNN的Great Big Story、VOX、紐約時報等等。他們從這些媒體製作的短視頻中獲取靈感、習得製作優秀視頻的標準。

李鑫在接受騰訊全媒派採訪的時候被問到

全媒派:大家都說,和一條、即刻、二更這些關注生活方式的短視頻相比,「梨視頻」有濃厚的「澎湃味兒」。對國內深度的資訊短視頻市場有信心嗎?覺得自己的目標用戶在哪?

「澎湃味兒」,我想更多是表現在團隊氣質上。從產品角度來說,梨視頻會和我們以前做的東西很不一樣。它會更酷一些,更有趣一些,充滿好奇心,不會很沉重。但很多以前我們積累的、已經被市場認可的東西,不會丟失。

國內資訊短視頻市場是個遠未被充分開發的垂直領域。這個領域中,缺少適合移動互聯網傳播的優質內容,缺少專業機構生產具有職業素養的優質內容。視覺化和專業生產,我覺得可能是機構媒體最後的機會。

團隊曾經反覆討論過,梨視頻會把更多的目光投射到年輕上升群體的身上,他們思想活躍、喜歡分享、對世界有求知慾、表達欲,對自身權利有要求,願意嘗試新技術,接受新事物。

梨視頻是一個高起點的創業,和一般的項目不太一樣,產品上線的時候員工人數已經近300人,這對普通的創業公司來說基本上不可想像。

從內容創業的角度來說。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正消費著我們越來越多的時間,而傳統媒體則面臨著新媒體巨大的挑戰,需要做出改變來適應這個時代。在傳統媒體全面失守的大勢下,近一兩年又有一波主編相繼離開,形成主編離職做新媒體的現象。在這次轉型大浪中,單是在短視頻內容領域創業的,就足夠用得上「爆發」二字。

「外灘畫報」前主編徐滬生創立「一條」,藍獅子總主編王留全創立「即刻視頻」,前愛奇藝首席內容官馬東創立「米未傳媒」,南方周末和燦星文化聯合投資成立的廣東南瓜視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包括像新世相君張偉等等都是主編級的大佬出走創業。

邱兵曾經的副手,以媒體札記著稱的新榜創始人徐達內的方向是內容創業服務平台,他在搞火了媒體札記這個品牌後,又和他的投資人魏武揮把「內容創業」這個詞搞火了,以至於內容創業之春、之夏、之冬的爭論都出來了。

梨視頻上線前一天,官方發布了一個題為《你的時代》的視頻。

視頻封面《你的時代》 - 騰訊視頻視頻

預熱形象片只有2分多鐘,但還是感受到其中的人文情懷,全片分為你的時代、你的自由、你的意見、你的權利等幾個片段,出鏡人物有學生、大學教授、打工者、體育健兒、抑鬱症患者、政客、難民等,採用蒙太奇剪輯手法和人物旁白。

梨視頻的官方微信給這個配了一段文字,有兩句分別引用鮑勃迪倫和村上春樹,邱兵有可能是村上春樹的腦殘粉吧。

「很多人很少做他們相信是對的事,他們做比較方便的事,然後後悔。

我們不想這樣。

為了只有我們自己能夠確信的,為了無法與他人妥協的,為了只有經過長久努力才能顯現的,我們埋頭奔跑。

這裡是梨視頻,這是我們的第一條微信。

無論這一年有多漫長,謝謝你的等待,我們即將開始。」

梨視頻能發展成什麼樣,是內容創業還是要走平台思路,前景如何肯定還有待檢驗,不過相對滿屏網紅臉,以及粗製濫造的機器推送來說,梨視頻應該是會成為視頻界的一股清流……


良心媒體,引導輿論,賺足噱頭,執筆殺人,蘸了人血,吃完饅頭,拍拍肚皮,打個飽嗝。


先佔座。

一個現象,梨視頻其實開張已經四個月了,我搜過幾次,這是第一個和梨視頻有關的問題。

視頻現在很熱不假,但是視頻新聞怎麼做?除了信息密度之外,梨視頻打不打算和現在的優酷、B站等作出差別,吸引不同的用戶呢?

從他們的安卓客戶端的前幾屏來看,中國的時政新聞是缺席的,可能和互聯網新聞資質管理有關,那麼問題來了,新聞視頻媒體做什麼的?

有一個簡單的背景差異:美國可能很多人會通過手機視頻來看總統辯論直播,中國有多少人會用手機看領導人講話直播?

有待繼續觀察。


談論梨視頻未來前,我還是建議各位先深刻思考一下,為什麼一位號稱為了新聞理想可以奮鬥終身的媒體人,最後把自己的老東家幾乎抽空了?

暫且不談邱兵,光說說李鑫。

這位被外界評為邱兵的左膀右臂的媒體人,在東早和澎湃期間的一些行為,如果外人能夠知道,我相信你們不會對梨視頻持樂觀態度。

無論是邱兵還是李鑫,新聞理想對他們來說,不過是一個投機的遊戲。幸運的是他們抓住了黎瑞剛迫切想要在互聯網完成一些什麼的心思,連哄帶騙加上挖走幾乎東早和澎湃所有中層幹部,美其名曰是為了實現更多可能,其實這不過是一場鬥爭,至於邱兵到底要和誰鬥爭,我就不說太多了。

真正的媒體人,其實並不看好邱兵能在梨視頻做出什麼花樣。他無非是將曾在澎湃的創設經驗帶到了梨視頻,其實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邱兵從東早和澎湃挖走的所有人,其實也不知道要如何面對互聯網。短視頻是風口,可並沒有人說過短視頻是投機分子的風口。

通過許多直接或者間接的接觸,我只能說,邱兵到現在還沒有完全醒悟自己要做什麼,這就更不要說李鑫了,李鑫在東早和澎湃期間的管理與業務能力,一直處於被諸多中層幹部瞧不起的狀態,可怕的是,這些瞧不起李鑫的人,現在正在梨視頻,依然與李鑫是同事關係。


知乎經濟學家馬前卒同志的回答還是有些偏頗了,與其說文字勝在信息密度上不如說是信息深度上,的確視頻在表現觀點立場價值觀上面效率相對較低,但是在信息廣度上面,一分鐘短視頻可以展示的信息絕對超過一分鐘閱讀得到的信息。

目前梨視頻大多數信息流都是1分鐘左右的短視頻,也說明了他們主要目的不是表達觀點,而是傳遞信息。梨視頻的立意很好,隨著未來視頻內容接受度增加,肯定是有很大的空間的。只不過作為一個主打嚴肅新聞的PGC平台,「視頻新聞」這種信息流類型的變現價值和投入很難相匹配,而從屬性上看梨視頻又絕無可能在UGC和娛樂領域從秒拍、快手嘴裡搶食,幾乎不存在VAS變現的土壤,盈利前景相對更為渺茫。

但是視頻新聞作為一種信息流類型是有存在價值的,受益於澎湃專業的編輯團隊,目前梨視頻的內容質量要遠高於其他PGC視頻新聞平台(視頻頭條、鳳凰視頻),所以我猜梨視頻最後的結局很可能是賣身給新浪、騰訊、頭條等分發平台大佬中的一家,起到一個抬高差異化競爭壁壘的作用。


馬督工說有效信息密度文字大於視頻不假,但是視頻有一點文字無法比擬的,就是直觀性。

舉個例子,播報某地發生7級大地震。文字來說一句話就能傳達主要信息了,但是地震的慘烈程度,靠文字是難以傳達的,通過閱讀文字新聞很難轉換成自己的感受。而換成畫面,則給人帶來的衝擊要強烈得多,這點多少文字也難以彌補。

傳統電視媒體新聞播放時間長,傳遞信息的速度慢的缺點是很難改變的,信息時代人們追求速度,所以梨視頻把視頻都做的很短,也算彌補了一些視頻先天的不足吧。

文字可以作為主要獲取簡訊的渠道,但是現在做文字的媒體太多了競爭太激烈,好的視頻新聞品牌不多(也可能是我孤陋寡聞)。梨視頻最近關注的幾個事件都有很好的傳播性與關注度(比如那個 鄭州流浪老人的視頻)。只要堅持下去打造自己好品牌,還是有希望開拓出一些新格局的。


吃瓜群眾幾次體驗下來感覺有些視頻根本是劣質PPT。只能說表達方式定位好了,後續內容填充真的有待觀察。


一幫70後帶著80後,壓制現有90後,口號是做出年輕人愛看的東西。沒有資質卻愛打擦邊球。

新媒體公司卻體制化嚴重,領導喝喝茶水看看報,百分之三十的人拿著百分之七十的工資,另外百分之七十拿著剩下百分之三十的工資干著百分百的活。披著新媒體外衣,比誰都體制內。工作都是做給領導擺樣子的,離職率很高,很多人抱著短視頻夢想來了卻只有失望。大部分中層領導跳不出傳統紙媒的思維,小確幸心理作祟,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真正最內容的人,錢少,累到苦不堪言。

數據皆「優化」,真實數據內部也無法獲取。善於自欺欺人,沉浸無腦自嗨。


就說這次利用涼山孤兒事件炒作,梨視頻必須死


看過楊基視頻才知道梨視頻的請舉手!!養雞團體首次脫離澎湃視頻直播用的就是前老總的平台,老闆一定覺得很欣慰


利益相關,匿了。

最近兩個月(11、12月)梨視頻通過降薪和直接裁員不斷清理員工。另外騰訊資本擬進入,將轉型做硬資訊,換句話說就是新聞(然而梨並沒有新聞資質的相關牌照)。

在這個輿論管控越發嚴厲的時代,梨能走多遠,以及不斷融資又是不是下一個龐氏騙局,看官們拭目以待就好了。

另外,梨視頻高層基本沒有高管有商業背景。內部薪酬制度存在很大問題。以及他們從澎湃離開的時候也留下了不少爛攤子沒收拾乾淨。


梨視頻主要是做資訊類的垂直短視頻,資訊類內容的特點就是短期有用,長期無效。所以這對於內容生產的及時性和數量就會有很高的要求,但是有一點資訊類的內容在短期會有很強的傳播性,在短期曝光量會非常大,所以對於梨視頻長期的走向我也在觀望中。

在我看來,梨視頻會比較像桔子娛樂,桔子娛樂也是娛樂類資訊的垂直方向,已經拿到了B輪1億人民幣的融資,所以觀望一下梨視頻吧。對於像頭條、微博、秒拍等現在都已經是第一梯隊的平台了,梨視頻想進入第一梯隊也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大平台也不會讓他們這麼輕易的進入。在頭條號上,梨視頻還是一個內容的出品方,但是在頭條上好像基本上是看不到秒拍的視頻的。像秒拍他們還是平台級的產品,對於梨視頻持續觀望中吧。


非常不錯,新聞基本上都是通過他來看了


內部人士答一個,邱、李還在不斷從澎湃挖人,幾乎所有能用的人都要帶走。這種掏空老東家的行為太讓人噁心了。另外,沒覺得他們的視頻影響力有多大,能做得多好。李不清楚,邱是個所謂的「文人」,風流韻事不少。


在中國企業開始摩拳擦掌於「出海」之時,中國媒體終於有了這麼一家一出生,就具備國際視野的機構。從這個意義上說,梨視頻絕對在中國媒體史上,會和澎湃一樣,留下重要的一筆。

梨視頻的定位,從一開始就不是主打原創,而是立足整合,把好的視頻資訊資源,整合到梨視頻平台。

商業上已經有很多中國企業在這樣做了,媒體圈裡,儘管大家都號稱在做,爭相退出「xx號」,但形式上太沒新意,內容上也沒有突破。

希望梨視頻能探索中國媒體出海的路徑。


短視頻資訊的App,早就有人做了, 視頻頭條, 原來快播團隊做的


匿名佔個位,期待下周接觸這個團隊看看。。。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特朗普在推特上稱CNN,紐約時報,NBC等媒體是美國人民的敵人?
如何評價「俄羅斯4.7平方千米土地劃入中國 立5處新碑界」?
如何看待 7 月 31 日普京宣布驅逐境內 755 名美國大使館工作人員?
為什麼部分窮人不設法坐牢以避免餓死?
關於朱令事件的正式報道、資料有哪些?

TAG:媒體 | 新聞 | 澎湃新聞 | 黎瑞剛 | 梨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