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會將北亞拱手送給俄羅斯?


在俄羅斯的國土擴張過程中,北亞的獲取可謂至關重要。正是這片在當時看似荒蕪一篇,但後來卻價值萬金的廣袤土地,為俄羅斯的國家崛起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為它在國際政治舞台馳騁縱橫,介入世界事務提供了足夠的地緣政治支撐。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東歐本部是維持俄羅斯國家跳動的心臟,那北亞,便是支撐這個國家強壯身軀的骨骼。

但這張俄羅斯的骨架,擱在中國人眼中,就顯得有那麼不是滋味了。畢竟北亞由於自然環境的極端寒酷,不具備自成一體的基本條件,所以註定只能淪為周邊地緣文明的附庸,而在周邊勢力對北亞的競爭中,雄踞東亞大陸的中國,明顯比當時蝸居東歐平原的俄羅斯要強大的多。

而從地緣關係角度而言,北亞——至少其中東部的中西伯利亞高原與東西伯利亞山地,與東亞大陸的關聯似乎更加緊密。

最後,從歷史角度來看,雖然北亞由於偏遠荒蠻,從未真正的納入某個文明勢力統治,但在中國政權強盛時,其影響之末梢還是能稍及此地,對當地一些土著部族,也能通過羈縻的方式,建立起朝貢體系下的名義管轄。

可佔據更大優勢的中國,為什麼最後卻失去了北亞,讓俄羅斯撿了這個便宜呢?

一般人看來,這是因為俄羅斯借了文明變革的東風。俄羅斯作為歐洲文明的一部分,在人類文明由農耕向工業形態轉型的過程中占的先機,所以力壓長期深陷農耕泥沼的中國,最終成為北亞主宰。

但這種說法,用來解釋19世紀的外興安嶺、庫頁島等地,倒說的過去。但用來解釋整個北亞的競爭,就未免有些不恰當。因為早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中俄通過尼布楚、恰克圖等一系列條約,便已勘定了兩國邊界。在這一系列條約中,除了南邊靠近中國的一部,中西伯利亞高原與東西伯利亞山地的絕大部分,便已劃歸了俄羅斯。

17世紀末,18世紀初,歐洲雖然在文明發展水平上已整體超過了華夏文明,但畢竟工業革命尚未爆發,所以這種領先優勢並不明顯,再考慮到俄羅斯在當時的歐洲文明體系中也屬於邊緣落後部分,而且中國的體量又無比巨大,所以在中俄競爭北亞時,俄羅斯對中國,並無優勢可言——甚至毫不客氣的說,只要當時的中國願意,將俄羅斯勢力趕回西西伯利亞平原,完全可以辦到。

可中國卻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在挫敗了俄羅斯向南滲透東亞的企圖後,便息事寧人,通過談判的方式,劃定兩國邊界,主動放棄了對北亞廣袤無主之地的領土訴求

在有能力之時,卻主動放棄,當時的中國,為什麼會這麼做?在雲石君看來,除了無法洞悉人類文明即將質變,進而無法認識到北亞在未來的潛在價值外,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自然是農耕文明的天然局限。這種局限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在農耕文明條件下,農業種植能力是判斷土地價值的最主要標準。而明顯,北亞的苦寒環境,決定了其天然不適農耕,所以這樣的板塊,在農耕文明眼中的價值非常之低;其次,在農耕時代,限於技術發展水平,全球各板塊之間交流不暢,所以呈現出孤島格局,海洋、荒漠、山脈等天然地緣屏障,阻斷了各板塊地緣勢力之間交流融合的同時,也有效阻止了他們之間發生利益衝突的可能。

而在17、18世紀,雖然人類已進入近代,但文明程度依然較低,對地緣屏障的突破能力有限,而且這有限的突破,也主要集中在對海洋的征服方面。像北亞這種廣袤苦寒之地,依然是有效的地緣屏障。

所以,當時的中國,依然延續了傳統的對世界的認識。而在這套認知體系中,除了蒙古高原維度較低,還較適宜游牧勢力生存,所以必須駕馭外,環境更加惡劣的北亞中、北部,連游牧的條件都不具備,只適合零散規模的漁獵部族生存,所以根本無力對自己構成威脅。而那時的中國,更想不到有一天,這些會被遠在萬里之外的俄羅斯吸納,並隨著技術的進步,成為東歐地緣勢力力壓東亞的戰略基地。

既沒多大用,又沒有什麼危害,農耕中國對北亞的不上心,也就合情合理。

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不怎麼上心,但北亞畢竟也是大大的一片地。而且,當地的漁獵收益雖然跟農耕相比微不足道,但多少還是能有些產出的(要真的完全沒收益,俄羅斯也不會感興趣了),再說了,雖然北亞在中國眼中沒什麼價值,但中國畢竟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傳統世界觀,在這種世界觀主導下,所有領土,都應該被納入中原王朝統治——最多在統治方式上比較鬆散而已。所以,基於這種利益和認識的驅使,中國雖然肯定不會對北亞多重視,但也不至於說就完全棄之如履。所以,當時的中國之所以如此「大度」,還有另外的原因:

第二,性價比考慮。在沒有明確主權和疆土意識的農耕時代,性價比是決定政治勢力開疆拓土還是閉關自守的一個重要原因。

就拿中國來說,古代中國之所以只佔據東亞大陸,而不進一步對外擴張,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周邊板塊土地質量不高;能夠從中獲得的收益有限,而由於距離遙遠,道路艱難等等,要強行佔領和消化,支付的成本卻很高。出於性價比考量,中國在佔據了適宜農耕的核心區,以及通過羈縻的方式,將核心區的周邊板塊化為內藩,為自己提供足夠的安全保障後,就自然而然的失去的擴張的興趣,最多也就是再用朝貢體系籠絡一幫屬國,以為拱衛之勢罷了。

而這個邏輯套之以北亞,也是適用的。對天朝無所不有的中國來說,從北亞能撈到的收益十分低,而從中國向北亞輸送影響力的難度又十分之大,只不過鑒於北亞土著勢力既弱小,又零散,還未開化,本身不足以對中國構成威脅,所以綜合權衡,中國還能對它稍微有點興趣,願意用朝貢模式,從中獲取一點利益(比如動物皮毛、海東青、東珠等等)。

俄羅斯的介入,打破了這種傳統平衡。俄羅斯的力量,即便是在北亞,也比當地土著部落要強的多。而且當時的俄羅斯,其富裕程度遠不如中國,所以相應的,其對北亞收益的渴望程度,也在中國之上,所以對北亞的征服欲也相應更強。

俄羅斯的進入,使得中國繼續維持對北亞的羈縻,面臨更強的外部挑戰。當然,以當時中國的能力,如果願意投入大量資源,也足以抵禦俄羅斯。但問題是,挫敗俄羅斯,明顯比駕馭北亞小部落的難度要大的多,投入的資源也相應要多的多。可投入了如此多的資源,中國能從北亞獲取的,依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些動物皮毛和珍寶——這在中原王朝眼中,無疑是極為不合算的。

所以,綜合考量,清朝更願意在用武力喝阻俄羅斯侵犯中國本土的圖謀後,跟他簽一紙合約,以維護北方邊境的安寧。如此一來,雖然從此不能再從北亞小部落那裡直接收動物皮毛,但中國卻可以避免在環境苦寒的北亞陷入持續性糾紛,從當時的性價比角度來看,清朝這麼做,確實是符合中國國家利益。

第三,內部統治考慮。清朝政權出身滿族,在華夷之防根深蒂固的古代華夏文明體系中,這種出身決定了,其在漢人心中的道德合法性先天不足;而且滿族不過百萬、漢族卻人口上億的國情,決定了滿洲親貴要維護自身統治,難度相當之大。

清廷對此的應對之法主要有二:一方面,主動融入華夏文明,爭取漢人的認同;另一方面,拉攏蒙古各族,通過給予高於漢人的特殊政治地位,以及豐厚的物資補貼,以換取他們對自己的支持。

蒙古高原土地貧瘠,所以蒙古各部必須經常性的劫掠中國,通過這種方式獲取財富,維持生存。可是這種劫掠,不可避免的會招致中原漢族政權的反擊,以致自己傷亡慘重——弄不好還會被滅族。

現在,只要效忠清朝當局,那麼不用打仗就能得到自己所需的財富,還能換取較高的政治地位,這筆買賣蒙古人自然樂意。

但是,滿蒙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族群。而且蒙古游牧勢力又是中原農耕文明的天敵。所以,作為中國的統治者,清朝既需要依靠蒙古的軍事力量威懾漢族反抗勢力,鞏固自身統治,但又要防範蒙古坐大,反過來吞噬自己。要同時做到利用和防範,清朝必須尋找到一個妥善的平衡點。

在具體的歷史中,清朝的做法就是減丁!清廷給蒙古各部制定了嚴格的人口數量標準,超過此數便必須殺掉。這種做法雖然殘酷,但它在確保蒙古各部維持一定的戰鬥力的同時,又不至於尾大不掉;同時,也避免了蒙古各部因為人口無節制膨脹,超過草原承載力,導致他們必須通過劫掠中原獲取資源的可能。

這是對內的。而具體到北亞。如果清廷欲在北亞與俄羅斯爭雄,無論是從地緣關係,當地自然環境,還是軍事特點來看,清廷要對抗俄羅斯,都必須高度仰賴蒙古各部的力量。而且,鑒於俄羅斯的強大實力,以及其已佔據西西伯利亞平原,並對其初步開發的現實,這種對峙和較量必然是較大規模,而且長期性的。

這對清廷來說無疑是很危險的:長期在軍事上倚重蒙古各部,必然會造成各部尾大不掉,重蹈安史之亂覆轍——就在沙俄進入北亞的同時,蒙古準噶爾部便已跟清朝翻臉,讓清朝西北邊疆長期動蕩,這導致清朝對蒙古各部的防範程度明顯加深——即便是受自己控制的科爾沁、喀爾喀等部也不例外。

而且,從長遠來說,清朝之所以願意拿出資源籠絡蒙古,也是希望借其之力威懾中原漢人。如果讓蒙古跟俄羅斯長期纏鬥,這不僅會消耗自己資源,而且也相當於喪失了威懾漢人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旦中原再出現反清復明之類的大規模民族起義,清朝所能依賴的軍事力量將大打折扣。所以,為了壓制漢人,鞏固統治,清朝也不願意為了北亞的一點蠅頭小利,將蒙古這支維護統治的重要力量,投入到跟俄羅斯的無休止消耗當中。

北亞的貧瘠、與俄羅斯爭鬥的低性價比、維護內部統治的考慮,這三大因素,與中國傳統農耕視角的天然局限結合在一起,讓清朝十分「爽快」的退出了對北亞的競爭。

沒了中國的掣肘,俄羅斯在北亞、甚至中亞的拓展,就再無可匹敵的對手,於是毫不客氣的,將這片廣袤土地收入囊中。

而俄羅斯的擴張,也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既全盤鯨吞,其所佔據的土地,基本上都被其直接納入俄羅斯帝國的版圖。

這是俄羅斯與其他西方列強明顯不一樣的地方。除了俄羅斯,無論是早期的西班牙、葡萄牙,英、法、美,乃至得、意,這些國家的領土擴張,大多都是以建立殖民地的間接方式進行,並不推崇直接佔領。只有俄羅斯,是佔一塊吞一塊,不論良莠,一律納入腹中。

為什麼俄羅斯會有此特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下一節中,雲石君繼續為您分析。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第112篇——俄羅斯之第二節。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朋友,請關注微信公眾號:yunshi911(長按可複製),持續收看全部雲石君原創地緣政治文章。


談到北亞版圖的歸屬,不得不提到中俄《尼布楚條約》談判之過程。

尼布楚談判示版圖劃歸圖示。

根據圖示可以清楚看到,中俄雙方的邊界主張一步步趨同的過程。中方第四次提出的東段邊界是沿著黑龍江與勒拿河之間的山脈,直至亞洲最東端的聖諾斯角(Святой Нос,即迭日涅夫角),這樣整個鄂霍茨克海沿岸、堪察加和楚科奇都將歸中國。

最後在沙俄方面要求下,同意以靠近黑龍江的外興安嶺為界。至此,北亞版圖歸屬基本確定。


北亞無主之地,誰有能力誰佔領。漢人不能適應寒冷的環境,即使在遼河以北的內東北,也是在19世紀末期開始闖關東開始的,更別說哥薩克經營多年的北亞。


東北是清朝的嫁妝,更別說北亞了。形象點來說帝都現在你覺得是中國核心區,在古代帝都是個什麼地位呢提一個詞吧范陽節度使安祿山。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國家太大人口稀少 慢慢的會拖垮國家不得不 斷尾求生


推薦閱讀:

我國對俄或前蘇聯有過領土申索沒有?對其是否承認《瑗琿條約》《北京條約》等條約是合法的?
收復外東北的阻力有哪些?

TAG:國際政治 | 俄羅斯 | 中俄 | 西伯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