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麼情況下,病人與家屬需要開始考慮「臨終關懷」的問題?


在病人還沒生病的時候就開始,比如從今天開始


我爸是食管癌,他從北京軍區總院,到四川華西,再到四川省腫瘤醫院。一共8個月,從發現治療到去世,應該是插上胃管的那一刻,臨終關懷就開始了。


之前從事過一段時間比較基礎的臨終關懷,接受培訓的時候,前輩和我們說,我們的服務對象是:癌症晚期,放化療對其無效,只是給病人更大痛苦和折磨的時候,我們需要介入。

所以大概可以總結應該是其他治療對於治療無效,無法減輕痛苦和延緩病情惡化的時候,應當考慮臨終關懷。


最近看了《最好的告別》一本關於養老、醫療和臨終關懷的書,開始關注這個命題。

根據我對這個話題的理解,只要家中有老人,就可以開始考慮。

臨終關懷(英文:hospice care)並非是一種治癒療法,而是一種專註於在患者在將要逝世前的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內,減輕其疾病的癥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

大致可以理解成為,當積極的治療已經無法挽救病人的生命,甚至無法延長生命的情況下,使用的一種姑息、緩和的治療方式。

現在國內因為觀念的問題,對此的結束度不是很高,但是也已經看到有一些人在嘗試,包括一些非盈利性的社會組織在倡導,如北京的尊嚴死、十方緣、上海的手牽手(這些組織我只是在網上了解到,並沒有實際接觸)。逐漸也會有越來越多人的人意識到在親人臨終之時的過度積極醫療只會增加病人的痛苦,而做出選擇。

但是,說到底,這個話題在我們國情下是非常不被理解和歡迎的,我們的孝道文化、生死文化都是迴避這個話題的。

可是,考慮到病人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格,他有權選擇,是為了多陪伴親人而承受痛苦,還是及時終止積極醫療選擇緩和醫療。比如說在《最好的告別》中,就有老人選擇只要能夠吃冰淇淋看足球賽就願意繼續活著,哪怕癱瘓;也有老人(作者的父親)無法忍受癱瘓的生活,只有真正跟病人溝通過這些話題,才能夠當病人的情況惡化,需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的時候,家人才能幫他做出正確的選擇。

這些問題,如果等到病人彌留之際再去談就會非常困難,所以我認為,如果家中有老人,不管是父母還是祖父母,可以在身體還非常健康的時候就試探性的溝通一下,這些問題包括:

●如果你的心臟停搏,你希望做心臟復甦嗎?


●你願意採取如插管和機械通氣這樣的積極治療嗎?


●你願意使用抗生素嗎?


●如果不能自行進食,你願意採取鼻飼或者靜脈營養嗎?

這些問題比較專業,可以根據老人情況翻譯成他們能夠接受的說辭,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他們的生死觀,他們更加希望以怎樣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了解他們還有那些未完成的願望。

如果有一天,老人真的走到了最後一程,醫生給出了救治無望的判斷,可以再跟老人溝通一次之前的話題,因為很有可能他的觀點會改變,但是作為他的親人,應該能夠更好的理解真實的想法,再做出是積極治療還是緩和醫療的選擇會更合理。

我們很多時候都會以迴避死亡,當做死亡永遠不會來,現代醫療可以將我們的壽命延長到80歲,但是終有一死。很多事情,早打算比不打算來的好。

關於《最好的告別》非常推薦關注這個話題的盆友閱讀,我個人的讀後感見:https://zhuanlan.zhihu.com/p/25181880


從患者家屬和本人,清楚認識疾病,並且充分理解疾病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能夠理性判斷接受各種程度的治療開始。讓患者和家屬拋開倫理,金錢的影響因素,作出決定時,醫生就可以推薦合適的關懷方案了。


這真是個值得深入討論的好話題。我的話,我希望是在自己有意識並且能表達的時候,提前申請,應該讓病人自己決定。這個問題應該列入醫院默認問題


如果病人已經沒有治療的必要了,而且治療只會給病人帶來痛苦時,為何不讓病人舒心的度過最後的時光呢,國外有些國家是可以使用安樂死的,我們國家並不允許,本人對安樂死也是支持態度的


知道自己得的是什麼病的時候


從查出來的那天起就要!因為沒有人知道病人什麼時候走!等到失去親人以後才知道自己有多麼天真!

以上僅針對肝癌晚期。


救不活的時候,其實這種感覺會很微妙,如果可以最好不要去考慮


遠房的表舅今年2月剛過完年,因為腸絞痛不止、便血去醫院檢查,初步檢查是大腸癌;切片化驗以後確診為晚期。從確診開始每個周末,表哥和表姐都帶著全家人從市區回鄉下過周末。去醫院化療也是全家人陪同。因為表哥和表姐都是市級公務員,定居在市區,基本只有清明和春節才會回鄉下探望一下。一直到表舅5月離世,基本整整3個月時間,人生最後一段路他走得還是很欣慰的,雖然病痛折磨得相當難受。

其實,「臨終關懷」不必刻意去考慮,尋常歲月里心裡時刻惦記著關心著比最後一段時光的匆匆忙忙珍貴太多。


推薦閱讀:

非營利性機構是如何在利益至上的市場中生存發展的?亦或它並非0收益?
醫務社工在醫院中是怎樣的角色和地位?
社會工作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請問有沒有一個組織可以讓人體驗不同的工作 義務勞動 可以增加社會工作經驗 ?

TAG:心理學 | 臨終關懷 | 醫學常識 | 社會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