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克薩哥拉怎麼推斷出月亮是由於反射而發光的?
如題。我在看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的時候看到的。很好奇,古代的人,而且是公元前的人,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
討論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的思想,務必慎之又慎。他們僅有隻言片語存世,都是通過他人的引用或轉述,這些節錄者或轉述者可能比他們晚兩三代人甚至二三十代人。因此,我們必須仔細考辨其中是否滲入了後人的觀念;並且只能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不能過度推測。解讀時需要多考慮幾種可能性,不能直接套用「常識」,因為不少「常識」其實只是現代人獨有的觀念。
關於阿那克薩哥拉(前5世紀),我們今天能夠憑藉的原始材料基本上都在狄爾斯編輯的《前蘇格拉底殘篇》(Diels Kranz, Die Fragmente der Vorsokratiker, 簡稱DK)第59中,A1~A117為轉述,B1~B22為節錄,其中大部分內容來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泰奧弗拉斯托斯(前4世紀)、艾修斯(前1或2世紀)、普魯塔克(1世紀)、第歐根尼·拉爾修、希波呂圖(3世紀)、辛普里丘(6世紀)。我們根據這些材料來看看阿那克薩哥拉對月光的解釋。
一、阿那克薩哥拉是否認為月亮「反射」太陽的光?
關於這一點,DK59中可依據的材料主要有這麼幾條:太陽給月亮以光明(直譯是「把光明放進月亮」)。(B18, 普魯塔克《月球上的臉》929B)
月亮沒有自己的光,而有太陽的光。(A42, 希波呂圖《駁眾異端》I 8, 8)月亮由太陽而有光。(A76, 柏拉圖《克拉底魯篇》409A)泰勒斯是頭一個說月亮被太陽照亮的,畢達哥拉斯、巴門尼德、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薩哥拉和麥特羅多洛斯也這麼說。(A77, 艾修斯 II 28, 5)
現代人可能覺得,這些話要表達的意思就是「月亮反射陽光」無疑。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普魯塔克的直接引用,還是其他人的轉述,都沒有出現「反射」這個字眼。而普魯塔克在同一卷中轉述恩培多克勒的主張時則用上了「反射」一詞:
我們看到的月光,是來自月亮對太陽的反射(?ν?κλασι?)。(普魯塔克《月球上的臉》929E)
普魯塔克說這就是月光既不溫暖也不明亮的原因。此處普魯塔克還引用了恩培多克勒的詩句:「她(月亮)將他(太陽)的光線送出,從上方及於大地」(929C~D)。如果這則材料可靠,我們大概可以比較放心地說,恩培多克勒確實認為月光是月亮反射的太陽光。然而這一解讀是否適用於比他略年長一點的同時代人阿那克薩哥拉?我們還需要注意他們兩人的一點區別:阿那克薩哥拉認為月亮就是土凝聚成的一大塊石頭,而恩培多克勒則認為月亮是凝聚的氣,外面包裹著一層火。即使他們認為氣或者火能夠反射光線,不見得就會認為土或石頭也能反射。亞里士多德在《氣象學》中說,高處較冷是因為大地反射的光線到了高處已經分散,失去了熱(340a28~32)。他的一位評註者亞歷山大(3世紀初)把這一點歸功於阿那克薩哥拉,不過我們無法在別處找到可以支持這一說法的材料。
我們還注意到,雖然有的轉述者用了φ??(光)這個詞,但普魯塔克的引文用的詞是τ?λαμπρ?ν(光明、明亮),與另一些殘篇中阿那克薩哥拉講到幾組對立面——干與濕、冷與熱、光明與黑暗時所用的詞相同,所以這個詞或許更符合阿那克薩哥拉的原文。「光明」聽起來更像某種屬性,而不像是某種東西,它可以被反射嗎?用「反射陽光」來翻譯阿那克薩哥拉的話究竟是否恰當?我們不妨再參考一下A76柏拉圖那段話的下文:
如果阿那克薩哥拉的追隨者說的是真的,那麼月亮周圍的光就永遠既是新的又是舊的。因為太陽總是在圓上繞圈子,總是把新的光投射上去。而前一個月份的舊的光還在。(A76, 柏拉圖《克拉底魯篇》409B)
看起來太陽的光是圍繞著月亮,停留在那裡,而不怎麼像是從月亮上反射出來。儘管這很可能是柏拉圖的看法,而不是阿那克薩哥拉本人的,但這也提醒我們,公元前5~4世紀希臘人對光的本性的理解可能彼此大相徑庭,更與我們今天的理解截然不同。我們只知道在亞里士多德之前,希臘人大多認為光是太陽或火焰流射出的火或原子,但幾乎沒有什麼材料可以表明他們是否認為光可以反射。亞里士多德倒是明確提到過光的反射,包括了今天說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光總是被反射(否則就不會是到處都有光,而是太陽照亮的地方之外儘是黑暗了),不過不像從水面、銅器或其它光滑表面上反射那樣產生可供我們確定光的邊界的影子。 (《論靈魂》419b29-33)
然而像這樣的例子是少數,絕大多數時候希臘人僅討論光滑表面的反射,而且被反射的總是視線而不是光。希臘人的「光學」更確切地說應該叫「視覺學」,主要關心被視物體的「像」或「形式」如何進入眼睛影響靈魂。光只起到輔助作用,並不被看作視覺的直接原因,因此光的反射很少成為探討的主題。希臘幾何學家研究反射也是研究視線的反射而不是光線的反射。
阿那克薩哥拉的視覺理論在泰奧弗拉斯托斯的《論感覺》中有很少的一點點記載(A92)。我們只知道他認為視覺靠的是瞳仁里映出的那個鏡像,而物體只有在顏色相異的東西上才有鏡像,夜晚跟眼睛有著相同程度的黑暗,眼中的鏡像只能在白天形成,因為光是形成鏡像的輔助原因。從這裡我們很難看出他對光的本性、光的反射持什麼見解,無法斷定他是否認為月亮反射陽光。因此,我們最好還是謹慎一點,只說他主張「月亮的光來自太陽」。
二、阿那克薩哥拉是如何得出這一論斷的?
那麼,「月亮的光來自太陽」這個論斷阿那克薩哥拉又是如何得到的呢?很遺憾,現存材料仍然不足以讓我們得出確切的結論。我們甚至都不知道這個論斷是他自己得出的還是從別人那裡繼承來的。艾修斯說泰勒斯才是第一個提出這一論斷的人,不過這一說法沒有別的證據支持,現在一般不予採信。從柏拉圖在《克拉底魯篇》中的話來看,至少當時的雅典人相信這一論斷是阿那克薩哥拉新近才提出的。柏拉圖似乎不相信,但他也沒有拿出證據,只是對「月亮」一詞做了一番(不甚靠譜的)詞源分析,就宣稱這一論斷應該是古已有之。也有人認為是巴門尼德最早提出的,依據的是他的兩句據說是描寫月亮的詩句:「夜間閃耀的、在大地周圍遊盪的外來的光」(DK28, B14, 普魯塔克《反對科羅特斯》1116A)和「永遠盯著太陽的光芒」(DK28, B15, 普魯塔克《月球上的臉》929B)。但是前一句詩的「外來的」能否解讀為「借來的」仍然存疑;而後一句詩即使做最理想化的解讀,至多也只能證明巴門尼德主張月球的亮面永遠朝向太陽,這跟主張月光來自太陽還是有一點距離的。例如,據羅馬建築師維特魯維講,在科斯島向希臘人傳授占星術的迦勒底(巴比倫)人貝洛索斯(前3世紀)認為,月球一半發光,另一半有點藍。由於同類之間互相感應,發光的那一半就被太陽的光線吸引,所以月球在黃道上運行時會一直把發光的那一面轉向太陽,導致地上的人在一個月中看到發光面的不同部分(維特魯維《論建築》IX, 2,1~2;見Evans 1998, pp. 45~46)。
貝洛索斯的例子也表明,即便知道了月相變化的幾何原理,也未必能夠推斷出月光來自太陽。假如已經擁有「月亮是球體」和「月光來自太陽」這兩個信念,要推論出月相的解釋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反過來,要從月相變化的現象推出前兩個論斷,那就困難得多。據說阿那克西曼德(前6世紀)認為月亮是環繞大地的一圈火,被氣包裹著(像個輪胎),只有一處孔道,從孔中可以看見裡面的火,孔道的開閉就是月相和月食的成因(DK12, A11, A21)。又據說赫拉克利特(前6~5世紀)認為月亮是明亮的熱氣聚在一個碗里形成的火焰,碗的翻轉造成了月相和月食(DK22, A1)。月亮是什麼形狀以及是否自身發光,更多地取決於他們的宇宙論的理論整體,而不是一種或少數幾種天文現象。
我們並不清楚阿那克薩哥拉認為月亮是什麼形狀。比較確定的是,他認為大地是平的而不是球形。在許多材料中,只提到他說日月星辰都是石塊,並沒有確切說是什麼形狀,倒是說到了日月的大小。他認為太陽比伯羅奔尼撒略大一些,月亮跟伯羅奔尼撒差不多一樣大。還有不少材料說他認為月亮像大地一樣有山丘、谷地和平原,但並沒有說整體形狀是否也像大地一樣。只有一則材料說他認為月亮也是平的(A77, 《對羅德島的阿波羅尼奧斯的註疏》)。從另一個角度來想,當時最有可能主張天體是球形的人,應該是那些將球體的幾何對稱性提升為存在論上的優越性的學派,如畢達哥拉斯派、巴門尼德派等。而在阿那克薩哥拉的殘篇中,我們並沒有看到對球體的格外推崇。他有什麼理由主張跟大地一樣由土石構成的日月星辰具有跟大地截然不同的形狀呢?也許是因為大地靜止不動而天體在運動?無論如何,在殘篇中我們沒能找到明確的論述。假如阿那克薩哥拉並不認為月亮是球形,那就不太可能從月相推斷出月光來自太陽。
看來我們還是得從他的整個宇宙論中尋找線索。阿那克薩哥拉的宇宙由「種子」構成,種子無限多樣,萬物各有其種子。而且每樣東西裡面都包含著一切東西的種子,麵包里也有頭髮、血肉的種子,冷的東西里也有熱的種子,不過只有佔優勢的種子才體現出來。宇宙誕生之前,一切種子混在一起,一片混沌。有一個「努斯」(nous, 心靈或心智)在混沌中開啟了漩渦運動,這漩渦自行持續下去,越轉越大。劇烈的旋轉將冷的、濕的、濃密的、黑暗的種子跟熱的、乾的、稀薄的、明亮的種子分開了。前一類種子在漩渦中央聚集,從中凝聚出水、土和石頭這些重的東西,形成了大地。後一類種子成為天上的以太,環繞大地旋轉。重的東西本該全都聚集到大地上,但是由於以太漩渦的運動太劇烈,有一些土石被卷裹於其中,聚成團塊,被以太拖著一起環繞大地旋轉而掉不下來,就成了日月星辰。偶爾其中有些部分脫離了以太漩渦,落到地上,這就是隕石。隕石或許是阿那克薩哥拉主張天體都是石塊的一項重要依據。
那麼天體發光是怎麼回事?阿那克薩哥拉說是因為這些石塊受到周圍以太的阻滯而變得熾熱,從而發熱發光。這個想法或許是從隕石和熔爐或窯中的石頭類比得來,但其實是個相當巧妙的解釋,既說明了為什麼天體像火堆一樣發光,又解釋了為什麼它們不會像火堆一樣燃盡。只有一點還需要解答:為什麼我們能感受到太陽的熱,但感受不到月亮和星辰的熱?星辰還好解釋:因為它們離大地太遠了。但是月亮呢?阿那克薩哥拉知道月亮比太陽離大地更近。如果它也發熱發光,應該比太陽更容易感受到,那為什麼有月亮的晚上仍然陰冷凄清?
或許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困難,阿那克薩哥拉才會主張月光來自太陽。他說月亮裡面摻有太多的冷和暗,所以顯得晦暗(A77, 艾修斯 II 30, 2)。這意思看來是說冷和暗的種子佔了優勢,使得月亮不像其它天體那樣發熱發光。既然如此,它的光就只能是來自其它發光體了,最自然的推測就是來自離它較近的太陽。這一推測再跟日月環繞大地旋轉的論斷配合起來,又可以很好地解釋月食。不少材料都說阿那克薩哥拉是最早用大地遮擋陽光來解釋月食的人。這一解釋的成功使「月光來自太陽」的論斷跟整個宇宙論框架更好地整合到一起,擁有了更高的確定性。
中國古代的情況或許也是類似的:先有了主張月亮受日照而發光的宇宙論,然後再與月食或月相等現象相印證。其它答案有人引了沈括《夢溪筆談》卷七的那段話,試圖表明月相可能是推斷月亮反射陽光的依據。但沈括那段話是為了論證月亮是球形(「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虧可驗也」),「月本無光……日耀之乃光」對他來說是一個已知事實,是作為推論的起點而非終點。而且這一論斷早已為歷代天文家熟知(雖然不一定認同)。文本最早可追溯到《周髀算經》(不晚於前1世紀)和京房(前1世紀後期),張衡(2世紀)亦曾用之解釋月相和月食:日兆月,月光乃出,故成明月。(《周髀算經·卷下》)
京房雲,月與星辰,陰者也,有形無光,日照之乃有光。先師以為日似彈丸,月似鏡體。或以為月亦似彈丸,日照處則明,不照處則暗。(邢昺《爾雅疏·卷第六·釋天第八》)夫日譬猶火,月譬猶水。火則外光,水則含景。故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眾星被耀,因水轉光。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星微,月過則食。(張衡《靈憲》)
然而《周髀》的宇宙論從何而來,至今未有定論,我們也無從知道西漢或更早的學者是如何得出上述論斷的。
總結
由於材料的缺乏,我們不太可能給出確切的結論。只能說,相比起從月亮圓缺推論出「月光來自太陽」,較有可能的是阿那克薩哥拉憑藉他的「種子說」和以太漩渦的宇宙論,再加上月亮的陰冷以及月食現象,共同推出上述論斷。
參考文獻Curd, P., 2010, Anaxagoras of Clazomenae: Fragments and Testimonia - A Text and Translation with Notes and Essay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Curd, P., 2015, "Anaxagoras", i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15 Edition).Darrigol, O., 2012, A History of Optics from Greek Antiquity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Evans, J., 1998, The History and Practice of Ancient Astrono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旁,故光側而所見才如鉤;日漸遠,則斜照,而光稍滿。如一彈丸,以粉塗其半,側視之,則粉處如鉤,對視之,則正圓。」——《夢溪筆談》沈括
你說的這個人我不知道, 但如果他愛讀書的話一定不會少讀聖經, 公元前的聖經已經包括以諾書, 這個是據說公元300年前成書的, 但內容是公元3000年前以諾口述的, 以諾是誰? 諾亞的爺爺, 亞當的第幾代孫子...
以諾書的內容可能是人類第一本書的內容, 至少沒有更早的作者, 所以當你讀了以諾書你就知道原來人類第一本書已經告訴你月亮是發射的太陽, 這個天使長啟示給以諾的, 記得一個概念, 這個是人類5000年以前知道的知識, 人類天文科學知道這個概念不會超過最近1000年
也許你要質疑以諾書是不是現代人偽造的, 很好的質疑, 去看死海古卷的內容, 裡面有以諾書, 那個是公元100年左右的歷史, 離人類知道太陽, 月亮的旋轉原理還是早了1000年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古希臘的詩人與哲人之爭?
※《道德情操論》是按照什麼邏輯來寫的呢?
※道,梵,空性,上帝是等價的嗎?
※如何回應意外考試悖論?
※康德將「空間」作為兩種感性主觀形式之一是否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