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的建築學現在發展如何?
彭院士當然都知道,但是對新一代的老師都不是很了解,有些少壯派學者是天大內部認為的未來之星?
天大的建築不是做競賽的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為抖機靈。
畢業了,說點客觀的吧,也不匿名了。天大也不乏好老師,但年青的潛力股還是少一些,處於一個青黃不接的時期,這裡只是建築設計這一塊,要知道天大的歷史所還是很厲害的。
青黃不接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目前在天大任教的老師,有拿的出手的項目的不多。建築設計是個實踐的學科,不光是實體建築的建造,還涉及其他的方方面面,比如如何與甲方溝通,將自己的設計落地。雖然教學可能不會專門涉及這些,但還是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這是老師的「底氣」。2、概念還是傳統?
我不認為中國現在的建築教育是以培養大師為首要目的的。那麼也就是說,是不是應該強調基本功大於概念。以前的老先生講究平面的構圖,體塊的拿捏,這是天大的傳統和優勢,而外校生對我們的評價往往是「你們學校做競賽好厲害!」這和教學的側重點也不無關係。3、資源還是不佔優勢。
每次聽到清華或者同濟能請到國外的大師過來評圖都是羨慕嫉妒恨啊!也可能是我們學校缺錢吧,老校區都在賣地了,看在眼裡,也是心疼……
4、古建和設計的互通不足。
本科期間跟古建相關的也就測繪,畢設時古建復原這兩大塊內容,和設計結合的有些欠缺,往往是理論的一門心思搞理論,設計的只是做設計,能把這兩塊整合在一起的老師不多。我不知道是不是中國所有建築院校都面臨著這個問題。但是天大的古建是優勢甚至是強勢專業,還是希望她能發展地更好。5、建築技術的話語權較低。
最近跟東南的同學交流,他們的構造一直開到構造4。同濟在建築技術上也有自己的特色課程,比如建築節能,特種構造等。反觀天大,構造課程少,構造上涉及新技術的少之又少。以上說的全都是不足,但也並不代表天大的建築就不好,至少從出國申請和工作就業上就可以看出來。如我在畢業論文中所寫: 在五年建築的學習中,遇到了一些良師益友,他們給了我知識和「底氣」,這將是母校給予我最好的饋贈。整體樸實,略微保守。
業內資源及認可度較好。
瀉藥我是環境工程專業的。認識幾個學建築的,我只能告訴你,在天大,建築是真985專業,相比之下,其他專業看起來都像是三本……
考過天大的建築學研究生,說實話天大的鉛筆手繪還是令我印象深刻的,老一輩的底子是有的,不過感覺天大建築的發展還是有局限性,就好比北京和天津的關係一樣,北京還有個清華呢,所以呢永遠都是看起來不錯,實際卻永遠逆襲不了,不過要是比下還是搓搓有餘的,同濟就是天大的反面,這個就不討論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天大的求別噴= =)
管院的。當年建院大樓上黃底紅字大條幅「龔校長,我們愛你」,我果斷覺得這個學院,靠譜!
謝邀。今年本科剛畢業。來回答一下。如果說建築學的發展,老八校的積澱不是蓋的。學術能力,就業渠道有保障。雖說客觀上我們同學們內部也認為天大不如同濟,包括華南理工、浙大這些學校的思想更開放。可能和這幾年申報城鄉規劃一級學科,基建上牽扯了領導層太多精力有關。學者的話……
首先說建築學是個很特殊的學科,它和生產實踐結合的特別緊密。一個老師如果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設計項目在手裡,有時比發論文拿課題有用。從這點說,天大缺乏王方戟、王昀、董豫贛這樣在職任教的「明星建築師」。
不過學校在這方面的資源總體來說還是比較豐富的。至少從我們這一屆的畢設來看,不少人做的都是實盤。特別是在遺產保護、宗教建築等一些看起來比較偏門的領域,還是很厲害的。從純科研的角度來說,一般來說學者的少壯派指的是四十五到五十歲吧,而且一定要有國家級課題,發過若干重量級論文才行。這個天大倒是不缺。尤其是建築歷史研究所和建築技術研究所。做畢設的時候,指導老師特意叮囑我們要認真對待,因為評審組的某老師和某老師都是「建築遺產保護方面的國際權威」……然而跟第二個「某老師」不熟,第一個「某老師」的課倒是常上,測繪也是他帶的,沒覺出怎麼權威來,就看出他逗逼來了。安拉胡阿克巴。另外,歷史所的丁垚老師在業界評價比較高,有明星氣質。親測教學也非常認真。但是年齡在那擺著,成為少壯派學者還得有些年。潛力股。謝邀,雖然很多類似專業人士,經常扯天大這不好,那不好,但在區區在下看來,除創意方面略差,相較保守,其實力和地位都不是我們三言兩語能否認的,作為帝國北方排在老四校唯二的存在,那不是唬人玩兒的
若時間有限請直接拉到最後的簡要概括。
我不是天大建築生,但和天大建築卻有著特殊的關聯。曾經很是準備過考天津大學建築設計碩士,但最後出於對建築學科的新認識,以及對天大同等檔次之間幾所學校之間的比對權衡,放棄報考天大。下邊對天大建築現狀的評論,可能會引起很多人的不快,但作為曾經的天大建築粉絲,愛之深而責之切,忠言逆耳,不吐不快。
首先說,我對天大建築的了解,來源自旁聽天大本科中建史課(丁垚)、外建史課(王蔚),城市設計課(陳天)、建築概論課,幾節天大教師的講座,天大本科、碩士、博士生的採訪,天大建築大三作業參觀,因畢設需要而查找的部分天大碩士論文,以及天大建築考研資料。身為一個局外人,當然不能有多少權威去評判天大;但一個局外人的旁觀視角,恰恰讓我得出一些對天大建築的新觀點。
1.建築系各科目的聯繫十分孱弱,不成體系。建築歷史、建築技術、建築設計幾塊的教學各行其是,互相不服。
建築學院的歷史、技術、設計確實本就有所區別側重,有不同的教學目標,但在天大,幾個部分之間的聯繫幾乎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帶設計課的組內老師指導課程是一個思路,技術理論課是一個思路,建築歷史的授課又是一個新的思路。甚至邊緣一些的環境心理學、建築材料、建築物理,核心一些的構造、建築設計原理、住宅設計原理課程互相之間聯繫也很弱,最終學生們當然會以設計課為主,把建築史看成文科類的知識講授,把技術方向一點的課程統統看成是建築做法知識,背誦了事,形不成有機的聯繫,結果圖紙壓倒一切,各個理論課無法對建築設計提供技術支援。在整體課程設計上,就存在著聯繫不足的問題,加上圖紙、模型對於建築設計的極端重要性,各個科目之間居然有甚至不可兼顧的傾向。
到了碩士階段,三個方向之間的嚴重分化更加明顯,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各自為政,愈發難以調和。人人嘴上都說設置的課程都十分有用,但心裡卻覺得,只要有了圖紙,別的都無所謂。這種學科內部科目之間的嚴重衝突對於建築學習是十分有害的,尤其今天,當可持續建築日益為人重視,城市記憶變成地區更新熱點問題的時候,理論與設計實踐課程的割裂只能讓同學們對新的問題無從下手,舊的體系不容易融合新的知識,為了彌補學校課程留下的鍋,只能看雜誌,聽講座,得到碎片化的認知,整體把握時代脈絡難上加難。
2.建築學院教育重本科,輕碩士。碩士教育質量嚴重看臉。
不得不誇天大建築本科教育十分嚴謹,非常正統學院化。相比之下,碩士教育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天大對碩士的輕視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光是我認識的學長,運氣好的導師分派任務,抓抓教學,經常還有些事忙;運氣不好的整年見不到導師,只能自己實習,開手繪班開得不亦樂乎。到了社會上,甚至就在天津市內,天大本科和天大碩士(非天大本科)真的是兩種評價,非天大本科的碩士真的蠻凄慘的,以為一朝飛黃騰達,誰是別人認為你空有文憑,基本功不紮實,怪誰?當然怪天大建院。這種導師看臉制下來的碩士論文,水得我不忍直視。長此以往,碩博階段的教學質量都會受碩士這個不定時炸彈的嚴重影響,重本輕碩是十分不利於學院水平健康發展的。
3.成也競賽,敗也競賽。一面用重實踐作擋箭牌輕視理論研究,一面卻因競賽這種最最抽象概念化的教學成果造成建築教育嚴重形式化、泡沫化。
上邊有不少同學都提到了競賽在天大建築系的特殊角色。沒錯。競賽確實給建院帶來了活力,注入了難得的新元素,而且天大的圖紙本來就是全國知名的工整精細,在競賽上稍加努力就能有很好的成績,但是以競賽為教學導向就很有問題了。
以競賽為評判標準,等於讓渡了教師評價方案好壞的權力。無論是評判原則、評判人員構成,還是對學生本人掌握設計學科程度的了解,競賽與教學本就存在對立傾向。教學的目的是磨礪學生專業知識掌握程度,偏向於基礎知識積累和分析能力養成;競賽則加入了社會風尚因素,更偏重於運用分析工具,解決問題,要求契合環境創造形式,並精確表達設計意圖,能夠在掌握一定基礎知識後提高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我並不是反對競賽訓練,而是反對在建築學本科階段如此急火火地做競賽。在放養式強調創意的競賽教學下,尚未形成專業分析能力的低年級學生很容易被競賽的炫目形式沖昏頭腦,以致本末倒置,全部去學圖紙表達和騷套路,輕視了方案質量本身。畢竟設計分析能力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提升表達能力卻能立竿見影,只需要細緻有耐心加上一些構圖創意,很容易脫穎而出。一面是競賽大山壓頂,一面是圖繪速成短平快,怎麼踏踏實實學習,肯定都要找最有效的路徑——分析前人競賽圖紙,罔顧基礎的形式和理論教學。除去獲獎方案外還有無數天大沒有獲獎的方案,他們學到了什麼?除了表現空無一物啊。還沒播種就要拔尖,是不是太急於求成了。
天大校訓「實事求是」,重實踐不錯,但最需要分析工具的競賽卻沒有系統設計理論的訓練支撐,很容易淪為空洞形式的炮灰,造成理論和形式的進一步分化,「重實踐輕理論」墮為形式脫離實際,形式脫離理論的一面擋箭牌。
4.天大建築歷史長於考證,短於理論,對建築設計貢獻過小。
天大建築歷史的威名,在這個階段,我覺得已經超過了建築設計的聲望。國內建築院校都意識到了建築教學模式落後,非改不可。天大拿出的藥房,一是競賽,二是強化建築歷史方向的優勢。建築歷史方向可能已經開設了本科(這個是去年看到的擬定招生說明,不知現在如何了)。但這很可能,會在建築設計與歷史教學已然分化的基礎上,造成建築歷史與設計的進一步分離。
現在,就要討論建築歷史、建築理論、建築設計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了。加入建築歷史還原得當,把歷史現象按照歷史時期和地域嚴謹對應而不形成理論,那建築歷史只能淪為做法圖集——某某時期某某風格,然後就考建築師的想像把歷史風格和某種象徵隱喻進行對應,挪用對應,好比天津滿大街歐風建築一樣。天大建築歷史的嚴謹精細,不能彌補天大建築歷史理論薄弱的現狀,形式、歷史背景、環境、空間、繼承關係分析得好,但因其碎片化,最多提供一種可供搬用的「空間圖集」。其餘的,即使有很大用處,也會和競賽的導向衝突而被學生們歸結為「沒用」。(一聽見沒用我就覺得悲哀,沒有判斷力的人怎麼有資格判斷新知識是有用還是沒用呢。很大程度上,教學體系的不正確都要為學生價值觀不全面買單)
天大建築歷史,從作為一門歷史學科的歷史分析層面看,方法十分陳舊;從作為講解物質生成原因的建築學科的建築建造分析層面看,深層原因沒有講透,沒有匯聚到一點給出一些可供借鑒的分析工具,也就是說,沒有建築設計理論化。這恐怕也是前文提到建築設計與建築歷史之間鴻溝分明的一個深層原因。
5.對老一輩的建築學遺產繼承方式不當,令人扼腕嘆息。
老一輩建築學的遺產,到現在恐怕只剩下鉛筆白紙黑繪,和扎紮實實的用功精神繼承得最好。其餘的,比如重視實踐、固守象牙塔做到與社會保持距離、不驕不躁耐得住寂寞、用嚴謹的圖繪工具推進設計思考進度等等,不知道經歷這幾年的衝擊還能剩下多少。現在來看,拋去競賽底蘊與經驗,近幾年的天大建築學院青黃不接,在最近十年內並沒有什麼特別拿得出手的教學新事物。所以大而不倒,威名猶在,內靠彭一剛先生、王其亨先生,外有崔愷、李興剛,老一輩打下的江山帶來源源不斷的優質生源加上老師的老師留下的好傳統,才讓天大保住了自己一席之地。沒錯,天大確實把設計院都承包了。但傳統設計院在整個建築界到底是個什麼角色,大家心裡都有數。假如一個建築生只想著在設計院找份好工作,那天大真的是全中國最好的院校沒有之一。找工作真的能成為一個建築學院賴以生存的根基嗎?我實在不知道。
現在各大建築院校紛紛下力教改,不努力的後浪就會落入前浪。莫說京滬寧穗四城的高校,就是西建,最近的教改也是很花力氣,看得到一些知名青年建築師(穆鈞)。天大在這個方面落後太多,真的對不起當年老一輩人宵衣旰食兢兢業業。期盼天大在這方面能迎頭趕上。
6.天大建築究竟如何改革,整個學院上上下下沒個定論。
教改教改,莫衷一是。現在競賽派佔了上風,但鄙視競賽導向的人大有人在。各組的老師、各個導師,天大嫡系、外來戶、各個方向的,聚在一起形不成合力。究竟怎麼走,天大依然在摸著石頭過河。這種方法不能說錯,在清華同濟,條件好資源多,各自發展也能做大做強。但天大老師本身項目就偏向天津市內,地域性太世俗太市場,再不形成教改合力只能越做越弱。教師隊伍思想不統一,在需要合力教改的背景下就不是一件好事。即使偶有好成果,無法做大,也會被學院淹沒。
7.封閉。但主要原因卻是天津和天大的工科院校大環境造成的。
天津這個城市就很封閉,很少聽說太多人走出天津。(我也覺得奇怪,為什麼一個海港城市能如此封閉,戀家是好事,但到了天津人這裡就真的太過了)天大也一樣,畢業生絕大多數留在天津。
唉,天大、工科院校、封閉,與建築學需要的發現問題的寬廣視野、精巧創意、越來越著眼城市的傾向那真是格格不入。建築不是工科,但要求有工科級別的嚴謹;建築不是美學,但需要良好的美學素養和判斷能力;建築不是人文學科,但也要求有很強的文科式思辨能力和分析工具。建築不能按照理工文史美等等傳統學科分類法進行歸類。建築就是建築,兼容並包、適應環境、與時俱進才是建築的本色。在這個急速發展、日益開放的世界,天大真的慢了(相比建築界top院校而言)。整個步調和時代不相容。在追趕時代方面可以看看同濟,就憑同濟著眼城市,我就敢說同濟能越辦越好,畢竟城市問題就是發展問題,是未來;到了天大,處理複雜城市環境的能力並沒有表現出來多少,希望有人打我臉,但我在天大看到的,滿眼都是體量、表現、手繪、學院式功能平面,是過去。不過這種封閉,我想更多地要歸因於天津大環境,天大頗有些像天津的一顆時代的眼淚。
之前看到天大是老四校向外保研最多的,這也說明天大建築學生還是很有眼界。天大有天大的困難,天大也有天大的優勢。努力深造的話,天大背景真的能保證未來有個好的前途,畢竟有學風和基本功,不會差。
最後是我對天大建築的概括評價——博士紮實,碩士看臉,本科用五年學了大概三年就能學好的知識,養成了很好的學習品質。
這也邀請我?我就過年的時候去天大轉了一圈啊,,,,,西半區給人的感覺好陰森,東邊還不錯,,,,南天門確實不錯,,
認識有限,但也想談談自己的感受。
從開始學習建築的第一年,就有老師在說天大建築教育的問題,並且在嘗試各種改革,像空間拼貼等新的課程作業,建築軟體、空間句法等的教學等,都是各種嘗試,所以算得上是建築教育的轉型期,不過個人感覺挺鬆懈的,管事的比較少,主要看個人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認真程度,其實整個建築學習生涯又何嘗不是這樣。後來"孔神"來了帶的我們下一屆,認真嚴謹了很多。當時王澍得了普利茲克獎,校內網上經常分享有東南大學建築系的畢業設計,所以大學期間去南京旅遊刻意參觀了東南的系館,給我的感受是我們這屆牛人依然有,但是設計氛圍確實沒他們濃。
天大老師們有名氣的並不多,彭爺爺和亨爺爺偶爾蒞臨下系館,或者偶爾開開講座講他的往事或者漢代陵墓。王蔚老師和盛爺是我接觸到的最喜歡的老師,前者和藹能提供給你各種可能性,總是委婉的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盛爺嚴謹務實,喜歡認真做事的學生。 天大建築學的名氣很大程度上靠的是離開學校的校友們,現在活躍在一線的建築設計師諸如崔凱,周凱,李興鋼等前輩都是,部院感覺都要被天大承包了。天大的教育自不必說,但是感覺也是個人天賦,努力程度和際遇的綜合結果。淺見如上。嗯 網路公開課
瀉藥,我不是天大的
關於天大的印象有這麼幾點:
1.保研的時候天大好像是老四校裡面往外保最多的2.把競賽當作設計課題目3.學生們對於競賽的熱情極高(也有天大同學和我吐槽說是因為學院的政策導致的)4.和天大同學合作的時候覺得有些同學做方案的方式比較傳統,有明顯的快題風格(可能是個例)5.普遍表達能力不是太好(也可能是個例)
可能因為最近的教學和學科發展上還沒有很穩固,同時在大佬層面話語權掌握的不足,導致負面的印象多一些,但是總的來說還是挺好的學校吧,畢竟老四校就是意味著在培養全國平均水平最高的一批學生了,成體系的培養,靠譜的基本功和設計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這種小的比較亦不過是四校中的細微優劣。
在未來比較可能佔領話語權的大概是zk,zxn,dy這些吧。當然與之相對的是t大的zwm,zl,cxq,llk這些以及d校的zt,gm,bl,zl這些。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周榕:過去二三十年,國外都是最笨的人去學建築」?
※為什麼把建築設計得具象化是一種很 low 的行為?
※哪位建築師最令你佩服,為什麼?
※SketchUp 為什麼沒有像 AutoCAD 一樣的對象捕捉?
※建築學專業澳洲留學選擇新南,悉大還是墨大?ps:想留在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