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傷寒論》的地位無人可以撼動?

我忘了溫病學是我的鍋,我背╮(╯_╰)╭

——————————————————————————

感謝大家的回答,特比謝謝@白不言的長篇回答。申明我是來知乎學習的,並沒有想黑任何東西。我只是根據我看到的提出一個問題而已。當然因為我沒有什麼水平,所以視野也很狹隘。如果題目表述存在問題歡迎指正,但不接受謾罵。

———————————————————————

現代研究中醫會有人出來說《內經》 什麼什麼地方有問題(先不論到底是對是錯) 也有人說金元四大家的理論有怎樣怎樣的局限。但卻從未聽到有人說過張仲景的《傷寒》有不對的地方。 我知道古代有尊古的規矩。但一本書總會因其時代限制有所局限,而且理論與技術總該是不斷發展的呀。不和現代人比,為何張仲景在漢代就能取得遠超後世醫家如孫思邈,金元四大家,徐靈胎等人的成就。 這和事物的發展規律不符合啊?


題主聽說過溫病學派嗎?這就是後世對傷寒的質疑和發展

因為傷寒是六經辨證 遇到熱病時多認為是陽明裡熱 即熱是由里散發 而溫病是衛氣營血辨證 多認為是溫邪侵犯人體 熱是由表達里

明代的吳又可最先提出了「癘氣」學說和「天受」「傳染」的概念 這是中醫對傳染病最早的認識 而後葉天士又創立了衛氣營血的辨證方法 與傷寒的六經辨證相區別 吳鞠通又在此基礎上創立三焦辨證 溫病學派也就這樣站穩了腳跟 雖然千百年來寒溫之爭從未停息 但在熱病和傳染病方面 溫病學說的確有它的優勢

當然 傷寒的地位依然是無法撼動的 仲景先師實在是我的男神 六經辨證和經方不能更好用啊!!!現在也普遍認為溫病是「羽翼傷寒」

順便 今年是溫病之年 醫家要謹慎啊


傷寒重點難道不在於它的六經辨證很新穎么?學中醫最重要的難道不是思路么?這是一點。第二點就是後世的一些方子也只不過是傷寒論原方加減啊,傷寒裡面的葯對經久不衰不是么?以下借用一個學霸同學的話來說:譬如清暑益氣湯,我把這個湯的底方看做白虎加人蔘湯(該方本來也是《金匱》中治暑之劑),我認為王孟英是在該方基礎上進行了變化。用益氣養陰作用強的西洋參換去人蔘,以清解暑熱為優的西瓜翠衣易石膏。好,現在基本框架已經有了,再加上石斛、麥冬(常用的養胃陰葯對)輔助西洋參的養陰,黃連、竹葉增強西瓜翠衣的清熱之力(不知大家有沒有印象,王孟英在清營湯也用了這兩味葯清氣分熱),再加荷梗助西瓜翠衣解暑,此方畢矣。再說有人說傷寒無用內經最牛逼的話。。。。我只能說您仔細看內經了么?總共不過十三個方,剩下還有一大半在講養生陰陽五行藏象經絡運行診法運氣,再剩下的才是病因病機病證治法。那難道黃帝內經不重要麼?當然不是,黃帝內經創造了整個的中醫理論體系,沒有它哪裡來的傷寒金櫃,哪裡來的金元四家,哪裡來的後世溫病體系?如果只靠一本內經包治百病那大家發展後世還有什麼意義?內經是高度概括的聖書,但在直接臨床的指導意義上,起碼在入門階級的指導上傷寒等後世醫書有不可小視的意義。

沒錯我就是看到白不言的回答才來答得。之前寫著寫著忘記他是誰了,麻痹浪費我半小時背書時間。。。。。。算了想了想熟人略多匿名了別丟了學院的臉。。。


傷寒論教會你治一切感冒,大學時,一些老師喜歡說一句話叫人不會按照書上得病,慢慢的你會發現,靠!人就是按照書上得病的。。。這本書叫傷寒雜病論


親測,前幾日風疹塊(以前發過,沒退乾淨。用過藥膏、洗劑都沒用…)複發奇癢,家裡石膏還不夠了,弄了碗不夠計量的麻杏石甘湯,先喝了一半,5分鐘後臉上都退掉了,腿上依然癢,又喝了一半,前後共15分鐘,全部褪盡。覆杯而愈。

如果把這個當作自愈,那就把葯當作是推手吧。

小感冒就不說了。

再比如去年剛剛接觸傷寒論的時候,自己先前頻繁腿抽筋的問題,甘草白芍搞定。

以簡馭繁。療效是真。

真·超過三劑葯不見療效就不用吃了。


醫學是用來治病的,《傷寒雜病論》的東西拿出來用,能治好病,這就行了。

說用傷寒論賺錢的,按傷寒論的方去賺葯錢,夠餓死好幾回的了。

順便一提:你把《傷寒雜病論》當成《太平聖惠方》讀的話就算了吧。


1,內經可能是集體創作的,現存的內經在後代抄錄方面也可能有問題,所以內經只是缺乏善本,有些自相矛盾之處,說不定善本還躺在永樂大典里呢。

2,東方思想和西方科技是兩個不同的思維方式。

西方科技是分析,東方思想是歸納。

分析在於向外部拓展,所以日新月異,前浪死在沙灘上。

歸納在於向內歸之於一,道一以貫之,所以後人只是追求正確注釋和引申。比如論語,後人只能將這套人際關係思想應用於後世的現狀,所以形成宋明理學。

東方醫學在兩千年以前,已經大成,至精至微,可惜,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千百年來,道損之又損,所以看不懂祖先的智慧,竟日逐外,標新立異,遂有今日。

但這不是說,傷寒雜病論已經無法發展了,仍然能注釋能發展。在哪個方面發展?如何發展?

a,首先吃透仲景的理論體系,形成方法論。

b,吃透神農本草經、內經的體系。

c,用各地所產的植物替代仲景的方劑,解決方劑不宜取得,或者改善方劑的效果。


居然沒有人答

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

傷寒論在有效性方面確實很可觀。但最重要的應是它開創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先河。

粗看之下,傷寒論是用來治外感疾病,但細學之後你會發現傷寒論給你的是如何透過癥狀看本質的方法。這才是為何它被列入四大經典的原因。比如桂枝湯,小柴胡湯,臨床上你會發現這被用的飛起,而不局限於外感。為何?就是因為辨證論治看證不看病。

內經奠定了中醫理論基礎,傷寒論確立了辨證論治。後世醫家治病,雖不用傷寒方,骨子裡用的卻是它的思想。

利益相關:大三中醫狗,剛學完必修傷寒論,學完才知道它有多重要

粗鄙之語,有不對還望指正


中醫是拿療效說話的。

你說你是外星人,可以。

你說你煉出了內丹,行。

你說你修成神仙,沒問題。

但是你說你修成神仙以後感冒7天自己好了,那就不行了。

你說張仲景是XX,要推翻張仲景,行。

你說張仲景治死人,有更好的不治死人的方法,沒問題。

拿出來大家膜拜一下。

空口說白話,都是扯淡。


因為傷寒是中醫的基石。傷寒論是中醫的四大經典,是學習中醫的必讀之書,它不僅記載了很多方子(也就是經方),更重要的是六經辨證,它開了後世中醫辨證論治的先河。它不僅是本方書,更是一本教給後人怎麼看病的書,裡面是一個個鮮活的病例,通過這些治好的、別人治錯仲景再處理的病例,把六經辨證的體系傳於後世。

所以傷寒論更像是一本權威教科書,裡面全是例題。看病碰到的病人,病的千奇百怪,跟書上不一樣,就像考試的時候,永遠不會考例題。所以經方的學習更應該是法的學習,六經辨證體系的學習。所以我認為,只要是用仲景爺的法,即六經辨證體系開出的方子,就是經方!而不是單純拘泥於書上死的方子,給病人開一成不變的所謂的經方。就像後世葉天士,集傷寒之大成,創立衛氣營血辨證,從很多溫病的方子里,都能看出傷寒的思路,或者在傷寒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最後最關鍵的是,當六經辨證體系建立以後,看病療效奇佳啊!!!下面是2個我的病例,與大家分享,歡迎討論交流

病例一:

胥右,5月3日就診。主訴:晨起打噴嚏10-15個、流黃涕,2天。

患者於3天前患受寒感冒,2天前誘發過敏性鼻炎,之前發作都以抗免疫藥物治療,這次不想吃西藥,經人介紹,前來中醫診治。

刻下:晨起噴嚏,黃涕,眼睛癢甚,黃痰,偶咳,納差,口乾,脈弦。

眼睛癢,脈弦,納差,少陽病。

黃痰,黃涕,口乾,陽明病。

即少陽陽明合病。感冒誘發,流涕、噴嚏

處方:麻黃5白芍10炙甘草10柴胡18清半夏10黃芩15党參15生薑10大棗10生石膏45蒼耳子15

患者3副葯後,晨起噴嚏緩解,打1-2個,眼癢,流涕,納差,口乾消失。

病例二:

苗左,4月20日就診。主訴:流鼻涕加重7天。患者既往慢性鼻炎,7日前受涼,流鼻涕加重。刻下:流大量清涕,全身發緊,頭痛,眼乾,無口乾,無口苦,眠差,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滑。

身上發緊,頭痛,考慮為患者受涼後太陽病一直未愈。流涕,眼乾,脈弦,為少陽病。即太陽少陽合病。雖然清涕,無口乾,但是考慮脈滑,有化熱的趨勢,即有陽明輕證,遂予葛根湯合小柴胡湯加生石膏。

生石膏30 生麻黃5葛根15白勺15柴胡18清半夏10党參15黃芩10生薑10大棗10細辛5 3付

開完方子,想到小青龍湯,溫化寒飲,遂加細辛5g

患者服用一副葯之後,流清涕減輕百分之70,頭痛消失,項背拘緊緩解,睡眠改善,但口乾明顯,需大量飲水,遂讓其挑出細辛再服。3副葯後,流清涕減少百分之90,諸症緩解。

反思:不用死守成方(經方),應根據病患者病情,隨證治之。以六經辨證之法所擬之方即為經方

以上。


先不說教材把這本書提到了「系統運用理法方葯的第一書」的高度這件事,也不談現在有點火的「經方」熱,就說一個方葯運用上的事……當你聽說過或見過一種通俗點說叫作「表證攜帶」的毛病後,就知道《傷寒論》為什麼這麼屌了:這種毛病癥狀很多,看上去像內科雜病,但用臟腑辨證等方法施治又無效,但若施以《傷寒》方葯,卻會有奇效,甚至可以說是非解表不能治

接觸多了病人真的會發現外感風寒濕是諸多毛病的開始,甚至患者自己都不記得了也意識不到,而《傷寒論》告訴你怎麼從源頭著手

《傷寒論》這麼溜,但並不代表它沒局限,在學校里的話應該聽過這麼一句吧: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用丹溪


辯證準確的前提下,經方不過三。

前(2017年2月23日晚)

經方苓桂術甘湯,2劑(24,25日)

後(2017年2月26日)

注:手機型號小米MAX,原廠自帶拍照軟體,默認模式,無P圖。

光線略有差異,但舌苔變化明顯。

圖上的人就是我媳婦

@素清嬈


從目前現有的材料來看,傷寒論是中醫歷史上第一部具有系統方法論和臨床技術的書籍。

一般來說,具有啟蒙身份的範例,多數都不太成熟。

但是傷寒論例外,雖然有錯簡,有缺失,有爭議,但是大體看來,整本書體例規範,完成度極高,細節充分,條理比較清晰,法度嚴謹,不僅有治療,還有護理內容。

而最關鍵的是兩點,一是首創六經辯證體系,二是方葯有具體的劑量。

六經辯證體系對後世影響極深遠,承襲六經辯證的醫家眾多。僅從這一點來看,傷寒論的出現就足以稱為「開宗立派」,而張仲景則算是宗師級別。

像這種在發展史早期的成熟範式,可以成為後世模仿的來源,就像《公民凱恩》這種電影,裡面有很多技巧、手法、思想、格局,都影響了後世的電影創作,也包括商業電影在內。

後世的臟腑辯證,其實也與六經辯證有著很深的關聯,不過在我的觀感中,臟腑辯證的格局要小於六經辯證,預期效果相應也差一些。

好像是范中林,還是誰來著,我記不清了。治一例眼目紅腫的患者。

前醫多按肝火來治,用了清肝明目的葯,效果不佳。

後來范中林按太陽病論治,因為患者長期有輕微的表證,只是不明顯,並沒在意。解表之後,眼目癥狀驟然若失。

可見,雖然眼目紅腫極為明顯,表證極為輕微,但是在證型的覆蓋資質方面,六經格局很多時候是可以將臟腑格局嵌套在內的。

當然,這不絕對,如果沒有六經證型的大格局,用臟腑辯證效果是很好的。

像金匱要略的體例就類似於臟腑辯證,但辯證的方法論卻遠不如臟腑辯證明確。

至於後世的溫病學派,在表面上看雖是獨出一家,但其實也在有意無意地仿照傷寒的體例敘述理論,不能說六經辯證對衛氣營血辯證和三焦辯證一點影響沒有。

衛氣營血辯證其實也隱隱和六經辯證的太陽表、陽明裡上+太陰里下、少陰心腎、厥陰血的脈絡很相似。

而三焦辯證則與太陽病傳里的脈絡很相似。

關於傷寒論經方的劑量也很有意義。

其實一方面是劑量,一方面是比例關係。

通過相似方劑的劑量變化(其實也包括加減),也可以側面看出張仲景辯證中暗含的思路和模式,因此才有「以方測證」一說。

而通過每味葯的劑量,自然就能推導出其比例關係的格局,這種格局也能看出辯證思想的脈絡。

當然,具體劑量未必非要按經方原量去照搬,我個人覺得相對比例可能要比絕對的劑量意義稍大一些吧。

傷寒論的「一兩」,好像是在明朝被認定為「一錢」,大致摺合為現在的3克。但後來據考古出土文物的換算,應該大致相當於15克,前後差了五倍。

不過在出土文物被公認之前,仲景之的眾多醫家,包括近代民國時期,很多人都以小劑量的經方治療(當代更是如此),也有非常好的效果,可見,比例關係可能稍重要一些。

說實話,憑我個人的感覺,如果歷史上沒有傷寒論,或者它就那麼被戰亂淹沒了,可能中醫也不會有什麼更好的發展,因為我總覺得臟腑辯證的「視野」相對要小很多。(臟腑辯證與陰陽五行的關係比較緊密,因為陰陽五行在文化當中的紮根很深,所以臟腑辯證是可以發展壯大的)

八綱辯證雖然看起來規整,但是在宏觀上很難形成內部互相推導的橫向關聯性,不像六經辯證那樣可以有「傳變」關係。所以八綱辯證的形式規整,很大程度上有審美的因素在影響,離自然規律可能稍遠了一些。

真要是這樣的話,那到了今天,中醫也就不用再跟現代醫學爭了,還爭個屁呀。

而人類社會的醫藥文明要想通過大量的臨床總結、精美的數學模型、優秀的思辨能力,來整理出類似傷寒論的體系範本,可能就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了。

這跟智力無關,這跟意識指向有關。

智力這東西,可以團隊合作,以增加最終的輸出效應。

但是意識指向這玩意,則是需要具有高度獨立性的思維的,也就是說,一般只能靠「一個人」才能完成。

這個人要是生在東漢,沒有其他學術的影響,沒有高明技術的輔助,那他可能會整理出傷寒論這樣一套方法論來。

這個人要是生在現代或未來,有那麼多的知識需要他去學,視野上的細節非常多,精力被充分民,其整合的衝動就會被明顯削弱。

整合……這東西……需要的是高度個體化的思辨能力,但是在哲學和科學劃分分野之後,在科學的技術表達極為繁複之後,具有這種能力的人,恐怕也沒有這種意識指向了。

所以,傷寒論能在那種時期出現,是有一定大概率的。

那時候,科學技術不發達,哲學有生存空間,又有現實治療的迫切需要,又碰巧趕上張仲景有這種能力,多個條件參數疊加,於是,傷寒論產生了……

——————補充————————

傷寒論的地位,只是指它的地位,地位高不代表體系的覆蓋度最廣。

傷寒論里的方法論和技術,不可能解決所有的臨床問題,半數以上的內科傾向疾病+婦科+兒科,一部分皮膚病,一部分五官病,多數感染性疾病,小部分傳染病(可以包括後世的部分新型致病微生物,我就敢這麼說,不要以為有了新的致病微生物,傷寒論就一定處理不了,中醫治療的切入點是「證型模式」,小尺度層面上的細節未必總能影響宏觀規律性的穩定呈現,因為這些細節有時候在宏觀的規律性的觀察層面上是角色缺失的,所以其差異性對宏觀規律性不產生本質上的影響),一部分外科傾向的疾病,一部分疾病的恢復期

可見,傷寒論並非「萬能」的,有些情況處理不了。

比如,金匱當中的很多證型,並沒有納入到傷寒論六經辯證體系當中去(部分納入了),這些內容多是內科傾向的。

大部分溫病,傷寒論無法處理,甚至無法清晰認識。

骨傷科疾病基本無法處理(部分可以)。

其餘略。

所以,傷寒論其實是一個源頭。

學習並掌握了傷寒論,心裡才會有一個清晰的脈絡,其餘的辯證可以歸併到傷寒論的體系支線上來,融通一體。


古往今來,醫學學科都是以無數生命的代價積累起來的經驗學科

尊重醫學,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傷寒論》也好,《現代醫學診斷學》也罷,都是無數臨床經驗的智慧結晶

人類文明之所以能延續至今,治病救人和教書育人最為重要

生存的保證和文明的傳承,所以古人以大禮待之,賦予「德」,即 醫德,師德。

在禮儀最繁重的日本,也只有醫生和教師才能,被最尊稱為「sensei」

在日本,賣得最好的中藥方, 你們可以自己去看看跟《傷寒論》有多大聯繫。

還有,日本佔據著中國中藥材出口量最大的份額。

我就反問題主和那些無腦嘲諷者一句,為什麼已經是高度工業化文明的日本人抱著千年前的《傷寒論》當搖錢樹不放呢?拿著中國的中醫學著作和中藥材,轉換成產品販賣給本國人來賺錢,如果沒有療效的保證,他們靠什麼贏取惜命如金的國人信任?


《傷寒論》是代表了一類疾病,張仲景在序中說「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也就是說這本書基本討論的是有關傷寒的情況,當然也討論了其他的,但傷寒為主。而後世醫者往往固執於文本,照本宣科,不論什麼病都用傷寒的方法治,這就不對了,這並不是《傷寒論》的不對,而是後人無能,不能因時制宜。因為隨著時代的更替,氣候的變化,中國的疾病也在發生改變,所以後世又出現了溫病學派,創製了三焦辯證、衛氣營血辯證,跟傷寒論的六經辯證、臟腑辯證相補充,基本才完滿了中醫學的整個體系。


因為經過一千多年的反覆驗證是真的


你自己去試試傷寒的方子,只要辯證正確,療效太神了,有句話叫經方不過三,服藥一般不超過三劑。一劑知,就是喝一劑馬上就能明顯感到好多了。兩劑已,就是喝第二劑基本就差不多正常了,三劑服後瘥,就是喝完第三劑就完全好了。誰說中醫起效慢?拿傷寒方去打臉。以我的經驗,自己治療感冒療效真是太好了,一天就搞定,一般吃到第二劑就好了不用再吃了。而西醫根本拿感冒沒辦法,只能對症,吃了葯癥狀還會反覆。不管中醫西醫,用療效說話。科技發達的今天西醫仍然搞不定一個感冒,還不如1800年前東漢末年分三國的張老爺子。從這一點上講,傷寒論捧的多高都沒錯。


沒事好好上課,多問問教你生物化學,還有天然藥物化學這兩門課的老師。

您要是有什麼高見就自己去各大期刊發表論文。

不學好的混子,才會自身毫無建樹,卻整天跟風黑,帶節奏,想著撼動誰誰誰…

嘩眾取寵


傷寒傷的不是寒,一錯則《傷寒論》基本全錯

內容提示:

1、所有傳統中醫人都應當明白:《傷寒論》所說的傷寒,是指呼吸道傳染病為主的一類疾病,這類疾病傷的不是寒,而是病毒、病菌等抗原體。

2、到目前為止,所有傳統中醫人對風寒、風熱的認識都是錯誤的。

3、六經辨證是虛妄的。所有的詮釋和認知也都是虛妄的。

4、從人體生理、病理及醫理來看,幾千年來傳統中醫所用的解表發汗的治療方法也都是錯誤的。

《傷寒論》所說的傷寒,是指呼吸道傳染病為主的一類疾病,這類疾病傷的不是寒,而是病毒、病菌等抗原體。

中國赴西非防治埃博拉疫情,不是讓當地老百姓防寒,而是嚴格隔離,防止進一步傳染。

韓國防控中東呼吸症,也不是防寒,而是嚴查同乘過飛機的人,同住過酒店的人。

中國在防治非典、禽流感的時候,也不是防寒,而是嚴密滅殺有可能傳染的果子狸、雞鴨等。

如果有人不信,那麼,你告訴我一個聯繫方法,我教你做一個實驗:清除你的上呼吸道里的可能潛伏的抗原體。然後,你去受涼,如脫掉衣服到外面去吹風,或洗冷水或跳到河裡去泡一下。結果是你只會打噴嚏、流清鼻涕、輕微的感覺冷等,決不會有發燒、咳嗽等明顯的感冒癥狀的。

這就是科學,任何人都可以做這個實驗,是真正的可不斷重複的。

有人會說,有的人特別是多數小孩都是受涼後感冒的。不錯,但受涼只是一個誘發因素,受涼後引起體內元氣的變化以至降低了抵抗力才是抗原體由上呼吸道下侵的真正原因。

說清了傷寒傷的不是寒,那麼,就可以說:到目前為止,所有傳統中醫人對風寒、風熱的認識都是錯誤的。不管是風寒還是風熱,都不是病因。

那麼,幾千年來傳統中醫都是依照風寒或風熱來辨證治病的,難道都錯了?應該說,有的結果和療效有可能是對了,但原理是錯了。

原理是什麼?不管是風寒還是風熱,都是人體內正邪相搏而引起的癥狀表現。

傳統中醫人不識經絡、不知人體內氣、不知所以然,才有到目前為止,所有傳統中醫人對風寒、風熱的認識都是錯誤的的幾千年傳承。

也因為傳統中醫人不識經絡、不知人體內氣、不知所以然,所以,我說了,也未必都能明白。但悟性高的,可以看一下我的另一篇文章:傳統中醫人中的明醫至少應當知道人體內氣。

幾千年來,傳統中醫對治感冒都是解表發汗,唯一區分的是:風寒用辛溫解表,風熱用辛涼解表。

但不管是辛溫解表,還是辛涼解表,都是原始的、落後的、粗陋的治療方法,就像古代西方人用放血療法一樣。

原因還是和經絡、人體元氣有關。

實際傳統中醫人中有不少人都知道說,人體自有潛在的自體治療和恢復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最重要最寶貴的,也是中醫的根本認識。人體的「束表」、無汗直至出汗,都是自有潛能的自體治療和恢復過程,你完全明白了嗎?沒有明白的話,為什麼要去人為的強行解表、發汗呢?不是和上面的基本認識自相矛盾了嗎?

也許少數人到一定時候,需要外力幫一下,但你知道什麼時候需要幫一下了嗎?知道應當怎麼幫了嗎?

一句話,只能順其自然的適時適當的對症幫一下。

年幼或年老體弱的,有消耗性疾病或其它慢性疾病的,出現異常情況,必須送醫院,採取積極的有效的治療措施。

想完全搞明白的人,可以再看一下我前面的:「束表」和「解表」的所以然。

因此,《傷寒論》的所有認識基本上都是錯的。

首先,對「寒」的認識是錯誤的,詳見前面的文章:說「寒」。

其次,六經辨證是完全錯誤的,這類疾病初起時,和經絡沒有任何關係,所謂「太陽」、「太陰」、「少陽」、「少陰」等癥狀都是膚淺的歸納得出的錯誤的總結。

到了人體的免疫系統全面啟動,正邪激烈相搏時,經絡才有反應。但反應也不是什麼「太陽」、「太陰」 「少陽」、「少陰」等六種表現,而是外行的經絡和別脈、孫脈、浮脈等全部處於凝滯狀態,內行的經絡和別絡、孫絡等全部充滿正能量,強力壓制住侵入的抗原體,讓血液中的白血球去殲滅它們。

到了一定時候,即全面告捷的時候,中樞神經會統一發出指令:外行的經絡和和別脈、孫脈、浮脈等全部放鬆,逐步排出病氣,恢復十二正經及奇經八脈的運行常態。

一部《傷寒論》,猶如一個大天坑,引得兩千年來千千萬萬個中醫人跳進去,早生華髮,皓首窮經。其中一部分人充分想像、恣意發揮、天馬行空、滔滔不絕,於是被其他中醫人尊為「傷寒論專家」。

可是,附在下面的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趙進喜教授學生寫的這篇文章說:《傷寒論》三陰三陽實質,99%的人不懂!

文中說:有關三陰三陽實質的認識,歷代醫家看法不一,仁智各現,大致有經絡說、臟腑經絡說、氣化說、六區地面說、六經形層說、八綱說、正邪相爭說、證候群說、病理層次說、陰陽消長說、時空說,經區三態說┅┅

也就是說,所有的「傷寒論專家」都是妄自猜測,五花八門,越說越亂,成了一鍋八卦湯。

這篇文章最後說: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傷寒論》三陰三陽的實質有「三陰三陽系統」、「三陰三陽體質」之意。

可是,再搞出一個人體六大系統、六大體質,只是為已是一團亂象的傳統中醫的基礎理論畫蛇添足,亂上添亂。《傷寒論》本來就是臆想的,就像「皇帝的新衣」,本來就是虛擬的,所以,不是99%的人不懂,而是根本無人可懂。

傳統中醫人個個說傷寒,不排除也有人治好了一些疾病。這是我後面要說的文章:傳統中醫的基礎理論是玄虛的,證候也可能是玄虛的,甚至用藥原理也是玄虛的,但療效卻可能是對的。也就是說,傳統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冬筍外面的皮,臨證應用才是真正的有價值的冬筍,傳統中醫中只有實證醫學的內容是可取的。《傷寒論》中也是有一部分醫案即經方是有用的。

附:《傷寒論》三陰三陽實質,99%的人不懂!

《 傷寒論》三陰三陽俗稱六經,自其成書以來,有關六經實質的探討一直是中醫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也是研究難點,正如惲鐵樵《葯庵醫學叢書·傷寒論研究》云:傷寒論第一重要之處為六經,而第一難解之處亦為六經。

凡談傷寒者無不於此致力。凡注傷寒者亦無不於此致力……此處不解,全書皆模糊影響,有何醫學可言。可見深入挖掘《傷寒論》三陰三陽實質內涵對於進一步研究仲景學術有重要意義。

歷代醫家看法不一


有關三陰三陽實質的認識,歷代醫家看法不一,仁智各現,大致有經絡說、臟腑經絡說、氣化說、六區地面說、六經形層說、八綱說、正邪相爭說、證候群說、病理層次說、陰陽消長說、時空說,其中以臟腑經絡學說影響較大,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傷寒學》持此種觀點。


《傷寒論》一書本無六經一詞,自宋·朱肱首次將《傷寒論》三陰三陽稱為「六經」以來,將三陰三陽混同於經絡者,不乏人在,如清·汪琥《傷寒論辨證廣注》云:「仲景書止分六經,不言手足,其實則合手經兩皆病。」


汪氏所述有失仲景原意,如《傷寒論》第180條云:「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明顯指的是胃腸病變,而不是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經脈病變。也有學者指出六經反映了手足經脈與相應臟腑的病變,是臟腑經絡的概括。


這種看法也有待商榷,太陰病篇共8個條文,其並無涉及手太陰肺經及肺臟病變,如《傷寒論》第273條云:「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鞭。」為太陰病篇綱領性條文,主要講的是脾胃大小腸的病變。


《傷寒論》第7條云:「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指出傷寒病發於正氣強盛體質,邪正交爭有力,則表現為發熱惡寒;病發於正氣虛弱體質,正氣無力與邪抗爭,則表現為無熱惡寒。第131條云:「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指病發於陽熱體質,誤用下法,傷寒之邪易化熱入里,與體內水飲互結可成結胸病;病發於虛寒體質,誤用下法,更傷中陽,外邪入里,中焦氣機痞塞可成痞滿。可見《傷寒論》中「陰陽」有體質的概念。


《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云:「六經為病盡傷寒,氣同病異豈期然,推其形臟原非一,因從類化故多端。」指六經為病,盡為傷寒變化,但因為人群體質各異,故感受邪氣雖一,病情發展、轉歸也相差甚大。

「三陰三陽系統論」與「三陰三陽體質學說」


筆者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趙進喜教授潛心研究《傷寒論》多年,結合臨床實際提出「三陰三陽系統論」和「三陰三陽體質學說」。

三陰三陽系統論


「三陰三陽系統論」指人體存在六大系統,即太陽系統、陽明系統、少陽系統、太陰系統、少陰系統、厥陰系統,是有別於五臟系統另外一種人體生理功能分類方法。


?太陽系統是人體肌表抵禦外邪及調和營衛功能的概括,與肺、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脈相關。


?陽明系統是人體胃腸通降、傳導化物功能的概括,與脾、胃和大、小腸相關。


?少陽系統是人體調節情志,生髮陽氣、疏利氣機功能的概括,與肝、膽、三焦相關。


?太陰是人體脾胃運化、化生輸布水谷精微功能的概括,與脾、胃和大腸、小腸相關。


?少陰系統是人體內部陰陽固秘、水火交濟功能的概括,與心、腎相關。


?厥陰系統是人體控制情緒、潛藏陽氣、平調氣機功能的概括,與肝、脾、胃、心、腎相關。

三陰三陽體質學說


人體在生理情況下,三陰三陽六系統的功能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三陰三陽體質類型是因人體三陰三陽六系統生理功能不平衡所形成的。


而相對不平衡的這一系統往往代表了該個體的體質類型,即人群體質可分為太陽體質、陽明體質、少陽體質、太陰體質、少陰體質、厥陰體質六個類型。


趙進喜教授基於《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思想,將每種體質根據機體正氣強弱和陰陽偏差再分三個亞型,總共十八種類型,使體質分類更加具體,提高了普適性。


?太陽體質可分為衛陽充實、衛陽虛弱、衛陽亢盛之人,衛陽充實之人多體質壯實,腠理緻密,機體抗邪能力較強,發病多表現為麻黃湯證;衛陽虛弱之人多體質虛弱,腠理疏鬆,平素易感,發病多表現為桂枝湯證;衛陽亢盛之人多體質較強,陽氣過盛,發病多表現為銀翹散證。


?陽明體質可分胃陽亢盛、胃熱陰虛、胃寒氣實之人,胃陽亢盛之人多形體肥胖,食慾好,精力充沛,容易大便干,發病多表現為承氣湯類證;胃熱陰虛之人多形體消瘦,食慾可,容易便秘,發病多表現為麻子仁丸證;胃寒氣實之人多怕冷,大便易干或不暢,發病多表現為大黃附子湯證。


?少陽體質可分少陽氣虛、少陽氣鬱、少陽鬱熱之人,少陽氣虛之人多見體弱女子,形體消瘦,易悲觀,發病多表現為逍遙散證;少陽氣鬱之人多見性格內向,體格一般,發病多表現為小柴胡湯證;少陽鬱熱之人多體質較強,愛生悶氣,有時急躁,大便易干,發病多表現為丹梔逍遙散證。


?太陰體質可分為脾胃氣虛、脾胃陽虛、脾虛濕盛之人,脾胃氣虛體質之人多表現為納少,容易乏力,大便溏,發病多表現為參苓白朮散證;脾胃陽虛之人多表現為畏寒,喜熱食,發病多表現為理中湯證;脾虛濕盛之人多表現為形體肥胖,雖納少但體重不減,發病多表現為平胃散證。


?少陰體質可分為少陰陽虛、少陰陰虛、陰陽俱虛之人,少陰陽虛之人平素多畏寒,口不渴,大便稀,發病易表現為四逆湯證;少陰陰虛之人多形體消瘦,愛思考,容易腰酸,大便干,發病多表現為黃連阿膠湯證;陰陽俱虛之人多稟賦不足,不耐寒熱,體質較差,多表現為龜鹿二仙膠證。


?厥陰體質可分為厥陰肝旺、肝旺陰虛、肝旺陽虛之人,厥陰肝旺之人多體格壯實,急躁易怒,發病易表現為天麻鉤藤飲證;肝旺陰虛之人多形體消瘦,容易急躁,口乾,發病易表現為滋水清肝飲證;肝旺陽虛之人多平素畏寒,愛發脾氣,發病易表現為柴胡桂枝幹薑湯證。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傷寒論》三陰三陽的實質有「三陰三陽系統」「三陰三陽體質」之意,三陰三陽辨證實際上為在辨三陰三陽體質及三陰三陽系統病變的基礎上再進行辨方證,如此對於《傷寒論》中許多爭議較大的條文,迎刃而解。


哎,小夥子,事物的發展規律不一定就是後人超越前人,尤其學術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無古今無爾我,是則是非則非。

《傷寒論》一是奠基辨證論治,二是開創系統方劑學,一診斷一治療。這兩者是中國醫學的核心,所以《傷寒論》的學術地位是實至名歸。

但現在我們看見的《傷寒論》並非完美:

①部分內容非仲景本意,因戰亂年代原稿早已失傳,所有條文散落在各民間大夫記憶里,收集整理過程中難免別念竊生;

②藥材質量已昔非今比,缺口太大,種植實屬無奈之舉;

③藥量問題,方劑要點在於選葯和比例,今昔藥材差別之大,比例和單位換算難以標準化。

第一個問題需要「立綱、歸類、正誤、補缺」

第二第三個問題只能靠各醫家慢慢摸索總結

中醫藥標準化何時才能做到?愁


傷寒論之於中醫,類似於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之於物理學一樣。

傷寒論建立了六經辨證,在循證醫學建立後,有著數量眾多的臨床試驗,在中藥藥理學建立後,有著越來越精細的研究。

說到底,張仲景是個類似於牛頓一樣千年難得一遇的天才,恰巧還趕上了傷寒病大爆發,給了他極佳的成長環境。

張仲景當年辛勤耕耘後,很多人突然發現這個神醫,並將他的遺失的著作加以整理和流傳。

說到底,中醫類問題帶著原罪。

物理學也沒多少人看得懂,但是人家選擇相信,除了相信實驗結果和觀測結果,連假說都選擇相信。

但中醫不一樣,沒多少人看得懂,人家說你是騙子。

你還不能反駁,就算你說,我有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人家還是選擇性無視,這個是無解的。


推薦閱讀:

關於中醫的經絡,很多人大呼很神奇,這是心理作用還是實際效果?
整骨療法真的有效嗎?
為什麼中醫存在幾千年中,穿山甲沒有絕種呢?
醫學生初次面對屍體時如上解剖課,內心感覺如何?第一次真的上手解剖屍體呢?第一次給病人開刀做臨床手術呢?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如何治療?

TAG:中醫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