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美軍師的數量不多?

二戰三支人數過千萬的軍隊美蘇德,蘇軍師的數量近千,德軍師的數量也過了五百,為什麼美軍師的數量只有一百?


1. 美軍的團級戰鬥群編製方式與此有關,虛師實團。

2. 美軍的初始規模小得嚇人,正規軍就幾個師(參見List of United States divisions during World War II,自行數數哪幾個師是「Existing prior to 1940」的)十幾個國民警衛隊師(類似於後文我會提到的德軍新編師),一二線加起來大概20+個師,擴軍到89個,大約4倍;

與之相比,德軍在1939年開戰時共有42(東線)+11(西線)個正規師,以及16(東線)+35(西線)個新編師,合計超過100個師了吧,最終擴軍到500+(沒去查具體數目,相信題目描述好了),單以師的數目來說,擴大了5倍多;

蘇軍在其西線(德軍東線)的第一梯隊部隊就達到170+師(Operation Barbarossa),後續梯隊又是幾十幾十個師,外加遠東、中亞的部隊……最終擴軍規模以師數來計算,應該也不超過6倍。

擴軍這種事情,只要有骨幹就好辦,以美軍在1940年前那點可憐的底子,確實不宜對其陸軍擴編規模過於苛責,何況他們缺少現實壓力——見下一條。

3. 美軍的地面作戰任務比蘇德兩軍輕得多,國內駐紮任務不僅十分輕鬆,也有國民警衛隊承擔(勘誤:不過全部18個國民警衛隊師被列入二戰美軍師數統計中,外加後來一個由國民警衛隊人員組成的23師:U.S. Army Divisions of World War II List of National Guard Divisions 除了這些師,國民警衛隊還提供了80個另外的團,其中一些應該沒被編入各師——我沒查到具體分布
)。

相比之下承擔類似任務的蘇聯NKVD部隊(被Wikipedia列入了蘇軍師數統計中)直接在慘烈的地面戰爭中沖在了第一線。

直白點說吧:在蘇德戰爭爆發後,蘇德就沒有了自行選擇集中力量於任何其他戰略方向的自由。反觀美國,他想越島就越島(都是小島能用幾個師?航空兵搞成滿編才是正經),想火炬就火炬(差點沒把維希逼得咬人了),想打義大利還能自由選擇登陸場(英國人就藉此搞了出諜戰騙德國佬去重點防守撒丁島而不是西西里),想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也老神在在的要斯大林催,然後順便又戰略欺騙了德國佬一把去守加萊……總的來說它不僅地面作戰任務輕鬆,還因此掌握了奢侈的選擇戰略方向甚至是戰術方向的自由,避實就虛,不僅需要的力量小,損失也小不需要急吼吼地去瘋狂擴軍(當然說其速度不瘋狂也就是跟蘇德比)。

4. 承接上一條,蘇德的地面力量均損失慘重,存在大量的成編製損失,被迫不停建設新的師級單位。

5. 美軍的海空力量(分別屬於海軍與陸軍航空兵)規模相對龐大,比大陸軍的蘇德不知高到哪裡去了。美軍的支援力量也佔比較高(炮兵、偵察等),這些單位常常以低於師級的形式被編成。

6. 德軍地面力量分屬不同系統(國防軍、武裝黨衛軍、空軍、人民突擊隊……),加上納粹黨和希特勒不那麼穩定的一些(拍腦門子式的)舉動(希特勒曾拒絕補充被打殘部隊而更願意組織新的師,在入侵蘇聯前還「稀釋」了裝甲師中的裝甲單位以增加裝甲師的數目),師的歸屬不一,有一些重複建設、虛設單位的嫌疑。

政治鬥爭更是免不了:比如戈林就反對把空軍多餘人員組織的地面力量編入原有的陸軍單位,另起爐灶搞了個非驢非馬的空軍地面野戰軍,元首也搞平衡沒有表示angry。

7. 蘇聯繼承俄國傳統,師的編製本來就小(這點我沒看過第一手資料,是看美國英國人寫的戰史說的)。更新:經評論欄各位的補充,這點應該不準確。

但是!因為戰爭初期之前擴軍不完全,以及蘇聯的動員機制偏向徵召(而不是常備軍),在事實上蘇軍師的力量確實是偏小的…戰爭初期之後則是損失慘重,想按原本的計劃來也不可能了。

想到新的再補充。


美軍單位大部分以團級戰鬥隊的形式組織,師很多情況下充當前線指揮機構,下屬各團輪換,師始終保持基本滿員,所以不需要那麼多師。

蘇軍是師打殘一批撤回去整補,補出來再打殘再補,外加被殲滅不少,師越來越小,自然師多。


可以肯定上知乎真正跟軍事打交道的完全沒有

美軍在1941年以前是一隻相當業餘的軍隊,業餘到其作戰思維甚至還不如英法,因此當德國開始在歐洲實行閃擊戰的時候,美軍觀察員第一時間參觀了戰場並向德國同行進行了交流。

根據交流結果,美軍總結出了這樣幾個結論:

1,未來戰爭中裝甲力量和航空兵將是地面戰的關鍵。這個結論沒錯,但影響卻不太好,後面說。

2,德軍式的摩托化是未來軍隊建設的主要方向。這個結論也沒錯,但也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潛在問題,後來美軍的全摩托化配置在歐洲差點餓死,因為歐洲的物流能力根本無法維持這些車輛的同時運作。

3,德軍的戰鬥群組織不錯,靈活性很高,要大力學習。這是美軍沿用至今的團級戰鬥群的真正源頭。

這三個結論成為後來美軍建設的指導思想,沒錯,美軍就是按照德軍的標準來規劃自己的。

但是,美國陸軍的戰前戰略卻是針對太平洋方向的,這樣一來就存在修改軍事戰略以及相關條令的問題,這意味著什麼,真正在軍隊涉及過相關領域的人都清楚。

於是美軍就在摸索中進行調整,還有一個重要因素要注意,就是在美軍開始起草未來歐洲戰場構想的時候,不列顛之戰已經開始了,無論是水兵肯尼迪的老爸,還是美國軍事觀察團都對英國的前途做悲觀預測。因此美軍在怎麼規劃,都必須考慮到先打本土防禦戰這個可能性。應該說規劃者還是很嚴密的,他充分考慮到了快速膨脹中的美軍基層指揮員嚴重不足這個現實問題,毫無疑問,部隊規模越小,對指揮員的要求相對越低(順便一句,現在是規模越小要求越高),因此未來的本土防衛軍將以大量的小規模戰鬥群配合骨幹的師級單位進行機動防禦。

英國撐下來了,但是擴軍規劃已經開始實施,原來本來計劃用於本土防禦的小型陸軍現在要去正規戰場打陣地戰,於是上面總結的幾個問題開始以一種很彆扭的方式影響美國陸軍。

前面說了,參戰時的美軍是按照1941年以前的德軍經驗來編組的。尤其是德國裝甲師,在1941年以前只轄一個步兵團,德軍認為在坦克編成里,步兵的任務就是打掃戰場,加上步兵主要是輪式車輛,越野能力跟不上坦克,實際作戰中大量使用的步兵都是規模很小的半履帶步兵,如色當之戰里跟隨古德里安衝進色當的坦克團只帶了一個步兵連,因此美軍認為步兵落伍了,在師的編製中加強了大量火力和裝甲單位,儘管看上去人數不少,但實際可參戰的專業步兵卻比其他國家的同類師要少。輕視步兵這個問題甚至在電視劇兄弟連里都有表現:溫斯頓的連在諾曼底損失的人員到了市場花園行動前才獲得補充,而且還是啥都不懂的純新兵蛋子。這個是妥妥的體制問題。

問題是這個時候的德國人發現步兵才是戰場的主力,德國師的編製開始向更均衡的機械化步兵師變化,坦克漸漸變成了步兵的附庸,後期實際上是以機械化戰鬥群作為戰術骨幹。但美軍不知道這一點,所以後來在諾曼底地區美軍步兵嚴重不足的問題開始突出,而且攻堅能力不強也是美軍的一個庝點,居民地和複雜地形都是需要人而不是坦克去填的。但西歐地區最不缺乏的就是居民點和森林地形。

這個時候美軍發現自己的規划出問題了。步兵不夠不說,卻還有一幫人無所事事!由於過分擔心德國人的飛機和坦克,美軍光在法國戰場就有多達500多個反坦克營和高炮營,卻沒有那麼多坦克(擺不開)和飛機(這個是真沒有了,全被陸航消滅在地上了)可打,於是美軍緊急就地解散了200多個營並將人員編入步兵,由此才勉強保證了前線需要的最低人數。

為啥不從後方補人?原因是規劃者早就預料到的,根本就沒那麼多合格的教官來訓練他們。

所以,美國陸軍師級單位數量不足的問題在參戰前就決定了,美軍只是在實踐這個規劃的缺點。


因為用不著

美國人力不足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實際上美國根本沒有全力動員過。身體才活動過來就發現快贏了。實際上。1943年6月以後。美國國內負責動員相關部門的主要任務就變成了如何讓國人相信戰勝法西斯還有一段路要走以及如何保證繼續獲得進行全面戰爭必要的資金。

相關資料。英文的太長。

中文的美國二戰國內史一本。(雖然二者實際內容差不多)


這個問題問的好

實際上1939年的美軍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戰鬥力的。總人數不到四十萬,其中有一半還是國民警備隊,不管是裝備還是訓練都跟不上。總計不到30個師,有一半還不能投入戰鬥??

但是要知道,1939年9月德軍都開始閃擊波蘭了啊,這個時候美國還在9月5號宣布中立,即使是這個時候開始暴兵,也不能直接發個武器就上吧?

而與此同時的德軍呢?

1939年9月1號,閃擊波蘭時,德國動員56個師,兵力160萬,坦克2700輛,火炮10000門,戰機1300架。(另有20萬蘇聯,斯洛伐克軍隊參戰)

1940年4月9日,西線進攻挪威和丹麥開始至佔領法國時,德國動員141個師,兵力335萬,坦克2445輛,火炮7378門,戰機5446架。(另有70萬義大利軍隊參戰)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德國動員181個師,兵力550萬,坦克4300輛,火炮47200門,戰機4980架,艦艇192艘。(含義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國軍隊)

但是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時候,美軍一共才170萬人吶?

我們說一個整編師,不是跟國軍一樣大家人數夠了就整編?

整編完就懟,一懟就輸?

首先要訓練良好,訓練了三個月的新兵和訓練了兩年的新兵完全不是一個戰鬥力吶同志們,訓練了三個月就上,那基本上跟讓他們排隊去送死差不多

其次還得裝備跟上,以二戰時期美軍為例,最基本的,軍服,彈藥,補給,醫療,一個44年的美軍班要十挺m1半自動步槍,一挺bar自動步槍,還要一把m1903a4狙擊槍

步話機反坦克炮迫擊炮105和155mm榴彈炮另算

輕裝備搞完了咱們還有十六個裝甲師

輕型裝甲師需要77輛輕型坦克,168輛中型坦克,18輛m4突擊炮,m7自行榴彈炮和m8裝甲車各54輛,半履帶車450輛,1000輛汽車以及8架偵察機

然而實戰中其實兩個重裝師更好用??

而這些裝備也不是一天就造完了配發完了美軍一看就能輕鬆上手的?

於是隨著戰爭不斷發展,後面不斷有新兵招募,訓練,運往前線,一部分需要補充原先的戰損,另一部分才納入新的番號然後整個師投入戰場。

所以你看美國動員兩千萬人,但是實際上在真正投入戰鬥的時候,並不能直接兩千萬圈起來一個萬歲衝鋒就上去了?

最後歐洲戰場的61個美軍師的表現實際上就很能說明問題

所以說

訓練是很重要的,時間是很重要的,裝備是很重要的,將領是很重要的,補給是很重要的

但是在我們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就只能讓敵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了?


所有的答案除了 宋寒寒 的以外全部都沒有答在點子上,真看不過去了。

原因是在於美國陸軍從1940年開始擴軍,1942年才開始全速擴軍,擴軍的計劃是逐步來的,1943年中的計劃是擴到100個師。而當下一次訂計劃的時候,戰況已經扭轉,所以認定不需要更多的師了,這是根本的原因。

什麼團級戰鬥隊跟這個一點關係都沒有,美國陸軍從來都是以師級單位作為基礎進行編製的,外加支援的獨立營單位。見過拆師的例子沒?步兵團從來都是固定在某個師裡面的。

美軍的人力資源多得很,補充兵多得很,根本不會存在新編部隊人員不夠的情況。

最後,美軍的師投入戰場之前都會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正常一年半到兩年,至少至少也會訓練一年之後才會投入戰場,所以師投入作戰數量的增長十分慢。訓練不夠的情形要麼是遭受傷亡之後的補充兵訓練不足,要麼是沒有戰場經驗的軍官指揮能力不足。基層官兵的訓練是十分充分。


二戰美陸軍八十九個師,六十八個步兵師,十六個裝甲師,五個空降師,另有六個海軍陸戰師,四零年開始三角師編製,部隊主要是團營級戰鬥隊形式部署,同時編成大量戰鬥保障支援部隊,強化了持續作戰能力,師級補充能力較強有效降低了建制的損失,蘇軍師編製更小,而德軍步兵師的機動保障能力相比較差,兩軍裝甲部隊傷亡率都不低,同時蘇德整體地面戰烈度高所以損失很大


我能編製齊整,你們能么...比如泡菜的橡皮擲彈兵


只看美軍師的充實度就明白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美軍戰鬥力強,美械軍都是戰五渣?
4.1撞機事件,如果王偉的僚機將美軍偵察機擊落,推測一下會發生什麼事情?
美軍的體能訓練及體能考核是怎樣的呢?
M16/M4/AR15/MK系列/HK系列這些步槍的叫法有什麼區別?為什麼這麼雜亂?
約翰·巴斯隆的事迹是真的嗎?

TAG:德國 | 蘇聯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美國軍隊 | 軍隊編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