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在中國有哪些地方能見到保存較完整的建築脈絡?


當然是山西,晚唐、五代、北宋、遼、金、元、明、清木構古建均有遺存,自晚唐起歷朝木構古建實物未曾間斷,脈絡非常完整,國內現存四座完整唐構全部(天台庵根據近期修繕時的新發現,可能要降為五代)、四座五代木構之三、八座遼構之三就在山西,之後的其餘各代均有大批量優秀實例,其他省份地區難以匹敵,單晉東南區域就是古建研究和愛好者的「聖地」了。


地下看陝西,地上看山西。

希望山西的優秀建築能得到應有的保護,不要再有不合理的拆除。每次看到古建築、文物被毀,都心痛不已。為了眼前既得利益而去毀掉存留了千百年的文化之根,是比任何天災更可怕的人禍。

註:以下大部分內容非原創,主要整理、摘錄自維基百科、百度百科等網站。

  • 唐代

我國已發現的唐代建築遺存共有四座,全在山西。分別為:五台佛光寺東大殿,五台南禪寺大殿,平順天台庵大殿,芮城廣仁廟正殿。同時期的木構建築遺存在整個亞洲區域僅日本尚存幾處,而且均為仿唐建築。

  1. 山西芮城廣仁王廟: 唯一唐代道教宮觀。廣仁王廟又稱五龍廟,在芮城縣縣城北面4公里古芮國魏城遺址的北部、龍泉村山崗上。廟內奉祀的水神封號「廣仁王」,因以廟名,又因廟前原有五龍泉湧出,故又稱五龍廟。廟宇座北朝南,佔地面積4500平方米,由戲台、廂房、正殿組成,屬四合院形制廟堂建築。五龍廟正殿為唐大和五年(831年)建造,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架椽,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栱為五鋪雙抄偷心造,拱瓣稜角顯明,內部擱架鋪作斗栱碩大,叉手長壯,侏儒柱細短,構成極平緩的廈坡。殿內無柱,梁架全部露明。
  2. 山西五台山南禪寺大殿: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山西五台山南禪寺大殿,解放後在東冶鎮李家莊被發現。寺院坐北向南,有山門、龍王殿、菩薩殿和大佛殿等主要建築,圍成一個四合院形式。除大佛殿是唐代原物外,其餘幾座殿宇都是明、清時所建。大佛殿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早於佛光寺大殿75年,是目前所知存留到今,最早的較為完整的唐代木構遺物。南禪寺大佛殿較小,屋頂為單檐歇山式,屋坡平緩。建在月台上,平面近於方形,三開間,11.75米,進深也是三間,10米,殿內沒有柱子。在殿內中心稍後,有高0.7米的「凹」字形佛壇,沿壇可以通行,壇上有佛教造像17尊,都是唐代原塑,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南禪寺大殿雖然很小,但人們仍可以從中感受到大唐建築的藝術性格。舒緩的屋頂,雄大疏朗的斗拱,簡潔明朗的構圖,體現出一種雍容大度,氣度不凡,健康而爽朗的格調;同時,還可以從南禪寺的大殿看到中唐時期木結構梁架已經有用「材」(栱高)作為木構用料標準的現象,說明我國唐代建築技術已有很高水平。中國古代建築受等級約束,南禪寺是村落中的小佛寺,是非正式的村佛堂,故至多與貴邸的廳堂近似,使用廳堂型構架,造低一個等級的歇山屋頂。晚唐時期的武宗「會昌滅法」,使得大多數佛寺遭受到破壞。南禪寺由於地處偏僻而倖免毀壞,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當時的建造技術已經相當的普及了。
  3. 五台佛光寺東大殿。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憑藉敦煌壁畫中的《五台山圖》指引,帶著中國營造學社的助手踏上了前往山西尋訪唐代木構建築的旅程,他們找到了寂靜深山之中的佛光寺,發現了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佛光寺大殿並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卻被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因為它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築。五台佛光寺現為中國現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結構建築,僅次於五台縣的南禪寺。東大殿重建於唐大中十一年,面寬七間,進深八椽,單檐四阿頂,坡度緩和,廣檐翼出,體現出唐代建築宏大豪邁的氣象,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構遺存。
  4. 平順天台庵大殿: 佛教最早宗派的庵院。天台庵坐落于山西省平順縣城北王曲村口的壇形孤山上。天台庵是佛教創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院。隋唐時期,佛教在修行方法上出現了南義北禪的局面,即南方重義理,重智慧;北方重止,重禪定。為結束這種分裂的局面。智順應潮流,提出「義觀並重」,「定慧雙修」的「止觀」學說,認為這兩種方法如同車之雙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他創立了第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統一的佛教宗派,因他久居天台山,故以天台為名。天台庵坐北向南,東傍山谷、西臨漳河,東南北三面農舍鱗次櫛比,一望無垠,遠山近水,景緻極佳。天台庵始建於唐末天佑四年(907年)。寺內的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台基上,平面近方形,寬、深各三間,正、側兩面的明間都偏大,次間僅為明間的一半,是中國現存早期建築中十分罕見的。檐柱一周都是圓形,單檐簡板布瓦,琉璃脊獸歇山頂,柱間施闌額,柱頭覆盆式,屋坡平緩,四翼如飛。殿內沒有一根柱子,結構簡練,相交嚴實,沒有繁雜裝飾之感,而且使殿內的空間更顯得空闊,充分體現了唐代建築的特點。1988年1月,天台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五代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儘管五十年的短暫歷史在戰火兵燹中煙消雲散,但山西仍然保存下來了三座這一時期的木構建築:平順縣的龍門寺、大雲院和平遙縣的鎮國寺。她們在戰火硝煙、風雨飄搖中堅持到了今天,成為山西這座「中國地上文物博物館」中彌足珍貴的藏品。

  1. 平順大雲院大佛殿。「實會村,三里長,一里一個觀音堂,七十二個連環洞,九龍戲珠大雲院。」這是在平順縣實會村的老百姓中口耳相傳的一句話。如今,三座觀音堂已隨歲月流逝,蕩然無存。這七十二個連環洞,相傳是三國時馬超避兵的地方,其遺迹仍依稀可辯。最後提到的大雲院,就是山西保存下來的三座五代木構建築中的一個。大雲院始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三年,原稱仙岩院,又稱大雲寺,最輝煌的時候這裡曾有僧舍殿宇一百多間,明代時寺院遭受了山洪的侵襲,除主殿大佛殿之外的其他建築全都未能倖免。歷經千年,大雲院幾度興衰,惟獨大佛殿古貌仍舊,原構依然,彰顯出蒼勁宏偉的雄姿。大雲院大佛殿雖經過後代匠人們的不斷修整,但梁架結構卻完整保持了五代的風貌,是一座不折不扣的五代木構建築。
  2. 平遙鎮國寺萬佛殿。鎮國寺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城東北15千米的郝洞村,始建於五代北漢時期,原名京城寺,明朝嘉靖年間改名為鎮國寺,延用至今,1965年被列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作為平遙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鎮國寺總佔地面積1.3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餘平方米,現存山門(天王殿)及左右鐘鼓二樓、萬佛殿、東西配殿(觀音殿和地藏殿)、三佛樓等建築。萬佛殿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元明時先建山門及左右鐘鼓二樓,後建三佛樓及觀音殿和地藏殿,清代雍正、乾隆重修後形成現在布局。主體建築萬佛殿面闊三間(11.58米),進深三間(10.78米),單檐歇山頂。殿身前後當心間辟門,前檐次間設窗。殿身無金柱,有檐柱12根,柱頭上有闌額無普柏枋,轉角處闌額不出頭。殿內徹上露明造,梁架結構為六架椽屋前後用二柱。斗栱用材相當《營造法式》四等材,柱頭鋪作為七鋪作雙抄雙下昂重栱偷心在,昂為批竹昂,每間有補間鋪作一攢,五鋪作雙抄偷心造。萬佛殿佛壇面積約佔室內面積之半,高55cm,壇上有一佛、二弟子、四菩薩、二天王、二供養童子,共11尊塑像,均為五代原作。殿內牆壁滿布彩繪壁畫。
  3. 平順龍門寺西配殿。龍門寺位於中國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石城鎮源頭村龍門山麓,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門寺始建於北齊,後唐及宋、金時期大規模擴建,現存五代、宋、金、元、明、清建築七十餘間。建築群坐北朝南,東西寬65米,南北長78米,佔地面積5070平方米。山門(天王殿)為金代建築,西配殿是現存唯一的五代時期懸山式建築,東配殿為明代建築,中殿(大雄寶殿)為北宋建築,後殿為元代建築。
  1. 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善化寺是山西省大同市城內的一所佛寺,靠近南城門,俗稱「南寺」,其內有一座遼代木構和三座金代木構建築,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善化寺創建於唐開元年間,敕名「開元寺」。後晉初改名「大普恩寺」。遼保大二年(1122年)遭兵火破壞,金天會至皇統年間重建。明正統十年(1445年)重修,敕名「善化寺」。清康熙四十七至五十五年(1708-1716年)又有修繕。2007年3月至11月對三聖殿進行大修。善化寺坐北朝南,佔地面積13900多平方米。沿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山門、三聖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兩側有觀音殿和地藏殿,大雄寶殿前東西兩側為普賢閣和文殊閣遺址。其中,大雄寶殿為遼代建築,天王殿、三聖殿與普賢閣俱為金代建築。大雄寶殿,台基磚構,高2.24米,殿前有寬闊的月台,台前左右為明萬曆時增建的鐘樓和鼓樓。大殿面寬七間(41.8米),進深五間(26.18米),單檐廡殿頂,檐下斗栱為五鋪作出雙杪、重栱計心造,殿內梁架徹上露明造。殿中現存塑像三十四尊,皆為金代泥塑,有五方佛和弟子迦葉、阿難像,東西兩側有二十四諸天像。大殿內還有清康熙年間重修時所繪壁畫約190平方米。
  2. 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華嚴寺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大西街,因佛教華嚴宗而得名,寺內有遼代的薄伽教藏殿和金代的大雄寶殿以及諸多彩塑,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嚴寺歷史上曾分為上、下寺兩處獨立的寺院,現已並為一處。華嚴寺坐西面東,據說這與當初契丹族崇拜太陽的「信鬼拜日」特殊習尚有關。上寺的主殿為大雄寶殿,建於金天眷三年(1140年),單檐廡殿頂,面闊九間,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遼金時代佛殿。

    下寺的主殿為薄伽教藏殿,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年),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殿內的藻井、壁藏和31尊塑像是遼代的原物。薄伽教藏中存有國內聞名的「合掌露齒菩薩」,薄伽教藏的天宮閣樓雕工極細,精巧玲瓏而富於變化,是國內現存唯一的遼代木構建築模型,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被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海內孤品

  3.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位於中國山西省應縣城佛宮寺內,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塔建於遼代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超過950年歷史。木塔的平面為正八邊形,外觀有五層六檐,而該五層中有四個暗層,一共九層。木塔重7000噸,矗立在夯實的黃土上。塔高為67.31米(一說65.85米),底層直徑30米。塔建在4米高的石砌台基上,內外兩槽立柱,構成雙層套筒式結構。木塔使用的斗拱有54種,結構精密,體量宏偉,反映了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傑出成就。塔身木構架的柱網是採取內外兩環柱的布局,五個明層的內環柱以內的內槽都供奉佛像,外槽為走廊;外槽和屋頂使用明栿、草栿兩套構件,作為多層建築,各層間均有暗層,作為容納平坐結構和各層屋檐所需的空間;各層上下柱不直接貫通,而是上層柱插在下層柱頭斗拱中。木塔全靠斗拱、柱樑鑲嵌穿插吻合連接而成,而柱頭間有欄額和普柏枋,內外槽之間有梁枋相連接,使雙層套筒緊密結合。暗層中用大量斜撐,結構上起圈樑作用。在元順帝時經歷過為時七日的地震也巍然不動,主要受益於暗層中斜撐與支柱結合的結構。塔的立面也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其第一層柱高,和第二、三、四層包括柱、斗拱、屋檐和上層平坐四部分的總高都相等,因而在立面上構成有規則的韻律;各層屋檐依照總體輪廓所需的長度和坡度,以華拱和下昂進行調整,不但創造了優美的總體輪廓線,還使檐下豐富多采,避免了重複韻律的單調感;最下一層繞以副階(下層外廊),與上面各層呼應,造成塔造型上的穩定感;頂部以攢尖頂和鐵剎結束,其高度與整個塔的比例也很恰當;塔的總高(地面至剎頂)恰好等於中間層(第三層)外圍柱頭內接圓的周長,這是釋迦塔設計中的一個重要比例數字。塔內明層有塑像和壁畫,精彩生動。1974年,應縣木塔維修時,發現了一批珍貴文物,其中有兩枚佛牙舍利,同時還發現金、銀、琉璃、水晶、硨磲、赤珠、琥珀等佛教「七珍」和沉香木,後經國家文物鑒定部門專家初步鑒定,其中三級以上文物129件。
  • 北宋

  1. 陵川南吉祥寺中殿。在山西陵川縣禮義鎮平川村中,坐落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吉祥寺,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其中殿為宋代建築,也是中國現存最早使用45°斜拱的古建實例。南吉祥寺,是1996年國務院公布的中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唐貞觀年間奉敕建造,宋天聖年間遷此重建,金、元、明、清屢有修葺。寺宇規模完整,前後兩進院落,有山門(即天王殿)、中殿、後殿、左右配殿及兩廂廊廡。中殿歷史最古,宋建,後殿金建元修,山著眼點是經明代重修,還保存著元代手法,余皆明、清遺構。中殿三間見方,單檐九脊頂,檐下斗拱碩大,殿內梁架規整,形制古樸,結構嚴謹。
  2. 太原晉祠聖母殿。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瓮山麓。據《史記·晉世家》的紀載,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封同母弟叔虞於唐,稱唐叔虞。叔虞的兒子燮,因境內有晉水,改國號為晉。後人為了奉祀叔虞,在晉水源頭建立了祠宇,稱唐叔虞祠,也叫做晉祠。晉祠的創建年代,現在還難以考定。最早的記載見於北魏酈道元(公元466年或472年?——527年)的《水經注》,書中寫道:「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坐時的風景文物已大有可觀,祠、堂、飛梁都已俱備了。由此可見,晉祠的歷史,即使是從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幾百年了。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北齊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於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並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自從北宋天聖年間修建了聖母殿和魚沼飛梁後,祠區建築布局大為改觀。此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台等,這樣,以聖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於正位的唐叔虞祠則退處次要位置。晉祠內建築布局由中、北、南三部分組成,中部建築結構壯麗而整肅,為全祠之核心,北部建築以崇樓高閣取勝,南部建築樓閣林立,小橋流水,亭榭環繞,一片江南園林風光。祠內建築由東向西有水鏡台、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鐘鼓二樓、獻殿、魚沼飛梁和聖母殿,其北為唐叔虞祠、昊天祠和文昌宮,其南面是水母樓、難老泉亭和舍利生生塔,整個建築群布局緊湊、嚴密,既像廟觀院落,又好似皇室的宮苑。
  3. 晉城二仙廟正殿。晉城二仙廟位於中國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原晉城市郊區)金村鎮小南村,又稱小南村二仙廟,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仙廟始建於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元明清均有修葺。整體建築坐北朝南,佔地面積1232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山門、過廳、獻殿、正殿等建築。其中正殿為宋代遺物,余為明清所建。正殿面闊進深均為三間,面積126.9平方米,單檐歇山頂,內有宋代二仙泥像。
  4. 高平崇明寺中佛殿
  5. 長治崇教寺大佛殿
  6. 長治正覺寺後殿
  7. 長子法興寺圓覺殿
  8. 長子崇慶寺千佛殿
  9. 布村玉皇廟
  10. 小張碧雲寺大殿
  11. 萬榮稷王廟大殿。國保公布年代為金,2011年北京大學修繕測繪時發現北宋題記,結合形制判斷為北宋中前期建築。
  12. 平遙慈相寺正殿
  13. 澤州府城玉皇廟玉皇殿
  14. 澤州青蓮寺釋迦殿、觀音閣、地藏閣
  15. 澤州岱廟天齊殿
  16. 澤州北義城玉皇廟玉皇殿
  17. 澤州周村東嶽廟正殿、拜亭
  18. 澤州高都景德
  19. 河底成湯廟
  20. 陵川北吉祥寺前殿、中殿
  21. 陵川小會嶺二仙廟正殿
  22. 平順縣龍門寺大雄寶殿
  23. 平順九天聖母廟聖母殿
  24. 平順佛頭寺
  25. 陽泉關王廟正殿
  26. 武鄉大雲寺大雄寶殿

  1. 宋村永興寺
  2. 五台佛光寺文殊殿
  3. 五台延慶寺大佛殿
  4. 太原晉祠獻殿
  5. 大同善化寺普賢閣
  6. 朔州崇福寺彌陀殿、觀音殿
  7. 沁縣大雲院正殿
  8. 沁縣普照寺大殿
  9. 汾陽太符觀大殿
  10. 平順龍門寺山門
  11. 平順淳化寺正殿
  12. 平順回龍寺大殿。碳十四測試和樹輪年代校正,其建築年代應為北宋晚期至金初。
  13. 渾源荊庄大雲寺大雄寶殿
  14. 繁峙岩山寺文殊殿
  15. 繁峙三聖寺大雄寶殿
  16. 繁峙正覺寺大雄寶殿
  17. 定襄洪福寺大雄寶殿
  18. 澤州川底佛堂正殿
  19. 澤州府城玉皇廟成湯殿
  20. 尹西東嶽廟
  21. 澤州西頓濟瀆廟
  22. 壇嶺頭岱廟
  23. 高平開化寺觀音閣
  24. 高平西李門二仙廟中殿
  25. 高平中坪二仙宮正殿
  26. 高平二郎廟戲台
  27. 高平嘉祥寺前殿
  28. 三王村三嵕廟
  29. 陵川龍岩寺過殿
  30. 陵川崔府君廟山門
  31. 陵川西溪二仙廟後殿及東西梳妝樓
  32. 陵川南神頭二仙廟正殿
  33. 陵川寺潤三教堂大殿
  34. 陵川玉泉東嶽廟正殿
  35. 陵川石掌玉皇廟正殿
  36. 陵川白玉宮過殿
  37. 陵川北馬玉皇廟正殿
  38. 平遙文廟大成殿
  39. 壺關三嵕廟正殿
  40. 武鄉洪濟院正殿
  41. 武鄉會仙觀三清殿
  42. 盂縣大王廟寢宮
  43. 柳林香嚴寺大雄寶殿
  44. 絳縣太陰寺南大殿
  45. 石樓興東垣東嶽廟大殿
  46. 曲沃大悲院獻殿
  47. 文水則天廟聖母殿
  48. 陽城下交湯帝廟拜殿
  49. 陽城開福寺獻殿
  50. 清徐狐突廟獻殿、正殿
  51. 清徐清源文廟大成殿
  52. 新絳白台寺釋迦殿
  53. 襄垣靈澤王廟靈澤王殿
  54. 襄垣昭澤王廟昭澤王殿
  55. 潞城東邑龍王廟正殿
  56. 李庄文廟
  57. 榆社福祥寺正殿
  58. 太谷真聖寺正殿
  59. 長子天王寺中殿、後殿
  60. 義合三教堂
  61. 下霍護國靈貺王廟
  62. 韓坊堯王廟大殿
  63. 長子崔府君廟大殿
  64. 陽曲不二寺大雄寶殿
  65. 應縣凈土寺大雄寶殿


山西。。。宋金木構可以清理出2~3個近乎完整的分支體系,元構更不用說。。北京明清官式,蘇州香山派營造,皖南贛北等等。。很多,但是有很多也在近幾年被破壞掉了


當然是山西啊,唐代留下的四處木結構古建築全在山西。當然你要看更早的是結構建築物,四川也不錯,很多漢闕


山西;河北正定。


去山西太原晉祠吧!一個景區從宋朝到清朝建築都有,有宮殿,橋樑,雕塑,亭台樓閣,佛塔,碑刻等。


山西新絳縣,有完整的隋代花園(絳守居園池),唐朝的十三層至尊佛塔(龍興塔),順便還可以遊覽一下全國四大哥特式天主教堂,哦,那個清真寺我沒去過,我是卡費勒。


山西晉城澤州縣大陽鎮,保留完好的明清建築,當時說一個交易中心


晉城古建很多,保護不好。尤其民居這一塊。國家重點文保很多。高平,陽城,澤州,很多古建現在老百姓還住著。只是不太懂。


「建築脈絡」是相當廣泛的限定。看佛教寺院-南北區域代表不同的建築手法。建議可以對比看看山西和浙江的,這兩塊比較典型。看傳統聚落(民居)-去比較落後的地方,有很多保存完好的民居,一些少數民族聚集地,如四川。


正定:唐宋元明清 大同:遼元明清(還有雲崗石窟)


蘇州園林吧...... 羨慕 .....

我家鄉古墓多....


推薦閱讀:

建築師應該如何處理建築與自然的關係?
建築在引導大眾審美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如何評價何紅才和他的殊舍建築?
到底怎樣才算稱職的建築師呢?
建築系選擇保研還是轉行?

TAG:建築師 | 建築 | 建築設計 | 中國古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