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以色列的軍工水平?
以色列在經歷了數次中東戰爭之後,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立足於本國國情的、世界一流的軍事工業。
以色列軍事工業於1948 年建立,但真正起步可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早期。當時,阿拉伯人口不斷增加,並且對以色列抱有敵意。在此情況下,猶太組織開始自製手榴彈和爆炸裝置。20世紀30年代初,以色列國防軍的前身——「哈迦納」秘密建立了一批輕武器製造廠,由此構成了以色列軍工企業的雛形。
以色列在1948年建國伊始,便經受了第一次中東戰爭的洗禮。以色列清楚地知道,武器裝備是現代戰爭的重要物質基礎,軍事力量的作戰能力取決於優良武器與高素質人員的統一。因此,以色列從建國之初就努力尋求採購具有最佳性能的武器裝備。但以色列不久就意識到,如果沒有獨立的軍事工業;就可能受制於人,即使有美國這樣的盟友,也可能遠水解不了近渴。因此,以色列人下決心自力更生。創建初期,以色列軍事工業的主要業務是維修、改造和更新從西方國家進口的落後飛機、坦克及火炮,開始只能生產部分輕武器,改裝和維修一些裝備。不過,以智慧見長的猶太人不久即設計出性能優異的「烏茲」衝鋒槍,成為國際軍火市場上的熱門產品,並為剛剛起步的軍工企業提供了急需的啟動資金。
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爭的爆發,為以軍事工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一時期,以色列從法、美和西德等國進口了許多先進武器,在吸收消化外國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開發研製了包括噴氣式戰鬥機在內的許多先進武器,並開始向印度、緬甸、新加坡等第三世界國家出口。
1967年「六日戰爭」期間,法國對以色列實施了武器銷售禁令,取消了達索集團與以方的「幻影」戰鬥機合作項目,這一事件促使以領導人痛下決心進一步加大軍事工業建設力度。這一時期以色列不僅大幅度增加了對軍事工業的投入,還加強了與美國的軍工合作,特別是聯合研發先進的武器系統,及時分享世界最新軍事科技成果,不斷推動軍事工業的發展。
以色列的「幼獅」戰鬥機,由於法國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拒絕繼續向以色列提供幻影戰鬥機,經過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的努力,以色列成功竊取了法方幻影5戰鬥機(幻影III戰鬥機的改進型號)和配套發動機的圖紙並進行仿製國產化,命名為「幼獅」,在貝卡谷地之戰中,「幼獅」戰鬥機與F-15、F-16組成了攻擊編隊。「幼獅」主要擔任對地攻擊任務,攜帶集束炸彈摧毀了大量敘利亞防空導彈系統,為以軍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上世紀70年代中期,在以軍主要武器系統中,國產裝備的份額明顯增加,包括「拉斐爾」導彈快艇、「幼獅」多用途戰鬥機、「迦伯列」導彈和「梅卡瓦」坦克等,軍備自給水平大為提高。
這一時期,以色列的對外軍事貿易也得到迅速發展。80年代初,以色列軍工企業的客戶已遍布五大洲的50 多個國家。
到80年代中期,以色列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軍工科研和生產體系,全國從事武器裝備研製和生產的公司多達250多家,並湧現出如以色列軍事工業公司、以色列武器發展管理局、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拉法爾公司、以色列造船廠等十幾家規模巨大、舉世聞名的軍工企業。這些軍工企業涵蓋了從軍工科研到武器生產,從各種軍用飛機、坦克、艦艇到電子、通信設備等幾乎所有軍用產品的生產領域,從業人員近8萬人。
以色列軍工企業所製造和生產的武器裝備除滿足本國軍隊需求外,為謀求長足發展後勁,使軍工生產銷售進入良性循環,還向世界上60多個國家出口,年軍火出口額高達十幾億美元。截止80年代末,以色列已成為世界軍事貿易大國,每年軍火銷售額達15 億美元左右,占工業出口總值的1/3。2012年,以色列的武器和軍事系統出口額達75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六。
以軍裝備的TAR-21型突擊步槍,由以色列軍事工業公司(IMI)下屬的IWI公司研製,IMI擁有研製從輕武器到坦克裝甲車輛、戰鬥機等各式武器裝備的強大研發實力
以色列的軍事工業包括國營(佔80%)、私營和與美、英、法等國合資的企業三大類,由政府和國防部共同管理。以色列著名的軍工科研機構有十幾家,如拉法爾武器發展局、海法技術大學、武器研究中心、航空航天學會、韋茲姆研究院(研究核技術)等。其中拉法爾武器發展局是以色列最大的軍工管理機構,也是最具實力的武器裝備研製和生產綜合體。
導彈與航天工業在以色列軍工產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以色列在武器裝備方面對其周圍的阿拉伯國家保持優勢的支柱。以色列據此成為世界上第八個可以發射衛星的國家,並有能力生產各類導彈。
以色列拉斐爾公司研製的「長釘」-ER反坦克導彈,主要由直升機搭載,採用先進的光纖制導模式,獨特的「發射並全程操控」模式使「長釘」導彈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反坦克導彈「長釘」NLOS反坦克導彈(非瞄準線攻擊導彈),NLOS是「非瞄準線」的意思,也就是間瞄,射手在目視看不到目標的情況下也可發射,不僅使射手更安全,也提高了作戰靈活性,能實現「隔山打牛」一般的打擊效果,為前線作戰部隊提供快速、準確的火力支援,目前韓國已經購買了「長釘」NLOS反坦克導彈並部署在白翎島、延坪島等韓國西北島嶼以色列飛機製造公司所具有的無人駕駛偵察機製造技術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可以生產全系列的無人駕駛機,包括「搜索者」、「獵犬」、「蒼鷺」等最先進的偵察機。1998年,以色列又研製出最新型的「狙擊手」近程無人偵察機,其飛行半徑為50-150千米,續航能力6小時,最大飛行速度176千米/小時。除無人偵察機外,以色列近年來正在研製無人攻擊機。現已研製出以「哈比」為代表的一系列反輻射(雷達)無人攻擊機,攜帶有32公斤的戰鬥部,航速高達500千米/小時,能在各種天氣條件下執行作戰任務。
以色列研製的「蒼鷺」大型高空戰略長航時無人機。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以色列研製的軍用無人機覆蓋了偵察、干擾、反輻射、誘餌、通信等多個領域,已經形成從長航時無人機、戰術無人機到攻擊無人機的較為完整的無人機體系,有的無人機作戰性能甚至已經超過了美國以色列自行研製的世界最新型主戰坦克「梅卡瓦」系列,以軍已裝備有千餘輛。這種坦克採用120毫米滑膛炮作為主炮,並裝備有主動防護系統。梅卡瓦IV坦克裝甲重量佔到驚人的全車重量的60%,並且採取發動機前置的設計,防禦能力強大。同時,梅卡瓦系列坦克還擁有大量輔助武器:三挺7.62毫米機槍以及1門60毫米內置迫擊炮,大量的輔助武器能較好地保護坦克自身免遭敵軍步兵接近坦克,同時也能支援己方步兵的行動。與傳統坦克相比,梅卡瓦在巷戰中有很大的優勢。
以軍裝備的梅卡瓦IV主戰坦克,在吸取實戰經驗的基礎上,兵源有限的以軍確立了「以防護為基礎、保護乘員為中心」的坦克裝甲車輛設計理念,從Mk.I到Mk.IV型,以軍的四代「梅卡瓦」坦克都以防護作為重中之重,以犧牲機動性為代價換來了極高的防護水平。但在近年針對黎巴嫩的軍事行動中,以軍的「梅卡瓦"系列坦克遭遇了俄制「短號」反坦克導彈的重大威脅,損失不小90年代以來,中東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被以色列視為敵對國家的伊朗、敘利亞等國的軍事實力大增,於是以色列開始重新審定國家防務戰略,決定增撥軍費(每年100多億美元),在充分挖掘本國軍工企業最大潛力的同時,加強與美英等國軍工企業的合作,共同研製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在與外國武器裝備研製公司合作的過程中,以色列軍工企業掌握了許多最先進的武器研製技術,使以色列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水平也大大提高,收到了借「雞」生「 蛋」的效果。
繼1986年以色列與美國共同開發研製「箭」II導彈防禦系統之後,90年代以來,雙方加快了研製過程,並幾次成功地進行了模擬攔截「飛毛腿」導彈試驗。這套防禦系統包括雷達、預警和發射控制,以及「箭」II導彈等分系統,可搜索 500公里以內的來襲導彈,能同時跟蹤監視和截擊14個目標。
以色列與美國聯合研製的「箭」II型反導系統以色列拉斐爾公司研發的「鐵穹」火箭攔截系統,主要用於攔截射程在5至70公里內的火箭彈,面對巴勒斯坦哈馬斯等敵視以色列的武裝組織發射的大量「卡桑」無制導火箭彈的威脅,以色列被迫研製了這種火箭攔截系統,以價格高昂的導彈攔截低成本的火箭彈,但是其實戰效果還是值得肯定的在海軍裝備研製方面,以色列海軍科研部門與美國海軍麥克馬倫造船公司聯合設計了「薩爾5」級輕型護衛艦,艦上裝備了11個導彈發射裝置、2個MK32三聯裝魚雷發射管,艦尾機庫內可存放1架SH-2F、「海豚」或S-76N直升機。由此可以看出,該艦具有很強的反艦和反潛能力。
從目前情況分析,起伏跌宕、錯綜複雜的阿以矛盾要想在短時間內「一攬子 」全部搞定,幾乎不可能,中東動蕩不安的局勢還將持續相當一段時期。為此,有中東「軍火庫」之稱的以色列還將繼續大力發展軍工企業,研製和生產先進的武器裝備,以保持地區軍事優勢,維護國家安全。
以色列注重對比分析東西方武器裝備的優缺點,並注重將其優點兼而取之。如在第三次和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國防工業將繳獲的大量蘇式坦克進行了改進,並投入戰鬥取得很好的實戰效果。以色列通過與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軍事技術合作,採用許可證生產、購買專利、共同研製、合作生產等方式,發展國防高科技,在不少國防高科技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自產的作戰飛機、導彈、坦克和大炮均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在1965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中,以軍繳獲了大量的蘇制T-55主戰坦克,以軍為了彌補自身坦克數量不足,將這些蘇制坦克改裝後裝備部隊,命名為「蒂朗」-5型坦克以軍還利用繳獲的大量T-55坦克底盤,經過綜合性改裝後形成的「阿奇扎里特」重型裝甲運兵車,可以說是「物盡其用」,後來又使用梅卡瓦IV坦克的底盤研製出了新一代的「雌虎」步兵戰車(下)
軍用航空電子設備、預警機、無人駕駛機在世界航空武器裝備市場上獨領風騷。每年的軍工產值都在20億—30億美元。近年來,以色列在世界軍貿市場上獲利年均達10億美元左右。另外,利用武器出口打開孤立的外交局面是以色列外交的一大特色。如利用印度向以色列求購武器的機會,以色列以兩國建交為條件。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以色列向其出口經過改進的法制AMX-13輕型坦克,兩國由於軍事合作而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
以色列政府控制著國防工業的80%,但以政府認為私有軍品企業富有快速、靈活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計劃把所有的國防工業逐步變成私有企業,計劃分兩步進行:第一步使國防部的軍工企業轉變為政府軍工企業;第二步把政府軍工企業轉變為私有企業。以色列軍事工業通過合併與兼并,發展私有軍品生產公司,而且已獲得顯著成效。
以色列長期以來採取以國防高科技為立國之本的戰略方針,在發展高科技的基礎上,用先進的國防高科技產業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形成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以色列每年都將大筆經費用於國防,其年度國防經費佔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平均高達25%左右,對國防工業的投資占以色列整個工業投資的50%左右。而以色列國防高科技產業的產值也佔到工業總產值的40%左右,並且其中有50%以上的產品出口。目前,世界上除少數幾個大國外,幾乎沒有一個國家在武器系統國產化的種類和數量方面能超過以色列。
但是,以色列軍事工業也一直受到美國的制約。
長期以來,以色列一直是美國最大的受援國,每年接受美國的經濟和軍事援助近30億美元,其中軍事援助約20億美元。但美國提供的並非無償援助。根據美國政府規定,約73%的對外援助物資須在美國國內採購。為此,以色列不得不將大多數援助資金重新投入美國。為了保證以軍能夠利用外資採購本國研製的軍事裝備,大多數以色列公司只能同美國的防務公司建立密切的業務關係,或在美國設立分公司,把本國研製的武器裝備拿到美國去生產。美國通過這種特殊的援助和合作方式,不但把對外軍事援助資金的絕大部分留在了國內,增加國內就業機會,促進了本國軍工企業的發展,還可獲得以色列先進的軍事技術。
以色列空軍裝備的美製F-15I戰鬥/攻擊機,由於以色列的航空發動機技術一直受制於美國,使得以色列的航空工業難以得到進一步發展,部分關鍵核心軍事技術掌握在美國手中的現狀也對以色列的軍品出口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以色列對外軍事貿易也常常受到美國的干預和掣肘。根據美以不成文的規定,即使以色列對出口武器擁有完全的知識產權,也要與美國方面進行協調。美國一直反對以色列向中國出售武器。2000年,美國以取消軍事援助相威脅,迫使以色列停止向中國出售價值2.5億美元的「費爾康」預警系統。2003年,美國再次要求以終止所有向中國出口武器和安全設備的合同。2005年,美國還借口以色列向中國出售「哈比」無人攻擊機,對以採取一系列嚴厲的軍事制裁措施。可以預見,未來美國還會以涉及美安全利益為由,繼續干涉以色列的對外軍事貿易和軍工合作。
以色列研製的「費爾康」預警機是世界上第一種相控陣雷達預警機,其監控範圍直徑800公里,對飛機周圍進行360度覆蓋,可同時跟蹤250個目標,並具備監視地/海面運動目標的下視能力。中國曾經計劃購買4架俄羅斯的IL-76運輸機,由以色列在其基礎上改裝為「費爾康」預警機。但在2000年7月,美國逼迫以色列政府取消了這項合同
以色列研製的「哈比」反輻射(反雷達)無人機,中國在九十年代末曾經購買了一批「哈比」無人機,但是在美國的干涉下,對這批「哈比」無人機進行升級的計劃被迫擱淺以色列近些年來不斷改革軍工經營和管理體制,先是對國防部所屬機構和企業,如IMI、IAI、Rafael(拉斐爾)等機構和企業進行了改制,對其實行企業化管理,使它們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近來,以色列政府又積極推進國防工業私營化改革,將逐漸對國有軍工企業實行私有化的計劃作為放寬經濟限制的一部分。
面臨著嚴峻安全環境的以色列,通過自己的勤勞和智慧,以及美國等盟友的大力幫助之下,建立了一流的軍工研發、生產體系,能取得這麼大的成績實屬不易,中國在走向國防現代化的過程中也受到了以色列的很多幫助。雖然以色列軍事工業仍然受到美國的制約,但是以色列軍工企業仍然靠著自己的努力,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了一席之地,其軍事工業的發展歷程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鑒。
參考文章:
新浪網《以色列軍工發展迅速 成為世界軍貿市場重要一員》
八一網《解讀以色列軍事工業》
多謝大家,原來真沒把這個問題當回事兒……回頭一看這麼老多小馬扎……信手隨寫,歡迎指正。
2014年,以色列是世界第7大武器出口國,但按照人均軍備出口額計算,以色列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軍售大國,即使美國也望塵莫及。
在70年代以前,以色列的軍工產業只能用基礎薄弱來形容,在獨立後的頭二十年,以色列只有少量幾家國營企業,自主生產小型武器裝備,包括著名的「烏茲」衝鋒槍,但大型武器裝備完全需要進口,更談不上什麼軍工產業。使以色列國防工業觀念發生巨大轉變的是1967年的「六日戰爭」。當時法國對以色列實施了軍售禁令,取消了達索公司的「幻影V」飛機等大量軍火訂單(主要還是以色列參與法國政治鬥爭得罪了戴高樂),使得建立在幻影機隊基礎上的以色列空軍僅剩100餘架幻影III,頓時陷入尷尬。教訓使以色列清醒地認識到,以其特殊的地緣政治環境,必須發展自主的軍事工業,減少對外依賴,實現武器裝備全部自給。到70年代末期,以色列通過自主開發和對外合作,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國防工業體系,並具備了部分自行研製和生產能力,為以後打贏第四次中東戰爭等一系列戰爭奠定了基礎,並逐漸成長為軍事工業大國。
具體說來,主要有:
一是國家重視(不重視不行,不重視就會被阿拉伯國家推下海了)。長期以來,以色列將國防工業視為立國之本,其國防相關經費佔整個國民生產總值平均20%以上;對國防工業的投資占整個工業投資的50%。這使其國防工業在中東地區增長最快、技術最先進。目前,以色列最大的20家公司中有8家主要依靠軍事業務,5家最大的公司中有3家主要生產防務產品。二是對外政策靈活。由於以色列周邊形勢險惡,因此其十分重視地區外部的國家關係,採取了靈活務實的外交政策,使其在政治和軍貿方面左右逢源。除了穆斯林國家,亞洲、中南美洲和非洲南部國家與以色列基本上沒有多少歷史過節。此外,相對於美歐國家,以色列軍品出口所受的政治制約也較少,基本「見人就賣」―――只要以色列認為這個國家不會對其安全構成戰略威脅,那麼該國就很容易買到以色列武器。
三是立足實戰。以色列與周邊鄰國持續數十年的衝突也造就了其國防工業的成功,新產品可以直接拉到衝突前線實驗,不斷改進,「經過實戰檢驗」依然是以色列軍事技術最有效的廣告語,壓倒一切養眼的技術參數,成就了「以色列製造」這一品牌,直接轉化成可觀的軍火銷售額。
四是博採眾長。在冷戰後,大部分國家不願意、也沒有實力拿出更多的資金研製和購買新裝備。於是,為提高現役武器性能、延長服役期,「改裝」成了最佳選擇,這也造就了一個巨大的軍品改裝市場。由於以色列曾引進了美、英、法等西方國家的武器,又通過戰爭等渠道獲得過大量蘇式裝備,因此他們對東西方裝備體系均可通吃,對武器的改裝更是博採眾長。當今世界能做到這一點的也就是三哥了(不要笑)。對於以五對負重輪神教為代表的蘇系坦克,以色列魔改的能力絕不亞於土共。以色列對於米格等老舊戰機更是有「點石成金」之作。美國人不無嫉妒的說,就算給以色列人一塊石頭,他們都能改裝為先進戰鬥機。
五是玩「非常規」手段。60年代,以色列購買了法國達索公司的「幻影」III戰鬥機,並接受技術援助。以色列技術人員通過合作掌握了許多技術,培養了人才,為航空工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技術基礎。此後雖然法國中止與以色列的合作,但通過以色列情報機構的努力,竊取到了法國「幻影」戰鬥機及發動機的全套製造圖紙,並根據實戰經驗和試飛結果對該機作了進一步的改進,最終在美國幫助下推出了「幼獅」戰鬥機。這使以色列從一個航空工業技術幾乎空白的國家,摸進了航空技術先進國家的門檻。
剩下什麼重視教育科研、人才隊伍出色的老生常談就不展開了(換個主語就可以套在美德等國身上,說起來無甚趣味)。
以色列軍工業的短板在於國家總體實力限制。以色列只是一個面積跟北京差不多、人口約700萬的小國,2014年GDP約3000億美元,相當於內蒙古、陝西省或者廣州市,即便軍費開支佔比已經達到了預算的6%以上,也只有182億美元。而先進武器裝備越來越顯現出「吞金獸」的本質,維持一條研究-生產-裝備-維護的全產業鏈需要不啻於天文數字的人才、資金、技術資源,君不見歐洲發射個「伽利略」都氣喘吁吁(有扯皮原因,主要還是沒錢),家底厚實的美帝和暴發戶中特帝可以任性砸錢、全面開花,但這對於國小民寡的以色列來說,則越來越難以承受。以色列成系統自產的大型武器裝備越來越少,軍工不斷轉向對武器的升級改造來創造效益。同時,對美援的依賴也越來越大,美國每年對以色列的固定軍事援助在30億美元左右,特定項目還可以通過國會追加撥款,比如鐵穹,美帝就時不時撥個2到6億美元。但許多核心科技依然掌握在美帝手裡―――但這也是以色列轉攻「武器4S店」之路的一大原因―――對以色列軍工業援助和支持最大的美國,在受到威脅時也是對其壓制最大的國家,看來就算親侄子也不能跟山姆大叔搶飯碗。
最明顯的兩個例子:一個是獅子下馬:在成功試飛2架原型機後,「獅」式展現出成為性能優秀的戰鬥機的潛質,這就對美國以F-16和F-18為代表的軍機外銷市場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加之以色列對高新技術的成本估計不足,導致研製費用從5.8億美元暴增到20億美元。由於以色列技術水平和總體國力的限制,「獅」計劃的關鍵技術(機翼和發動機)都轉包給美國公司,並由美方提供40%的研製經費。以色列希望藉助美國的成熟技術和資金推進「獅」式研製,反而將「獅」式的命門握在了美國手裡。最後在美國的壓力下,以色列內閣終於在1987年8月30日宣布停止「獅」式戰鬥機的研製計劃,改為採購F-16I戰機。為此以色列花費了數百億美元購買戰機和建立維護線(F16I當年單價2300萬至2600萬美元),「獅」式相關的軍工企業有5000名人員失業。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這會兒殲10就不要亂入了,跟它沒什麼關係)另一個就是梅卡瓦。梅卡瓦的「下崗危機」一是源自於以色列內部部分人士因梅卡瓦在2006年黎巴嫩衝突中表現不佳,而提出的「坦克無用論」(不怕獨眼達揚半夜來敲門么),另一方面就是美國的壓力。美國欲迫使以色列放棄「梅卡瓦」,用在伊拉克戰場上使用過的M1A1坦克全面替換,使自己的軍火工業獲得更多的利益。以色列約有220多家企業參與了「梅卡瓦」坦克的製造,圍繞「梅卡瓦」的研製,以色列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坦克製造產業鏈條:在就業方面,直接提供了約5000個就業崗位;在工藝技術和工業的發展上,依靠每年出口相關的坦克技術、零部件就能創造數千萬美元的效益,是以色列軍火出口中的重頭戲。拋棄梅卡瓦,就意味著拋棄一條完整龐大的軍事產業和隨之而來的巨額利潤。雖然美國稱M1坦克價格不會超過900萬美元,但還是要比生產「梅卡瓦」多花費1倍的價錢。以色列雖然在2007年關閉了生產線,但2013年還是重開生產,並加速淘汰舊式梅卡瓦MK2、MK3,看來以色列最後頂住了老美的壓力,不容易啊。這是一個喜悅的結局~上面的說了那麼多,我就提一點:以色列的軍工實力,其實沒有說的那麼強
5大流氓不說,與日本比都夠嗆。雖然武器有很強的實戰色彩,但因為其設計環境原因,在武器出口市場上並不出彩,這是優點也是缺點
上面幾位提的種種例子都很可笑,其實深入研究可以發現,有多少產品可以稱得上自主研製?至於「獅」,我可以這麼說,以當時以色列的技術水平來看,這個項目必然失敗!反導系統是一絕。
不斷的經受戰火的考驗。
以色列的武器裝備是以本國國情為基礎研發的。注重防護能力,可以大量消滅低價值目標。比如梅卡瓦系列坦克,防護一流,火力和機動力恐怕不如二流水平。面對阿拉伯國家薄弱的反坦克活力還是有用的,二代坦克和輕型的反坦克武器打不穿梅卡瓦。但是遇見強大軍隊的兇猛火力,再好的防護也沒有意義了。以色列在中東可以稱霸,但要是放到東亞也就略強於韓國。
說兩個以色列自認 SENCOND TO NONE的東西
一個是無人機,以色列品種很多
一個是智能視頻,可以用人的動作分析你是否是恐怖分子入侵,取代人的監控。推薦閱讀:
※以色列有哪些迷人之處?
※在以色列留學是怎麼的一種體驗?
※如何看待以色列公司 StoreDot 發布的 30 秒快速充電器?
※以色列物價怎麼樣?
※巴勒斯坦分治決議中劃給阿拉伯人的北部那塊地區叫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