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九年義務教育不增加心理學課程?

現代很多父母不懂家教,導致大部分人不是自卑就是自大。為什麼學校不針對此增加心理學課程?比如簡單的朱建軍《走出迷惘》,複雜的阿德勒《自卑與超越》,都是對人生很有幫助的書籍。不奢求人人變得成熟穩重自信有魅力,最起碼犯罪率降低很多吧!


義務教育中是有心理學類課程的,一般稱作 心理健康教育,不知道題主所問的是不是這種課程。

2011年我在一線城市某省一級小學實習,我的專業是師範類的心理學,所以實習時的工作或說任務就是學校的助理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和實習班主任。

當時我們專業在這所學校的實習組有10個人,雖然被分到不同的班級,但是課餘時間被組成了當時的心理諮詢小組,而這所學校本來是配有一名專職心理老師以及一名助理心理老師的,還有一間環境相當不錯的心理課室,裡面的設施設備包括沙盤,各種教具,三四間能保證基本隔音的諮詢小隔間。

據說,當我們這一組人到了學校之後,是這些心理學課堂資源最被充分利用的時期,其餘時間就呵呵了。

原本的專職心理學老師,被學校指派去做全校最調皮班的班主任,這個班的不少學生的家庭結構複雜,而且三四年內換過很多次班主任,所以管理難度可想而知。這位老師是有正式編製的心理老師,可是私下裡她常跟我們感嘆,學校交給她的首要任務是把這個班帶好,可是她能把他們繼續帶下去就已經竭盡全力了,所以心理課堂設計的事情嘛,就只能呵呵了。

另一名助理心理老師,恰好是我們上一屆的師姐,也算是專業出身,可為什麼是助理老師呢~因為學校的心理老師只有一個正式的編製位置,如果她只做心理老師,那隻能沒有編製或者說是做兼職老師或者只算是代課老師。所以我們實習的時候,她的正職是某班的數學老師以及副班主任,兼職心理老師→心理方面的職位始終是兼職←_←。

那間第一次參觀時我們都讚嘆不已的心理課室呢?

我的學生跟我說:「老師你們來了真好,我們以前從沒上過心理學課,這個課室也是一直鎖著的,從來都沒有進來過。」他當時五年級。

那課表上從來沒有心理學課,我們的實習怎麼進行呢?→問班主任要思想品德課或者班會課。另外每天學生午休之後到下午第一節課之間有30分鐘的空檔,可以做個別心理諮詢。每逢周三下午的興趣小組階段,我們開了一個為期兩個月(實習就這麼長)的心理團輔小組。

學生的需求是怎麼樣的呢?每天的個別諮詢預約都是爆棚的好不好,最後我們只能舔著臉去求各自班主任,每天最後一節的自習課爭取能給沒排上的學生一次機會。實際上,真正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很少,之所以那麼爆棚,一是因為沒見過這樣的活動,學生覺得新鮮,二是學校覺得應該抓緊我們這組人力資源,多開展些相關活動。學生諮詢的內容,問題雖不嚴重,但至少我覺得能給學生提供些輔導和建議是有意義的,比如各種怎麼辦:考試考砸了,覺得孤單,父母關係不好,學習很吃力,跟好朋友吵架了,上課做作業不專心等。不過也有令人哭笑不得的時候,比如一位學生好不容易約上了時間,結果帶著他不會做的數學作業來找我……

另外正式的心理學課堂上,已經有答案指出,其實心理學是有教材的,圖片我還要回頭去找找, 當時拍的照片找不到了,找到個網址,好像是這個系列 ,網址:長春出版社歡迎您!(粘貼了網址之後出現的這幾個字是怎麼回事。。。),當時教五年級,用的好像是第二排最右面那本,我只記得封面是紫色的,沒有目錄看,我想不起來了,貌似是每學期一冊。我們的任務是每人至少上五個課時,但是沒有規定具體的課堂任務,我就參考一下課本,再結合自己班級的情況安排了內容。當時我帶的是五年級,學生們逐漸有升學的壓力,所以給他們上過配合人的記憶特點做的簡單時間管理,配合音樂做一些類似瑜伽的呼吸和放鬆訓練,另外我幫班主任改他們的作業的時候發現他們特別粗心,班主任又抱怨說他們不大願意動腦筋,所以還結合了各種難度的雙關圖給他們做了一次類似大家來找茬之類的活動,學生們以前也沒接觸過,都很樂意參加,其他同學在各自班裡的活動反映也差不多。

我個人覺得,與學校一貫的以上課聽講的形式和以學習知識為內容和目標的課堂相比,這種活動類型的課堂以及它們的內容有存在的需求和必要性,因為它們的稀缺程度大,對學生的影響也非常大,實習結束的時候學生們都眼淚汪汪的不捨得我們走,想起來都覺得心酸,至今四年過去,我當時的學生現在已經是初三畢業班了,其中幾個一直跟我保持聯繫,都說現在在更大的升學壓力下,這種心理健康輔導對他們來說太有意義了(老師我存在感激增啊有沒有!)。

可是,儘管如此,要一所學校在常規時期持續進行類似的課堂活動是很有難度的,人員,物資,時間安排都是大問題,而且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不知道四年過去現在那裡的情況有沒有得到改善。我只能說,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過程的,希望心理學教育的內容和意義夠被越來越多人知道和重視,也能有越來越多的人理性而有熱情地參與到其中去。

回頭重看了一次問題描述,現在再補充一下,關於題主關注的問題,朱建軍的沒看過,阿德勒的原著對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太難了,讀心理學家的原著這對於不少大學生來說都是很頭疼的事情啊,所以直接用原著來做教材意義不大。關於課堂內容的安排,至少我自己是這樣做的:體驗為主,相關知識做補充性講解(比如有一節學習安排時間的課,我簡單介紹了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其實也不指望他們能知道些什麼,但是有必要提到的地方還是提一下而已)。體驗,就是讓他們知道,上心理課他們可以做什麼,怎麼做,平時他們的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哪些問題實際上是心理學可以幫忙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有哪些,他們可以怎樣獲得解決方法或者幫助等。畢竟在現行的教育環境中,他們的學習負擔以及各方面帶來的壓力是實打實地存在的,無論壓力大小,作為一個以為學生分析和減輕壓力為任務之一的心理健康老師來說,實在不宜再給學生加上額外的壓力。同時,現今的教育環境致使學生的身心發展多少有點不平衡,所以我的看法是,與其再增加更多的知識性的課堂,還不如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直接體驗同時提供一種作為放鬆的活動。另外題主還提到的犯罪率問題,就更加複雜了,我不能說與心理學毫無關聯,但是這個問題更多的是社會教育與道德教育有關,心理學在其中只是各種影響因素中的一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受到重視和加強不假,但是道德教育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唯一任務。


第一,什麼是心理學課程

大學開設的心理學課程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學,心理學史,實驗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統計課,神經科學及其他。入門課程是普心和心理學史,但是很抱歉,先不說初中小學生能不能看懂,這兩門課程只能介紹心理學的概要,然後喜聞樂見地出一些某某某什麼流派,有什麼觀點的題目。我覺得學生會很開心23333

實際上有些學校是有心理諮詢室的,也有老師和心理課。這種心理課主要是團體輔導,然而中小學的任務是什麼,有多少時間給心理老師進行團體輔導,所以這種課地位連體育課都不如_(:з」∠)_

第二,學習心理學能否達到題主的目的。

遺憾,這也是不可能的。作為心理學的學生,我清楚地知道自卑的表現,影響,也知道理論上應該怎麼克服自卑。然而這些一點卵用沒有,了解問題不代表能解決問題。我該自卑地還是自卑。心理學學生尚且如此,你認為中小學生隨便學一下能改善心理狀況?

所以,感覺有問題找諮詢,真的有問題看醫生,問題很嚴重請吃藥,謝謝配合。

犯罪屬於行為,一時想不起來什麼流派講動機,而且心理學並不能降低人們犯罪的動機。行為主義講強化,學習心理學也不能改變你已經建立的反射。要想達到這個目的,不如多教一些宣傳君子高尚品德的古文,動機方面受到道德的削弱,強化方面也能通過替代學習重新學習行為,豈不美哉?


  •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實際上九年義務教育當中是包含心理課程的,但只是在部分地區,而且教材並沒有統一。之前在北京某郊區看到過一套,從小學一年級到小學六年級,上下學期共12冊,但是找不到圖了。(是啊沒有jb我說個圖)。

看到教材我有兩種感覺,第一是欣喜,第二是操蛋。欣喜的是教材幾乎涵蓋了一個健康人在心理社會生活中的各項能力,例如勇敢、聰明、友善、記憶力、想像力等,另外我發現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兒童的認知發展,小學一二年級的偏向於認知,例如注意力、記憶力等,到五六年級就是人際交往、真誠之類的社會適應內容,還有很多課程是團體心理輔導形式的活動課。操蛋的是……這門課基本上是按照語文的教材編寫的有木有!一段故事背後好幾個問答題有木有!都是寫字的問答題啊!

於是我感覺心理學教育似乎即將步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後塵。

  • 課程給誰上?

心理課程再怎麼做,也不能和父母的影響相提並論。如果課程的目標是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在學校問題消失,回家問題複發』。這是很常見的,因為兒童(多為小學生)沒有穩定的人格,行為受到環境的影響更大。例如小學生玩兒了《俠盜獵車》會比成年人玩兒《俠盜獵車》更容易出現暴力行為。

如果給家長上,那麼各種問題就來了,上班工作忙碌的,離學校太遠的,自己有事兒來不了的,甚至還有為數不少的留守兒童。借用先前某學校班主任的話說,『小混蛋你都管不了還想管老混蛋?』

因此在確定上課目標人群這個問題上,困難大大滴。

  • 書籍的作用

很可惜的是,書籍不會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書籍只能是一個資源庫,讓那些想改變思想的人前來挖掘。那麼問題來了,學生們到底願不願意挖掘心理學書籍中的資源呢?顯然是不願意的,因為他們學了魯迅卻沒那個批判精神,學了陶淵明卻依然想考公務員。書裡面是好東西,但被動的學習充其量獲得個默寫全文並學會翻譯成現代文。

如果《超越自卑》進入教材,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題目:

阿德勒是國家的著名心理學家,著有《》。與撕逼後,成立心理學派。該學派著名心理學家還包括,。

  • 教師的作用

顯然一個大活人的影響會比一本書來的更直接有效,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青春期,張弛有度的教師管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不良家庭環境的影響。

但是這種影響就太考驗教師的個人水平了。這裡的水平不僅僅是教學水平,更是人格發育水平。人格相對健全的教師能夠更好的給學生建立高質量師生關係。可即便如此,教師工作本身的高壓力也容易讓教師綳不住。例如我曾經見過一名為自己班級考試成績而落淚的老師,當我們去稱讚他負責任時,也發現他有這樣一種想法『我為學生這樣付出,為什麼獲得這麼少?我感到冤枉和委屈』。於是,這名教師接下來的行為就充滿了情緒色彩,完全不顧及科學的教育方法。

如果你曾經也寫過這樣的作業,那麼恭喜你,你曾經有過這樣的老師:

『都給我聽好了啊!這次考試,錯一道給我罰抄卷子一遍,錯兩道罰兩遍,看你們記不記得住!』

當我們發現學生和家長都不是心理課程的最佳學員後,終於發現其實給教師普遍教授心理學知識,甚至按比例配製心理諮詢師是非常必要的。之前聽了一小道消息,旅行團最討厭接待的客戶群體就是教師群體,因為不但愛大聲喧嘩,而且一個個的無組織無紀律。如果這條消息是真的,我會認為教師群體的這種行為,是在舒緩心理的壓力。

再多說點關於關係的東西。自信或自卑,還真不是學出來的,如果想要改善,看什麼書都沒用,正確的姿勢應該是從關係當中慢慢吸取養分。好的師生關係是一部分,同學關係,親子關係也很重要。

  • 思想

朱建軍、阿德勒的思想真的適合作為普世價值觀教授給學生么?

換句話說,精神分析思想適合作為教材來教授給全部學生么?再擴充些,又有哪些哲學思想適合作為教材來教授給全部學生呢?怕被屏蔽所以不多說了,只說一句:

共產主義思想好!


有心理課,然而。。。。都被主科給各種佔用。。哎還記得那個心理老師人那麼溫和善良。。


  1. 當前教育體制的限制。雖然素質教育談了很久,但現在本質上還是應試教育,作為一門不需要考試,而是需要孩子用心體驗的課程,心理學課程淪落為雞肋都算不上的東西。即使九年義務里包含了心理學課程(實際上有些地區的確包含),那這門課也不見得能上,就算寫進了課表也會被主科佔用。即使學校領導很重視學生心理發展,也有心無力,無論是老師、學生還是家長都覺得考試更重要,更何況學校領導並不重視;

  2. 專業老師專業成長受限。專業老師成為兼職心理老師,在廣州,很多學校還是配備了1名心理老師,但他們大多在教政治,有時候需要應付一下檢查,就開開心理諮詢室,上上公開課。準備政治課都不夠時間,再熱愛心理學也沒空支撐起整個學校的心理學教育啊!更何況有不少心理學專業出身的老師,接觸應試科目太久,再去上心理課也成了說教型的政治課;
  3. 我國心理學發展尚未成熟。很多人對心理學的認識還停留在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精神病人,心理學就是搞諮詢的,甚至學生對心理學課程也充滿誤解,把心理課當成自習課,有困擾也不願踏入諮詢室,生怕被人看出自己心裡的困擾。


心理輔導和心理諮詢更符合題主的所說的需求,而不是開設所謂的「心理課」。


因為這件事情說起來很簡單


知乎首答。如有不妥,多多包涵。

若果要開設心理學課程。那麼要開設哪些呢?普通心理學嗎?這是大學要學的…心理學專業會在大一開設普心的課程。而普通心理學又是非常非常基礎的心理學課程,開設其他課程的話又需要很強大的知識儲備和專業素養作為支撐,目前的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們很難達到要求。

其實這個問題如果是問「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該不該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話,那麼就好回答多了。應該的。我們的大學教育也正在培養專註於學生心理健康這方面的人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以及對心理出現問題的青少年的心理干預與疏導,都是熱門。

可是目前國內的心理學發展現狀與國外的差距有些大,師資配備也十分緊缺。在心理學沒發展到一定階段,心理教師的素養和能力沒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盲目的提議開設心理課程是不現實的也是無意義的。

而這方面,就靠這一代的心理學的人才們來努力啦。

我們的老師曾在大學第一堂專業課上跟我們講過這樣一段話:別的學科要發展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我們心理學的發展是踩在別人的臉上。永遠都是在互相駁斥互相否定中進步的。最有價值的,往往是不完美的理論。

…似乎扯遠了。

總之。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到底該不該開設心理學課程,我相信隨著中國心理學水平和教育水平的發展,一定會有個答案的。


對於9年義務甚至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仍處於性格及行為可塑階段。所以相較於學習心理學專業知識,引導他們認識、剖析和解決自身及所處環境其他因素對他們產生的影響,維持心理健康更加重要。

當然,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綜合的考慮和解決以求最佳效果。

首先,要降低學校、家長及學生自身對這個問題的抵觸。增開一門課程,增加幾個編製,增加學校費用,佔用課堂時間,佔用學生有限的精力,自然會受到各個方面的抵觸。那如果不開課是否能達到我們所期望的效果呢?就我提到的目標而言,通過合理的安排設置,並不是不可以。

其次,要引起學生對於自身性格及問題認識剖析解決的興趣。像先前有人答到的,在課堂講授心理學現象及定義,容易由於武斷的對號入座,甚至引起矛盾和自卑情緒。考慮通過在人物塑造方面非常精彩的文學、電影電視作品,通過對某些角色的剖析,讓學生能從旁觀者的角度觀察到這些角色的成長路徑,引起共鳴,潛移默化的引導他們。加之,從幼兒時期開始傳授最基本的應急技巧,比如常見的「紅綠燈」,當你感到憤怒時,先亮紅燈,無論當下你想要如何通過肢體發泄或解決衝突,告訴自己停下來。再亮黃燈,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當你不再感到需要通過肢體衝突解決問題時,再恢復正常活動。

最後,通過心理輔導鞏固學習成果。在課外時間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傳統的交談方式結合現代科技,學生們的問題可以通過手機簡訊,社交網路平台等等方式隨時提出,快速得到答覆。

個人淺見。


成都市華陽中學,我的母校。以心理健康教育為特色,心理課每周都上,校長就是學心理學的⊙▽⊙ 據說還有心理健康教室雖然我沒去過╮(﹀_﹀)╭


我們這裡坐標江蘇。

一直是有「心理健康教育」課的

一般上課的都是政治老師或者教導主任。

然後這個課就跟傳說中的體育課一樣

是被語文數學英語三大主課佔領的


我來試著回答一下吧。

我曾經在初中擔任心理健康課老師,那時候學校里沒有心理學教材,沒有心理諮詢室,沒有心理健康教師。我們全校兩千孩子只有兩個心理學老師。我們那時候就把自己大學裡學的普通心理學書中比較好玩的,和學生心理成長相關的部分(其實所謂相關也是選擇和學習方法相關的部分,比如思維方式,如何記憶之類)來講,學生也覺得很有趣,也有的根本聽不懂(=_=)。最後我們就用改編的普心上了一年的心理健康,這一年裡心理諮詢室的建立也沒有建立起來,需要買一對一諮詢用的椅子桌子,校長說先用會議室的椅子吧,於是就搬來了兩把黑皮面木頭扶手的大寬沙發。。。

一年之後我去了行政崗,徹底不教課,另外一個老師教歷史去了。

我們這裡不是北上廣,普通的三四線城市裡普通的初中。這裡的初中(幾乎所有)還是以考高中為目的,學生心理根本不是家長的考慮範圍。那些心理諮詢室是為了應付檢查的,心理諮詢老師是政治老師考證之後轉變過去的,對學生的諮詢還是上政治課的方式。每到期末,心理健康課和美術音樂就會聽課,讓孩子們背書,背政史地。


說點鄙人的個人看法。

前面是答主已經提出了心理學理論不適合中小學生,應該討論開心理健康課的問題。

那就談一點對心理健康教育入課堂的個人看法,鄙人認為如果規模化給中小學生談心理健康,反而會惡化中小學生心理不健康的程度,而非減少。

目前心理課開得少,學生上心理課,全當減壓,混過去就行了,但是如果開設大量的心理健康課程,那麼必然要進行對一些概念的介紹,舉例與討論,那麼對於存在這種心理狀態的孩子可不是幸事。比如一個不合群的孩子,心理課老師講起不合群這種表現時,大家就會想到「那個誰不合群」,並且隨著課程進行,不斷地加深某人不合群的認識,這樣對不合群的孩子非但起不到幫助,反而會讓他被歧視。對於自卑,暴食,脾氣差一樣。

當然,說這些並不是說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就不用管,不僅應該管,還要好好管。

但是方法應該重點在於幫扶心理有問題的孩子,做好心理諮詢室的運行,做好對心理有問題的孩子的及早發現及幫助,並且做好保密工作,才是最需要的。


如果把這門課作為相比「主課」來說的非主課,那麼大多數情況下會被主課所霸佔,而如果把這門課作為像其他「主課」一樣需要進行考試作為考核手段的課程,那麼他必然會被教條化,會出現「心理學的發展史」「心理學的定義」這類對學生來說比較空洞無聊或者說實際意義不大的問題,就像現在的語文閱讀理解。為了考試而學習,也並不能學到一些真正有用的東西。


我覺得,學校如果要系統地做心理相關的工作,光開心理課是不夠的,諮詢室,團輔室,宣洩室是必須的吧?諮詢檔案要建立吧?不僅僅是孩子要輔導,家長也是必要的吧?所以這是費時費財費人的一個過程。學校資金不夠只能耽擱了。


還有形體課……


因為學校的老師也不懂……


我記得我們初中的時候是有相關心理學的課程的 ,但學校沒有一個相關專業的老師,最後那門課是我們的政教處老師給我們上的。現在想想都可怕~


個人認為,部分地區部分學校不是學習機構,

是培訓機構。???????


同學們,這節課你們心理學老師有事,請大家拿出數學課本,翻到……

只要中考或者高考不考這門 上到學校領導和老師 下至家長和學生 沒人會真正重視的。


推薦閱讀:

銀川這個城市適合年輕人的發展嗎?
每次飛機降落後大量乘客都早早的拿著行李在過道上等很久,為啥不願意坐著等呢?其實站起來也不可能更早下啊
2016 年,哪些社會現象值得心理學學者特別關注?
為什麼心理學測試往往需要被試是右利手?

TAG:心理學 | 教育學 | 心理學發展 | 心理學專業 | 教育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