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发航空小包到美国的费用,比美国国内邮寄还要便宜,是中国邮政在补贴吗?

同样重量的物品,从中国以航空小包方式运输到美国的价格为3人民币,而美国本土ground shipping要11人民币。是邮政在补贴吗,这种情况可能长久持续吗?


谢邀

这真是个好问题,详细答一下。

不是邮政在补贴。

解释这个问题,有三点:

一:

大众一直有一个错误的概念是认为包裹成本的主体是运输费用,然而并非如此。真正的成本是在于所谓的“最后一公里”,也就是最后的投递成本。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人力资源极其昂贵,这个最终的投递成本是远超过运输成本的。举个例子,挪威国内平信的价格就远高于法国平信的价格,而实际上这两国在国内的运输成本并没有差距。

二:

既然是航空小包,那么就涉及到终端费。终端费在我其他答案中提到过,就是中国邮政要付给美国邮政的投递费用(也就是我们在第一点中所提到的投递成本)。从中国寄到美国,除非中美之间有我不知道的双边协议,两者的终端费是基于UPU万国邮联框架的。这个框架为了考虑到192个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距,是对发展中国家有所倾斜的。那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据邮联框架,要付给美国邮政的终端费是极低的。可以说,这个终端费根本就不能cover到美国邮政在本土投递的成本。

总结一下:

我们来建立一个简化的成本模型。

中国寄到美国的航空小包: 

成本(对于中国邮政的成本) = 中国到美国的运输费用 + (支付给美国邮政的)终端费

美国本土的小包:

成本(对于美国邮政的成本) = 美国本土的运输费用 + 美国本土的投递费用

现在,根据我之前提到的两点,运输费用上,我不能给出明确的比较关系,但是我们知道运输费用在整个成本中的比重并不大。然而,终端费是远远小于美国本土的投递费用。基于这两点,我们可以合理的猜测,中国邮政寄到美国的航空小包的成本,并不一定要比美国本土小包的成本高。

(那么,为什么终端费cover不到在发达国家的投递成本呢?这个就和整个万国邮联的体制有关系,讲到底,也是以BRIC为首,或者说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向邮联施压的结果。)

三:

之前的分析全部是基于成本的。我们仍然可以从市场的角度去分析,这里我就不做展开了。主要还是看中国邮政和国内竞争者的关系,以及美国邮政在本土市场上小包的占有率,竞争者的情况。但是我的结论是,从成本角度的来看,这种国际信件比国内信件更便宜的情况,在某些特定的重量段,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

展开一下:

试想一下,中国邮政到美国开一个分公司(邮政术语叫ETOE),美国本土有个公司(消费者)说,美国邮政的包裹服务实在太贵了,要11块。然后中国邮政的客户代表找到这个消费者,和他说,没关系,你贴我们中国邮政的邮票,算是国际信件,反而只要3块,但是服务是一样的。

这种情况,在邮联就被称作ABA remail,他国邮政到本国邮政的市场上收揽,然后以国际信件的形式再次注入本国邮政市场(这个感觉有点像达芬奇家具,到国外贴个牌就变成外国货了,但实际上,这封信件物理上并没有出过国),从而利用终端费比本国邮政投递费用便宜的这个差价,牟取利益。

ABA remail理论上是不被允许的,一旦美国邮政发现,“我操,这个寄信人,根本就是一个美国公司嘛,应该算11块的国内信件阿,怎么就贴着中国邮政邮票呢?”,这种情况下,美国邮政有权利向中国邮政索赔。当然并不是每个国家的邮政都会花人力物力在进口的时候检查ABA remail的情况,假设信封上不写寄信人,那么美国邮政没有任何证据来断定这封邮件物理上究竟是从中国出发的还是从美国出发的,所以,ABA remail在邮政行业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在欧洲。

当然,我这里的这种ABA remail的假设,在中美之间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中国和美国都不允许其他邮政在本土设立ETOE。关于ETOE,各国邮政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


你说的应该是中邮平邮到美国,不过现在美国已经不收平邮件了。

跨境电商常用到美国应该是国际E邮宝,价格是0.08元/g+7元(挂号费)这部分最后一公里由美国usps派送,基于中美几年前的一个协议,确实美国是亏钱的。主要是美国当时也没想到,跨境电商会崛起的如此迅速。


是美国邮政在扛着成本,是万国邮政联盟终端费给本国国内产品不对成产生的后果。这个东西,早晚会改变。国际小包这种业务目前在万国邮政联邦里属于函件业务,走的函件体系。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梁思成先生郵寄兩大洋求古建築照片?
有多少人跟我一樣,手填的明信片滿心歡喜的寄出去卻被中國郵政叔叔們寄丟過?
給朋友寄明信片是不是一種對社會資源的浪費?
郵政為什麼辦銀行?
中國郵政的現狀是怎樣的?

TAG:中国邮政 | 邮政 | 邮费 | 跨境电子商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