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是刺的,刀才是斬和劈」是不是一個思維定式導致的誤區?

和同學排一段武打戲份,用劍照著人臉下去分成兩半的動作,我覺得可以,他說這是刀的動作,難道劍只有刺一個動作嗎?我覺得只是劍以刺為主,其他刀的動作基本是通用的吧,當然動作幅度沒有這麼大開大合。求專業人士指教。


你的同學是對的。當然你是拍戲,以目前不求真實只求效果好看來看,你的說法也無不可。但是,現實中那個情形是不可能出現的。

劍的斬劈,只有雙手劍而且是重劍,比如漢代及以前的劍才可能實現的情形。之後的劍形,即使你想斬劈,也不會有太大效果,只不過能切開對手的肉而已,你可以想像它就像個大號匕首似得。這是劍的形制決定的。現實中,是要注重實際效果的,這個不是導演說你胳膊被砍斷了就被砍斷了,身子被切開了就被切開了,是要有合理的動作和合理的器械及合理的發力才能造成的。

從這裡來說,早已完成造型定型的中國劍是不可能做到的。適合干這活的就是刀。


多年街斗的經歷來說,劍其實,不太好用。

不如匕首靈活,也不如砍刀威力大。

最簡單的,你拿劍和人嗎刀的對砍。

你沒有人家爆發力大,劍給頂回來,後刃傷到自己。

你比人家爆發力大,人家可以直接用整個上半身壓在刀背上往回壓。你還是吃虧。

不過,我這確實沒遇到什麼冷兵器高手,只是從簡單實用的角度分析,劍,裝逼合適,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劍也能劈,只不過劈的效果不如刀來的徹底。。。劍不主張劈重要目的是防止劈到硬物崩斷


劍:

一、中國:不同時期的劍,功能不同,除了商周時期的古劍以刺為主,其餘都可擊可刺

青銅短劍——刺為主:

商周及春秋時期,劍以青銅為主,受制於冶煉技術,通常較短,以刺(推)和劃為主要用法。一般用於暗殺或防身。

青銅長劍及鐵劍——可擊可刺:

戰國時期,冶煉技術發展,不僅青銅劍更長,也出現了鐵劍。如荊軻刺秦王,秦王因為劍過長拔劍不出,可見戰國長劍之長。當時的劍,可斬(擊)可刺(推)。

漢朝以後,劍逐漸被刀取代,退出戰場,作為裝飾和防身武器,劍術也只是貴族和百姓比武和防身的伎倆。儘管用法更複雜了,但仍然有刺有砍,具體哪個比重多,各個流派不同。

二、歐洲:區分斬劍和刺劍

歐洲雙手劍多數也是斬刺合一,但是也出現異類。

在中世紀出現過專門的斬劍,劍頭是圓的,通常很長,在地上雙手使用。另一種,是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的刺劍,用法看起來像現在擊劍比賽。刺劍一般用來測試鎧甲的堅固程度,或者用於民間比武。

刀:

一、日本:日本「刀」也常用來刺

戰國時期古流劍術通常是著甲的「介者劍術」(區別於不著甲的「素肌劍術」),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常用刺,而刺更有利於攻擊鎧甲縫隙。

二、中國:

漢朝到唐宋——擊刺兼有

刀與劍概念常混淆,功能也相差不大。但刀的製作工藝簡單,重心容易掌握,尤其利於馬戰,刀取代劍是歷史必然。

明清時期——砍為主

一方面受游牧民族影響,另一方面火器的使用和冷兵器衰落,雙手刀逐漸消失,單手刀實戰性也有所削弱,功能也退化為砍和簡單的鉤挑。這個時期的刀也逐漸變成防身和表演器具。

綜上所述,「劍刺刀砍」的思維定勢,可能是受清末民初的武術流派影響,那個時期,刀劍的功能都退化了,並不具有代表性。


我覺得,誤區在於概念的混淆,通行的劍的概念是雙刃,刀的概念是單刃,這裡面其實和刺擊與斬擊的概念完全不一樣。

世界上雙刃刺擊武器、雙刃斬擊武器、單刃刺擊武器和單刃斬擊武器都是存在的,還有尖端開雙刃的武器,這些都有其使用用途和價值所在。

所以,這個不能一概而論的。


拍戲講究張力咯,別的不用了,怎麼好看怎麼帥怎麼體現這個人怎麼來吧,對的錯的不重要


劍中大帥逼八面漢劍當時就不服了


在我的印象里中國貌似雙手劍不多見,當然我見識比較少這個說法很可能是錯的,但就我個人看來,在中國我們本土的雙手劍感覺不太多見,多為單手劍。

以單手劍來說,單手的力量以及劍本身的尺寸(隨處可見的劍,不是什麼神兵利器那種),它要用來劈砍是不太好用的,力量不大,本身也不那麼硬,以刺為攻擊方式應該更有效更方便。而且在實戰中,突然爆發的一次刺擊,相較於劈砍是更難以防範的。

所以我覺得這應該不是思維誤區,而是劍本身的條件和用法使然


有沒有想過單手橫劈是刀獨有動作跟砍的區別很大


接觸過一個明劍,寬4厘米多,刃長70厘米,讓我怎麼相信它只能刺。


推薦閱讀:

刀、劍,哪個更實用?
有人說一把好刀要注重平衡性,所謂刀劍平衡性體現在哪?
「越王勾踐寶劍出土後光潔如新,一次可劃破 18 層紙」是真的嗎?
劍網三長歌門的武器琴中劍有實現的可能性嗎?
為什麼中國和西方的古代兵器很多提到劍而日本多為刀?

TAG:劍術 | 武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