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將「空間」作為兩種感性主觀形式之一是否合適?

各位前輩好,我是一名初三的學生,思想尚不成熟,所以晚輩的問題可能會很不成熟,膚淺。以下是我的問題的詳細描述:

康德哲學中,空間是作為一切外部現象的形式條件的,那麼如果我們想要闡明「空間」的概念,就需要以單純的外部現象---去除一切知性添加物的---為起點,抽去其中經驗性的成分(在形成「空間」概念之後,我們通過這種程序思考「空間」,但似乎作為外部現象形式條件的「空間」概念也是由此形成的),最終留下純粹直觀----空間。

但是我們應該從何種類型的「外部現象」著手?我想在康德哲學那裡,「外部現象」是可以闡述為(由於對康德哲學了解尚淺,不敢說「定義為」)接受性的直觀的,但似乎接受性的直觀是有很多類別的:最主要的視覺,其次是聽覺,觸覺,嗅覺。康德似乎是從「視覺」著手的,或者說他是主要地從「視覺」著手的。

這樣做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一是因為視覺給予我們的信息量遠超其他類型的外部直觀,二是視覺的形式似乎可以同其它類型的接受性直觀的形式統一起來,我們用手掌觸摸大地,我們感受到了「面積」,我們在觸摸著一個相互外在的事物,我們感受到了「空間」,聽覺也是,由於---似乎是---「雙耳效應」(如果這裡有錯誤的話還請原諒。。。)我們的聽覺對象也存在位置上的差別,我們依然感受到了「空間」。因此,似乎是這樣,對視覺進行分析,得到其之所以成為可能的形式,同時就可以代表/代替對其它類型接受性直觀的分析。

但是,我想,「視覺」,「嗅覺」,「聽覺」在被剝去經驗性成分後,所留下的形式並不是完全相同的,這個應該不會有人否認。那麼,我們為什麼能把這些形式統一為作為所有外部現象形式條件的「空間」?也許是因為不同類型的感覺/接受性之間有著符合性,就比如我用手觸碰桌面,我看到了,我的手指感覺到了,我聽到了,這些是在同一時間發生的,因此這些感覺也就獲得了符合與統一性。

但是,康德說過,在分析感性形式時,我們要完全剝離知性,可我上面所說的「統一」似乎是通過知性進行的。就是說,似乎是「知性」將不同類型外部現象的形式統一為獨一無二的外部現象形式條件「空間」,那麼這個統一後的「空間」真的是感性的主觀形式嗎?

我非常同意將「空間」作為視覺形式,但是聽覺,觸覺需要再次對其進行經驗性成分的剝離然後得到其先天形式嗎?康德將「空間」作為一切外部現象的形式條件真的合適嗎?會不會這看似統一的形式其背後有著不同質的成分只不過被知性綜合起來,因此我們需要對不同種類的外部現象的形式條件進行分別的討論而不是將其綜合為一個統一的「空間」?


補充:

參考A21

so bleibt mir aus dieser empirischen Anschauung noch etwas übrig, n?mlich Ausdehnung und Gestalt. Diese geh?ren zur reinen Anschauung, die a priori, auch ohne einen wirklichen Gegenstand der Sinne oder Empfindung, als eine blo?e Form der Sinnlichkeit im Gemüte stattfindet.

這裡康德給出了「純形式」的定義:廣延和形體性。這是我們感知對象的一般形式,是不可能有「偏差」的——我們無法感知沒有廣延和形體的任何對象,這也不是視覺的專利,我們的知性也不可能加入其它成分,因為這個」純形式「的內容就是廣延本身,沒有其它內容了。

實在是康德哲學門外漢,隨便講講我的想法。

我覺得匿名用戶和雲豆卷(這個是個小吃的名字嗎?好像很好吃的樣子)回答得蠻好的。齊同學的問題可能是:既然我們一切知識始於經驗,那怎麼知道我們各種感官感受到的是同一種空間?它作為先驗直觀形式的這種普遍特徵難道不是應該經過知性進行一種「統一」,或者說才得以確定嗎?

但是這裡似乎混淆了當下的感性接受性和對接受性進行反思這兩件事:當我說「xxx感覺在空間中」,這當然是個知性的活動,但特定的感覺材料作為質料置入空間而作為廣延和一個形體之空間中的某物給予我們的隨便哪個感官這件事,則是先於知性已經在感性中發生的,我們只是在知性中探討這一感性認識的結構。至於它如何是同一種「純直觀形式」自然也是個知性的問題,但是這不妨礙感性活動的對象是在統一的純粹形式中被提供出來這件事本身。

通俗來說就是:我們的感性就是這麼乾的,至於感性怎麼知道它自己是這樣乾的,感性當然不會知道他自己具體幹了什麼,但是不妨礙感性這樣幹了。


先吐槽一下康德那些概念翻譯成中文都不像是人話了。這個問題我憂傷地讀了三遍,還是不太理解題主問的是什麼。但還是打算硬著頭皮答一下,拋磚引玉,答完我就回去把Kant 的reading 都補上QAQ

我覺得題主的問題有兩個:

1. 為什麼說我們的嗅覺、聽覺、觸覺的感知,也如視覺感知一般,被加上了空間這個形式。

2. 嗅覺、聽覺、觸覺,剝離了經驗型的東西後,剩下的form 很不同,為什麼都稱之為「空間」。

第一個問題我覺得十分obvious啊。

按照康德的觀點, 我們認知的過程是這樣的:

1. 外部世界 -以perception/sensory input的形式-進入Human Mind

2. Mind 對這些 input 進行了迷之處理。 在處理過程中,Mind 將 時間空間 兩種形式加在了input 之上

3. Mind 處理後的輸出 appearance. appearance 是事物對我展現的樣子。它呈現出「居於空間中」「位於時間中」兩重特性。這兩重特性是我的大腦蓋上去的戳。

appearance 是事物對我展現的樣子——這是說,我能夠perceive的, 無論是外界事物還是我自己,都只有大腦處理後的appearance,都是具有時間、空間屬性的。所以說我們的大腦將空間這種form 也加在了觸覺、嗅覺、聽覺的感知上,我覺得是不言而明的啊: 你真的能想像一種「不包含空間性的」觸覺/聽覺/嗅覺感知么?當我觸碰到一個東西,聞到氣味、聽到聲音,我覺得它是存在在空間中的,這種「空間性」是我的感官體驗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不僅僅是因為我能定位這種聲音/氣味的來源。設想一下,假設一個沒有「空間」的世界,每一個意識都是以矩陣的形式存在的,那麼這個存在在矩陣中的「我」,真的可以感受到觸覺、嗅覺、聽覺么?我努力想了,至少對我而言很難想像。

至於第二個問題,我不知道康德有沒有談過如何理解純粹的form of space,至少以我可憐的閱讀量是沒有讀過…… 但根據我對康德transcedental idealism 的一般認識,康德堅持我們能夠感知到的只有大腦「迷之處理」後的appearance. 所以說這是迷之處理:我們不能感知到處理前的sensory input, 也不能感知到我們的大腦是如何處理sensory input, 把時間、空間這種form 加進去的——我們能知道的,只是大腦幹了這件事,卻無法知道它是怎麼乾的 。 所以如果你說的是,從一個appearance里 剝離掉 perception 就剩下form, 那麼這個還原的過程,在康德看來我們大概是做不到的。 所以你說各種感官剝掉經驗性的東西,剩下的form 不一樣,這個我很難理解。

嗯如果理解錯了題主的問題請見諒。

康德畢竟不是我長項。答案如有錯誤、疏漏,請不吝指正。


簡單說一下,近代哲學中時間和空間是人類認識的兩大基石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笛卡爾斯賓諾莎都對這兩者討論過。康德也必須對這一重要的概念進行論述。題主你可以想像一下,把物體的性質羅列出來,什麼性質是普遍的,什麼性質是特有的。最後發現只有空間和時間是無法從物質中剝離出來的。這裡面空間尤為重要,空間提供了處所,以至於有的哲學家將空間即廣延當作本質來看。


對康德也是門外漢,提一點自己粗淺的理解:

康德的空間是純直觀,因此是屬於感性領域而非知性領域。至於對感覺到的東西進行知性上的組合應該是四組十二個範疇的事了。

題主的問題似乎跟berkeley的想法是一樣的(不知道有沒有記錯),即空間也只是人類的一種經驗上的感覺。但kant無疑是反對這種提法的,因為kant的思路是人類的理性會提供一套統一的認知模式(他把這種先驗統一視為人與動物區別的重要特徵),如果一切認知只是經驗的堆砌的話,人類的認知就完全是唯心的了,因為認知只取決於個體的感覺。

我認為,kant這一套統一的認知模式在感性領域的體現即時空這兩個純直觀,在知性領域即先天範疇。因此kant在這裡是將時間和空間提取出來,作為一個固定的感覺模式。空間在之前也有相關哲學論述,比如洛克提出的事物的兩個性質,其中「真正存在於事物本身中的質」的第一性的質裡面就有空間的影子。只是這裡kant把空間從物的一面轉移到了主觀的一面,這也是跟他的二元論有關的。

因此,空間作為事物固有的性質,對比於其他感覺(質量,顏色,氣味)等具有更穩定的特質,因此在kant之前就存在將其被視為廣延即事物剝奪一切感性特質後剩下的性質這一種思路了,這是由空間本身的性質決定的。其實時間也一樣,只不過在kant學說中時間是內感官空間是外感官,這一部分我就不太了解了。

因此,個人認為kant之所以將空間作為感性直觀形式,一方面是空間本身固有的相對穩定的性質在之前的哲學思考中就被認識到了,另一方面是以此來區別於berkeley等經驗主義者。所以他需要在感性領域提供一個穩定的認知模式,兩個方面因素綜合起來,最後就選定了空間作為這樣一種直觀形式了。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萬物皆數」?
了解真相有哪些方法?
蘇格拉底和孔子有哪些相同之處,又有哪些不同之處?
"等這顆枯木生花,我就摘下來送你"這句話怎麼理解? 發出這感嘆的人等心裡是怎麼想的?
為什麼說歷史是中國人的宗教?

TAG:哲學 | 哲學史 | 康德ImmanuelKant | 西方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