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如果美軍全力布防,志願軍的戰術會不會遭受慘敗?
聯軍打到了中國邊境,這個時候如果就地布防,利用山地防禦並切斷共軍補給,不就能守住北朝鮮了嗎?難道美國低估了共產黨,認為他們不會參戰,所以沒有派人防守?這也說不過去,美國的情報機關早就預料到這點了。出人預料的是,聯軍最後不僅守不住北朝鮮,連漢城都丟了。聯軍的防線早就修好了,還有山地優勢,炮火優勢,怎麼就擋不住一支缺乏補給的部隊? 別跟我說意志力,到了戰場誰都不可能手軟,誰都必須狠。我認為共軍能偷襲成功肯定利用了對方的防守鬆懈,不然就憑几支破槍不可能輕鬆突破這麼堅固的防禦。
題主有個認知性錯誤,就是認為美國人全軍打到中國邊境,中國人給他們打了回去。
事實不是這個樣子的。所謂飲馬鴨綠江的,只是聯合國軍的先頭部隊,大部隊依據所謂「鉗形攻勢」,正從朝鮮東西兩側分別向北推進,並未抵達中朝邊境。看一下這張圖,來自wiki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5%B7%9D%E6%B1%9F%E6%88%B0%E5%BD%B9
以及我標出的兩次戰役發生的地方,就能一目了然。也就是說,他們還在路上,而且是一路高歌猛進,開足馬力,所以中國並沒有等到聯合國軍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時候才被動應對。麥克阿瑟之前就放過話,朝鮮戰爭不應該局限在朝鮮半島,並且給空軍極大的自由讓他們轟炸中國境內目標,所以根本不可能等著聯合國軍抵達江邊,所謂「修築工事」——怎麼看麥克阿瑟都是要跨江打過來。於是題主要問了,如果美軍不低估中國,接觸中國軍隊之後立刻收縮,甚至一開始就是打下平壤就開始構築防線,會怎麼樣?
這其實是志願軍最初的戰略構想。就是先與聯合國軍接觸,吃掉小股部隊,然後在朝鮮北部形成穩定防線,等待蘇聯援助的裝備到位,全軍換裝,摸清虛實之後再做打算。誰想到第一次戰役出師不利,然後又發現鉗形攻勢兩股美軍之間負責聯繫的關節要害被南朝鮮軍隊把守。。。那就不客氣了。還有一點,請不要把抗美援朝的勝利全部歸功於美軍的輕敵。北朝鮮多山的地形讓美國人的機械化部隊處處受限,而山地行軍和山地的步兵作戰,美軍對志願軍在戰術戰略上並沒有什麼優勢,這註定了美國在朝鮮北部必定受挫,只是受挫的大小和規模的問題罷了。
另外,請不要迷信火力。美國人最早是不講什麼戰爭藝術的,他們迷信火力。比如打德國的時候,就是搶下制空權之後一片狂轟濫炸,然後裝甲部隊突突突。你看巴頓的戰爭記錄,基本就是某年某月某日某部隊推進到了什麼地方,遠不如蘇德戰場精彩。但是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並沒法僅靠空軍轟炸就拿下一個陣地。於是美國人總結是火力不夠,朝鮮戰爭里連戰艦都調來打火力支援了。可是你看朝戰後期雙方防線穩定了下來,美軍打上甘嶺,不斷提升火力規模,都打出後勤壓力了,不也沒打下來嗎?於是美國人總結出一套理論,就是火力有局限性,火力達到一定程度之後繼續提升,對戰果的擴大幫助會逐漸減小。所以美國後來才會搞什麼立體作戰,搞立體穿插什麼的。打仗雖然是拼工業實力,但是工業實力是有局限性的,靠優良的戰術會讓戰爭事半功倍。美國開始確實低估了志願軍
最開始就是把志願軍當一群沒見過世面的菜雞看的,國共內戰在他們眼裡就是菜雞互啄後來發現中共這隻雞啄人真是疼,穿插戰術6到沒朋友但是後面還是被啄了好幾次難道還是因為不知道這隻雞能啄人么?
如果美國死盯著朝鮮國境線不放就是在作死國內的交通比朝鮮強多了,而且補給線也會覆蓋在飛機的控制範圍內補給這一點就會少很多壓力,可支持的部隊數量就會更多
這麼一換算,其實還是會被推到一個臨界的位置然後兩邊都打不動的還有就是兩邊的態度不同美國的態度是幫小弟打一仗,結果碰到對面拿著板磚的小流氓要和你玩命中國的態度是有人要在你家裡拍基地這明顯是倆級別啊戰鬥層面志願軍如果戰術失誤,強打硬拼,有可能遭受慘敗。
在戰役和戰爭層面,不可能有定論,各種可能都有。這已經是被歷史證明的了。
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打了至少五次大的戰役,後面還有一些邊界上的拉鋸戰,難道美軍次次沒做好準備?難道志願軍次次慘敗了?實際上,除了五次戰役180師的遭遇略和慘敗二字沾邊,志願軍幾乎沒有慘敗的記錄。倒是沃克被攆得翻了車,距離慘敗二字更接近一點題主對戰爭有點想當然了。
先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作戰是怎麼回事:
現在假設題主你是最高司令長官,你一共有100萬人向對面發起進攻。你不可能把這100萬人排成兩行整齊的隊列,從戰場最東邊排到最西邊,然後集體齊步走。現在有些小說里說的百萬大軍在城下廝殺這是扯蛋,哪個地方能擠得下100萬人。這就是戰線。所以,你必須把100萬人由集團軍、軍、師……一直分到班,成建制序列,其中集團軍是戰略單位,師旅是戰役單位,團營是戰術單位,連排是戰鬥單位。好了,你一看這地方全是山區,所以你把兩個集團軍分為東西線,讓他們齊頭並進,形成鉗形攻勢,一旦發生戰鬥,兩個集團軍可以由兩側夾向中間,像鉗子一樣。這是個不錯的構想。現在你是集團軍司令。你不可能讓你這50萬人排成兩列縱隊沿著公路往前跑,因為上面說了,你的師旅才是戰役單位。比如你手下有三個軍,你告訴他們,A軍負責A、B、C三個區,B軍負責D、E兩個區,C軍負責F、G、H三個區,讓他們呈攻擊隊形前進。同樣,這幾個軍也不可能讓手下幾萬人排隊前進,因為下面有師、旅單位。於是,軍長為師旅長下達做戰任務:X師在哪個區呈扇面搜索前進為前頭部隊,X師與X師在哪兒個地方進行側翼防守,X師為主要攻擊力量,X師為預備隊,這就複雜了。而師旅長也不可能帶隊跑步走,任務下到各團,團長再把任務下到各連排。於是,部隊就像棋子一樣,以連為單位分布在廣闊的戰場上。有的連是先頭部隊一路往前跑,成為突出部,有的連是尖刀部隊,呈做戰狀態前進;有的連是駐防部隊,在後方分散駐紮;有的連是護衛部隊,在各部兩側進行側翼防守。
可問題是,部隊由人構成,不是棋子;戰場由自然物構成,不是棋盤。於是,B連明明是A連的護衛連隊,結果因為山頭太靠前,所以他跑到了A連的前面,成了孤軍;C連明明是主攻部隊,結果因為交通問題反倒落到了預備隊D連的後面……你說了,這些情況你都能通過各部的緊密聯絡避免掉。好吧,老天非要坑你一把——部隊攻無不克,放鬆了戒備,並且你的先頭部隊和側翼護衛部隊是百敗之師韓國軍隊。這就坑爹了。先回到你的問題上:全力布防。這是一個扯淡的命題,你明明處於攻勢,然後又要全力布防,你到底是攻還是防?全線防禦意味著你寸部難行,因為你不可能把三分之二的部隊用於布防,讓三分之一的部隊孤軍前進。如上所述,團級攻擊至少需要一個連的前頭偵察部隊和兩個營的側翼掩護,而你這個團可能屬於團級攻擊和掩護的一部分,你的師同樣或許屬於側翼路線的你攻部隊……實事上,此時你的敵人已經徹底完蛋了,你只要保持隊形搜索前進就行了,最終全軍於鴨綠江集結。保持隊形,實際上就是按步就班,保持建制,這是戰局進行到此時教科書式的做法,沒一點錯誤。別說美軍此時真不相信C.P會進入朝鮮,就算相信了,也只會加強前進的速度,而不是就地防守——因為要陳兵鴨綠江,擊敵於半渡。回到坑爹的事情來談戰鬥意志的問題。戰鬥意志差別真的很大。不然就不會出現整個半島上的戰爭,韓軍百敗而無一勝了。他們的裝備武器人數全部比志願軍好很多,如果戰鬥意志一樣,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
什麼是戰鬥意志:你的戰鬥目的是為了勝利,而你的敵人戰鬥的目的是為了完成任務。那麼你的戰鬥意志就比你的敵人高。再舉個例子。現在你是一個團長,你的團被派出執行任務,遠離師主力,而你的師接到新的任務,在百里之外執行阻敵任務,雪上加霜的是,你與師部失去聯繫了。你執行完任務後,友軍過來接防,說了一下你所在師的位置,並表示你可以跟友軍一起行動。你做何選擇?志願軍的選擇是用2天奔襲100多公里回到原建,正在師長因手邊無可用之兵時如天兵突降,使該師穩固了防線,將口袋中的敵軍實現全殲。而這個團長只要稍微犯下懶,跟友軍行動,可以說是無錯,但該師主力必然守不住兩面夾擊之敵,致使一場全殲戰打成擊潰戰,完不成戰略任務。再舉個更直觀的例子。你是一個連長,你的連要守一座孤山,山腳下的公路如同回字一樣繞過這個山頭,意味著你的這個連要四面防守。關鍵是,上級給你的命令是守三天。如果你的連潰敗,將影響整個戰線。你是否能抱著全軍覆沒的決心想盡一切辦法來守這個地方?志願軍有,韓軍沒有,美軍也沒有。韓軍是一打就潰,美軍是打打看,打不過就跑。區別在於,韓軍是潰逃,美軍是有織織的快速撤離。
所以,回到問題上。志願軍入朝後,每次戰役的關鍵點就在於,能夠輕鬆突破韓軍防線,然後實施大迂迴快速穿插戰略。能實現這一戰略意突的核心有兩點:高明的戰術戰法和一往無前的意志。這是因為大迂迴要能找到敵人的薄弱點和結合部,這是因為快速穿插要有一往無前的戰鬥決心,這是因為穿插到敵後需要抱著必死的戰鬥意志和豐富的戰術經驗。對,也不對,不對的面大
對就是說,這個假設成立的話確實對
不對的是,這是個偽命題啊親從哪說起呢,從麥克阿瑟這個傻逼說起吧
眾所周知,美國沒有繞過聯合國,自以為不是無名之師,神文聖武,繼承大統
但是黃雀在後啊麥克阿瑟繞過了參謀長聯席會議啊,布萊德利和柯林斯無力阻止仁川登陸你們只知道布萊德利所謂【錯誤的戰爭BLABLA】被闢謠了,可他不光說過這個啊
布萊德利:【在這場競賽中,參謀長聯席會議正式否決仁川登陸計劃為時實在太晚了。】然後麥克阿瑟開了掛在仁川登陸並且成功高呼:我為何這麼吊!布萊德利你個戰五渣,誰敢殺我!!!所謂福熙禍之所伏啊23333【1950年10月7日,聯合國以47票對5票批准出兵北朝鮮和舉行聯合國監督下的選舉,以建立一個統一的朝鮮。杜魯門指示麥克阿瑟完成在三八線以北的行動,他顧及蘇聯和紅色中國的唯一表示,是命令麥克阿瑟在靠近朝鮮北部邊界的地區使用韓國部隊,但也沒有禁止他在那裡動用美軍。
與仁川登陸的戰略傑作不同,麥克阿瑟為出兵北朝鮮而做的準備糟糕到驚人的程度。正像人們後來看到的那樣,麥克阿瑟將其部隊暴露在巨大的軍事危險之下;而這些危險大多是可以避免的。】當然,美軍不全是吃素的,參謀長聯席會議早就看出端倪
布萊德利:【要是在美軍的指揮和總參學院的課堂上,麥克阿瑟的計劃會遭到嘲笑,扔出教室。】可是,麥克阿瑟的聲望當時如此之高,以至於參謀長聯席會議未加評論就予以批准。10月25日,中共軍隊從清川江北岸不遠處的山中冒了出來,擊敗了一支由3個師組成的韓國部隊,使之分散成驚恐的小股部隊;並殲滅了韓國軍隊的另外一個團。沃克將軍動用了美軍第一騎兵師 [ 註:實際上是一支步兵部隊. ] 的一個團,但是在此後幾天里的一系列激戰中,中國部隊殲滅其中的一個營,將其餘潰不成軍的部隊趕回到清川江彼岸。
沃克大驚,撤退了他在江南的所有部隊。11月6日,中國軍隊突然退出了戰場,進入了北面的山中。中國方面從未透露過他們為什麼這樣做,但是情況很可能是,北京希望這一警告性打擊會使敵人停止前進,雙方能夠就在鴨綠江南面某處建立一條共同停火線達成協議,從而使美軍免於接觸中國邊界。——好了,看見了嗎,重頭戲開始了,防線?不建立防線都是可能的啊親為什麼說是偽命題,因為麥克阿瑟他不吃這一套!麥克阿瑟沒有吃一塹,長一智。當參謀長聯席會議小心翼翼地提議謹慎行事時,麥克阿瑟激烈地駁斥說,阻止中國人參戰的唯一辦法是向鴨綠江挺進。可是,中國軍隊已經在江南嚴陣以待,並且已經襲擊了聯合國軍!參謀長聯席會議無視這些事實,聽從麥克阿瑟的意見,展開了進攻。
麥克阿瑟始終都寸兵不讓。1951年3月,他故意破壞了華盛頓為實現停火而做出的努力。這一叛逆行為臭名遠揚,以致杜魯門終於解除了他的職務。雖然這結束了這位將軍在軍事決策上的影響,但是杜魯門政府於1951年6月拒絕了中國的一項停火建議,任憑戰爭繼續下去。身為共和黨人的艾森豪威爾總統於1953年7月最終結束了敵對行動;停戰條件與中國人兩年前所提出的基本相同——沿著戰線停火。
好啦,你們說再多是沒有用的。
朝鮮戰爭的指揮官不是你我,是麥克阿瑟啊親。PS:《統帥決勝之道》【美】貝文·亞歷山大剛才大量引用此書這本書寫了十名統帥的重要經歷,闡述戰爭的規則雖然簡單,但是很少得到遵守這個觀點就像毛奇所說,戰爭中事事簡單,然唯簡單者難為個人認為他這本書中對麥克阿瑟和毛主席的評價非常好所以凡是提到朝鮮戰爭,必引用之恰恰是美軍高估了對手!聯軍的戰術思想其實是求穩,所以聽說第一批就有十萬對手壓過來,馬上想到的就是跑,所以一路撤退。這是對新的敵人火力配置、戰術水平都不了解的情況下最穩妥的做法。如果選擇堅守,相信一時間問題不大,但之後雙方的戰術戰法都會做相應的變化,如果聯軍不在遼東鉗制(或使用國軍去遼東擴大側翼戰場)就形成不了絕對優勢,戰法相對冒險。美軍撤退途中也遇到重重包圍,但未曾傷經動骨,可見初期的小口徑武器是奈何不了鐵甲戰車的。值得玩味的是如果這時是日軍,相信就一定會冒險深入,日軍曾經在幾乎彈盡糧絕的情況拿下了新加坡,在以寡敵眾的情勢中強渡黃河,不能說他們勇敢,只能說美軍更珍視生命。
志願軍已經慘勝了,而且後期還被退回三八線以北。輕敵是真的,作戰意志也不如中國。@( ̄- ̄)@美帝以為自己是來解放北朝鮮的,又不是什麼值得拼死拼活的事。⊙▽⊙中共是按照政權興旺的程度做準備的,各個拚命。
這是一場根本就不該發生的戰爭。實際上雙方都沒有從中搞到什麼好處
你見過一邊在進攻一邊在全力布防的部隊嗎?你見過一支在全力進攻,同時又在全力防守的球隊嗎?
當然可以,但是當時美軍並不知道志願軍的後勤能力和攻堅能力如此低下,必須得有人穿越過去告訴他們
先說一個關鍵點,即朝鮮戰爭並不是局部戰爭,也是有政治博弈的。
一次二次戰役之前,蘇聯答應過的援助物資並沒有按時送達,斯大林害怕和美國人起正面衝突引發世界大戰,因為此時蘇聯剛經過二戰的災難很難再與美國和歐洲開戰。但是一次戰役二次戰役取得的戰果影響了國際局勢,特別是攻下漢城後,斯大林才開始兌現他的軍事援助計劃。而此時的美國朝野,則是一片震驚,停戰退兵的聲音不絕於耳,麥克阿瑟在東京的指揮部也制定好了撤退計劃。但是杜魯門深知這時候退兵求和自己就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所以沒有給朝鮮戰爭實際最高指揮官李奇微下達撤退命令,只是固守並伺機反撲,於是一批批的戰爭物資運到前線。注意,是一批批物資,沒有一批批兵員。這就是最前面提到的政治博弈,而這個政治博弈是國際性的,過大的圓圈會分散兵力,歐洲戰友們還需要美國的幫助防著蘇聯西進,以及在世界各地的布控和二戰後的裁軍等因素,所以美國並沒有太多兵力放在朝鮮戰場。除去南朝軍隊,美國和聯合國軍加起來也就20萬多一點。但是第一批入朝志願軍就達到了30多萬,甚至更多。那麼就涉及到題主說的,美軍既然軍隊數量佔劣勢,但是裝備、後勤、火力以及山地各種優勢,完全可以採取全線防守的策略,然後利用空軍破壞志願軍的補給線。但是,有一個題主不屑的因素出現,那就是意志力。當然,這個意志力的作用並沒有那麼無敵,但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比如第一次戰役38軍連夜急行100多里,鎖住聯合國軍後退路線,是第一次戰役取勝關鍵。除去意志力,跟志願軍的戰術有關。志願軍的戰術是採取兩翼穿插包夾合圍,正面採取人海戰術滲透的包餃子戰術。第一次戰役的東西兩線,聯合國軍都是被這種戰術打垮,要不是強大火力支持,他們可能就被全殲了。當然,還是有相當一部分軍隊被全殲了。假設聯合國軍全線防守,然後北朝鮮多山地,很容易被志願軍鑽空子滲透到後方,假如被志願軍包了餃子,聯合國軍就會陷入苦戰,兵力損失將會是巨大的。而此時杜魯門也不會再往朝鮮派兵,那就真的是失敗了。也許有人會說,這完全是我異想天開,但是你看看志願軍第一次攻入漢城的情景,李奇微是在志願軍渡江前率領全軍撤退的,志願軍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戰鬥,輕而易舉攻佔了漢城,而有些沒來得及逃跑的聯合國軍,都成了俘虜。因為此時,對李奇微而言,最重要的是保存實力,而不是地盤。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按題主所言,聯合國軍第一次沒有採取全線防守策略,那麼在第一次戰役失敗後完全可以悔悟,全線防守,李奇微可以沿漢江設置防線,死守漢城。但是他沒有這麼做。當然,後期杜魯門是往朝鮮增兵了,那是因為,李奇微了解到志願軍的弱點——後勤不足,隨即展開了攻勢,那時第一批入朝志願軍已經極度疲勞,又缺糧少彈,空中火力也跟不上,即被聯合國軍再次佔領漢城。後來杜魯門增派的兵力大多都是和第二批志願軍戰鬥,當然,這是後話了。綜上,從戰略戰術上考慮,聯合國軍都不會再北朝鮮甚至漢城一帶採取全線防守策略。大致如此真是搞不懂你是在黑美軍還是在黑志願軍本身志願軍戰術層面就很靈活,你還不準講意志力,明明就是拿聯軍的標準來對待志願軍嘛戰場誰都不可能手軟那聯軍還鬆懈真是不知道黑誰幾條破槍就能搞偷襲請問對手是警察么被菜刀繳械了么范弗里特都把全球第一後勤打出壓力來了不是照樣沒攻下來最後志願軍能被題主認為是「偷襲」的戰役,讓聯軍去按照那個標準執行任務那就只有三角洲海豹6了
題主是對的,但應該多看點書(除了王樹增那本以外),這個問題根本不是問題。事實是美軍如果全力布防,不管再多志願軍,正面進攻,讓人家刷經驗刷到在美帝國內引起民憤。事實上只要美帝任何一個團全力布防,再多志願軍也拿著沒轍。初期偷襲成功,確實是因為美帝輕敵,掃蕩金家殘餘勢力的部隊帶的子彈遠遠沒有志願軍人多,其實刀槍不入的義和團也多半打得贏~_~另外再強調一次,韓戰打4年,志願軍參戰以後打了3年半,而所謂5大戰役只打了半年,占很小的比重,前兩次偷襲的規模比起人類歷史上的其他所謂戰役更是非常的小,取得的戰果並不比金將軍輝煌到哪裡去,並不是你們理解的5大戰役是主流,其他都是細枝末節,至少朝鮮就不這麼認為。
推薦閱讀:
※如果美國和伊朗開打,伊朗有能力幹掉美國在卡達的烏代德軍事基地嗎?
※我同學說這是他爺爺留下來的槍,是真的么?
※輪式突擊炮在現代戰場的定位是什麼?
※大家說抗美援朝志願軍和抗日日軍誰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