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內丹學是否受佛教影響產生的?

內丹學從漢代開始,前期外丹興盛內丹隱沒,後期內丹興盛,金丹派沒落,黃白朮尚存。是因為理論形式上和佛教很像,還是因為主要是「三教合一」的全真派修鍊內丹?

以上是原問題,我補充一下。大家不要以為我是佛教徒......

問到來源,其實最先開始是聽我的道教課老師講的(非教內人士),不過他沒有詳細解釋。後來在網上看到諸多類似論斷,不知是否亦「人云亦云」。最後在知乎上也看到有「道教學者」(非教內人士)提出相似論斷(而且其是我們老師上課提到過全國研究道教比較有名的學校出身)。所以有點奇怪:在研究道教的人中,是否普遍認為內丹學受了佛教影響。

但是以我個人而言,看不出兩者的聯繫。而且從全知視角來看,外丹術隱沒,內丹術興起是必然之事。所以希望專業人士解答一下。

PS:修改了提問,可能會好一點


早年佛教修行的方式,吸收有不少是古婆羅門教的內容,如白骨不凈觀:

「當自觀身作一白骨人,極使白凈,令頭倒下,入臗骨中。澄心一處,極使分明。此想成已,觀身四面,周匝四方,皆有骨人。……乃至見於無量無邊諸白骨人,紛亂縱橫,或大或小,或破或完。……諦觀是已,當自思惟,正有縱橫,諸雜亂骨,何處有我,及與他身。爾時行者,思惟無我,身意泰然,安隱快樂。」

佛祖最早傳教時,便教人修行此法,不過修鍊此法,自殺者極多,所以後來放棄了此法。

而內丹的說法,目前按說是最早有記載是東晉許遜天師的著作,《靈劍子》一文中提及:

「又存白氣為裹,黃氣為表,團圓為珠爾。外黃內白,懸在氣海之中,黃光燦爛,圓如彈丸,黃如橘,久久行之光斗日月,此為玄珠爾,玄牝子腎宮爾,珠則珠爾。」。

同時在《靈劍子引導子午記》中記載:

「《胎息歌》云:鼻口非呼吸,方為胎息功。雖居宇宙內,如在胞胎中。世人為生門有臍,蓋閉塞所以氣出不得。臍虛之後求息,則息自然氣從此處出,鼻中無息也。蟠足正坐,兩手交在臍上者,為臍虛存一之後,應從此處出也。」

從這裡可以看出,其時內丹修鍊從漢代以來其實已經比較完善了,所以早年的內丹功法,如果說是佛教影響,肯定是不對的,中國傳統文化重「氣」,這個是在佛教的修行方式上中沒有的。

在討論修鍊區別時,在唐代實際上已經明確了,道家修鍊的目的在於修陽神,中間必不可少積陽煉陰,而佛家修的是陰神!

如果說在後世佛道交融時,受到過一些影響,自然是有的,主要體現在後世的全真道。但這種影響是因為全真道本身提倡三教合一,所以全真道會採用佛教的戒律,並引入了大量的佛教說法,在修鍊的觀念也有不少影響。

另外全真一些典型的影響性的說法,以女丹功為例:女性修鍊,要斬赤龍,而斬赤龍過程中會出現,雙乳漸平,如同回復男子身,然後再修鍊,這個典型有佛教女轉男身再修鍊才能成就的概念,這是屬於典型的印度文化影響到佛教的說法。

但從古代的女仙傳或相關的修鍊情況看,比如上清派祖師魏華陽夫人,並沒有與任何此類相關說法,八仙之一的何仙姑,也未曾聽聞轉變成男身。因為中國女仙實在太多,如果真有此說,定然不會提及。

所以這類修鍊方式或許是可以成就的方式之一,但肯定不是古代女子修鍊的方式。

元代的時候上清派《黃庭經》直接被禁,加上元朝大量焚毀道經,及各種控制手段,導致市面流傳的修鍊也只剩下丹道為主流,相應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修鍊方面的說法也越來越奇怪,同時還出現了很多亂七八糟的丹道流派,各種理論橫空出世,修鍊的目標也越來越低,到了民國,還出現一些更令人震驚的說法大行於世,什麼氣通督脈時需要用熱毛巾幫忙行氣...

依在下的觀點來看,不敢苟同認為這是一種進步,如果修鍊丹法,建議還是以唐宋及之前的為主,元代之後的,雖不乏精品,但大多參考就好。

至於符籙一派修鍊之法,主體基本上沒有變化,後世同樣融合有一些內丹之法,不過修鍊之法,對於男女卻是基本一樣的,這裡就不細說了。

參考資料:
印度有強烈的種姓隔離制度,有強烈的不平等性,大體分為四個等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
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早年的古婆羅門教中,種姓隔離是極其絕對的,如果要提高種姓,必須是連續七代通婚以上才可以,否則這個階級是絕對不可越界的。

在古婆羅教中,宣揚凡循規蹈矩、安分守己者,來生可升為較高種姓,否則,必將降為較低的種姓,甚至畜生。例如,首陀羅犯上作亂,下世就會變成糞蛆,要輪迴120轉才能變為人。婆羅門教還將前三個種姓稱為「再生族」,承認他們有權參加入門式,從而在宗教上獲得新生。並把首陀羅稱作「一生族」,不允許他們學習吠陀經典和參加宗教祭祀活動

而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屬於「再生族」,所以擁有修行的權利,即要進行「四行期」:
梵行期:亦稱「學生期」,即從師學習吠陀,接受宗教訓練,過獨身苦行生活,一般需要12年
家居期:居家過世俗生活,結婚生子,敬祖教子,進行家祭並施捨;
林棲期:家事既畢,攜妻隱居森林深處,過簡樸的修行生活,苦思冥想,嚴格奉行教規;
遁世期:棄家雲遊四方,以接受施捨為生,把苦樂置於度外,嚴守五戒,以期得到最後解脫。

而對於除了婆羅門種姓的階層外,其它種姓的修行,其目的就是能夠刻苦的修鍊能夠引起梵天或濕婆的注意,換取一個更好的種姓,以此獲取幸福,同時這種概念又後來衍伸為輪迴各道的思想。

雖然這三種都有修行的權利,但在種姓之間,這種地位實際上是極其不平等的,同時古婆羅門教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各種名目繁多的祭祀行為!祭祀是要錢的,所以導致社會負擔極其嚴重。

於是這種強烈的不平等導致了反婆羅門的思潮,於是產生了很多新反對舊婆羅門思想的宗教,其中包括佛教。

佛教的概念引用婆羅門的很多,但又加以改造,典型的比較是:

婆羅教有一個叫「梵」的概念,如果問婆羅門教什麼是梵?他們愛說的話是「不是這個,不是這個。」
如果進一步問梵究竟是什麼?他們會回答這是諸天神諸萬物的「生主」;再進一步問我和梵是什麼關係?他們會說,自我、靈魂是梵的阿特曼,由於受
物慾和塵世生活的束縛一般人不知道這一點,但經過個人的努力,自己的小
宇宙(自我、靈魂)會與梵統一起來,這就是人的最高目的;如果問我為什麼是這樣受苦受難,他們說這是業報三世輪迴,是你前世造就的,
不可妄為——這就是婆羅門教的基本教義。

看到這種說法會感覺很熟悉,換換名詞就類似於佛教平時的說法了,不過佛教對於梵創世的說法進反對,但是對梵的說法進行了改造,佛教「空有說」也是從婆羅門教的「無有說」發展而來的,所以也不是簡單的改換名詞。

不過,因為佛祖出身屬於剎帝利,雖然也有四行期的權利,但是顯然是享受到不了婆羅門的待遇的,同時在修行過程中不斷感悟,最終提出來了「眾生平等」的概念。並且,佛教同時也反對祭祀,認為這一切都是在浪費,這一點非常重要,迅速得到了底層的支持。

因為反對祭祀與浪費,所以佛教的《十誦律》明確規定:「佛身像不應許」。因此,從公元前五世紀到一世紀,是佛教藝術的所謂「無像期」,當時的佛教徒認為直接描繪佛陀的形象是對佛陀的不敬,只是後世佛教為了傳教則完全破壞了這些律法並開始加入大量古婆羅門教的內容。而古婆羅門教以梵天為至高,不可超越,所以最終目的仍然是梵我合一,這就導致了佛教的思想雖然是超脫的,然而引入古婆羅門的修行方式,又往往是不究竟的。


謝路兄邀,您邀了好幾個,我把幾個差不多能一起答的放在一起,有空的時候補上這個坑。

怎麼看待道教內丹修鍊? - 道教

@章鴻

元神和識神的關係,如何才能天人合一?

@鐵砣水上漂

佛教、道教的交集和區別在哪? - 宗教

@李大嘴

一個開悟了圓融無礙的人,在沒有任何易學基礎的情況下,如果突然去看易學那套東西會是什麼樣的體驗?

@李知愚

------------------------------------------------------------------------

這幾個其本可以放在一起答。是個大坑。戲說長文,不定期更新預警。

天河章

前言

修行體系的流變都是不同思想興起造就的。陰陽揚抑,顯隱興衰。萬事萬物皆從此理。思想如此,佛道流傳交變也如此。這之間,算的上是筆爛帳。我慢慢說。一不小心就會觸及倆家優劣,又或門派修行之別。我努力避免。善言無瑕謫,是謂聖人。我自問相差甚遠,梳理下修行體系的變化和當時主流思想的關係,以餐來者,僅此而已,若是言語不到,得罪之處,還望海涵。

一 大道廢 老君隱

鳳丘三問太上而嘆老子尤龍。遂潛心於易而作辭,老而著春秋,微言大義,立仁義以辨忠奸。道祖彼時尚在商丘,知鳳凰必盡其性,耀其光芒,上承三代之六藝,下為萬世之師表。鳳凰至情至性,聞麒麟出於魯,瑞獸現於亂世,大慟擲筆,未及全功,留言曰:「知丘者春秋,罪丘者亦春秋。」遂不言,不足一載,魂歸道山。太上知其徒雖賢卻未聖,集論難之語,仍不足以竟丘志。而春秋自此絕,戰國始發。天下征伐,百家爭鳴,大道希夷,罕有問津,復歸其荒。凡事一興必有一弊,惟聖人能平之。故西出而隱,尹真人望紫氣東來,此二位博大真人演教於樓觀,留書五千言,述墳典之精義,亘古之玄妙,名之以道德,傳華夏文明之薪火,以全仲尼之未竟。神州赤縣,聖人再臨。鳳凰浴火重生復再來,此乃一紀之後話。儒道各承三代之體用,實為官學之異名,合則復歸天地之純,分則百家生焉。此為儒道之名始,百家之由來。


如果希特勒贏了二戰,佛教也肯定會說納粹的標準是從佛教中來的,迎合佛教慈悲度人的教義。按照這個趨勢,再過幾百年,可能山醫命卜相都是來源於佛教


看點丹經就不會問出這種無腦的問題。你把《參同契》解釋成佛教理論試試?恐怕你連看都看不懂吧。

謠言止於智者,要是你沒充分理由證明它是正確的,就別拿出來傳了。

——————————

看到題主補充了問題描述。這些人沒有師承,只能尋章摘句捕風捉影,沒有實修,更分不清楚丹法和佛教的區別。紫陽真人博覽群書,學貫三教,《悟真篇》中有部分詩文透著禪機,這些人拿來作為內丹源自佛教的論據,真是可笑。那這些學者們要是取了個英文名,是不是證明他們祖上是洋人?

類似尊佛貶道和尊道貶佛的言論從古到今沒有消停過。佛教的宣化上人更過分,直接把老子和孔子都說成是佛教迦葉和水月的化身,徹底把道儒收編了。南懷瑾還說耶穌消失的十幾年裡是去學佛法了。這下基督也源自佛教……千秋萬載一統江湖。

研究道教的學者沒聽說什麼特別有名的。研究佛教的倒是有一位人盡皆知的大師,從他身上可以看看宗教研究的學者們脫離了實修會得出什麼樣的荒唐言論。這位大師就是季羨林。具體言論自行百度。


失於道術,而有方術。失於方術,而有法術。失於法術,而有丹術。失于丹術,而有禪術。失於禪術,而有輪術。禪術和輪術,都來自佛教及其周邊,它們是不得大道其門而入的人的收容站。低端修行人士的最愛,漿糊人生的庇護所。

佛教氣功,講的是三脈七輪,認為人體裡面有三根直線也就是三根棍子一樣筆直筆直的氣脈,棍子上掛七個輪子。這種印度猴子氣功,被中國的李大師發揚光大,出了一個漢化加強版。用腳趾頭想想也能想明白,這個玩意,和中國的十二正經,奇經八脈的藏象經脈理論完全不是一路的。內丹術不可能借鑒印度氣功掛輪子這麼低級的玩意。

中國的內丹術,很早很早以前,早到上古時期,就是行氣導引術。在古代,從事導引術的人,都叫鍊氣士,不叫道士。這方面,內丹術是一脈相承的,沒有任何蠻夷文化的滲透和污染。

內丹術在鍾呂之後,分出很多派。尤其是全真的北派和張紫陽的南派,都以性命雙修為旨。而修性一說,則成了引佛入道的口子。從此,內丹術就開始被佛教這種粗鄙的蠻夷思想污染了。張紫陽,王重陽,都跟佛棍一樣,三教合一啊,三教理同啊,仙佛合宗啊,各種印度黑話不離口。他們是內丹術走向邪路派的旗幟,他們都是新一代的開山怪。


有一次,我在飯桌上遇見一個佛家大師,據說職業是律師,很健談那種,我們都在吃飯,他給我們講佛學,什麼貓爺爺男生女相是什麼什麼轉世啊、紀念堂風水啊、百善孝為先啊、修行積福啊、悔罪思過啊等等。講著講著我還發現————

他竟然還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說佛家裡邊早就有這些了,而且更全面)

當然咯,還有如來佛祖啊、觀音菩薩啊、十八羅漢啊,還有星雲大師那些網上流傳的雞湯麵,還有舉例說身邊xxx信佛之後如何如何之類的!

直到後來,他開始給在場的女士看手相的時候,我受不了了!

真的受不了!

於是,我語氣溫柔、語速緩和、45度角抬頭、目光飽含期待的問了個問題:大師,我聽說觀音菩薩是道教的慈航道人做了個變性手術跳槽過去的,這是真的嗎???

瞬間,瞬間,大師臉就黑了——此處表情請參考歷史評書《孔乙己》某段,然後啪的一下把手中的菩提石摔在了飯桌上:你這是胡扯!胡扯!

我馬上又遞過去一句:大師,你這是犯了佛家的嗔戒,能給大家背誦一段心經嗎?

大師不語。

我又說,沒事,隨便哪個佛經都行,給大家背一段!

大師拂袖而去!

再沒有見過大師,格外懷念!

三月的輕風拂過山間的油菜花海,又想起大師,恍然間看見他正穿著金色袈裟,躲在這油菜地里拉屎。撿了兩塊兒石頭走過去看了看,沒有。

不知何時能夠再見!

多麼的讓人惆悵!


我來說一點吧,道教的內丹體系的誕生肯定和佛教沒什麼關係,道教的內丹學從早期的《周易參同契》到北宋的悟真篇體系基本都是完全獨立發展的。

從宋元全真教興起為標誌,開始吸收佛教的影響,從內丹修鍊體系上做了改變,開始追求性命雙修,把早期的內丹修鍊方法基本歸於命修,提出了內丹修鍊完美後再提升的途徑,也就是修性的方法,在修性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借鑒了一些佛教修行的思路和技術,不過修性的過程中無論是出竅還是神遊等技術步驟都是道教獨有的,在合道部分和佛教的四禪八定的境界以及方法有很多很接近了。

所以綜合來說,道教內丹學是一個完整獨立的修行體系,在他發展完善的過程中確實借鑒了佛教的思路,最終的修鍊步驟和境界也非常相似,這也可以說是萬法歸一吧?按照印度學者的觀念。印度教修行的最終境界和佛教也一樣,只是表述方法不同。


樓上的梁師兄還有些朋友都已經吐完我想吐的槽點了,所以我就客觀的答一下吧。

我想我絕對有資格能回答這問題,因為佛教的各大宗門我都有修行過,道教少陽丹道五派,以及文始派,我也都學過。

關於,你所提到的問題,我覺得是有的,而且絕對有,但道教丹道真正去吸收佛教的東西,往往都是心性學,而佛教之所以歧視道教,完全是因為這些前輩們,沒有把菩提心表達出來,所以佛教一直以為道教是小乘,乃至天乘。

其實恰恰相反,(這裡我用密宗的話來解釋)道教運用的金剛理,還有金剛用,這種自性的體用往往比佛教更精妙,性命雙修,蓋性即是命,命及是性,性命無二,一理如如。所以一生可以成就,如密宗一樣,其道門最高文始派,就是密宗的大圓滿,光明大手印頓入。

道有真空妙用之理,佛亦如是。

所以最高是同入大道。

道在真常應物

真者,不假自性。常者,平等。以自性應外在實物,及是真常應物,物於性合,心物本空。

請大家多多交流,別把無知當個性啦,天天閉門造車,如何能體會祖師大道?


你們這些讀者千萬要記著,不要見得風是得雨,看到這些說法,你們讀者本身也要判斷,明白嗎?

假使完全無中生有的東西,你再幫他說一遍,你等於……等於你也有責任吧?


不是。如果你讀過內丹修鍊的著作,你就會發現內丹所講的內容和佛教禪定的體系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術語上以及在境界的劃分上,均有極其明顯的區別。

道家內丹的修鍊是性命雙修的,除了鍛煉心性還要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而佛家的禪修是注重心性的,不太注重色身。道教認為,只修命不修性,自古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煉丹,萬劫陰靈難入聖。

當然了,後期內丹的修鍊確實受到佛教禪修體系的影響,比如《太乙金華宗旨》中就有很多內容借鑒了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師的《童蒙止觀》。這是由於後期的三教合一而有所交融,後來的伍柳派著作《仙佛合宗語錄》《金仙證論》《慧命經》中都有主張佛教和道教交融。況且柳華陽本來就是佛門中人,千峰派趙避塵的老師了空、瞭然禪師同樣身在佛門兼修內丹,以及後來四川的光厚禪師,均是佛、道兼修的。

如果說有影響的話,我覺得密宗和內丹更有關聯性,都注重色身的修鍊,並以此為基。


正統鍾呂內丹學與佛教無關,佛教傳入中國,佛道互相借鑒參悟是有的。內丹與破瓦法有相通之處。

以下摘自孤獨居士的公眾號

破瓦法」與「金丹秘法」相合俢煉之處

有修道居士、朋友提及 「 藏密《破瓦法》的五種分類:一《法身破瓦法》、二《報身破瓦法》、三《化身破瓦法》、四《三想破瓦法》、五《超度破瓦法》」;並問 「 修鍊道家《金丹秘法》是否可以參修藏密《破瓦法》?」

答:「破瓦法」我修鍊過、是「密法大圓滿一修法」,並不難只是過程複雜、要有師長授受。

我個人看法:「破瓦法」與「金丹秘法」有相合俢煉之處:

1、「法身「與引仙法、智能法、回嬰憶望……。

2、「報身」與安神祖竅、神入氣中、太乙真氣……。

3、「化身」與黃庭深處有真我、觀師默像、聽父憶母……。

4、「三想」與返觀內視、返觀內照、凝神入竅,冥師顯像……。

5、「超度」與超內院、鍊形符、身外身、飛升之法……。

因為我們都是一類靈物-人,基礎修鍊身心應該是一樣的、這是我的個人看法。


影響不是一般的大,說沒有影響的都是選擇性失明。

明心見性與內丹學的性命雙修

戈國龍

佛教緣起性空、般若實相之教,歸根結底是要使人獲得心性解脫。般若是共法,是以無住無執的精神破除一切迷執而回歸萬法本空的真如實相境界,故般若精神之落實就必然回到佛性的覺悟上來,正因為有「心之迷」,才執「性空之法」為「實有」;欲證萬法本空之「實相」,必由「心之悟」,「即煩惱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

[1]

。就諸法本身而言,本無所謂空或有,諸法本自「如如」,只是相應於心之迷悟,才有執著與解脫之分別,故心之迷悟乃是佛家修行之根本義,禪宗之「明心見性、頓悟成佛」不過是佛家般若精神與理趣在修行實踐上的徹底證成罷了。就理論本身言,佛學的客觀道理只有一個,禪宗不可能於普遍的佛學之外另有建立;禪家所謂的「教外別傳」只是就其實證般若的特殊作風與現量境界而言,大禪師們往往能本其高超之悟境,以特殊之手段對當機弟子施以指示,以心印心,令其當下開悟,立地見性,此種證量之傳授大異於教理之言傳,此為禪宗之為「宗下」而有別於「教下」之關鍵。教下千言萬語,為使學者進入修行之止觀實踐,而佛家八萬四千修行法門,又是為了使修行者最終開悟諸法實相,契入如如之解脫,故禪家修行乃所謂的「果位」法門,它不是採取各種具體的次第的修行方法,而是「擒賊先擒王」,直接以成佛時的覺悟心地為最初的人手之處,在開悟的瞬間妄念頓斷,本性現前,與佛無別,此後只須對開悟境界加以保任功夫,轉化業力習氣,直至大徹大悟而最終成佛。

此種頓悟之所以可能,則必經「佛性本有」一觀念以為前提,佛性人人皆有之,只是迷悟有別。《六祖壇經》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須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善知識,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迷即為愚,悟即是智。」

[2]

人皆有佛性,故人皆有見性成佛之可能性;人本有佛性,故人有頓悟佛性之可能。那麼佛性本有又有何依據呢?實際上只是由「萬法本空」一義所逼至者,既然萬法本空,則人心亦本空,人本有叫「悟空」之「本性」,此本空之性,廣大無邊,含容萬法,猶如虛空,「世界虛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善人惡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3]

與「空」相應之「心」即是「本心」,「心空合一」之「性」即是「佛性」,這佛性當然是本有的,般若之性空與能覺之心合一,就產生了佛性的觀念,佛性是空而能覺、覺而能空的,由此人才有覺悟成佛之可能。

頓悟並不是從無至有而另有所得,而是頓悟自家本有之佛性,佛性亦不是另有一主體去覺悟它,它不是一種意識對象,頓悟只是佛性之自證自悟。開悟境界本是無能所之對立的,它是作為人的真正生命的「絕待主體」的「絕待自顯」,故如有「看心、看凈」之有為功夫,則修行尚在對待法之系縛之中,非是禪家之頓悟法門也。「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無所看也。若言看凈,人性本凈,為妄念故,蓋覆真如,離妄念,本性凈。不見自性本凈,起心看凈,卻生凈妄。」

[4]

自性本凈,只是為人的煩惱與妄念所覆蓋,故使人不能覺悟佛性,但人之煩惱與妄念亦本空,悟其本空,即是解脫,若別有方法欲斷此煩惱,則此斷煩惱之方法本身亦是一新的執著與煩惱;若妄念不空,則頓悟亦不可能,所以頓悟即是對本空之佛性的當下覺醒,亦非別有一心可覺悟此本有佛性,而實是佛性之自顯自悟。就心念之有執有住而言,心是妄心,念是妄念,所謂「明心」即明此「心」本無所住,本是性空,「心不住法,道即通流,住即被縛」

[5]

,此無住之心即是本心,於無住之心上起執著而有住,即是妄心,「無住者,為人本性,……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縛;於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6]

由此「明心」即可「見性」,所謂「見性」即是「見」此本空之「性」,此「性」亦即是「佛性」,亦可謂之「本心」,《六祖禪經》亦稱「自性」。念念見性,即不為萬相所迷,恆住覺悟見性之境界即是佛也。「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是眾生;自性悟,眾生即是佛。」

[7]

禪家之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即是自性之覺悟成佛,而身心之一切變化皆是無住,皆不可執。故禪家不可立身見,不可執身心境界,「但求本,不愁末」,一切以本性之覺悟為根本。

禪宗以其壁立千仞的高妙境界、不拘一格的傳承作風和高深莫測的禪語機鋒傾倒了無數的士大夫和一般民眾。唐宋以來,參禪悟道之風遍及朝野上下,普及四海,儒道兩家的知識分子,無不受到禪學的影響。宋明理學與宋元以來的內丹學,亦深受禪學思想的影響。內丹學的形成有其內在機緣,有其自身固有的規律,並不是在禪學的影響下才形成起來的。但早期內丹學較有道教自身的特色,其理論主要藉助於外丹理論和道家修道思想,而宋元以來的內丹學南宗與北宗,作為較為成熟的內丹學形態,則深深地打上了禪學思想的烙印。南北二宗的內丹學,實皆為內丹與禪之融合,禪學刺激和影響了內丹學的成熟與繁榮。

就內丹與禪之關係而言,可分為「別禪之丹」、「歸禪之丹」和「融禪之丹」三種類型。別禪之丹即是自覺與禪區別開來,以丹高於禪;歸禪之丹即是以命功為基礎,而以禪之明心見性為最後歸宿,在最高境界上會同內丹與禪;融禪之丹是一種相似於禪家之內丹,雖也有煉丹之功夫,但屬於一種以明心見性為主的內丹。此三種內丹,都以「性命雙修」為宗旨。內丹學的命功是傳統修鍊方術的升華與系統化,也是內丹學區別於佛家修鍊的重要標誌;內丹學的性功則使內丹與一般的傳統修鍊方術區別開來,使內丹得以完成其超越成仙境界,而此種性功多受禪法的影響。從性命雙修的角度看,內丹對禪的態度取決於其對禪與性命雙修兩者關係的看法。第一種以為禪只修性,不修命,故不及內丹;第二種以為禪是以性而兼命的最上一乘丹法,故以禪為歸;第三種則認為禪之明心見性亦屬於性命雙修,丹禪無別,故成融禪之內丹

[8]

。而無論哪一種丹法,在性命雙修的「性功」方面,大都吸收禪家明心見性之方法,禪家明心見性之說對內丹學性命雙修思想有重大的影響。以下主要以內丹學南、北二宗為例,對此略加分析。

一、別禪之丹

道教對佛教的批判,集中在佛家只有性功而無命功,只能出「陰神」而不能出「陽神」,如《大還丹契秘圖》中以所謂的「凝住心」、「凝空心」分別出「形性俱超」與「性超身沉」兩種境界,而「凝空心」顯有批判佛家修鍊的味道。早期丹經《鍾呂傳道集》更明顯地貶斥釋家修鍊只可成「鬼仙」:「修持之人,始也不悟大道,而欲於速成。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神識內守,一志不散。定中以出陰神,乃清靈之鬼,非純陽之仙。以其一志陰靈不散,故曰鬼仙。雖曰仙,其實鬼也。古今崇釋之徒,用功到此,乃曰得道,誠可笑也。」

[9]

鬼仙只可出「陰神」,不能出「陽神」,「脫胎換骨身外有身,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此陽神也;一念清靈魂識未散,如夢如影其類乎鬼,此陰神也」

[10]

,陰神是只經性功修鍊而無命功的純精神性的鬼仙,而陽神則是經性命雙修的神氣合一的天仙,陽神的功能大大高於陰神。

陰神、陽神之分別是道教用以區別於佛教且批判佛教修鍊為不究竟的核心概念,《先天金大道玄奧口訣》稱:「或者以性宗坐禪為先天,不假作為,不明造化,騰騰兀兀,乃禪學屬陰,非陽神之仙也。」

[11]

《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訣》亦云:「爭知性命二字,尚有真假。真性命者,出陽神也,陽神者,此是天仙大成之法也。假性命者,出陰神也,陰神者,此是鬼仙小成之法也。」

[12]

以為佛家禪學修鍊的境界只能出陰神,而不能出陽神,這樣就把道教自身的重視命功修鍊的特色突顯出來,並把道教修鍊的價值立於佛教之上。但佛教也可以批判道教執著於肉體的修鍊,不能破除身見我執,不能徹底證空解脫。同時禪宗之「見性」本身是超越於二元對立的,並不偏重於心法,而是色空一如,心物一元的真如性體,非可簡單地以之為「出陰神」而真正破斥其法。相反,禪家對內丹修鍊的批判則進一步使內丹不停留於一般的命術而重視性功的參悟,明心見性的思想促進了內丹學性命雙修思想的形成。

批判佛教修鍊只能出陰神而不能出陽神,這是屬於堅持道教本位、立足道教傳統修鍊的一種看法,但道教其實在佛教的刺激和影響下逐漸發生了修行觀、解脫觀的變革,對傳統的肉體修鍊的強調在下降,而回歸本性、回歸大道的宗旨越來越被重視。《雲笈七籤》卷三《三寶雜經出化序》云:「夫眾先元起,資乎本真。本真清凝,嶷然淵靜,湛體常住,無去來相。自古及今,其名不去。無形無名,為萬物之宗矣。《三元經》謂之眾生真父母者也。我之所生,乃因緣和會,寄胎父母耳。眾生靈照,本資真父母而生。但以本性既微,未能照見,為塵勞所惑,遂便有身。有身之患,萬累生焉……解脫所由,蓋緣能悟。悟則受行,能棄俗法;安神無為,得不死術。」

[13]

這裡已經把後天的身體作為因緣和會的暫時寄居之所,為滋生萬累之患;而只有能「悟」「本真」、「本性」才是「解脫所由」,這種思想顯然受到佛學心性思想的影響。以明心見性思想和傳統道家修道思想相結合,則更形成「道性」、「元神」等思想,《雲笈七籤》卷九十三《道性論》云:「道性無生無滅。……一切眾生道性,不一不二,究竟平等,猶如虛空,一切眾生同共有之。」

[14]

「道性」與「佛性」有異曲同工之妙,道性落實到人心上便是「元神」或「本性」,元神本是清凈無染的,而後天的「識神」、「欲神」則是充滿思慮雜念的,於是修行的關鍵就是要從「識神」回到「元神」,或從「氣質之性」回到「天命之性」。《老君太上虛無自然本起經》云:「道未變為神時,無端無緒,無心無意,都無諸欲,淡泊不動不搖。及變為神明,神者外其光明,多所照見,使有心意,諸欲因生,更亂本真。謂或曰思想不能復還反於道,便入五道,無有休息時。」「神本從道生,道者清凈,故本自清凈。……當曉知本者,諸欲便自然斷。」

[15]

這樣明心見性思想與修道思想相結合,就發展出一套道教的心性論。內丹學以「性命雙修」為總綱,而其性功則充分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心性學說,內丹與禪不斷交融合一,形成了「歸禪之丹」與「融禪之丹」。

在丹禪之交融中,內丹學中真正屬於「別禪之丹」的屬於少數,正統的、較為成熟的內丹學基本上認為真正的禪宗其明心見性之最高境界與內丹學無別,只是那些不得究竟、不夠徹底的坐禪之法才與內丹修鍊不同。如張伯端及南宗一派,皆在最高境界上肯定禪亦是究竟的最上一乘丹法,基本上屬於「歸禪之丹」,但也批判一般未得究竟的「二乘坐禪」。《悟真篇》自序云:「其中惟閉息一法,如能忘機絕慮,即與二乘坐禪頗同。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奈何精神屬陰,宅舍難固,不免長用遷徙之法。」

[16]

陳楠《修仙辨惑論》亦云:「殊不知終日談演問答,乃是干慧;長年枯兀昏沉,乃是頑空。」

[17]

這是批評那些未能真正明心見性的口頭禪、枯禪,但內丹學的南宗實推崇真修實證之禪,譽為最上一乘丹法而以禪為歸;內丹學北宗全真道,則與禪更為接近,多屬「融禪之丹」。

二、歸禪之丹

內丹學南宗主張「先命後性」,祖師張伯端對命功的修鍊是極其重視的,他在《悟真篇》中所講的主要是「先命後性」的內丹功法,但在性功的高級階段,則與禪宗修鍊接軌,他非常推崇禪宗,以禪為內丹學命功修鍊的最後歸宿。他在《悟真篇》之後附禪宗歌頌,其序言稱:「此恐學道之人,不通性理,獨修金丹,如此既性命之道未修,則運心不普,物我難齊,又焉能究竟圓通,迥超三界?故《經》雲『有十種仙,皆於人中煉心堅固精粹,壽千萬歲。若不修正覺三昧,則報盡還來。散人諸趣。』是以彌勒菩薩《金剛經頌》云:『君百萬劫,終是落空亡。』故此《悟真篇》者,先以神仙命脈誘其修鍊,次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終以真如覺性遣其幻妄,而歸於究竟空寂之源矣。」

[18]

張氏認同佛家《楞嚴經》「十種仙」之說,以真如覺性為內丹學命功修鍊的歸趣,而「神仙命脈」的命功修鍊只是誘人入道的初始方便,由此可見張伯端的內丹學屬於「歸禪之丹」,而《悟真篇》則開創了「丹禪雙融」的內丹之風,對後世丹道影響至大。

張伯端本人在禪悟方面實有高深的造詣,自稱「伯端得聞達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

[19]

,其禪宗歌頌確有頓悟禪之見地,如其「即心即佛頌」云:「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妄說,若知無佛亦無心,始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動不靜不來往,無異無同無有無,難取難捨難聽望。內外圓明到處通,一佛國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個同。知之須會無心法,不染不滯為凈業,善惡千端無所為,便是南無與迦葉。」

[20]

心性無染,本自圓明,實相無相,迥超有無,此頌頗具禪宗頓悟佛性之作略,清雍正皇帝以帝王身參禪入道,對張伯端的禪宗歌頌倍加推崇,選其入所編禪宗語錄,並譽之為「真證了徹,直指妙圓」而有勝於禪門古德者,張伯端儼然由神仙而禪師了。

本來在內丹學中就有最上一乘虛無大法,由還虛而精白化氣、氣白化神,只是由於此法太高,「如有習漏未盡則尚徇於有生」,所以張伯端用心良苦地勸人先修命功,由有為入於無為,由命功而臻於圓滿之覺悟。《悟真篇》後序云:「若欲免夫患者,莫若體夫至道;欲體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故心者道之體,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觀性,則圓明之體自現,無為之用自有。不假施功,頓超彼岸。……此所謂無上至真之妙道也。……黃老悲其貪著,乃以修生之術順其所欲,漸次導之。」

[21]

他充分肯定不假施功的頓悟頓超之法,稱之為「無上至真之妙道」。他之所以說「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拋身卻入身」,此處之「了悟」乃指一般的不兼命的性功,非指其所高推之「究竟圓通之性」明矣。故依張伯端之見,若一般偏修性理之「禪法」,則不及丹道之性命雙修;若真正圓通徹悟之禪宗,則為內丹學性命雙修之最後歸宿也。

張伯端之後的南宗諸祖,對內丹學與禪之關係大抵沿張氏之說而有類似之談。《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載:「道光曰:此道正是達磨祖師西來意……蓋欲世人先存其性然後修命,存性即玉液煉己之功,修命則金液還丹之道。遇者卻謂我教禪宗一言之下頓悟成佛,此乃誑惑愚迷,安有是理哉?要知金丹即是最上一乘之妙。」

[22]

道光由禪入丹,再由丹融禪,認為禪亦應包括命功,而非僅性功頓悟也,認為金丹即最上乘禪,而禪亦應為最上一乘丹法,只是先存其性而後修命罷了,這就是認為禪也是性命雙修之道。陳楠《修真辨惑論》雖批判以「談演問答」、「枯兀頑空」為特徵的「口頭禪」或「頑空禪」,但贊同真正真空妙有之禪,故稱「人若曉得金剛圓覺二經,則金丹之義自明,何必分別老釋之異同哉!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何況人人具足,個個圓成」

[23]

,陳楠以為丹法更直捷而禪法無門可入,但及其至則為一也。五祖白玉蟾更是完全融禪于丹,其行止作略頗類一禪師,而其詩文更是禪味十足,如其「金丹詩」曰:「佛與眾生共一家,一毫頭上現河沙。九還七返魚游網,四諦三空兔人筌。混沌何年曾結子,虛空昨夜復生花。阿誰鼎內尋丹藥,枯木岩前月影斜。」

[24]

南宗內丹學除了一套「精氣神」修鍊的具體命功功法外,還吸收融合了禪宗明心見性作為其性功最後一著,對真正的徹悟圓通之禪可謂推崇備至。

以禪為歸趣的內丹,其前提條件必是承認禪宗亦為性命雙修,只是有「由命而性」或「由性而命」的具體途徑的不同。性與命是統一的,命功是性功的基礎,性功是命功的主導,在性功修鍊中也有精氣的變化,而要修鍊精氣,還是要靠神的妙用。在《諸真聖胎神用訣·達磨禪師胎息訣》已把修禪與鍊氣結合起來,提出了「禪道雙安」、「禪定雙修」的思想:「夫煉胎息者,鍊氣定心是也。常息於心輪則不著萬物,氣若不定,禪亦空也。氣若定則色身無病,禪道雙安。修行之人,因不守心,元氣失了不收,道怎成矣?古人云:氣定心定,氣凝心靜,是大道之要,又名還丹。道人無諸挂念,日日如斯,則名真定禪觀,故三世聖賢,修行皆在此訣,名禪定雙修也。」

[25]

「心氣無二」,乃禪道會通之根本,心行氣行,心動氣動,故修心即修氣,鍊氣必煉心,性命之辯證統一,為內丹與禪之融合創造了客觀的理論條件。正如《金液大丹口訣》所言:「夫欲修真,必須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可也。性未明也,命不可知,故釋氏以性為主,命為伴;太上以命為主,性為伴。……性命二字不可分作兩件,亦不可並作一件說。」

[26]

又《上陽子金丹大要》亦云:「是三教之道,惟一心而已,然所言心,卻非肉團之心也。當知此心,乃天地正中之心也,當知此心,乃性命之原也……是三教之道,皆當明性與命也。」

[27]

三教惟此一心,一心乃性命之源,禪家明心見性亦為性命雙修之道也。

內丹的性功雖多取禪家之說,但修鍊體驗上的真實道理本只是一個,生命修鍊有其固有的客觀規律,所以並不是丹家的心性修養功夫一定要從禪家而來,也可能是道理本來如此,大家都到了一種共同的或相通的修道境界,而一切真理只能是相通的。內丹學的性功主要是從有為返無為,從識神返元神,使意識進入一種靜定虛極的狀態,「蓋心者,君之位也,以無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元神之性耳;以有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慾念之性耳……以有為反乎無為。」

[28]

內丹學的精氣修鍊的命功為禪家所無,但到了「煉神還虛、與道合一」的高層次,確與禪家的明心見性的修鍊,有殊途同歸之境界。

不過內丹學南宗雖以禪為歸趣,但其特色仍在具體的命功丹法上,保有較濃厚的內丹學的本位特色。相比之下,北宗全真道由於強調「先性後命」,對性功更為重視,而其心性論亦更為豐富,丹禪進一步交融,禪化色彩更濃,出現了一些與禪很相似的「融禪之丹」,以下略論之。

三、融禪之丹

由王重陽開創的全真道被稱為北宗,北宗內丹學以三教合一為旗幟,以性命雙修為宗旨,以先性後命為方法,與早期內丹學相比,有明顯的禪化的傾向,不再以傳統的道教命功為特長,而尤重性功之覺悟。因全真道本來即主張禪道一家,其融入禪宗明心見性之學更為深入全面,在保持性命雙修的大方向之下,大量談心論性,發展出一套豐富的心性之學。全真道與禪很相近,這是因為全真道本來即認為內丹與禪是相通的,釋道本是一家,所以就沒有門戶之見。《重陽全真集》云:「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識心見性全真覺,知汞通鉛結善芽。」

[29]

《玄宗直指萬法同歸》認為:「佛性不異金丹也,謂佛惟是性宗者,劣解淺學之士耳。」又云:「禪宗以覺悟為則,上乘之人,一悟便至佛地,不緣途路,不涉陰陽,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純然真空之妙也,此最上一乘,下學難及。」

[30]

全真道不再以禪為只修性不修命,而以之為最上一乘,與金丹相同。此書又以丹家之精氣神比擬佛家之戒定慧,這是佛道溝通的一種重要思想,「戒定慧即精氣神也,戒以養精,定以養氣,慧以養神。非戒則不能生定,非定則不能生慧,戒不立則精喪亡,定不全則氣流散,慧不生則神鵰竭。故戒定慧依精氣神而立,精氣神依戒定慧以全,三教聖賢不能去此六字而成道者。」

[31]

佛教戒定慧三學雖沒有具體論及身體氣脈之變化,表面上似僅為心性修鍊功夫,但其實蘊涵著精氣神的變化,把戒定慧與精氣神聯繫起來,確有所見,是道教內丹學對佛家修鍊的一種重大的認識上的突破,也為深入研究佛道修鍊的關係提供了思路。性和命不能分為兩截,性和命的辯證關係是探討佛道關係、丹禪關係的理論基礎,我們在此不能詳論,但由此可見禪家之明心見性與丹家之性命雙修仍可有內在的溝通與融合,全真道大談心性之學也是內丹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全真道以本來真性為金丹,以真性的不生不滅為長生不死,大講明心見性之道,這類論述在全真道內丹文獻中俯拾皆是,這是「融禪之丹」的重要特徵。如《重陽全真集》「序」中概括全真宗旨云:「全真之教大矣哉!謂真者,至純不雜,浩劫常存,一元之始祖,萬殊之大宗也。……大率誘人還醇返樸,靜息虛凝,養亘初之靈物,見真如之妙性,識本來之面目,使復之於真常,歸之於妙道也。」

[32]

《紙舟先生全真直指》稱:「夫全真之學,直究玄宗,乃單明向上大道,非小乘眾學雜術之比。……全真把柄於父母未生前,真己全矣,生亦不增,死亦不減,若人以心印空,覺悟本真,則真自全,金丹之具而大葯之基立矣。」

[33]

《析疑指迷論》云:「或問曰:何謂全真?答曰:即爾一念未萌之前也,一念未萌,等同太虛。」

[34]

《玄宗直指萬法同歸》中說:「六根清凈,方寸澄徹,便是真丹。」

[35]

這都是把覺悟本真之性作為全真宗旨,雖名出多端,要皆與禪宗之佛性、本性等屬同一層次的概念。在內丹道中較具內丹特色而與本性相近的概念,是「元陽」、「元神」等概念,如《玄宗直指萬法同歸》說:「惟有本來真性,一點元陽,名曰穀神,又曰玄牝,在吾身中,是以為道,長生不死者,此也。」

[36]

《還真集》中說:「性也者,先天一點至靈,人身中元神是也。此靈在父母未生以前,不曾添些;居父母已生之後,亦不曾減些,本自圓成,亦無餘欠。」

[37]

內丹道之心性學雖多受禪學之影響,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因為內丹學要性命雙修,性是元神,命是元氣,所以論性總不至於完全變成心性概念,而強調性與命、神與氣的相關與統一,修性必須與修命、鍊氣等結合起來,性與命、神與氣等多對稱出現。如馬丹陽論「清靜」云:「清靜者,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擾,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實。」

[38]

性命雙修是內丹學的根本宗旨,在這一點上各派皆不能例外,只不過明心見性功夫在其中所佔的比重有所不同。

全真道主張先性後命,郝太古認為:「修真之士,若不降心,雖出家多年,無有是處,為不見性。既不見性,豈能養命?性命不備,安得成真?」

[39]

「見性」為「養命」的基礎,「夫吾道以開通為基,以見性為體,以養命為用」

[40]

,這樣見性就成為更重要、更根本的修行功夫,真見性了,自然可以養命。《明道篇》云:「了命不如先了性,性明了命始無魔。要知性命安身處,意未萌時合太和。」

[41]

認為只有先了性才能使命功不至於出偏差,見性之後命功修鍊才能入正軌。《析疑指迷論》認為:「凡初學道者,必先悟其真心,夫真心者,元無一物,等同太虛,本來清凈,於此凈中,一念忽起,頓然回光,返本歸元,則湛然清凈矣。」

[42]

又云:「修行之士,必先明心悟性,然後絕疑,方能養道。夫心者是萬法之源,性者是群經之要,故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若一念不生,即脫生死,向這一念不生處即見本來面目也。」

[43]

這種論調全同佛家,體現了內丹學的進一步禪化。全真道本來是通過先性後命而達至性命雙修,但對性功的過度強調,便出現了以性攝命,以見性等同於金丹這一類禪化色彩更濃厚的內丹派別,如全真道中的盤山派基本上是以明心見性為根本,以見性之功統攝命功在內。

盤山派以形骸為虛幻,四大是假,不再注重身體的修持。「修行人先須識破萬緣虛幻,次要識破此個形骸一堆塵土,平日事上脫灑,臨行必得自在。……身非我有,性本虛空,一念不生,全身放下。」

[44]

「先要識破這個四大一一是假,病則教他病,死則教他死。」

[45]

《盤山語錄》認為人之所以有生死,是因為心有情慾雜念,若能內不動情慾,外不隨根塵而動念,保持本源清凈,自明真宰,就能解脫生死,「一念無生即無死也。不能如此者,蓋為心上有情,性上有塵,搬弄生死不停。欲求解脫,隨過即遣,遣之又遣,以至於絲毫不存,源本清凈,不逐聲,不逐色,隨處自在,虛靜瀟洒,天長地久,自明真宰。蓋心正則事正,心邪則事邪,內既有主,則人愛底不愛,人嫌底不嫌,從來舊習,般般勤轉,六識既空,真宰常靜,更有何生死可懼?」

[46]

盤山派的解脫觀與佛理相融,承認生死輪迴,以為被內外之緣所擾,中無主宰,則流轉生死;於萬緣諸境之間覺悟真源主宰,則超越生死輪迴,如云:「修行人日用體天法地,常清常靜,明而不昧,濟物利生,雖混於萬緣諸境之間,真源湛寂,無有間斷,自得出離生死結縛。此是一段大事因緣,奈何不悟之人,中無主宰,欲情攻於內,根塵誘於外,不得自由,四生從此而輪迴,六道因茲而走作,換卻頭皮,難同今日也。」

[47]

修行的關鍵在於識得本有的「真心」,「真心」是千經萬論所共明,為古今聖賢之真受用:「這個有體用沒你我正正噹噹的真心,自從亘古未有天地以前稟受得來,不可道有,不可道無。古今老道人皆得此然後受用,千經萬論及至大藏經只是說這些子。上天也由這個,入地也由這個,乃至天地萬物虛空無盡際,亦是這個消息主宰也。會得的,不被一切境引將去,不被一切念慮搬弄,不被六根謾過,這個便是神仙底日用,便是聖賢底行蹤,便是前程道子也。」

[48]

盤山派對「金丹」作了新的解釋,以本來真性為金丹,金丹無有形象,「或問曰:道家常論金丹,如何即是?師云:本來真性即是也。以其快利剛明變化融液故名金,曾經鍛煉圓成俱足萬劫不壞故名丹。體若虛空,表裡瑩徹,一毫不掛,一塵不染,輝輝晃晃,照應無方,……世之人有言金丹於有形象處造,及關情慾,此地獄之見。」

[49]

對盤山派來說,只要能明心見性則金丹之能事已畢,「修行之人塵心頓歇,俗慮消亡,孤然顯出自己本元真宗,便是從來先天的主人,自承當得,逍遙自在,種種法界,一時透徹。」

[50]

《盤山語錄》以上這些論述禪味十足,已沒有多少丹家之特色。但如果內丹學不能保持本身的獨特性格,則其見性之學較純正之禪學終屬粗糙,其生命力當大受限制。

從「別禪之丹」到「歸禪之丹」,從「歸禪之丹」到「融禪之丹」,體現了內丹學一步步地向禪學靠攏的趨勢,由相互間的對立到融通,是丹禪關係的總的發展趨勢,後期丹道,蓋無不深受禪宗明心見性思想的影響。


莊子和黃帝內經所言上古真人,無為自化,無有終時,本來就是中華源流,只不過古人純樸,多用無為自然之法,今人巧偽,要用勉強功夫恢復天真,才能進步,即是人元內丹。清凈無為,即是天元。至於後面道家式微,提倡三教一理,現在看來沒必要窮究其他兩教,因為道家理法本身就極其完善。其他兩教派系複雜,程度不一,真偽相混,倒是道家,只要明天元人元分別,則經典傳承極為清楚,是真是偽,可以通過實踐檢驗。


毫無關係 幸虧這裡不是貼吧 要不絕逼又撕起來咯


這個問題要看你認為內丹術什麼時候出現的。關於內外丹興替的問題我有一些新看法,正在寫論文。

漢代安世高翻譯佛經,後來去到吳地,可能把禪法和當地流傳的方術做個類比,比如安般像吐納之類的,但並沒有太多的交集。早期內丹術就是葛氏道仿照外丹術整合的行氣、守一、還精補腦和存身神。後來的內丹術即便改宗《參同契》可套路上也沒變多少,只是術語體系的變化。

唐宋比較重要,我對唐代內丹術有沒有受到佛教影響不了解,但大體影響不大。直到全真出現,才將禪宗思想引入到內丹術體系里,後期的內丹術里佛教術語特別多,但實際上沒什麼真正很高深的理論。內丹的基礎還是在唐以前。找對源頭就很好理解支脈。

————————————

補充:最近把南宗的丹經大略過了一遍,悟真篇和還原篇一脈相承,雖言內丹但原理上也符合外丹術,自薛道光以下外丹的理論似乎就消失了,言內丹之理時常與外丹相違背,禪宗的思想則被引入,張伯端、石泰本來只有一門的丹法,活生生被搞出三乘來?大約佛教影響這時候才被放大吧


肯定不是受到佛教影響才產生的,但是產生髮展過程中肯定受到佛教理論影響了。具體去看《隋唐三教哲學》,李申著,巴蜀書社出版的。樓上很多評論,都不是學術性的,而且站在佛教或者道教立場說事兒。


道家認為:你愛受誰影響受誰影響,別來打擾道爺我成仙


佛教的四禪八定,道教的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入道。它們之間沒有太大區別,方法形式上有一些出入。


道教丹法源於上古時期的跳大神,還有巫醫(後來的中醫),包括經脈脈絡和陰陽五行等體系,佛教抄襲婆羅門的瑜伽,講三脈七輪,請問經脈脈絡穴位等體系跟三脈七輪有聯繫嗎?

直接用普通話強行解讀梵文的別搞笑了,英文發音Brahmin(找不到梵文發音),普通話發音布拉民,和婆羅門相去甚遠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三皇五帝前就已存在,釋迦佛陀是有文字確切記載的人物,他是生在戰國時期,跟老子孔子同時代人,兩教在修鍊方法和目的和語言語境上世界觀上都有很大的區別,雖然在唐宗後,相互借鑒,道士是明借,學佛者是暗借,但大的原則基本沒變。

有些半吊子的凡人,不是批評這派,就是輕蔑那派,他豈知條條大道通羅馬,使眾生提升的方法有許多許多,都是高智慧聖人傳下來的,為了適應各種不同的眾生,到最後的目標是一樣的,越往下分岐越多,古人說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凡夫一個緘口不言才有幾分相應。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印光大師蕅益大師蓮池大師等祖師大德 都弘揚過儒家 為什麼有人要反對儒家?
基督教徒不能跪拜祖先是怎麼開始的?
如何理解「人若害怕受苦,就不能屬於受苦的那一位」?
有人相信曾經的諾亞方舟嗎?
聖母瑪利亞的形象?

TAG:佛教 | 道教 | 宗教 | 修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