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話聽起來很有哲理,其實事實根本就不是這樣的?
死都不怕了,還怕活著嗎。(活著比死難多了)
在一個業餘分析哲學愛好者看來,各種在民間流傳的、並非來源於哲學界的「哲理名言」、「禪語」、「哲理寓言」,幾乎統統不靠譜。來自哲學界的名言也有被誤讀的可能。甚至可以說,想在這些毫無技術含量的東西里找「智慧」,跟在垃圾堆尋寶差不多——垃圾堆里不是不可能有寶貝,但有寶貝的幾率實在太小。
我就從網上能搜到的東西里找一些例子吧,可能有一些例子不太恰當,希望大家指出不恰當的例子,提供更合適的例子。
-------------------------------------------------------------------------------------------
1,
存在即合理。
被誤讀、濫用的哲學家名言的例子。
這句話我覺得並不需要詳細的說明,知乎上的大家應該都挺清楚。黑格爾的「合理」不是日常語境下的「合理」。了解了黑格爾的「絕對理性」,才會知道這句話想表達什麼。類似的被濫用的句子還有「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力」(這句話連翻譯都存在問題)。
2,每一座山都儘力去攀登,每一個過去都揮手告別,想該想的,做該做的,信念在心,心在當下,好日子,笑著過。
雞湯文中出現的「哲理名言」的例子。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槽點多得吐不完。這樣的話通常都會有很多可能的解釋,由此帶來的含糊是它們的第一個問題。如此多的可能的解釋,都是對的嗎?既然解釋那麼多,說出這句話的人想表達些什麼呢?還是說,說出這句話的人也不清楚自己想表達什麼?如果說出這句話的人也不清楚自己想表達什麼,那這些話中「哲理」,豈不是得看個人腦補?其次,這些話的內容也有很大的問題。接下來,我會選擇一些比較有可能正確的解釋,來探討它的內容。「每一座山都儘力去攀登」是一個明顯的隱喻,意思是「每件事情都要儘力去做」。這很顯然是不現實的,時間、精力的分配必須有所取捨,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儘力。
「每一個過去都揮手告別」也是一個明顯的隱喻,可以解釋成「不要因為過去的事而過度的悲傷或快樂」。它希望人們保持一種「平常心」,也就是沒有強烈情緒的狀態。我承認這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帶有一些情緒管理的色彩,但我仍然難以贊同。首先,每個人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並不相同,情緒也有它不可控的一面。對於一個難以維持「平常心」的人來說,他需要的是不是一句「要維持平常心」的勸導,而是具體的調節情緒的方法和專業的心理諮詢。極端的情況是,你如果勸一個患有抑鬱症的朋友「放平常些」,或者勸一個躁狂症的朋友「不要太興奮了」,那肯定對這兩位朋友毫無幫助。
問題還不止於此。維持「平常心」能讓人過得更「好」嗎?比如,對於膽汁質(抱歉用了這麼古老、片面、簡單的分類理論)的人來說,大哭大笑、風風火火、快意恩仇的生活或許比「平常心」更值得期待。不知道各位看官如何想,但如果我有一位膽汁質的朋友,我是不會勸他保持「平常心」的。還有,經過多長時間才能稱之為「過去」?不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不知道如何利用這個「哲理」來指導自己的行動。比如,親人去世,我只傷心了5分鐘或許太冷血,消沉了1年多又是「放不下過去」。我該在什麼時候跟過去「揮手告別」?
(插入一點題外話,「每一個過去都揮手告別」的解釋我考慮了很多種,比如「儘力消除過去對自己在情緒和自我評價方面的影響」、「不再思考已經過去了的事情」等。原諒我才疏學淺腦洞小,沒有找到更好的解釋。如果你找到了,歡迎告訴我)「想該想的,做該做的」是很直白。可是,這幾乎相當於什麼都沒說——什麼事情是該想的?什麼事情是該做的?它沒有告訴我們。而且,這裡還有一個麻煩的問題:一個人會做自己認為不該做的事情嗎?這需要我們區分不同意義下的「應該」,我不打算詳談。
對這個「哲理名言」的分析就先到這裡吧。餘下的部分,讀者自行分析不難。
(快把這個說話跟教材一樣的傢伙拖出去打(╯‵□′)╯︵┻━┻)
3,煩惱來時,肯定有個主體,但是一定要智慧,讓煩惱傷害不到任何人,傷害不到某個主體,包括自己。拿別人的缺點和錯誤來懲罰自己,那就太悲催了。所以,一定要智慧,不要讓煩惱有個傷害的主體,不傷害別人,也不傷害自己,這才是人生的目的。
雞湯性哲理的又一個例子。
首先我要吐個大槽:「人生的目的」這種向來被視為「大問題」的問題居然被這段話隨隨便便地打發了。這感覺是何等的操蛋!簡直就像別人答應請我吃一頓大餐,然後找了家小餐館點蔥花煎蛋和白米飯一樣。「讓煩惱傷害不到任何人」是什麼啊!你有本事說風涼話,你有本事開發起效比SSRIs快的抗抑鬱葯啊!行,不談疾病,說點別的例子吧。如果你是一個生活在20世紀初的中國的知識青年,你可能會因祖國的現狀而煩惱。如果這煩惱讓你睡得不安穩,你的煩惱就「傷害」了你;如果你打算參加某些活動,你的煩惱就「傷害」了錦衣玉食的上層階級。但是,你顯然不是個缺乏智慧的人。煩惱作為一種情緒,有進化上的來源:在那些我們會本能地煩惱的情景下,大部分時候煩惱都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一時的煩惱,可以給我們帶來長時間的生活的改善。
4,禪師在寺院空地上灑了些蜜,許多蒼蠅趕來,因捨不得走被蜜粘住了腳,再也飛不起來,禪師誡諭:貪婪是許多災禍的根源。
禪宗小清新派的「哲理寓言」的例子。
對於這位禪師,我真想回一句「貪婪也是許多幸福的根源」。當然這樣的回應有賭氣的成分,因為什麼樣的行為會被界定為「貪婪」還是不清晰的。被粘住腳的蒼蠅說不定還沒吃飽呢(笑)。沒有個人的貪婪,現代的市場經濟恐怕不會那麼繁榮。有人會願意留在計劃經濟時代過苦日子嗎?確實,貪婪帶來了很多災禍,但災禍不是它必然帶來的東西。我建議我們謹慎地貪婪,用看待賭博的心態看待它:估計能賺,就動手;估計要虧,就收手。
5,禪詩-《行看流水坐看雲》:閑居無事可評論,一柱清香自得聞。睡起有茶飢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了庵清欲。
「禪詩」的例子。(可能並不典型)
很簡單——這種生活不是誰都能享受的。米、茶葉由農民生產,香、成品茶、房屋依賴於手工業者。你有閑錢小清新,廣大勞動人民可沒有。你出來炫耀一下沒問題,但你要是覺得你活得很有哲理,那就算了吧。6,禪師:胃與腳誰力氣大?弟子:腳,腳能搬動肚子。禪師:若胃不提供營養,腳搬得動嗎?事物各有所長,沒絕對一說。
又一則「禪語」。
禪師我腦子不靈光你別騙我,我們在討論的是力氣,沒提消化能力。如果把「力氣」解釋成寬泛的「功能」,那顯然具有不同功能的器官是無法比較的,禪師問了個像「洗衣機和空調誰的功能強大」這樣的廢問題。對於「胃與腳誰力氣大」,我願意相信沒有正常人會在一開始把「力氣」理解為「功能」。另外,這個弟子的回答也是奇怪。如果要他比較一個成年人的手和一個兒童的手的力氣,不知道他會不會因為「兒童的手能舉起成年人的手」而說兒童的手的力氣大。正確的比較方法應該是尋找一個重物,使得兩者一個可以舉起它,一個無法舉起它。7,佛陀從不勉強別人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訴眾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惡?善惡還是要自己去選擇,生命還是要自己去掌握。
再來一個「禪語」吧。我就直接吐槽了。
佛陀只是告訴眾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惡?認識善惡還是得靠眾生多了解一些其他的倫理學理論,再了解一些元倫理學學說,然後做出自己的選擇,並為自己的觀點辯護。8,【寓言典故】從象箸推去
紂王做了一雙象牙筷子,箕子見了十分擔憂。他認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會用陶罐土碗盛飯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來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絕不會來盛小米蔬菜,務必裝象尾豹胎一類的山珍海味了;吃了象尾豹胎,就再也不會穿粗布住茅房,一定要穿錦衣、居大廈。這樣下去,享受的慾望就會不斷的擴大,必然要用天下民脂民膏來填飽一個人的慾望,國家就危在旦夕了。果然,紂王最後就亡了國。因此,所謂聖人就是見微知著,從端倪推測後果。[簡要分析]未來事物是將來才出現的,但人們可以想像未來事物的狀態,對事物發展的趨勢作出預見,對自己將要採取的行動提出計劃方案。這樣的意識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箕子的擔心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從「象箸」推出來的,是「從端倪推測後果」,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哲學寓言」的例子,下面還帶有「分析」。
槽點就在「一定」、「務必」、「必然」這些字眼。這算是「哲學寓言」?根本就是違反哲學常識的。箕子的推理現在被稱作「滑坡推理」,是非形式謬誤的一種。9,【寓言典故】偷雞賊
有個人專門偷鄰居的雞。有人勸告他:「快不要偷了,這是不道德的。」他說:「我決心痛改前非,不過我偷癮很重,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難。這樣吧,從今天起我減少到一月偷一隻,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明知是不道德的事,就應及早改正,為什麼還要等到明年呢?」[簡要分析]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故事中的主人公明明知道是錯的,為什麼不及時改正、還要等到明年呢?
又是一個「哲學寓言」。
意識也是有局限性的OK?分析的人一定不知道偷竊癖。一個心理學本科的朋友是這樣告訴我的:「事實就是任何事情一下子直接做出完全的改變很容易產生大問題,循序漸進的改變是一個很重要的適應手段。」下面,我補充一下評論中提到的例子,還有其他答主所舉的例子。
如果不希望你舉的例子在下面出現,請聯繫我。抱歉。10,愛你選擇的,選擇你愛的。
感謝 @大春馮 提供這個例子。
這確實是一句流傳挺廣的「哲理名言」。我們先來看它的後半句:「選擇你愛的」。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不太現實了。舉個例子,我要買一台新手機,為了做到「選擇我愛的」,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比較不同型號的手機,看它們的參數,看別人的測評,看別人的使用感受。即使如此,我也不能保證我能「選擇我愛的」——上手之後還是可能會發現各種意料之外的問題。大部分人買手機並不會去做如此細緻的準備,對他們來說這樣耗費時間確實不值得。他們有別的事情(也許是更重要的選擇)要做。「愛你選擇的」又如何呢?我買錯了手機,我的手機不能滿足我的需求,我為何還要愛它?換一個顯然更好。在做出一些重大決定時,這句話又怎麼樣呢?比如選擇大學專業、選擇工作單位、選擇人生伴侶。我必須要「選擇我愛的」嗎?不一定,為了更好的就業前景選擇一個並不喜歡的專業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每天8小時之外的人生依舊激動人心。在婚姻方面,我是建議大家選擇自己愛著的人的。但是,情況類似於上面所說:你可能在婚後才發現自己並不愛TA(錯不一定在你,TA可能是在婚後才變得討厭的)。這個時候,你是要愛你選擇的現任伴侶,還是選擇你愛的下一任呢?根據前半句和後半句竟然可以做出相反的行動。如果是「愛你選擇的」優先,那些二婚後才獲得幸福的人難道錯了嗎?如果是「選擇你愛的」優先,那些在長年累月的相互容忍中接受了對方的人錯了嗎?
11,死都不怕了,還怕活著嗎
@鬼木知 舉的例子。
首先,千萬不要對有自殺傾向的人說這句話。它只會讓情況更加糟糕。活著當然會有比死還可怕的時候。比如,當你認為你成了你的親人、朋友的一個累贅時。你活著,不能再給他們帶多大的益處,反倒需要他們的關心和照顧。「我死了,他們並沒有多少損失,而我活著,他們卻要為我勞心費力甚至傾家蕩產。」 這種「成為家人累贅」的想法和自殺傾向是正相關的(具體數據因為書不在手邊沒法給,歡迎補充)。這時候,死反而是一件沒那麼可怕的事情了。-----------------------------------------------------------------------------------------
例子就舉到這裡,下面我就發點感慨吧。
也許人類真的有「形而上學衝動」吧,要尋找哲理,要變得有智慧,要理解這個世界,是當今不少人追求的「心靈生活」的一部分。遺憾的是,這些人中的大部分沒有時間和精力(也可能是出於懶惰或是無人指引)去閱讀正經的哲學著作,而正經的哲學著作又恰恰是他們最需要的東西——哪怕是一本三四百頁的哲學教材,都能極大地改變他們對哲學的認識。這些沒有閱讀哲學著作的人,很大一部分開始尋找以上舉例的「哲學名言」。一部分人閱讀了非轉業的哲學著作或是與哲學無關的書後,往往又「心有所得」,開始製造這些「哲學名言」;一些商人看見了商機,開始出版這些東西——哲學名言語錄,或者非專業的哲學著作。在這場浩大的「研究哲學」的運動中,我國的傳統文化精華被發揚光大,諸子百家,佛門高僧,南山隱士,詩詞名家,統統被燉成一鍋大雞湯,餵養著求知心切的中華兒女。一些大哲學家的「思想精華」也被拆成一句又一句、一小段又一小段的「哲學名句」,可以隨時引用出來裝逼,極大地方便了渴望提升逼格的人民群眾。
那些沒有尋找哲理的人們呢?他們實際上也有他們的一套「哲學」。這些東西,教育晚輩、高談闊論、安慰朋友、批判敵人都用得上,怎麼能沒有。既然沒有求索的意願,自然是張口就來、人云亦云了。含糊其辭不是罪過,——哲學本來就是含糊的!對方沒聽懂,那是對方太笨!前後矛盾也毫不在乎——你要用心體會啊,這實際上不矛盾,就算矛盾了,矛盾也正是我的話的妙處!
這些人的「哲學」就更加糟糕了。不要指望從他們口中得到什麼哲理。如果你想要尋找「哲理」,我會建議你從哲學教材開始,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我不建議你去向哲學界外的人求助——不是我因人廢言,我承認他們的話語中可能飄蕩著智慧的零星碎片,只是專業的哲學著作中有更多光芒璀璨的思想結晶。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身正不怕影子斜……
來都來了。(_ _).?o○
考上大學了好好玩,天天都可以玩。這是高三辛苦的結晶。——來自為高三鼓勵的畢業學生。我非常懷疑是本劣質學校的畢業後讀大專且不準備生本的學長寫的。
你沒辦法改變外界的環境,只能去改變你自己。
WTF?為什麼不能改變外界的環境?除了歷史規律以及經濟學規律等等不可違抗之外,所謂的沒辦法去改變外界的環境,只不過是你不想去推動它改變,不願意去推動它改變,不敢去推動它改變罷了。
似乎很有道理。實際上沒有任何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有錢人都不快樂
所有妄圖用一句話總結大道理的,通通都是。
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
我都是為了你好
要是每個人都給我1塊錢,我就有13億了。
等你考上大學,就輕鬆了!
(「考上大學」可以換成任何目標)
人丑就應該多讀書。(什麼因果關係,誰都應該多讀書)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
你人很好 ,只是我們不合適。(好還不合適?要找不好的?)
女孩的青春是青春,就可貴,男孩的青春就不是青春了?
這之間是要考慮機會成本的。不然你想一下為什麼女孩嫁豪門就是灰姑娘,男孩入豪門就是鳳凰男?人家姑娘願意和你坐自行車了,別讓人家哭,行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努力
壓歲錢媽媽幫你先存好,你後你要買啥媽媽買
推薦閱讀:
※在知乎上,一個問題是怎麼活躍起來的?
※知乎的"贊"是不是正在變成微博的"贊"?通過這樣的"贊"頂出來的答案會把知乎帶向何方?
※「怎樣一番體驗」體是怎樣流行開來的?
※上知乎提了一個有導向型的問題,結果被全部答主罵是什麼體驗?
※為什麼我的回答沒有人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