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社會一般如何看待人文社科知識豐富、喜歡分享的人?

我讀過幾本雜書,平時也喜歡被人科普。有個好朋友,每每談到一些他不知曉、我略知一二的東西時,但凡我略說一二,他便把我喚作「大拿」「大明白」「知乎小能手」「百度百科」等。

我當然不覺得多一些雜學知識是什麼壞事,只是雞賊地有一點疑問:是不是大部分人對這類人有一種排斥甚至厭惡的心理?


主流社會通常會認為此人裝逼。


這樣的人心裡的顧慮是——害怕在分享之後被別人不屑地說一句:就你能。

其實在隨意輕鬆的聊天場合中,適當的表現自己的知識面廣度是很加分的。關鍵在於表達的方式和尺度。知識本無過錯,但什麼時候被拿出來給人看、怎麼看,是件長期需要琢磨的事情。

比方說,朋友在討論一個話題時,你覺得他們的思路偏離了你知識儲備中的事實與真相,那下面有兩種選擇:

1、直截了當跟他們說:不對,其實應該是這樣的blablablabla......一次兩次大伙兒可能覺得你耿直(其實就是二),但是次數多了,有可能他們覺得一張嘴就會被你反駁,反而不想說話了;也有可能就會無視你,道理很簡單——聊個天,本來就是為了放鬆心情,話題扯到哪算哪,結果有個人非得跟你斤斤計較,你說這人討厭不?

2、用適當方式引著他們往你想要的方向走,我自己最常用的是舉例引喻,本來大伙兒對事情推斷的結果是A,但是我可以講個有意思的同類故事來說明:相似情況下事情可能會發展為B。這樣你不一定能夠改變他們的觀點,但至少為增加了他們思考的可能性和空間。

題主說人文知識比較豐富,其實這些知識都可以用比較好玩的說法帶出來,然後大家哈哈一笑便是了。比較殘酷和裸露的知識我在面對不太熟悉且較放鬆的朋友圈時不會表達出來,因為如果不是處在一個以探討交流的認真氛圍中,分享這些東西起到的反面效果會更大一些。

如果別人在分享一些我認為錯誤的東西,除了用上面的那些方法,我覺得也要學會克制自己說話的慾望。把你的知識儲備贈與別人其實有時不是件助人為善的事,信息極端不對稱的情況下,他們有可能會迷惑,也有可能因為誤解而對你這個人本身產生誤會。

最後,分享知識沒什麼不好的,但我一直認為,分享是因為你要抒發自身的表達慾望,對於別人來說,這也是一種承受。交流是雙向的,所以在分享自己的同時,也應該邀請他人分享他們的經歷和故事,這是禮貌。


邀請我幹啥玩意。

目前排名第一的就是正確答案。嗯,會覺得在裝逼。

而且人家用不著你來「分享」,他們有百度。

術業有專攻,都是愛看書的也不一定能嘮一起去。

我那位愛看《史記》、《資治通鑒》,號稱中華書局一生推的朋友,嘮她的看書心得時我也理解不了。

不過我還挺願意聽她扯犢子的。

但是試想一下,當她和社會中廣大文盲嘮嗑時,如果以「《漢書》中記載過這麼一件事兒……」作為前綴,對方估計得在心裡直翻白眼,儘管她就是簡單舉個栗子而已。

我們也是費了些心思,才讓她把「最近想要什麼禮物?」這種問題的答案從「老子要買那套古代軍事地圖冊!」變成「喜歡一個包包很久了呢!」


沉默是金不是瞎說的。


關於是否厭惡:

如果你人文社科知識特別豐富,別人不會厭惡,最多會嫉妒。別人厭惡不厭惡關鍵在於你把你的知識、認知傳遞給他人的過程。

如果你是無意間表露自己豐富的知識,別人可能會覺得你博學;如果別人在遇到某些困惑的時候,你能用你的知識幫人家答疑解惑,人家也會對你心存感激;但是有事沒事兒的你就想炫耀你那僅有的別人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東西,我想很多人都會厭煩。再者,朋友很多,有的可以聊工作,有的可以聊音樂,有的只能聊聊家常。

要想別人不厭惡,就在合適的時間用合適的方式對合適的人說合適的話。人情世故罷了。

關於是否排斥:

分人。如果你學富五車,面對淺薄、狹隘又愛嫉妒的人很可能遭到排擠;面對門下食客三千的呂不韋,很可能成為座上賓,說不定還能參與編著《呂氏春秋》。但這就不是你所說的現在的主流社會了。


用你自己的知識解決你自己的問題吧,畢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終究還是要為自己的稻粱謀的,如果只是抬杠或扯皮,不如早圖。


幫人科個普還得怕被說裝逼,做人真難


以前覺得人家說得不對我會去更正一下,告訴他們其實是巴拉巴拉什麼樣子的。後來我發現人家根本不愛聽你這些,所以就開始僅僅是聽人家聊天了!


其實不在於你怎麼說,在於你怎麼做。如果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得足夠好,說的好會增色。但該做的事情庸庸碌碌,在別人眼裡就是眼高手低,愛顯擺。


一般觀點:男人賣弄學問等同於女人賣弄風騷


先佔坑

其實,這是興趣愛好的問題。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擅長的領域,而且大部分人對他人擅長的領域是缺乏興趣的。


大多數人談起這些人文社科知識都是為了瞎聊天的,和「今天天氣真不錯啊,呵呵呵……」是一個意思。但我們這種書獃子就是會認真(廢話,不認真的話為啥要讀那麼多書呢!),沒辦法的事兒,努力鍛煉自制力來閉上自己的臭嘴吧。


不知如何定義「主流社會」,不過大部分人,哪怕是在學術圈裡也有許多人,並不喜歡被熟人「教育」、「補課」或「糾正」,尤其是有第三人在場時。人性中「淺薄狹隘善妒「的成分不低,只是看他的教養是否允許他表現出來罷了。

所以,熱愛分享的人,分享給可以真正交流、仍然有求知慾的人就好了。在日常生活中遇不到,就上網吧。


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你只是略知一二。

如果你是真是一個方向的大拿,你說出來的話就不僅僅是反駁別人了,你可以用你的知識證明他人的錯誤,這時候,如果不是強詞奪理的人一般都會承認錯誤的。

而其他情況,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推薦閱讀:

請問你怎麼看普遍存在的「有知識沒文化」?
你是怎麼評價知乎這個軟體的?
神鵰俠侶中金輪法王曾評價楊過的武功多爾不精,雜而不純,但楊過後來自創黯然銷魂掌,他是怎麼做到的?
怎樣更好的拓展自己的視野或眼界?
如何更好地理解及運用「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TAG:文化差異 | 知識 | 冷知識 | 主流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