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婚姻是否已經全面走向階層固化?
90後的婚姻是否已經存在階層固化的情況?
我看世界歷史,印度的種姓制度嚴格限定了不同階層的婚姻流動。而在中國,本來是作為階層流動手段的婚姻,這個功能好像也在慢慢消失。我本人觀察周邊的情況而言,周圍的同學基本上都是門當戶對的情況。像我個人,94年的,上海戶口(算是滬一代,父母是50後和60後,湖南和浙江人),小學初中的靜安的市西,高中在上海中學,算是典型的優等生了。家裡情況非大富大貴,也算中上水平,當然,就周圍的圈子來看,也就普通。本科全美Top10,念得爛大街的金融,輔修經濟。Master在全美最好的商學院之一。我的兩個男友,一個是廣東的,但是北方人,家裡是搞法律的,還有一個是浙江做外貿生意的,基本上家裡資產都是過千萬的。雖然地域不一樣,但是相似的背景,相似的經歷讓我們覺得沒有什麼隔閡。而我的父母呢?就完全不一樣,門不當戶不對的。我爸當年認識我媽的時候,他已經工作了,在浙江的一個工廠工作,我媽當時還在上大學,他們年齡差六歲,我爸是縣城的普通家庭,我媽家裡算是書香門第,但是在80年代末那個時候,也走到一起了。他們也會和我講,他們年輕的時候交際圈都和現在不一樣,各種背景的都有,幹部子弟,部隊的,農家子弟之類的都挺多,不像現在就是大家背景差不多。所以,這個就直接影響到婚姻了嗎?這個情況是什麼時候不知不覺就開始了呢?
這個結論基本沒有問題。
縱觀歷史,固化其實是主流,劇烈的階層變動反而是罕見的。一個完善的社會結構應當是穩定的,能夠滿足各個階層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的各類需求。而一旦社會結構不穩定,要麼是政治環境的變動,要麼是經濟結構的變動,前者是意識形態的作用,後者則是新的生產力革命帶來的春潮湧動。
就中國過去的幾十年間來看,發生了比較大的兩次風潮。
第一次是1960到1980年代的十幾年間。那個年代,社會頂層精英的子女得以在最底層的窯洞或者北大荒的木屋裡和農民同吃住,在這段時期的後半段,木匠的兒子也、高知子女,幹部子弟也可以在一個文工團渡過自己的《芳華》歲月。
第二次是1980年到2010年的三十年間,這個階段,河南農村出身的勞改犯能夠在短短十幾年間做到在京城拿地,和諸多權貴過從甚密;杭州的教師,能夠在十幾年的時間從18個人的小團隊做到在美國上市。
這兩次階層劇變運動,帶來的是中國各階層人口出現了短暫的融合,這在歷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人口的融合帶來的影響是多方位的,人際宗族,婚姻乃至教育都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說回到婚姻上,這裡分為幾種情況:
第一類是不同原生階層的人在一個熔爐中完成了鍛造,在他們安於現狀且彼此熟悉了熔爐的環境之後,便選擇了聯姻。這個熔爐可能是下放農村,可能是部隊環境,人是有惰性的,時間足夠長的話,很有可能會讓他們選擇安定下來。這個角度來說,婚姻並沒有成為階層流通的手段,而是成為了一種階層流通、穩定下來的標誌。
第二類則正好與之相反。人是有惰性,偏好穩定,但同樣有尋求折騰的動機。第一類的婚姻多半出於被動,那麼第二類則是門戶大開之後的蠢蠢欲動,當一個社會環境擁有足夠的容量時,必然會出現一批人從低層流向高層,而在高層穩定住之後,被高層的人選中從而完成婚姻的配對,這種配對是一種利益的交換,在階層流通中相當於一種合同契約,階層流通的一半在這之前就已經完成了,而另一半則需要通過一張結婚證得以確立和穩固。
第三類則更為複雜,可以說結合了婚姻的古典式的功能和當下的實際情況。婚姻的一個原始的功能是被上層社會拿來作為改良基因或者防止自身朽化的手段,某種程度上既有花瓶的功用,又有改變自身種群多樣性的考量。因此,美貌在無論在哪個歷史時期,都是一種硬通貨。
與從前不同的是,美貌以前只能靠上層去尋找,如今則是雙向的選擇,被選擇的一方通過某一類平台的展示,一方面被上層所認識,另一方面平台的展現也提高了自身的溢價水平。
大家熟悉的跳水運動員,香港名模,著名電視台主播嫁入豪門都屬於這一類。再比如,一個女主播雖然有著極其混亂的過往,但是通過直播平台洗白,成為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網紅,然後以被一個人傻錢多,偏愛網紅臉的土豪娶進門。
當然,第三類是目前來說比較興盛的一種,但是範圍太狹窄了,第一類現在基本上絕跡,第二類越來越罕見了。
我們父母或者稍微大一點年齡的那一代,第一二類都很多。
比如我父親,就屬於第二類,從浙江農村考上大學,因為工作的原因,認識了我媽,我媽家也算是大家族,因為對我爸的人品和業務能力都很欣賞,兩人走到了一起。
但是現在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少了。
原因有幾個:
第一個是教育領域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我父親每年會有公益活動,會跑很多地方的農村,主要是對接浙江的中小學,因為之前工作的緣故,他對這些地方很了解。
有一次他跟我說:如果是現在,他肯定考不上一本。因為先進的農村地區教育,比起之前真的天壤之別,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農村基礎教育,比起現在真的要好很多。因為歷史原因,很多的知識分子都下放到了農村,農村娃無形中受了益;現在呢?農村的師資力量是在倒退的。
以此同時,兩極化的另一端,發達地區的教育則比原來更好。在農村地區師資吃緊的形勢下,人大附中的教師招聘則把標準提高到了清北海歸博士的水平。這只是一個縮影,現實是,教育作為階段流動的手段,在極大的弱化。那份香港某大學的社會研究報告,以北京大學和蘇州大學為例子,作為全國性的精英大學,和地方性的精英大學,農村生源在過去的三十年里不斷減少。
所以很多窮小子根本無法通過教育來到更大的世界,和白富美們邂逅,連見到的機會也沒有,更談不上結婚了。
教育之路被堵死,其它的路徑也漸漸進入了穩定期。小學畢業,勞改犯,社會閑散人員在九十年代的那一波商業浪潮中的上位者中佔了相當大的比例,雖然這些人的百度百科詞條上,都人五人六、堂而皇之的寫著名校的履歷,但不用說都是後期的補丁。
但今天,你已經很難再複製這條路了。如果不能在自身價值的提升上達到融入主流的標準,那麼高層的人為什麼要和你訂立契約呢?
除此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阻礙了不同階層人的婚姻流通。
信息時代帶來的「品味隔絕」和「信息鴻溝」讓社會階層不同的人在之前的二十多年裡完成了截然不同的信息積累。
在互聯網時代沒有到來之前,文化管制尚未放開的過去。兩個20歲年輕人之間的差別,用幾個月的時間就能彌補,無非是細微的生活習慣和一些「知道和不知道的認知漏洞」。《芳華》裡面的何小萍,在進入了文工團之後,最高興的事情是:從不能每天洗澡到可以天天洗澡,並不算是什麼本質的差別。
不過這一切,早已今非昔比。
信息時代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夠滿足一個人的正面需求,又能放縱一個人的劣根性;互聯網是一個養豬場,把不同的人分割在不同的圈裡面,儘管只有一牆之隔,但是彼此之間看不到另外一個圈子裡在做什麼。
當快手少年么在城鄉結合部痴迷於種種非主流的搞笑視頻的時候,和他們同齡的另一部分人正在知乎上接受著「更大世界」的滋養,而另一部分人則衝破了阻礙,在INS和湯不熱上接受著全球化娛樂浪潮帶來的衝擊。
而當快手少年們還在繼續看著楊檸檬時,和他們同齡的另一部分人則把貝交全集,巴赫平均律十字箴言都刷了十幾遍,而另一部分人,則在星巴克昏黃的燈光下優雅地敲出了幾行代碼,就瞬間把快手少年們的特徵數據收入囊中....
信息固化,作為階層固化的一個標誌,比起物質或者階層的差距更為難以彌補。一個從來沒有吃過西餐的人,五分鐘就能讓她入門。一個沒有見過衛洗麗的人,用了一次也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長久積累帶來的信息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
即便從知道到不知道,也無法輕易改變三觀乃至氣質。
當然,這不絕對。譬如劉強東,作為一個10歲才第一次見到電燈泡的農村娃,成功多年之後早已完成了蛻變,生活方式完全是西式的。為了健康,他保持健身和游泳,甚至在家只做西餐,因為中餐講究重油,不夠健康。但是這個過程花了多久?至少十年以上。
但有多少人能走這條路呢?即便在你剛剛脫離失敗,打上了物質或者階層躍遷的合格證,你真的能夠愉快的和白富美們愉快地玩耍交談?
在八十年代,這個成本也就是一盤鄧麗君或者一套霹靂舞的水平,如今呢?
而題主也提到了:之前的兩個男友都是家境相仿,雖然地域不同,但是感覺沒有隔閡。越來越感覺,如今這個年代,地域的因素越來越不重要。這個趨勢,越往上層,影響因素越小,信息因素越大。
而婚姻,實力懸殊的配對畢竟是少數。
實力懸殊,意味著在某一個方面無限大,類似於非誠勿擾中的「爆燈」,譬如馬雲,即便他的性格再差,三觀再渣,甚至長相比現在還丑10分,如果哪一天放開徵婚,應徵者照樣成群結隊,絡繹不絕。
但是在實力均等的情況下,兩個人的信息差異造成的一連串差異,就會讓一樁在八九十年代會成的婚姻在如今這個年代泡湯。無論是性格衝突,消費方式不合,很多觀點談不攏很大程度上是信息差異的問題,這個潛移默化的影響比起物質上的逆襲更難以消除。
一個人可以鯉魚跳龍門,成為名校學生;一個人可以一夜爆發,從無產者成為土豪;但是一個快手青年,卻很那通過泡一個月的星巴克,聽一個月的交響樂,培養出自己一身的「小布爾喬亞細菌」,然後優雅赴約,像泰坦尼克號里的jack一樣,舉起高腳杯,極富自信地對著在座的說一句:
To make each day count.
不同意立黨的觀點。
六七十年代,婚姻雖然很有一點門當戶對的現象,但是已經很微弱,逐漸走向消亡。解放前門當戶對很嚴重,不可能一下子消除乾淨,鏟一座山能立即剷平?所以到了六七十年代,還殘留一點門當戶對的現象很正常。而改開之後,貧富差距逐漸拉大,沒消除乾淨的門當戶對自然也就跟著漲了起來。這個過程是一個波浪線,高--低--高。
門當戶對的出現,是隨著貧富分化的產生而產生的。誰都想強強聯手,強的願意和弱的聯手?
解放前,貧富差距嚴重,自然門當戶對嚴重。六七十年代,貧富差距已經基本消失,不存在階級,而且逐漸打破官民壁壘、城鄉壁壘、知識分子和體力勞動者的壁壘,所以門當戶對現象就很弱。改開後貧富差距復起,階級又現,並且以尊重知識為幌子,當官的地位、知識分子的地位坐上了火箭,蹭蹭往上竄,工人農民又被踩到十八層地獄,回到勞心者治人的時代,門當戶對現象也就跟著愈演愈烈了。
不消滅階級,不消滅貧富差距,不打破各種壁壘,這種現象就會永遠存在。你為什麼會產生一種「80後、70後、60後的婚姻沒有階級固化」的錯覺?
你以為當年大國企和頂級事業單位的員工,重要機關的職員,願意隨便找個公交車售票員、國營飯館服務員結婚?
你以為80後的BAT的資深程序員當年是跟三本畢業的車間工人、燙頭小妹結婚?
你以為60後、70後、80後當年隨隨便便就能跟當年的幹部子弟、紅二紅三代們、先富起來的那批人戀愛結婚了?
我覺得題主會產生這種觀念,主要是對「書香門第」產生了誤解。我不覺得工廠工作的配不上「書香門第」,尤其是當年很多家庭當了兩代中小學老師就好意思說是「書香門第」了——就好比現在你拿個本科學歷就說自己「有文化」,還不讓人笑掉大牙?
更新2:我真的不在乎身高……
我的要求:211本科、或者211碩士(本科無所謂),長相前25%(p後好看),處女,性格正常(不作),願意生孩子。
女方家庭條件,不是欠百萬賭債那種,都行。
這樣真的算很高嗎?
更新:評論里很多人說我要求太高,可我感覺我這回答里根本就沒提要求的事啊。
最後那一段就是我的一個吐槽,我覺得我個人183,985本,處男,與我的條件等價的女生差不多相當於172,985本,處女吧。可按知乎的輿論,前一個如果沒房子好像就是一文不值,後面的那個甭管有沒有房子都是條件優越,可以挑挑揀揀。
我不理解為什麼是這樣,我覺得社會不應該是這樣。
我這樣的要求,還有希望結婚嗎?
這個問題是我提的,裡面說了我的要求,如果各位感興趣希望可以得到各位的指教,謝謝。
原答案:
作為95後,我覺得自己根本就沒法結婚了。
知乎看多了,真的不知道我這一輩(95後)直男該怎麼活。
本人山東臨沂(1000萬人口,差不多算三線里的大城市了)出身,183,家庭年收入10萬左右吧,在當地也還行,但是家裡人確實都很沒文化。資產的話,15年股災損失挺大,目前家裡臨沂一套房,還有30萬左右的存款。
個人市文科三十來名(兩萬多文科考生),985經管在讀,我覺得我已經挺努力了,但這好像並沒有什麼卵用。
只要你投胎水平的不夠好,三線出身,家裡沒千萬資產,長得不帥,智商不是高的讓人髮指。
那你就算很努力,一路奮鬥到985,畢業進個不錯的公司,月入1萬+,還是買不起房子。以前還只是覺得自己就算買不起北上廣深,混不下去還可以去青島,結果今年二線的這一輪,唉。
現在青島市區的學區房都要將近三萬五了,而我又不是學計算機的,所以覺得自己青島的婚房都買不起。
所以我怎麼結婚?憑什麼結婚?
如果留在大城市,
按知乎的標準,我咋覺得我這種人連二本畢業,月收4千,p後不錯不p一般的女孩都配不上了。
好像我這水平只能去娶高中都沒上過的飯店服務員或者富士康女工。回老家的話,
因為正如 @鄧鉑鋆 老師在某個回答里說的,回山東的只有三種人,1是家裡有人的,2是腦子有坑的,3是腦子有坑以為自己家裡有人的。
我個人感覺真的遇不到可以結婚的姑娘。
出身差不多的、家裡沒人的,稍微出色一點的姑娘都想留在大城市,對那些姑娘來說,留在大城市確實比回來要強得多啊。二本以上可能就不回來了,留在老家的那些,我真的不怎麼喜歡。
至於出身比較好的、家裡有人的那些姑娘,大概看不上我吧,畢竟長得不帥。
而且作為受山東封建傳統荼毒已深的直男,我一直想不開處女情結,總覺得第一次是個儀式,mean something,這下估計更是完犢子。
我這種人該怎麼結婚啊?
如果我是個女生,小康家庭,家裡和諧,雙親健康,985本科,172,還是處女,P後不錯,會不會好嫁的多?
謝邀
其實和很多人想的不同,90後婚姻並不是已走向階層固化,而是回歸「門當戶對」。因為「門當戶對」,從來都沒有真正消失過;或者說實質性的「門當戶對」一直存在,只不過變換著不同的面目,以不同的面目示人。
在你認為「門當戶對」似乎並不存在的那個年代,它名字可能叫做「家庭出身」,或者叫做「階級成分」。
階級,可比「階層」可怕多了。
革干出身的女孩子,會和一個惡霸地主的後代結婚嗎?
貧下中農家的子女,會和一個有說不清的歷史問題的家庭的孩子修成正果嗎?
怕是很難罷。
就連《芳華》里小萍入學的時候,劉峰還特意說,我給你的出身填了革干;而同為軍二代的郝淑雯和陳燦在一起後,高興地和蕭穗子說,「我們門當戶對。」
看,「門當戶對」消失了嗎?沒有。
當然,還有某些更極端的情況,一個山東的農民在沒有介紹信和正當理由的情況下,恐怕很難獲得進入北京的機會,就更別提和一個城裡姑娘談戀愛了。甚至在某些荒唐的歲月里,還有諸如「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之類的無理標語。
只有「門當戶對」的人,才有可能相遇。
說完這些,我們再看看題主父母的情況。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讀過新華字典里的那句話,「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令尊在80年代是一名光榮的工人,咱們工人有力量;令堂是80年代的大學生,正兒八經的天之驕子。翻譯成2017年的通用漢語,這就是一名金融從業者與國外高等院校留學生的結合,再或者是壟斷性國企員工和知名大學研究生之間的婚姻。
門不當,戶不對嗎?
我和題主算是同齡人,我父母的經歷雖也大致相仿,但卻多了一些例外。
我父親是80年代末的大學教師,家在農村;母親是百貨公司的售貨員,幹部子弟。在那個年代,普通的大學老師並不是什麼讓人羨慕的職業。父親的發小現在是北京某雙一流高校的博導,談起那個年代,常開玩笑說:那時候的青年教師,人人都在擔心能不能娶上老婆。
所以不難看出,父母的婚姻其實頗不被人看好,認為其「門不當,戶不對」,甚至還有人開玩笑說,「找個老師有啥用,一個月掙不了幾個錢,還能指望他往家裡順粉筆頭不成?」而母親卻在父親學校進修的時候,被父親的學識和耐心征服,甘願嫁給父親,「我就圖他是個大學生,有文化,以後有了孩子能教育好。」
我為什麼要說我父母的事情呢,因為這恰恰是一個「門不當,戶不對」的所謂「跨階層」戀愛。
近幾年來,從知乎開始,所謂「階層固化」的話題層出不窮,愈演愈烈,引得無數年輕人焦慮難耐。這些論調,其實有些到道理,乍看新鮮;但是仔細看來,卻更多的是一些所謂「焦慮經濟」的產物。
哪個年代又沒有「階層固化」呢?莫言要是不當兵,可能連飯都吃不飽;考不上大學,多少人只能繼續待在農村做農民。那些數得上名字的那些大佬,每個人的發家故事,似乎都或多或少隱藏了那些個給過他幫助的長輩們。
而我們現在之所以覺得,「階層固化」更嚴重了,也無非是我們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生活在找工作要靠分配的年代。
當然,在過去的十幾年裡,由於社會轉型,經濟發展,很多人享受到了社會發展的紅利,實現了所謂的「階層上升」。但是大家不妨回頭看一下,上升後自身所處在社會中的比例,是不是還是那個比例?而那些能夠上升的人,哪一個不是經歷過一番拼搏?
現在的所謂「階層固化」就真的那麼恐怖嗎?
高考需要提前政審,取得某些資格才能參加考試嗎?找工作需要聽天由命,進行分配嗎?進城務工,還會被收容嗎(雖然我是D端人口)?出國要層層審核,學成就必須回國報道嗎?創業還需要忍受白眼,飽受人們對所謂「個體」的非議嗎?
只是,沒有人從幾十年後跑過來告訴你,「喂,你享受到了紅利,家裡現在有好幾套房。」
其實,「階層固化」是一個自我奮鬥的過程,過去有「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以後還會有。如果我們把婚姻看作是一場交換的話,家境當然是一部分,但是也要考慮到自我的奮鬥呀。
「階層固化」,總比「階級固化」強;而所謂「門當戶對」的篩選,從未遠離我們,只不過化成了各種各樣的標準,變成了各種各樣的面目。
願所有人,都能擺脫思維僵化。
不說固不固化。家裡年收入大概6到7萬。父親開了20年計程車,一身病,快開不了了。母親不工作,家裡沒有存款,還有十幾年的房貸。想在現在的二線城市買房,不可能。現在生活費較之前寬裕了許多,1200左右,減去學藝術每月的開支,所剩無幾,現在在大學不太敢談戀愛,一是總覺得自己配不上,二是怕委屈了人家姑娘,憑什麼人家要陪你過苦日子?和我一樣家境的,內向的人很多,戀愛真的都是奢侈,結婚就更是無從談起。回老家讓人家介紹個?不好意思,從小周圍的親戚就沒人看得起我家,介紹真是。。總之,自己混不出來,就只有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評論區的諸位說話也是想當然了,頗有何不食肉糜之感。照您們這麼說,是不是窮人家的孩子連生而為人的自主選擇權都沒了,要靠您們幫忙選擇?我的原生家庭只能限制我想做什麼,不能決定我想做什麼。只是覺得有些天賦,有興趣,並且就是想看看自己在藝術界能爬多高。並且對這個圈子不了解的,也請別咋咋呼呼地胡亂評論。我是窮,但我鄙視這種由來已久的小市民思想。
其實每個時期的婚姻都是階層固化的。那為什麼我們會覺得60後、70後和80後的婚姻,沒有90後那麼階層固化呢?
只是因為,每個時代,區分階層的方法不一樣。我們以現在的階層觀去看之前的時代,自然會出現偏差。
上世紀50、60、70年代,那個時候,區分階層很大程度看出身。貧下中農、工人階級是好出身,地主是不好的出身。所以,那個時候,工人階級這個階層出身的人,會和地主出身的人結婚嗎?答案顯然是鳳毛麟角。
上世紀80年代,出身變的沒那麼重要。我身邊很多人都是80年代結婚的。那個時候看啥?我感覺最重要的是戶口。 那個時候不像現在,現在農村戶口比城市戶口值錢。那個時候城市戶口比農村戶口值錢多了。糧票還沒取消,啥都統購統銷,城市戶口有糧油肉供給,有更好的醫療條件和教育條件。而農村戶口還要交公糧。農民的孩子唯一拿到城市戶口的辦法,只有讀書考中專/大學一條路。所以,那個時候擁有城市戶口的人和農村戶口的人結婚,也是鳳毛麟角。
而90年代至今呢?階層越來越以金錢來區分。所以現在的婚姻越來越看經濟實力。以經濟能力來判斷門當戶對。
所以每個時代的婚姻,都是階層固化的。
其實,無論哪個年代,說來說去,大多數人,都是「利益」二字。只是,每個時代,這兩個字的定義不一樣罷了。時至今日,「城鎮戶口」、「糧票」、「公糧」這樣的概念,早就從我們生活中消失,或者變得無關緊要了。但是,其實這些都是劃時代的變革。年輕人們,現在很難想像,當年那些東西意味著多大的利益,所以自然會覺得當時的婚姻顯得不那麼階層固化。
最後,想感嘆一下。這幾十年,中國真的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或許,幾十年後,現在結婚標配的「房子」、「車子」這樣的東西,也會像原來的「戶口」一樣,讓後人難以理解吧。10年前,已經有前輩告訴過大家了:租房,找雞,中國青年的唯一出路。你們不聽,當然會在婚姻問題上頭破血流,就會在意自己和配偶的生活階層,就會焦慮就會禿頂,就會讓你的小孩也無盡重複你的煩惱,你們就會逐漸失去無產階級的革命性,變成愁房貸愁學費怕裁員又無限緬懷18歲的中產階級費拉,這都是毅種循環。
是的。
因為90後這一代成長起來的,中國貧富差距已經大到不同階層的人幾乎是不同的世界也很少能有什麼交集。
上一代人農村學子考上大學的比例遠遠高於90後這一代人。
貧富差距造成的巨大隔閡,除了生活方式還有三觀。
階層不同的人即使在同一個教室也很難成為特別好的朋友,消費方式都不同,比如你的同學假期去歐洲旅遊我要回家種地。我們也許可以聊很多話題,也可以做到互相尊重,但是生活的軌跡重合的部分太少。
家庭的阻力也是一個。中產階級的焦慮,讓他們傾向於找門當戶對的,很多希望是往上找實現越級的。看知乎各種提問我這條件可以找什麼對象的問題我都懷疑是不是到了天涯。
上層階級接觸的太少,中層偏上吧,就是那種隱形富豪,高幹子弟,他們其中幾個跟我說過,現在漂亮的太多了,結婚還是想找知書達理的。
他們社交圈裡的女孩幾乎也都是背景相似,牛津數學系畢業在倫敦投行的自然很難看上城市普通背景的女孩,他喜歡歌劇喜歡騎馬喜歡滑雪喜歡跑車喜歡租個遊艇帶著朋友出海爬梯,你從小都沒有接觸過長大後工資也支撐不起這些昂貴的愛好。他喜歡的是來自香港父母都是高管家裡有跑馬場股份很輕鬆就能安排到他們投行工作的白富美,背景強大到英國的老外都各種諂媚花式誇讚。
走的時候妹子送給同事的小禮物是LV錢包高檔瓷器,送給他精緻的袖扣,平時還能和他一起去騎馬,說起家裡在香港養的馬他都很羨慕。這個男生回國大批大批上海小康中產階級顏值學歷俱佳的妹子約他吃飯聊天喝咖啡,投懷送抱的不在少數,但是這些妹子的背景註定了很難成為他的理想伴侶。
貧困農村地區或者小城市普通家庭的男生要追到上文中城市獨生女的概率小之又小。就算他們努力讀書一路讀到985,很多也拿不出上海的首付,妹子們也覺得吃虧,詳情見之前有個問題,農村來的男生問父母不讓他找城市獨生女,下面一水兒城市獨生女現身說法。階級的隔絕甚至仇視比我想像中還要大。平時非常有教養見過世面的優質女們紛紛露出市儈的一面,非常擔心有人覬覦她們的財產配不上她們的優秀。這些想法可以理解,但是上一輩人那種感情為重的婚姻觀已經在這個貧富差距巨大的社會活不下去了。
所以中上層找中上層,城市獨生女不要農村男,農村男生找農村妹...問題是很多農村男生也找不到農村妹子了,高價彩禮,這個我一個985專業全國第一的男生頭同學碰到過。他女朋友是上海二本本科,要結婚,過年提親,岳父放言彩禮20萬。本來要讀博的他也早早工作抓緊存錢。還有大部分外出打工的妹子留在外地,農村大齡青年找媳婦更加艱難,彩禮我老家山區女孩要15萬朝上,表哥萬般無奈也外出打工認識了一個工廠女孩才終於結了婚。
雖然有少部分跨越階層的婚姻,比我們班花,成績極好168高白瘦,爸媽是老師嫁了土豪現在安心在澳洲做闊太。也有城市中產階層的條件不錯的男生找了打工的妹子,這妹子也是非常漂亮性格溫婉。這些都有可能不過比例已經很低了。
我是農村人,男朋友也是農村的。不是沒有一線城市城市條件好的男生跟我表白,也有老家當地的幾個有兒子的有錢人覺得我學歷尚可上門跟我爸談過,我都覺得並不合適。家庭背景階級的不同造成的是方方面面的不同,結婚又是兩個家庭的事情,想想這些可能發生的矛盾我很絕望。
我和男朋友都是農村長大,愛讀書,一路也都讀到了還不錯的學校,他比我學霸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都差不多,消費觀念也一樣,很少為生活中的小事吵架。我很滿意也很省心。
也不是沒有羨慕過有錢人的生活,但是愛情是會在瑣碎的生活中被消磨殆盡的,我傾向於選擇一種讓自己和對方都幸福的生活方式。我有同學城市普通家庭嫁了一線城市有別墅的,她經常曬包包我們很羨慕,但是她也說過她不需要愛情。她老公只有周末會回家,平時都在市區。一個人守著包包鞋子大別墅她樂在其中我可能會發瘋。她實現了階級躍升,我選擇和男友一起奮鬥。本來大部分婚姻就是門當戶對,跨階層婚姻是少數,現在只是這些少數也越來越少而已。
看看歷史進程。70後大部分都窮,那個時代物質匱乏,看對方人不錯差一二個階層的人也可能結婚一起奮鬥,那代人年輕的時候機會也多,勤快奮鬥不少人跨越一二個階層,小日子過得不錯。
80後年輕的時候勉強趕上經濟快速發展的末班車(當然也有部分80後晚出生幾年沒趕上)倆個人一起奮鬥,運氣好趕上房地產紅利小日子還是能過得不錯。如果沒趕上,家裡又不能給予幫助,那基本是自求多福,大齡單身狗大部分如此。
90後進入社會,趕上的是經濟增長放緩,全球比爛大賽。不依靠家裡個人奮鬥出人頭地在適婚年齡(25-30歲左右)買房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婚姻的物質基礎沒有。又成長在物質相對豐富的時代,都是爹媽的寶,大部分是獨生子女,階層不同的人生活習慣,消費習慣,思維方式都差異很大,聊天都話不投機半句多,更別說戀愛結婚。婚姻的精神基礎也沒有。
信息時代,接收的信息量暴增,見多了門不當戶不對的悲劇。階層固化,經濟停滯,個人奮鬥改變命運跨越階層的可能性降低,婚姻門當戶對的趨勢會加劇。這是新常態,除非大規模戰爭洗牌或經濟生產力等有飛躍,不然階層固化的婚姻才是這個時代的正常現象
當然任何時代都有例外,大趨勢如此不代表個人也如此,貧賤夫妻百事哀多,富豪家族內鬥雞飛狗跳也多
想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清楚這些東西比思考國際啊,階層啊之類的宏大敘事,時代趨勢重要得多。雖然現狀操蛋,經濟局勢看起來糟糕,但以後會如何誰知道呢?中國飛速發展才幾十年而已,現在混得好不代表以後混得好,一切皆有變數。
讓自己變得強大,有能力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有能力保護好想保護的人。大部分都是普通人,能做到這些就不枉此生了。確實是這樣子,我周圍的人基本上都留在了老家,我19歲高中畢業之後來上海闖,開始就是當服務人員,酒店前台,好險墮入風塵,還好無意中認識了一個老闆,帶我走進了直播這一行,一年就翻了身,土豪刷火箭的時候認識了我現在的老公,家裡是東北做高麗參生意的,我們結婚已經半年了,生活是我來上海之前沒有想到的。我家周圍的女孩,現在都還是很辛苦,我那次回家去看,感覺比我老很多,畢竟生活的艱辛吧。
有段時間沒答題了,來一發,算是有點發言權吧,先匿名吧,免得被認出來。
先上個人信息:85後,175,60。三線城市市直機關單位公務員,普通職工家庭背景,老婆同城醫院醫務人員,老婆家裡農民,但她個人條件不錯,163,顏值不錯,211本碩。小家庭總資產算是有個幾百來萬吧,乾淨的。在我結婚之前相親歷程中,遇到個姑娘,地級市煙草專賣局局長之女,人家故意跟朋友討論「今天某某店搞活動,某件衣服5打折,2100,好便宜哦」(當時我在場),這階層固化得不要太明顯好么。我立馬自覺主動放棄。還有個就更赤果果的了,但是相反,是想跟我「固化」。對方家庭直接給我說,小×呀(我姓×),以後你跟我家某某(他家女孩子)在一起之後,什麼房子車子仕途,統統不用你費心。。。不過我不是不想被固化,確實對那女孩子沒感覺,主動放棄被固化。至於題主問的這種固化的情況什麼時候開始的,我覺得是這樣:動亂時期(戰爭、上山下鄉、文革等等),階層流動可能性大(政治原因)。和平發展年代,可能性小,誰都不傻,畢竟誰都不必要經歷那個為了保命等原因去融入一個不屬於自己的階層的時代(知識分子娶村姑)。如果你讀了很多歷史,你會發現,越是和平發展年代,越是固化得越明顯,越是戰亂動蕩,越是大洗牌的時候,泥腿子越可能娶到前朝公主。80年代末的國企工人還是很吃香的,那個年代房子包分配,福利又好,國企員工基本上退休了以後還會讓自己兒子來繼承自己工作的。
我爸爸就是繼承我爺爺的工作(不過這個爺爺跟我關係不好,我一般不怎麼理……)。
我媽是我爺爺找關係直接扔到國企去的。
門當戶對這種事情,其實基本上是一定的,除非是年輕人實力強到了一定程度,能完全擺脫父母那一輩的影響,那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沒人管你,但只要逃不出父母的圈子,基本上都會面對這個問題,尤其是在婚姻上。
我當年跟初戀談戀愛的時候,我媽一直都勸分,因為她是單親家庭,母親又改嫁了,我覺得沒什麼,但是我媽一直吐槽。
跟這個談的時候我媽才不怎麼管,倒不是她覺得我女朋友多好,而是覺得我女朋友家裡有哥哥弟弟,以後有事了給這邊壓力小,我們最多出點錢就是了。而且她覺得我女朋友反正挺乖的,雖然不會賺錢,但是以後把家裡管好就行了。
我說你還沒我有錢,我的事你就別管了。
不過非常有趣的一點就是我爸媽當年嚴格來說也算不上什麼門當戶對,我爸家裡比我媽差很多,所以我爸在家裡被我媽壓了20多年,到現在還經常在工地有時候不想回家,現在一吵架我媽就不理她,我爸就沒辦法。
有時候看我爸是真的可憐,夾在自己老媽和我媽之間,當然我那個奶奶也不是什麼好人就是了。
總的來說……
兩口子如果實力不均衡(不門當戶對)的話,在婚姻中都不會有什麼好事。
我父母結婚20多年,離婚通知書都寫了四五次,雖然最後沒離成,不過結婚到現在的二十多年,我爸有超過20年時間都在工地,他們倆都在家的時候就吵架,我就去我爺爺奶奶(其實是外公外婆)家裡住。
他們倆算是70後吧。
這種婚姻我認識挺多的,我爸媽的公司嘛,修橋修路的,常年在外不回來,夫妻關係矛盾爆發一個比一個厲害,除了雙方都是工人結婚又常年在一個工地工作的,基本上都出問題。
反正,我父母那種樣子,讓我一段時間內對婚姻很有恐懼感。
這可能就是所謂的門不當戶不對的壞處吧。
主要看上一階層的人數是否飽和。就好比擠公交,始發站空位最多,越接近市中心,空位越少。太過擁擠的話,車上的人還會被擠下來,車下的更沒機會上去了。
相比九零後,六零後七零後和八零後,有更多的機會通過婚姻改變階層。
WG中很多人因為出身的問題,不好找對象。不少大學老師,工程師的孩子找了農民,工人的孩子。WG結束後,很多人跟著配偶進入上一階層。親戚當中,就有普通工人娶了銀行高層。
80年代,年輕人追求知識和學歷,婚姻也受影響,熟人里有普通家庭出身的大學老師娶到了省委一把書記的女兒。
90年代,不少進不了國企的普通人去了外企和民企,由於經濟的快速擴張,也提升了階層。
2000-2010期間,富裕人群大量出現,成長。很多人因此進入了上一個階層。
2010年之後,中高層的位置已經滿了,普通人的人生可以一眼看到死,中高層的人由於學歷,眼界,三觀等問題,也不願意找家庭背景相差太多的人結婚。
估計在2020年以後,不同階層的人出生的醫院,居住的小區,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課後班,工作。。。一輩子都沒什麼交集,通過婚姻改變階層的就更難難了。
到了2010以後,社會統治階層,富裕階層和中產里的高層,人數基本滿了。相比之前,這個世界已沒有灰姑娘或青蛙王子。
跨越階層的婚姻在現實社會將越發稀有。如果看到這裡你感覺不適,請不要再看下去了~~面對現實是殘酷的事。
有人說,兩情相悅難道不比門當戶對更符合人性嗎?90後理當更加自由自立啊。的確,我們都希望看到跨越階層的愛突破重重關卡終成正果的愛情喜劇。然而社會日益圈層化,圈子和圈子之間的距離比火星離地球還遙遠。不同階層的年輕人相互隔離,連產生感情的機會都不會有。從起點開始說。教育精英化以及所謂的「教育減負」都進一步造成了不同階層所獲教育資源的懸殊,從而決定了名校生中貧困生比例連年下滑。更不用說,大部分中產階級以上子女都會選擇出國繼續深造。以同學的身份獲得與不同階層異性相處的機會,是常見的獲得跨階層婚姻的渠道,目前這個渠道日益狹窄。然後是擇業。有條件的父母會動用所有可用資源,讓自己的子女去到一流的城市一流的單位,或在自家企業培養。擇業時,來自較低階層者再次被篩選,只有少數年輕人可憑超強實力晉級,但在工作過程中他依然會感受到社會資源缺乏帶來的屏障。少數幸運兒突破了重重障礙,獲得了跟不同階層異性一起喝咖啡的機會,甚至產生了愛情的火花。但遺憾的是,這種愛情可能會因家族的干涉而終止,更有可能因為三觀的不一致而消失。中產階級的婚姻向下交流的通道是存在的,但已很狹窄。而企圖進一步向所謂「上流階級」突破的婚姻基本無可能。沒吧,我結婚還是首選長得漂亮脾氣好的,至於階級啥的別太窮就行……
當然,首先……謝邀,有這個趨勢,不過還沒有完全固化,我家條件就比我老公好,我家二線中產,老公家縣城工薪。不過如果我沒有自由戀愛而是去相親的話肯定也找家庭條件差不多的。
造成婚姻階層固化的原因,我覺得一個是現在生活壓力大全民都比三十年前更現實,另一個,即使是談戀愛,出身差距太大的話也會容易造成三觀、生活習慣的不同,所謂「同類相吸」,即使是交朋友,人們也傾向於對和自己相似的人有好感,所以談戀愛也會出現這種情況。
我家雖然現在是中產,但是在我小時候家裡也是很窮的,父母都是農村出身,老家一窮二白,考上大學畢業後全靠自己慢慢打拚到現在的條件,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所謂的鳳凰男鳳凰女,所以我對農村人和窮日子也有不少了解,生活習慣也比較節儉,和老公三觀就不會相差太大。我爺爺祖上是山西的大家族,當時的情況,富可敵國,有些事說出來估計現在人都不敢信。我也不敢信。因為估計按照現在的購買力那是一個,十分可怕的數字。我外公貧農出身,出身陝西關中貧困的山區縣,號稱九山一水一分田的地方。其實我至今都沒去過那個山區縣城。但是他們都在建國初期那個時代讀了大學,做了大學教授。建國初期就是一個階級流動很大的時代。我的父輩基本上在文革後期基本都讀了大學。我有一位長輩,在80年代初期考上勃學欽定的那前一二三本,中文系。我曾經看過許多我長輩那個年代寫的文章,是絕對的80年代式的理想主義者;她的同鄉(現在也是我的長輩)是從鄉下農村一起考去那個勃學一二三本。那個時代,談戀愛要偷偷摸摸。如今當年的鄉下男生已經是一位著名的基礎科學學者了。據說那個時候,陝西鄉下很封閉,只知道鬧文革,但具體怎麼鬧都不知道。所以就只能好好學習。反而鄉下的中學學霸輩出。
放在現在的話,重點中學這個體制幾乎決定了重點大學。窮小子逆襲白富美或者城市高知一類的,恐怕只會越來越難。
跨越階層(比如學校,學歷,經濟)戀愛恐怕需要幾個條件。1,青梅竹馬從小在一起。2,顏值。有時候是顏值的差距。3,錢。Money talks。有時候甚至需要好幾樣。90初的老阿姨來答一發。就我身邊的人來說,我的圈子生活條件都還可以吧,算不上富裕,但屬於在一線城市都有房車,老家也有房,工資也還可以,父母也都體制內那種。然後我們這圈子都找了什麼對象呢?男生的老婆,大都顏值和情商高,但沒有所謂經濟基礎,或者比男生差一些。我老公呢?如果論原生家庭,他父母就是普通職工,雖然他也買了房,不過在郊區阿,我的不敢說在最中心,也在還比較近的地方。那麼你要嚴格說,他也比我「低一個階級」吧。圖他點啥呢?人好,廚藝好,工資高。有肌肉。哈哈哈。你要說他高攀了的話,我現在是靠他養呢,吃喝穿什麼費用都是他出,我教書的自己工資很少~階級這個東西,本來就不是固定的,婚姻中的兩個人,可能會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又談何固化。
一個最近聽來的段子。一公司二號人物是高帥,部門大佬眾人皆納悶。公司很有政府背景(公司相當於局級單位,公司二號人物,等同於是副局。一個三十多歲的實權副局是怎樣的體驗?),部門大佬中不乏各種二代,眾二代中不乏好事者打探,
「為啥有比我牛逼這麼多的人?」
最終有人打聽來,高帥是某直轄市大佬的女婿。據說並無其他背景,全靠一張臉一把才華搞定了婚姻,而後全靠其老丈人。
所以啊,不止是90後婚姻階級固化,80後婚姻也是階級固化,各個年代婚姻都是階級固化。當然,婚姻也是打破階級固化的利器。
只不過,這種打破階級固化的機緣乃是萬里無一。想實現階級躍升,還是買彩票靠譜些。推薦閱讀:
※兩個獅子座戀愛該怎麼相處?
※網戀或者網上交到的朋友,可以有多深刻?是什麼樣一種體驗?
※不小心在男朋友家裡發現了一個硅膠制的模擬器具(是叫這個名字嗎,反正是個假女人屁股)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