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泛函分析中為什麼想到引進Gelfand變換?


按照wikipedia的說法,Gelfand變換的引入歷史上是為了給出Wiener theorem的更簡單的證明。Wiener定理是關於l^1(Z)在卷積乘法下的可逆元的描述。原本這是一個很硬的分析的問題,但在Gelfand transform的語言下面這變得非常簡單。只要知道了一些最基本的性質,再做一些關於l^1(Z)的簡單的計算,就能得到這個定理。然而Wiener最初的證明非常的複雜。

但是個人覺得,如果要看為什麼要這樣做transform,與其說是按照上面的說法,或者說是跟Fourier transform聯繫起來,我覺得不如說跟algebraic geometry聯繫更大。在交換代數觀點下,代數曲線對應到代數函數環的理想,不可約的曲線對應到素理想,而每一個點對應的則是極大理想。至少在Hilbert"s Nullstellensatz裡面這個對應就非常明確了,更加樸素的觀點我想出現的應該更早吧。(或者這直接還存在更複雜的互相借觀點的關係。。)而Gelfand transform也就是把Nullstenllensatz搬到了commutative Banach algebras的範疇裡面去。

至於劉宇航學長說的,非交換幾何的motivation,那就是在這個theory之後的事情了。Gelfand transform給出了一個具體的方法:如何從函數環C(X)出發把X恢復出來。那麼這或多或少意味著看一個拓撲空間或者說流形X和看C(X)是一樣的。後面還有更多的類似的故事,比如:

fgp mods -&> vector bundles (Serre-Swan)

multiplier algebra -&> Stone-Cech compactification

elliptic operators -&> K homology

positive scalar curvature -&> K homology中某些元素消失(Lichnerowicz theorem Novikov conjecture)

而非交換幾何大致上就是說把交換的函數環C(X)換成一般C*-algs(不必要交換),比如說irrational rotation,然後去看這上面的一些東西。雖然處理的是algebras,但本質上還是在做幾何。


推薦閱讀:

量子力學與積分方程有何聯繫?
泛函分析中的運算元理論的背景和動機?
只學過高數和線代,怎麼入手學習泛函分析,求推薦比較入門的教材?
在泛函和偏微等學科中,為什麼要引進「弱」的概念?比如弱解、弱導數、弱收斂、弱調和等等。

TAG:泛函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