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文物是現在仿製不出來的?

如題,現在的科技那麼發達,有什麼仿製不出來?具體有哪些?


8月30日修改:

來談談文物仿製的問題。先說個人觀點:文物仿製不同於作偽。理論上來說,文物仿製只能無限接近於文物,永遠不可能達到與文物一樣的水平,即使科技再發達。

一般而言,一件物品之所以會被稱為文物,是因為其具有獨特的價值,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創造的物質文化作品不計其數,遺留至今的物質文化遺存的數量也難於估計,並不是說所有的都可以被稱為文物。文物界對於文物的界定標準是,文物應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紀念四種價值。但是,每一件文物並不一定必須同時具備這四種特性,應該依實際情況而定。

歷史價值:文物是人類歷史上創造的物質文化遺存,因此必然具有歷史性。它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蘊含著該時代的各個方面的信息。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文物從不同側面探討人類的整個歷史和某一歷史時代乃至同一時代中的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等。

藝術價值:文物的藝術價值,主要是其所具有的審美、欣賞、愉悅功能、借鑒作用和美學、美術史、藝術史的資料價值。一般來說,不是所有的文物都具有藝術系(如生產工具)。

科學價值:指文物蘊含的知識、科學與技術信息。各種文物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產生它所處時代的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如陶器的製作技術。

紀念價值:這個主要體現在一些名人故居、墓葬及遺物等。

由此可見,文物是具有時空性的,一旦脫離了當時的環境,它就具有了獨特性。而想要仿製一件或者一類文物,上述的四個價值好像都不能夠達到了,惟一能做的只能是從「器」上下功夫
即將其外形、工藝等達到同原文物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步。但是又有一個問題,一件或者一類文物的製作技術,往往是同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條件相關的,隨著
時間的流逝,很多製作技術都失傳了。時代近些的比如某些窯口的瓷器燒制技術我們都很難把握,更別說是更久遠的如戰國時代的漆器製作技術了。當然不可否認,
某一天科技進步了,我們能夠將文物的成分分析的絲毫不差,可以配製出一模一樣的原料,但是工藝流程呢?藝術性呢?

再舉個例子,大名鼎鼎的宣德爐

現在「宣德爐」這個詞真的已經被用爛了,是個銅香爐都被叫做宣德爐。先看下介紹:

宣德爐,是明代宣德年間設計製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黃銅鑄成的銅器。為製作精品的銅爐,在宣德皇帝的親自督促下,整個製作過程,包括煉銅、造型必須自《宣和博古圖》《考古圖》等典籍及內府密藏的數百件宋元名窯中,精選出符合適用對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將之繪成圖樣,呈給皇上親覽,並說明圖款的來源和典故的出處,經過篩選確定後,再鑄成實物樣品讓宣宗過目,滿意後方准開鑄。


德朝第一次製作的宣德爐大約有三千多件,據說後來又加制了一批,過了一萬件。絕大部分陳設在宮廷的各個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賞賜和分發給了皇親國戚,功名顯
赫的近臣和各個有規模香火旺盛的廟宇。後來由於崇禎、咸豐等皇帝為了解決經濟危機,將宮中的銅器化了拿去鑄錢,導致現存的真正的宣德爐很少很少。

具體關於宣德爐的內容,大家可以找來大明宣德爐綜論這篇文章來看,載於《中國古代文物》2008年1期。

關於宣德爐仿製的情況,可以見這篇文章:淺談宣德爐的鑄造與仿製_百度文庫

----------------------------------------------------------------------------------------------------------------------------------------

現代仿製不出來的文物很多,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古代很多的技藝都已經失傳了,就是現在的科學技術多麼發達,都很難去復原當時的技藝。隨便舉一例,蛋殼黑陶杯。

山東省日照市濰坊姚官莊出土,現藏山東省博物館。

1974~1975年山東省膠縣三里河出土,現藏國家博物館。

現在蛋殼黑陶杯的整器很少,除了國博徵調過,還有山東大學自己發掘後收藏在自己的博物館裡,最多的是山東省博物館。如果光從圖片看,你會覺得這個沒什麼,但是如果你看見過實物,就會感嘆先民的技藝是多麼高超!

以下摘自百科:

山東龍山文化遺
物------------蛋殼陶的含義是指器皿的厚度如蛋殼一樣,那麼這種名字分明是不符合幾千年前古人賦予它真正存在的含義。今天我們給了它這樣的名
字「蛋殼陶」,雖然不確切,但是在沒有任何文字記載,沒有任何人作為旁證的今天,也只有如此了。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在幾千年前是沒有軸承這種東西,拉坯造
型是離不開軸承,軸承作為承載輪盤唯一最穩定的配件是人所共知,那麼沒有這樣的先進設備還能製造出這樣薄的器皿我們不得不承認祖先技藝的高超極致!一般的
陶器都是使用當地的粘土原料,蛋殼陶細膩的粘土顆粒直徑是沒有超過1mm的,那麼在還沒有絲網的四千多年祖先使用什麼工具過濾陶土的?現在仍然沒有人知
道,如果說猜測那就多了去,更不確切的種種所謂評說都很多。大家知道,陶器的燒成溫度要在900℃以上,否則這蛋殼陶保存不到這年頭,遠古時期祖先會使用
耐火材料嗎?另外,高溫環境下燒制的蛋殼陶不變形,並且還有鏤空工藝於壓光融為一爐,這又印證了四千多年的祖先在溫度控制,雕刻加工,造型能力,材料工藝
方面已經具備了絕世水平。

它是史前陶文化高超技藝的典型代表,迄今,很多藝人都難以達到。

摘自《精美絕倫的龍山文化蛋殼黑陶杯》:

作為 龍山 文化 的典型器物,黑陶 器也成為山東地區的文化特色和符號。即使在今天,仍然受到人們的喜愛,於是複製 黑 陶 器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今天的龍山鎮仍然存在一些複製黑陶器的作坊。只是他們的作品差強人意,與真品無論是色澤還是手感,方面都相去甚遠。說到複製蛋殼黑陶杯,不能忘記了鍾華南。鍾華南是我國第一位使用古法燒制出蛋殼黑陶的人。他經過無數次的反覆試驗,經曆數不清的失敗,最後只成功燒成了1件。由此可見蛋殼黑陶杯燒制的不易和珍貴!今天的 複製者使用了上色工藝和電烤方法,製作難度 已大大降低,但是成品的色澤仍然與真品存在差距。蛋 殼黑陶杯的珍稀程度由此可見。

再放幾張圖給大家欣賞下,希望有機會大家能見到實物。真的很震撼。


手機簡答:

幾乎都可以做到,但是完全一樣可能成本極高,導致沒有必要。於是我們不太會見到大量極好的仿品。

詳細如下:

認同 @肖夢雅的觀點,做事總要講求動機。援引馬未都說法,仿製文物無非幾個目的:

1,摹古。一個人覺得古代東西好,喜歡。出於崇拜、欣賞、學習等目的,對文物進行複製。比如我們可以看到畫上有"某某人仿八大筆意",就是說他來模仿八大這個人的畫法感覺。這種作品有些水平非常高,或者說他的目的就是不惜代價來做到和目標一樣。但因為明確標識,並沒什麼問題。除了極少數人,特別是在繪畫領域,存在有高水平的作偽者,比如張大千就有很多的相關故事。這種就比較麻煩,現在學界似乎也難以建立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來鑒別。國畫我不是專業,就不多言了。

2,欺世。這種就是做假的當真的騙人了。事實上,他也可以做的很像,但是在這之中有一個成本問題。既然做出來是用來賣的,那麼就一定要成本低於售價才能獲利。特別是一些重要文物,當年製作時就是不惜人力物力造成的,現在再做可不可以?可以。劃不划算?不划算。於是人們就沒有再造的動機了。舉個例子,我們再造圓明園,技術上可行嗎?可行。但是真要動工,花那麼多民脂民膏,太不可行了。或者像知友提到的絲衣,沒記錯的話是為了仿製這件東西專門養蠶,整個下來多麼費時費力啊。所以科技因素並非仿製文物中的主要矛盾,而是是否有充足的動機推動這個事。

總的來說,欺世仍然是仿製文物最主要的動力。畢竟不計成本的仿製文物這種事,國家不太會做,因為經費緊張。收藏家也不會做,他通常寧可拿這筆錢去買同一時期的其他真跡。所以到頭來這個問題就不太是個事。


直接說技術上吧

1、素紗單衣

這麼大件衣服不到49G,現在工藝山寨不出這麼細,所以用了13年山寨出來的還是比原物重了若干G

2、以瑟、箜篌為代表的失傳古代樂器,現在復原版都是在原文物基礎上參考古箏和豎琴的共鳴原理使其發聲,至於發的聲有幾分接近原音就天之咯

反正據我所知現在能彈箜篌的都是豎琴系的轉過去的

3、點翠文物,郭嘉禁止捕殺翠鳥,所以只能找別的山寨啦

4、死掉的N個官窯,比如汝窯

建窯曜變天目,存世數量5隻手指能數出來,唯一一隻杭州挖出來的天知道跑到哪個土老闆手裡去了555,想看的機會都不給個

5蘇州鏤空雕經傳,雖然我不確定這看起來也沒有多複雜的東西是不是真有那麼難山寨,但杭州市ZF給我們留下的答案是這樣的——額至於是經費不夠還是實力不足,這個要問天問地了


今天晚上比較鬱悶,就答個同樣鬱悶的題吧。

一要看你要仿製的是什麼,簡單地說,文物外觀的最終效果來自三個方面:原材料,工藝,埋藏或傳世過程中遺留在器物上的痕迹。不同類型的文物外觀是這三方面單獨或共同作用下實現的,不能一概而論。

二要看你想仿製到什麼程度以及這個程度使用什麼方法來衡量,評價的方法手段越多樣,仿製的難度也越高,只憑樣子像大部分都不難,畢竟我們都21世紀了,只要肯下功夫,曾侯乙的尊盤也好,這個紗那個綢也好,仿製個七七八八沒什麼難的,但做個一模一樣的東西出來基本是不可能的,比如內什麼素紗單衣,遠看近看誰分得出來,上稱一要才發現分量不對;所以難就難在,不光看外觀還要去比較原料、工藝、表面痕迹、各種理化數據啊這些。不過話說回來,這些東西嚴格考究起來你也不可能達到完全複製這種水平。

所以仿製就是仿製嘛,就是在外觀接近和完全一樣這兩點之間滑動,錢夠多,功夫下足,那就更接近完全複製,相反就是外觀接近。

比如你複製個銅器,不管是銅錢還是銅劍,原材料根本不必和原件一樣,工藝也沒問題,現代鑄造加工什麼水平啊,人又都這麼聰明,你看曾侯乙尊盤都有批發價了。問題是器物上面的痕迹,包括工藝上的痕迹啊,這個銅梗那個墊片,是失蠟鑄造還是范鑄啊,澆口在哪啊,細考究下來那是完全不一樣的,另外還有鏽蝕的類型,分布和銹層結構,那就更複雜了。最後你搞這麼多小動作,放X光下面搞不好就全露了,何況還沒用成分、微量元素、XXXX、XXXX分析。

還有一部分的二次加工物或複合器物,仿製的難點在於原材料和工藝,而且要完全置於古代的人工和技藝之下來看,這種獨特性我們是無法復原的,也就談不上很好的仿製,比如現在蠶吐的絲和漢代就不一樣,想要更好的複製瓷器,恐怕先要搞清楚燒制瓷器窯口的情況。至於書畫之類已經是藝術品的複製範疇了,要考慮的東西更多。

或者這麼說吧,凡是與歷史信息有關的要素都不可能仿製,其他的請隨意,仿製相近程度與所付出的時間和金錢有關。


司南

1952年郭沫若準備去蘇聯訪問,想帶個禮物去,於是就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造一個。不過用天然磁石造出來的司南磁力不夠,甚至不能克服磁勺和地盤之間的摩擦力,故也無法指南。最後科學家們只能用電磁線圈給司南充電才能指南。現在我們看到的司南都是經過電磁線圈充過電的仿製品。

真正意義上的古代仿製品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達到古代文獻中所記載的功能,二是不能用古代不存在的技術手段。除非能證明戰國或者漢代的中國人民掌握了電磁感應現象,並且造出了電磁線圈,那麼這司南才算仿製成功了。


要看仿製到什麼水平. 仿製到文盲看不出來的地步也許容易, 仿製到懂行的也認同的地步就難了. 比如那天電視里看到仿製古代的雲子, 費了很多力氣, 燒出來的黑子里的綠色還不能完全和古代的一樣. 配方比例不知道, 燒制的溫度和時間長短都要一點點摸索, 即使這些都搞明白了, 找不到和古代同樣品質的天然原料也做不出來. 技術的確是進步了, 但人的手藝是退步的. 人家好幾代工匠花畢生精力和心血琢磨出來的東西, 和一個普通工人操作機器仿製的東西, 水平能一樣嗎?


不是沒有仿製不出來的。而是以與當時完全相同的工藝進行仿製是十分十分困難的。

有一點必須明了:技術永遠是進步的。


謝邀。應該沒有仿不出來的吧。只是有些文物沒有仿的價值,仿造的成本超出市場價的時候就不會有仿品了。利益決定一切。


不知道算不算。

馬王堆出土的素紗單衣,科學家用了13年時間終於複製成功,比原件重0.5克。


唐刀算把,工藝失傳了都。。。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不相信現代加工工藝?事實上你隨便去一個現代藝術品展館,裡面的加工製作水平都遠遠高於古代


辛追


隨便舉個例子:哥窯燒造工藝,不但現在仿不出來,明清也仿不出來。



大多數東西技術上都不難,但如果一些東西的原料沒有了,開採光了,那就沒法仿製了。


沒有做不出來的 只是錢的問題


其實不可以複製的就是 很多造紙工藝哦

還有各種布料哦

如果可以造出來 基本很多古畫修復也不會怕了


有些文物是現代技術仿製不出來的,比如前面朋友回答里提到的素紗單衣、 哥窯燒造工藝。而其餘的大部分文物從技術上仿製完全可以實現,但是無論如何仿製,那些經歷了百年千年的歷史感是仿製不出來的,所以仿製出來也只能是形似而神不似,新的就是新的。

----————————最近收穫————————----


謝邀。大部分文物現在都可以仿製出來了,但還是有很多文物屬於古代工藝品的範疇,許多製作技藝已經失傳,用現代科技的方法也很難防制(比如層數較多的象牙球),至於具體哪些就不太清楚了,其實仿不仿製,文物都有其獨有性,簡單粗暴仿製的文物,其神韻全無。


華佗的麻沸散,張衡的侯風地動儀。


推薦閱讀:

8月20號,天津開發區的海河出現大量死魚。有沒有大神能解釋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綜述中引用他文的圖,如何得到permission?
未來的電池到底要怎樣大幅提高儲能密度, 化學電池在原理上有沒有可能?
全世界人口同時放屁會發生什麼連鎖反應?
遊戲《缺氧》里有哪些化學或物理知識?

TAG:歷史 | 物理學 | 化學 | 考古 | 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