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周夢蝶的詩歌?


詩人周夢蝶5月1日辭世,他的創作生涯超過半世紀,詩作逾400篇。文化部上午為周夢蝶舉辦告別式,表達對一代詩人的追思,文化部長龍應台悼念這位「孤獨國國王」時表示,這個時代因為有周夢蝶而有鮮明的個性,他是一面代表著美與心靈的純淨的國旗。

以上節選自 http://m.udn.com/xhtml/HistoryArt?articleid=3801401o=mfbshare

周夢蝶先生作品,無論思想內容及藝術形式,均能體現東方文化的精髓,與中國美學的風貌,將佛學與道家的精神,融入閎遠深沉的詩作之中;既有民族歷史宏觀的映照,也有生命現實微觀的參透,更表現出中國文人為文學奉獻、死守善道的執著與風骨。人格風格高度統一,文學與哲學渾然一體,建構出一個完整的心靈世界。——瘂弦

長期關注周夢蝶其人其詩的學者曾進豐指出:「周夢蝶在詩中表現莊、禪的

神秘經驗,用得最多也最為有效的技巧就是弔詭語法。」41 他引述黃永武的「矛

盾語法」說:「矛盾逆折的語法,是在間隔甚短的距離中,容納兩個相反的意思,

而詩人能將兩個相反的意思,在須臾之間,聯貫一氣,創造出一個相互衝激而躍

起的高潮,這樣的詩句,往往能給人警策的印象。」42 並認為弔詭語法就是黃

永武的矛盾語法,並歸納出周夢蝶以這種弔詭語法所造就的四種「智境」:一、

外「物我彼此」,二、破「是非正反」,三、齊「終始本末」,四、一「大小短長」,

全面鳥瞰周夢蝶作品,以禪學、莊學的體認來體認周公之詩,頗見其效。

以下摘自曾進豐《周夢蝶詩導論》:

夢蝶既懷抱儒家入世之志、基督救贖之苦,亦嚮往佛家的解脫、莊子之超越;雖汲汲夢求佛陀『澈悟的怡悅,解脫的歡快。』(『鑰匙』),卻時時禁不住熾熱情感的牽引,有著永遠『解脫不得的紫色的鐐銬』(『雲』)。在詩人與哲人之間游移,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徘徊,於是生活可以安貧固窮,閑逸自在似野鶴;生命則不免情愛糾葛,纏裹交織,花魂蝶影,血淚不盡。情是上下求索,既痴且真;結穴於詩中,既充滿承擔負荷之疲憊,復瀰漫省凈超脫之清涼。詩之主題約有六類:『愛情的滄海』、『生命的觀照』、『遙遠的思慕』、『雪火的矛盾』、『剎那與永恆』、『禪意與悟境』。詩中頻頻出現:佛陀、基督、蝴蝶、雲、花、雪、火等意象,而孤獨、寂寞、冷、遠、高、寒等字詞,俯拾皆是,『枯、瘦、冷、寂』的心跡表露無遺。論其詩風可概括為三期:即 『孤獨國』時期的苦悶冥想,表現『寧靜孤絕』之美; 『還魂草』時期的喜禪用典,特重意象,而持續一味『情苦』。此二期,詩的意境多屬清幽、閑曠乃至蕭瑟,於其中體現詩人淡漠、孤獨、幽冷的情緒。 『還魂草』之後迄今,暫且稱為『約會』時期。顯見詩人將詩的禪境轉化為生命的悟境的成熟,風格漸趨空靈飄逸,幽深靜謐,蘊含無窮趣味。

『孤獨國』時期,是詩人對於孤獨世界的探索與開拓,是孤絕心靈的完全抒解。徹骨寂寞,凝鍊於心,苦心為詩,冷肅深沉。孤絕貫穿了詩的所有時間,瀰漫了詩的所有空間,而表現之詩境,確以『寧靜』為特色。詩題已露出端倪,如『寂寞』、『石頭人語』、『北極星』、『司閽者』、『獨語』、『晚安,剎那』、『上了鎖的一夜』等等。待檢閱全部詩作,不論是題目或內容,明顯地提到『孤』與『獨』,或是與『孤獨』同義的,觸處皆是,誠可謂『滿紙孤獨』。寂寞孤獨波濤洶湧,高高低低,無所不在,可想見其生活與心境早被孤獨浸透、淹沒。『真正的詩人,都有著一種極深的寂寞感。』(葉嘉瑩語)說的正是夢蝶這樣一個人。

此期詩篇內容雖不夠開闊,甚而與現實產生斷層,卻完全由真切的感受出發,深沉的觀照,冷靜精微的觀察,深情入於萬物而悲己悲天,表現為一種抗拒孤獨的努力。藝術手法則較重格律、講形式,顯得『呆板』、『沉重』。唯『第一班車』形式整齊完美,語言更富於『力』之美感,平添許多不可抗拒的『吸引』,似乎預示著風格之轉變。至於『行者日記』一詩,將自己擺在刀刃、冰寒之際,以生命擁抱十字架的犧牲奉獻精神,撼動人心,深具藝術感染力,堪稱壓卷之作,且下啟『還魂草』之新風貌。

周詩蘊含哲思與禪意,或儒或釋,亦庄亦禪,『還魂草』是典型代表。無論就意境或語言創新、表現技巧方面,詩人都已跨越早期的草創階段,向前邁進一大步。哲理的成分加深,悲苦的色澤也與日俱濃,理智與情感二者的對峙拉鋸更為強烈;同時,在禪境與詩境的融通上,詩人常藉助深奧的典故,鋪張繁複綿密的意象,以及弔詭語法的大量使用,造成詩作之幽玄艱澀。

『還魂草』時期,有情、有禪,且更為孤絕。異性的濡沫之情,挫折遠多於歡樂,情感與肉體的雙重襲擊,就是夢蝶悲苦鬱結的首要觸媒。

『月份』組詩,是『還魂草』中的一大特色,詩人借著時序交替的各月特徵,抒發世間萬般的情感與觀念。內容錯雜紛紜,有抒理念、情趣,有寫寂寥、鬼魅或嚮往;有形而上的『智』,形而中的『情』,也有形而下的『欲』。詩人仿徨於情、理、定、亂之間,不知何去何從。

夢蝶所抒之情,是對愛的世界各種風貌之探索,或因物傷感,或聊遣孤懷罷了,但不論是狹義的愛情或廣義的同情,都是將熱血孤注一擲而義無反顧。肇因用情之獨切、苦痛之獨深,詩篇愈盡深微曲妙,綿密含蓄且又濃烈神秘。

詩是澎湃熱情的出口,而傾心禪悅、參禪悟理也成為精神排解與情緒宣洩的途徑,並藉由得之於心的觸發和醒悟,將禪理、哲思消融於詩歌創作之中。

周夢蝶喜在詩中演繹佛理哲思,進行對禪思的捕捉與宣示,渴望藉此交流以得到棲息慰藉,得到一份支持與解脫。『孤峰頂上』即寫進入永恆、圓足之境的過程。孤峰,是禪的頓悟與直指,其芳烈是不足為外人道的,但對於詩人來說,這種欣喜、孤危,顛撲不破,真實無瑕。從托缽、燃燈、擺渡到舍筏登岸,以至孤峰之巔,歷波瀾而趨平靜,人生巨大的經驗世界,透過詩人的靜觀感悟,晶瑩剔透地呈現,表現出對自我無限的信心與肯定。

現實生活中,地心引力難以擺脫,世間苦悶消解無計;詩中的『孤獨國』坐立在覆雪的山峰里,『還魂草』也深植於孤峰頂上,總是高寒寂寞,夢蝶畢竟孤獨。於是只有借著『哲人』似的苦思冥想,努力以撐持『詩人』的百般孤獨,埋藏憂愁,深耕心田。緣於寒苦委頓的人生與退縮消隱的心態,使其創作局限於極為狹小的視界,表現於詩歌藝術之中,則是寒冷狹仄而顯精密細微的意象構織;且以心力為詩,艱苦錘鍊、斟酌推敲,而多瘦語、瘦境(人亦奇瘦)!此二期的詩歌總體表現出『思致清苦』的特徵與風貌。

『約會』時期,言禪思、述哲理不再蹙眉愁思,取材、表現也不再是『不食人間煙火』,而是更生活化,更貼近現實了。尤其是晚近之作,每每透過簡單、純凈的詩筆,傳達一己的『醒悟』,一種幾近狂喜的經驗。以最平淡的語言,寫最平常的情景,卻產生最不平凡的境界,蓋幾經淘洗,陳腐渣滓芟除凈盡,而後得其澄淡明潔。

由於對自己的生命以及整個世界有了全新而平和喜悅的認識,詩作的哲思便不再只是偈語式的警句,而是意象清朗的整個境界。

『不怕冷的冷』,即超越冷漠的另一種冷漠,是一種身心清涼的甘甜滋味。此刻,冷不再怕冷,冷到絕頂不知冷為何物。

冷,早已成為我的盾

我的韻腳。我的

不知肉味的

韶。媚嫵

紺目與螺碧 ......

據說:嚴寒地帶的橘柑最甜

而南北極冰雪的心跳

更猛於歡悅

冷是理性的寂寞與感性的不愉快經驗,皆是外緣迷惑所致,外在之境若心能轉之,自能解脫。當詩人對世界有了一番溫馨體認,對冬天的觀感不再只是寒冷,而是『冬天的腳印雖淺/而跫音不絕。』(『用某種眼神看冬天』)隱約感受到其中的『消息』----『雪是有溫度的』,寒灰可以騰焰,絕境中也蘊含著活潑生機。顯然孤寂對周夢蝶的打擊是減輕了,我們彷彿看到詩人走出悲情,更懂得『安頓』自我了。早期借詩『還魂』,如今又在詩中『離魂』、『斷魂』,詩人果真解開『自己本身』,釋放情感,全然放下了 。

綜論之,周詩融合儒、釋、道哲學,兼攝中外宗教,冶為一爐。真情消融於詩情,賡續了古典詩詞『悠閑情境』之描述,興味盎然。又因長期浸淫佛經天地,得以參悟生命實境,冷暖人間,千帆過盡,娑婆世界,圓滿歡喜。發之於詩,機趣橫生,滋味無限。不但續寫了中國傳統文學的新頁,更為當前千奇百怪、嘵嘵不休的詩壇亂象,開拓一條新路,對於當代禪師,兼具啟示之功與廓清之效。其人間形色雖然孤絕、沉默,藝術表現卻蒼翠、浩瀚。

以下是周夢蝶詩節選及賞析:

http://203.71.72.230/teach/chinese/%E7%99%BE%E6%9C%AC%E5%A5%BD%E6%9B%B8/%E7%99%BE%E6%9C%AC%E5%A5%BD%E6%9B%B8/%E5%91%A8%E5%A4%A2%E8%9D%B6%E4%B8%96%E7%B4%80%E8%A9%A9%E9%81%B8.htm

周夢蝶—以哲思凝鑄悲苦的詩人 葉祝滿老師導讀

周夢蝶的詩的分期與風格特色

(一)《孤獨國》時期(1953~1959)

《孤獨國》是周夢蝶的第一本詩集,本集的主要內容是呈現的是詩人自身的生活,及苦思冥想的體會,詩句中字字悲苦,句句孤寒,如第一首發表於日報的詩作〈無題〉「一朵憔悴的心花/葉葉飄繞在你窗下/不為偷吻你的綺夢/只為聽一兩聲木屐兒滴答……」流露出「寧靜孤絕」的美。本時期的作品,大多是訴諸於「想像」和「概念」,如〈詠蝶〉一詩中,作者相信自己是一隻蝴蝶而有,你的生命只是一個『痴』/你的宇宙只有一個『愛』/你前生定是殉情的羅蜜歐/錯認百花皆為茱麗葉之靈魂/最後一瓣冷紅殞落了/你的宇宙也隨著給埋葬/秋雨秋風作了你的香塚/可有朵朵花紅為你弔徠?」或是在〈默契〉第二段一樣有同樣溫馨與哀怨夾雜的象徵「每一閃蝴蝶都是羅蜜歐痴愛的化身/而每一朵花無非茱麗葉哀怨的投影/而當二者一旦猝然地相遇/便醉夢般濃的化不開地投入你和我,我和你」在〈讓〉「讓風雪歸我,孤寂歸我/讓風雪歸我,孤寂歸我/如果我必須明滅,或發光/我寧願為聖壇一蕊燭花/或遙夜盈盈一閃心淚」等作品都是著重於「個人經驗」的書寫,技巧上較「平直」,只單純的情感抒發,並無獨特的內涵與意義。

〈孤獨國〉孤獨成為他追尋生命意義的必需,他深知孤獨,而表現為一種擺脫孤獨的努力;他之所以展現孤獨的美好,實是為了擺脫孤獨的煎熬。於是詩人將「孤獨國」塑造為一理想世界,那裡氣候迷人:「這裡的氣候黏在冬天與春天的介面處」,這是「觸覺」的美,那裡「這裡沒有峱騷的市聲,只有時間嚼著時間的反芻的微響」具有「聽覺」的美。

昨夜,我又夢見我

赤裸裸的趺坐在負雪的山峰上

這裡的氣候黏在冬天與春天的介面處

(這裡的雪是溫柔如天鵝絨的)

這裡沒有峱騷的市聲

只有時間嚼著時間的反芻的微響

這裡沒有眼鏡蛇、貓頭鷹與人面獸

只有曼陀羅花﹑橄欖樹和玉蝴蝶

這裡沒有文字、經緯、千手千眼佛

處處是一團魂魂莽莽沈默的吞吐的力

這裡白晝幽闃窈窕如夜

夜比白晝更綺麗、豐實、光燦

而這裡的寒冷如酒,封藏著詩和美

甚至虛空也懂得手談,邀來滿天忘言的繁星……

過去佇足不去,未來不來

我是「現在」的臣僕,也是帝星。

整體而言,《孤獨國》的詩是生活又是冥想的,因為他有「徹悟的怡悅,解脫的歡快」,他的詩中充分的展現「無我」的東方精神[1]。

(二)《還魂草》時期(1960~1965)--用典抒情

葉嘉瑩序《還魂草》時說,他是「一個以哲思凝鑄悲苦的詩人」,而且其詩所表現的是一種「自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的境界[2]。《還魂草》時期,周夢蝶詩作的哲理成分增加,悲苦成分也與日遽增,理智與情感的對峙與糾纏更為強烈,詩人常藉助深奧的典故、鋪張繁複綿密的意向,加上弔詭句法的大量使用,遂造成詩作的幽深艱澀。因此而洛夫評《還魂草》時則說:「周夢蝶的詩,不僅是處理他的情感表現個人的哲思的態度與方法,而更是一個現代詩人透過內心的孤絕感,以暗示與象徵手法把個人的(小我)悲劇經驗加以普遍化(大我),並對那種悲苦情境提出嚴肅的批評。」[3]

〈菩提樹下〉

誰是心裡藏著鏡子的人呢?

誰肯赤腳踏過他底一生呢?

所有的眼都給眼蒙住了

誰能於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

在菩提樹下。只有一個半個面孔的人

抬眼向天,以嘆息回答

那欲自高處沉沉俯向他的蔚藍。

是的,這兒已經有人坐過!

草色凝碧。縱使在冬季

縱使結趺者底跫音已遠逝

你依然有枕著萬籟

與風月底背面相對密談的欣喜

坐斷幾個春天?

又坐熟幾個夏日?

當你來時,雪是雪,你是你

一宿之後,雪既非雪,你亦非你

直到零下十年的今夜

當第一顆流星騞然重明

你乃驚見:

雪還是雪,你還是你

雖然結趺者底跫因已遠逝

【賞析】

本詩暗用《指月錄》清原惟信禪師悟道之說,寫有我到無我到真我的過程。詩人一開始便用詰問法問誰是先知先覺,誰能見人之所未見,並能將雪與火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物質加以轉換呢?名詩人蕭蕭曾用佛家緣起性空的禪境分析此詩的音節:真正在〈菩提樹下〉這首詩中的雪與火,則是代表了兩個極冷和極熱的煎熬過程,「誰能於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表現佛家色和空截然相異的執著觀念的破除色與空是有無的執著,雪與火則為冷熱感的極端,在雪與火之間往來取鑄的是種歷練的過程,誰能如此呢?「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或許能夠,因此周夢蝶的第一句詩這樣寫:「誰是心裡藏著鏡子的人呢?」誰的心能如明鏡台呢?同在菩提樹下,不一定能成無上正覺,面對蔚藍天空,也只能以嘆息回答一切。[4]

〈行到水窮處〉

行到水窮處

不見窮不見水---

卻有一片幽香

冷冷在目,在耳,在衣。

你是泉源,我是泉上的漣漪,

我們在冷冷之初,冷冷之終

相遇像風雨風眼之

乍醒。驚喜相窺

看你在我,我在你;

看你在上,在後在前在左右:

回眸一笑便成千古。

你心裡有花開,

開自第一瓣猶未湧起時;

誰是那第一瓣?

那初冷,那不凋的漣漪?

行到水窮處

不見窮不見水---

卻有一片幽香

冷冷在目,在耳,在衣。

【賞析】

本詩的題目是取用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詩句,詩人本身曾對這兩句詩有過精闢的分析:表面上看這兩句話,是寫雲和水,好像沒有深意,事實上不然,水和雲這兩種東西是個象徵,是個動象,也可以說是生命的象徵,雲是動的,水是動的生命也是動的。所以他拿雲和水都是來象徵生命,水流到不能再流的盡處,雲剛剛升起這是說最高的真理,生命的盡頭也是生命的開始,生命的開始也是生命的盡頭。水和雲,是生命的現象現象之外,另外有一個東西超乎這個現象之上的至 高無上的真理,這個水也好、雲也好,就用佛家的名詞叫生滅法,雲有飛得時候,水有流的時候,但是,雲有不飛得時候,水有不流的時候,然而另外的最高真理是不受生滅法的約束,他是超然的,永遠在那兒動,但他永遠不疲倦,像老子講的「獨立而不改,週行而不殆」,所以表面上寫的是雲和水,事實上他是寫真理。[5]

(三)《約會》、《十三朵白菊花》時期(1966~迄今)

周夢蝶經過了《孤獨國》時期的苦吟之作,《還魂草》時期的冷冽摯情,似乎給人的感受都是孤獨寂寞,而詩人因著自己生命經歷的不同也有了不同的體會。尤其在一九八0的一場大病之後,詩人的心境有了極大的轉折。他曾自述到:我以前觀念錯誤,以為我生我老病我死,全是我自己的事,與世界無關。經過這番折騰,纔幡然誨悟:人是人,也是人人。……原來活著,並不如我所「以為」的那麼簡單,草率,孤絕與慘切。[6]

所以詩人在進入一九八0年代,詩作在創作上,無論是取材、表現,皆更輕鬆、更生活化了。以平淡的語言寫平常之景,卻產生了最不平凡的境界,加上習佛益深,其禪思哲理之作更見功力。如

<白西瓜寓言>—賦得下弦月

只有瓤;

無子,亦無皮

且永不變味

也不必經歷抽芽開花的過程

也不曉得是誰下的種

剛一想到愛與被愛

那不能自已的美與渴切

白西瓜。唯一的這顆白西瓜

便不能自已的

熟了

是圓滿,招來了缺陷?亦或造物

嫌忌太亮與太白?

經過不可說不可說劫的磨洗與割切

多麼可憐!而今只賸只剩千萬分之一的一瓣了

千萬分之一的一瓣:

薄歸薄,

倒未聽見說誰被誰

一葉知秋的封殺—

除了蟾蜍

這饕餮而無忌憚的

天狗的弟弟

然而然而然而

畢竟畢竟畢竟

還是吐出來了

窈窕依舊,清涼與皎潔依舊

最可口的這邊,恰是早年

被齒及的這邊

更可驚可怪的是:

得瓜者,復為瓜所得

而成為瓜。成為

可圓可偏可半可千江的傳說

<附跋>

七十二年秋某晚,石牌訪友不遇,歸途中,仰見浮雲在天,片月為明,因念人世聚散,苦樂得失,或幸或不幸,帶莫不有其必至之勢,與當然之理;四影蘇軾水月之喻自寬,而出無所用其喜戚耳。又,無遇有天狗噬日,蟾蜍竊月之說,余腹儉,眇不識其所本,聊以寄意而已。

三、參考書目:

《周夢蝶世紀詩選》周夢蝶著,爾雅出版,2000.4.5

《周夢蝶詩壇的苦行僧》劉永毅著,時報出版,1998.9.15

《中國新詩賞析》林明德,李豐楙,呂正惠,何寄澎,劉龍勳著,長安出版,1981.4

《中國當代新詩史》洪子誠,劉登翰著,人民文學出版,1994.12

[1] 覃子豪〈現代中國新詩的特質〉,文學雜誌七:二,48.10.2

[2]葉嘉瑩〈序周夢碟先生的「還魂草」〉文星一六:三,54.

[3] 洛夫〈試論周夢蝶的詩境〉,文藝二期58.8.1)

[4]張漢良、蕭蕭合編《現代詩導讀》頁二故鄉出版社68)

[5]見〈詩人與歌者〉(討論會),書評書目六九期,68.1

[6] 《風耳樓小牘》,聯合副刊70.8.3

都是拼拼貼貼,不好意思啊。希望對你有幫助。

更多資料,參考百度貼吧。

http://tieba.baidu.com/f?kw=%D6%DC%C3%CE%B5%FB


他接壤過青燈古佛,嚼咽下塵世煙火。

那年他背井離鄉,遠渡重洋,別了故都的殘垣,躋身仍舊兵荒馬亂的孤島,四顧,心亦該是茫然的,瘦弱的身軀,迎著呼嘯的海風,恍若隔世般,昨日的市街已被稀薄的海霧隱去,而這片陌生的土地,裊裊炊煙,卻沒有一縷等待著他的歸期,而那之後的故事,似乎便被遺忘在萬家的燈火里,再不見當年的顛沛流離。

從此,微風弱草,雨萍風絮,日月逾邁,又十九年。

『天黑了!死亡斟給我壹杯葡萄酒

我在峨默瘋狂而清醒的瞳孔裏

照見永恆,照見隱在永恆背後我的名姓』

那些日子該被稱為流亡,因為它們附著著與生的孤獨,嘲笑著不知歸途的旅人,他也在冗長的歲月里細細咀嚼著孑然的身影,一筆一划篆刻著靈魂的寂然,他傾訴著衷腸,卻字字悲涼,一句一傷,他遨遊在自由的疆界,肉身卻被困於輪轉的塵寰。

『過去佇足不去,未來不來

我是「現在」的臣僕,也是皇帝 』

但那些細碎的日子,在他渴望的落滿天鵝絨般溫柔的白雪的峰嶺,在那寒冷如酒,封藏著詩與美的夜裡,是他佇立的高傲的孤獨國,是他生的意義。

『坐斷了幾個春天?

又坐熟了幾個夏天?

當妳來時

雪是雪,妳是妳

壹宿之後

雪即非雪,妳亦非妳

直到零下十度的今夜

當第壹顆流星暗然重明

妳乃驚見:

雪還是雪,妳還是妳

雖然結跗者的足音已遠去

唯草色的凝碧 』

他帶著生的孤獨,去追尋存在的意義,筆下孤獨的絢麗,滿是年歲的痕迹,他愛著這孤獨,也渴望擺脫這孤獨,而後在這往複不止的長河中,步履蹣跚,青發也沾染了風霜。

他蒼茫的一生,在孤獨里來,在孤獨里去,他心底曾藏著明鏡,也體悟著菩提下的禪意,那街旁售詩的小攤,他終日巍峨的靜坐,叩求佛意的洗禮,親吻孤獨的真意。

孤獨國,卻住著渴望擺脫孤獨的國王,他聆聽著蒼山負雪,卻言訴著心中薄涼。


尋詩者——給周夢蝶

這一刻,我懂了你

也懂了自己

懂了你在風塵里

書攤旁一坐二十載的身影

懂了我在迷霧中

行路上追尋十幾年的愛情

苦難的身世爬滿了你的額跡

你卻在孤獨的詩中甘之如飴

一隻只身影在你身邊路過

一顆顆詩的種子卻悄然誕生

命運註定讓你淪為詩人

只因為你的那顆赤子之心

而流浪只是我們的一次旅行

在旅行中尋找詩與生命的火種


夢蝶先生,讓我知道,生為人,活在嬲市嘈嘈也可向心而行。

以往我讀北島,讀顧城,讀海子,讀普希金,讀蘭波,讀聶魯達。我以為,先生的詩和以上諸位,韻味雅緻不似,別有意趣。

拜讀其詩幾年,長誦讀,長感悟。一點點處事原則和字字壓人的戳心。

竊以為,讀詩講究通解,經歷潤物無聲。


「高僧修道不成,來世投胎就成了詩人。」


今天下午拜讀了一下,周公文中引經據典很多,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才能理解。每篇散文不長,看起來很快,其中還有很多生僻的詞語(我個人觀點)。主題以孤獨為主,字裡行間透露著悲觀。個人意見,年紀稍微年長些閱讀他的散文比較適合。


推薦閱讀:

點評下面的詩?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為什麼是好句?
你讀過最有哲思的西班牙語詩歌是什麼?
你看過的最暖心的一句話 一首詩 或一個故事?
詩仙李白,詩佛王維,詩鬼李賀,詩耶穌是誰?

TAG:文學 | 詩歌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