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影視行業認為劇本屬於文學?
有什麼歷史淵源嗎?
不太認同楊帆的說法,而且他正好說反了:
首先,電影本體論主張的是還原電影的照相本性,強調的是電影的再現和模仿功能。
其次,國內的電影研究長期以來恰恰不是以電影本體論。直到79年,有兩篇劃時代意義的論文出現才打破了這一局面:一是白景晟的《丟掉戲劇的拐杖》,另一是張暖忻的《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說句題外話,第五代的作品注重畫面造型,輕敘事,與他們在接受教育期間的這種學術氛圍密不可分。
-----------------------------------分割線----------------------------------------------------
回到題主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有幾點,但涉及的內容非常的繁雜,因此簡要的說一下:
一、緣起:名字的淵源
「電影」一詞,在西方的辭彙里通常其內涵是「活動影像」,而在傳入中國後,電影最早的名字是「影戲」。其中,「影」指的是表現方式,「戲」則是內容。
從這個名字可以看出,從一開始,在國人眼中,電影就是一種用影像方式來表現的戲劇。儘管後來,影戲變成了電影,但是戲劇之於電影的意義則根植了下來。
二、發展:人為的作用
翻看中國的電影史,無論是最早的電影先驅鄭正秋,還是後來的夏衍、歐陽予倩、陽翰笙等等,他們的身份都有一個相同的地方,就是既是電影家又是劇作家。這些人在推動中國電影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導致了中國電影對戲劇對文學的依附。
最早發現這一現象的人是《小城之春》的導演費穆,他在1935年撰寫的《悼鄭正秋先生》一文中就提到:「早期中國電影或不免新劇化」。
三、定型:蘇聯的影響
49後,在舉國學習蘇聯的背景下,電影成為了「所有藝術中最重要的」(列寧語)。電影為政治服務為意識形態服務的定性,使得影片的立意、選材、敘事的重要性高過了電影的其他創作。電影劇作的獨特地位由此奠定。
那電影劇作和文學間的關係又是什麼呢?在最早版本的《電影藝術詞典》上,關於「電影劇作」的釋義中有這樣的解釋:「而我國和蘇聯等國家,則強調……既用電影的方式思維,又通過文學的方式來表述」。由此不難看出,電影劇本為什麼會有文學屬性。
最後,還想強調的是,電影文學已經不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稱謂,而是作為一個電影專業術語被收錄到了《電影藝術詞典》中,並且排在【電影編劇】部分的第一個。
這個答案是一個身為攝影師的編劇的吐槽,絕對不嚴謹,請大家別讓這答案排第一好吧………… @LENNON DONG的答案比較準確。
但把電影的敘事功能放在第一位的電影創作方法我是不認同的。電影不應該被文學的動向指導,所以塔可夫斯基也是要說電影和文學決裂。影像的威力比敘事更強,敘事性只能是影像性的其中一部份。
────────────這個我沒研究過,不負責的聊一聊。左小祖咒以前在鏘鏘三人行裡面說,中國流行音樂沒什麼希望的,「因為中國沒音樂傳統,中國老百姓以前聽什麼?就是聽小曲兒。」所以只能流行些爛俗歌曲。中國老百姓以前看什麼?就是看大戲。什麼是寫小說,就是編故事。能編故事你就能算上搞文學創作……反是故事,就是文學……左小詛咒那觀點我發展一下,雖然跟這個題目沒有直接關係
中國的傳統音樂以前是有高山流水這些比較陽春白雪的東西的,但慢慢到中後期,就是些詞的附屬品呢。就比如說吧,一首歌,音樂沒流傳下來,歌詞到流傳下來了,你就可以知道對大家來說到底是音樂性重要,還是文學性重要了。再往後,流行的音樂就是戲曲了,音樂只是其中的一部份了。所以左小詛咒說了,中國能流行起來的音樂就是些大家能跟著唱的音樂,沒有詞的歌大家能跟著唱嗎劉歡也說了,中國不能老是只有一些傳唱度高的歌流行,有些沒法唱只能聽得音樂也應該流行。/另外,可能是因為中國影視研究以前搞的是電影本體論(這事得賴在周傳基頭上嗎?)以為電影的核心就是敘事,這個觀點是否正確先不管,但傳到外面去有的人以為電影就是說個故事。/論據有誤請忽略。
所以他們覺得什麼是劇本,就是個故事。然後很多學校也是這麼培養人的,綜合類大學裡面有個專業,叫影視文學,是分在文學院的,雖然我不知道他們是學的啥……然後又比如攝影,我們說攝影是幫助導演敘事,這個也沒錯(但攝影不只是負責這個事),但有的人就理解成攝影為劇本服務。阿方索的說法呢,攝影不是為劇本服務,攝影和劇本一樣,都是為電影服務。
所以我覺得,電影工業環境里,劇本和攝影一樣,本質上是個技術工作,做得好了,偶爾才算得上藝術創作。好像有點說偏題了。我來勉強回答一下。說「中國影視行業認為劇本屬於文學」,這個命題是個偽命題。事實是,早在八十年代初,關於「電影本體論」的討論就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電影的本體是運動影像與聲音的記錄與再現,這跟所謂的「照相本性」還不是一個範疇。說白了,純粹的電影性利用運動影像與聲音作為媒介工具表達含義。其中可以有敘事性的表達,也可以有非敘事性的表達。敘事性的表達里又可以有虛構敘事作品和紀實敘事作品,也就是故事片和紀錄片。
那篇《丟掉戲劇的拐棍》和《論電影語言的現代化》的確在新時期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影響了第五代的創作,重本體輕手段,重視聽輕敘事,代表作包括《黃土地》、《獵場扎撒》等,《紅高粱》則恰恰是那波電影實驗的高潮也是結束。也就是說,在新時期導演的觀念里,敘事都可以忽略,更別說把劇本當作文學了。不過這也導致了一個壞結果,就是丟掉了敘事,丟掉了戲劇性,導演們變得不會講故事了。
那麼什麼人認為劇本屬於文學呢?從歷史上來說,把劇本作為文學的一個門類,從而有文學劇本的概念是在八十年代以前。這與我們國家電影的「影戲」傳統相關。什麼是「影戲」,就是最早期用簡單的鏡頭記錄手段拍下來的文明戲,就是強調戲劇性、強調傳奇故事多於對電影視聽手段的關注,是「電影是綜合藝術」觀念下的產物。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有先鋒電影導演去探索電影作為獨特的一門藝術的表達的特殊性的問題,也即本體問題,默片時代在這方面曾經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成就。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戲劇領域,電影出現以後,戲劇不再是獨一無二的演劇藝術形式,戲劇界也開始重新反思重新思考如何看待自身的問題,才有了殘酷戲劇才有了貧困戲劇形體戲劇環境劇場等等等等。扯遠了,總結一下,八十年代以前,電影界承襲了中國傳統戲劇觀念、影戲傳統,認為「電影是綜合藝術」,電影劇本是文學劇本。八十年代以後,電影界尤其是導演們對電影藝術產生了藝術自覺,擺脫了傳統的綜合藝術觀念,將電影的本體魅力、詩性特徵推到一個相當高的階段。但由於藝術積澱的不足、社會藝術氛圍的落後以及電影產業的沒落、政府的文化控制,使得這個短暫的電影藝術運動冒了一個頭便被打壓了下去。之後第五代的幾大導演就分道揚鑣,走上了敘事性的路子,在新世紀又徹底地轉向商業化電影的製作。那麼還有誰仍然在講劇本是文學呢?就是現在的一幫受害妄想症的編劇們,由於長期業內地位的弱勢,堅持認為自己的劇本在電影創作中是第一性的問題,堅持劇本是一劇之本,堅持自己寫的那玩意兒叫文學,好像不如此不能確認自己的藝術家身份和崇高的社會地位一樣。本質上這群人還沒有擺脫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落後的電影教育、藝術觀念。劇本不是文學,劇本只是敘事性影片創作的一環,也可以說是基礎的一環。電影創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導演才是電影創作的靈魂,不是編劇。劇本可以有文學性,我們也可以拍有文學性的電影,但文學性和電影感並不是一回事,文學性與詩性也不是一回事。阿方索的觀念是對的,攝影怎麼是為劇本服務的呢,攝影和劇本都是為電影服務,電影才是第一性和第一位的存在。我看有人說莎士比亞的劇本也是文學,這是沒有分清楚戲劇劇本和電影劇本的不同特質。但即便是戲劇,在當代的戲劇創作觀念里,也有人不再把劇本視作文學,而出現了劇作構作的觀念。因為我們80年代電影復興時期,依靠的就是文學啊。雖然我覺得電影應該部分脫離文學,寫部《生死時速》《真實的謊言》應該和文學沒多大關係。但事實證明,沒什麼文學素養的人可能連句完整的台詞都寫不好。。。你說怎麼辦呢?
我對排名第一的答案有不同意見,該答主誤讀了「文學」。文學的起源是什麼,文學的本質是什麼。這兩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把說故事就當作是文學也不曉得是哪一派的觀點。當真左小祖咒如此說來,他自己也不懂文學。文學發展到今天,其主要議題已經趨向於討論文學功能了,起源和本質這種沒有辦法回答的問題討論沒有意義。因為現代文學的發展,各家集中的關注點是文本。注意,主體稱謂由文學變為文本的變化意味著範疇擴大化。電影劇本也許不在文學範疇內,但是一定在文本範疇內。文學和文本最主要的區別在於文學的目的是審美。(關於審美的問題太長,不變在這裡說。)所以說,題主的提法是過時的提法而且不易區分二者邊界,現行的批評體系下應當是劇本和文學都包含在文本之內,劇本和文學有交集但是不等同。
作為普通觀眾的觀感,兩句話。1,現階段正是電影文學性嚴重缺乏的時候,所以要『強調。『『屬於』這個詞不好。2,電影可以沒有文學性,但是基本沒有和沒有發展的話,那麼電影沒有希望。
從夏衍開始。建議閱讀中國電影史。嚴格講,劇作第一屬性是用來拍攝或者給導演做分鏡頭腳本。不需要語言華麗詞藻優美。但是有些劇本寫的通俗易懂也是有閱讀的文學價值。但是這樣的劇本不見得是符合電影拍攝的「好」劇本。
我不是來回答問題的。80年代,夏衍回答關於第三、第四屆金雞獎的最佳編劇獎為何空缺的時候,就說到我們的很多編劇用的是文學思維寫電影劇本。
莎士比亞的不也是劇本嗎。。。
我覺得除了「一般」的木匠、鐵匠、泥瓦匠,其他都是文學。(必須是一般的,好的都叫大師、藝術家)
電影劇本不知道
話劇劇本沒有一點文學性的話,絕對是渣本。
其實看那麼多年得過諾獎的劇作家就知道了。推薦閱讀:
※對一部電影的貢獻,編劇的作用更大還是導演的作用更大?
※如果要追究網劇《盜墓筆記》劇組責任,責任該怎麼劃分?
※周迅版的《紅高粱》有哪些優缺點?
※日劇白色巨塔和半澤直樹的異同點有哪些?
※《大好時光》如何評價編劇王麗萍?
TAG:編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