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電影為什麼爛片越來越多?

這些導演拍出來的電影,一般人看來都覺得噁心,他們至少比普通人了解電影藝術,做出來不怎麼樣的影視作品,為什麼那麼有勇氣的拿到電影院上映,不會覺得丟人嗎?而且還那麼自信的面對媒體大肆宣傳,這些導演真的那麼自我感覺良好,不知道自己拍的電影多麼爛多麼狗血嗎?電影上映,觀眾罵聲一片,然而他們視乎不怎麼在意,爛片一部一部的出。他們沒有想過,這樣發展下去,對國產電影抱有熱忱的人越來越少,中國電影產業現在這麼好的勢頭,很快就會消失。當然經常看美國電影,也會發現一些爛片,但並不是那麼多,如果說美國每年爛片更多,只是沒進入中國市場,但是質量還行的電影也是一堆一堆的吧,而我們每年也有一些,讓人感覺還可以的電影,但和各種秀下限的電影數量相比,數量少的可憐。就像今年一樣,打開豆瓣,大批大批的2,3分電影。我倒也看了幾部這種2,3分電影,只能用無法直視來形容。

PS:個人淺薄之見


國產爛片橫行的原因,可用中學思想政治課上經典語句來解釋,那就是:

「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首先,看電影是個非常主觀的行為,是否為爛片都是由觀眾(寫評論的影評人以及媒體都是觀眾)來定義。你覺得好的,別人不一定喜歡,別人罵成爛片的,在你眼裡或許是佳作。

但國產爛片橫行的論據來自於豆瓣、時光網的平均打分,應該說是相對客觀的總結。花錢入場的觀眾,這其中影迷佔據非常大的比重,他們用「投票」方式達成了最大公約數,認為華語片爛片居多。

為何會這樣?因為中國觀眾/影迷的觀影水平提高速度超過電影人創作水平提高的速度。

現在是全球化時代,好萊塢電影自1994年重新進入中國後,配額從10、20部提高到現在的34部,加上正版、盜版VCDDVD、電影頻道、視頻網站等對以好萊塢電影為主的全球佳片的推廣,中國電影觀眾尤其是影迷的欣賞水平和世界保持了同步。

觀眾前面去年看完《霍比特人3》,今年看《封神傳奇》,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落差能不讓人生氣嗎?你讓《鋼刀》怎麼跟《罪惡之城》比,《夢想合伙人》VS《社交網路》 《汽車人總動員》VS《賽車總動員》

基本都是被吊打的份兒。

其實中國觀眾對國產片的容忍度是高於進口片的,但為何這幾年大家對國產爛片越來越沒法忍受?這背後的原因就比較複雜了,我們先來談談電影人的創作。

相比較觀眾欣賞水平,電影人的創作水平提高死慢很多。畢竟提高欣賞水平付出的努力相對較小,多看佳片、讀一些專業的書籍就行。提高電影的創作水平那就是綜合工程了,必須是包括導演在內300劇組成員共同的努力,當然導演、編劇等核心團隊要負主要責任。(審查制讓電影人們帶著鐐銬跳舞,這是限制電影人創作片提高的必要條件,這裡暫且不表,需要好幾篇文章才能說清楚。)

我們還是拿1994年引進大片作為時間點,從那一年到如今,電影人的整體創作水平肯定在提高,畢竟國門打開、國內交流變多後,創作眼界寬很多。但不可忽視的一點是,創作隊伍來源變得多樣,水平參差不齊。

計劃經濟時代,能拍電影的都是國有製片廠,基本都是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科班培養出來的,「師徒制」某種程度上保留很多。1980年代到1990年代拍出的國產片佳片雖依舊是少數,創作者的專業教育背景,爛片是有一定底線的。加上急功近利的資本還未出現,創作者的赤子之心還保留很多。

(當然那時候觀眾見多識廣的更少,連電影院都很少進,就不要提去罵爛片了。互聯網也沒有,看到爛片也沒處罵。)

電影市場大擴張,加上國有製片廠體系瓦解後,創作隊伍來源複雜起來。可以那流行歌壇舉例,以前創作和演唱流行歌的多數是文藝團體出身,彩鈴時代之後創作門檻大降,泥沙俱下,《老鼠愛大米》《兩隻蝴蝶》甚至比這些更通俗、低俗的歌曲泛濫。

電影創作也是類似,市場擴張票房狂飆,讓出路不多的資本嗅到電影產業的吸引力,大量湧進後發現真正有水平的導演數量太少,編劇、美術、道具、演員更是奇缺,於是乎歌手、作家、演員甚至老闆都可以當導演,唱了幾首歌紅的小鮮肉就來當主演。

而如今資本的泛濫和競爭的缺乏,也讓讓演員、導演賺錢實在容易,也消磨了他們的鬥志,讓他們無法在創作中「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隨隨便便拍出來的東西,能不爛么?


首先,豆瓣是有水軍刷的,其次,電影這個東西仁者見仁,電影跟女人一樣,普世價值觀沒有衡量它好壞的依據,你不喜歡可能有人喜歡,當然也有一個很好的劇本找了個不會演的,那也就是爛片了…電影是消費品,要談藝術可以選擇義大利電影,這東西說多了就擰巴了,大家都覺得qq6這車長的跟大傻逼似的直行倒車分不出來,不是照樣有人買么…別對一個還在萌芽中的產業要求太高,沒有qq6,哪顯出賓士好啊,沒有爛片,哪顯出好片子牛啊…沒有這問題,哪顯出我心態這麼平和啊…是吧…

———————————

我剛剛寫完又看了題主的問題,我發現了一個更有趣的事情,「照這樣發展下去的話…xxx就完蛋了(走下坡路了,沒出路了,沒落了)」這是個固定句式么?我記得我小時候不聽話,我家長和我老師就總這麼說,「照這樣下去,你連高中(大學)都考不上(工作都找不到)」可我現在不是挺好么……他們一個都沒說准………

這就是中國人特別奉行的「因為所以」論調…某個時代好像有這麼句話「照這樣下去,我們的國家(幾年超英美來著?)」呵呵…

最後引用王朔電影《我是你爸爸》中一句經典台詞結束這個回答:「馬車同學!你危險啦!!!」


請注意一點:美國的電影市場照樣也是爛片多好片少。大多數人覺得美國片製作精良、投資大,技術雄厚,是因為按照中美之間電影引進位度協定,中方(中影和華夏兩家國營單位承包了海外大片的在華髮行生意)都是挑選美國那些最賣座、製作最下成本的「大片」,對低成本粗製濫造片也看不上。

你覺得美國片好,是因為在引進環節上已經過濾掉哪些數量更多不怎麼樣的了


本人作為一名電影愛好者,雖然不在電影圈內,但也看過了許多電影圈的風風雨雨。中國電影走到今天這爛片多,好片少,神片沒有的地步,按我的理解,主要有三個原因:(拿美國電影業跟中國電影業作對比)

1.相比美國電影業,投資方和製片方水平不行。

2.相比美國電影業,行業制度不行。

3.相比美國電影業,拍電影的套路不行。

==========================分割線,開始碼================================

首先,先解釋一下題主的問題。 題主似乎覺得拍出了爛片跟導演的水平有很大關係,有關係嗎?當然有關係,但是一部爛片的產生,不能全怪導演。電影的每一個細節都對電影的質量有很大的影響。隨便下一部電影,拉到最後,你可以看到有多少工作人員製作這部電影,製片,導演,編劇,攝像,演員,場景,特效,音樂等等。然而除了中國電影圈的幾個大碗導演,某些不太出名的導演在拍攝時的話語權,其實是很小的。大多數時候,他們需要聽命於製片人或者是幕後大老闆。比如在在選演員的時候,投資方點名要楊冪……作為導演,你能怎麼辦?當然,你可以選擇不接這片,但是作為一個名氣不大不小的中國"『青年『』導演,大多數時候,只能去捧某些人的臭腳…再比如,劇本寫好,演員也不錯,正打算開拍的時候,投資方又來了,點名要加個女二號…作為導演,你又能怎麼辦?再悲慘一點的,前段時間的檀冰同學,都不用投資方出手,名氣大點的演員都能分分鐘弄死你(如果是真事)。

而且,中國這個社會講人情,有些時候連一些知名演員都會被人情坑死,我反正絕對不會相信劉德華在充分考察《富春》的情況下接這片的。當然,人情有時候也是好事,可以給你拉來大老闆,好製片,牛導演,神編劇,但是我可以說中國80%的爛片都是因為人情,沒有一個導演會想去拍爛片,只有那些指手畫腳的投資方,推三阻四的編劇,毫無演技腳又臭的演員和老提奇怪要求的製片人,才會限制導演的發揮,才會讓那些導演兩眼一黑,內心乞求著:下部片就好了,下部片就不會這樣了…

=========================二次分割,開始碼正題=============================

中美電影業差距之製片方和投資方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一件事情:電影,或者說,中國電影,再或者說,徹底跌破藝術範疇底線的中國電影(並不是指所有),在中國,不是藝術作品,而是一門生意。既然是生意,對於投資方和製片方來說電影好不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賺不賺錢。好電影自然能賺錢,但是已經完成拍攝的差電影呢,怎麼賺錢?很簡單,只要有噱頭就好了,大投資,大牌演員,對觀眾來說,本身就可以作為後期宣傳的噱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富春》,投資和製片方估計在拍之前就知道這是部爛片了,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氣餒或放棄,反而他們互相鼓勵,出謀劃策,終於用瘋狂的宣傳攻勢和精準的營銷策略完成了不可能完成任務。可能有人說,《富春》只是個例,但是實際上,在《富春》之前,這種模式早就存在了,只不過沒有做的比《富春》更好而已。

有人又說了,這件事跟中國投資方有什麼關係?即使在美國拍出了《富春》,美國的投資方也會用同樣的方法來保證票房。注意,這就是中國投資/製片方跟美國投資/製片方的區別:中國有大量的投資/製片方依賴這種模式。換句話說,中國的某些投資方和製片方早已喪心病狂,他們可以不用管劇本質量,導演水平和演員能力,只要你能拼成一部一個半小時的電影,我就能讓它賺錢。在電影開拍前,他們通過大幅度壓縮編劇,導演等常規製作開支,卻請到大牌的演員來創造噱頭,最後,在電影完成後,他們通過宣傳和營銷的方式擴散噱頭,從而盈利。這就是中國的爛片模式,每年大量的影片在還沒有開拍前,就已經註定了是爛片,但是往往他們都能盈利,畢竟中國市場太大,而且又有國產片保護月,總有傻子(比如我)來買單的,不是嗎?

另外,在中國電影投資業,有很多人…就根本不懂電影投資,他們大都腰纏萬貫,在江南一帶有自己的工廠或公司,想在另一個領域裡再創輝煌,也許他們的初衷是好的,只想為中國電影做出一些不求回報的貢獻(讓我睡女一號就好了),或者有那麼些回報(什麼?女二三四號也可以?那男一號呢?)。但是這些投資方,由於從未接觸過電影業,不知道其中的潛規則和流程,從而極易受人忽悠,他們就一個個拄著拐杖的盲人,獨自走在黑夜之中,等著他們的,不是友好的幫助,而是各種坑蒙拐騙砸打搶燒。 而且由於他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滋生了中國電影/電視劇行業一個深不見底的黑色產業,那就是兩頭忽悠。請看下節:中美電影業差距之行業制度。

等等!標題是中美電影業差距之製片方和投資方,你丫還沒介紹美國的製片方和投資方呢!

好吧…那美國的投資/製片方是怎麼決定是否投資一部電影呢?在高曉松《曉說》節目中(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A2NDg5MDg0.html),提到華納的投資/製片方如何選擇劇本,投資/製片方一共十來個個人,第一個人數劇本頁數,差不多130來頁,那電影拍出來差不多130分鐘,說pass,給第二個人,第二個打開劇本看男女一號有沒有75場戲,到了,pass,再給下一個人查類型,這劇本的類型比較符合潮流(殭屍,superhero)那就pass,再下一個人看…一直到所有人對這個劇本檢查通過了,然後他們再擬出大致的演員名單和預選的導演。再然後,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了,他們要開始決定投哪一個電影了!他們紛紛走向廁所,仔仔細細的把手洗乾淨,然後回到會議室開始……抓鬮……我沒開玩笑,他們真的是抓鬮。在電影的籌備階段,美國的投資/製片方往往只能通過初始的劇本,大致的演員名單和預選的導演介紹來判斷這部電影是否賺錢,但是過去他們經常投不準,就是看好的不賺錢,不看好的賺了大錢(比如《暮光之城》系列),最後他們決定…瞎投。實際上就是基本不看,用概率決定一切,這看似省事的方法,背後卻是有很大道理在的。要知道,在股市中風險分為系統性風險(systematic risk)和非系統性風險(unsystematic risk),你投股票種類的越多,系統風險就越低並且越趨向於非系統性風險,換句話說,在你投了足夠多的股票後,你的總風險就會降低許多。同理也試用於電影行業,當你投了足夠多的電影,你的收益也變得穩定和可預測。

在2005年到2010年之間,好萊塢前6大電影公司基本上市投15部到20部,就能收回成本了,在多投幾部就開始賺錢了,過了2010年,美國電影市場也開始往上走。在2013年,基本上只要能投13部就肯定能收回成本。(數據忘了在哪看了…大致就是這個數)

所以,總得來說,美國的電影公司在籌備電影階段就已經比中國電影公司不知道要高到那裡去了,嗯…今天這節就到此為止,讓我先睡一覺,明天再碼。


首先,什麼是爛片。

構圖、角度、光線、調色等是攝影要考慮的;

節奏,也就是高潮點與時間線的控制,導演剪輯要擔責任;

劇情是否爛俗、人物關係是否混亂,這和編劇脫不了關係;

此外,演員造型、道具、布景等,這些是服、化、道的問題;

另,演技、配合,這些是演員、以及群眾演員的事情;

場面調度、機位調度、電影的總體質量,這是導演必須負的責任;

此外,還有特效,電影前半部分很好,後邊很差,這是製片投資人的事了。

總而言之,真正的爛片不是一個人造成的,它是一個團體導致的。我覺得大半部分的電影,它在某個方面總會有閃光點存在的。

美國的電影絕大部分屬於流水線生產,其劇情模式、剪輯技術都很成熟,全球圈錢是它的常態。而中國,sc制度只是其次的,更多的是電影從業人員的不成熟,當然也不否認現在的觀眾只是圖個樂呵,你覺得惡俗的電影他們覺得很樂呵。


一開始我也以為中國拍那麼多爛片是因為水平不夠拍不出好片子。

後來發現,中國爛片多,責任主要在觀眾。

那天和小夥伴因為《小時代》《爵跡》吵起來了。我一條一條地陳述著這兩部電影爛在哪裡,她是完全聽不進去的,甩出一句「可是有我們家大冪冪啊」(我愛豆的爛片不算爛片),「你知道爵跡里有誰嗎?有范冰冰,吳亦凡,陳偉霆還有王源,老多大牌了(此處她翻了個清新脫俗的白眼),這也能叫爛片啊!你都不知道特效有多好看!」

我覺得她代表了大部分觀眾的審美水平,就是完全沒有審美,分不出好與壞。因此,他們評判一部作品的好壞不是從電影本身(情節,畫面等硬體)出發,因為品味不出來,而是從電影的附加品出發(偶像,大牌,特效)。

小夥伴為某普通一本大學的大二女生。在她身後還有千千萬萬個同類。就是他們一手撐起中國爛片市場


1. 沒那麼多錢也沒必要花那麼多錢,稍微操作一下,就有一堆人跑電影院看自己的偶像,追憶自己的青春,看高富帥和白富美把妹去了。

2. 文化上,我覺得不僅僅是電影產業,整個環境都是這樣吧,我們中國人總是謙虛地向別人學習,而不是標榜自己有多麼牛,自己的國家有多麼牛,缺乏自信心,缺乏民族認同,價值認同,像日本的《起風了》,人家就敢標榜自己的民族英雄,解構自己的民族英雄,但到了中國,英雄一出來就變味了,中國人好像不喜歡英雄,主角越傻逼越痴情就好了。。。


個人覺得有二個原因,一是制度,二是社會需求。國家不支持沒辦法,拍好片需要積澱需要時間,拍出來大眾還不愛看,商業化的時代,賺不到錢誰會投資?


太急功近利。沒有感覺到太多的細膩。沒有感覺到有表現很多的深度。比如(個人感覺哈)中國合伙人是我比較欣賞的國產片。可是同樣的勵志片。跳出我天地。不僅表現男主的勇敢。追求芭蕾。他不停的練習,最後還表現了對同性戀的寬容。而表現了親情這一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父親為了兒子重返煤礦(還是什麼礦)那段讓我忍不住哭了。中國合伙人表現了現實的殘酷。恩。女友的拋棄。然後突出了勵志。可是不知道怎麼說。我只能說是勵志。其他沒有很深刻的留在心中。像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類的。。就不多說了。看劇照就沒想看了。不過如果有人覺得是值得看的話。請告訴我一下。


躺著都能賺錢的年代,不多拍點都不好意思


會許僅僅是為了洗錢。


不打胎 無青春


我認為:現在電影之所以跟不上經典老影片是因為跟現在的社會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其影片背景太過現代。對70,80,90,年代人而言看老電影看得多了,老電影背影畫面呈現更為現實也更親切。現代電影大多適合新社會00後,因為背景畫面更為接近。更別提現代殭屍片,背景太過虛幻,人物肢體動作及言語對白,都太虛幻,缺少真材實料的動作。像其他武打劇:現代的武打劇中很多都夾雜一些虛幻招式,看起來是夾雜現代社會新鮮感,可是沒有意思,更適合兒童。更別說背景景觀了,真材實料基礎會翻空中翻的演員都少。


其實還好。在這種政治氛圍下。出驚世之作很難。


發展太快肯定會造成泡沫的。就像房地產行業。人家美國電影產業是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沉澱。中國才哪到哪。慢慢學吧。


不是挺簡單的嗎?商業電影,有需求、有市場、有產品多經典的市場經濟啊!很難理解嗎?爛片多正是因為觀眾喜歡看,才有人拍 哦。

大部分中國人打心裡喜歡爛片,小部分不喜歡的國人自有好萊塢、寶萊塢、泡菜、卡哇伊們去滿足需求,國產片和他們沒什麼關係。

最後這一小撮題主這種怒其不爭、沒事找事類型的,基本上姥姥不親舅舅不愛,純粹閑吃蘿蔔淡操心___無聊。


中國電影越來越爛主要是因為電影爆發期爛片也賺錢,稍微有個明星什麼的宣傳好就賺錢。等市場穩定了爛片會淡出市場的,因為人們觀影水平上了來了。今年就是個節點。還有最討厭的廣電把題材都限制了


我只想說我之前看到的一點:

現在好多人都罵王晶近年來拍的電影就是來圈錢的。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王晶幫助了多少演員。有個香港演員說,當年沒有人找他拍戲的時候,只有王晶用他。如果沒有王晶,他們很多人可能壓根就沒有收入來源。

存在即合理吧。爛片存在,總是有理由的。

我相信大部分導演製片演員還是希望給大家呈現一部令人滿意的片子,而不只是圈錢。只是大多數時候可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對於這個問題我只想說兩個字:有病

電影是人拍的,本來就是見仁見智的東西,每個人標準都不一樣

一部廣受好評的電影只能說明它迎合了更多人的口味

我個人認為,能打動人的就是好電影。一部電影,能讓人產生共鳴,就夠了。

(個人觀點!)


推薦閱讀:

有哪些寫迪斯尼歷史/發展史的書推薦?
如何回應「沒看過原著別瞎逼逼」這類的影評?
如何評價王思聰在香蕉新導演發布計划上說出的話?
《你的名字》同期動畫電影《聲之形》有機會在國內上映么?
中國電影商業化發展的現狀以及原因?

TAG:電影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