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90 年代末期國內電影票房那麼慘淡?
不單純以數據說結論,也不十分贊同90年代末期的票房慘淡就說明國產電影不佳,我以97年作為分水嶺來闡述你這個問題。多重原因,只能長話短說,總結不同方面的原因,個人體會,僅供參考。
1、觀影習慣。83年後97年代以前,國內觀影人群降低到歷史最低點,改革開放後,人們顯然已經厭倦了陳舊的國產電影模式,不願去電影院看電影,很多電影實際上是由政府機關和國企發票包辦的,而非市場化手段實現,至於電影內容,主流價值觀電影為主,觀影群眾也是以中年為主,而非青少年,該部分觀影群眾活躍度低,幾乎沒有什麼重複消費能力。
2、西方電影剛剛來襲。1997年上映的《titanic》是真正意義上國內引進的西方大片(首次是以分賬形式出現),詹姆斯卡梅隆的導演水平+詹姆斯霍納的電影原聲+席琳迪翁的主題曲+兩位男女主角的演技構成的西方好萊塢級別大製作,才在90年代末震撼到了國內的觀眾,很多人回憶自己真正意義上看的第一部大片,其實就是泰坦尼克號,而這個模式出現,也是在97年了,可見之前的確沒有什麼好的國產影片出現。
3、國內電影製作產品線模式尚未成熟。其實在1997年以前,國產電影都是傳揚主流價值觀為主,很少有電影工業式產品線大片的出現,也就是娛樂性不足,97年回歸後至2002年之間,香港電影大量進入內地,中國正式以分賬大片形式引入好萊塢電影(雖然引進總體數量不多,但多以美國幾大傳媒集團的作品為主,質量有保證),國產電影的確在這段時間被其它地區打壓的不得了,但這段時間,出現了賀歲片這樣的類型片,以馮小剛為代表的導演,拍出了幾部《甲方乙方》《沒完沒了》《一聲嘆息》的好片子,除此之外,沒有什麼其它亮點,而賀歲片寡不敵眾,主要靠段子和內涵吸引觀眾,但不像好萊塢模式,以場面和效果吸引觀眾,賀歲類型片的缺點就是無法短時間吸納大量觀影群眾進入影院。而真正中國有類大片模式的電影是出現在2002年的張藝謀《英雄》,以古裝為主,後來證明的確吸納票房能力強,導致後期產品同質化強,一大堆導演去拍古裝大片,這個是後話就不具體闡述。
4、與中國經濟發展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有關。90年代末期正是中國步入改革開放,深度試水的時期,那段時間正是朱總理在任,分稅制,國企員工下崗,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建設,國家正在進行社會主義式的「原始積累期」,一般這個時期是大發展時期,人們在娛樂性支出會比較低。而當今電影市場的繁榮,也與大量的城鎮化建設有關,間接帶動了影院投資建設。
5、與當時的媒體介質和票單價有關。當年一部titanic票價20元,沒有任何打折,不是爸媽單位(在郵電系統,屬於當時的金飯碗)發的票,一般情況下,我是不可能花錢去電影院看的,而同時,小店裡面買的VCD光碟,共3張,很便宜大概5塊錢左右。我記得很清楚,我把另外一張票在電影院門口以15元折價賣出,去小店花了5塊錢又買了一套盜版VCD,還賺了10塊錢。這就是有價差的緣故,當時的家庭幾乎都有一台VCD,盜版的VCD又比較猖獗,那個年代的媒體介質主要還是依靠VCD播放機,而非現在看來主流的電影。一定程度上,大大影響了電影的發展。而如今十多年過去了,電影票沒咋漲價,但人們收入可提高多了,去電影院體驗下更加有感官效果的大片也是隨意無負擔的事情。雖然有網路視頻的競爭,但是市場上兩者的根本盈利模式不同,不存在很對位的競爭,再加上現在維權意識強,很多電影公司都上市了,對電影產業的發展有了太多的積極作用。
總體來說,95-03年地區票房不高,但這並不是一個缺陷或者怎樣,相反我倒是認為是中國國產電影蟄伏然後聚力的一段時間,沒有那段時間的蟄伏就沒有後來的繁榮。
主要是看不起吧。我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去看《侏羅紀公園2》,那時候一張票二十塊,最低就這個價,但是我父母收入加起來一個月也就一千多一點,看到這場電影能抵得上家裡好幾天的菜錢。現在即使到完蛋看IMAX3D的片子,最多也就八十塊,上團購網站更便宜,二十來塊就能看場電影,也就是一頓飯錢。
90年代末VCD開始普及,並且價格迅速下降到千元以內。每個小區附近都有一家至多家租碟店,人們發現在家就可以隨時享受觀影體驗,沒必要去電影院看。另外,90年代末的電影院大多是計劃經濟下的產物,硬體環境極度落後。很多影院還是硬的坐椅,或者是到處破洞髒了吧唧的海綿坐椅,音效差,基本是兩個大音箱放到前面,觀影習慣差,基本上去看電影必買一堆瓜子,整個影廳不停的刻瓜子聲,還總有人抽煙什麼的。這些都極大的影響了觀影體驗,人們自然不愛去電影院了。直到2000後,大量五星級新的電影院建設潮,各地新建了豪華影院,才把觀眾重新拉回電影院。
另外,看到上面有童鞋以泰坦尼克舉例,個人以為泰坦尼克是部現象級影片,那部片子帶來的社會效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以一部片子來評判整個90年代末期票房,未免以偏概全了。票價方面,90年代末期我看的片子基本上是3~4元兩部影片(我當時在上大學,學校附近電影院的營銷方式是學生民工半價),正常點市中心影院的票價差不多是4~8塊一部片子吧,泰坦尼克當時應該是25塊。
VCD DVD……
人民沒有錢,怎麼看電影你
就是盜版vcd造成的,台灣電影也是深受其害的,其實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中國電影的水平並不低,你去看拍大業的黃建新那時候拍的是什麼,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看《紅河谷》,滿場,推薦別人去,最後一場都買不到票,後來,和另一朋友準備看指環王2,一問票價縮回去了,那時候已經是深受網路影響了。
那個時候正是vcd盜版碟片的高峰時期,後來網路發達後又有比特精靈、電驢等下載軟體,而且各個電影公司的反盜版力度很差,基本上映後兩三天就有高清版下載,極端情況下網上流出版本甚至比公映更早,而那個時候電影院基本上還是七八十年代的配置,你想有免費或者幾元錢的可以看,誰還願意花個十幾元去坐電影院的破椅子呢
我想大概是因為樓主你收集的數據有誤吧
總的來說沒錢,還有大街小巷的錄像廳,鐳射影廳價格便宜量又足,搶了多少電影院的生意
推薦閱讀:
※徐崢現在在中國影壇的地位,可以和阿米爾汗於印度的地位比肩嗎?
※電影院運營的過程中有沒有一些行業內的秘密?
※《尋龍訣》里如果飾演胡八一的陳坤換成黃曉明會有怎樣的評價和票房?
※如何評價《百鳥朝鳳》出品人轉發有關《美國隊長3》負面評論的微博?
※《爵跡》《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誰的票房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