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分析寫作技巧有哪些?以柴靜的一篇博文 《托爾斯泰》為例
一直都覺得會寫東西的人很牛X,據說高智商的職業里,作家是排在第一的。
我也很想學習,哪怕是一點皮毛也好,至少可以隨性地記錄一些事情,表達自己的心情,通過文字讓讀的人感知到。
多虧了知乎,讓我看到了許多高手們對關於寫作的一些分享。
由於我一點基礎也沒有,所以在看各位分享的時候,理解得不夠透徹。
柴靜這篇文章是在瀏覽一個關於寫出畫面感的問題的回答中 @吳震 無意間看到的,讀來淡淡的,並沒有想表達什麼特點主題,寫出什麼情節,卻真實的讓人想到當時的畫面,感受到當時的氣氛。
我挺有感觸,所以暫且選擇了這篇文章,如果對這篇文章沒有興趣,有更適合入門分析學習的文章推薦分析,那更好不過了。
希望能有人,恰好在心情好的時候,能看到我這個提問,然後擠出一點寶貴的時間,具體結合文章分析一下,然後告訴我一個練習寫出畫面感的可操作的方法。也算是費力拖拖我,讓我這種完完全全的門外漢往入門的方向靠一靠了。
先謝謝各位啦!文章如下:
服務員是個姑娘,細眼高顴骨。
我一進門看見她,她沒有迎上來的意思,也沒笑,也沒有給我找座,我張口問要等多久,她就說了兩個字「等著」。
排在我前面的人多,有兩個中年男人,好不容易坐定後,嬉皮笑臉「渴死了能給倒杯水嗎小姐」
她看都不看人一眼,拿張紙單往桌子一擱,用食指一點,一頓,往前一搓,再往後撤一步背著手兒站得筆直,等他們點,靜靜地發出一股子冷氣。
一對年青人,低聲下氣地湊前問「請問樓上還有位子么?」
她頭都不偏一下,「自己去看」。
我這兒還且著排呢,走累了也懶得再走了,拎著大包小包,靠在斜角上等,超市的那隻袋子勉強地放在窗角上,差點滾下來,我狼狽地抓,又差點把邊上一隻紙巾盒碰翻。
她冷冷掃我一眼,紋絲不動,這眼神兒挺讓人慌的。
我白站著,沒事兒干,從書包里拿本書,一隻手拿著,一隻手拎東西,歪歪斜斜地看。
她點完菜經過我這兒,我側身讓,一隻手沒拿住,書掉了。
她站住了,我慌慌張張從她腳前往起撿,撿的時候袋子又歪了,我左扶右扶,生怕她發火。
她果然開口說話了「托爾斯泰?」
我愣了一下,什麼?
她厲聲問「你看的是托爾斯泰?」
我看了看她的臉色,幾乎是囁嚅著說「是」
她往身後一張剛收拾出來的桌子一指「坐那兒」
排在我前面的人想說什麼,看了一眼她,都不吭氣了,我也沒敢吭聲,拖著東西掙扎到那個地方,把大包小包安頓好,椅子前前後後地挪了半天才把我自己塞進去。
我想沖她笑一下,剛扯開嘴,她面無表情,轉身走了。
一邊看一邊吃,吃到一半的時候,她給別人上菜,路過我這兒,手裡端個杯子,腳都沒停,「咣」往我桌上一放,往前走了,看都沒看我一眼。
白開水,熱的。
我不清楚這是不是篇小說,但給我的感覺,這不是真的發生過的事。
寫短篇小說,尤其是這種千把字解決問題的,一個核心的技巧就是,找出那個值得你把整個故事寫出來的「點」——情節上的,而不是「我在轉角的咖啡館喝了杯咖啡感覺人生好虛無」這樣的。
當你找到了那個點,你多半會迫不及待地想把那個點寫出來,於是你就會像柴靜一樣,不會在多餘的詞和句子上浪費時間。
而直到你成為大師,你才能學會「在多餘的詞和句子上浪費時間」——柴靜還是不夠沉得住氣。
當然,這是「現實主義」的花招。
奉行「自然主義寫作」的作家不吃這一套。一句話回答:多用動詞,少用形容詞、程度副詞、評價類詞語…
看到這篇文章,我關於寫法的第一反應是「新聞稿」,而不是「文學作品」。
柴靜寫的好多東西,寫法都繼承了「新聞稿」的寫法,《看見》中體現的也非常明顯。實際上就是「多用動詞,少用形容詞、程度副詞、評價類詞語等」。
這主要是為了:
1.新聞更真實。
2.一定程度上取消不必要的麻煩。
(個人認為,此文只是寫法上習慣的產物。)
至於「文學」上,同意「白描」的說法。
舉個小例子:
1.那個人很憤怒。
2.那個人鐵青著臉。
3.那個人一腳把椅子踢翻了。
哪個更有畫面感呢?
(如果從新聞寫作的角度看,這很正常,沒什麼太多可說的~)
。。。。。。。。評論區狡兔三窟。。。。。。。。
具體的動作、動詞會給人一種乾淨利落的感覺。而且文字是一種「冷媒介」,就是說要求受眾的參與度高,參與度越高,受眾的感覺就越真實。相比形容詞、程度副詞等等,前者是「想像怎麼做、甚至可以直接擺一擺動作」,後者是「想像某事物怎麼樣程度的高低」。或者說是一種設身處地程度的差距吧…從傳播學和心理學角度來說,動態的東西也都會比靜態的東西更刺激參與者的。
。。。。。。。。評論區第二隻小萌兔。。。。。。。。
答題主問:對於寫出畫面感,怎麼樣練慣用詞?答:這是一個大問題了。僅僅說說動詞吧。嗯…用詞分為3個境界:信、達、雅。提供幾個個人認為應該考慮的方面吧:1.語言(歧義問題);2.詞語組合問
題;3.詞語規範問題(書面語和口語)。(1)先說說語言吧:語言有一個特徵是「線性」。就是一個空間點上只能發一個音。但是會有歧義問題。比如說:殺死
獵人的蛇。有歧義,「殺死、獵人的蛇」或「殺死獵人的、蛇」。想要準確用詞,歧義要避免。也就是「信」,準確。(2)詞語的組合。同意@吳震老師的看法,
要和諧。有點像美術的色調一樣,要表現「冷」就要全用「冷色」。形成一個體系。通篇體現「通達」。(3)書面語和口語要看情況使用。要看寫什麼了,如果是
文學類文章,書面語較好吧,如果像您舉例子的這篇文章,或者新聞稿,口語要好一些。「她看都不看人一眼,拿張紙單往桌子一【擱】(放),用食指一【點】
(指),一【頓】(無),往前一【搓】(無),再往後【撤】(無)一步【背】著手兒站得筆直,等他們點,靜靜地發出一股子冷氣。」都是很貼近生活的詞,在
政治報告等正規場合上不了檯面的。但我們看著很有畫面感,一是因為符合服務員、市井小民的身份,二是符合當時情景,感覺一頓一頓的,每一個動作都清晰可
見。當然,還要考慮受眾的身份。再看括弧里的詞,替換一下,頓時模糊了。這就像是電影里的分鏡頭,仔細觀察後,把每一個細節都用一個特殊的動詞(不常用
的)寫出來。有沒有一種看個幾十秒的視頻,一下一下點暫停的感覺?這就是「雅」。。。總之,首先要觀察。之後像唐僧的緊箍咒一樣,「暫停」。再之後,看看
那幅畫面,轉變成文字。先用最大眾化的文字「解碼」,把腦海中的圖景表現出來即可;根據「解碼」出來的文字,再加工、「編碼」。比如【我看見】可以說成
【我瞥見】(強調偶然性)、【…映入我的眸子】等等。把【我看見】通過語言的變幻增加了特殊的情感,而且依然能表示我看見。這篇文章用最簡短的語言,寫出
了最冷的情愫,乾淨利落。這是一個慢功夫,要掌握豐富的詞語、有超強的觀察力、以及寫作技巧才行。多看看、多練練就好。(個人根據寫新聞技巧總結,慎
看…)
9.27更新
題主問可操作的方法,介紹一個我身邊的人都很常用的練習法。暫且命名為「地鐵素描」或者公車素描。
利用每天上班路上的時間,觀察地鐵或者公交車裡的行人。在腦海里描繪這個人的外貿,衣著,氣質,動作等等。時間久了,對提高觀察力和描寫能力都很有幫助。——————————————————————————————-謝邀。這段文字要好分析我當時就分析了呀……先扯一下什麼是白描。見下圖。寥寥數筆,神態,外貌躍然紙上。看起來簡單,但觀察的功夫下的多。所以難。描寫跟畫畫一樣,練得是手眼的配合。眼睛看到是第一步。抓形,抓特點。這裡面主體的服務員特點是什麼?冷。細眼高顴骨只是第一步。後面她所有的動作都配合著這個冷。
她看都不看人一眼,拿張紙單往桌子一擱,用食指一點,一頓,往前一搓,再往後撤一步背著手兒站得筆直,等他們點,靜靜地發出一股子冷氣。
她冷冷掃我一眼,紋絲不動,這眼神兒挺讓人慌的。她果然開口說話了「托爾斯泰?」我愣了一下,什麼?她厲聲問「你看的是托爾斯泰?」
動作不多,話也不多。所有語言動作神態表情都圍繞著這個冷字。就是懶得跟人多計較一句,不屑。有時候寫人,忌諱的就是言行不一致。明明是流川楓,卻說櫻木的話,干暮木的活兒。這不對,言行一致的準確度。直接影響了描寫的力道。柴靜的文筆是寫新聞練出來的,冷硬,簡潔,有一句說一句,但就是下筆穩准狠。跟古人刻碑似地,咔咔幾鑿子下去。至少一個切面出來了。
但這只是畫外形。前面所有的「冷」其實都是在為後面的「熱」做鋪墊。一邊看一邊吃,吃到一半的時候,她給別人上菜,路過我這兒,手裡端個杯子,腳都沒停,「咣」往我桌上一放,往前走了,看都沒看我一眼。
白開水,熱的。
怎麼看人?
不要看他說什麼,看他做什麼。寥寥幾筆,一個面冷心熱的人物出來了。
「嬉皮笑臉」,「低聲下氣」我得說這些用詞對畫面感的形成很有幫助。也不需要去羅列形容詞,有時候兩句話,形容詞和比喻用到位了。比什麼都靠譜。我之前在寫文案技巧的時候說過,屠夫跟殺手那麼大的差價在哪裡?殺手只用一刀。所以一刀值千金。
這種描寫就像是做手術。病人躺在那兒,多來幾刀人掛了。下手的時候能多精準就有多精準。多餘的動作不要有。這事兒得跟過去練剃頭的似的,自己較勁拿個冬瓜慢慢練,光分析不頂用。謝邀。先推薦《米格爾街》,讀了題目後想到的比較好的短篇小說。有其他的歡迎評論推薦。
柴靜文章看下來,不太文學,一律白描,平鋪直敘的,此外人稱用得很全,故事清晰但感覺都累贅了。很少修辭比喻之類,或者留白,比如說先寫女服務員對自己一點好處再最後點到托爾斯泰。風格是明顯追求簡潔的短句子。
文字類型多了,比如有答案提到新聞稿,論文雜文散文小說……但如果是想要更好地表達自己感情,我覺得還是得用文學性的手法。想起來以前聽某作家的講座中舉的一個例子,說他妻子總是管教小女兒,具體那天是打了還是什麼不記得了,女兒沒哭鬧,就說了一句「媽媽你知道白雪公主的故事嗎」……
其實這問題應該邀些知乎大牛來回答他們的文字經驗呀。表達精鍊又能將情境和人物特質描寫下來沒什麼不好的,所謂用字最高境界應該是表達清晰又不多餘。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