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效救心丸可以在沒有病症的情況下服用嗎?

在連續四五天的熬夜通宵後(準確的說是每天不定點只睡1~2個小時),開始思考會不會猝死這個問題,請問,可以在一切正常的情況下,睡前服用速效救心丸來防止夢中猝死嗎?


1.首先注意速效救心丸的藥物說明:速效救心丸_百度百科

對於速效救心丸的使用,應根據病情而定,切不可盲目多吃、濫吃。作為應急藥物,速效救心丸在急痛時偶爾服用一下,可以緩解疼痛,為來不及就醫的患者提供一些保護。但千萬不能因為一次服用沒有效果而繼續多次服用,否則可能因錯誤用藥,耽誤治療時機。

速效救心丸中的冰片易傷陽耗氣,會使心臟功能減弱,因此無論哪類病人,都要注意避免此藥用量過大,用藥時間過長,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很顯然,速效救心丸是一種應急藥物,不適宜長期服用,況且很多的病症都是綜合因素引起的,並不是單一藥物就可以解決的。譬如冠心病病人,可能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就需要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生活方式改變,飲食調節,情緒控制等等。病人只懂得觀察癥狀,以為沒有癥狀就沒有問題,亂用濫用或停用藥物使得病程進一步發展。嗯,有點扯遠了。

2.關於猝死

猝死的病因

1、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可以迅速出現休克、昏迷,以致猝死。

2、腦出血:高血壓病患者易患腦出血,出血積存在顱內,無法排出,壓迫腦組織而致猝死。

3、肺栓塞:瘀血形成血栓,栓塞在肺動脈而猝死。

4、急性壞死性胰腺炎:暴飲暴食、酗酒是發病原因。造成胰臟出血壞死,外溢,發生自體消化所致。

5、哮喘:哮喘病人在某些刺激物的侵襲下,突發呼吸道強力收縮,進而不幸喪命。

6、過敏:青黴素、普魯卡因易引起藥物過敏。造成病人過敏性休剋死亡.

7、猝死症候群

[1]

:此病多見於年輕人(17~40歲),死前各項檢查均正常。原因可能與鈉離子通道代謝異常有關。

8、葡萄球菌性暴發性紫癜:臨床表現為在呼吸道感染康復過程中,突然發生病情惡化,病人多死於中毒性休克。

9、毒品:某些藥品過量,也易造成猝死.

10、心源性和非心源性疾病:前者最常見,特別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為多見,少見有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主動脈夾層、低血鉀、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及主動脈瓣病變、二尖瓣脫垂綜合征藥物、電解質紊亂等所致長Q-T綜合征等.

猝死的發生,男女比例約2:1,與體內激素、不良嗜好及勞動性質有關,可見於各年齡段,但高峰期為0-6月和30-50歲,其中心血管疾病猝死占約40-50%。

在心血管疾病猝死中,各類疾病導致的心律失常是最主要的原因。引起猝死的心律失常常為室顫,常見的有中年以上的冠心病患者,年輕人、運動員心臟基因的一些突變引起的心電活動異常。還有經常被忽略的就是長時間不活動、下肢血流緩慢,引起的大面積肺栓塞。

中年人工作家庭壓力大,加之大多數國人缺乏規律運動,飲食以高脂高熱量為主,大多有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這類人群很容易合併有隱匿性冠心病。加之生活作息不規律,勞累過度,這都是猝死的高危因素。所以如果注意猝死的發生,最有效的方式還是定期體檢,注意合理科學飲食,規律運動,作息調整。

總結:速效救心丸從理論上說可以行氣活血,祛瘀止痛,增加冠脈血流量,對於預防心肌缺血導致的心律失常應該有一定效果。但似乎沒有這方面的循證醫學證據。沒有病症能不能服用速效救心丸?短時偶爾服用應該問題不大,關鍵是效益/風險比的確定。因為所有的藥物都存在副作用和風險。所以,個人的看法是,如果過於疲累,思想顧慮較大的話,偶爾作為一種安慰劑未嘗不可。但根本上,還是注意綜合生活方式調整。特別是長時間缺乏睡眠者,多用一些功能類或含咖啡因飲料提神,這類飲料有誘發心律失常的風險。


可以,有一次我們爬海拔4000多米的山,當地人讓我們提前服用速效救心丸,增加血液的供給,克服高原反應。當時的感覺就是速效救心丸還能這樣用。

但是題主的這種熬夜方式,好像不太是藥物能解決的問題了。畢竟葯只是個外因。


謝謝邀請!速效救心丸可以預防用,不宜長期用。預防加班猝死,辭職效果最好!


有段時間每天必須熬夜,總覺得心臟難受,於是找出了家裡的速效救心丸,隨時吃一粒~ 後來發現沒過多久就吃掉了兩瓶 : (


疲勞狀態下,不要飲食過飽,更不要酒足飯飽之後睡覺。也不要做泡澡一類過於放鬆的事情。

定下鬧鐘,小睡4-6個小時起來活動,吃點東西,再活動之後方可繼續睡。專心用三天左右的時間,慢慢恢復。

無論平時是否鍛煉,是否身體健康,猝死這件事防不勝防,身邊備一點常用藥還是可以的,覺得不舒服,含一粒兩粒可以,如果無不妥,不用吃。

謹記一點:過度緊張 過度疲勞之後,不要立即徹底放鬆放縱,機器都需要保養,人比機器嬌貴。


推薦閱讀:

長期性角膜炎怎麼根治?
怎麼樣看待「中醫治本,西醫治標」這樣的觀點?
中醫大學會教哪些奇怪的東西?
對中醫感興趣,但基礎幾乎沒有,想系統學習中醫,該如何學習呢?
中醫院急診室裡面為什麼難覓中醫的身影?

TAG:健康 | 藥物 | 猝死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