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形圍欄能否解決交通擁堵問題?這種設計思路說明什麼問題?


蛇形圍欄是一種緩衝,緩衝機制不解決擁堵問題,但是降低了因為入口通過速率低於行人數到達速率時,聚集的人群形成湍流的可能性,從而(1)提高通過速率;(2)避免擁堵引發的系統功能失靈(不排隊-&>擁擠-&>爭執)從而提高系統的強健性(例如避免了地鐵站聚眾群毆造成全線停擺)。


蛇形圍欄不是為了解決擁堵問題的,設計成蛇形是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的空間,因為如果排成1字形,顯然人一多空間就會不夠用。(居然有人用數學在分析,好厲害。)

至於可能造成的排隊者不多時進入的麻煩,這個很容易解決,蛇形的圍欄可以設計成末尾可活動的樣式。(東京迪斯尼就是這樣,一點也不會麻煩。)

在國內之所以設計成不可活動的,我覺得原因可能是如果圍欄強度不夠,太容易插隊,排隊秩序很容易崩潰,那麼必須用有一定強度的材料,強度的材料很多都不易活動吧。(像東京迪斯尼一樣扯根繩子顯然是擋不住熱情的人民群眾的吧。^ ^)當然也可能是工作人員不夠用。

過年排隊的確比較多啊,不過,新年快樂!


提問者自答,感謝@高濟禾先生第一時間回答給予的啟發。

一、蛇形圍欄能否緩解擁堵問題

情況一:可以

假設行人到達某場館入口的時間是隨機而連續分布的,我們考慮一小段時間	au 內的平均效應。(為了後續討論方便,這段時間可以約定為圍欄長度,除以行人平均速度: 	au=L/ar{V}

定義在任意時刻t,行人的出現在場館入口頻率為f_{i} (t),通過場館的頻率為f_o(t),行人出現在圍欄入口處的頻率為f_i;易知f_i

1.當f_ileq f_o時,順暢,不存在擁堵問題;

2.當f_i>f_o時,行人會在場館入口處滯留,可能發生擁堵;

1)考慮圍欄存在,L
e 0,行人到達入口需要經歷時間	au,只要f_o>f_i的人流高峰的持續時間不是很長,這部分行人將會被緩存在圍欄里,不會造成無序擁堵。

2)當高峰時間較長,或行人湧現過快,行人填滿圍欄,依然會造成擁堵,但緩解了排滿圍欄的人數。只要行人數目有限,則總可以用有限長度的圍欄來容納。

這樣看來,蛇形圍欄的確發揮了作用。

然而事實上還存在這樣一種Bug情況:

情況二:不可以

假如在某一時刻突然出現很多很多很多人,則必然會在圍欄入口處造成擁堵。

只要是有限長度的圍欄,都需要「圍欄入口」,而圍欄入口處的擁堵與圍欄出口(場館入口)處的擁堵沒有任何本質不同,因為吞吐量是一樣的。只是發生擁堵的瓶頸地帶,被騰挪到了一段距離之外。

所以面對這種情況,無論圍欄修建多長,都不可能絲毫解決問題,反而可能造成更多混亂。在此情況下,蛇形圍欄就成了拆東補西、掩耳盜鈴。

而此種情況在現實中大量存在,例如放學、下班高峰的西直門地鐵站,即將開館的上海世博園,等等——這也是我對此舉措提出質疑並在此提問的緣由。

PS.蛇形圍欄用在排隊時勉強還可以接受,但用在地鐵換乘站,赤裸裸浪費上班族的時間,是否太變態了呢?

二、看不見的「蛇形圍欄」

假如把「蛇形圍欄」從空間上扭轉到時間上,我們會發現「蛇形圍欄」無處不在:

  •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緩解城市就業壓力——幾年之後怎麼辦,這些青年是要回到城市,還是就此安插在「圍欄」里落地生根呢?
  • 高校擴招,繼而研究生擴招……很多專業本來不必讓人們花費那麼長時間,消耗掉青春,只是為了謀求一份中專生或職高生就可以勝任的工作。以下是隨手拈來的例證:

我讀了三年高中,三年大學,苦比實習一年,三副要做一年半,二副要做一年,大副培訓三個月,實習三個月,高中不複課,大證不補考,工作後一天船不下,海事換證當天出證當天上船,理論值最快也要整整十年才能搞到一本大副證書。十年啊!

可是大神告訴我,他一年半就把大副證搞出來!一年半啊!你沒聽錯!是一年半啊!不是買的!不是假的!是海事局發的啊!貨真價實如假包換安全合法的大副證書啊!

終於揭開了國內大副工資驟降之謎,看完了別罵娘。

  • 體制內的晉陞機制

退休年齡:正國級,副國級70歲,,正部級65,副部級60

我不知道這樣一種充滿了槽點的設計,是不是我們國家的獨創。但我覺察到,這種治標不治本的問題解決方式,反應了某種體制特有的思維模式。


蛇形圍欄在人少的時候可以通過臨時性拆除迴轉點的欄杆變成直通的,至少在世博會、虹橋機場計程車排隊點是這樣的,挺方便,就是需要有人值守。


有哪些外行人看來很蠢的設計實際上卻是精妙無比? - 知乎
在此回答下與幾位知友討論了蛇形圍欄對車站容量的影響,評論中表達方式受限,特來寫個回答。

@薛定諤 你想像的是這樣:

@xelmiraaaaaaaage 你想的是這樣:

只能說都太小兒科了,你們沒感受過被人海包圍的恐懼。
既然要用到蛇形圍欄了,人的數量肯定是遠遠超過空間的容納量,所以現實情況是:

如果覺得我在誇張的話,看看2014年國慶我在濟南車站拍的畫面:

站前廣場已是這樣,售票大廳裡面有多恐怖可以想像一下。

下面是2015年杰倫濟南演唱會 入場前的情景:

可以看到體育場外的整條街已是摩肩接踵,這個時候你來個蛇形圍欄"增加容量"?不好意思,那估計三個路口也排不完。

空間大小是固定的,加入了圍欄、增大了人與人之間的間距,肯定這個空間內容納的人就少了,這算是個反比。何來增加容量一說?只會向外擴張佔地面積罷了。


樓上諸位沒有考慮到一個重要的實際問題(順便給數學模型跪…),那就是交通擁堵不僅是人多的問題,還有司機亂加塞、亂變道、亂掉頭的問題(當然還有道路設計不合理等種種原因)。

另外一個比較詭異的是,樓上用的都是「一條直線」的圖,各位那是「單隊列」吧,和「蛇形圍欄」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吧…

蛇形圍欄有這樣幾個沒有被提到的優點:

  1. 周圍有圍欄(假設強度足夠,不被衝撞的話),是一條路走到黑,如LS各位所言可能會缺乏機動性靈活性導致在入口處造成擠壓,但如@傅屍水 同學所言,隊伍可以無限加長,一下子來一堆人/車的情況也屬少數,何況已比隨意排列要好了;最大的優點是什麼,是插隊、掉頭等退出和進入隊伍都是很困難!親,沒有加塞、沒有亂入、沒有搶道咯!交通秩序的大大加強,是十分有利於交通堵塞問題的解決的;
  2. 如果採用蛇形,則很小几率會設置成兩條甚至以上,這就直接堵死了換道的可能,即司機不可能像在多條的直線型排隊狀況下那樣,存在僥倖心理而多次變道來試圖加快前進的速度,同上也同樣有利於解決堵塞問題;
  3. 最後,馬路如果用蛇形來填充的話,似乎是可以提高利用率的(但從面積上來說又是不變的,數學不好想不明白…),但至少是可以縮減隊伍長度的,防止幾個路口的連環堵車;而且,在隊伍里的某一點,是無法完整看到整個隊伍的,可以有助於提高司機的耐心程度呵呵~

最後,蛇形用於交通問題是有很大難度的,因為馬路是直通通的,蛇形隊伍實在是難以進行設計和實踐。

但在服務企業中(如銀行櫃檯)確實較為常見的,因為有:顧客一旦加入就難以退出可以提高轉化率,插隊等較難可以保證公平性,看只有一條隊伍可以降低顧客看到別的隊伍前進較快而焦慮,單隊伍多窗口的設置可以提高服務效率等等優點。當然傳統的多隊列有能提供差別服務滿足顧客偏好、看起來人較少等優點,依賴電子設備的叫號排隊更大大緩解了顧客的焦慮感,甚至可能增加衝動消費。

排隊管理是門很複雜的學問,涉及到需求估計、優先順序排序、排隊規則…很多內容,不是單靠一個隊列樣式就能解決的。


蛇形圍欄多用於疏導需按秩序通行的出入口,主要出現在景區、車站售票口等。能較好疏散擁堵的人流。如前面各位所說。

對於交通而言,交通一般指各種運輸手段和郵電通信的總稱。 胡適 《國語文法概論》:「後來陸地交通有了人力車、馬車;火車、電車;水路交通有汽船,人類交通更方便了,更穩當了,更快捷了。」

一般來說,對於交通擁堵更多的是合理性疏導,關鍵在「疏」而不在「導」。蛇形道更多的是限制了車輛的疏散,負面作用難以忽視。 因而對於客流較大的機場、車站,一般設置單行道用交通標識引導社會車輛、專用車輛、計程車公交車等公共車輛按指定車道路線分道行駛,而不是採用蛇形圍欄。


蛇形圍欄能否解決交通擁堵問題?

不能解決擁堵,直觀的感覺會讓行車變得更困難,車禍增多,一堵堵一條線。

這種設計思路說明什麼問題?

說明了這種方法可以讓人的心理有一種一條路走到黑的感覺,心理作用。


蛇形排隊可以變向延長用戶到達窗口或者門口的時間,由此梳理了擁擠的人群

仔細看了下,我的回答跑題了…

蛇形設計最大的問題是燃油成本的增加吧,就像許多人打車寧願等紅綠燈也不喜歡上環線,或者出租司機喜歡拉人在西直門橋上轉啊轉一樣


蛇形圍欄就如同本科畢業後考研,來不及給你位置,你們就先按照先來後到排個隊唄,這時候排隊者至少心理上有種安全感,咱也是這個圈子的了。蛇形圍欄本身不解決擁堵問題,而是將擁堵問題巧妙的移動到一個不那麼敏感和引發更大混亂的地方。

可以想像已經成功排隊的人群(依舊是體制外人群)由於獲得某種優先權,自然成為了目前體制(不論其好壞)的擁護者,而擠在圍欄外的人群(體制外絕望的人群)由於沒有顯著公平合理的排隊機制,會尋求一切方法作弊,通常是拆除或鑽圍欄(插隊),給圍牆打洞(試圖直接打入體制內部),情況嚴重的話會引起整個隊列以至於制度的徹底崩潰,最終結果是大家都不用爭了,因為沒啥可爭了。

理論上圍欄永遠超過隊伍人數是最公平的,可是圍欄要錢的,因此控制圍欄內和圍欄外的人群比值就成了一個次優選擇了。


推薦閱讀:

豆瓣猜的作用到底是什麼?
想加強自己的演算法水平,求指出一條明路?
參加世界三大超算競賽是怎樣一種體驗?
應該向系統里加入怎樣的邏輯,使得交易系統能夠根據市場情況調整參與頻率?

TAG:演算法 | 交通擁堵 | 社會學 | 公共交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