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舌尖上的中國如此受追捧?

我個人感覺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近期食品安全問題非常突出,吃的東西受關注

2、可能這種「正面宣傳」能緩和當下國人的情緒

3、這個紀錄片不僅僅只是在講美食,還在講述一些平凡的人,視角新穎,立意卻深遠

4、感覺有點日本電影的風格,又有Discovery那樣的講述手法,很有中國味道,裡面包含太多中國價值觀了「家庭」、「傳統」、「自然饋贈」等……

還有什麼原因嗎?我們一起探討探討吧


因為對很多人來說,這是舌尖上的鄉愁。


樓上說的基本都挺有道理,只是不太明白日本電影風格是什麼風格?是岩井俊二的清新自然還是北野武的暴力美學?

總體感覺舌尖上非常有靈魂,不同於discovery的單純敘事,水過鴨背,求廣而不求深,舌尖上是很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人民的價值觀,比如說「家本位」和集體主義等,讓人非常親切感動,有共鳴。

至於能不能緩和情緒就見仁見智了,舌尖上講的例子大多比較傳統,所以基本上都是老百姓自產自銷的,食品安全問題多發生在大企業身上。我個人分得比較清,第一集里的金華火腿很正很安全,也很有感情,可某某品牌火腿腸有瘦肉精,還是記得很清。就算企業大老闆或者弄那麼多事兒的主兒看了,也不見得會良心發現。

舌尖上的中國是在國際上也完全拿得出手的紀錄片,國人看了也同樣感動,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它是有中國人靈魂在裡面的,不可複製的。


因為我們都期待,在這集里能看到自己家鄉的味道,自己熟悉的味道


剛剛才看了幾集 說一下自我感覺


舌尖上的中國 並不像其他美食紀錄片或者節目一樣 評價品嘗各種美味 然後說這個清淡爽口 那個肥而不膩 這個火候剛好 那個湯濃味美 他去挖掘的是 美食背後的 故事 抱著一顆對自然 對時間 對勞動者 對中國的 敬畏的 態度 恭恭敬敬地去發現每一種食物每一種原材料的獨特滋味 讓我們不光是嘴饞 還能聽故事

沒有高端的滿漢全席和高級廚師的烹飪 舌尖上的中國里全是 全國各地普通百姓家的美食 迎合了大眾的口味 才是受到大眾喜愛的關鍵


(感受較亂 多包涵)


舌尖上的中國總有一個地方的美食屬於你的童年的記憶,或許你去泥塘挖過藕,或許你去摸過魚和蝦,或許你去山上採摘過蘑菇,等等,這些都是深邃的記憶,也是父母生活的寫照,也是中國樸實人民生活的映射,沒有太多華麗的東西,也不是什麼大廚,也沒有很好的器皿,但這些才是真正讓我們記憶終生的味道,也讓我們這輩子前進時回想的畫面。不僅僅展現了美食,也展現了大好河山,自然和人的和諧相處,這些都是我們應該真正從生命中去敬畏和感恩的。


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裡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麵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


我覺得可以負責的告訴你如果這個節目是記錄中國傳統技藝比如造紙陶瓷什麼的 並且叫手上的中國這種名字 它估計沒有多大反響 實話說摒除什麼中華博大精深的地域飲食文化啊 什麼民以食為天啊 什麼美食傳承啊 其實就是吃貨的力量 這麼簡單


在平凡的講述中了解到更多的飲食文化


因為從來沒有「及格」的中國美食紀錄片


從平凡的角度 講述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

都市人久違的內心震撼


對於有些人來說,故鄉能回憶的,也就剩下中立的食物了~


很多人說2已經跑題了,理由是這由一檔美食節目變成了社會紀錄片云云。

我的想法是「舌尖上的中國」,美食是定語,中國是主語,這才是主次。以中國人的食物為切入點,講述是發生在這片土地上人的故事,故事關於地理環境、氣候、族群、遷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食物和大自然的關係,故事充滿情懷,旁白文藝,配音充滿磁性,畫面清晰,製作精良...如果僅是一檔美食節目,我也不會如此追捧了。


我最喜歡的就是這個紀錄片中傳遞出的那種辛勞與收穫交融的感覺,即便是簡單的食物也能變成美味


推薦閱讀:

壽司生魚片的新鮮度?
為什麼嶗山可樂沒有全國推廣?
跨年怎麼過才特別?
BBC有哪些與美食相關的紀錄片?
哪些美食料理顛覆了你對一座城市的菜系認識?

TAG:美食 | 食品 | 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