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學改革中提到的「教授治校」到底是什麼概念,具體體現在大學的哪些方面,真正能夠起到什麼樣的效果?
01-15
最近看了《中國周刊》2011年4月的清華百年校慶的專題,裡面談到了西南聯合大學以及梅貽琦校長時代清華大學教授治校的傳統。從2007年開始的朱清時校長提出建立南方科技大學,具體的改革也是喊出教授治校的口號。現在似乎整個高等教育的問題都出現在教授是否能夠治校上面了。
在網上查詢關於教授治校的概念,看到了教授治校的一些具體體現,但是我感覺現在國內的高校教授們已經特別的忙碌了,需要應付各種項目申請,負責教學、科研,如果再讓教授們來負責行政的問題不是給教授們添加負擔嗎,不知道我這樣的理解有問題嗎?教授治校強調的哪個方面呢?真的是特別可行的方式嗎?還有,關於教授治校,有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提倡者心裡的教授治校是什麼樣子的?
我查閱的相關資料: 【南方周末】美國怎樣搞「教授治校」http://www.infzm.com/content/18852什麼是教授治校 http://www.rainbowplan.org/column/002/16.html
崇森:教授治校與望梅止渴 http://star.news.sohu.com/20101022/n276258043.shtml 更多的材料都是Google上面的,不一一列舉了。
所謂「教授治校」是針對目前高校行政化管理過於嚴重,也就是說,真正管理學校的是不懂教育的門外人,他們行政化的管理之下,教授的教學任務過重,以至於本來應該投入更多時間,需要更多空間才能靜下心來搞的科研,因為教學任務而沒法完成。教授在教學上沒法得到真正的重視和勞動沒法得到很高的報酬,不如成為行政人員來得實在。所以高校中就出現大量的人浮於事,沒有很多真正做學問的教授學者。 「教授治校」就可以使高校的行政減少對教學科研的直接干預,讓真正從事教育的人來管理教育,只有他們真正知道高校一線教育工作者需要什麼,提高高校對人才的利用效率,減少行政部門插足教育工作所造成的無謂內耗,做到教育去行政化。
但是,教授治校也存在一定的隱患。教授畢竟不是專業的管理人員,在「治校」方面缺乏經驗,過於理想化都是難免的。這方面西方的「教授治校」已經實行了幾個世紀,相關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這四個字是多數高校治理結構十六字中的第三部分,前八字是不能動的,後八字不同高校稍有區別。用教授治校的據我了解很少,一般學校用「教授治學」。從概念上講治校當然比治學內涵要豐富,外延要廣闊,但未見有明確定義。如果從核心的東西看,教授治學,簡單說是教授委員會或類似群體(主要由大教授組成,青年教師或教授進入難度較大)在學術、學科發展上擁有較大發言權,教授群體在學術委員會(專業進人要通過學術委員會)占較大比例。教授治校則更進一步,核心是教授群體實質上掌握了人事權(從進人,到確定學科帶頭人,到推薦優秀教師,到推選校領導)。 實踐中教授治學的認可度相對較高,但能夠真正落實的高校都不多。但也有教授認為教授治學是教授治校的退步,核心當然是主張教授管理人事,和大家想像的一樣,一般的行政管理其實不需要教授親自上,教授群體也不大感興趣,主要還是人、財、學術資源。 治理結構後面八個字都是可以調整的,沒有明確限制。實施與否還要看學校自身情況。實施效果則要看學校文化和制度設計,雖然大部分教授在個體上德高望重,但沒有任何一個群體是天然正義的,沒有合適的土壤和合適的環境,教授治校只是一個美好的幻影。
相比明確中國高校的價值定位,「教授治校」只是其表達形式。建國到改革開放,再歷經了三十多年的各領域深度變革,我國高校在其承擔的社會價值、責任這個問題一直在「微調」之中,也是一個逐步凝聚共識的過程。模式之爭,本質是價值觀之爭,沒有絕對的優劣,只有相對有效。
推薦閱讀:
※跪求大神解答:現在進新華書店如何?新華書店未來發展是怎麼樣的?
※問題不再有意義?
※如何評價南方科大?
※如何看待錫林郭勒職業學院開設全國首個電競專業?
※如何看待「當北大博士都去了三流學校任教……」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