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中國人的中庸之道?

[百科] 儒家的一種主張,待人接物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

中庸的不偏不倚、調和折中,是不是沒有原則的體現呢?


提到中庸兩個字,人們往往認為指的是《中庸》這本書。其實,中庸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更多指的是一種智慧,所謂「中庸之道」是也。

「中庸」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它的智慧一直受到歷代聖賢的推崇。可惜近百年來,由於西方科技發展的衝擊,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被人們誤解甚深。尤其在今天,人們在瘋狂物慾作祟下,世俗的人們把它理解為騎牆派的「牆頭草哲學」、模稜兩可的和稀泥、隨意妥協的老好人、凡事不冒頭不冒尖、無原則、左右逢源、滑頭狡詐的處世之道等等。還有人出於對「中」、「庸」二字的望文生義:將「中」理解為「走中間路線」,將「庸」理解為「平庸」。如此偉大的思想竟然被曲解得如此不堪,可見今天貪婪的人們無知到什麼程度!他們置祖宗的教誨於不顧,肆無忌憚地發泄自己的慾望,我想,用「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來形容他們是恰當的。

有鑒於此,正本清源,還「中庸之道」以清白,應該是每一個華夏子孫當仁不讓的職責。某雖不才,願意以自己的淺薄見解為維護優秀傳統文化的道統盡一點心。

一、正解「中庸」

「中庸」一詞由孔孟提出,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論語·雍也》);「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論語·子罕》),「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等等。這些話詮釋了孔子的「中庸精神」。

在後來的戰國時期,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鯉的兒子。)對爺爺的「中庸」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他將「中庸」的概念從「執兩用中」的方法論提到世界觀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第1章)。他認為「中」與「和」是宇宙間最根本、最普遍的法則,遵循它,讓事物和諧發展,就可使天地萬物各得其所,繁榮興旺。這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與天地參」就是天人合一。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一個人率性而為而符合天道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關於《中庸》的作者還有一說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這個問題無需糾纏,我們還是按照漢代《中庸》鄭玄注為準:「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也。」。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整個中國古代文化史可以說是一部以儒家為主流的文化史,而傳統文化的主流觀念就是中庸。儒家及中國多朝統治者都把《中庸》奉為經典。但儒家思想並不是一開始就成為主流的,它是繼法家、道家之後才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主流文化的。

商鞅、李斯、韓非等法家人物將法家思想在秦扎紮實實地實踐了一把,由於法家思想過於強調嚴峻立法以致出現了「焚書坑儒」這樣極致的做法,但秦朝的短命讓人們意識到法家的東西並不是治本之道。法家思想看似法治,本質卻是人治。商鞅在近代被美化了,如果你讀一下商鞅寫的書《商君書》,你一定會對商鞅這個人的評價大打折扣。因為裡面說的都是愚民政策。這種違背人性、違背人心、剝奪人們自由和快樂的東西畢竟不能長久。

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開始推崇黃老的道家治國理念。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漢文帝、漢景帝重視農業,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到景帝後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

「文景之治」是是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它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文景之治」得益於道家的自然之道,

到了漢武帝時期,經董仲舒的努力,儒學才取得「獨尊」的地位,成為官方正統思想,從此影響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而且對每一個中國人心理和行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形成了以封建官僚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精英階層的知識體系。這個知識體系中最重要並貫穿始終的思想觀念就是「中庸」。

道家和法家思想對於治國來說,一個過寬,一個過猛,這是兩個極端,所以孔子曰:「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為政的關鍵,在於寬猛適中。孔子稱這種寬猛相濟所達到的適中狀態為「和」。

中庸,從思維方法論的角度說,也就是在紛繁複雜的矛盾中研究什麼是事物所處的最好狀態以及如何達到這種最好狀態。《中庸》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這就是說,「中」是一個哲學概念。是一種「正道」,按現在的理解,就是一種真理,是規律,是事物存在的依據。

從現象上看,中庸是一種「度」的把握,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個「度」是因時因地而變的,它像「易」一樣難以確定,易是道,中庸亦是道,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從這一點看,「中」就是天理,它是一種心靈的智慧,所以其本質也是無法言說的。所以說「中庸之道」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是難以把握的。

中庸的核心就是主張「執兩用中」。「中」的含義就是「無過無不及」、「過猶不及」(《論語先進》) 。既反對「過」也反對「不及」。「過」是超過了正確,「不及」是達不到正確。也就是不偏向某一個極端,講究合適。「庸」,意為恆常無奇。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恰好合適,即指適度而合常規。《論語》:「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說他總是三思而後行,孔子糾正道,兩思就可以了,因為事物無非就是正反兩方面,都考慮到就可以了。顛來倒去的思考就是缺乏決斷,不思考就是剛愎自用,哈姆雷特的優柔寡斷與堂·吉訶德的盲目衝動就是典型。一個是不及一個是過,二者都是不可取的。

「過」和「不及」是事物發展的兩個極端。中庸對兩者都加以排斥,主張不偏不倚,執兩用中。孔子稱讚舜的處事方法是「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中庸》第6章) 。而他解決矛盾的方法即是「執兩用中」、「和而不同」。他反對用兩種極端的辦法與手段處理事情。中庸是孔子思想的基礎、核心。它貫穿於孔子的政治倫理思想以及為人處世的方法之中。

對人而言,中庸就是人不善不惡的本性,也是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未發之中」就是念頭未起,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之時。此時,只有本原的「性」在心中,沒有惡,沒有善,有的只是良知,猶如一個純潔的嬰兒。過了這個「中」就有了好惡,有了善惡,有了人慾。如果表露出來但符合天理,這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道理。到達了「中和」,天地自然運轉,萬物自然生長,人間政通人和。

中庸是以「義」為原則的,《中庸》里說:「義者,宜也。」即正確合宜的道理或舉動。「宜」:適宜、合理的意思。韓愈在《原道》里說:「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

朱熹註解:「君子之所以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隨時以處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無所忌憚也。」所以,中庸之道決不是如有些世俗觀念所說的折中、妥協和無原則。


中庸乃是治世之道,但總有人把它當成是處世之道,於是後來就臭了。


前段時間遇到一個苦惱,這也是我生活之中的眾多苦惱之一。

面對未來要從事什麼工作這件事情,我必須做一個選擇,但是我會發現我的選擇太多了。

【選擇一】

回武漢,回學校參加建築企業的校招,兩個月實習期,正式工資已經可以拿到8000,可以說是很不錯了。

【選擇二】

回武漢,加入武漢的龍鼎武道,成為雙截棍的教練,為雙截棍運動的發展做出貢獻。

【選擇三】

在北京再呆兩個月,努力賺錢,攢足考研的費用,回去考個研究生或者教師證。

【選擇四】

在北京找一份自媒體運營的實習,參加自媒體運營的課程和社群,為轉行做準備。

不過,有時候,看似選擇很多,這只不過是自己實在是太過客觀的緣故,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是不管是哪一方的觀點其實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如果只是聽從別人的意見而沒有自己的思考,那很有可能就會變成一顆牆頭草,喪失自己的判斷力,而這種狀態,對於決策者來說,無疑是最危險的一種狀態。

但我很清楚,這樣的狀態不能持續太久,我應該問問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什麼,然後剩下的事情就是去行動。

那麼,來看看那些所謂的選擇吧!

【選擇一】參加校招

說實話這工資對我一個剛畢業的人來說,確實很讓人心動,我是建築學科班出身,基礎還行,軟體用的可以,又有實習經驗,可以說參加建築企業校招對我來說是最好的選擇了,而且通過校招渠道進去我也可以得到重點培養,這個機會似乎不容錯過。

但是如果現在回武漢,房租和押金退不了,損失還是挺大的,如果校招沒有成功進入心儀的企業,那也是得不償失。

況且我發現自己其實並不懂設計,每次做設計都會無比痛苦,我感覺到自己深深的無力,似乎努力了半天卻一直不得其門而入,其實可以說在大學期間沒有做一個令自己滿意的設計。

所以我想轉行,去做一些我真正有動力主動完成的事情,而不是待在這裡一直熬著,為了那點貌似很高的工資熬夜加班,浪費自己的青春,以後又會因此而後悔。

所以選擇一pass

【選擇二】從事雙截棍

雙截棍是我大學期間培養的一個愛好,我真的很喜歡,我覺得練棍不僅僅在雙截棍本身,還在於練棍過程中與棍友一起經歷的辛苦與執著,一直走到最後,真的很令人振奮。

學習雙截棍,也並不是練練手上功夫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強身健體,增加身體的協調性與靈活性,是整體素質的提升,這樣打套路的時候才能具備精氣神,彰顯力量的美感。

當然不只是身體的強化,還有人的精神狀態的強化,當一個人精神飽滿的時候,他的動作自然就能體現出他的自信,通過練棍,可以很好地鍛煉心理承受能力,在表演中充分展示自己。

從事雙截棍,我其實挺期待的,因為本科學的是建築,所以我在大學期間練就還不錯的設計類軟體自學能力,審美水平也得到極大提升,所以我能夠很好運用自己的技能去推動雙截棍的宣傳和推廣。

不過說實話,我倒是沒必要現在就回去,實習期結束再去也不遲。

所以選擇二可以暫時保留。

【選擇三】考研或者考證

就現在所呆的公司來看,做電話銷售,雖然工作枯燥了點,但起碼工資還是不錯的,並且呆在這裡可以鍛煉我的口語表達能力,這是我比較稀缺的一個能力,我現在發現我確實很喜歡和別人交流,只不過當環境不熟悉的時候,我會很自然的少說話,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

其實這樣是很不好的,只有放開一點,才能真正學到東西,這個我深有體會。當你主動去跟別人交流時,其實會發現別人的另一面,當兩個人熟悉了之後,才能夠向對方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因為現在漸漸放的開了,我也交到了幾個比較好的朋友,他們真的讓我感受到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有他的獨特之處,當你主動去發現的時候,就會知道你自身存在的不足,跟優秀的人一起學習和奮鬥,的確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所以我還是會繼續在這待著,直到離開北京,回到武漢可能是考研,我是一個比較愛學習的人,但一直發現自己有個問題,就是有輸入但沒有輸出,沒有將自己的知識轉化為技能,所以我想通過考研來沉澱自己,並且輸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而輸出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教會別人,所以教師可能會是比較適合我的職業。

所以選擇三也可以保留。

【選擇四】從事自媒體運營

說實話,我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嘗試,參加下班後賺錢課程是為了鏈接大咖,學習一些經驗,並且為自己未來的發展尋求機會。

在知乎寫文章,運營公眾號也是為了將自己所學習的知識進行輸出,促進輸入,加深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但目前來講我在這個方面的收效其實並不多,人確實認識很多,但沒有產生強關聯,而且目前對於寫文章這件事還沒有太成熟的掌控力,可以說還處於最基礎的階段。

我發現,這些東西對於我這樣的大學生來說其實還是不太成熟,我必須要去找一份正式的工作,然後用一兩年的業餘時間來逐步擴大自己在這方面的影響力,如果一開始就一頭扎進去,可能會死的很難看。

想要成為斜杠青年是需要有前提的,我們現在看到的那些轉行成功的牛人,其實都是有一定的行業基礎的,運營自媒體,只不過是利用業餘時間完成,而當業餘收入開始超過正式收入的時候,他們才開始全身心的投入到這件事中,享受之前辛苦鋪墊帶來的紅利。

因此選擇四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待定。

分析了這麼多,其實會發現,選擇真的沒有那麼多了,從中庸之道的觀點來看,我不應該只是很片面的執行其中的某一個選擇,而是應該綜合考慮。

首先,應該在北京再呆一段時間,這段時間還是做好我的電話銷售,鍛煉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

同時利用業餘時間學好課程,鏈接大咖,逐步發展好副業,培養好自己進行知識變現的能力,利用各類平台,做好鋪墊。

回到武漢之後,加入龍鼎武道,從事雙節棍運動,利用自己的軟體技能,做好公司的推廣和宣傳,並且運營公眾號和社群,打造個人品牌。

利用業餘時間考取教師證,為以後從事教育行業打好基礎。

我相信,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不管走的對與錯,都由我來負責。


時刻要保持一個度,這是沒有原則?時刻要端正自己的地位,對於大多數是不可能的,這只是儒家的妄想而已。所以才要有法律不要做太過分的事情。出來混早晚要還的,但是人很在乎現在,這是一個很矛盾的地方,所謂遠見也只不過是把自己的爽快拖延到以後。


中庸追求的是一種適用於個體發展的普適原理,因為自持之道是正確的,所以可以達到「誠」的境地,至誠無息,體物不遺,你才可能做出不疑而宏大的事業。

「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中庸之道並不是毫無原則。在無從辯解的境地,不言而已,並不會隨波逐流;為虎作倀,那是毫無原則的小人。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戰場上跑的快的和跑的慢的都死了,跑在中間的活下來了,跑得快的衝鋒時被打死了,跑的慢的在撤退時被打死了。所以,中國人的中庸之道一部分是因為中庸能更好地保全自己


我認同上面以及下面所有人對「中庸」的理解與詮釋;

我想說:中庸無道

而我真正的觀點是中庸可以用來做事與「做人」但絕不能真正的為人的「精神之體」或者信仰,有些人理解的中庸太過「脫俗超凡」,但是中庸正如某些人所說是起於「社會性的為人處世」,也就是人社會生活待人處事的一種態度與方法,中庸要恰到好處追求穩定,殊不知中庸在拋棄了某種「惡」的同時往往也會拋棄「善」,而中庸的人如何自處呢?我所說的中庸無道在於中庸對「人」本身沒有好的意義,也就是說中庸不會使得人向著善的目標前行,而這樣的「道」是人與社會的災難。中庸壓制了人對善的追求。

中庸就像一條沒有方向的線段,沒有向著惡的同時也沒有向著善。搖擺著的時候就已經被環境擺布了。

中庸的創始人以及其傳承者竟然意圖自己去「定義善」,也就是說他們不但拋棄了「善」還要偽造一個「善」,並且在統治者的幫助下強行推及「偽造的善」以至於反過來扭曲了人們的道德觀——也就是對善的標準與認知,這裡的「善」是人類組成社會基本的善,於是以禮教約束人,在他們眼中「服從就是最好的善」以掩蓋他們早已拋棄了「善」的事實。

信奉中庸的人是幾乎沒有「真誠」的,因為那樣的人在一群偽善者中會像太陽光那樣刺痛他們的眼睛,虛偽與欺騙是中庸最重要的面具,中國的官僚主義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們不僅欺騙他人還欺騙自己,以至於他們認為非中庸者就是「愚蠢」,他們早已鍛鍊出了一種非人的善惡道德觀。中庸有一個最大的缺陷,那就是目的呢?中庸者一旦取得了勝利就失去了目的,於是古代統治者利用中庸成就自己的目的,中庸的人是最好統治的人,因為他們未曾人性完全泯滅但又絲毫沒有「主見」與追求。利用中庸是中國統治的藝術。中庸不會使得社會進步也不會使得人進步,唯一的好處就是對社會嚴重退步的阻滯但代價是對社會進步與個人創新的嚴重阻滯。

在光明與黑暗之間他們既要光明也要黑暗於是整出了一種「灰色」他們沾沾自喜認為這灰色才是真正的「光明」,不僅做事以慣常的「灰色」連做人也投身灰色,但事實上即便在灰色之中善惡也是分明的,他們只是遊離於善惡以至於分不清善惡。 在西方文化大規模傳入中國的近代,無數人對那個帶著面具的自己深惡痛覺,人們突然覺醒了發現人也可以這樣真誠平等而自由,自己就是自己哪裡來什麼「中庸」啊!尤其對青年而言。而現在人們又要回去了嗎?還是現在人們又不得不帶上這虛偽的面具而活?我只是想說:即選擇黑暗也選擇光明的灰色或許會得到好的「結果」,但絕不會成為真正的「好人」,許多人這樣對社會民族與共同體而言這絕對是災難,但有些人就願意用自己的「人」換取榮華富貴出賣自己的「靈魂」而我無話可說。

中庸不是「哲學」,真正的純粹的中庸僅僅是一種在沒有辦法選擇光明的時候做出的妥協與無可奈何,是一種「恥辱」但不得不忍受的「卧薪嘗膽」,在某些人眼裡這居然成為了一種「道德」,他們究竟有沒有恥辱之心?

中庸本身沒有道德,人們所知道的那些「實際的中庸」,只是一種夾縫求生的策略,而中庸之道是一種不經理性思考的「結果性經驗論」,它只是計算短期得到了什麼卻沒有計算自己到底可能失去了什麼!但若長期在夾縫中生存不見陽光終究會被扭曲或者自己扭曲自己,難道這麼多的現代人也都沒有「自主道德」嗎?或者人們生存艱辛?是人們懶得改變現在的社會吧!還是人們都認為自己是既得利益者?難道想要後代也在這樣的環境中扭曲性的苦苦求生嗎?人們就不能做自己嗎?向著善的「射線」那樣進步的人。沒事做搞什麼「中庸之道」!還有我只是反對人道德的中庸。故而中庸無道!在道德中不成立。這樣的中庸往往沒有原則。

或許可以延伸為有原則的中庸,即中庸為用。總之,中庸不能為體!正義即是正義,無需中庸摺合!除非自己沒有正義可選。趨善避惡,二者對立統一,中庸意圖抹平其「對立的本質」而單獨強調統一,從而不算善也不算惡!是灰色是混沌,即善惡無限,源於進步,而中庸糅合止退亦止進。

中庸某種程度上解決了「現實問題」,而使得一切又重歸虛無,一切進步都成為了多餘。我說的是在「道」意義上的中庸。要知道,任何發展中的挑戰和問題不僅僅會導致退步更是進步的機會,從而需要創新歡迎創新,尤其是思想上的。

也就是說中庸是揚湯止沸,不是真正的面對問題和挑戰而求其本源,是模糊,更偏向庸俗的功利主義和道德主義。其核心其實是「不真誠」,對「真理」是無感的,是沒有希望的。如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典型的如官僚主義。人們總是將「官僚主義」以及一些問題指向「壞官壞人」和罪惡,而我在這裡將矛頭指向「好官好人」和「正義」。 人們都認為自己相信「正義」,非正義是無法長期壓制人們的,但關鍵是如何的正義。

中庸對二者的糅合方式是「偽善」,即惡主為內而善為外,也就是心表不一。中庸是一個巨大的陷阱,掩蓋了善惡的真相。

也就是說中庸確定了一種「正義」,但卻是落後的正義,這種「正義」不真誠的而用其它掩飾自己。在西哲理性上,中庸經不起推敲。


不偏不倚走直線難道就不是攻乎異端么,中庸是孔氏儒學的最高境界追求,上承上古皇極思想,是一種隨機應物不落窠臼的處世為人之道,是境界,是修養,是智慧,沒辦法去下一個死教條,說它是原則,就已經偏離了其本意,多沒意思!


堅持中庸之道本身就是一種原則 一種選擇


中庸

給我的感覺就是盡量去避免物極必反的大起伏,始終保持在一個範圍內,並沒有真正的中心點。

有時候感覺也是種不妥協。

反正是很難全面理解。

但不會是多數人口中那種世事滑頭。那種不能叫中庸。


中庸也要中庸。不中庸的中庸是沒有原則,中庸的中庸是堅持適度原則,既堅持『自強不息』又堅持『亢龍有悔』。


不曉得為什麼我的朋友們都說我很中庸


推薦閱讀:

如果蘇格拉底會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否能免於被處死呢?
中庸是什麼樣的概念?具體怎麼做才算是中庸?

TAG:為人 | 中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