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豆瓣為什麼不推出「豆瓣遊戲」?

豆瓣讀書、豆瓣電影、豆瓣音樂算是豆瓣最主要的產品線吧,為什麼不推出豆瓣遊戲呢(特別是單機遊戲),豆瓣用戶應該玩遊戲的也挺多吧。


豆瓣遊戲今日上線:遊戲

嗯,好多打臉哦

我的看法:如何評價豆瓣遊戲,以及對於國內遊戲領域有何影響? - 陸辰的回答


現在,「遊戲」已經可以像書影音一樣在豆瓣進行創建、搜索、評論、推薦、互動。見:http://www.douban.com/subject/all?cat_id=1020

同時,除了遊戲之外,移動App、食物、電子數碼、美容化妝、運動戶外、網站、軟體、玩具、樂器。。。等類別的「東西」都可以在豆瓣得到發現。

————

2015.04.14 更新:豆瓣把遊戲單獨拿出來了 http://douban.com/game ,數據與上述條目是相通的。


2013年5月我開始問自己這個問題——豆瓣為什麼不推出「豆瓣遊戲」,並且我開始通過一種方式來尋找答案 —— 和小夥伴一起嘗試創辦一個類似「豆瓣電影」的遊戲網站。

這個網站的名字叫 :

玩么 http://wanme.cc

由於團隊處於蹣跚學步和部分成員兼職的狀態,所以這個網站到今年5月才初見雛形。

從開始構思這個網站到嘗試逐步去實現它的時間裡,我一直在思考題主的這個問題,並且想結合一下目前國內的遊戲媒體和遊戲行業現狀對這個問題發表一些自己的愚見。

由於個人成長的原因,本人不太喜歡長篇大論的文字,對小說無感。電影便成了我認知這個世界的一個重要的窗口,所以當我發現豆瓣電影的時候我便喜歡上了這個產品。作為80後,遊戲從最開始的家用機到PC單機到網遊再玩回水貨主機,以及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名遊戲從業者,遊戲也一直伴隨自己的一生。為什麼沒有一款像「豆瓣電影」類似的「豆瓣遊戲」的產品呢?

用戶氛圍

在知乎上我看到過很多對阿北之前創建豆瓣的討論,其中很重要的是豆瓣在最開始便選中了「書影音」作為吸引用戶的載體。如之前的幾位朋友所說,以及豆瓣運營到目前的狀況來看豆瓣的用戶主要是這三個文化產品的主力消費者,並且整體氣質和氛圍特別偏向文藝小清新。

我認為豆瓣的用戶氣質和氛圍是和它選用這三種文化產品作為興趣載體有很大關係,也和豆瓣這麼多年來的「自然選擇」有關。並不是因為選擇了電影,所以用戶氛圍就偏文藝,在電影裡面同樣有大量的爆米花電影和限制級電影,以及粗製濫造的電影。圖書裡面一樣充斥著給大眾讀者的內容,而非所有的人都喜歡文藝范的書籍。

在我看來,豆瓣的設計風格和先期用戶的選擇導致了這些「不文藝」的圖書、電影和音樂在豆瓣被淘汰。關於一個社區的先期嘗試者作為意見領袖對這個社區的發展影響有多大我無法置評,但是作為設計風格的話我想給大家看一看目前國內的遊戲網站給人的感受?

如果大家看到這樣的遊戲網站,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一種「來錯地方」的錯覺。

因為豆瓣已經積累了如此多的用戶,並且在書影音這三種文化產品上已經具有非常好的口碑和用戶氛圍,而遊戲用戶目前在國內依然習慣比較浮躁的氛圍,所以我認為在這一層面豆瓣不會讓頂部出現「遊戲」子站來讓這部分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用戶圈子被這種浮躁的氛圍所破壞。

那我為什麼要做一個讓大家覺得「來錯地方」的遊戲網站呢?

因為作為一個初創的網站,用戶氛圍還沒有被定性,也不會像豆瓣那樣積重難返。而且如 曾景麟孫嘉晨 答案裡面所表達的情緒和思考來看,其實在遊戲這個圈子裡面還是有不少的人希望有這麼一個類似豆瓣的遊戲社區存在的,並且通過我長期的觀察和思考,也覺得這樣的高素質遊戲圈子一定會有它存在的價值。問題就變成了如何去打造這樣的一個社區,而不是討論它該不該存在了,所以我正在盡自己所能嘗試去做這件事情!

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這一環在豆瓣不做「豆瓣遊戲」的原因中也應該是一個問題(它也可能是導致一直沒有真正類似豆瓣的遊戲社區出現的主要問題)。縱觀豆瓣的書影音,它們作為文化產品雖然也受到了盜版的影響,或大或小但都不及遊戲嚴重,豆瓣作為「推薦引擎」可以順理成章做「導購」模式來從用戶的文化產品消費行為中獲利。而國內的遊戲玩家的大眾市場依然被網遊(以及目前出現的手游)所佔據,F2P的模式是國內遊戲的主要模式,並且絕大多數的F2P遊戲都不能算為「文化產品」。

所以這裡如題主提問中說到的一樣,我們只談「單機遊戲」,也就是傳統意義上可以用和圖書、電影、唱片一樣消費模式的盒裝遊戲(或下載前一次性付費的遊戲)來討論這個部分。

在國外,亞馬遜和其他一些電商網站(不管是垂直還是非垂直的)都可以正常銷售遊戲軟體。如果「豆瓣遊戲」是做在國外一些成熟的市場,那麼商業化這個問題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答。

遊戲機解禁之後的國內,是否能夠在亞馬遜和京東上便利的購買到遊戲軟體,遊戲軟體的正版化道路是否明朗或許可以給玩么解答這個問題。但這並不是我創建這個網站的初衷,如果大家想了解為什麼要創辦玩么可以來看看這篇日誌 —— One More Game

即使遊戲機和主機遊戲並沒有得到解禁,在國內也有某寶作為穩定的購買渠道,如果真的有心去解決導購獲利的商業模式問題,也並不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只是願不願意去做和怎麼去做的事情。而這些臟活累活應該是豆瓣不願意去做的事。

如果大家知道蜂鳥論壇的話,應該也對它的二手交易區有印象。在盒裝遊戲方面,二手交易也是有非常大的市場的,這裡也看到作為今年挺進主機遊戲二手交易市場的遊戲烏龜的出現。在最開始構思玩么的商業模式時,由於還沒有得知主機遊戲解禁,所以淘寶和二手置換這一塊就顯得順理成章。

如何UGC

在之前的朋友的回答中也談到了遊戲作為文化產品中有一種和圖書、音樂、電影不太一樣的地方。它更注重自身的參與和體驗,並且在看別人的評論後產生的感受並不一定能夠對自己想不想或者喜歡不喜歡玩這樣的一款遊戲有幫助。

那麼按照豆瓣電影之前的模式,應該很難讓用戶去貢獻高質量的內容。並不是說對遊戲寫出一篇豆瓣式「長評」是不可能為之的事,而這件事情放在遊戲這種第九藝術的形式上就不符合直覺。App Store在今年的WWDC上推出的一個主要特性就是支持短視頻介紹,我想大家作為玩家或多或少都被App Store上的五張圖片所欺騙過吧。

遊戲的評論中一定會充斥著大量的截圖、視頻等形式的材料和討論,而目前的遊戲社區大多都還停留在BBS的階段。毋庸置疑,BBS形式的評論和討論可以給遊戲玩家渠道去傾述和探討遊戲,所以傳統的遊戲社區也就停留在了那裡。而豆瓣之前的長評形式如果加入了視頻和圖片,則會使內容變得非常的浮躁,為什麼這麼說呢?就從豆瓣的廣告都必須是靜態圖片來看,你們就能感受到「動態圖」和「多媒體」對讓大家靜下心來欣賞內容是有多大的負面影響。

但是假設「遊戲無法有高質量的UGC」也是一種錯誤的觀點。

對於單一遊戲而言,就可以針對遊戲玩法、遊戲劇情、遊戲彩蛋、遊戲開發花絮、遊戲周邊等多種維度產生各種高質量的用戶貢獻內容。包括對遊戲的有意思短(tu)評(cao)也是對遊戲這種本該讓人快樂的媒介所應有的東西。遊戲截圖、遊戲視頻這類多媒體資料對遊戲體驗本身也有很多的幫助,如何拿到白金獎盃,如何玩到支線劇情這些內容都是遊戲玩家喜聞樂見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同人一定打敗官方,因為遊戲玩家的智慧真的是無窮無盡的。

雖然豆瓣團隊中肯定有理解遊戲市場,甚至比我們玩么這種幾個碼農組成的團隊更理解遊戲用戶和遊戲社區的人才在,而它可能並不願意花精力去解決遊戲UGC和書影音UGC之間所存在的差異性。而這一塊也是玩么目前正在思考如何去做好的事情。

最後

最後我想說,這一年開發玩么和思考玩么這個站點的過程中,知乎對我的幫助非常大,但是由於兼職創辦這個站點,以及作為一個遊戲行業的碼農(相信同樣作為遊戲碼農的朋友們能懂)的時間問題,一直沒有在知乎這個平台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在知乎上我看到了非常多關於遊戲這個話題的高質量的內容,這些內容也一直激勵著我去把玩么做得更好。今天在火車上寥寥幾筆想給大家分享一些想法,說得不對和不好的地方請見諒,並且希望真正熱愛遊戲,認為遊戲是第九藝術,認為遊戲可以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人來玩么幫忙測試吧。


140402 加粗更新:

看戲劇的多,為什麼不推出豆瓣戲劇? 豆瓣在同城裡做了『舞台劇』。

護膚的人多,為什麼不推出豆瓣美容?

用軟體的多,為什麼不推出豆瓣應用? 豆瓣出了移動應用。

吃飯的更多,為什麼不推出豆瓣美食?

倒過來想「為什麼要推」會容易理解些。

另外問題中也提到單機遊戲這個範疇,可以看到相對讀書、音樂和電影,遊戲不是同級的獨立文化產品,單機遊戲應該屬於軟體吧(遊戲軟體)?於是掌機遊戲、桌面遊戲甚至扔沙包跳房子這樣的遊戲需要怎麼做?


1.因為在絕大部分的國人眼中,遊戲不文藝,不清新,更加不能裝逼。

2.假設遊戲可以裝逼,但是這個裝逼的成本極高(主要是時間)。以單機來說,一般你通過10款左右的遊戲,基本就能耗時100-200小時。在同等的時間下,你足夠刷100部電影,50多本書,200多張唱片。你和別人說,我通過了10款遊戲和我看過100部電影,別人覺得哪個更加牛逼?

我玩10款遊戲的時間,基本上就足夠我看某大師所有系列的電影一遍,刷個各種影評一兩遍,和妹紙隨意都能夠聊得風生水起。

3.其實,鑒賞遊戲所要求的知識水平和文化水準,是遠遠要高不少的。成文藝小清新很簡單,買個單反,拍幾張妹紙,後期再修修圖,然後有不錯的反響,基本就成了。但是,你試試過個忍龍2的超忍給我看看?

4.文學,電影,音樂,那些評論家都可以寫出個存在主義,解構主義,然後一大堆XX主義,一看就是雖不懂但覺的派頭,但是遊戲呢?你寫得再漂亮,還不如玩一遍來得有價值。

5.在真正玩家眼中,「遊戲」和「遊戲」是不同的,頁游,手游,端游,主機遊戲,掌機遊戲,基本上屬於不同領域,有著不同的圈子和生態,但是在普羅大眾的眼中,遊戲都是遊戲。

其實這只是個人吐槽而已,自己也算是參與過類似的遊戲社區建設,也研究過,思考過,有興趣的可以私信來討論交流,以上的答案權當作博君一笑,大家別較真,原因肯定不是這樣的吐槽。

——————————————————————————————————————

更新一下,豆瓣之所以不做「豆瓣遊戲」,一來,豆瓣自己本身沒有遊戲基因,二來,遊戲社區的成本是要較高。前面吐槽說過,其實你單純去「標記」一款遊戲,其實成本要遠遠比看一場電影,聽一張專輯,看一本書的成本高。

遊戲本身就是個極耗時的玩意,拿我自己的經歷來說吧,白金了最終幻想13三部曲,耗時大約是200小時左右(FF13:90小時,FF13-2:65,FF13LR:45),這樣的耗時,才勉強算是將遊戲玩得通透。遊戲不同於電影,你看一遍,頂多三小時,不管懂或不懂,回來再補點影評,基本上花不到5小時,再高深的電影,現代網路如此發達,都可以理解得差不多通透。但是,對於遊戲來說,它還包含另一個維度——操作。你打得差,過不了,沒玩通關,有些東西,你理解不了,就真的是理解不了。


豆瓣的目的旨在「提供圖書、電影、音樂唱片的推薦、評論和價格比較,以及城市獨特的文化生活」,從這點上看,遊戲理應是城市獨特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也需要推薦、評論,加入豆瓣並無不妥。

認為豆瓣遊戲會影響豆瓣氣質的,本身就帶著一種預設,認為看書是對的,打遊戲是不對的,我不知道這種偏見從何而來。事實上,中國的爛遊戲是很多,但爛音樂也很多,爛片也很多啊,這也正是豆瓣存在的價值:發現、甄別以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從這方面而言,我們的遊戲行業需要豆瓣,更多有價值、有品位、有風格的小遊戲需要豆瓣,正因為缺乏豆瓣這樣優質的推薦引擎,許多好遊戲因為缺乏推廣渠道而被埋沒,中國遊戲會因豆瓣更美好,而不是相反,我很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最後,既然是公司就是要成長的,做遊戲推薦也符合豆瓣的商業利益。不要一提到錢就覺得很庸俗,這又是一些人的偏見和一廂情願。


1.不符合其創建初衷:阿北在創建豆瓣的時候,是本著「豆瓣的發起者發現,對多數人做選擇最有效的幫助其實來自親友和同事。」的初衷(豆瓣的來歷:http://www.douban.com/about)。一言以蔽之,豆瓣是希望能幫助人做出選擇或者提供參考。如果有「遊戲豆瓣」,它能給遊戲玩家提供選擇參考么?鑒於國內目前遊戲同質化嚴重的現象,玩家選擇遊戲會更多的關心遊戲本身的特色、運營商或研發商的口碑,周圍人的建議只是一部分。

2.不便於UGC(用戶創建內容):作為一個典型的web2.0社區,「豆瓣沒有編輯寫手,沒有特約文章,沒有六百行的首頁和跳動的最新專題。」如果有了遊戲豆瓣,您不可能讓玩家對《俄羅斯方塊》或者《憤怒的小鳥》寫出幾十種攻略,或者讓玩家寫下「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類似的文章吧。

3.不符合豆瓣的風格:豆瓣創建幾年來一直都很注重用戶體驗,每次改動或調整都會慎之又慎,而阿北之前也說過,希望用戶來主導社區未來的發展。遊戲或遊戲圈的浮躁大家有目共睹,運營廠商的馬甲會使得「遊戲豆瓣」遍地推廣貼、廣告貼、垃圾帖。「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的現象則可能會出現。

4.體驗成本原因:無論你是買本書或者看部電影,都需要付出一定的購書費、電影票錢(不排除網路下載,挑免費的那種)或者時間成本,而體驗遊戲的成本則相對較低。更何況目前國內大多數遊戲都提倡「免費」,1G的遊戲下載也花不了多久時間,這使得用戶體驗遊戲的成本更低,用戶可能看兩篇遊戲評論的時間說不定都已經下載註冊完進入遊戲體驗了。

5.投資回報率:如果開設了「遊戲豆瓣」,相比適用於「讀書、電影和音樂」的推薦演算法適用么?不適用的話改進則難免會付出時間和人員成本。如果不需要改進,他需要監管和審核么?誰來審核?用戶或者官方工作人員?無論是誰都會提高投入成本,降低用戶體驗?而能預見的盈利模式呢?可行較高的只有CPS,但具體的效果怎樣?投資回報率難以衡量。

6.尾大不掉:通過豆瓣近年來的戰略(讀書、電影、音樂、豆瓣說都採用了2級域名,豆瓣電台推出獨立域名),可以猜測目前豆瓣會繼續擴大此5類產品方面的市場佔有率和品牌知名度,而且會繼續加大移動互聯方面的投入(推出電台的客戶端)。目前此5類產品豆瓣都沒有絕對/壓倒性的優勢,再開闢新的產品/產品線精力夠么?盲目的擴大產品線對於目前盈利尚不理想的豆瓣來說不切實際,穩紮穩打或適當的減法還是很有必要的。

7.市場前景/容量:無論是單機還是網遊、手游,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目前各個細分領域都有權威/大型的網站/廠商佔領著該塊的市場份額。豆瓣如果加入該陣營,無異於要從已有的市場格局中搶一杯羹,那是互聯網巨頭乾的事,不是小清新的豆瓣該做的。

8.用戶接受度:經過5年多的積累,豆瓣已經形成了文藝、小資的范兒。而如果加入「遊戲豆瓣」,老用戶能接受的了么?滿屏的低俗、色情頭像或者圖片,處理不當/監控不夠會讓老玩家流失。而因為遊戲進來的用戶用戶,受得了文藝青年的影評、書評么?

9.遊戲的特殊性:遊戲的內涵或者文化意義較圖書和電影差一些,玩家在挑選遊戲的時候更注重遊戲畫面、遊戲操作和客戶端大小、遊戲特色等,對於遊戲的背景等文化特性關注較少(國外諸如魔獸世界的可能強些)。您可以看影評或書評來了解電影或圖書,但你光看遊戲評論/評測能了解遊戲么?


你見過什麼文藝青年有空去玩遊戲的?

做產品尤其是社區要先搞清楚核心價值,遊戲顯然是與豆瓣的用戶群背道而馳的,不排除會有一部分重合,但靠這一部分重合去分流現有用戶是存在很大風險的,尤其是難以引入新用戶的前提下。


大概七八年前我剛接觸到豆瓣,看到圖書電影音樂的分類時,就不由自主地想,為什麼沒有豆瓣遊戲呢?

直到前段時間有一次線下聚會,一個豆瓣的員工跟大家透露,我們很快就會有遊戲頻道了,初期主要以主機遊戲為主。

當然,我不負責證實這個人的身份和所言。


豆瓣用戶玩遊戲,或者熱衷於玩遊戲的應該只是一少部分。這個從阿爾法城裡居民就可以看出來了吧。

電影,音樂,讀書都可以為UGC提供很好的土壤,你可以寫影評,樂評和書評,可以推薦你喜歡的電影,音樂和圖書。而遊戲在目前看來還是很難做到(你寫一個《憤怒的小鳥》遊戲體驗,拜託,會有很多人感興趣么?)

而且遊戲用戶有自己的特殊性,一個用戶並不會對整個社區帶來正面影響,反而會因為各種原因,造成衝突。


下雨啦 其實有個,能用豆瓣號登,只是沒什麼人


這個問題也困擾我好久,曾幾何時,豆瓣成為我電影的資料庫,讓我清晰地知道我看過那些電影,看了多少電影,為了到1000部電影還制定3個月長線計劃。所以也想過為什麼豆瓣不能給我一個遊戲的資料庫,讓我知道我玩過哪些遊戲,記錄下來,讓我去回憶,讓我有動力。可能真的是不符合豆瓣的氣質,但是雅俗共賞,其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好與不好,不如嘗試一下!


2013年我在豆瓣上看到「豆瓣東西」頻道下面收錄了很多遊戲, 手機遊戲、PC和主機遊戲都有,隨便搜幾個我玩過的遊戲都能搜到, 可以評分寫短評寫評論(和豆瓣電影上功能一樣)。 我記得很清楚我還建了一個豆列, 把Portal 2這個遊戲加到豆列裡面了。 現在這些遊戲的鏈接不知道去哪了, 用搜索功能也搜不到

沒有找到與"portal 2"相關的內容,可以換個關鍵詞試試。

我認為既然已經開發出了收錄遊戲的功能,也已經有了一定的遊戲條目的量, 是沒有理由再去刪掉的呀, 難道是藏起來了? 怕網友評分低損害到遊戲廠家的利益?(這樣大可以不允許評分就行了,為什麼遊戲條目也藏起來呢)

想了很多解釋之後,我認為最合理的解釋是: 豆瓣網站上硬碟不夠,如果繼續開通遊戲條目, 會把硬碟撐爆,所以乾脆不顯示遊戲條目了!


【以下是我很久以前的草稿,正好又翻到這個問題,所以稍微改了下拿出來發】

其實豆瓣的定位應該要明確,就是做一個目錄庫一樣的東西,這樣才會有用戶黏度。

以前我不怎麼用豆瓣,最近開始狂補電影和書籍,就想找個在線網站好好地記錄一下,這不豆瓣就把我給弄過去了。不是沒考慮過IMDB和OpenLibiary,畢竟國內這塊還是豆瓣方便點,而且豆瓣整合度還是不錯的(中國互聯網就這個好,壟斷,效率高,當然,大多數時候國產巨頭不幹正事,光耍流氓),電影、書籍、音樂都有。剛剛發現遊戲板塊沒有獨立的子域名,http://game.douban.com,而且首頁上也沒有遊戲板塊的切換標籤。

做目錄庫么,就是做文化產品,遊戲也是文化產品,怎麼不能做?

有人說怕人多了壞事,我覺得這個邏輯很奇怪。第一,中國這麼多人,除非你藏著掖著,不然人怎麼會不多?第二,誰規定豆瓣一定是文藝小清新的聚集地?豆瓣公司有沒有在TOS上明確寫明「非文藝小清新不得入內」?第三,難道豆瓣現在全部都是高素質用戶?第四,文藝小清新就不玩遊戲了?所以,這種說法很可笑。文藝青年要搞他們的那一套可以寫評論,可以刷小組,跟我有幾毛錢關係?我就用用在線資料庫記錄功能好了,井水不犯河水,難道為了所謂的文藝氛圍就不讓我用了?再說,就算遊戲玩家再怎麼和豆瓣原用戶群體格格不入,這下把遊戲一做,搶遊民、遊俠、3DM的市場份額,那不是更加充實了豆瓣的用戶群體?

當然,目錄庫越做越大,賺不到錢確實吃力不討好,所以乾脆也不搞了,這也情有可原。只是現在大家普遍接受內容植入式廣告,你做你的資料庫,順帶跟廠商、出版商一起搞活動啥的,大家都喜歡。現在愛奇藝力推《太陽的後裔》,你豆瓣就聯合愛奇藝搞個《太陽的後裔》推薦嘛,自己又沒刷分又沒做水軍,無非是個廣告,有何不可?看不看是用戶自己的事情,拿錢也不手軟,水軍腦殘粉愛刷分讓他們自己刷去唄。記得以前好像有人極力反對這種做法,說是官方這樣做有失中立。第一,人家怎麼就不中立了?第二,敢情文藝青年個個不食人間煙火,網站免費給你用還不準人家從事商業活動了?所以我說啊,有的人真的很矯情,矯情到敢直言「電影拍三個小時以上不是沒能力就是能力差」,連看三個小時電影的耐心都沒有,我覺得已經沒法跟這種人溝通下去了,他們愛說啥說啥,是啥就是啥,我不參與,我就自己安安靜靜玩我自己的。

所以我說,搞個遊戲目錄庫吸引流量順便賺賺錢也是不錯的。當然,老實講的話正版用戶的記錄其實都根植在XBOX、Steam、PS的賬戶上了,對目錄庫的需求不大,盜版玩家就隨便玩玩,沒啥需求(話說遊民星空搞了遊戲庫以後用的人還真不少,是不是覺得有些小諷刺?)。評分么,更沒參考價值,沒有一個正常的玩家會把豆瓣評分拿來參考,因為有太多的專業媒體做這事了,遊戲論壇又那麼多,想玩什麼遊戲其實多靠坊間的傳聞和口碑。

因此,豆瓣搞遊戲分類是非常有必要的,至於怎麼盈利,還是看豆瓣自己的運作,用戶只管用就行了,哪兒那麼多廢話。


我覺得是因為大多數人覺得打遊戲不夠文藝降低格調= =而豆瓣以文藝著稱…說到底偏見有點深


因為從商業上說這個問題

為什麼豆瓣不用遊戲把流量變現?


幾十年的影迷一大片,幾十年的玩家有多少.....我覺得沒法比


遊戲不能裝逼


首先上豆瓣的人大多是年輕人,年輕人玩遊戲的很多,特別是手游,如果豆瓣可以將它的平台用戶導入到手游中,應該不會是小數量,但是,問題在於,什麼樣的遊戲適合針對豆瓣的用戶投放,市面上的頁游和手游與豆瓣的氣質相差太遠。如果豆瓣有心的話,應該鼓勵他那些同樣愛遊戲的開發人員和文藝人員合作去開創一個獨特的針對文藝青年的遊戲,也許能夠紅起來呢。至於這個遊戲會是什麼樣子,我相信會有很多方向,未必要有深度的玩法,但如能切合書影音這些大背景,混搭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休閑操作,興許會吸引豆瓣的用戶。豆瓣推廣手游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它的app布局線清晰……當然,自己硬搞一個遊戲,特別是手游也的確受制於他們內部的資源調配和方向,阿花城就熱鬧了一陣,就默默地不見了。但如果是和中小開發者合作呢?由豆瓣出平台?


豆瓣上還是有很多關於遊戲的小組的

豆瓣悶騷,遊戲不悶騷 over


推薦閱讀:

如何拯救豆瓣FM?
为什么感觉豆瓣在走下坡?
為什麼很多豆瓣用戶都看不起人人用戶?
如何評價豆瓣首頁 2012 年 9 月 25 日的改版?
2013 年 06 月 08 日豆瓣首頁匿名改版的邏輯是什麼?

TAG: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