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三峽工程導致的大量移民現象?

三峽工程水位上漲,使得長江沿岸大量人民被迫移動至廣東、安徽、湖北等省份。這導致了哪些後果?又有哪些深遠影響?


三峽工程對於國家大計來說,或許是件好事。但對於由此產生的百萬移民,卻是影響巨大。尤其是近二十萬的外遷移民(其餘是在本省內短距離搬遷,有的只是幾公里,十幾公里的「就地靠後」),離開祖輩生活的故土萬里之遙,確實對這些依然過著傳統生活的農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犧牲。

三峽移民在社會學中屬於「非志願移民(Involuntary Resettlement)」,跟像你我這樣自己屁顛屁顛地出來上學,虛榮地在大都市硬撐的「志願移民」相比,雖然都是個體遷移,但是在各個方面都截然不同。非志願移民一般是由於戰爭、災難、政治、人類工程建設等因素造成的,有時經過了幾代、十幾代都難以很好地融入遷入地。

一個很大的影響是宗族鏈條被生硬地割斷。由於三峽移民政策是按照水位線移民,而山區的村莊,很少像東部地區那樣家家都在同一個水平線上。這樣就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如果某一個家庭在135米線以下,就屬於一期移民,要移到某省某縣;但他同村的父母的房子在145米線,就屬於二期移民,要移到華南某省某縣;他的叔叔家在156米線,就會跟隨三期移民到另一個省??在家族觀念還極重的中國傳統農民家庭,這無疑會造成很大的困擾。

另一個問題是故土難離。祖祖輩輩在三峽庫區生活的這些人,如果沒有這項工程應該也有很多外出讀書、打工的志願移民。但要讓一個吃慣了泡菜臘肉,無辣不歡的山裡人下半生定居在一個東部島嶼、熱帶南國,真是勉為其難。氣候、生活習慣、語言、觀念差異??使他們基本上無法融入當地生活。有許多三峽外遷移民,在新居待了一段時間後,又自己返回到故鄉(從一個非志願移民到志願移民),但老屋已經在水底了,只能在附近租房,打工,成了一個外來的當地人。只是為了捨不得這裡高低不平的石板路,只是為了在這裡用「龜兒子」這樣的助詞不用跟人吵架??但孩子大了,還得到那個陌生的「戶籍所在地」入學。這不是無奈兩個字能概括得了的。

如果說這些外遷移民以「回遷」的方式來表達對移民的不滿,另外還有些人的抗爭方式就沒那麼溫和了。在新世紀初移民季的時候,許多村莊的老年人採取了非常慘烈的方式留在故鄉。他們會在移民日期的前一周開始不吃不喝,然後要求兒女將自己葬在175線以上(三峽蓄水的最高水位線)。在很多移民村移民鎮,會在一段時間集中出現兩件事,一個是大規模的鄉村宴會;另一個就是葬禮。後來我拍《出三峽記》的時候,在很多地方的巨大的「175米」石碑周圍,都看到簇擁著大量的新墳。就是那時候一些老年人意識到如果這一走,就有可能再也回不來了,所以採取這樣的方式,永遠和祖先留在一起。

其它的諸如拆遷補償、安置補償、物品及動物搬遷規則、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等等細節影響,應該都可以克服,或者也可以被時間沖淡。例如現在的庫區農村,一些傳統職業在中、東部地區完全消失,使一部分農民貼補家用的手藝在移民之後完全沒有了用武之地——棒棒、屠戶等。

但唯有歸屬感的缺失,是這次移民最大的影響。

但願他們的犧牲是值得的。


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下吧,在水土保持越來越差的情況下,長江中游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如果遇到1955年那樣的大洪水,將導致江漢平原乃至武漢的大規模移民,從這個角度來講,也是不得已。

不過在移民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很不一樣,有移民到上海崇明的庫區移民,生活好了太多,也有移民到更差的省份,住不下去,直接返回庫區生活的


我是三峽移民!!!!

三峽移民分兩類,一類是離開故土的移民,一類是留著故鄉就地後靠的。

後一類就是我,這部分人應該說是有大便宜了。因為國家修建三峽怕不穩定,投資很大,庫區經濟長年的高速發展,大家都有錢了。而且我還高考加分,對我沒什麼損失,因為我家就是換了原有的60平米破房子變成了現在的120平米房子,另外補償安置費幾千。

另前一類就慘了,或者說不好說。因為離開故鄉的一般是農民,土地被淹沒了,必須到其他地方去,而其他地方的土地很難說比得上故土,或者說即使條件好也很難繼續融入下去。有的去山東的,經濟比較好,有的去上海崇明的,也經濟不錯,也有去深圳的,但是大部分去湖南,浙江,東北,新疆的,都不咋的。三峽移民在當地抱團,基本成了一個水潑不進的幫派團體無人敢惹。

有不少人回來了,在淹沒的故土上面的山上,自己開荒種地,自己搭個棚子過日子,混吃等死。


不敢代表廣大移民。

也是為了更長遠利益的妥協吧。沒辦法不移民,因為水位上漲會被淹。

就跟蓋新房子需要拆遷一樣,難道ZF不知道這種大範圍拆遷所帶來的後果嗎?賠錢的賠錢,蓋新房請移民去住。

移民所帶來的問題,其實不僅僅是貪污腐敗中飽私囊。

還有一種心理。有的分配移的地方生活條件比原來好。更繁華,有的分配移的地方生活條件窮鄉僻壤,更清貧。

不患寡而患不均。

總是不能讓所有人都滿意的。


男做流氓女做娼,喪失樂園離家鄉。

亂世哪有安逸人,故土家破都埋葬。

化作一涌潮浪奔騰入汪洋。

君不見,風陣陣,陰雨綿綿細雨連。

君不見,聲凄凄,妻離子散拋家鄉。

夔門依舊在,亡靈盼人歸。


唉,讓我想起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龍應台家鄉的千年古城淳安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移民,整個古城被水淹沒成千島湖,而老百姓則不得不離開他們生存了千年的故土。

唏噓不已。


客觀而論,但凡移民,作為第一代,應該是艱辛備至,故土難離,親情缺失,語言、習俗、勞作......都要重頭再來,但是移民的第二代開始較好融入社會,人口優勢得以發揮,好處自會體會得到。作為三峽移民,沒有一概而論的結果,人上一百尚且形形色色,成千上萬的移民當然有各式各樣的悲情、各式各樣的幸福......我的估計是既沒有有些人講的那樣悲壯,也沒有我們設想的那樣幸福!


我在三峽工程竣工後不久去過三峽,兩岸連綿起伏本該高聳的群山被水岸線淹了不少,三峽民眾世世代代生活的群山如今只有寥寥無幾的人家。船夫指著水底下說,原來這都是山,都是房子。你沒法想像那種一年前房屋就還在船底,還有人在那裡生活的情景。

如果用兩個字評價,那一定是寂寥。住在高處的人們,船行很久才在頂上看見零星一兩家。可以想像原來是如何熱鬧而又世外桃源的情景,而現在三峽宛如沒有人曾經生活過。

參觀三峽大壩的行程轟轟烈烈,可那裡沒有一個人喜歡這場建設。我想激情昂揚的解說大壩的人心中也必定不是很開心。

我只能說那時我還小,不知道三峽曾經是有那麼多人的,也未曾去看一眼。遊船熙熙攘攘每天從擁擠的河道走過,可惜這個喧鬧的地方再也不是那個原來的世外桃源。


現在還不是評價的時候,過個30年再看。

大家可以參考謝朝平寫的三門峽紀實文學《大遷徙》


看了《三峽好人》對三峽移民更深有體會。他們是犧牲者,他們根本沒有選擇權。他們作為底層勞動者在移民後,故鄉這個詞對他們來說再也不願提起,因為傷心無奈。真的心痛


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角度來說,三峽工程的建設,是一個創世紀之舉,偉大項目;

但也涉及到千千萬萬三峽原住居民的切身利益,遷移和補償必不可少,喪失家園,背井離鄉給當地整整兩代人的打擊,而從百年的時間長河來看,卻也微不足道,放眼未來,但願他們為祖國做出的犧牲是值得的。


全國人民用上了三峽拔牙


換個角度,當地人來說說。坐標:上海崇明。三峽移民就是天王老子。


裡面肯定有權力和金錢

是否有人發現從無考慮將這些人移到北京市東城區、西城區


推薦閱讀:

三峽工程共投入多少錢?
東方之星翻船事故中,三峽大壩蓄水會造成哪些損失?
因為三峽工程引起的廣泛爭議,會不會導致今後中國再也不可能出現與它同等規模的大型水電工程了?
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對環境會產生哪些影響?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是一個怎樣的專業?

TAG:移民政策 | 重慶 | 湖北 | 水利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