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問答方式,比論壇好在哪裡?

個人感覺不如論壇方便,關於問題的回答也沒有論壇展開的深入,感覺介於百度知道和普通論壇中間。感覺反覆討論起來很麻煩,把問題和評論分隔開,還不如傳統論壇。


問答是人的一個基本需求,論壇則是一種產品形態。我覺得兩者沒法直接進行比較。在論壇里也會有人提問題和回答,併產生有質量的內容,所以,問答也不是區分知乎和普通論壇的關鍵區別。

知乎的問答,表面上是問答,背後則是 SNS,是人,話題和問題的相互聯繫。對一個產品來說,知乎不可能去造一個全新的問答方式,而是儘可能的還原真實社會人的問答需求。

真實的問答是什麼?想想就會明白,真實的問答過程,基本上就三種情況

1)問周圍的人,聽點或許有用的答案;

2)想辦法問專家,聽點專業和全面的答案;

3)通過推薦和等待,托關係去問,找到那些最合適的人來回答。

問周圍人幾乎沒有成本,你永遠可以問自己的家人或者鄰居應該去微軟還是去 Google,但你問或不問,答案都很明顯,他們真的幫不了你;而要從懂行的專家和對此問題有親身經驗的人那裡得到一個答案,成本很高,或者根本沒有這樣的機會。所以,真實的問答,往往是不盡如人意的。

知乎希望做到的一點,就是把「讓最合適的人來回答最合適的問題」交給所有人來推動,比如有人提了關於法律的問題,這個問題很快會被關注法律話題的人看到,再由他們幫助邀請領域專家來解答。這樣,每個人獲得靠譜答案的機會就會增大,分享的人多了,幫忙的人多了,社區的力量也會得到驗證和增強,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前面說得有點空洞了,說點具體的:

知乎的信息機制比普通論壇要先進,論壇的信息組織方式決定了其不可能做到無窮大,

1000萬人同時講話,等於沒人講話,SNS可以做到無窮大,5億人同時講話,不會互相打擾。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53800

知乎的質量保障機制比普通論壇有更多優點,知乎一開始就有淘汰垃圾內容的機制,把論壇中大量出現的「路過帖,沙發貼,mark 貼」進行了功能化,這一方面去掉了垃圾內容,另一方面保留了「拜樓主」的激勵功能,每次記名的贊同相當於在微博上進行了一次高質量的轉發。

長期來看,知乎會超越媒體成為工具,演算法就成為核心,讓不同的人分配到不同的問題。

-

最後說一點,好壞之別,有時候不需要討論。比如,有人會用博客來寫微博,有一句寫一句,也覺得挺好挺開心。這種好壞其實沒有標準,只有個人的好惡而已。


論壇沒有的:

follow/Wiki/Dig/邀請回答/

每個機制背後都有一種鼓勵的傾向。

對於「感覺反覆討論起來很麻煩,把問題和評論分隔開,還不如論壇」,得承認知乎使用起來,有上面這麼多機制的存在,用戶要完成問答,要有好幾個動作。但知識需要長期、大量用戶的行為積累的。所以在初期,知乎的許多話題不太可能超過一個專業領域的BBS里的討論深度。

知乎的早期呈現的是一個個沒有特別深入和專業的話題,更像一個社會化媒體和話題入口樞紐站,當你想了解一個新領域的知識,而本身不是這個領域的內行人士的時候,你會想到來知乎搜索和提問,就是巨大的用戶價值了。

知乎作為一個新網站,可能首先從幫你獲取「新知」上來給用戶創造價值,而許多人都已經知道,答案很標準的東西,完全可以在百度知道上獲得。而已經是某個領域業內人士或參與較多的用戶,都有相對固定去泡的論壇,自然感覺知乎不夠深入和專業。

但中國社會變化很快,許多領域其實都遠沒有達到專業化的水平,其實有大量用戶渴望獲得新知,渴望獲得方法或方向性的指點。

所以,知乎比論壇的東西要更「易懂」,比百度知道的東西要「新鮮」。


把信息比成水,BBS是,門戶是,Blog是,facebook是(碟子),twitter是,quora是

個人淺見,就目前而言,知乎在產品邏輯上還在不斷學習quora。quora的核心大致有:

1、專業的人和問答:

好水——高質量的人和內容是產品價值,內在邏輯是如何激勵高人提供高質量的回答,專家、話題、問題等產品關鍵點都是為了形成和促進回答問題的增益循環。這也是產品運營的重點。因此運營在知乎團隊的作用還需要再加強。

2、準確快捷的分發:

水流——產品黏性或者高頻度的互動依賴於內容的準確分發。分類、關注、提醒等都是實現產品價值的手段。知乎目前還不夠智能,當然quora也在不斷優化演算法。在實現一定準確度的內容推送後,quora可以幫助用戶比較迅速地獲得社會網路的個性化幫助(也即內容個性化以及問答的眾包)。知乎遲早會向社交網路開放,並對接移動網路,以實現大規模的、跨平台、跨網路的信息高效流動。這方面應當是技術部門目前的工作重點,順便說一句,@mention的作用不應小看了。

3、低成本聚合整理:

漏斗——歸類(tag)、摘要(wiki)、排序(digg)、評論(review)等都讓好水逐漸篩除雜質,供人們享用。但生產、運送好水的成本被更多的人分攤了。老實說,國內對此方面產品領悟力最高的,非豆瓣莫屬。周源如果能請楊勃當顧問,給他獨立董事及股權都是值的。當然,豆瓣的產品前景一定程度上和quora會有交叉。兩個產品給推薦功能的權重都非常大。

4、quora到底是什麼:

水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傳說中的社會化搜索已經初具雛形了,google最應該收購的其實是quora。quora離最終成功還很遙遠,其成功最後標準應當是商業模式的革新(可能是顛覆性的)。

總體而言,社會化問答既是一種媒體也是一種服務。產品開發、內容運營和用戶拓展都很重要。農夫山泉有點甜,好水是要賣貴一點的。相信首先突破臨界點的社會化問答產品將擁有不可替代的產品價值,實現珍貴的馬太效應。

至於同類問BBS、Facebook、Twitter等產品異同的問題,大家可以多想想我說的缸、鍋、碗、盆、杯、瓢在現實生活中使用價值的差別。比如,為什麼曹國偉說「微博代表互聯網趨勢」,因為——杯子是人們唯一隨身攜帶的容器。

業界很多高手都是只看不說的,比如Pony Ma。相信大家會比我有更多更好的高見。謝謝!


論壇是主題-回復的模式,適合討論寬泛的話題,沒必要每個回復都答到點子上,而是在討論中逐漸得出結果。

百度知道是問題-回答-追問模式,適合題主和答主互動來增強答案針對性,但是由於其積分和其它應用互通的模式以及缺少監管導致了大量水題水答案和低質量問題。

知乎是問題-回答-評價/評論模式,沒有準確的積分制度,用戶基本上依靠興趣組織起來,這樣答案質量相對較高。評價和評論則給了答主修正答案和不斷提高的機會,對於知乎團隊這樣只做一個產品的團隊是有優勢的一種模式。


個人認為:

1、關注的話題和人有關,我的朋友幫我篩選話題。

2、可以方便邀請他人回答。

3、可以對問題的回答投贊成票或沒有幫助,贊成越多的答案,越靠上面,而不是像論壇帖子中沙發和底板一直在上面。

4、傳統論壇的雜音比較大,回復容易跑題。


使用題海戰術騙贊

(羞恥臉


首先,問答模式會給人一種感知,即我會我答,一定程度上隔絕掉了部分只想嘮嗑的觀眾。而論壇定位更像嗨,這是話題,我們來聊天扯淡吧!因此會出現大量沒有實際意義的內容。

另外,知乎的品牌形象不同於論壇,這同樣傳遞給用戶「我真行我才上」的信息,進一步篩選出更專業的答案。

最後,知乎的用戶群體和論壇不同,也使知乎更注重得到來自從事特定領域的專業人士的專業答案。


我很喜歡知乎,大家回復的很認真詳細,非常感謝,以後我也會盡量回復多一些有價值的信息。


樹形的BBS,是通過討論交流匯聚知識的最佳手段:

能在交流中發散出好的問題點,能在分散的回復里精準跟隨各自的關心之處(子話題)。

只是有2個缺點:

子話題(回復)特別多(超過幾十)時,回復樹會過於龐大,難以顯示和刷新;

需要專職人員來維護子樹的分支的準確性。

希望知乎能吸取 樹形的BBS 的優點,因為知乎有專職人員,可以把一些發散的話題、新問題轉到新的問題,同時保持鏈接。

另外,對於知乎已有的問題,能以一棵知識樹(可以動態展開、收縮)的方式展現


知乎的問答,隱藏著某個領域的牛人,他們會給出比較專業的回答,個人感覺還是挺好用。當然,知乎的用戶範圍很廣泛,從小白到大牛,從初學者到專家,知乎用戶分布在各個層級,因此我們看到的回答內容質量也是參差不齊的。

最近關注了一個新產品,叫「有問」。這款產品的用戶主要是面向記者和專家的。記者可以在有問APP找到合適的專家進行提問採訪,而且在手機上就能完成,非常方便。

專家學者可以藉助有問APP,通過記者的採訪報道來傳播有價值的思想。

而且,【有問】APP要求入駐者提供真實信息並進行認證,培養「負責任的人說負責任的話」的習慣,打造理性的語言環境,也保證所傳播內容的權威性。


知乎更加的個人話,現在裡面的人更加的專業,!論壇如小型的商店,而知乎可能就是商場了,品牌效應也會融入其中!


個人認為,更簡潔。

我喜歡簡潔的東西,論壇個人覺得太複雜和浮躁了。


推薦閱讀:

知乎為什麼恢復了「沒有幫助」功能?
如何申請和使用知乎專欄?
我關注問題的哪些新回答會被通知給我?
為什麼知乎不把繁體字自動轉換為簡化字?
如何參與知乎問題的公共編輯?

TAG:知乎 | 知乎指南 | 在線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