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一雄作品《浮世畫家》的結尾,為何節子不承認之前在仙子不順的婚事上對父親曾經事業的怪罪?

亦或是真的如她所說,叫父親在佐藤家請偵探前去拜訪黑田等建議,只是無意的說法,大家都沒有人在意父親曾經的事業,,是父親自己思考過度?

那麼節子,仙子,以及小野的女婿一家,到底有沒有真的在內心怪罪過小野曾經的事業? 如果有,為何小野後來坦白心跡後大家要假裝困惑?


我覺得應該有,作者經常在書中提到青年一代對他們心存怨恨,比如女婿池田,他肯定影響到了節子,但節子無法直接表達,同時她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我覺得日本文化其實有時和中國文化確實很相近。大家往往不願意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而用一些隱晦,含蓄的旁敲側擊表達,也使日後更有周轉的餘地。

戰爭期間恐怕會產生一種思想上的撕裂。作為子女來講,一方面尊重父親,認可父親的成就。另一方面對父親通過藝術推波助瀾民族情緒表示怨恨。一方面來說,戰爭年代整個民族都陷入了狂熱,如何能怪父親呢?另一方面,雪崩來臨之際,每一片雪花都難辭其咎。

子女陷入這種兩相對抗的矛盾之中。當生活因戰爭因素受到影響,怨恨和反感的負面情緒就會佔領上風。當生活重歸平靜,對父親的尊重就會佔據上風。所以當婚事出現危機,子女就會隱晦的表達自己的不滿。而當一切塵埃落定,子女又可以因為當初沒有明確表示立場而否認當時自己的真正意圖了。


畫家究竟是躲在象牙塔里關心如何捕捉到美呢,還是運用自己的天賦投身在政治運動中呢?

很顯然,故事的主人公小野先生選擇了後者,不僅展現了自己苦修多年的繪畫才能,而且收穫了遠超於自己預想的名望和社會影響力。

為統治者對外擴張發動戰爭推波助瀾的主人公,也即將迎來自己始料未及的懲罰——女兒被退婚。

故事從主人公思索女兒被退婚的真實原因推進的,展現了目睹了無數親人好友離世的戰爭親歷者——年輕人(士兵)——對當權者「最怯懦的表現」,不承擔戰爭的罪責,不道歉不悔過不彌補發動戰爭對青年人帶來的沉重災難,那種檯面上的恭順和私下裡堅定的反抗。

我個人覺得本書前半部分的精髓在於:

描述戰爭像一把鈍重的巨斧,豎劈進日本,無人幸免於難。即使斧身已遠,無數人仍然在曠日持久的傷痛中痛苦地呻吟。

本書描述小野先生的反思和回憶是穿插交織的,所以在閱讀時就要思考主人公各個階段的心理狀態以及變化過程。從一開始的猶豫、逞強到遭遇自己往日弟子黑田先生的青年學生的冷嘲熱諷後不得不放下固有的思想,最後在和佐藤博士一家的宴席上上演了一出似乎是讓人摸不到頭腦的自我剖析,才讓緊張的人物關係出現了緩和,女兒的婚事也從尷尬的境遇中解脫出來。

話到此處,正兒八經回答題主,之所以有疑惑,是因為石黑一雄故意這麼安排的……畢竟在他的作品中令人如墜迷霧,是一大特色。

在全文的回憶中,小野一直是在忽是忽非的猶疑中往下講的,既可以任何是老爺子本身出於自責一次次剖析自我,借著女兒的婚事來懺悔(年輕人眼中常見的老人們奇奇怪怪的思維和舉動)。也有另一種可能,因為這個家庭的人愛老爺子,擔心他像野口由紀夫自殺謝罪,所以眾口一詞的欺騙著他(沒有這些事啊,老頭子你別亂想了,好好生活吧,你最棒了,你是我們的驕傲,不是我們的負擔)

原文中有這麼兩段描述:

一、

承認自己人生中所犯的錯誤,並不總是容易的事,但卻能獲得一種滿足和尊嚴。懷著信念所犯的錯誤,並沒有什麼可羞愧的。而不願或不能承認這些錯誤,才最丟臉。

二、

如果一個人是在別人根本沒有勇氣或意願去嘗試的事情上失敗了,那麼Ta從這個角度回顧自己的一生時,肯定會感到一種安慰,一種發自內心的欣慰。

當然作者展現的社會圖景和暗流涌動原比我所描述的要寬大:破舊小道變繁華,曾經的繁華又被戰爭碾成廢墟,小野等老人這一片「逍遙地」中抱團取暖又因各自在新時代中不同的追求分道揚鑣。與此同時,戰後城市的建設和戰後的反思是時代的風潮。

畫家既乘風而起,又在風裡顛簸,最後平穩落地,就如最後所寫的曾經的錯誤偃旗息鼓,剩下來是對年輕人深深地祝福。


我覺得這倒是很有意思,我也很迷惑,但現實常常就是這樣,我們可能永遠沒法明白事情的真相,也永遠沒法明白自我感知與環境和他人內心想法的差異,誰知道真假呢?反正我是看不明白,但我卻感覺這很貼近現實和有趣。


推薦閱讀:

莫言的《我們的荊軻》里荊軻為什麼要殺燕姬,後來感覺是後悔了嗎?
您如何看待赫拉巴爾的《過於喧囂的孤獨》一書?
如何評價青釋的填詞?
怎麼用盡量少的語言講一個浪漫的故事。?
如果你是袁崇煥,你會殺了毛文龍嗎?

TAG:文學 | 諾貝爾文學獎 | 浮世畫家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