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氏症是如何診斷的?怎樣判斷自己是否有罹患該病的風險?
看一些科普文,發現阿爾茨海默氏症有時會很難確診,這個病可能被誤診嗎?怎麼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罹患該病的風險,什麼時候該去做檢查?
感謝邀請。
跟任何疾病一樣,阿爾茨海默氏症都有誤診的風險。尤其是阿爾茨海默氏症的診斷還是一種排除性診斷,即排除了其它可能引起這些癥狀的疾病之後,再通過臨床癥狀、影像學方法以及量表等方法判斷是否為阿爾茨海默氏症。
因為具體的病因尚不明確,因此還沒有確切的高危因素,鋁致病說目前尚存在爭議。但是有些患者是會罹患家族性阿爾茨海默氏症,這與這些患者家族的基因突變相關。
早期的發現需要家屬對患者狀態的觀察,失憶、淡漠以及相關的學習記憶障礙都是早期可能出現的臨床表現,如果觀察到類似異常,可以去附近醫院的神經內科就診,明確出現這些癥狀的原因。
BBC.Horizon在2016年出了一集紀錄片叫Curing.Alzheimers,人人字幕組有翻譯,有興趣可以看看,能對這個疾病有初步的了解。
呵呵,醫生看病都不靠診療指南,不靠專業書籍,只靠領域最先進的科研。
那就不是醫療,而是試驗了。
謝謝邀請。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很想回答,看著實在像是貼吧式的提問。在回答前申明,阿爾茨海默病,背不出課文的中學生就不用自我診斷了,還不如冒個抑鬱症來得實惠。
40歲前的諸位也不用擔心該如何檢查治療,恩,如果真的罹患,考慮下棺材是挑翻蓋還是滑蓋的會比較實際,因為很快就得用到。(真的!)
好了,本答案僅獻給那些看了科普文一知半解者。這裡不引用專業數據,純手打,懶得翻了。
提到阿爾茨海默病,通常人們稱呼老年痴呆,但請注意「痴呆」的種類有很多,其中之一才是阿爾茨海默病。
這是一類進行性加重的認知功能損害的疾患,換言之,疾病是逐漸加重的,而非是階梯性變化的。
判斷有無認知損害,國際上常用的是MMSE,即長谷川量表。(簡易家用痴呆自測法——畫鍾測驗與長谷川智力量表)
注意,該量表僅用於評定有無認知損害,並不能反映程度及評價治療效果。
而出現認知損害,影響因素有很多,比如
腦外傷;腦血管意外;帕金森病(路易);病毒的感染等等(比如梅毒、瘋牛病),當然不能忘了腦變性改變的AD。甚至精神疾病也會出現認知損害(抑鬱症的假性痴呆)
那醫生接診一個疑似認知損害的病患,需要做的就是對以上這些疾病可能做鑒別診斷。畢竟造成認知損害的原因並不少,而疾病表現有相似,並且有些並不能有「金標準」來鑒別。那就是醫生需要做的了。
通常分幾個方面
首先是病史的了解,有無基礎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帕金森病),有無一些生活經歷,比如「路邊攤」,一些接觸禽類的情況。
其次是認知損害的檢查,包括記憶、理解、計算等等方面,抑鬱症假性痴呆的患者可以發現其認知損害程度與其他情況不符,並伴有明顯情緒障礙表現。
然後根據認知損害的病情發展情況,做出可能性考慮,當然也少不了各項輔助檢查,
最為常用的是頭顱CT、MRI檢查,當然家庭條件極好的可以查PET。如涉及血管類的,可以做血管造影,TCD等檢查。同時需要查腦電圖,視病情安排長、短程的腦電圖。比如克雅氏病特徵性的三相波,對於疾病診斷有非常大的意義。
經過以上步驟,基本能對相關疾病鑒別,然後就得出診斷了。
但是,阿爾茨海默病診療中的遺憾在於,早期很難發現。
原因很多,疾病表現不明顯,家人關心不足等等。疾病早期僅僅表現出近事記憶減退,比如丟三落四,好忘事。出現這樣的情況,對於早期病患來說,通常想到的並不是就醫,而是隱瞞。特別是40-60歲人群,對於這樣的變故,會感到羞恥,感到困惑。甚至很多是出現情緒障礙,而在精神科就診,被考慮是抑鬱發作。(推薦大家看下一部電影-明日的記憶,非常寫實的關於AD的影片)
而病患的家人,多數能夠發現病患異常,都得是痴呆達到中、重度。甚至很多家屬認為痴呆患者並不嚴重,理由是他們能清楚的記得很多年前發生的事,記性非常得好。
實際上,痴呆早期近記憶減退,而遠記憶未受損,讓病患們不得不多多回憶以前的事了。
同時評價認知損害是多方面的,家人對某方面或某幾個方面尚保持完好的功能很關注,而忽略了一些受損方面是他們樂觀估計病情的一大原因。
那如何來早發現這樣的情況呢?說實話挺難的。
對家人關心的話,通常45歲以後每年的定期相關體檢是必須的。
多關注他們的日常生活,對一些可能出現的遺忘行為有警惕,及時了解他們的嚴重程度。
比如從說話前說後忘,時常找不到剛放置的東西,到燒菜不能把握鹹淡,外出迷路找不到家門,到穿衣經常扣錯扣子,到不知饑飽等等
有部分特殊的情況,也需要引出重視,比如老人易懷疑東西被竊,從鞋子、衣服到貴重的首飾存摺。通常懷疑對象是鄰居,家中的兒媳、女婿等。這類情況常見於老人記憶減退後不能回憶物品擺放處。
性格改變也是一個需要關注的方面,溫和的個性逐漸變得古怪、自私、暴躁等,都是需要關注點。
(這裡請注意是50歲以後,某些少男少女請不要在被父母批評過後就打著關懷父母健康的幌子動這歪腦筋)
當發現以上情況,請記住,一定,一定,不要優先到精神科就診!
神經內科才是首先需要去的地方,而當在認知損害通常出現嚴重精神癥狀,攻擊行為,可以在神經內科治療的基礎上,需求精神科會診,以及一定限度內的精神科藥物干預。
隨手打的,如有疏漏實屬應該。
@劉柯 謝邀。
我不是專業的醫生,所以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醫生的診斷可以只靠科普或者拿著醫書照本宣科,那麼醫生的文憑資歷也太不值錢了。
我已去世的父親可以算是科普過度的受害者,雖然有我這個學過醫學基礎知識的兒子在拚命的矯正他的某些觀念。有些學術性的話題觀點,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解釋的深入淺出的。非專業學者解說專業話題,說的越多越容易造成吃瓜群眾的誤解。
如果你有這方面的信息需求,建議你直接找神經內科的相關專業醫生(一般醫院的導醫牌都會有提示醫生的主修方向)進行諮詢。
論壇這種地方是放嘴炮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腦外科手術時需保持患者意識清醒?
※為什麼恆牙掉了之後不能重新生長?
※女性比男性對疼痛更敏感,女性有34個神經纖維,而男性只有17個。約70%的慢性疼痛患者都是女性?
※大腦是如何感知對稱性的?
※去掉新生兒的頭蓋骨,可以使其腦容量大增從而智力超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