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評價超市雨傘陰天比晴天價格便宜的行為?
剛剛在微博上面看到一張圖片,按照經濟學規律難道不是雨天的時候雨傘價格更貴嗎?
這張圖才傳到微博,有點慢啊;我一年前就在Marginal Revolution上看到這圖了:
Anti-Surge Pricing - Marginal REVOLUTION
看看日期,2016年9月15日。
這個問題當然可以有很多解釋,比如貪小便宜或者是培養品牌忠誠度等等;然而事實上有一個更簡單的解釋,而且完全不需要用到超出經濟學原理水平的知識。
我們之所以認為「陰天比晴天價格應該更高」,是因為我們用供求模型來看待這個問題:供給曲線沒有變動的情況下,陰天的需求曲線相對晴天的需求曲線右移,於是均衡數量和均衡價格都應該提高。
但是這裡可能本來就不應該用供求模型,因為供求模型是用來描述完全競爭市場的市場價格是如何確定的;而當你身處宜家,又沒帶傘,看到外面天氣(特別是看到外面下雨)才決定要不要買傘時,你面臨的並不是一個競爭市場,而是一個壟斷市場。
在壟斷市場上,是先按照MR=MC決定最優數量,然後倒推出價格的,這時候需求曲線右移並不一定伴隨著價格上升。
如下圖所示,此時需求曲線右移後,價格反而下降了(此圖有誤,見UPDATE):
我們同樣可以畫出另一種需求曲線變動的方式,能夠使得需求曲線右移後價格上升;因此請不要在評論區跟我說「明明下雨的時候路邊小販賣的傘更貴了」——這兩種情況本來就都有可能發生。
當然,我並不是說其他因素在這裡面沒有起作用:例如,貪小便宜,或者說「Transaction Utility」(交易效用),也即人們會因為「感到自己佔了便宜」獲得額外的效用進而提高購買折扣商品的需求,會使得陰天的需求曲線在高于晴天價格時相對左移,低于晴天價格時相對右移,於是商家更有可能採取低價。
UPDATE:
看了下日報評論區。評論區指出「線性需求、邊際成本不變時,壟斷價格隨P(0)上升」,以及「晴雨天需求彈性變化」的問題,我虛心接受,這是我考慮不周。至於評論區其它的一些評論,比如小題大做、賣弄知識、強答等等,恕我懶得置評。
首先答覆關於彈性的問題,因為這涉及到需求曲線的形狀問題。評論區有人認為下雨天雨傘是剛性需求,但是只需往下翻本問的回答,就會發現也有答主認為晴天才是剛性需求。我個人的看法是,在晴天還願意購買雨傘的人,相對來說,更有可能是收入高、需求彈性小的人;而在下雨天增加了需求之後,仍只願意低價購買雨傘的人(注意到需求曲線也是支付意願曲線),相對來說,更有可能是收入低,需求彈性大的人,因此需求彈性變大是可能的。(當然,正如我上面已經指出,這不是必定的。)
其次是需求曲線的選擇,如上所述,線性需求,邊際成本不變時,壟斷數量是完全競爭的一半,價格是(a+c)/2(當需求曲線是P=a-bQ時),a越高,壟斷價格總是越高,所以我上面畫的線性需求的圖,特別是MR曲線是錯誤的,對此我深表歉意。
但是這並不說明上述分析是錯誤的。仍保持邊際成本為常數c,考慮如下的兩種需求曲線:
晴天:P = a - bQ
雨天:當0&a&>0。
可以看出在這樣的需求曲線下:
1) 雨天的需求量相比晴天增加了。
2) 在Q較大時,雨天的需求彈性變大了(參見上面的討論)
此時,最優定價是
晴天時,P* = (a + c) / 2
雨天時,P* = 4a" / 9 + 5c / 9
只要a&雨天的最優定價仍是比晴天要低的。
最後,關於「壟斷市場」的假設,這只是為了說明「市場力量(Market Power)」會改變定價而取了一種極端情況。只要宜家的傘不是完全競爭,即使只是壟斷競爭市場,商家面臨的都是斜向下的需求曲線,定價就會有Markup,上述影響就可能存在。
高票回答可能想多了,畢竟宜家不是靠雨傘賺錢的。
討論不能脫離現實,思而不學則殆。
1. 宜家是一家瑞典企業,並且風格是強調原汁原味的瑞典,而非本土化。宜家餐廳到哪裡都是提供瑞典肉丸,進了中國也不會變成紅燒獅子頭,和肯德基不一樣。
2. 在瑞典生活了一段時間,至少在首都斯德哥爾摩,雨傘沒什麼大用處,氣候原因,下雨多為小雨,一般兜個帽子就走了。夏末會有一段時間多大雨,但是持續時間一般很短。
3. 宜家一般在市郊,包括全球最大的那家店。有空來市郊逛宜家的人,一般也沒有那麼著急走。
4. 瑞典商家有一個不一樣的思路,到了用什麼東西的時候,什麼東西打折。每年糖果最便宜的時候是復活節前和萬聖節前,燒烤用品最便宜的時候是夏季燒烤季,Julmust(聖誕節才喝的一個飲料)也是聖誕節期間最便宜,諸如此類。和國內明日黃花這種思路正好相反。
所以我覺得吧,這個事兒八成就是一個思維慣性的結果。
就像我們覺得中秋節後月餅應該立馬打折一樣,天經地義。
下面說重點。
Blueair,是一家來自瑞典的專業空氣凈化器品牌,也有這個旺季降價的思維慣性。
雙十一,霧霾季,全年最低價。四大系列,一堆型號,還有口罩,給您和家人無間斷的保護。
今天距離雙十一還有兩個月的工資,錯過等一年。
好了我去找我們店長胖航領錢去了。
胖航我要是被人舉報了這事兒你得給我兜著,最後這段詞兒是你非得要加的。
利益相關:筆者供職於Blueair研發找樂
這種明顯由環境因素驅動的商品,採取的是對比定價技巧,當商品的購買衝動,取決於商品的需求屬性時,價格就需要根據環境因素,作對比設計
也就是類似雨傘這種商品,大晴天時,你根本不會想去買,只有雨天,才有不得不購買的衝動,這種商品,通俗稱之為環境因素需求型商品
在價格的設計方式上,真實的價格,其實就是雨天的價格
晴天的價格,只是一個心理設計上的錨定價格,讓你產生對比感受,刺激你的雨天購買衝動
另外
宜家並不需要雨傘這種商品貢獻多大的利潤,成為心理輔助商品,反而是它的使命,類似還有肉丸、冰淇淋、熱狗、無限續杯飲料等等
這些小商品上的反心理設計,對品牌形象,貢獻巨大
你下次買傢具,至少,頭一個想起來的,會是宜家
最後
把你的錢賺了,還讓你有一種雪中送炭的感受,宜家這種企業,在心理設計方面,狡猾之極
提供一個個人觀點。
這些傘的目標客戶,是下雨天沒帶傘的人。但是沒帶傘又遇到突如其來的雨的人,是不一定要買把傘的。除非一個人非常趕時間的同時又不能淋雨(相對宜家全體客戶而言,是少之又少的),否則一把傘對於宜家的客戶而言並不能形成壟斷市場。
他們還可以選擇:(1)呆在宜家直到停雨(反正宜家品類多,可以慢慢逛);(2)冒雨離開宜家(如果雨不是很大,或者不介意被淋濕)。
A. 顧客買傘的理由
- $4.99相對於$2.99而言,是一個錨定價格。人們比較兩個價格,自然會覺得$2.99是便宜了;
- 既然下雨天傘便宜了,與其等雨停或冒雨,還不如買把傘。既然這把傘今天用,以後下雨天也能用;與其等$4.99的時候買,倒不如現在就買;
- 如果雨天時不進行特價銷售,潛在的買傘顧客感覺不到自己佔了便宜,買傘的意願下降。他們轉而選擇等雨停,或冒雨離開。
總結:促進買傘的推手有兩個。一個是雨天,一個是更低的價格,兩者缺一不可。
綜上所述,雨天降價,顧客買傘的意願會上升,因此雨天降價可以增加銷量。但賣方不一定要靠降價提升銷量來增加營收。相反,即便漲價會導致銷量減少,總營收是有可能增加的。
B. 宜家降價的理由
- 按常理,傘相對於大件傢具而言,並不是宜家主要的營收來源。因此宜家沒有經濟誘因對傘提價;
- 加價可能令聲譽受損;
- 降價可能會帶來額外的好處,例如在網上形成話題以增加知名度(例如知乎的這個問題),給人以體貼顧客的良好形象。這些對於宜家而言都是正面的因素。
總結:降價帶來更多的銷量不代表賣家一定會降價;賣家選擇不加價乃至降價,有其他因素在裡面。
從消費者行為學角度來說,晴天買傘的,是真正的剛需,對價格的彈性不大,因此定價偏貴;雨天買傘的,對於宜家客戶來說是不確定需求,用價格優勢引導這種不確定需求變為真正的需求,本量利角度分析來說,銷量增加的效果興許比價格增加更大。不過,這個模式只能在宜家、歐尚等大型超市套用,如果是路邊的便利店,711這些,這個就完全不適合,因為下雨天走進便利店買傘的客人一定是剛需。
晴天要買傘說明你是剛需,降不降價你都會買。但是下雨天,為了爭取那些想著不買也可以的人就可以適當降價。再有一點,商店只有認為這樣能夠增加利潤,才會這樣做。這樣說可以嘛。
誠邀!前幾天剛很努力的回答一個社會學問題,現在又變成一個經濟學問題!完全懵逼啊!還再一次很努力的答一下吧:個人理解為:之所以雨天便宜是因為雨天需求量會激增,這時價格降低會使產品自身屬性改為量變,簡單來說就是雨天用戶需求多,降價可讓未帶雨傘的客戶產生購買傾向,同時還因為比晴天的時候貴,讓客戶的購買心理佔一個便宜!平常晴天能賣出10吧,但到下雨天即使降價也可以賣出去200吧,用公式一算,利潤的分割點就顯而易見了!
宜家用這種比較怪異的方式,達到了做廣告的效果…
我覺得只是商家0成本賣你一個人情而已。
當你領了這份情之後購買其他商品的可能性更大。
商家的所有行為一定是有利可圖,但並不是每一個行為都是為了直接獲取利益。
否則你永遠無法解釋商家做慈善的理由。
瀉藥。供求關係變化對價格有影響,然而經濟學課本是死的,經濟學模型是經過高度簡化的。不能直接搬書本解釋、分析、預測複雜具體的現實情況。
如果課本和現實有矛盾,首先現實肯定是「對的」,而課本也不一定「錯」。因為你對問題的描述過於簡略,缺失了一定的前置條件,比如是「所有超市」,還是「個別超市」?超市的行為是「常態化」,還是「偶爾」的?除了雨傘,其它商品是否也這樣銷售?雨天的雨傘價格是否低於成本價構成傾銷?促銷的雨傘是否限購?所以這個超市的具體行為,其背後動機的「精確」推斷有點難度。
雖然如此,有些前置條件是不言自明的。
比如雨傘作為商品的屬性,它是日常用品,技術含量不高,原材料和產能相對過剩,附加值不高,保存期限和消耗速度較長,所以通常零售價格不貴,下游利潤卻不低。
雨天人們對雨傘的需求增長了,但這個增長的幅度是否足以撼動雨傘供應量的過剩?這是值得商榷的。
再比如通常超市很多櫃檯會再次出租,以轉移經營風險、並獲得相對穩定的租金。超市的自營盤,主要以快銷品為主。如果是大型連鎖超市,由於進貨量大,除了壓低進貨價以外,還會獲得供貨商的鋪貨。快銷品的生產廠商、承租櫃檯的銷售商,為了維持出貨量、擴大市場佔有率,通常會主動配合超市以各種理由進行各種特價促銷活動。
作為一個事實上多方參與經營活動的一站式購物平台,其動機和行為,是不能按照課本上簡化後的「單一商品銷售商」來套的。
買的沒有賣的精,市場上沒有愚蠢的資本。
看看這具有設計感的排版看看這令人舒服的配色再加上雨天降價賣傘的友好行為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品牌廣告呢
簡約作答:
1. 本來每件貨平均利潤GP$也有賺。
2. 賺取名譽(企業形象、社會責任)。3. 增加客戶忠誠度。4. 反向操作當作賣廣告,引起大眾討論。5. 注意它下雨天只是雨傘減價,其他貨品不會。相對整體傢具銷售微不足道。中國人賣傘可能是下雨天加價,但對不起只是賺了一次,商譽的價值只會下降。宜家這個行為就像災害期間公司捐贈物資一樣道理,賺好感度,然後由你對它的好感度中賺更多錢。其實我就是覺得,比如這個傘商家想賣a價格,然後晴天基本就是沒人買,所以就犧牲晴天,以更高的價格b來賣(基本沒人買),然後到了下雨天,本身就需求傘,讓後再加上打折,提高了人們的購買理由,這樣人買了散,就會得到兩樣心裡暗示1需求,2打折,如果反過來,有需求,但是價格高了,用戶心裡就會矛盾,購買慾望可能就沒有那麼強,總之一句話,商家套路深啊,拙見
一看下面的logo,宜家,都懂了啦!如果城中村小超市,這才是逆天啦!!!
當你在知乎提這個問題,宜家已經贏了
不要用經濟學來分析一個大型市場某一款產品的定價策略!!!
不要用經濟學來分析一個大型市場某一款產品的定價策略!!!不要用經濟學來分析一個大型市場某一款產品的定價策略!!!商家看重的是流量,而不是賣傘,吸引在門口躲雨的人進超市逛才是真正目的!!!!我看到用需求彈性,價格錨點,供需關係,價格歧視來分析的這個雨傘定價的,還有說到商家道德的。。。我的尷尬癌都要犯了!!!!!商家根本沒指望下雨天用雨傘賺錢!!!!宜家如果短視到靠下雨天雨傘賺錢,那就不是宜家,而是農村小賣部了!!!!雨天都會帶傘所以便宜,而晴天真正需要買傘的人不會在乎價格啊。
推薦閱讀:
※銷售,不擅長怎麼與人溝通,怎麼辦?
※我是做醫療器械銷售的,怎麼去做才能攻下一家醫院?
※做銷售管理分析需要看哪些關鍵指標?
※銷售人員怎麼找客戶資料?
※如何通過互聯網有效地收集銷售線索,並制定推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