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戰爭中,弓箭手有多重要?


謝邀

這個問題問的比較籠統,我只能大概按我的理解講一下。首先作為遠程打擊,弓箭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缺乏遠程打擊能力的部隊太容易被對方放風箏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元前53年羅馬共和國和安息帝國的卡萊戰役,羅馬執政官克拉蘇率領七個羅馬軍團四萬餘人入侵安息帝國。安息帝國只有不足兩萬士兵,但是由於羅馬方騎兵不足,安息帝國基本都是騎兵。羅馬騎兵試探攻擊下慘敗,然後就變成騎射手的表演舞台了。騎射手繞著羅馬步兵方陣不斷射箭,羅馬步兵遠程主要是標槍,射程跟弓箭沒有可比性。只能被動防禦,羅馬步兵雖然有大盾遮掩,但是在不能還手的密集打擊下也頻頻受傷。最開始羅馬步兵還打算等對方箭矢射完與其決戰,但是安息帝國方面派遣了一支駝隊大搖大擺的走上前線,從駱駝身上卸下大批箭矢給羅馬人看。於是羅馬士兵士氣大跌。克拉蘇被迫壓上八個重步兵大隊,一千三百騎兵,五百弓手,共計六千人,由小克拉蘇率領,進行反攻。然後被對方重重包圍盡數殲滅,小克拉蘇戰死。羅馬人全部的騎兵和弓箭手戰死。徹底沒有翻盤機會。最終羅馬執政官克拉蘇被殺,4萬餘羅馬士兵只有3千左右順利逃出。十不存一。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臨陣不過三矢。這句的意思是一個弓箭手上戰場最多只能射三箭對面就衝到跟前了。戰場上被弓箭射死遠沒有被近戰武器殺死的人多。所以弓箭手作用雖然很大,但是絕大部分時候大家還是一樣拿矛捅拿刀砍。就是說沒有弓箭手肯定是打不贏,但是只有弓箭手也打不贏仗。

------------------------------------------前排廣告位-----------------------------------------------

合作媒體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弓箭手有絕對的距離優勢,而且能剋制戰場上最主流的兵種——槍兵。


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簡單,有效。

一個從小打熬身體苦練各種武藝,血戰無數修羅戰場,征戰全球,突然,流矢從天而降,板甲都不好使,當時的法國貴族們,就被英國長弓手教做人,任你裝備牛逼,武功再高,一箭撂倒。

而且弓箭由於能集火,所以很多時候就像現代的機槍一樣,只要覆蓋射擊設定區域,對方就只能像添油戰術一樣,讓對方各部速度脫節,而且弓箭能造成不致命的傷害,可古代沒有抗菌素,而形成大量士兵受傷,拖慢對方攻擊節奏,士氣大減,特別在特定地形,大家只能投入狹小的部隊,那麼有後方弓弩手壓制對方後援,前面的部隊就有機會殺傷和殲滅對方部隊。

至於弓箭放風箏

我相信最有發言權的是秦 @人渣嘯西風,對上游牧民族騎弓,那種精銳騎兵,秦靠的就是弩,由於弩對個人要求大大降低,如果開弓還需要個人的力量,那麼弩就是存儲機械能,延時射擊,有望山瞄準,射擊穩定,任何普通的農民,你給他一個弩,對上任何一個騎兵都有一定機會一擊必殺,你一個精銳,我用3個農民射你,就算弄不死你,射中馬總可以吧,步兵打騎兵不要太容易,炮灰換精銳,炮灰何其多,血賺不賠,羅馬那個戰例我覺得很明顯是不熟悉戰法還硬上的悲劇,這個鍋應該是指揮來背。

弓箭還有輔助功能

在混亂又龐大的戰場,有些時候如何傳導命令就是生死攸關的關鍵,例如射火箭,射鳴鏑箭發布指令,在很多時候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以上。


很多人 對戰爭的理解來自於電影 其實無論現代還是古代 真打仗都不會有電影那麼炫酷

比如現代戰爭 其實九成時間你都看不清敵人 電影里都在玩命突突突 一打一百

古裝片也是 不停的砍砍砍都不累

真正的戰爭各種墨跡 攻城戰有打十年的

你是人對面也是人 電影里遊戲里都是一打十都覺得自己虧

實際上一打一贏了你就可以和新兵吹了 一殺三你就是精英了

所以玩弓箭 從上古的打獵 到戰爭 最重要的是自己安全 可以遠程殺一頭野牛為什麼要選擇近戰


這個題目本身就是錯的。

至晚戰國起,中國弓箭手也帶肉搏裝備的。反過來重甲步兵和騎兵也帶弓弩。

所以該問,給士兵配上弓弩有多重要。或問,不同時配置肉搏裝備和弓弩有多蠢。


會戰能力就那樣,被吹的太響了。但打仗不僅僅是會戰,弓箭手可以狩獵,修工事,放哨,小突襲任務,這些都是大單位結構的普通肉搏步兵難以完成的


冷兵器戰爭,也是戰爭。

戰爭,一個基本的要求,就是追求有效殺傷。

在單位時間內,在單位面積內,投放殺傷力越多、越准,則效果越好。

我們可以假設一個比較極端的情況:雙方都有普通步兵(就算是槍兵吧),一方沒有弓箭手,一方有精銳弓箭手。雙方都缺乏防禦弓箭的護甲。

好,現在雙方交戰。

第一階段,接敵。純槍兵一方就要跨越幾百米的戰場才能輸出殺傷力,弓兵一方就可以在這期間肆意輸出。這樣一來,短兵相接前,弓兵一方已經獲得很多輸出。

我們知道,短兵相接時,正確的陣型有利於保持輸出。一般來說,越整齊輸出效果就越好。那麼,現在,槍兵方經過箭雨覆蓋後陣型必然出現部分散亂。這就又失去一個先機。

在這種情況下,雙方槍兵素質相同的話那麼純槍兵一比一是干不過對方的。如果槍兵方的槍兵數量與對方槍兵加弓兵是相等的,那麼就又有一個問題:弓兵後撤以後,換裝長槍然後作為後隊補充上來……

這是只有一條橫線的情況。

如果還有後續方隊,那麼弓兵就可以對後續方隊繼續進行壓制。

如此循環下去,純槍兵由於輸出較低,必然要輸。

這就是弓箭兵的重要所在:

擴大了輸出距離(射遠),提升了輸出效率(從數米提升到百米距離),降低了敵方輸出效率(打亂敵方陣型)。


搬百度內容。

法國重騎

在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中,英軍在亨利五世的率領下以少勝多擊潰法軍憑藉的就是大批訓練有素的長弓手。在長時間的等待後,英國人開始推進。當時雙方的距離大約是1000碼,分隔兩軍的是一片麥田。連日的秋雨使泥土變得鬆軟且包含水份,踩上去就是一個淺淺的水坑,身穿盔甲的人尤其覺得難走。英軍不得不異常小心、緩慢的前進,維持著良好的秩序,並且不時停下來喘喘氣,他們推進到距離敵人250-300碼的地方,差不多是長弓的有效射程,於是他們停下來,弓箭手將事先準備的尖木樁插入地面,在陣地前面排出一道密密的柵欄。
想像你是當時這些長弓手裡的一個:幾天來只能在荒地里過夜,像野狗一樣惶惶奔命,用撿來的堅果和野草莓果腹,喝的是地上混濁的泥水。現在你既冷又餓,站著都是一種痛苦,絕望和泥濘就像一件沉重的外衣使你無法思考,寧可在眼前的戰鬥中死去。看看旁邊騎著馬的那些老爺們,他們即便戰敗被俘,也可以得到符合階級的禮待,繳納一筆贖金後便能大大方方的離去;而出身平民的自己一錢不值,被俘後會被斬去手指,廢掉賴以吃飯的唯一本錢。既然如此,好老爺們,穿著漂亮的盔甲衝過來吧,用大劍把我們野草一樣砍倒。我們無所畏懼,絕望已經將我們徹底武裝,在像野狗一樣死去之前,我們要用賤民的方式好好掙扎一番。
法國人行動了,前面的少數十字弓兵射擊完後,紛紛後退躲避英國人的弓箭,兩翼的騎兵早已等得不耐煩,空群殺出,第一波衝擊開始。根據計劃,左翼的1600名騎兵和右翼的800名騎兵應該保持隊形,從兩翼夾擊英軍陣地。實際上英國人的兩翼都有樹林,夾擊是無法實現的。那麼他們應該繞過整個戰場,從後方突擊英軍,或者乾脆打擊他們的營地?但是這些騎士們沒有,從一開始他們就把所謂作戰計劃拋到腦後!Mont-joie Saint Denis, Vive le Roi!兩翼的騎兵爭先恐後向正面的敵人殺去,在剛犁過的坑坑窪窪的麥地上衝鋒,跑到對方陣地前才發現有排木樁擋住去路。實際上,由於地表太鬆軟,有些木樁已經沉了下去。右翼副指揮官威廉爵士下令跳過這道籬笆,很不幸的,他自己的坐騎剛好撞上一根沒下沉的木樁,於是從馬鞍上直直的飛出去,一頭扎在泥地里,在恢復知覺前就被英國人幹掉了。剩下的騎士看到指揮官戰死,一窩蜂掉頭走了,右翼的衝鋒就這麼虎頭蛇尾結束,左翼的情形也大同小異。
第一波的騎兵退下,嚴格說來他們並不是撤退,而是毫無秩序的亂跑,有些人撞進戰場兩側的樹林,這還算好;更多的乾脆掉頭跑進後面正在前進的主力部隊陣列中,「這些膽小的倫巴底和加斯科涅鄉巴佬!」里奇蒙伯爵的掌旗官在事後忿忿回憶,「他們的亂來搞砸了整場戰鬥。」姑且不說地域偏見,他對事態的分析是正確的,今天的史學家也同意這種觀點,即第一波騎士的衝鋒是輸掉整場戰鬥的關鍵。他們現在無法控制受傷受驚的坐騎,在自己人的隊伍中亂沖亂撞,混亂就像波浪一樣產生了,由於法國人的陣形異常密集,使這種波浪的傳遞更加有效。
現在法國的步兵大軍在忙亂中繼續前進,他們躲避著炮彈一樣撞來的騎兵,一邊相互推搡。腳下的泥地經過昨晚霜凍稍有硬化,但已經被騎兵的數千個馬蹄反覆踐踏,踩成一個大泥塘,現在又有近萬名重裝步兵在上面隆隆開過,不時有人滑腳跌倒。英國的長弓手繼續增加這種混亂,他們背後是冬日暈陽,毫無困難的把箭雨潑向適合的距離。法國騎士們雖然身披重甲,卻不得不低下頭走路,擔心長箭從面罩的縫隙中透過。當距離接近到50碼時,英國不再朝天攔阻射擊,而是直瞄直射,徑直射進盔甲的縫隙里,受傷的騎士倒地不起,後面的人紛紛被絆倒,就在這種不斷的掙扎中法國人已經用盡體力。
兩軍開始短兵相接,英國遵循克雷西戰役的傳統,用下馬的騎士掩護長弓手,他們手持重劍;而法國的騎士們更多使用長戟,儘管比馬上使用的尺寸稍有縮短,他們還是發現陣列太多密集,即便還有力氣將武器舉起,卻沒有活動施展的空間。重裝騎士之間的戰鬥開始了,由於從頭到腳都包裹得毫無破綻,只能用力量將對方壓倒,在這場亂斗中,英國人最初被數量壓退,遭受了相當損失。最大的損失是約克公爵,他的頭盔被敲扁,顱骨被打得粉碎。國王自己也差點遭到相同的命運,圍在他身邊的十八個侍從全部戰死,有人(可能是阿拉貢公爵)用戰錘在他頭上也重重的來了一下,敲下了頭盔上的金邊,但很快就被絆倒。國王則跑去幫助受傷倒地的牛津伯爵,即便在這麼熱鬧的近戰中,他也帶著自己的王冠,成為所有法國人的目標。這時主力軍來了,輕裝的長弓手紛紛扔掉弓箭,抄起手頭的各種武器,包括砍刀、鋸子和手斧。這些輕型的裝備此刻顯得極為有效,他們沒有盔甲的拖累,不會陷到泥中,他們輕而易舉的把重裝騎士絆倒在地。
就這樣,法國主力部隊的第一陣被打退了。這些法國的年輕子弟有不少是第一次上戰場,他們把混亂的野戰當成堂堂正正的槍術比賽。在比賽上,只要向對方交出手套就算認輸,對方應該用紳士的風度接受投降;但戰場上完全不是這樣,像那位在亨利頭上敲了一下的阿拉貢公爵就是這麼送命的:在筋疲力盡後,他掀起面罩,向對方一個看來有相同階級的爵士遞出手套,結果從旁邊衝來另一個殺紅眼的英國人,一劍劈下,於是他就直挺挺的死去了。8000名步戰的重裝騎士至此潰不成軍,有些已經死去,有些失去知覺人事不省,有些倒在泥里或者被別人壓住動彈不得。剩下的人昏頭昏腦往回跑,撞進第二陣的幾千名騎士中,使前面的混亂和悲劇一再重演。
此時在整個戰場後方,法國的第三陣依然完好無損,不少人騎在馬上等著追擊潰逃的敵人。他們目瞪口呆的看著戰局發展,前兩陣都被消化掉了,現在自己該怎麼辦?皇室總管和大元帥都在第一陣中,前者戰死,後者被俘。這些沒什麼行伍經驗的毛頭小子面面相覷,不知是誰開的頭,大伙兒發一聲喊,四下散去。
戰鬥至此告一段落,從英軍推進到現在,大概只進行了半小時(也有資料說兩到三小時,那可能包括布陣的時間)。當時是十月一個明朗的下午,英國人扔掉頭盔,紛紛坐在泥地里呼呼喘氣,望著身邊一人高的屍體堆。傷者被抬走,掌旗官拿出賬簿,開始紀錄俘虜的姓名和階級,開始盤算贖金的數目。這時意外發生了,一個信使飛馬趕來,報告說他們後方的營地被人襲擊。在法國人的作戰計劃中並沒有這種枝節,史學家相信這是當地一些小領土自行發起的(包括阿金庫爾的領主Isembart,Robinet de Bournonville,Riflart de Clamasse等等,都是土豪村夫,不翻譯),他們帶領當地的600多個農民,劫掠了英國大營,搶走了一切貴重物品。其中包括亨利的一頂王冠,幾把裝飾華麗的大劍,這些東西後來被指名要還,法國人換回了前面在哈福婁圍城中提到的Ralph爵士(他在替亨利下完戰書後又自覺回到英國人營地,認為自己還沒有交納符合身價的贖金!)。不過縱容劫掠顯然有悖騎士精神,Isembart和Bournonville後來被勃艮底公爵下獄,這也可能是在為既成的悲劇找幾個替罪羊。
在另一方面,法國的第三陣大部分都跑路後,剩下的大約600名騎士在Marle爵士和 Fauquembergh爵士等人帶領下,開始最後的衝鋒,重蹈了前面的結局。如果法國人這些小動作給對方造成傷害,那麼他們就是扭轉戰局的英雄,可現在失敗了,只能成為歷史學家譏笑的對象。不管怎樣,在亨利看來,現在英國人周圍依然強敵環伺,一旦對方恢復士氣,毫無疑問他們會用優勢兵力再次圍攻。就在這時候他下了一道命令,使他成為後世所有法國人眼中的劊子手——屠殺俘虜。
幾乎所有英國騎士聽到這樣的命令都表示難以接受,拒絕執行這種不名譽的任務——更多的是為了贖金。亨利原先打算保留幾名最大的貴族,像奧爾良和波旁的公爵,但此刻即便是最高貴的門第也無法保證身家性命。因為任務的最終執行者是兩百名弓箭手,出於民族感情,當然更多的是階級仇視,他們很樂意完成這種工作。兇器便是弓箭手隨身的小匕首,從面罩的眼縫中插進去,簡單、快捷、冷血,身上還穿著重甲而手無寸鐵的法國俘虜連抵抗的機會都沒有。這種殘忍的屠殺對中世紀的軍事浪漫主義是種極大諷刺,所謂紳士之間堂堂正正的交鋒最後是如此下場。阿金庫爾戰役就此收場,法國方面死亡了5000名大小貴族,包括3名公爵,5名伯爵和90名男爵,更有1000多名貴族被俘,包括大元帥(未被贖出,1421年死在英國)和奧爾良公爵,加上一半的小兵步卒,法國損失過萬;英國方面戰死的貴族只有13人!其中包括愛德華三世的孫子約克公爵,長弓手戰死者在100人左右,令人咋舌的傷亡比例。
三天後,亨利和他的疲憊之師抵達加萊,在那裡等待合適的風向。11月16日,他在多佛登陸,一周後回到倫敦。所有的教堂鐘聲齊鳴,所有的街道都是歡慶的凱歌:Deo gratias Anglia redde pro victoria!上帝將勝利賜給英格蘭!亨利五世卻很清楚,這只是個不錯的開頭。雖然查理六世近半數的朝臣在這次戰役中被俘或被殺,但也僅此而已,很快就有新貴來填補空缺。領地並不是靠一兩次野戰獲得的,必須通過漫長沉悶的圍城,比如說卡昂和魯昂。阿金庫爾為英國人贏得的實際利益,只有哈福婁一座小城罷了。直到五年後,特魯瓦合約(Troyes)才簽訂,亨利迎娶了凱瑟琳公主,不再與他父親爭奪王位,但合法的取得了繼承權。但諷刺的是,強壯有力的亨利比他瘋癱多病的岳父早去世七個星期,雙重王冠最終沒落到他的頭上。

現代研究觀點認為,英國人大約有5,900人,其中900人為裝備較好的騎士(均徒步),剩餘5,000人皆為長弓手,法軍人數在36,000左右,其中11,000人為騎兵,18,000為徒步參戰的徒步騎士,剩餘7,000人為熱那亞僱傭十字弩手(其中包括少數使用弓箭)。這場戰役成為了英國長弓手最輝煌的勝利之一,也對後世戰爭的依靠火力範圍殺傷對手密集陣形這種戰術留下了深刻影響。長弓與同時代其他遠程武器相比射速更快。長弓在戰場上勝過弩,主要憑的就是射速快。從火力密度上說,一名長弓手的作戰效能起碼抵得上三名弩手。合格的弓手一分鐘可以精準瞄射12支箭,如果是亂箭齊發的時候,射速可以提高到15支,個別變態的甚至能射出20支。這樣的平均射速,到了1866年,普奧戰爭中後膛定裝的德萊塞步槍也僅能達到其一半。傳說中,羅賓漢射出5支箭時,和他比試的弩手弦還沒拉上。弩手這樣的發射速度,打黑槍放冷箭還行,兩軍對壘時就吃大虧了。在掐架時,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字問題,而是勝負悠關乃至性命悠關的大事。200米距離的衝鋒,重裝步兵大約需要90秒,而重騎兵只要15秒。對付這樣的移動目標,緩慢而精準的射擊顯然已沒有意義。關鍵是發射的密度,多射出一箭就多一分生與勝的希望。 當然,羅賓漢的時代長弓還沒引進英格蘭,後人編故事的時候顯然把他們自己的生活作為素材攙合到裡面去了。


漢武帝時李陵以五千敵匈奴數萬,弓弩是主要對敵手段


建議你去玩玩騎砍或者刀鋒鐵騎的攻城……


滿清起家靠的不是弓騎放風箏,而是重步兵豬突。靠著優秀弓箭手近距離射擊,再用披甲重步兵反覆突擊。

而更早些的英軍就是靠長弓手以少勝多,在百年戰爭中反覆虐法軍,打出了克雷西等一系列史詩


弓箭手和弓箭手不一樣,按用途有東羅馬的鐵甲聖騎兵類的騎馬兩用弓箭手,有克里木汗國的牧民弓箭手,有英格蘭的長弓肉搏弓箭手,有明帝國初期的輔助弓箭手。這些弓箭手的特性不一樣,硬要說一個通法的話,只能說,弓箭克無甲,有甲克弓箭吧。

例如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弓箭弩箭野戰炮啥都有,文藝復興軍改第一人,然而被瑞士佬突襲,丟掉了頭蓋骨~


很重要的一點,弓箭陣能創造密集的射殺區,將大量的箭矢快速投射過去。

這一點是近代初期火槍沒法做到的,其實不是火槍淘汰了弓箭,而是具有大面積殺傷力的火炮。

弓箭陣的作用就相當於近代的炮兵,火力打擊


建議題煮下個騎馬與砍殺戰團開全傷你就明白羅多克的恐怖了


相當於現在的炮兵。


其實不重要……

在古代埃及地區,有一種叫做「投石手」的兵種……

廣泛的被軍隊使用。

相比較難以訓練的弓箭手……投石手更符合當地環境。

哦對了。

大衛就是用石頭弄死歌利亞巨人的……

此外,在日本戰國時代,武田家的山裡,用投石兵來對決火槍。


推薦閱讀:

彈弓如何瞄準?
古代連弩用於民間械鬥會很趁手嗎?
為什麼只有澳大利亞的原住民發明了飛去來器(迴旋鏢)?
與《孫子兵法》相比《武經總要》在古代軍事著作中地位如何?為什麼遠沒有前者出名?
古代戰爭如何 約好在哪打?

TAG:戰爭 | 武術 | 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