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專業的同學如何學好估值和 M&A?

現在大二,修的是統計與金融專業。

個人感覺金融專業最重要的本領就是估值,但是我覺得自己的估值水平並不好。雖然我已經選修過學校里提供的 估值和 MA的課程,平時也參加各種金融機構在學校里開的估值或者MA的workshop(UBS, 拉扎德, GS),但我覺得估值和MA不像其他課程一樣有權威的課本可以學習。 他們似乎更加主觀,也需要更多的實踐。

請問還有什麼方法能夠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水平?多謝各位!(個人希望以後發展的道路與MA或者PE相關)


謝邀。談一點個人理解,加推薦一些乾貨。

估值裡面很重要的一塊是講故事,這一點有其他答主也提到了。但是作為學生而言,在會講故事前我還是建議要深入透徹地理解估值背後的原理。很多搞金融實務的人士甚至在校學生有時候會對課本上的金融學原理嗤之以鼻,認為這些理論在實際操作中用不上,實則不然。實際操作只是把課本上的假設條件放寬了,或者又增加了許多非金融、經濟的因素,所以才讓原本的金融學原理看似「不再那麼適用」。但是,如果你不明白最本源的東西,又如何能在錯綜複雜的形勢下把握方向呢?

對於學習估值,我喜歡NYU的金融學教授Aswath Damodaran的一套理論:在現實的金融行業中,有的人擅長講故事(story people),有的人擅長數字計算(number people),但是Valuation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Let number people have imagination and story people disciplined"。估值不僅僅是數學,但是它的出發點又是許多數理的工具;但光靠數理工具本身又無法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這也就是估值之所以令人看起來撲朔迷離的原因。但總結起來就是:講故事能讓你的數理計算更加生動而富有想像力,而數理計算能讓你的故事更嚴謹而又有說服力。

所以對於估值,我推薦去看Aswath Damodaran的「Damodaran on Valuation」,他本人也有個人網站(Home Page for Aswath Damodaran),上面有許多Valuation以及Corporate Finance課程的資料。科學上網以後Youtube上更有許多他的視頻課程,都是免費的。

總結起來,從學生的角度上來說,我感覺學習估值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基礎的財務會計。你需要看得懂財務報表,也能理解基本的財務指標,這是最起碼的,也是最一開始的估值的原始資料。二是要深入領會Corporate Finance這門課,因為估值的本身是估計公司的價值,因此對於公司金融領域的各種理論和邏輯需要熟悉。第三是要有一定的數理基礎,因為估值在很多時候需要你不僅僅對企業的歷史數據進行處理,也需要橫向地比較企業所在的行業的情況。這裡面免不了需要一些數理、計量的基本方法。

如果題主能Access到Havard Business Review的案例,也可以找一些HBR的案例進行學習,從紙上的實踐中了解Valuation過程中的大框架以及小細節,包括財務數字的演算和企業發展故事的推演,這些都將成為你學習估值的良好資源。


看你是站在哪一頭的。你是估值的,還是去判斷別人估值的。在MA中,你是賣方顧問,還是買方顧問。

賣方,你的酬勞是根據成交金額來算的,你可以學學講故事,什麼顛覆,爆炸,生態之類的;

買方,你就看現金流,眼下能賺多少錢,和將來能賺多少錢。

就拿國內一家估值炒的很火的明為互聯網科技公司實為硬體製造公司來說把,如果你是買家或者投資人,除了眼下賺多少(這部分算估值容易,一般乘個10幾倍差不多了),你要細看將來收益部分的故事,到底有多少可信度,這部分是關鍵,比如它描述的所謂「硬體賺吆喝,搶市場,掙錢全靠服務費」這部分,你先看市場份額,再看用戶人群的核心特點,比如是超級講性價比的人群(花錢特別精明,特別會算計),那麼你要從他那兒賺出硬體幾十幾百倍的服務費,是否是個痴人說夢。

還有個小竅門,估值方法之間的「套利」,一般光賺吆喝不掙錢的企業,就會拉住你說「市銷率」。這不廢話么。我現在寶馬5系只賣8萬一台,恐怕銷量翻幾百倍都不是問題了吧。 然後呢?


別太鑽牛角尖

估值大多有第三方報告,不行你做個對標multiples就完了。什麼APV之類從來就沒用過。金融建模,proforma financials也就是個參考

第一朋友圈拉的到項目資源,哪怕是FA;第二看得懂技術看得懂產品;第三拉得到槓桿。


少年讀書讀太多了,書讀多了很容易就鑽到某個理論知識里出不來(當然接下來要讀phd當我沒說),自己當年讀書的時候也是很糾結估值,對那些高速成長的企業,一些經典的模型方法都不是很好用,於是整天找一些經典的估值的案例看…其實你看得多了就明白,估值不是科學是藝術,裡面太多主觀因素了,還有就是金融里最重要的不是估值,是拔河…


甲方的感觸。MA主要是三個團隊配合的事兒,算數字的,編故事的,識別風險的。財務+業務+法務。最有發言權的是編故事的, ....財務和法務可以外包,業務得甲方自己來。

1. 從數字上看,估值算數字有模板,估值是不是靠譜要看對行業,對業務的了解。行業很多經驗參數都是固定的。

2.從實務來說,我還是推薦入門者從麥肯錫那本估值書開始,外加那個300多頁的PPT。

3.從實操來看,case成敗,不說post merger integration, MA我感覺是看雙方的chemistry,我想說的是,執行部門跑斷腿,抵不上兩家老大手牽手聊一聊。

4.小結,MA的關鍵點一個看synergy,一個看chemistry,最後看risk。


It is about story telling...


你想多了,估值和你在市場上買賣大白菜一樣,要麼類比其它家的價格,要麼業內僅此一處別無它物,都是談出來的。你就弄明白估值和成長性的關係就行了,其它不用管。

MA這種事情,市場價格我都能告訴你,1億凈利潤以下有同類未證券化的企業,併購估值也就是10-12倍PE,行業內特別有戰略價值或者還沒證券化僅此一家的會高些,有可能接近上市公司的價格,40倍PE到頭了。

海外併購一樣的,都是從PE手裡買份額,價格標準化特彆強,有利潤的企業都不多,沒利潤就看EBTIDA。

就是個買賣,其它答案的人寫的都太複雜。


失望i?u?f?j?h


按照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價值分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金融業絕大多數是交換價值。

現在的估值體系,多是建立在各種假設基礎上的折現,核心基礎是分紅,現在或未來。

交換價值的核心,是人氣。

人氣反應到長期,牛市與熊市,反應到短期,熱點題材。


我個人觀點金融定價中的衍生品定價還比較有現實意義。至於給企業,股票的估值,就是個講故事的過程。了解即可。反倒是可以好好學學會計知識,多看看財報。財報至少比估值這種玄學強。


估值和講故事水平成正比關係


最近我們有做幾個股權投資的項目,因為以前主要做二級市場,可能股權這塊不是那麼專業。但是估值這塊,我們團隊更看重的是以後的企業的發展路線,公司的運營管理狀況,領導的人品,以及對員工的激勵。至於當前的財務數據,只要比較穩定真實,並不一定要要求十分亮眼,如果僅僅用財務建模,似乎是不是太狹義了點?而上面說的那些,不是光看書就能學會的,需要行業經驗和與人打交道的經驗,靠的是時間的積累。企業只要方向對了,人不差,站在風口上,快速發展有時候顯得會比較簡單。當然,可能目前股權做的不多,理解有些偏頗,湊合看。


推薦閱讀:

花錢進工作值不值?
高盛、美林、摩根大通等幾家外資投行的資本市場部是設置在投行內部體系還是與投行平行的部門?
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哪家更厲害?
我今年28歲,未婚,剛從某證券公司某營業部離職,一直有一個上研的夢想,為了我的夢想要不要先備戰考廈大?
滬港通會引起中資券商對香港券商的收購潮嗎?

TAG:投資銀行 | 私募股權PE | 金融 |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