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到底比中國差在哪裡?為什麼印度超越不了中國?
我答過很多印度的話題了,看著各位從「玄學」的角度去看印度,實在是覺得……
印度的問題是在製造業,這點大家都清楚,製造業有什麼「玄學」可言嗎?很多知乎眾啊,一談起製造業動不動就扯一大堆莫名其妙的東西,日本的工匠精神,德國的油紙包,現在中國製造業有了進步,就忍不住開始玄學印度了,一說就說到國家年齡,地緣結構,扯得真是……
哪有什麼鬼扯的玄學?製造業最排斥玄學的好不好?
我們分解一下實際情況,絕大多數國家,尤其是大國,工業化是必經之路,而且沒有任何捷徑可言,製造業又是工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巴西的製造業佔GDP30%,中國約在40%左右,泰國約34%,韓國27%,而印度製造業比重從未超過20%,莫迪總理的印度製造計劃是準備在2025年將製造業佔GDP的比重從目前的15%提升至25%,印度製造業不但落後於亞洲,甚至落後於世界平均值。
製造業有許多優勢,製造業生產效率遠高於農業,由勞動人口的轉移,從農民變成工人,製造業可以獲得巨大的人口紅利,可以持續擴大規模,而規模越大,製造業成本越低,並且可以積累比農業和服務業更多的規模效益和資本。規模越大的製造業,產業關聯度越高,製造業可以拉動農業的發展,也對交通,金融,貿易等服務業有非常正面的拉動作用。
例如製造業的原料可能來自於農業,製造業的硬體發展可能催化本國的軟體業發展,甚至可能直接催化出以軟體巨頭,比如說中國的阿里集團,典型的被製造業催化出來的公司。在整個產業結構上,製造業連接農業和服務業,是所有產業的中心產業。
印度製造業的問題:
第一:政策問題
印度改革開放始於九十年代,九十年代之前,印度基本上屬於計劃經濟,屬於社會主義。1956年的《工業政策決議》就是為了限制私營企業的發展搞出來的,這個決議建立起有印度特色的許可證制度,把印度的產業劃分為核心領域,重點投資領域,中間領域和可自由進入領域,而私營公司只允許被進入可自由進入領域,其他三個領域統統需要許可證,這導致巨大的問題,壓抑了印度製造業的發展。
許可證制度導致從事製造業的資本賺不到什麼錢,基礎極其薄弱,對於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風險抵禦能力極差,而印度的製造業增速遠不像中國處於平滑向上的趨勢,而是跟心電圖似的。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
同時,印度的各種勞動法規導致勞動力流動性極差,我們所說的「勞動法規」,不是像中國就一部勞動合同法而已,而是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法案,這方面印度人完美的承接了英國人喜歡搞法律的精神,僅說勞工保護的法律,中央的法律有47部,地方更嚇人,有157部,僅在勞工福利方面,中央就有16部。
印度的製造業普遍是50人以下的小工廠,這些小工廠吸納了印度製造業84%的勞動力,而200人以上的大工廠僅僅吸納11%的勞動力,可是印度200人以上的工廠的工人產值是50人以下小工廠的近乎10倍,既然差距如此之大,為什麼印度不建立一些類似於富士康這種超級工廠呢?
舉個例子,按照印度勞工法規定,如果是使用電力且人數在10人以下的公司,或者不使用電力人數在20人以下的公司,是不需要適用於勞工法的,也就是說印度的勞工法僅僅適用於大型製造業公司,以《1947年工業爭議法案為例》,在超過200人以上的公司在裁員的時候是需要經過政府批准的,而印度政府又經常拒絕企業的裁員需求,甚至一些不可抗拒的情況下,例如說電力短缺,自然災害之類的需要裁員的,也必須向政府申請,否則的話,企業負責人會受到一個月的監禁。
甚至於我們談到關於印度的基礎建設問題,也和這些亂七八糟的政策有關。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印度需要修建道路,修建港口,需要電力,水利設施,而能夠鼓勵資本進入這些區域,尤其是外國資本進入這個區域,最好的辦法就是振興印度的物流和零售業,畢竟沃爾瑪,家樂福這些企業在搞物流上還是很有一手的,但是……由於在這個領域內生活著近5000萬的從業人員,有巨大的選票資源,沒有任何人敢得罪他們,印度工業政策促進部嚴格控制外資進入這些領域,制定許多苛刻要求,立法規定了員工的最低工資,甚至還立法規定了員工家屬的福利待遇,即便是企業面臨破產的情況下,其裁員也必須經過政府同意,實際上家樂福和沃爾瑪早就對印度的市場垂涎欲滴,可惜的是這些國際巨頭幾乎無一例外的失敗。
實際上反觀中國,對這幫巨頭簡直是太好了,不但沒有任何限制,甚至這幫巨頭來中國拿地還有優惠。但是印度工人真的由於保護主義生活的變得更好了嗎?
第二:金融問題
那麼我要問你們一個問題了,知道印度定期存款利率是多少嗎?
可能很多人對這個沒概念,你們可以搜索一下中國的定存利率是多少。
而實際上早先幾年的印度利率更是高的怕人
印度國家銀行降低貸款利率--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印度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
嗯,感覺如何?
規模較小的印度製造業企業根本承受不起,而最最最需要投資的基礎建設領域,由於需求資金量龐大,周期長,回收慢,導致根本沒有什麼銀行願意貸款進入這些行業,即便是如此,基礎建設居然是銀行不良貸款率最高的領域之一,不得不說真是神奇的印度。
第三:基礎設施
土地問題,好了好了,我知道你們又在準備吹噓中國土地改革那個說法了,印度的土地問題沒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先說稅收問題,也不知道印度政府是不是窮瘋了,印度政府對土地的印花稅略高,像北方邦土地交易費用佔總交易額的14.5%,哈里亞納邦的是12.5%,全印平均下來差不多有10%左右,略貴啊,更糟糕的是印度的土地交易系統不可靠,所有權混亂,法律糾紛層出不窮,即便是無人抗議的情況下,一個土地交易走完也得三年,而有人抗議的話……
我舉個例子
這是2004年的新聞
韓國浦項制鐵與BHP BILLITON合作擬建印度最大鋼鐵廠
這是2016年的新聞
浦項和安賽樂米塔爾終將放棄印度建廠計劃西本新幹線
電力,更不用談了,由於民主制的「優勢」,印度的用電是工業補助居民用電,居民用電和農業用電費用極低,偷電和免費用電居然能佔據整個用電量的10%-15%,電力損耗高達24%,那發電廠就只好虧損,如果像2012年那種停電事故怎麼辦?簡單,你企業自己去買發電機,成本多高我就不說了。
看這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92098
道路。這個簡單,我一句話就能說完,印度的修路靠財政撥款,中國的修路靠銀行貸款和通行費。什麼意思?沒錢唄,沒錢修什麼路啊。
第四 政治制度
天朝靠什麼突飛猛進?具有中國特色的官員晉陞制度,首要考察:GDP,GDP增長除了大修大建就是外資投入,當年天朝官員拉外資拉的多凶?
季建業被稱能為台商端洗腳水 或因金螳螂被供出
而印度呢?印度是政治分權,地方官員是民主選舉,但是經濟集權,也就是說地方政府需要中央撥款,這導致什麼問題?
如果地方官員引進外資,導致GDP增長會得到晉陞嗎?不會啊,因為是民主選舉啊, 下一屆搞不好就選下去了,中央政府沒有任用地方官員的能力啊。萬一引進外資失敗了,那可是背黑鍋了,換我是印度官員,我都不想引進外資,添麻煩不是?
中國的地方政府是互相競爭的,外資就那麼些,當年富士康說要從深圳流到內地,你看多少省在搶,給錢,給政策,土地划出來,說吧,您要啥?
台積電因為台灣的用愛發電被嚇著了,到大陸投資,一窩蜂的市去搶,又是一輪的給政策,劃土地,提供補貼,南京順利拔的頭籌。
這事換成印度地方政府,你看到浦項鋼鐵的下場了沒?
大家可能對中印製造業差距沒什麼認識,只是隱隱約約感覺到中印製造業似乎差距挺大的。
多大呢?我們看看基點。
1980年中國製成品出口額88.3億美元,印度51.3億美元,差距37億美元,不算大。
從1986年起,中國發力了!在以後的歲月裡面,中國製成品以每年25.1%的速度激增,而印度增幅僅在15.5%,一下子拉開了距離,到2011年,中國製成品出口額已經到17718億美元,印度只有1878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是印度的近十倍。
通過下圖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差距
基礎教育問題
這點拿出來說的原因有幾個:
教育往往和國內的大環境有關,如果產業跟不上,培養出來的人才也會出走,印度不缺高端人才,甚至高端人才過剩,是印度的產業容納不下這些高端人才,所以這批人被迫去美國。所以教育和產業是互相影響的,不存在誰決定誰的問題。
但是同時印度又缺乏大量的具備基礎教育的普通勞工,不能說印度人不重視教育,因為印度人和中國人一樣,也是考出來的,但是問題在於印度的教育普及度不夠,實際上印度的教育問題比中國複雜,而且複雜的多,有時候你不得不佩服所謂「神奇的印度」,所以西方人對中國和印度之間的發展差距感到驚訝,是因為中國執行的近乎粗暴的政策往往有奇效,而印度精美的PPT往往沒什麼蛋用。
關於印度基礎教育問題的,任何人連基本的信息都不看直接可以甩出幾大結論,比如說教育投資不足,基礎設施差,學校和教師不足,貧困等等, 但是你說這些結論根本沒什麼蛋用,回頭看看中國七八十年代,一樣窮的可以,可是基礎教育就沒差過。
而且印度很多東西真的是很邪乎,比如說學校基礎設施差,我們中國一般說「學校基礎設施差」,指的是什麼?比如說學生宿舍很差,教學樓很差,桌椅板凳不好,實驗用的儀器不夠等等,可是你知道印度學校基礎設施差所指的是什麼嗎?
首當其衝的是廁所!印度學校因為廁所問題甚至直接導致青春期的女孩輟學,這種事在中國完全是聞所未聞,我從未聽說過哪個中國女孩子是因為學校廁所問題輟學的。
再比如教師工資問題,和大家想的不一樣,印度的教師工資占教育投入的比例,遠遠高於中國,在邦政府的教育開支裡面,印度教師的工資佔據教育開支的97%,也就是說印度教師的工資奇高,這麼高的工資,按說印度教師一定能耐很大吧,不是!印度教師專業知識不足,水平低,教學經驗差,教學方法不適當也就罷了,還曠課率高的怕人,有些邦的教師出勤率才70%,簡直讓人大跌眼鏡。
這種事你說邪乎不邪乎?所以知乎眾不要拿中國的經驗去套用印度,真的沒用的。像中國動不動宣傳什麼最美的鄉村教師之類的,這玩意對印度屁用都不起啊。連西方的那幫白人都替印度著急:為什麼啥都看起來那麼好,就是他媽的沒效果?
其實印度的鍵盤俠也不少,大家去Quora能明顯感覺到,印度鍵盤俠打嘴炮甚於中國鍵盤俠,出謀劃策的不少,而同樣的政策,拿到中國來,非常有效,拿到印度去,屁用都沒有……
唉,怎麼說呢?
我一直搞不懂為啥印度要盯緊中國呢………就不能盯著法國,德國,日本先嘛?你又不是三樓,有什麼資格跟二樓搶沙發?
雲石的回答永遠只有四個字地緣結構
印度的悲慘處境在於,它至始至終,都是局內的棋子,為諸位棋手擺弄。不過話說回來,這個世界上,下棋的棋手,也就那幾個
印度超越中國,之前既然沒有,以後就不要想了。
就談兩個方面。
第一,物質基礎。中印兩國的起點,其實印度是好一點的。但如今,這個差距已經拉開。當下,中國擁有最完備的工業體系,最可觀的市場容量,最龐大的人力儲備,最高效的政府體系。而印度呢,除了人口數量,有什麼舉足輕重的優勢呢?機會,只給能抓住的人準備;機會走了,就不會再回來。現在中國發展成這樣,就是因為抓住了機會。為什麼當年,發達國家的生產線往中國轉移,而不是往印度?今天,產業在升級,好多方面不需要再轉移,淘汰掉就是了。譬如富士康,當今機器人、人工智慧發展日新月異,富士康曾經在中國的經歷會再到別的地方複製一遍么?再如,基建,哪個國家能複製中國?還有,中國足夠大,可以內部消化相當多的產業轉移,曾經轉移到中國的產業,再從中國轉出去的,不會很多。而且,產業轉移,是越轉越賤的。所以,今天的中國,已經為長久得雄踞世界攢下了足夠後的家底,而印度則沒有。社會規則穩定後,貧富只有加劇,而不是平均。所以,今後的世界,美國繼續強大著,中國也會成為超級大國,俄羅斯弱不到哪裡去,歐洲也就那樣了。除非這些列強作死,再打一次世界大戰,否則地球表面的格局就這樣了。
第二,上層建築。中國近代屈辱史,開端是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自強運動、救亡圖存運動一直風起雲湧。從洋務運動,到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到文化大革命,一系列的革命運動,洗滌了中華民族的上層建築,將漫長歷史加在中國人精神上的枷鎖全部打掉。鄧公一改革開放,中國馬上投入發展的快車道飛奔。而印度,歷史上一直是邦國林立,被殖民了近200年,再被用夾生面的手法勉勉強強弄出個國家來。至今,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依然是國內的大問題。現代化國家,有哪個是這樣?英,法,美,日,俄……現代國家,大搞宗教的都不行。
對比中印,細細分開,東西是很多的。中國,不是處處領先,印度,也不是無一是處。但總體而言,中印差的太大了,印度已經錯失良機,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沒有超越中國的一絲可能。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think of China as a Circus (well developed one) and India as a jungle and peoples as animals…
可以把中國比成馬戲團,印度比成一個叢林,而人民就是動物Circus is clean.馬戲團很乾凈You get bath everyday.每天可以洗澡Food on time.準時有餵食You don"t have to hunt.不用追獵You learn things.每天學點東西You perform you entertain.每天進行表演You can"t roar around on your own.你不能隨便咆哮You have rules to follow.你必須遵守規則Better place to stay.有更好的地方呆著,Hoomans control it.但被他人控制In Jungle叢林They』ve formed their own govt.你可以選擇自己的政府They』ve set few rules.可以自己制定規則Building places.自己建設家園Its still dirty.雖然有點髒亂Trying to get things organised.但是很有組織You have to hunt.你得去捕獵You can roam on your own.你可以隨意咆哮Powerfull animals break rules often.常有牛人打破規則You are free to do anything and access anything.你可以自由的做任何事情去任何地方。Some of you control it all.Quora 上看到一個三哥評論中印的差異。我敢說這哥們一定認為天朝是朝鮮的節奏。這類沒營養的問題還是別再提了比較好。印度不比中國差潛力可能還超過中國,未來印度能不能超過中國不好說,但可能性肯定不是零。
為什麼印度不如中國,這一定是萬惡的體制問題。
假如國家也有年齡,我想西歐應該在65歲,富有,體衰而有病。美國55歲,富有,身體還行,但看得出體力在走下坡路。中國40歲,正當壯年,雄心勃勃。印度20歲,可能啥差,但是充滿了希望。伊斯蘭國家回到了10歲,懵懂的小孩打架階段。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優勢與困惱。國家在不同的年齡也一樣。所以我覺得不應該說印度差,而只是處在了不同的發展階段而已。有句古話,莫欺少年窮。本來想寫各方面對比的,然而寫了一段之後發現,認識有限,寫出來或許太片面。印度還處在城市化的起步階段,在基建,城市服務上各方面落後了15-20年。教育上,分化嚴重,見過富人的孩子4歲就一口流利的BBC發音。窮人文盲不少溝通困難,這點上應該崇拜我們的第一代偉人,解決了這個問題。印度也有優點,比如校車。印度的野生動物也比較幸福,神牛與野狗遍地躺,野豬成群覓食,小區里能看到松鼠,公園有野生的八哥。印度的人口年輕化,城市化不高,所以走到各處,都感覺摩肩接踵,生機勃勃,混亂而自有其次序,對比國內的鄉村老齡化嚴重。在印度去了2次,到了新德里與海德巴爾,由於在冬季,感覺還不錯。一個充滿希望的國度。
一直以來,印度就憋著一口氣,想著有朝一日能超越中國。但幾十年下來,印度不僅沒有得償所願,反而被中國越甩越遠。
為什麼印度怎麼干都不如中國?,這其實與印度的「基因缺陷」有著極大關聯。具體來說,則是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相對封閉的地緣結構
南亞次大陸是一個比較封閉的地緣板塊,其東,有巴坎—若開山脈;北則是喜馬拉雅山脈和西藏高原;西邊,是興都庫什山脈與俾路支高原,南面則是浩瀚的印度洋。這些大型地緣屏障的存在,在阻礙了南亞次大陸與地球上的其他主要地緣板塊之交流文明的有效交流的同時,又反過來,對印度文明的安全及獨立發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地緣結構的相對封閉,使得當印度文明完成對南亞地緣板塊的覆蓋後,就自然而然的喪失了進一步對外拓展影響力的慾望和能力。外來威脅的相對不嚴重,又使得印度沒有必要像古代的中國那樣,因此長期面對來自蒙古高原游牧勢力的威脅,因此必須通過中央集權的政治形態,儘可能的集中國內資源以防禦應對。
當然,印度也並非全無外患。雖然東面的中南半島地緣勢力弱小而不足為患;北面的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又將其與華夏文明隔絕,但在西面,翻越興都庫什山脈,這個還是比較容易做到的。而山對面的中亞游牧勢力,恰恰是印度這種農耕文明的天敵。
不過,雖則中亞游牧勢力會周期性的入侵南亞,但他們的進入,並沒有在文明體系層面,對印度文明構成徹底的顛覆和替代。
這是為何?首先當然是由於印度文明體量巨大,底蘊深厚。而除此之外,也與中亞自身地緣條件的限制有關。
中亞地處亞歐大陸內陸腹心,是中國、蒙古、印度、波斯以及阿拉伯等一系列亞洲傳統強勢地緣勢力的中樞交匯。犬牙交錯的地緣格局,以及中亞自身地緣潛力的相對孱弱,造成中亞很難孕育出一個強大且能穩定持久的本土勢力,在大多數時候,它都是群雄之間逐鹿場,然後被勝利者收為己有。
但是,無論是東亞大陸、蒙古高原,還是伊朗高原、兩河流域,這些亞洲的傳統強勢地緣板塊,它們的本部核心區,與中亞的地緣距離關係都比較遙遠。這就導致:就算中亞被某個外部勢力佔據,它們在當地的統治也是相對孱弱的,一旦自身實力稍有下降,周邊的其他勢力,甚至中亞土著都會趁機而起,把它們強勢驅逐。
中亞的混亂與動蕩,既嚴重降低了其侵略印度的勢能,更使得那些得以征服印度的中亞幸運兒,因為身後沒有一個良好戰略基地支撐,所以難以形成強大且穩定的力量,用自己的傳統模式,對印度文明予以顛覆和替代。甚至,為了鞏固自己好不容易才在南亞取得的統治地位,許多外來者反倒會根據次大陸的實情,對自身做一些調整。這種做法的後果,便是外來勢力在奪取政治統治權時,文明屬性方面卻漸漸本土化,最後的結果便是融入印度文明。
既無能力拓土開疆,也不至於有覆亡之憂,這種高度穩定的狀態下,內部矛盾就得以凸顯,政治上的「窩裡斗」成為印度文明的一道發展主線。
二、地緣核心的肢解
政治上的大一統,一個基本標準就是權力集中於中樞。但是,謀取私利乃人的本能,次大陸內部各次級地緣板塊的土著勢力,當然也存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始衝動——而這不可避免的會跟中央集權構成衝突。特別是一些比較邊緣的地區,在中央集權體制下,其之「小我」之利,或會由於中央的統一規劃而遭受限制乃至損害,這當然會引發這些邊緣地區不滿甚至抵觸。而這種中央跟地方之間的利益碰撞,某種層面上是不可調和的。這種格局下,要確保中央集權體制的維繫,就有一個基本前提——即國家必須存在一個足夠強大的本部核心區。
一個實力雄厚的本部核心區,可以為中樞提供有力的依託,使其具備足夠的力量,去壓制邊緣板塊的不滿,通常這種方式,鞏固中央權威,確保集權體系正常有效運轉。而倒過來講,中央集權架構下,各邊緣板塊的各種可流動資源勢必向本部集中,為本部的強大提供堅實的保障。
這種架構的典型代表就是咱們中國。中國傳統的本部核心區:長江——黃河流域其地緣實力堪稱世界一流,區位上也大致位於東亞大陸核心區的中央,這為中原王朝的地緣擴張提供了強力支持,使其可以以此為基,把東亞大陸絕大部分次級地緣板塊併入囊中。
古印度文明的本部核心板塊,也主要是依託兩條河流——印度河和恆河。不過這兩條大河流域的地緣實力,跟長江——黃河流域遠不能比。當然,鑒於南亞次大陸本身體量也遜於東亞大陸,故以印度河——恆河流域為支撐,一統南亞也基本足夠了。
不過,雖則本部資質足夠,但也印度卻並未因此打造出一中央集權。相反,作為兩大核心區之一,以及古印度文明發源地的印度河流域,後來甚至脫離了印度文明體系,被源自中東的伊斯蘭文明吸納。時至今日,印度河流域,已經基本上是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的國土。
堂堂四大文明古國,南亞土著文明,印度文明為啥連老巢都沒保住?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之間,橫亘著一個總體量高達60萬平方千米的塔爾沙漠。
其實最早的時候,這裡並不是沙漠。不過氣候的變化和人類活動對當地環境的過度破壞,致使該區域逐漸荒漠化。而這種生態變化,也對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政治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首先,塔爾沙漠的存在,對恆河流域與印度河流域之間的交流溝通造成了巨大阻礙。這種強勢物理阻斷,使得雙方非但不能像中國的長江、黃河流域那般,隨著文明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進而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反倒漸漸走向分離跟對抗。
而中亞勢力的介入,更加劇了這種分離。印度河流域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角,是南亞各次級地緣板塊中,與中亞地緣關係最為親密的部分。這種地緣關係的相對緊密,使得印度河流域自然而然的受到中亞深度輻射。再加上中亞游牧勢力的強大軍事實力支撐,以至於儘管印度河流域的地緣潛力不如恆河流域,但依然能夠自成一體,與恆河流域分庭抗禮。
而由於中亞游牧文明在中世紀中期後皈依伊斯蘭,印度河流域的人文特質也難以避免的相應出現變化。
儘管印度文明的綜合實力,使得伊斯蘭不可能在整層面將其覆蓋。但在與中亞關係最為親密的印度河流域,伊斯蘭依舊獲得了戰略突破。再加上塔爾沙漠嚴重影響了印度河流域和以恆河流域為代表的南亞其它次級地緣板塊之間的有效交流,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南亞次大陸二元核心之一,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地,鬧到最後居然成為伊斯蘭文明的組成部分。
作為二元核心之一的印度河流域的伊斯蘭化,嚴重削弱了印度文明的含金量。而次大陸兩大地緣核心之間的衝突跟與對抗,更進一步對恆河流域的地緣實力釋放形成牽制,讓它無法擁有足夠的力量,來確保對孟加拉、德干高原等次大陸其它邊緣板塊的絕對影響力。這種情況下下,中央集權自然也就成了鏡花水月。
三、種姓制度的束縛
上古時,雅利安人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徙往南亞次大陸,並在這裡建立起統治不過作為外來者,雅利安人人口較少,論聲勢遠遜於作為南亞原生土著的達羅毗荼人(印度黑人)。為了穩固自己族群的統治地位,雅利安人設計出一套種姓制度,把印度人劃分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大種姓,還有連種姓資格都沒有的賤民。這裡面,雅利安人大致歸於婆羅門、剎帝利這兩個高等種姓,經過歲月打磨,逐漸形成今天的印度斯坦人;至於達羅毗荼土著則被一股腦的甩到吠舍、首陀羅兩個低賤種姓,甚至賤民里。鑒於雅利安人,以及後來間或由中亞遷入南亞,同樣實現征服和建立統治的中西亞族群,這些人的膚色都相對偏白,因此此類階級劃分,也帶上了非常明顯的種族歧視色彩。
這當然會引發低種姓達羅毗荼人的不滿和抗爭!印度斯坦人在次大陸大肆鼓吹印度教,通過宣揚「今生受苦、來世便能享受幸福」的印度教教義,使得低賤種族心甘情願的願意用今生的受苦,來換取來世的福報,通過這種方法,打消低種姓的抗爭意識,從精神層面將他們完全奴化。
從效果來看,印度斯坦人的這套印度教宣傳也確實取得了成功。印度文明在幾千年的時光中一直大體保持穩定,甚少出現農民起義等階級革命,印度教這種讓被統治者安居貧困的教義算得上是「居功至偉」。(相對應的,儘管佛教誕生在印度,但因為提倡眾生平等,不利於印度種姓階級社會的穩定,反而在當地逐漸消亡)
只不過,世上事,利弊總是相伴相生的。
因為一輩子都沒喲翻身做主人的可能;首陀羅、吠舍還有賤民們,對國家和政權嚴重缺乏認同感;並且,印度教的過分強勢,造成的一個負面影響就是——世俗權力相當程度受到教權壓制(在種姓制度體系內,作為祭司的婆羅門位於第一等級,而由國王、官吏等世俗官吏構成的剎帝利,才屈居第二等級)。
世俗權威的受限,造成了一個後果就是:中樞派到各地的職業官僚,無法憑藉中樞授予的世俗權威,在地方上有效施政——這與中國一般百姓對皇權、官府的天然敬畏形成鮮明對比。
唯有常年紮根當地,直接對低種姓民眾實行管教控制的地主貴族,以及從精神層面控制民眾思想的當地婆羅門,才可以憑著日積月累下的威權,獲得百姓的認可與臣服。
流官制是中央集權的基本行政制度。既然流官不能有效對地方予以管理,而必須重度依賴當地的婆羅門與剎帝利,那麼中樞的權力自然而然的就被地方實權派架空瓦解。
種姓制度是維護印度社會長期穩定的基礎,但同時也是化解權力集中的利刃。既然種姓制度不能拔除,印度的文明內部整合、集權中樞當然也就無從談起。
地緣結構的封閉、二元地緣核心的分裂肢解、還有種姓制度的禁錮,這三大因素,共同鑄就了印度內部支離破碎的基因。而這種內部的撕裂,又嚴重阻礙了印度構建完整高效經濟體的努力,甚至很難培育出高質量的國家認同和凝聚力,國家崛起也因此艱難重重,在與中國的競爭中,自然也就被越甩越遠。
當然,對這種局面,印度是不甘心的。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印度就雄心勃勃的啟動經濟改革,寄望於從經濟著手,一步步改變這種窘境,使印度得以鳳凰涅槃。但二十多年過去,這場印度版的改革開放,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印度在改革執行過程中,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難,導致成效始終不彰。
那麼,這場印度的現代化改革,到底遇到了哪些阻礙,為什麼中國的改革可以破關斬將,印度卻只能在困難面前舉步維艱?這又與印度在政治、人文方面的結構性缺陷有關!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下一節中,雲石君為您分析。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之第15篇:印度之第3部分。對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感興趣的讀者,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雲石地緣政治系列全部原創文章。
雲石,你就不能弄個小號問?你這麼干讓人很懷疑你的智商
基於「道聽」來的各種解釋,我來做個類比,不知道是否恰當:
一個國家的發展有點像個創業公司。
如果你一上來就搞各種規範、制度一大堆,技術上也要搞得多麼高大上,很有可能公司沒有做起來就死掉了。
剛開始一定要「快糙猛」:怎麼好使怎麼來,發展是硬道理!
印度的很多制度、法律來自於已經處於成熟階段的西方世界比如英國,例如對勞工保護周到。
中國的勞工保護前幾年才開始,比如政府規定最低工資。老百姓一片叫好聲。我記得經濟學家張五常就持不同意見,非常反對還在經濟起步階段就建立過於嚴苛的勞工保護政策。深以為然。
就說勞工保護這一條,我覺得就足以使得印度的製造業做不起來。
英國在印度統治了 190 年,對印度「中毒」太深。
是英國害了印度!
印度不是一個國家,是一個地區…人種、語言、宗教、文化、政治經濟,都不一樣。又沒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來捏合。這要是能發展起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強國。才是小概率事件。目前這樣,是完全正常。
個人覺得沒有流血革命挺關鍵的。
前幾天看了金燦榮的一個講座,裡邊正好提到了這一點,我來搶答一波。
首先,現在很多人鼓吹印度會追趕上中國,主要是從這三個方面提出的一 在印度,英語是官方語言,有利於印度較快的接受西方先進文化。這一點其實不成立,全世界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不勝枚舉,可是發達國家有幾個?君不見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地遍布全球,這些殖民地獨立以後,很多國家繼續保持著英語為官方語言。可是,這些殖民地有幾個成為了發達國家?遠的不看,就看菲律賓,也是英語為官方語言,它的發展如何?並且印度一共有13種官方語言,說英語的民眾佔比很少。二 有人說印度民主,可以為其現代化打好基礎。這點不完全對。放眼西方的一些發達國家,都是先全國工業化之後慢慢才誕生的民主。而印度恰恰相反,它被英國殖民多年,英國走後,照搬英國制度搞出了民主,但是民主早了其實是不利於全面發展工業化的。並且其種姓制度依然存在,不利於其發展的。三 印度人口多。這個是毋庸置疑的,很多數據都顯示,印度人口很快就會追上中國。但是人口數量是一部分,人口素質又是一部分。印度的貨幣上總共有13種文字,這十三種文字全部都是官方語言。印度脫離文盲的標準就是只要你能用這十三種文字中的任何一種文字寫出自己的名字,就算不是文盲了,可是這麼簡單的標準下,印度的文盲率依然居高不下。並且成為一個優秀的勞動力首先得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勞動願望第二,勞動技能第三,勞動紀律。可是印度的民眾具備這三條的實在太少。綜上所述,以上這三條是印吹們鼓吹印度會超越中國的三個優勢,我一一進行了批判,爪機碼字太麻煩,有不對之處,評論區盡情批判~印度人真的很努力 見過一些印度工作狂 那真是拼了命的想改變自己的命運 改變自己的階層
在美國 最努力的留學生 是印度人 然後是其它亞裔 在美國 人均收入最高的是印度人 在美國 高管最多的少數族裔是印度人 為什麼?印度人勤奮 努力 拼搏 印度卻發展不起來不是人種、民族性和文化的問題是一個10億人口大國的體系問題以及制度問題外資進入困難 bat投資了印度的阿里巴巴 印度的滴滴打車 每年數千億的海外投資進入印度的科技企業 為什麼不投資製造業??印度沒有工業化的土壤 很難很難征地很難 交通基礎建設落後 電力短缺 頭頭都是問題印度每年有數千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為什麼這樣的國家不崩潰?還好 每年有數千億美元FDI投入到印度的高科技企業中 每年有海外1000千億美元的僑匯匯入總結 每年1000多億印度僑匯進入印度 說明印度人很聰明很勤奮每年數千億外資投資印度高科技企業 說明印度的潛力很大每年數千億美元貿易逆差 說明印度目前真的很差甘地為印度下的箍,除非再來一次革命否則沒辦法了。
種姓制度束縛民族沒有民族向心力。無法全部認同印度民族大一統概念。國內宗教矛盾繁雜,誰也不服誰,宗教改革迫在眉睫。國內底層民眾封建思想嚴重,男尊女卑盛行。印度崛起之路任重道遠啊
印度差在,因為階級種姓制度讓十億人看不到階層流動的希望,沒有整個民族向上噴發的衝力。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這輩子在努力也擺脫不了賤民的身份還努力個毛線啊,作作死 開開掛 強強姦這輩子也就過去了。
最大的失敗也是現在很多西方媒體都在吹,以及國內不少噴子都在叫嚷和試圖去實現的所謂民主,印度的民主或者是多黨制完全是互相對立的,只要這個政黨執政了,出台一個政策,可能是對國家發展有利的,然而即便是敵對政黨知道這個政策是好的,但它就是反對,導致那個所謂的有利政策一直出不了台,等那個反對的政黨執政後,它也出台一個,之前被反對的執政黨馬上就否決這個政策,所以很多好的東西都被這麼耗沒了,也正是因為哪樣的民主造成印度做事,或者出台一個政策,以及後面的執行度很難,很慢。
當然還有更多的,什麼種族等級之類的,也還有一個新聞是這麼說的,「一些犯過重罪的印度人也可以當選一個國家的議員,原因是那些人有錢。」甚至,或許有人也看過一部紀錄片,叫印度的女兒,其中很難相信,竟然這樣的罪行和認知會體現在一個人身上,我的感覺是這樣的,某一個國家要發展,首先得尊重那個國家所有的女性,只有尊重了,才能提高國家的素質,素質一高,其他一些問題也就少了。
最後,我推薦一個視頻,B站共青團做的視頻里有一個叫做青少年網路公開課的小講座,其中一集很喜歡,也很對這個問題,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推薦閱讀:
※印度的國大黨和人民黨有什麼區別?
※如何評價BBC報道印度「廢鈔」99%存回銀行,莫迪的「廢鈔令」是一個「史詩級失敗」?
※如何看待印度規定必須向稅務部門出示黃金來源證明。否則,將以徵收75%稅和30% 到 60%的稅務懲罰?
※如何評價印度總理莫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