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蝸牛讀書用過之後的體驗如何?
我小時候家裡不富裕,伸手要錢買書的機會不多,爸爸就跟我說啊,書,非借而不可讀也。我發現確實感覺其他小夥伴家裡的連環畫小人書更好看哈哈。所以我想說用網易蝸牛不是說我不樂意花錢購買而是我有一種借人書看的快感,每天的一小時就像小時候小夥伴在催我,你快點看明早就得還給我,記住了你只能看一小時哦哈哈。多年荒廢不讀書了,倒是蝸牛讓我重新拾起了最開始時候看書的感覺,網易做的東西真的太會抓人的心理了,讓人非常喜歡,我也一直在向周圍的同學朋友安利這款APP,我會把我的這種感受告訴他們,我希望他們也能重新獲得兒時讀書的快樂,就是這樣子
個人不喜歡。
首先,一出來第一次下載還可以,至少界面很美,打開就是書桌,現在都什麼鬼,打開是看了內心極其焦灼的領讀。
對於一個反社交的人來說,我希望閱讀app打開界面要麼書桌要麼書庫,別人推薦真的不舒服,想看書我會自己找OK?
其次,是我第一次縱使覺得很美還是刪除的理由:
1、資料庫資源太少,大部分書都沒有,有的書也只是一些各大閱讀app都有的推薦榜老面孔,著實無聊;2、時長的方式我很討厭。除非是對於不太看書的人進行強制看書,那每天一小時還說得過去,對於愛看書的人,相信大家都有體會:一本書要麼不看,看了簡直是欲罷不能,我常常看一本書看到凌晨四五點放不下來,非要看完不可,而且許多書我都有重複閱讀和批註的習慣,基本上喜歡的書都是讀過七八遍以上的。時長方式讓我重複閱讀和批註閱讀會覺得非常虧,因為耗時簡直在割我肉喝我血了,恨不得一小時翻完一千本,這種所謂激勵模式對於已經養成閱讀習慣的人來說就變得非常不友好,無法靜心閱讀了。3、筆記功能弱。記的筆記以照片形式出現,要麼分享要麼照片保存本地,可是我希望的是多看閱讀那種導出到Evernote形態。總之,雖然號稱靜心閱讀,一開始出現也隱隱有腳踩微信讀書社交化的意味,但是從我的使用體驗來看,這個讀書app比之微信更浮躁(微信的讀書時長送書幣至少對於不愛讀書的人也能保證一周5小時的激勵,對於愛讀書的人,沒錢了你就算不買買買也能重複看已購的書精讀細讀啊!),不僅僅是時長機制,還有鼓勵社交的分享/筆記模式,都讓我很反感。創建於 22:18著作權歸作者所有網易蝸牛閱讀用了兩個月了,在這裡寫一點自己的使用感受。
一、網易蝸牛閱讀的目標用戶:
1.大V領讀人:在某專業領域有一定的行業積累,渴望建立個人品牌或提高影響力;
2.普通讀者:讀書較為挑剔,讀書速度較快;或者是某位領讀人或某類書單的忠實粉絲。
二、優勢:
1、打破傳統,用時間來定義書籍的價值。目前市場上主流的幾款移動閱讀APP,採取的模式都是按書或者章節付費,一次付費終身閱讀。但是這種機制下誕生的一個必然矛盾就是:如果我買下一本書,看了幾頁發現不是我想要看的,沒興趣了怎麼辦。在這種情況下,用戶常常由於放棄成本較高,因而強迫自己讀完它,容易損害閱讀體驗,降低用戶的閱讀興趣,很難培養起用戶的閱讀習慣。 而網易蝸牛讀書『賣時間』的這個概念非常新穎,對書籍定價的方式進行了突破和創新,不再像傳統方式以書籍本身內容定價,而是以用戶願意為之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來衡量其價值。這像極了我們小時候去書店閱讀的模式:所有的書都可以讀,你可以隨時終止閱讀,不斷換下一本直到你找到自己真正有興趣的書籍,而不擔心產生其他費用。這種模式下,能讓用戶『及時止損』,將注意力放在書本身的內容,而不用在購買書籍時猶猶豫豫,擔心買下的書不是自己想要的。
2、每日領取一小時免費時長,創造緊迫感督促用戶形成閱讀習慣。 為什麼免費時長是一個小時?根據極光大數據iAPP檢測平台對移動閱讀平台的數據檢測顯示,目前佔據市場份額最大的幾款主流移動閱讀應用,其日均閱讀時間都未超過一小時,使用時長最高的QQ閱讀也僅為51分鐘,因此,一小時的免費時長已經可以滿足絕大部分用戶的閱讀需求。
那為什麼蝸牛閱讀每日登陸時,要彈窗讓用戶手動領取免費時長,而不是讓用戶直接閱讀,讀滿一小時再提示他今日免費時長已用完呢? 因為儀式感。儀式感這個概念在近年來被提得很多,在心理學上是有據可循的。用戶手動領取了免費時長後,會有一種佔便宜的感覺,與此同時,油然而生一種緊迫感:「一小時的時長今天要是沒用完,明天用不了了就很虧!」 參考一下冰箱里的食物過期之前,父母是不是想盡一切辦法都要吃掉。 於是,每次領取完時間後,用戶就會馬上去看書,想辦法把這一小時用完。久而久之,用戶的閱讀習慣就不自覺地被培養起來了。
3.、權威大V領讀人寫書評,大幅降低用戶挑選成本。網易蝸牛閱讀還有一個特色就是領讀人,比如目前粉絲量最高的梁文道老師,360公司CEO周鴻禕等,這些大牛本身在各自領域裡帶有一定的權威性,寫的書評和推薦書單質量都很高,輕易幫助用戶解決在茫茫書海中不知道讀什麼的難題。除此之外,用戶還可以和大牛互動,交流閱讀心得,形成一個社交閉環。微信閱讀之所以能成為後起之秀的重要原因就在於,它依託於微信平台這個社交流量大亨,微信好友之間互相分享書籍,具有閱讀社交的天生優勢。因此,網易蝸牛閱讀想要長久發展的話,還是需要一個社交平台來支撐,或者打造社交互動氛圍濃厚的閱讀社區。
三、劣勢:
1.目前閱讀的資源比較少。
可能因為產品上線的時間還不太長,所以書籍資源庫還在完善中,可供選擇的書不夠豐富,但是就憑藉它《沒有霸道總裁愛上我》這一類亂七八糟的狗血小說,我也要給他五顆星。建議後期豐富資源庫的時候千萬要對書籍內容的品質把好關,挑選高質量的書本,不要盲目地大批量導入資源,影響用戶體驗。
2.閱讀時間設置不夠合理。
購買的閱讀時長有效期限是按自然天計算的,也就是說,如果你晚上11點購買一天的閱讀時長,那麼一個小時後就過期了。但是在現代社會,大家的入睡時間普遍較晚,可能忙碌了一天到晚上10點了,躺下來想看看書,結果我付費購買一天的閱讀時長兩小時就失效了,這不太合理。 建議修改機制:20點前購買的閱讀時長,凌晨0點失效;20點之後購買的時長,延長到次日凌晨5點失效。當然,20點這個時間臨界點的確定還需要做大量市場調研和進一步研究討論。
3.變現渠道較為單一
一個應用要存活下去,資金變現是逃不掉的,除非丁老闆真的是想做情懷…目前主要的變現渠道是用戶付費購買時長,但是絕大多數用戶其實並不會頻繁購買。為了刺激大家購買時長,網易蝸牛讀書在6月7號推出了第一期『購買時長送紙質書』的活動,一次購買兩百天以上的時長,就送等價的紙質書。但是活動效果不是太好,我猜測原因有三:1.一次購買時長過長(只有200天和365天的選項),試錯成本較高,不想看了也不能及時止損;2、習慣看電子書的人對紙質書的形式不是太感冒。3、送的書大家不感興趣。綜上原因,這一次大家都保持了觀望狀態。建議如果能減少一次購買時長,比如說一次買3個月,或者讓用戶隨意挑選自己感興趣的5本紙質書,效果可能會更好。
結合筆者本人兩個月來對網易蝸牛閱讀的監測觀察,近期產品活動運營的主要側重點還是在於社交氛圍的打造,例如6.21-6.28網易蝸牛讀書推出了V領讀第一期,由倫敦大學倪納博士為期七天從七個不同角度對《白鹿原》進行思路分析,參與本次活動的讀者通過寫書評可以贏得閱讀時長。活動報名人數305人,人數不多但參與用戶基本都是網易蝸牛讀書的深度用戶了。 從6月26號發布的問卷調查(見下圖)也可以看出,蝸牛讀書在社交互動功能上還有下一步的嘗試,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最後提一點意見:閱讀界面正下方的剩餘閱讀時間真的很鬧心,每次讀到最下方都會忍不住瞥一眼,尤其是時間快結束的時候,完全難以集中精神,能不能考慮增加隱藏剩餘時間的功能。
用了將近兩個月,還在繼續,不請自來簡單說幾句。
先上個截屏
目前在蝸牛上讀完了15本書,基本上都是通讀,除了比較扯淡的比如螞蟻金服團隊的自傳。
首先比較贊同 @花樣裝比少女 關於此app社交性的觀點,領讀真的很煩人。在蝸牛上我目前只關注了梁文道和網易的官方帳號,然而事實上關注功能似乎並無任何卵用,每天還是會有幾個網易要推的帳號以無用且裝的廢話將你淹沒。
不過,如果能剔除這些雜念,簡潔的界面還是可以讓人好好閱讀的。我自己的做法是完全不看領讀頁面,每天看一次新書榜。目前新書榜基本上能反映app每日添加的所有新書,看到有興趣的書名和封面就點進去看一眼簡介和目錄,確定想讀再加入書桌。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存一堆但不讀」的尷尬。
當今的app其實都繞不開社交性,但這方面蝸牛比微信閱讀還是比較不一樣,基本隔絕了現實朋友圈。再者就是如上所述,領讀是個垃圾功能,我也有在app里寫簡單的書評,但只是為了記錄感想以便自己溫習,並不希望被推上領讀頁,因為那兒贈送的閱讀時間也是個雞肋罷了。
至於筆記功能,記錄時還挺好用,但翻看就有點不科學了。
說到這,每天一小時免費閱讀時間這玩意是蝸牛的最大亮點。個人覺得其他電子書平台像書店,蝸牛則類似圖書館,你不完全擁有,但可以有限制地免費使用。至於好不好就見仁見智了,對於部分人而言在圖書館借閱比買書更有閱讀效率。
沒什麼東西比免費的更貴,這也許是這個社會的通理。
對於一小時就足夠的人來說,這個模式是非常理想的。免費的一小時彌足珍貴,一天不讀書就覺得虧了,在這過程中專註力也容易集中。這批人是網易蝸牛的忠實用戶,實質上的核心用戶群。
至於一小時不夠用的人,網易希望他們購買閱讀時間,為這個應用買單。一元一天看著也並不貴,但是如此重度閱讀的人,會用這種方式來看大量的書嗎?最終會付費的只是極少數,或者很偶然的有一天需要超時閱讀的情況。
這種模式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核心用戶群和付費用戶群的重疊率極低,儘管最近有嘗試購買時長贈實體書的活動,但效果不得而知。所以我不太看好蝸牛的未來,除非找到別的贏利點,不然在這個年代很難存續。如果有天確實消失了,我會覺得有點可惜。
我用的原因好像和其他答主不太一樣:我是為了限制自己每天的閱讀時間從而不至於沉迷課外書而耽誤了我的學業和工作。
和網易雲音樂一樣,很懂人的心理,例如音樂軟體就應該通過技術清楚深入了解用戶的音樂愛好,而閱讀軟體就要把握電子書的優點,避開缺點,讓徘徊在想不想讀書的人有儀式感的督促(每天手動領取一小時),並且設有領讀人一說,讓自己不再花大量時間在找書上,而是讀書,節省時間。概括一句話:網易很懂人性。
蝸牛讀書最值得稱道的莫過於:
有意引導用戶經由科學的心理建設,緩解焦慮,形成閱讀習慣,自察並規避「心理陷阱」對閱讀行為的「挾持」,從而重新理解閱讀這一行為,最終實現對自己更深刻的認識。而不是利用用戶的心理缺陷,為自家APP謀利。這才是「每天免費讀書一小時」按時長免費+收費模式的本質意義。可見它對於用戶自身內在成長的關注——這種讓利於用戶的策略難能可貴。目前我已經使用一周,預備長期繼續。從切身體驗出發,來講講自己的思考。分為4點。
⒈時間成本導向VS金錢成本導向
初聞「每天免費讀書一小時」,我不以為意。作為經常購買特價書的kindle用戶,一小時的閱讀,其金錢成本不過幾分至幾元錢,我又何必貪那點便宜呢?近來,因想要獲得一個免費借閱渠道,故試用蝸牛。用後竟驚奇地發現,我一貫以所付出的金錢而非時間來衡量讀書的成本,興許不夠「聰明」。因為後者在心理上提供了無形卻至為關鍵的「邊際收益」!有些時候,當我立志多讀書時,會給自己買許多書囤著,可是什麼時候去讀完往往沒有定數,可能遙遙無期。(反正擁有了,以後再讀,來日方長嘛)因為是在處於意圖「改善自己」的焦慮狀態中實施了買書行為,而這種焦慮,在購買交易完成的那一剎那即會消解大半,之後,對實實在在履行讀書這一具體而漫長的行為便沒有多大熱情了。一旦錢付出去,書買到了,我就不再是不願讀書的糟糕人了,這時候心情平復,失去了催逼的推力便不需要繼續行動了。這份不自覺的焦慮無疑成為了可被書商欣欣然利用的軟肋,卻未能在自我提升上取得預期成效。蝸牛讀書構建用戶與書的關係的媒介是每天持續的一段時間,而非即刻完成交易的金錢。這樣,就給我一種體認:我必須用一段時間專註於閱讀,讓讀書「切實」地「發生」在此時此刻。於是,寄望遙遠未來的飄渺和失控被當下行為的充實取代了。又因一小時內不收費,免費的「好處」多少總會讓我竊喜。所以「當下感」也伴隨著緊迫感,督促我認真讀、多讀。
⒉讀書時間VS閱讀量(讀書VS讀完書)
用計時法讀書後,我發現自己終於改掉了頻繁查看已讀頁數的習慣,更多地把注意力切換到了閱讀內容上。曾經這個帶「強迫」性的習慣,背後原來是由一種佔有慾所驅使的——當我不斷趨近,直到終於翻過一本書的最後一頁時,一種「徹底擁有」了這本書全部內容的幻覺才能給我帶來久違的平復,在這之前,我都得在漫長的「未得到」的焦慮中捱時間……可是一本書對於讀書人的價值怎麼會遵從「越早讀完就越先獲得」這種簡單粗暴的邏輯呢?相反,攫取和佔有的心態越嚴重,恰會使思維活動的收益越微小。打個比方,面對牌局,一個帶著平常心玩玩的普通遊戲者,往往比一個資深賭徒勝算更大。因為遊戲者會將牌局視為獨立於自我之外、只需要自我參與的客體,這使他會自然地動用理智和思考,去影響牌局走向,同時將勝負自外於心;而賭徒因在意賭注,心神被對牌局的掌控欲所奴役,精神完全投射在不可掌控的掌控欲上,做不到物我分離,只能淪陷於盲目、虛妄,十賭九輸。同樣,在讀書時,人與書,應該是各自獨立的,人與書的關係的建立也應注重客體(書)對主體(人)的聯結與影響,而不是讓書成為人的主觀情緒的投射,或者成為被人掌控的一件附屬品,兩者不分彼此、模糊黏連。也就是更關心閱讀過程正在進行時,書中內容對自己的啟發和意義。而蝸牛讀書的限時分段讀書法,可以在幫助我認識到心理邊界以後,促進我從習慣從「快快讀完這本書」的行為中尋求「控制感」,逐漸轉變為回歸讀書本身,發現切實可控之物其實是身邊真實經過和面對的東西本身。
蝸牛讀書每天免費限讀一小時,這種刻意為之的「慢讀」形式,意味著,十幾、二十天讀完一本是常事,因而關心一本書何時能讀完,意義不大,橫豎兩三天是讀不完的。我也就沒有了儘快「佔有」一本書的焦慮,從而能夠更專註於與眼前字句的「聯結」。為了防止自己陷入另一種對「時間」的佔有焦慮,我規定自己:凡條件許可,必專時專用,一小時(或半小時)之內不退出閱讀界面——這意味著我寬容了自己偶爾的走神,不論專註程度如何都在一小時後準時「終止」這一階段的讀書行為。這樣,保證了我在規定時間段內的大多數時候,都能處於平靜、處於適度的緊迫感中,從從容容地讀書。現在,我在讀紙質書和kindle電子書時,也盡量採用分段計時法,不再以閱讀量為衡量閱讀強度的標準,而是分別設定幾段獨立的時長專註於讀書,不同時間段之間的間隔則可以稍事休息。試驗顯示,這種辦法與「設定總頁數目標」的辦法相比,效率更高。可購買時長,1元=1天……298元=1年,大概只會偶爾買短期。
⒊我的選書標準
書庫的書非常有限,這真是一個大劣勢,可能與上線不久、版權難得有關,希望後續可以有所改善吧。已有暢銷出版品牌如「理想國」、「上海譯文」、「讀客」等。
作為進度緩慢的借閱形式,我認為選擇讀的書應該符合:難度和信息密度適中,瀏覽一遍即可,沒有大量需要記憶、記錄、反覆研讀和揣摩的信息,又值得一讀。照此標準,經久流傳的經典文學、龐大艱深嚴肅的社科著作應排除在外。我選擇:尚未經時間檢驗但在當代已獲認可的文學作品或「輕社科」作品。比如「理想國」出的當代文學。我一般每天讀書四五小時,認為蝸牛是個不錯的補充性、輕度放鬆性的閱讀方式。不同需求的人,選書標準或有不同。
⒋一些不足
書庫小。
沒用過「領讀」功能,覺得自己不需要什麼「領讀人」。也沒想靠交流讀書交朋友,不願意經營這個賬號,寫書評賺時長之類的社交特色對我沒有吸引力。要是為讀書交流、分享,我寧願選擇豆瓣。給別人點贊就扣你的時長送給別人……顯然都是獎勵機制和社交結合得尷尬了。。總之,蝸牛讀書通過科學方法對用戶進行心理建設(專註於當下眼前的「正念思維」),來幫助用戶緩解焦慮,培養閱讀習慣,從中認識到閱讀這件事本身是什麼,認識到人與書的關係應該如何建立。
這份立場和對用戶的用心頗值得讚賞。瑕不掩瑜。
至少,當我以親身體驗伴隨著思考的方式在使用它時,受益良多——從中受到的教益當然不止適用於讀書,也可以據此學會廣義上的生活的藝術,在浮躁的環境中認清和處理好自己的焦慮,為自己找到合宜的方式來安度生活。
2017年11月10日
三點感受:1. 每天一小時,不耽誤事。原來總是一看書就看半天,看書還得專門抽時間,積極性就不高,用蝸牛就不會這樣~2. 資源太少,貌似還不支持本地文檔導入,這就很不友好了3. 看了前人的回答才想起來,蝸牛的書評和領讀功能,不喜歡。看完一本書之後不經意間看到讀者評價啥的,就很。。。尷尬
反正用了這個app我一個月讀了三本書。。。拯救了我這個拖延症患者
我覺得非常好!
蝸牛最適合讀小說,限制「一小時」會大幅提高閱讀速度。我自己的話,只有社科類、藝術類、特殊版本的書籍,或者需要深讀、做筆記的時候才會買實體書。小說最喜歡讀電子版,因為它情節很吸引人,忍不住在碎片時間裡看。Kindle在我這兒就是個戰五渣,手機閱讀才是第一選擇。(畢竟我是個拿手機看完整本西遊記,目前在讀史記的人hhh)總之,我很喜歡蝸牛。一見傾心。用過一段時間的來答網易蝸牛讀書搭配kindle這種體驗不要太好哦,每天贈送一小時,午休的時候讀完,晚上可以利用整塊的時間看kindle。平常又有交叉閱讀的習慣,用網易蝸牛看kindle上沒有的圖書真的非常方便好用了
這個應用的使用體驗就像是回到了小時候到書店裡不花錢白看書的日子。
書的數量以及每天免費的一個小時對於我完全足夠。
界面簡潔,文字閱讀舒適度上佳。
唯一缺點是「領讀」,這個放在一級菜單實在太礙眼了,直接拉低了應用的逼格。秉持著省錢的理念,我選擇了這app
我是高中生,1小時可以說上綽綽有餘(掩面哭泣)
雖然數量少,但其中很多挺有意思的。
所以我喜歡。
用了幾個月的網易蝸牛,目前找到了最佳的使用場景,就是每天上下班通勤的一個小時,剛剛好把每天贈送的一小時用完。我一般用它看社科類的書籍,如果看小說,每天一個小時的時間怎麼都不會過癮。
目前書籍的種類和數量都不多,但是還算經典,但是書籍的質量層次不齊,像許倬雲的《許倬雲說歷史:中西文明的對照》中的錯別字也多得有點離譜。
總體來說,作為讀書人群的一種補充閱讀軟體,在特定的場景中使用,網易蝸牛是出色的。但作為主力閱讀軟體,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每天免費一小時,每天買一小時,愛你!
明顯的感覺到了一個app的變化,從開始書很少,到現在書很多
除了贈送的一小時少了點 ,書少了點,其他的都挺好的。尤其是閱讀體驗,很好。我都快放棄雲閱讀了。。。。
感覺很驚艷,很喜歡這種新型電子書籍閱讀供給模式!每天一小時,累積下來就是很長時間,而又能起碼讓人在一小時閱讀後有休息間隙!也有讓人選擇繼續與否的權利!提供的書籍也比其他電子書籍閱讀平台提供的要優質些!其他平台提供的書不想看之外還預收費!網易蝸牛的優質書免費提供更能起到引領全民閱讀風尚的效果!
推薦閱讀:
※痛苦是不是人生的常態?是不是會更加痛苦下去?
※作為 2008 年北京奧運志願者是怎樣一番體驗?
※家裡有個有錢的親戚是個怎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