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對「心理學概念」的販賣如此流行?

無論是育兒、自我提升或是其他什麼書、文章,無論作者有沒有心理學背景,各種心理學概念都特別常見,隨便拿一些弗洛伊德或是其他什麼老舊流派的拗口概念,就有很多人買賬...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如果簡單點概括,那就是「病急亂投醫」。

大概在幾萬年前,我們人類其實都生活在草原上,小溪邊,樹林旁,山洞裡。我們過著幾十人的小部落生活,和周邊的部落基本上沒有往來。

那時的我們其實每天都過得比較危險,畢竟很可能被劍齒虎之類的猛獸吃掉。但日子也還算悠閑,畢竟樹上有很多果子可以吃,而且也有很多小動物和魚可以捕食。人類其實也算是大型哺乳動物了,只要別遇上別的部落的人,一般還是很難被殺死的。

大概在幾百年前,那是一個前科學時代,大多數人每天的生活就是下地勞動,社會階層是相當固化的。一個農民的兒子不太可能奢望當上貴族,所以也沒有什麼「自我提升」的需求了。

但今天的我們不一樣,今天我們生活在韋伯所稱的理性化時代。我們的組織是科層管理式的,存在著「領導—下屬」這樣的關係。人人都想成為「領導」。而且我們今天的市場經濟模式,也使得擁有超出旁人的資源成為了可能。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信息交流非常便捷,人人都能看到這種可能。我們從朋友圈裡看到別人曬的照片,心裡感到很羨慕,於是就更加想要擁有一樣的資源了。

我們小時候接受的教育也是如此,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落後就要挨打。於是人人都不敢落後。但「落後」本來就是一個相對概念,哪怕人人都努力學習,都是學霸和工作狂,那也總是會有人被定義為落後的。

如此,我們的生活被隱喻成一場競技比賽,我們無時無刻都不在和他人進行社會比較。學生時代比成績,工作時代比業績,有了孩子就比孩子。

這就是所謂的「病急」,這個時代讓我們特別焦慮,總是擔心自己落後,急切著渴望自我提升。

既然「病急」就有可能亂投醫。先讓我們來看看那些病不急的人,那些從容不迫地進行自我提升的人。這些人腳踏實地地學習著專業技能,積累職場經驗。他們並不奢求看一兩本方法論的書就改變自己的人生。通常來說,他們在社會比較中屬於「別人家的孩子」,但他們依然也想提高自己。

那他們會怎麼做呢?他們會去看那些不靠譜的偽心理學書籍嗎?應該不會。我想他們對自己的人生已經有了規劃,自己也正在不緊不慢地走在自己規劃好的道路上。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懂得什麼「人生贏家」秘籍,實際上也不存在什麼秘籍。

最近的課程內測,我講的是「高效率學習」。這可能就是別人以為的秘籍了。在我的課件里,我提到PQ4R可能是最實用的學習方法。這個方法很神奇嗎?其實不是,估計小學生都知道。就是預習、提問、閱讀、反思、複述、複習。這是我們的小學老師就告訴我們的學習方法,也可能是最實用的學習方法。

但人們總是不滿意的。人們希望追求一目十行的速讀技能,希望能在睡覺時戴著耳機進行無意識的學習。人們希望考試或面試前拜拜佛,就能考出好成績,獲得好工作。人們想著看一些成功學的書就能獲得成功,想著年紀輕輕就不用工作獲得財富自由。現在的很多成功學裡都包裝了心理學概念,其實就是顯得自己高大上而已。今天還有很多人認為心理學是科學,可以分有科學的公信力。但假設我們現在是魔法世界,那麼成功學的書里就會販賣什麼魔法概念了。一年賣出多少成功學的書,有這麼多人取得成功嗎?

這就是亂投醫了。哪有那麼多的彎道超車。成功的方法其實小學老師都告訴你了,就是多努力學習就好了。比不過他人也很正常,總有一些人比你更聰明還比你更努力,而且人家的起跑線也確實比你更靠前。

我以前提到,其中在中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還是很少的。大概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這些人很多都不了解什麼是科學,什麼是心理學。他們無法分辨什麼是可信的,什麼是不可信的。只能被其他人的信念和自己的信念牽著鼻子走,無法運用自己的理性進行獨立思考。

所以,綜合起來,那麼問題的答案就是。大家現在迫切想要成功,但是分辨信息可靠程度的能力又不高,所以才會對偽心理學概念十分買賬。

最後照例給自己的公司打個廣告。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Reason-Edu (直接搜「認真想」也行。)

認真想: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因為對心理學不了解唄。

稍微系統學習過一些心理學知識的,都不會看那種書。


可能是現如今算命先生少了很多,這一塊缺失比較需要新東西彌補


1,流行的本質是社會暗示。容易接受暗示的往往缺乏思考能力。

缺乏思考一方面是接觸的材料少,價值指向明顯,被洗腦了而不自知。

外在因素是生活本身並不需要太多思考,因為本能已經足以應付生活。

而大眾接受的應試教育本身和不良家庭教育本身就暗示聽話。調皮搗蛋硬生生被壓制服從。

等級制社會也暗示著,聽話才是最好的。

2販賣成功學本質是販賣概念,朋友圈,養生圈收智商稅大行其道。這種需求本質和等級制度相適應。

群眾是需要被教育的。

3血統(地主),財富(資),智商(臭老九)本質都是階級壓迫的工具。

毛致力於打到的,現實卻死灰復燃,比較起來,大部分人還是嚮往浦東啊!想當麻匪的只是一時,想當地主的是一世。

所以不要對抗人性。勃學固然是革命教育的一種形式。積極當地主搞壓迫剝削,也是促進革命的一種形式嘛!

所謂剝削=勃學,對立統一。最好的革命者應該一邊宣揚勃學,一邊收智商稅。


根因是稀缺和空白


因為一個概念的提出,會給人一種:「哦~~~~」的感覺。

心理學有個特點:研究的東西幾乎每個人都體驗過,但絕大多數人不能總結性的將其闡述出來。而一個概念的提出(例如xxx效應),能夠以一種最好辨識的方式讓大家立刻感同身受,並且這是「科學」,於是大家會產生一種「我原來距離心理學家這麼近「的錯覺。

在這時,概念、標籤、體驗、逼格全部到齊,於是大家對這個概念就會非常認同。於是趨之若鶩。

p.s.佛洛依德的概念都老舊了?怎麼沒人告訴我一聲呢……


經濟衰退,競爭加劇,廣大淫民不得不想辦法逆來順受啊!!!


心理學其實就是反洗腦而已。了解更加真實的自我。


因為日益發展的物質生活已經無法滿足人內心的需要了。

內外平衡才能讓內心平靜,如果內心有缺失,外在物質再強大也無濟於事

一個最近的例子就是畢習習被男友打死事件

在文革之後信仰缺失,教育只管教卻不管育的大環境下

每一個人都有必要去追尋心靈的歸宿,即使沒有人要求,灌輸

只要有缺憾,就會去尋找,這是本能。


我覺得這個問題需要從幾個方面去回答。(當然不止這一個問題。任何問題都是複雜的,多面原因的。)

第一:人們日益增強的自我意識。這個是根本的原因。從網上調查的報告來看:90後的自我意識是目前看來最鼎盛的階段。越來越多的人們講究自我的概念。自我的增強,意味著集體意識的瓦解。原本能夠從集體中獲得的滿足感變得不再有用,個人將獨自面臨強大的壓力。以前認為奉獻集體,就是最大的幸福。現在的人覺得千方百計的拿到更多的東西才是幸福。索取總比奉獻難得多。如果這種渴望得不到滿足,必定會精神痛苦。因而治療精神疾病的市場風風火火的發展。

第二:經濟轉型期的歷史階段必然會帶來更大的生存壓力。平靜的神州大地上空扭轉的是不斷變化的空氣。經濟轉型帶來機遇的同時帶來的是什麼?是失業,是跟不上時代。是被甩下馬車的恐懼。

第三:是傳媒的過度宣傳。媒體經常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心理問題。潛移默化之間,人們也相信自己的心理有問題。所以有自我治療的必要。


父母那一輩認為自己都是很隨意的長大的,發現自身存在很多問題,所以希望能夠用專業系統的方法來教育自己的下一代,然而,自己本身確實也缺乏這方面知識,那商人們就投其所好咯,僅憑藉大師的幾句言論,看完了自己都不理解,怎麼去教育孩子,反而容易起反作用吧。


簡單概括,其實很多人對這門學科一點興趣也沒有,只是這門學科對生活和職場的幫助特別大。


因為現在的人心裡都很虛


第一,大衆有需求,物質水平的提升,讓大衆不僅關心衣食住行,更開始在意精神層面。

第二,知識還未被普及,相對於基礎教育普及的語數英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知識,大衆瞭解心理學知識較少,這就導致了大衆心目中的「心理學」和系統學習的「心理學」存在差異,一些魚龍混雜的內容大衆也無力識別。

第三,商業化的社會。在商業化的社會中,必然會有良莠不齊的書籍文章存在,流行的暢銷的「心理學」書籍文章,未必能經過時間的考驗,成爲經典。大衆需要的未必就是這些「心理學」知識,或許他們需要的是「給我指一條路,解決當下的知識」,包裝一下心理學的知識,灌一點心靈雞湯,或許比給大衆說明各個學派的理論更直接。

在這個「大家都是算完命再來找心理輔導」的社會(開個玩笑),心理概念的熱火朝天

說明在「心理學」這個市場有巨大的前景,希望能有更多根植於科學心理學的科普書籍,來填補大家心靈的空缺。


推薦閱讀:

「陰陽眼」是一種精神疾病么?
如何勸導浪費時間的人珍惜時間?
在超市碰到父母不給孩子買玩具零食的時候 我給小孩買的話有什麼不妥嗎?
你曾為面子或虛榮做過什麼傻事?or你見過他人做過的?
如何看待爭遺產本身這件事情?

TAG:心理學 | 心理 | 社會學 | 社會心理學 | 日常行為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