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統一德國時,把同屬於德意志的奧地利排除在外,這樣的統一按說只能是半統一,為什麼還叫完全統一呢?

我們都學過,歷史上普魯士統一德國的時候,奧地利按說也是德意志的一員, 可是統一時卻把奧地利排除在外,按說只能是半統一,可是為什麼還算是真正的統一呢?


……

……………

………………

這不就是我經常玩的梗「如果按某些人的觀點看,俾斯麥簡直是賣國賊中的賣國賊」么?!

你們還真開始批判俾相了啊!!!

這點我始料未及啊喂!(億臉懵逼)

明天你們是不是要批判剃髮易服誅心盤剝的威廉一世,光復我哈羅德國王了???

後天是不是要批判玻利瓦爾和聖馬丁出賣板鴨襄助亂黨分裂國家了???

大後天是不是要批判莫斯科公國趁火打劫為蒙古人作馬前卒,當偽軍竊取我羅斯正統了???

要不要順便批判瑞典破壞我大斯統一,弗蘭德斯亂黨破壞我勃艮第的統一大業,新教異端擊碎我哈布斯堡整合神羅的步伐???

凱末爾該上絞刑架了吧?

拿破崙簡直是民族罪人啊?

當帝國主義你們也得有當帝國主義的腦子啊,嘴上說的都是主義,心裡想的都是生意,這才是帝國主義的嘴臉啊(敲黑板)

嗨嗨,都醒醒,你當你玩收集卡牌遊戲啊,不滿圖鑑就渾身難受啊,那給你當球長好不好啊?

自古以來這玩意真特么是雙刃劍……算了反正土鱉自己帶出來的價值觀,自己背鍋也不算冤

但是我還是想說

小同志們,現實點orz


題主不必強行把中國傳統意義上的統一套用在德國身上。

與其說普魯士統一了德國,不如說普魯士整合了德國。

諸如巴伐利亞、薩克森這種國中之國一直伴隨第二帝國解體。

這反而有點像美國,是【諸邦結合為一國】,日耳曼人諸國奉普魯士國王為德意志人民的皇帝。

還不明白?一國兩制懂不懂?外交權收歸普魯士,形式上統一日耳曼諸國。各國經濟、軍事、文化、法律等問題都可以慢慢談。這一談就談到一戰結束德二戰敗都沒談完。

你看巴伐利亞在東線擔任總指揮,西線還可以繞過總參謀部直接指揮巴伐利亞王國的部隊。

這裡又得吐槽,總參謀部是普魯士總參謀部,不是德國總參謀部,你看巴伐利亞從制度上都可以不聽你的。

我們換一個不恰當的例子來解釋,想想看美國建國可以這樣說:

以賓夕法尼亞公國,弗吉尼亞公國為首的十三個公國從大不列顛帝國獨立出去了。

而加拿大王國依然留在大不列顛帝國內。

這十三個公國組成了美利堅王國,並宣稱自己為神聖美利堅帝國,華盛頓「聖人」加冕為帝國皇帝。

皇位每四年由各公國重新評選(美國大選以州為單位的計票方法。)進行投票。

美國建國以後,帝位長期被賓夕法尼亞王朝和弗吉尼亞王朝輪流把持。。。


這個~~~你準備統一到什麼時代的「德意志」呢,奧託大帝時代的嗎?還是神羅?或者是中法蘭克?

這種不考慮德意志概念與疆域歷史演變的所謂統一,貌似是做不到的吧

問題不在於普魯士是否真正統一了德國,第二帝國之前,本身就不存在一個叫「德國」的國家,所以普魯士實際上是在建國,而非分久必合那個統一啊,所以能做到在北德同盟基礎上的建國對於普魯士來說,已經是達到目的了,此時的體量已經足夠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大國了,再大下去對誰都沒有任何意義。當然了,其實德皇還是想要波西米亞的,但此時這種想法也僅僅是想法而已。

至於奧地利,第一,此時已經向東南歐發展,第二,如此大國不可能也沒必要納入普魯士「統一」的範圍之中,性價比過低。

政治疆域不是為了開地圖炮而存在的。


先說一下前傳吧,感覺會比較有用

奧地利與普魯士都隸屬於德意志聯邦,而在早期奧地利一直是德意志這個鬆散聯盟的領袖,哈布斯堡家族領導下的神聖羅馬帝國曾經在歐洲一直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由於在「三十年戰爭」中敗給了黎塞留領導下的法國從此失去了對德意志這片領地的控制,從此以後,德意志這片領地,徹底陷入了無止休的列國紛爭之中,最嚴重時曾經出現過七八十個大小邦國。

而就在此分裂之時,一個以柏林為中心,依靠強勁的軍國主義實用思想的由霍亨索倫家族統治的普魯士王國正式崛起,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大名鼎鼎的菲特烈大帝,這名老哥一輩子基本都在打仗。

其實這位普魯士國王跟美國的崛起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當年這位軍事領袖兼國王曾經以一國之力與歐洲列強如神聖羅馬帝國(當時還在苟延殘喘)以及沙皇俄國同時開戰,僅僅依賴著英國的供給,最終沙俄由於政權交替退兵導致神聖羅馬帝國功敗垂成,敗給了普魯士並向其割讓了西里西亞作為賠償。

戰爭雖然打完了,英國雖然獲勝了,但由於戰爭欠了一屁股的債,不得已只好去向富饒的北美殖民地去討油水,於是在1763年頒布了皇家宣言。

這部皇家宣言具體的內容以後再說,總之就是強行搶奪北美大商人拍賣土地的利益,美國國父華盛頓也是其中之人。

於是美國人仗著自己有地理優勢又有錢,就鬧了起來,接下來發生的我就不用多說了,總之就是牛叉的美國人民打敗了英國軍隊並完成了獨立。

接下來再回到德國。

經過了幾代君主的努力奮鬥,熬過了大bug拿破崙的遠征,普魯士終於一步步的走向了興盛。

先是一大批政治家以及文人的努力,今天的柏林大學就是那個時代被建立的,而普魯士後來在愛國經濟學家李斯特的影響下最終廢除了阻止德意志統一的最後一根稻草—關稅壁壘,最終成功完成了工業,商業,農業的統一,於是,踏著前人的腳步,德意志民族再度重返歷史的舞台。

而那時的德意志只是一個由奧地利主持的鬆散的聯邦,在當時,傳統資本主義強國英國已經坐擁著前代人遺留下來的巨大經濟優勢以及國際市場,傳統軍事強國法國也在拿破崙三世的領導下屹立歐洲,沙皇俄國的改革雖然步履維艱但也在改良,而只有德意志尚未形成完整的民族國家。

因此,統一的號聲,在德意志大地上吹響了。

隨著德國經濟的不斷進步發展,德意志內部的分裂已經嚴重的阻礙了社會的進步,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對國家統一產生了嚴重的需求,而在19世紀中期,德意志愛國主義情緒高漲,要求結束分裂割據,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呼聲在普魯士佔據了主流地位。

於是,在1848年3月,德意志聯邦諸國代表在法蘭克福召開了對於德意志統一的一個關鍵性會議 ,在會上出現了兩種意見。

第一種也就是多數邦國的意見是,應該由樹大根深的奧地利來領導德意志,建立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大帝國,因此得名「大德意志派」

而第二種則是建立一個由普魯士領導的只由日耳曼民族組成的民族國家,因此得名「小德意志派」

因此儘管普魯士擁有著強勁的軍事實力,但一直受到著歐洲各國的阻撓,因為歐洲列國並不希望有一個統一強大的民族國家出現,而奧地利也不願意放棄自己在德意志聯邦中的霸主地位,而德意志各小邦主也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利益,因此,統一被迫陷入僵局。

而在1861年,普魯士威廉親王登上普魯士王位後的第一次訓詞便是「誰要統一德國,就必須要征服德國」更是展現了普魯士走上民族性武裝王國的必然與無奈。

普魯士在威廉國王以及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一步步依靠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崛起,而在與奧地利合力擊敗丹麥,奪回石勒蘇益格與赫爾斯泰因後一場決定德意志未來的爭霸之戰也就不可避免了。

而這場大戰,卻只持續了很短的時間,史稱「七周戰爭」,普魯士憑藉先進的軍事實力以及靈活的外交方略並利用法國坐山觀虎鬥的心態,成功的威懾了奧地利並確立了自身在德意志新的統治地位。

而戰後兩國簽署了《布拉格合約》,由普魯士主導的北德意志聯邦成立,奧地利徹底退出德意志聯邦,而普魯士並未對奧地利進行任何戰爭失敗的懲罰,這次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昔日強大的哈布斯堡皇室從此一去不返了。

所以說,德意志的統一中對立的並不是兩個強大的國家,而是兩種統治方式,以奧地利為首的邦國大多數都是多民族的國家,因此對於他們而言維護,而不是銳意更新,才是最合適的選擇。

而對普魯士而言,最好的方式,只能是利用武力與愛國精神,才可以以小國之身統一德意志。

在那個年代,德意志選擇了普魯士,而德國從此給世人所留下的最深的印象,便是統一嚴謹的作風以及清一色的日耳曼民族。

而曾經的那個崇拜自由開放,封建而且戰亂不休的神聖羅馬帝國從此只能留存於史料之中。

所以,德意志的統一是以普魯士為代表的民族政權打敗了以奧地利為首的傳統包容性帝國,因此,奧地利的退出,對於德意志而言,不是走失的兄弟,而是不再兼容的過去。

可能寫的多了點,請題主見諒。


大德意志和小德意志的問題,俾斯麥是小德意志的支持者......


其實在當時的確不能算統一,畢竟奧地利本來就是日耳曼人,說德語,而且當了幾百年神羅皇帝。

但是現在德國的定義就是二戰後的德國,德國總理也承諾不再對之前的領土有claim,而且戰後明確規定奧地利是永久中立國,那就是法理上和德國分開了,即使一個民族一種語言也是兩個國家。

所以從現在的角度看,普魯士當時的確是統一了德國。

過分糾結人種、民族問題一般會導致兩個極端,一個是發現最後沒有一個國家土地上生活的是自己的民族,另一個就是沒有一個國家統一了自己的民族。

廣義上德意志民族,甚至日耳曼文化圈,是要包括低地國家,瑞士的。如果純按照民族血統,北歐人和北義大利還有關係,總不能把米蘭分割給瑞典當飛地吧。


大一統的話,奧匈帝國必然解體!原來版圖上勢必碎片化,這樣就給了法俄等國可趁之機!德國周圍環境不可避免的惡化!對德國來說不利!


戰間的時候希特勒的策略就是先打著民族主義的幌子四處擴張,兵不血刃吞併了奧地利和萊茵蘭,並要求蘇德台地區,換個角度來看這也算德國的統一運動了,在民族主義盛行的戰間也得到了當地人的熱烈歡迎,只不過後來的事夠把德國人開除出人類社會了。所以就定格在魏瑪德國的狀態為統一了


小德意志也是德意志,總比沒德意志好


哈布斯堡:統一我當皇帝,哥有神羅法理。。否則免談。

霍亨索倫:滾,一邊玩去。。


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將奧地利大宗排除在德意志帝國之外,形成了以普魯士容克貴族為主導的小德意志帝國。這裡指的是小德意志統一,大德意志方案威脅法蘭西和不列顛的利益未能實現。


補充一個宗教原因,南德以天主教徒為主,北德和普魯士則是新教徒,以普魯士的人口基數無法融合南德,所以巴伐利亞都保持了一定的獨立性,如軍隊和郵政,如再加上天主教的奧地利,就不好說以誰為主了。而且當時的老大英國也逼迫了普魯士和奧地利發誓永不合併,這就是地緣政治了,不能允許有一個真正統一的德意志存在。偉大的德意志民族運動萬歲。


你說我一個哈布斯堡的貴族怎麼就成了德意志的皇帝呢?奧地利以及後來的奧匈又一個稱號叫民族熔爐,你可以百度一下他們那到底有多少民族,不是我們這tg強行分出來的56個民族,他們那語言,文化,宗教可以說是基本沒有相同的,在民族主義興起的當年,誰站著誰就要死,俾中堂又不傻,7周戰爭之後奧地利就算是被普魯士趕出德意志大家庭了,意思就是我和我小弟自己發財自己玩,你一邊玩去


外蒙古、外興安嶺、庫頁島等等一大片土地都沒拿回來,但我們還是統一了中國。


第一,普魯士對德國所謂的統一,其實就是以普魯士王國為中心整合周邊德意志民族邦國而已,作為奧地利和匈牙利他們已經是中歐頗為強大的王國了,統一他們要付出的代價普魯士不一定承受的起。

第二,所謂統一的德意志國家本質上在普魯士統一之前從未存在過,神聖羅馬?那隻不過是一個四分五裂各自為政笑話而已。

第三,我個人認為,就算現在的歐洲,都未必超出各邦自治的窠臼,而小國寡民各邦自治,一個必備條件就是各方的制衡,言歸正傳,當時的制衡現實,無法讓這種民族統一達成。


主要是因為由普魯士主導的德國統一進程就是要排除掉奧地利的……所以後來的德國其實都只能叫小德意志。


推薦閱讀:

紫禁城裡養貓狗嗎?
歷史上現代醫學在中國是如何上位成功的?
為什麼封建盛世大都在王朝初期?
想要了解歐洲史,應該要先讀哪些書?
凱撒為什麼會在元老院被眾多政敵刺殺?

TAG:歷史 | 奧地利 | 世界歷史 | 德國歷史 | 戰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