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證監會主席劉士余表示「反對野蠻人收購,挑戰刑法將開啟牢獄大門」?

劉士余:反對野蠻人收購 挑戰刑法將開啟牢獄大門

12-03 10:36 來源:新浪財經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第二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今日舉行,證監會主席劉士余發表研究,他指出,舉牌、槓桿收購,是對治理結構不合理的公司的一種挑戰,從門口的野蠻人變成了行業的強盜,這是不可以的。在挑戰國家法律法規的底線,也挑戰了做人的底線,這是人性不道德的體現。

以下為部分演講內容,根據現場錄音,未經當事人確認:

劉士余:我還是希望或者說要求不當奢淫無度的土豪,不做興風作浪的妖精,不做謀財害命的害人精。最近一段時間,資本市場發生了一系列不太正常的現象,舉牌、槓桿收購,是對治理結構不合理的公司的一種挑戰,這現象都有。但是你從來路不正的錢,從門口的野蠻人變成了行業的強盜,這是不可以的。你在挑戰國家法律法規的底線,你也挑戰了你做人的底線,這是人性不道德的體現,根本不是金融創新。有的人集土豪、妖精及害人精於一身,拿著持牌的金融牌話題照,進入金融市場,用大眾的資金從事所謂的槓桿收購,槓桿是物理上的概念,用槓桿的強度、槓桿的長度、槓桿的支點,槓桿收購用的錢,出資人必須有風險消化能力,現在在金融市場,直接發展一些產品,實際上最終風險承受的不是發產品的機構,而是我們廣大投資者。槓桿質量在哪裡,做人的底線在哪裡?這是從陌生人變成了野蠻人,野蠻人變成了強盜。挑戰現行的金融監管的民商法是有力應對制度的創新和推進,有利於監管部門加強監管,當你挑戰刑法的時候,等待你的就是開啟的牢獄大門

證監會這種說法符合規定嗎?

——————————————————————

有部分答主列出刑法第181條第二款,操縱證券期貨交易價格罪:「是指以獲取不當利益或轉嫁風險為目的,利用其資金、信息等優勢,影響證券、期貨交易價格,製造證券、期貨市場假象,誘導或者致使投資者在不了解事實真相的情況下作出證券、期貨投資決定,擾亂證券、期貨市場秩序的行為。 但是這一條中定罪是如何進行量化的呢?比如:影響證券、期貨交易價格的幅度是多少?製造假象,這個假象是如何定義的?誘導又怎樣解釋?


寫領導講話是一件磨人的事情,像證監會主席這樣分量的講話很可能處長級別的筆杆子也得加班加點熬上幾天才能拿出一個領導基本滿意的稿子,然後是來來回回地修改、斟酌和徵求意見,可能還需要經過領導班子的集體審核才最終呈遞給大領導。這種稿子事實上已經不僅僅是代表單個領導的想法,而是代表了這個集體的意見。所以很多領導在公開場合的發言都會基本按照稿子來念,即使動情處發揮幾句也大多是基於原稿內容的一些延伸。但也不排除有些情況,領導會拋開稿子就某個問題發揮一段。如果遇到這種情況,那麼領導講的內容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已經達成廣泛共識的信息,一種是非常重要且需要傳達的新信息。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既像證監會主席這種高級別、高關注度且對市場有高影響力的官員,如果有臨場講話,那一定是在把握十足的情況下才會講出來。

劉主席即興演講的這段話與上文具有一定承接性,但語氣以及傳達的情緒又顯得比較突兀。上文是「行業機構要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謀求創新發展,主動服務經濟結構調整、創新驅動戰略、脫貧攻堅戰略等國家重點戰略……」,隨後才是這段「希望大家不要做土豪、妖精和害人精」的發言。依照劉主席一貫以來低調謙遜的形象,以及高情商官員的光環,這段話說出來確實讓大家非常震驚。

但仔細想想,其實也沒什麼好震驚的。一個低調謙遜的人說出一段如此反差強烈的話無非有兩種可能性,要麼是他瘋了,要麼是他想借這種反差傳遞並強調某些信息。顯然,後者更合乎情理。劉主席的這段話雖然比較粗糙,但是傳達信息很明確,就是:我對你保險資本用「來路不正」的錢來扮演行業強盜很有意見,我覺得你們做得太過了。

有人不禁要問,劉主席為何會在這種公開場合冒這個險說這般突兀的話呢?初看,大家容易產生誤解,認為這是證監會對保監會的一次發難。在今年3月份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回答記者關於險資舉牌的問題時曾說「國際上保險資金是重要的機構投資者,舉牌越多我們劉主席是比較高興的。」把兩個主席的兩次發言放在一起,還真有那麼一點意思。但是,這種看法顯然是片面的。我認為,劉主席之所以敢說這番話絕不僅僅是他個人對保險資本頻繁舉牌存在意見和看法。他周圍的人,以及更高層的人(至少部分人)應該持有一致的意見。所以,光討論劉主席的講話沒啥意義,他的這種臨場表述對不對,用詞恰不恰當,情緒有沒有問題,等等,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後傳遞的信息。

背後傳遞了什麼信息呢?我有三點猜想。

第一,於私,證監會自身確實對保險資本在證券市場的這種「投資」行為存在很大意見。

保險資本的一系列投資或投機行為,從法律法規上來講確實沒有不對的地方。他們在保監會的監管框架下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出入證券市場受到的限制較小,與其他資金來源相比比較不受約束。監管不力本應該是監管機構來承擔責任的,但劉主席這次站在道德高度的略帶怨氣的「發牢騷」,除了表達不滿,其實也體現了一種無奈。因為金融行業的監管是割裂的,而資金流動和資本運作的渠道是暢通的,形成了實質上的分業監管和混業經營。在這種情況下,保險資本不管是在資金組織端還是在資金運用端,分開來看都沒有啥問題,但合在一起來看又做了監管機構不願意看到的事情,所以這事總覺得哪兒不對。證監會管不了你保險資本組織資金的事,保監會又不會去管你在證券市場投資的事。

所以,劉主席一聲呵斥,一聲嘆息,多少有點無奈的意思。但是,這種表面上的無奈,可能從另一個層面傳達了對於監管改革的迫切需求。或許這種改革早已經在醞釀之中,畢竟將一行三會合併形成大一統監管體系的傳言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12月5日,保監會下發監管函,針對萬能險業務經營存在問題,停止前海人壽開展萬能險新業務,並在三個月內禁止申報新的產品,多少有點保監會隔空喊話回應劉主席的意味。

第二,保險資本不受約束的舉牌和控股行為,對國有資本的控制權和利益分配形成了一定威脅。

我認為這一點是此次劉主席敢於點名狠批險資「用來路不正的錢扮演行業強盜」的底氣所在。如果有高層授意的話,這也應該是高層關注的重點問題。前段時間被舉牌的很多企業都是國有控股或國有企業為大股東的優質上市公司。國有股權在資本市場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在做某項決策時,除了按股份制公司的治理要求進行集體決策外,還要通過多級政府部門的批准等;同時國有資本在管理重過於注重程序合理性,容易忽視內在實質,對價值的判斷缺乏市場性等。這些因素最終導致國有資本以及很多上市國有控股或參股企業出現了價值扭曲和低估的情況。如果這些企業股權相對分散,那麼很可能會成為激進保險資本的下一個舉牌目標。

從法律法規上來講,保險資本舉牌國企本身沒什麼問題,但從國家層面和大國企利益集團層面來看,大家肯定是不願意把自己暴露在這種風險之中的。因為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如果恆大系、寶能系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各類民營資本,僅僅依靠保險資金加杠杠的方式,通過資本運作就能夠合法合規地成為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參股企業的大股東,那股權相對分散的優質上市國企就四面楚歌了。因為民營資本通過舉牌收購,不但會動國企的蛋糕,還可能會和國企爭奪控制權,這種事情對於中央來說肯定是不能容忍的。特別是金融、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等行業是國家必須牢牢控制的戰略性關鍵領域,不可能聽任民營資本域橫衝直撞,任意妄為。所以,劉主席對所謂保險資本的批評也應該能夠代表部分更高層的官方態度。

第三,保險資本對優質上市企業的「狙擊」,從側面影響了供給側改革的推進。

這是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此問題。供給側改革目前正處於關鍵時期,在房地產、基礎設施投資已經泡沫很大後,實體經濟迫切需要新增長點的支持。而此時,市場上出現了一批技術先進、發展迅速、業績優良的企業,這些企業經歷了漫長的改革和經營,正處在由優質企業向標誌性偉大企業轉變的過程當中。按照正常的發展方向,他們是供給側改革的中堅力量,他們將帶領和推動國內企業的一系列重要轉型。

但就在此關鍵時期,一批激進的保險資本瞄準了其中的低價優質且股權相對分散的上市企業,並通過槓桿收購的方式實現對企業的控股。理論上,保險資本作為不具備充足企業管理能力的財務投資者,應該在實現控股之後不過多干預企業的經營。但是,從最近的幾起舉牌控股事件來看,保險資本由於與企業存在短期目標不一致的情況,所以開始利用控制權干預企業戰略方向和經營活動。近期,南玻集團受保險公司大股東干預重大戰略方向,導致企業創始團隊出走,讓業內一片唏噓。

保險資本之所以與其舉牌控股的企業無法協同共進,其根本原因是雙方的理念和目標不同。保險資金的最終目的是獲利,而且,市場上相對激進的險資表現出了較強的短期獲利需求,既對所控股企業片面要求高分紅。但是,這些優質企業往往處於研發關鍵時期和業務擴展時期,急需大量的資金支持。高分紅的要求實際上佔用了企業原本用於研發投入和市場拓展的大量資金,將對企業的長期發展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長遠來看,不利於當前中國處於關鍵階段的供給側改革。

以上三點僅為一些猜想。至於劉主席的這段講話是不是合適,不發表過多評論。我僅認為,市場參與主體有權按照目前的遊戲規則做他願意做的任何事情。如果這其中蘊含了過高的風險,那就是監管機構的責任了。監管機構需要根據市場情況進行及時調整,既要大力打擊不合法不合規的行為,又要盡量避免各類監管套利行為。


泄葯。看了該話題下大多數人的回答,有點令人發笑,不值一提。

@神奇的火龍果

如何看待證監會主席劉士余表示「反對野蠻人收購,挑戰刑法將開啟牢獄大門」? - 神奇的火龍果的回答 - 知乎這個回答算靠譜。

我就補充幾點:

1.劉士余說得話已經圖窮匕現了,其實在中國的外交辭令中,有一句話非常符合劉士余的談話精神。

那就是勿謂言之不預。

眾所周知,勿謂言之不預這個外交措辭,國家兩次祭出必殺技「勿謂言之不預也」,分別是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報》社論《是可忍,孰不可忍》和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報》社論《我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對象是印度和越南。

換句話說,劉士余這麼嚴厲的措辭,已經宣告了,接下來證監會要開始整頓保險業了。

但是證監會又沒有許可權整頓,那麼圖窮匕現的就是金融改革中的合併一行三會,以及所謂金融穩定監督局等的設立。

2.嚴厲的措辭背後意義:

象徵著金融反腐的深入,三行一會的合併傳聞,從去年股災後一直謠傳,卻遲遲無法開展,原因在於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

所以才有那句,觸碰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

但是有句話說得好,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將欲滅之,必先學之。」

所以才演了一出大戲,縱容所謂各類非法險資興風作浪,冷眼旁觀,暗中搜集證據,最後收網,一網打盡。

這就是所謂的欲擒故縱,引蛇出洞,李代桃僵,釜底抽薪。

就像去年股災前一樣,股市劇烈瘋狂地上漲,高層冷眼旁觀,欲擒故縱,引蛇出洞,接著證監會強行去槓桿,把所有股災的罪名李代桃僵歸給所謂的市場行為,所謂莫須有的國際空頭等等,最後釜底抽薪,利用股災亂象整頓金融業,反腐抓人。

正如有很多人天真地說,股災的成因就是漲太高了,那麼同理,這次劉士余的言論成因也是所謂的險資舉牌的股漲太高了。

而背後呢?呵呵,不然又得被一群鍵盤黨噴陰謀論了,所以我也沒必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了。因為大多數人不配我多費口舌。

3.對劉士余針對的險資的簡要分析:

先說風頭正勁的險資三巨頭,安邦,恆大和寶能吧:

以上是安邦的舉牌標。

以上是恆大的部分舉牌標。

至於寶能的,格力電器,南玻A,中炬高新,萬科A等等。

從資產配置上來看,不用多說了,安邦問題不大,所參股的企業都是高ROE大藍籌,而且對公司經營並沒有任何影響的同時,也沒有佔據所謂的絕對控股權,所謂稱不上所謂的「強盜,害人精和挑戰國家法律」,完全稱得上所謂的投資。

而恆大,在沒有出現所謂的偽舉牌炒作前也夠不成劉指責的內容,但是出現了像梅妃,國民技術,積成電子這類炒作後,就構成了非法獲利,但是恆大之後又買入了。儘管如此,還是構成了犯罪,但是恆大肯定會在某方面將功抵過,所以惡劣影響會降低,大事化小。但是這種投機行為,算得上害人精,以及對刑法的挑戰。

而寶能,最大的問題就是南玻A和格力電器了。尤其前者其利用資本野蠻舉牌後清洗了原有的管理層,完全可以稱得上是資本的強盜。在萬科A的交戰中,證監會和更高層完全是一個冷眼旁觀的角色,而如今劉放出狠話,那絕不是口頭警告,而是接下來真的要動真格子了,不然這些狠話,沒必要公開說,而是應該私下規勸。

而此次公開的措辭嚴厲,針對性極強的講話,其實就是意味著,接下來的爭鬥中,利益各方要開始站隊了。

這叫矛盾激化,公開化,這是赤裸裸地路線鬥爭了。

4.對A股的影響:

前幾天的國債期貨暴跌暗示著錢荒,如今又來這一出談話,對大盤的壓制力是極大的。

也就是說3300短期沒戲,本來3300以上就是高壓區,需要做平台調整,但是險資炒作的藍籌,強行拉升指數,這其實是對大盤走勢是不健康的。

如今正好藉此機會調整。

會在3200一帶震蕩,所謂的大跌不現實,目前仍是短期小牛,人氣猶在。而美股也沒到頂。

而且深入炒作險資資金自己砸盤坑自己也是不現實的,肯定要護盤利用反彈出貨。

更不用說深港通的開啟,對於短期大盤的支撐還是相當大的。

而對於外盤尤其美股來說,這波牛市因為特朗普當選為總統而開啟,也大概率在特朗普正式上台前結束。這叫利好兌現。

也因此,劉士余造成的短期的下跌並不是短期頂,我更傾向於12月底或1月上旬見頂。

那是結合了美股特朗普效應利好出盡,深港通的效應一個月的發酵也結束,各類炒作險資資金炒作利用這個月開始撤離等因素考慮的。

至於有人說月中的美聯儲加息,那是人盡皆知的消息了,加不加都已經提前消化完了,沒什麼大影響。

所以12月底到1月初這個時間段很關鍵,之後內外盤下跌共振給養老金入市挖坑是順理成章的事。

Aleterneon投資篇回答:

1.如何系統地學習股市? - Aleterneon 的回答 - 知乎

2.一個較為完整的交易系統包括哪些內容? - Aleterneon 的回答 - 知乎

3.Livermore說的不要失掉你的部位真正的意思是什麼? - Aleterneon 的回答 - 知乎

4.關於股票的經典書籍有哪些推薦? - Aleterneon 的回答 - 知乎

5.請問如何理解「趨勢交易者高買低賣」這一句話? - Aleterneon 的回答 - 知乎

6.交易員行業存在哪些公理? - Aleterneon 的回答 - 知乎

7.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可以降低投資風險。這句話邏輯上有無問題? - Aleterneon 的回答 - 知乎

8.怎樣通俗地理解「戴維斯雙殺效應」? - Aleterneon 的回答 - 知乎

9.什麼是「供給側改革」? - Aleterneon 的回答 - 知乎

10.人民幣近期為什麼會貶值,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 - Aleterneon 的回答 - 知乎

11.2015年六月的股災誰是空頭? - Aleterneon 的回答 - 知乎

最後聲明一句:

在知乎討論交易和投資話題頗為壓抑,因為很多人邏輯一塌糊塗,還喜歡居高臨下,懷揣著智商優越感俯視別人,知乎本身就是一個分享知識的平台,彼此是需要尊重的,任何抨擊別人之前請您先認真了解他人的思路和邏輯,沒有調查權就沒有發言權,但是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何談最基本的尊重?

因此從今以後在知乎上拒絕回復一切關於交易和投資板塊的交流和私信。


中國人能不能接受銀行,保險公司破產,所有存款,保險合同蒸發的事情。

商業上,法律上,破產清算,拿回來多少是多少,但是真這樣能不鬧嗎?

最後政府包下,所有納稅人買單。

銀行,保險為什麼會破產?不良貸款,不良貸款去哪了?給銀行,保險野蠻人收購用了。

現在這個還是小打小鬧,但是做成了,一本萬利,就是業內通行的盈利手段了。

大點的企業被盯上,小散跟進。

成了發起者賺錢把貨出給小散,炒一把類似於坐莊,不過是大盤股的庄。企業如何再說

沒追求的短期利益最大化,把企業變賣了,生產和我什麼關係?

有追求的控股企業意味著更多的貸款機會更大的資金運作,可以繼續下一家啊。

失敗了,控不了股又沒做成庄,損失慘重。也不是自己的錢,銀行的信貸資金,銀行去處理壞賬吧,保險的合同違約失去保障。保戶損失吧。

最後國家代表納稅人買單,不買社會亂了也和收購決策者沒有關係。

用別人的錢發自己的財,賺了是自己的,賠了是別人的,跑路都不用。這個事情挺好啊。


哈哈哈,我這答案贊數排第一,結果還那麼靠後,噴子們是點了多少反對啊?那些口口聲聲問寶能、恆大違反了哪條法律的人,捫心自問,你們懂法嗎?還是你們自己拍腦袋理所應當的認為那些險資沒有違法,只不過因為可能影響你投機收益了而去罵監管,亦或是網易噴子的同黨,見到監管就罵,而不分青紅皂白。

好了我開始答題:

1,首先請翻開刑法第181條第二款,操縱證券期貨交易價格罪:「是指以獲取不當利益或轉嫁風險為目的,利用其資金、信息等優勢,影響證券、期貨交易價格,製造證券、期貨市場假象,誘導或者致使投資者在不了解事實真相的情況下作出證券、期貨投資決定,擾亂證券、期貨市場秩序的行為。」噴子們你們自己想想,是不是最近炒股都在分析哪些股票可能被險資舉牌然後就跟風進去?你真以為險資是解放軍給你送溫暖來的?忘了梅雁吉祥了?你以為恆大持股了百分之四點幾就要舉牌所以跟進?不好意思恆大真不是解放軍,製造假象你跟進了人家立馬拋了,估價降下來了再進去,一買一賣的差價還不是從散戶身上賺的?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那個時候不是虧了錢的噴子們在那罵證監會怎麼不管管恆大嘛?噴子的記憶有幾秒來著?

2,請大家再翻開證券法第二百零三條:「違反本法規定,操縱證券市場的,責令依法處理其非法持有的證券,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證券法明文規定了操縱市場是違法行為,只是這種違法行為是民商法領域的而已。寶能恆大的行為已經明顯構成操縱市場,前幾天的恆大增持萬科A,大宗交易,賣家在經過層層排除之後基本鎖定是重慶張松橋,這個人根本不是什麼重慶李嘉誠,自己的公司早就發展的不行了,什麼大D會也只是恆大炒作包裝出來的概念,我最煩恆大這種只會炒作的公司,不過恆大和別的炒作公司不一樣,恆大的水軍是他們的員工,水完了恆大員工是要截圖交給恆大品牌部的。這樣的奇葩公司,有幾家?

3,有些人說,險資舉牌,要管也是由保監會來管,輪不到你證監會出馬。是這樣嗎?險資買股票,是在證券市場買股票,舉牌的也是上市公司,換言之,你自己跑到別人場地上面去玩,那遵守別人的規則也是理所應當,不僅僅是證監會有權管,證券交易所也有權管,同時保監會照樣有權管,監管並不是非此即彼。

接下來我想解釋下,為什麼險資「胡亂」舉牌必須被監管:

1,現代公司治理,尤其是上市公司,核心之一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股東是公司的所有者,但是不負責日常經營,那麼險資舉牌上市公司,成為公司的所有者,並不意味著你能有權去經營這家公司,你能有能力去經營好這家公司。上市公司的所有者太廣泛,比如恆大和寶能舉牌萬科,如果任其介入萬科經營,因為其存在同業競爭關係,故意把萬科搞垮了怎麼辦?從搞垮萬科之後自己少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身上賺到的錢,和搞垮一家公司所付出的股價下跌成本相比哪個更高?但是,剩下的中小股東怎麼辦,公司搞垮了最後慘的是中小股東。

2,險資舉牌必須被嚴格監管,銀行資金不能投資非自用不動產,因為銀行的資金主要是儲戶的存款,銀行拿去資本市場玩砸了,儲戶的錢取不出來,受傷的是老百姓;證券公司的資金對於投資股市也有著極其嚴格的監管。而保險業,我不知道為什麼反倒是取消了審慎經營原則。但是保險,尤其是萬能險的資金來源是什麼?是你買的理財產品,是人壽保險,是你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人壽保險錢,人壽保險和財產保險有個巨大的區別是壽險資金沉澱時間很長,也就是人壽保險公司的保險金兌付壓力在短時間是比較小的,如果不對這些壽險公司進行監管,拿去證券市場投資股票,玩賺了是老闆的,玩虧了那就是你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是保險人的,保險公司是允許破產的!等到那些保險公司破產了再進行監管,那投保人怎麼辦?估計到時候噴子們又要噴,監管怎麼不管啦!

3,末流保險公司更必須要被嚴格監管。這話不是針對誰,就是針對前海人壽和恆大人壽。我就拿恆大人壽來說,這是恆大從重慶市房地產協會花了幾十億買來的平台而已,前身叫中新大東方保險公司,估計你們都沒聽說過,改名恆大人壽不過也就一年的時間,恆大買過來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其表內債務過高的情況,所以需要個壽險牌照方便合法集資而已,最初的保費也是來源於恆大的員工而已。恆大人壽根本不是什麼土豪,這家公司成立僅一年(所以兌付壓力沒那麼高,可以歡樂的拿去炒股),購買成本只有幾十億,卻想撬動幾百億的股市資金,同時動不動理財產品敢承諾10%收益率還送各種現金紅包,這樣一家公司的資金拿去A股炒股票,難道不應該被監管????你們再看看,中國人壽之類的保險公司有恆大這麼激進嗎?安邦平安不一樣,平安的slogan就是「金融、保險、投資」,人家本身就是科班出身做投資的,你恆大連保費都要從員工身上集資,連個礦泉水都賣不好,出個奶粉都要員工買的公司,做投資難道不應該被監管?

以上。


還是要先說一下中國股市的性質。中國的股市,不是資本主義的股市,不是資本唱主角戲,而是給相關企業融資來的,解決的是企業發展問題。最終目的都是要中國的企業發展得好,政府既拿得到利益又能穩固社會經濟大局,看起來一切盡在掌控,有很明顯的計劃思想。很多人總是喜歡以歐美為標杆,批評中國資本市場管控過嚴,不是自由市場,問題是中國壓根就不打算建成歐美那樣的資本市場。資本在股市裡或者債市期貨之類上面縱橫搏殺,資本是有利可圖見血就上,但是必然是留下一地雞毛,慘者流血漂櫓伏屍百萬。這種模式在資本主義世界很好使,資本也高興,政治也高興,因為他們有相應的體制去解決這些東西。放中國就不一樣,你這個資本是「自私」的,只顧自己長,來來回回攪亂了一眾黨國的企業,你這不是找事嗎?黨國在怎麼說,也是懷著君臨天下的思想的,國企自然是管著的親兒子,但民企也都是自家牛羊,是黨國要你吃草長肉獻羊毛,要你提供就業的,自家資產。安排你這樣發展,給你那個政策,說到底,都是黨國的籌劃,你得服從大局,屬於社會主義事業的磚磚瓦瓦。這樣的特殊股市,本來就不屬於股民夢想發財的地方,中國就一直走在股民血虧的路上。為什麼?因為中國還是太窮,還是有很多人老想著在股市上撈一把。這需要更多的時間,教訓更多的股民,讓全國人都最終明白,股市是幹什麼,股市不是讓你一個普通人來發財的,而是給有餘力的資金以渠道參與到黨國的排兵布陣之中,這既是專業的地盤,也是封閉的地盤。全國人沒半個世紀一百年的洗禮教訓,怎麼可能養成遠離股市的資本意識,當然沒有時間,也不可能發展出多樣的成熟的資本市場供大眾進行普通投資。這樣的市場,純資本性質的進場玩家,你還服不服黨國的牧羊了?你這是要學歐美資本要翻天嗎?所以,要說話發生,警告你民間資本,要知道這裡有雷池越不得。你想把黨國的牛羊搶過來薅一把再走,全然不顧牛羊私死活,你這就是犯罪。但是這個么警告說法,也是理想化的表述。中國的市場,中國的社會主義,也不是說計劃好就發展好的。真到了實際操作層面,黨國的兒子們和牛羊們,哪個不想著自己喝血拿錢?理想與現實也是一番激蕩。說的跟做的,大不一樣;上層的跟下層的,大不一樣;政策的跟落實的,大不一樣。總之都是紛繁複雜或明或暗虛實欺掩交易陰暗。這種情況造就的特殊市場,民間資本或者「來路不正」的資本,不分青紅皂白就高調殺入了,那就真的是刀山火海富貴險中求,成了算你厲害,敗了就是黨國肥料。


在中國炒個A股真心難,要關注美股,歐股,港股,匯率,債券,期貨,現貨,大宗,國債,逆回購,MSCI、各國大選,吃麵粉的命,操白粉的心,現在還要了解一下保險了,真是日了狗了……

事情的起因是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同志在基金業協會上的一段即興發言,被人錄下來發到網上。

這個消息現在到處都是,就不多說了,核心意思就是說:

現在很多獲得保險牌照的公司不按套路出牌,但具體這個害人的小妖精套路是在二級市場上短線操作,還是利用險資進行槓桿收購我們不得而知。

但在國內,公開跨部門指責這種事情是非常罕見的。

畢竟這是保監會的自家事,按理說輪不到證監會瞎逼逼。到劉主席還是說了, 保監會也公開正向回應(此處內容可能是被舉報敏感內容,已刪除)。

我關心的是,對市場的影響到底幾何。這裡面都有我們的真金白銀。

我們先了解一下保險行業的相關基礎內容。

保險的分類:

簡單來說,人身保險就是保命保健康不出事,出事就賠錢的,財產保險就是保錢的,你的財產損失了就賠錢的。

保險業是金融行業的一部分,在中國,只要是金融業,就有準入門檻,也就是要獲得政府頒發的牌照才能經營。

能玩保險的公司並不多,其中集團、控股公司一共有12個,比較知名的人保、人壽、太平洋、平安、華泰、陽光、安邦、泰康、太平、中華聯合、再保險、富德。

這12家保險大鱷國內所有保險形式都有資質玩,是保險行業的頂級玩家。

剩下的就是具體經營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有做人壽的82家,有做財產的58家。

還有兩類公司是保險業的衍生公司,一類叫再保險公司,一類叫保險資產管理公司。

前者是當保險公司收到投保人的保單後,如果覺得自己hold不住,可以把這個業務打包賣給再保險公司,其實就是要分散風險用的。

後者是保險業的基金經理,負責給保險公司的資產投資理財,獲得收益的。

恆大人壽、前海人壽,最近風生水起的出場主角全部都是具備人身保險牌照的企業。

而為他們吸金的最主要的產品就是萬能險,是不是挺眼熟,因為這個萬能險,在之前關於恆大的文章中,已經出現過了。恆大人壽:這口熱翔,我自己吃回去。

這次我們在稍微詳細的說一下這個保險產品:

萬能險並不是我們的創新,也是個舶來品,1979年,世界上第一款萬能險在美國應運而生,市場佔比一直保持在30%左右,80年代中期開始,萬能險在歐洲各國也顯示了強大的市場生命力。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搶佔了英國、荷蘭等國的保險市場。在萬能壽險登陸亞洲市場以後,也迅速風靡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成為市場銷售的主力險種之一。

最近幾年,萬能險在中國遇到了黃金髮展時期。為什麼?

羅列一下萬能險的特點:

1、提供正常的人壽保險功能,只需要正常交保費即可。

2、提供理財功能,理財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已經高達9%。

3、承諾保底收益利率2.5%(不同產品可能略有不同),也就是說我有可能達不到9%,但最低會給你2.5%

4、期限較短,一般在90天到1年,有些產品甚至極端到30天

5、隨時可退。

6、可以在互聯網銷售。

你還能看出來點保險的影子嗎?這活脫脫就是一個高收益、兜底、高流動性、方便購買的理財產品。對,順帶還買一送一搭一個人壽保險。

同期的銀行理財收益是多少?4%都不到,這個收益,已經可以媲美風險極高的P2P了。

除了高風險高回報的股票市場,還有什麼投資能段時間內能達到如此驚人的年化收益?

其實也有,那就是借新還舊。

假如股票市場投資能夠賺錢,這個遊戲能一直玩下去,皆大歡喜。

可要是賠錢呢?你敢想像嗎?

誰又敢保證股票市場能一定賺錢呢?別看你險資錢多,你也不能,要知道,資本充足的外管局投資黑石也被套了整整七年。

這個遊戲,玩不下去之後,大量的投保人該怎麼辦?是去找保監會,還是去找證監會的麻煩?

所以,劉主席在非公開場合發飆,那是有道理的。別看劉主席是從銀行繫上來的,但早在04年央行任行長助理分管金融穩定局期間,就已經處理了「德隆系」、南方證券這些當時的大案要案的風險處置工作,那是真見過世面的。

在劉士余的發言中,並沒有看到其對保險行業資金進入股市的抵觸和不歡迎,而是通篇強調對鑽營漏洞之徒的憤恨和不屑。

保險資金投入股票市場這件事沒錯,舉牌更沒錯,在市場低利率情況下,這是資金的正常選擇,不僅我們國家如此,美國這樣的問題也同樣遇到過。

如圖,80、90年代,美國的養老金對股票市場的分配僅僅38%,但在隨後的十年,這些機構在股票市場的分配已經高達60%。機構的進入,也造就了美國股市黃金十年。

反觀我們這邊寶能、恆大這兩個拿到保險牌照的企業,在二級市場上風生水起帶來了哪些影響:

原來保險行業都是跟著基金屁股後面買,現在發現自己的能量已經如此之大了。幾乎可以在二級市場上呼風喚雨了,已經不再願意甘做小弟了。而他們兩者在二級市場賺的盆滿缽滿,也讓更多安全合規的險資更加大膽的配置A股市場。

客觀來說,這是好事。

而我們的A股市場,的確也需要這些新近和穩定的險資機構和大鱷補充血液。在不參與上市公司管理的基礎上,幫助其財務更加健康,有更充足的資金進行業務創新,讓實體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

但我個人極端反對這些利用萬能險進行短貸長投的高風險行為。這種帶血的槓桿就像當年的配資一樣,會埋下一層一層的雷,總有一天會逐級引爆,讓我們今年以來健康回血的市場再次遭遇滅頂之災。

這不是危言聳聽,因為這樣的悲劇,同樣在美國的資本市場發生過,只是,讓華爾街崩潰的不是我們今天的萬能險,當時他的名字叫垃圾債。不管名字是不是一樣,但本質是相同的,都是高息舉債。

經典的RJR Nabisco案:管理層和「門口野蠻人」的較量

1、RJR是一個煙草公司,管理層計劃通過MBO完成私有化。

2、KKR是一個併購公司,認為RJR市值被嚴重低估,於是通過大量的垃圾債融資進行收購。

3、RJR發現KKR的意圖,開始和KKR進行競標。

4、本身管理層還佔優勢,但突然被爆出RJR管理層在管理協議和「金降落傘計劃」中中飽私囊,觸怒了股東和員工,股東最終選擇了KKR。

4、結果KKR獲勝,RJR管理層出局。

這是一個被我刪減後的精簡版過程,大家理解即可,太眼熟了有沒有,這不就是我們今天萬寶之爭的翻版嗎?

是啊,歷史就是這樣驚人的相似。

發展路上該挨的刀,一刀也別想少,也少不了,還沒挨著,別急著慶幸,很多時候不是說你牛逼躲過去了,你躲不過去,就是你還沒混到挨那刀的資格而已。

那這個故事的結局呢?

KKR成功收購RJR Nabisco後,任命路易斯·格斯特納為新任總裁。格斯特納大刀闊斧的改革一度使Nabisco的營業顯著改善,現金流高達原來3.5倍,利潤在1990年的上半年增加了46%。

是不是覺得資本的力量太偉大了,管理者也別太把自己當回事,這年頭,誰離了誰不是活。

可隨後的發展就不那麼樂觀了,KKR收購過程中的垃圾債的威力開始逐漸顯露出來,償還這些利息和本金,消耗了公司大量現金流,限制了銷售能力的擴張。公司主要對手菲利普·莫里斯趁機壓低價格,擴張銷售,RJR最終在競爭中敗下陣來。幾經周折,KKR最終不得不剝離RJRNabisco的剩餘股權,資金回報所剩無幾。

這個遊戲里,沒有贏家。

為什麼險資不計代價的要併購優質資產,那些高息的萬能險就像是鴉片,一旦開始根本就停不下來,就像跗骨之蛆,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的盈利現金流來支撐其消耗,不管是萬科、還是格力,還是被這些高利息險資舉牌過後的優秀上市公司,都逃不過最終這層層吸血後的無力回天。

可惜的是這個遊戲在國內根本沒有停止的意思,反而愈演愈烈。

今年以來共有51家上市公司申請設立保險公司,其中有15家已經獲批,此外還有200多家企業在排隊申請保險牌照。

連貴州茅台、七匹狼都拿到了保險牌照開幹了。

這都根本不在乎吃相了。

不要動不動說我們散戶愛跟風。

都他媽一個德行!

不管是劉主席,項主席,又或者是哪個長老動了真怒要敲山震虎。

不管是不是王石、董明珠有通天本領能夠翻雲覆雨。

對於這番訓話和此次及時的處置,我雙手贊成,更多的險資進入二級市場是大勢所趨,必須歡迎,能給A股長牛打下堅定基礎。

但對於這些「垃圾槓桿」,我必須豎起中指。

一年前,我已經被坑過一次,同樣的虧,我不想再來一次。

---------這件事有了一些後續,所以我也就再補充一些---------

12月7日,保監會檢查組已經進場前海人壽、恆大人壽。其中,進駐前海人壽的檢查組將由發改部牽頭,進駐恆大人壽的工作組將由資金部牽頭。

為什麼進駐前海人壽的是發改部,進駐恆大的是資金部?

看一下兩個部門的主要職責:

發改部:發展改革部。

  • 擬訂保險業的發展戰略、行業規劃和政策;會同有關部門擬訂保險監管的方針政策及防範化解風險的措施;

  • 會同有關部門研究保險業改革發展有關重大問題,提出政策建議並組織實施;會同有關部門對保險市場整體運行情況進行分析;

  • 對保監會對外發布的重大政策進行把關;歸口管理中資保險法人機構、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等的市場准入和退出;

資金部:保險資金運用監管部

  • 承辦對保險資金運用的監管工作。

  • 擬訂監管規章制度;建立保險資金運用風險評價、預警和監控體系;

  • 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審核保險資金運用機構的設立、變更、終止及業務範圍;

很明顯,去寶能,是檢查保險業務開展的合格性;去恆大,是看你保險資金運營的合理性。

所以,兩個公司的懲罰也各不相同。被禁止萬能險新申報三個月的寶能所受處罰更嚴重一些。這等同於直接斷了寶能的現金流蓄水池。

而對於恆大而言,只是說你的保險資金暫時不能再炒股了,但還有機會「發新還舊」。

其實,恆大關於萬能險問題的處罰力度,也並不比寶能輕多少,今年3月份,就因為萬能險銷售的問題被保監會處罰,禁止互聯網銷售,恆大人壽還因為此事將總裁李鋼拿下。只是互聯網線上銷售雖然停了,線下還能繼續,等於給了一條活路,雖然線下銷售的利率低一些,保險期限沒有短期,那也總比寶能這樣釜底抽薪式好一些。

誰讓他吃相太難看呢,萬科一事,監管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南玻A把管理層都逼走,則著實讓市場大跌眼鏡。

險資進入二級市場真的就是洪水猛獸,不被待見嗎?

真不見得,同樣是險資的安邦這一次卻步步為營,廣受好評。此次舉牌中建,也落得了兩情相悅的市場佳話,什麼有背景的妖精一說,也就當個笑話聽聽好了(此處內容可能是被舉報敏感內容,已刪除)

公告中明確表態歡迎安邦投資中建,寶能,恆大哪一次舉牌,受到過這種待遇?

很明顯二者在二級市場的選擇有明顯的不同,安邦的每次舉牌:

1、公司股權集中,避開爭奪控股權的嫌疑;

2、中建又是「一帶一路」的海外重要業務支撐企業,這是多麼重要的政治成熟;

3、事前一定會有的必要溝通,否則中建的公告怎麼會這麼曖昧?

4、對於證監會的問函回復得當,將自身的資金運用情況甚至提前公布,甚至公開承諾未來還要繼續增持10%左右。

上述哪一項做的不是里子面子全都兼顧,監管法規全部合格?關鍵是還給足了證監會面子。

二級市場上的投資者,其實跟著也沒少吃肉。

這麼經典的上市公司、險資、投資者全部受益的操作,不被樹立典型已經是很虧得慌了,難道還要懲罰?

安邦的這一輪險資入市操作,才是未來正確的市場風向標,是險資入市的正確姿勢。

最後看看安邦的資金來源,安邦此次舉牌中建,所用的資金全部來自於其旗下的安邦資產(上一篇文章說過,保險公司的資產管理公司,就是負責替保險公司投資理財)的「共贏3號」,而共贏3號的資金,全部來源於安邦下面不同的保險公司。

從今年6月至10月,三家安邦系保險公司分三次申購了共630億元的「共贏3號」產品。

  • 安邦人壽 280億

  • 和諧健康 315億

  • 安邦養老 35億

安邦當然也做萬能險,只是,所屬人壽的萬能險在「共贏3號」的比重,也沒超過50%。我沒有查到監管中關於資金來源比重的限制條款,但安邦的風控,顯然要比恆大、寶能全倉滿票干要安全的多。

所以,在資金來源和槓桿使用問題上,安邦也許略有瑕疵,但絕對談不上違法違規。

當然,安邦雖然大事上沒話可說,但也並不是乾淨到一塵不染,他也曾經在二級市場上炒過短線,只是不像恆大那樣唯恐天下不亂,體量規模很小而已。

根據安邦資產前六個月內買賣上市交易股份披露情況,今年5月,安邦資產的「共贏1號」買入中國建築746200股,每股成交價格為5.36元,並於7月將這些股票賣出,每股成交價在5.53~5.54元。此筆交易獲利區間在12.69萬-13.43萬元。

今年10月,安邦資產通過「共贏1號」買入中國建築1300700股,每股成交價在6.13-6.17元,並於11月賣出等額股票,每股成交價格在7.11-7.13元。獲利區間在122.27萬-130.07萬元。

只是這樣一個巨量險資,偶然偷偷摸摸這麼低的倉位買賣股票賺個差價,風控完全沒問題,為保民賺點利息,有什麼可指責的?再說,投資本身也就是他的本職工作。

所以,安邦和恆大寶能有類似,但絕不能一概而論,安邦在二級市場的公開操作行為基本讓人無話可說。

結後語:

小編寫這篇文章,並不是要為安邦洗地,給監管層開脫,我也沒這本事,操不著這心,只是希望從這些僅有的市場信息中,篩選出來有價值的部分和大家探討,關於此次險資入市的觀點,我整理了一下:

1、險資入市會帶來增量資金,險資本身能量大是一回事,更關鍵的是有一個帶頭大哥振臂一呼,憋了許久的遊資機構也遙相呼應,也是主板近半年來一路高歌的原因。只是遺憾的是這個帶頭大哥路子也不正。不過沒關係,此次人人都看到打寶能,卻忽視了扶安邦這件事,險資就是過街老鼠?答案那必然是否定的啊,未來依舊會成為二級市場的重要資金來源,只是這個資金要更安全、穩健,不能埋有隱患,這樣的監管思路,對於市場而言絕對是長期利好。我並不認為寶能恆大倒下去,A股就失去帶頭大哥迷失方向,反而,安邦的操作,讓更多的險資有了可供參考的安全指引。

2、此次去除萬能險的風險隱患,雖說和去年去槓桿本質上是一樣的,但結果卻完全不同,和去年配資相比,此次去除風險發現的早,處理的早,影響有限。一定會有拔膿般的陣痛,但長痛不如短痛,一個健康沒有風險的市場,後面才能有更好的預期。

3、險資的問題,影響的是主板,創業板的漲跌暫時和險資無關。若非要扯上關係,那就是險資看不上創業板本身是個不太好的消息。

看完這個,我們是否還需要恐慌呢?放在時間軸上,其實真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上次去槓桿,自己啥都明白但沒躲開,那是因為沒見過世面,這次也沒躲,那是因為真心覺得此次沒什麼大不了的,在保險業裡面,恆大和前海那點體量,真還不能呼風喚雨呢。


依法治國說起來容易,建立法制化市場經濟也是如此。但如果當權者總是對公示條款做「個性化」解讀,那中國永遠也無法真正法制化,對條款做「個性化」解讀或者說更改條款,這就是典型的人治社會思維和方式。因為別人無法預測這種個性化解讀,因此會造成很多問題。如此下去,民眾根本不知道遵守規則的意義是什麼,因為即便遵守了規則,當權者也有可能做其他「個性化」解讀,所以遵守規則和不遵守規則鑽空子,之間沒有什麼優劣關係。中國人治社會的特點就是當權者不遵守規則,留給自己極大的空子遊走於規則之間,建立大量的灰白地帶進行謀私。而社會做出的反應則是能鑽空子就鑽空子,不知道法律規則的意義何在。

如果要說,資金來路不正當,那完全不必牽扯到收購,直接調查舉證立案就行了。如果說「惡意收購」,那我認為鑒於西方資本市場有很多類似經驗,應該對「惡意收購」給出明確的定義,總是進行「個性化」制定是不行的。這樣當權者和社會下層就會始終處於完全不對等的信息博弈中,會造成當權者嚴重的道德風險。

過去的規則依照目前人們做出的回應不再適用,那也很簡單,高效率一些趕快制定新規則,而後公示。如果總是對不能做的定義不清晰,對沒有明說的動輒「個性化」解讀而後宣布別人不合法,這叫什麼?如此下去,中國何時能夠開始走向全面法治化?何時走向真正的市場經濟?把道德拿到市場中,這不又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胡適說,一個不講規則只講道德的地方,最後人人變成偽君子,一個不談道德只講規則的地方,人們也會慢慢形成美德。有恆產者有恆心,權力期限制的官員,如果沒有反制力,那簡直了。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依靠寫在藍本子上面的字治國,不是靠一張油嘴。從規則上說不出所以然,就拓展到人性和商業道德上去了。以人性和商業道德論,當權者永遠有無限的干涉權力,因為對道德行為定義完全是不可能的。

人類歷史上過度強調人性和道德的極端主義宗教,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好還是更壞,我相信每個人都能看明白。

------------------------------------------------2016年12月8日更新

我在回答中無意過於關注和討論目前國內A股市場併購的罪與罰,但我想這個結論應該是顯然的:沒有人能夠斷言,在A股市場出現的一系列併購的最終結果是提升了市場效率還是相反。或者,沒有人能夠斷言,這些併購會一定最後吞噬了資本市場的財富,指責說併購的發起者是本著投機的目的來市場攪混水。

正因為結果是不確定的,才是市場相關的事件。否則支持併購和不支持併購的就會成為交易對手。但誰也沒有把握將這些事情事先就辨別清楚不是么?

市場經濟的監管者不應該是凌駕於任何市場實體集合之上的,而是平行於市場的。市場監管者反應的應該是市場參與者對市場規則的看法和觀點,而不應該建立自己的私有化解讀方式——這些應該成為公開信息,才能避免監管者以權謀私和在市場中存在利益傾向的問題。

法家的國民總是喜歡去向皇帝尋求正義,而不是在自治化的社區中制定普遍接受的規則。要建立市場經濟和法治社會這是我們必須開始做的事情,憲法和王法的差別正在於法律制定者、解釋者、以及維護者是否是廣義的社會。我們的依法治國必定是依照憲法治國。所以我的觀點是,在監管市場的時候不要牽扯到道德和人性,只要牽扯到道德人性,就可以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私有化解讀和定義。

但道德規範是顯然不能規則化的,通行的道德規範不可能具有強制力,因為這將意味著要進行監督,則每個人都失去了私生活——原始社會。

所以,如果對某些行為進行扼殺,應該歸入市場規則中,監管者傳達關於商業道德和人性的信息本身就不利於社會建立起對於規則的尊重。而這正是我們社會最缺乏的。

討論的不是具體的任何一件事,而是一個規範。如果不建立起一個規範,那麼對每一件事,都會處理的相當複雜。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監管者不會向伊斯蘭國那樣強調道德和人性,但市場經濟中最好的企業都是最具商業道德的,因為商譽Matters,而牽扯到多次博弈,商譽就是巨大價值。

如果關於任何一件特定的事情,我們都想拋棄特定的規範,而尋求關於這件事對與錯的判斷,我們在最初也許會發現有一兩件事做的還算可以,越往後我們可借鑒的就越少,越往後我們就會發現所謂的眾口難調,於是社會運轉舉步維艱。

我的視角是規則Matters most。關於什麼規則是對,什麼是錯,那都可以不斷的討論協商,制定暫時最好的辦法,但如果樹立起不重視規則的作風,或者建立隱形規則,那造成的損害會高於從特定事件獲得的收益。因為這會造成守法意識淡漠。

---------------------------------------------2017年1月19日更新

近期市場炒的沸沸揚揚IPO速度過快導致中小創估值劇烈調整,2017年開始達到平均1天3家的水平。別人能個性化解讀監管,也能個性化衡量什麼對市場有利什麼不利。我不評論IPO這個速度到底是不是正常。當然2017年的新股發行證明了我另外一個關於註冊制的回答:

在中國實行註冊制會不會造成垃圾股遍地的局面? - 臨塘而漁的回答 - 知乎

我認為實際上最主要的結症在於:整個兩市題材股市盈率太高,即便經過2015-2016三輪股災,整個市盈率仍然很高,而從去年起上市公司利潤增速已經無法維持高增長的假設。

但是由於管理層「細心呵護」,市場在較高市盈率水平上維持了很長時間,導致了很多經營急需資金擴張槓桿的公司願意在這個價位發行股票,稀釋自己的控制權獲得活水。所以關鍵的原因是市場認同目前的市盈率,以及國家隊的努力收到了成效。

我不知道那些贊成管理層無限權力的人究竟是否認真衡量比對過整個社會是否從這樣的管理中獲得了真正的好處。法家思想最大的害處是不求甚解,不尋求多贏,只是想當然的覺得理性暴力也可以是正義的。

有很多人期待而且精神上需要救市,但只要理解天上掉餡餅的事情是不存在的,就應該好好思考一下管理者以各種基於道德穩定和正確的理由隨意更改規則的壞處。昨天也許是對野蠻人,今天那就是對領悟不了大局的中小投資者了。

關於發行速度我不想做任何判斷,我只是認為供需自由化的市場除非是源於認知水平會造成非多贏的局面,否則買賣雙方都根據自己的自由來行事。這並不證明投資者一定要盈利而公司一定要分紅,只要商業信譽多次博弈起到作用,這就是隱形的市場之手。

之前我在批評中國股市時列舉美國股市的表現,有人高瞻遠矚的告訴我說,美股是泡沫高點,而中國是牛市低點,這麼比很有意思。認真點哥們,我們畢竟都是凡人。你能預測未來何必被目前我創造的一點雜訊分心?

有些知友認為我太naive,我確實不聰明,我本可以好好賺自己的錢,我是交易者,相對來說我根本不必關心市場漲跌或者基本面,任何時段我都有能力賺錢。我訪問過一個很有學問朋友的博客,那時我不懂事,我向他炫耀市場下跌時自己通過做空賺的錢,他因為我舊的法家思想諷刺我「沒落的滿清八旗子弟」。他回擊我是一個「在毒氣室炫耀屏氣功夫的股神」。我突然之間覺得自己太低俗了。

我們的確都是交易在「毒氣室里」,這裡的規則只是半透明的,而只要它是半透明的,就絕不是有利於我們市井小民的。所以,我反對半透明化規則的管理者,不是保護其他人的利益,只是給自己也是每個同樣地位的人以確定的預期。我相信很多認為我naive的人倘若像我一樣在市場中盈利,不會像我這樣做,但我真的希望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我不過比這些人更理解如何構建最優化的社會,給每個人以多贏的選擇權,至於他們有無認知水平用好這個選擇權,那就是時間老人的問題。

不過由於傳統的巨大力量,甘於被管制——基於正義的理由是可以接受的,這在現今是正常的。不過我想提醒他們,我的思路是否理想化不論,在利用現行規則上我肯定比他們做的都要好。畢竟,我不只是一個市場空泛規則的理論家。


請問各位,能不能解釋什麼是市場行為?利用資金優勢做莊是正常的市場行為?像南玻A,外面的人看起來恨不得趕緊買入,內部的員工說不定每天都戰戰兢兢,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沒有大資金托市,分分鐘斷崖式下跌。現在笑著賺錢,大罵證監瞎管的散戶也是未來哭著請國家接盤的那群。還有人竟然說法「無禁止即可為」,請問「無禁止即可為」是哪條法?誠然,去年國家隊救市,央行放水的確是國家層面的市場操縱,但人家一沒舉牌干預經營二沒從中牟利,而行為的結果呢?該跌還是跌,效果極差,親兒子都套進去不少,不少親兒子暗搓搓陽奉陰違。到如今所謂「來路不明」的資本入市難道不應該吸取教訓審慎監管?


我就這麼講吧,前段日子有個問題問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說的是房地產的資產泡沫問題。我當時說的是,不要動,看見徐翔沒有?爸爸掌握著你的小辮子。

今日此時,正如那日彼時。比如部分投行,以建立基金公司為名,分出去個子公司,拿來資金之後買持股人的B股給人套現,打法律的擦邊球,甚至敢搞國有資產的打算。停一停,先不要動,你不動,他不動。誰動了,誰就是那個雞。

另外,就是管好自己的年輕VP,尤其是28,29這種小夥子,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小心全給你抖落出來。


劉主席有些話處在那個位置當講不當講都講了,甚至涉及到人大釋法,監管體系合理性的問題,一行三會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已經擺在了檯面上,所有的推進,有意的泄密,無意的風聲,都是在為中央金融會議也就是莫干山會議作鋪墊,大動作一定有。


這事情水深的很,吃瓜群眾旁觀之餘說上幾句閑言碎語。

1,萬科本身股權結構就存在很大問題。這其中未必沒有其它的用心。過去基於某種背景,沒有人能動它,現在事異時移,被人看上了,這就大發了。所以,這個孽是自已造下的。

2,做為一家上市公司,在享受著無本融資,無息生利的好處同時,當然也要承擔各種其它風險,其中就包括公司被人收購。這本來就是金融市場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反對收購沒有什麼道理。

3,萬科這事主要問題不在於寶能,恆大可不可以收購,而是像寶能這樣動用高槓桿去收購一家公司合不合理。金融市場說到底是為實業服務的,金融業務的合理性是建立在能不能有效促進實業發展。做為實業來講,特別是房地產公司這樣的傳統企業,其本身利潤絕對支持不了高槓桿融資所帶來的風險敞口。也就是說,一旦收購成功之後,這些風險必然全部由萬科來承擔,這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其它中小股東來講都是相當不利的。基本上可以這麼講,這種收購模式基本上都是沖著消滅一家企業而來的,

所以,我以為,要反對的是高槓桿收購而不是所有的收購。制度性漏洞要堵上,另外,一些公司也要引以為戒,既然想要好好發展公司,該有的股權還是要牢牢抓在手中,不要總拿政治資本當金融資本用,這樣的公司走不遠。


~~在這個缺乏思考的國家,每當有人站出來,做一些利國利民的事時,總有社會精英懷疑其合法性。強調法治而忽略社會現實。推卸責任給規則的制定者,表示「我沒違規,你憑什麼說我是妖精」

~~當代對於法治的痴狂已經到達了與道德對立的程度!

~~有人引用胡適的『』一個不講規則只講道德的地方,最後人人變成偽君子,一個不談道德只講規則的地方,人們也會慢慢形成美德『』來表達法制的重要性。

~~我們姑且不論胡適所說邏輯是否正確。假若你把此句奉為法制聖經,那麼此句又何從不是「人治」而來?憑什麼胡適所說即為規則?就因為他功成名就?

~~法治中『』法『』與其美化為全體公民的共同願景,倒不如直述為上層建築為保護自己所制定的規則。

~~如今有真正的社會精英站出來,站在道德的角度批判不良風氣,結果台下一堆社會精英罵你不講規則。那行!真正的社會精英只好跟你們講政治了。

~~歷朝歷代,從未見士大夫之族如此敗落!


如果險資沒有違法,作為監管者就不應該用這樣的語氣BB。

如果險資違法了,作為監管者更不應該用這樣的語氣BB。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不只是說說而已。

裁判員不去吹哨跑場上罵運動員算怎麼一回事?


小明開了一家冰箱廠,辛辛苦苦創業20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搞科研搞推銷,製造了好的產品,得到市場認可,賺了很多錢,跟著他的兄弟們都過上了好日子,和他合作的供應商,代理商也都賺到了錢,大家很開心。

小王開了一家保險公司,手上有很多錢,小王看上了小明的冰箱廠是個優質資產,於是大量購買冰箱廠的股份,然後改組董事會,趕走創始人團隊。

請問小王的行為合法嗎?合法。違背市場規律嗎?不違背。小明應該被同情嗎?有人說應該,有人說你既然上市就要接受遊戲規則。

好了,我們放大格局,如果你是國家的掌舵人,你想的是合不合法,市場不市場,小明可憐不可憐,小王過分不過分嗎?當人不是。因為你的格局要高於這些。

小明創業20年,幹掉了所有對手,成功到現在,實施已經證明了由小明繼續控制公司,對冰箱廠的發展更有利。小王沒幹過這行,他有的只是大量的資金,如果由小王來控制公司,那麼導致公司由盛轉衰的概率遠遠大於由原創業團隊來管理。這還不是全部,既然有大量資金就能控制一家優質公司那誰還去艱苦創業,誰還投入大量資金搞研發,都去炒房開銀行算了。

小王的行為儘管合法合規,但是從整個社會的利害關係上來看,是危害大於好處的。

所以,法律是個框架,治理國家,是要高於這個框架的。你我都只能在框架之內博弈。

看了一些人的評論,我再補充一下我的幾個觀點。

成年人只看利弊得失,小朋友才爭是非對錯,更何況是在商場與社會經濟的問題上。

對於那些說小明可以選擇不上市,可以用其他方法融資等等等,我想說的是,不管小明上市是為了自己套現還是分享成果,這些都是已成事實,是無法改變的了,現在的問題是,一個預期,一個事實,一夜影響。

一個預期:小王的進入會損害冰箱廠的發展,注意不是說小王就不一定經營不好,而是大部分人認為小王替代小明,失敗的可能性更大,導致市場悲觀。

一個事實:公司已經上市,小王正在進入,小明正在反抗,並且小王有能力戰勝小明。那些yy公司該不該上市的人,請關閉瀏覽器,不要往下看了。

一個影響:傷害了大部分實體企業老闆的心,人心惶惶,感嘆太不公平。

在法律不健全的事實下,在公司已經上市的事實下,在已經形成的預期下,阻止小王,當然是順理成章的了。

至於小明的控股權是怎麼丟的,那個都不重要了,就算是送人了,也不會對今天的事實有一點改變。

至於小王也可能用心經營公司的問題,小王的行動讓所有人都不相信,就算小王真心想經營好公司,也沒人相信,至少大部分人更願意相信小明。就算小明以後也干不好,沒關係,小明已經不是小明了,是一面旗。

面對小王,小明輸了,法律輸了,人大輸了,散戶輸了,如果證監會不管,就是放任小王強姦廣大製造業和企業家。


今晚上看到前海出了個聲明,姚老闆大意是格力股票俺是買了,以後再也不敢買了,回頭俺找個機會把股票賣了。求饒之意盡顯。

回想一下,野蠻人這事從萬科開始,也有一段時間了,最近真是跟電視劇一樣的劇情,首先格力以股票異動為理由隨意停牌,停了幾天,發個公告說:查清楚了,都是前海再買,不過他沒到披露線,所以這事我就不披露了,復牌!(我看到這公告覺得這絕對是A股世上最6的公告之一,我讀書少,你這看起來好像是披露了吧?)。

緊接著恆大股票委託業務就被停了,然後姚老闆就發出了這個公告。

憑心而論萬能險這個險種雖然帶有投資屬性,但畢竟是一個保險產品,險資從來都是低風險偏好資金構成的,大爺大媽們一聽保險二字覺得可安全了,他們要知道自己的錢被拿去撬槓桿收購了估計得犯心臟病。前海恆大顯然是鑽了監管的漏洞,拉上大爺大媽們墊背,自己坐收漁利。

但是我更想問的是,這麼大的一個監管漏洞,劉主席一席言論直接甩鍋給險資,從道德談到犯罪,大義凜然,同仇敵愾,對於最需要規則且步履維艱的中國資本市場而言是不是解決了根本問題?

拋開險資的資金來源,就看看這幾筆收購,玩的其實是漂亮的,野蠻人們利用中國藍籌股低估的弊病在二級市場狙擊成功,獲利頗豐。反倒是這些藍籌股裡面一個個只知道講情懷的管理層傻了眼。你要問我怎麼想,我覺得他們活該。

二級市場是幹嘛用的?給企業融資的。萬科、格力,在上市之後哪一個沒從市場上獲得過資金大力帶動了企業的發展?沒有這個市場,沒有資本運作,哪來的什麼千億營收?既然企業從這個市場獲利了,就得了便宜別賣乖,好好尊重這個市場。市值管理在發達國家股市裡都是管理層重要課題,你從投資人那裡拿了錢,那給回報就是你的義務。王石之前口口聲聲說什麼要管理市值,回購百億,最後說到不做到,這就是不尊重這個市場。董明珠斥責投機者,意思是企業是好不好跟你們這幫股東一點關係沒有,你們裡面有的人就是投機。但是她不想想,長線也好短線也罷,這些股民共同構成了資本市場的流動性,才有企業上市後高額的溢價,企業才能獲得資金去發展,至於投資者的投資方式是他的事情,董明珠這話說出來同樣是對市場的不尊重。

中國股市經常被大家笑談為企業圈錢的地方,管理層用各種方式讓小散們無可奈何,久而久之,管理層就覺得自己是企業的主人了,開始情懷長情懷短,股價降低了也無所謂,可憐小散眼巴巴看著房價飛漲,自己投的大藍籌不動窩,乾脆紛紛去抄垃圾股,炒著炒著股災了,被收割的爸爸都不認識,然後欲哭無淚。

在我看來野蠻人是小散的機會,更是中國股市的機會。他們一來藍籌股的市值上去了,回歸了本位,長線投資的小散們得救了,炒垃圾股的小散們一看,也紛紛回歸藍籌股,垃圾股的泡沫也慢慢就消了,管理層以後也老實了,開始發現,哦,原來企業不是我的,是股東的,以後不能欺負散戶了(說實在的萬科格力這種大企業拿出點現金回購點股份輕而易舉,美股各大公司覺得企業股價低估立馬回購,咱能不能跟人學學)。

所以我覺得險資資金來源不正,得管,從制度上出台政策,監管部門認真檢討才是正道。萬科這事鬧了這麼久,管理層這麼長時間竟然沒出任何治本的政策,憋了半天憋出劉主席這一番頗有法治退化到人治的吹風甩鍋只能按下葫蘆起來瓢,最後資本市場又回到散戶只能去炒垃圾股,去賭博,藍籌股不拿散戶當回事的過去了。格力年初停牌半年說什麼轉型新能源,拿本就低估的股價在折上折巨額增發給大股東、董明珠本人以及一個說不好前景的小能源公司。您真要做新能源,能不能簽戰略合作協議?能不能部分股權部分現金收購?能不能雙方合作成立子公司,你出錢入股,他出專利?偏偏要給自己封個大紅包,說是為了企業大發展,其實不就是為了增加對企業的控制順便多賺點么。好在國家隊也是格力股東,帶頭反對,散戶也奮力拚搏,總算沒挨刀,以後呢,等國家隊退出了,這幫管理層再無法無天的時候,散戶又當如何?

劉主席這一番話後,姚老闆許老闆確實是紛紛倒下了,接下來相關股票如果引起踩踏,不知散戶作何感想;險資那麼大資金一時進退不得,買了萬能險的大爺大媽的錢風險不僅沒消除,反而更大了,不知道他們作何感想;中國的資本市場政策不能與時俱進反而退步到人治,不知道廣大投資者作何感想?


險資的激進式擴張己不是一天兩天了。從舉牌萬科到今,多長時間了?

一行三會屁都不放。

光是在法律與市場道德間打擦邊。

現在怎麼想起來了要警告收拾人?

問題出在特朗普。

特朗普上台,刺激性地在中國提出了一個問題:

中國會不會有特朗普?

中國的特朗普誰?

這個問題好象遙遠,其實不然。

險資這種瘋狂收購資本擴張,並表核算,相當於滾雪球,越滾越大,到後期,

你敢說他就不敢買點除了金融資產外的其它資產?

比如政治!

特朗普才幾十億身家,就搞了總統。

在中國土豪眼中,這點錢算個毛!

在老大看來,搞金融鑽錢眼正常,但搞金融監管只有錢眼,沒有政治敏銳度,是該罵!

一行三會齊表態說的啥?

誰妄想當中國特朗普,下場會比俄國霍多爾科夫斯基還慘。


如今的安邦,恆大,寶能,不過是卡奴和裸貸客,看看他們的資產負債表和資管計劃一目了然。

一群卡奴,裸貸者入市,不過是為了能辦到更多的信用卡還以前的債,或者借債整容從而能借到更多裸貸還舊債罷了。這一點我看沒幾個答案明白,劉士余到是明白的很。


如果錢來路有問題,是公安的事。

如果收購做到控股也有問題,領導最好明說,我們A股股權只有紅利權利沒有股權,是優先股。

當然,仔細看,歸根結底還是怕企業用槓桿出現新股災。說了起碼出事責任不在領導,至於另一些大佬聽不聽就難說了。


去年懲罰惡意作空,有人就問,有沒有惡意作多?劉主席想了一年,回答說:有!


我覺得目前的這個行情,這種環境,其實是產業資本大舉收購的最好時機。

那麼回過頭來說,用誰的錢,怎麼用錢,其實是市場的問題,輪不到政府來管。成功就是故事,失敗就是事故。歷史向來如此,政府想管的太多,只能向公眾透露操縱市場的企圖

裁判員進場當運動員,嘴裡叼著哨子,這...不好吧

評論里出現了一些質疑,我的個人看法是,資金的來源無論是誰,都是合法的,險資也好,高利貸也好,誰能借錢給別人,都是想好了風險,輪不到國家來管控,或者這麼說,國家再想管,也是在事情已經發生的情況下也就是險資已經同意借款方槓桿的前提下,你能說這是不科學不合理的?人家借錢給別人的人想的不比你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清楚?我不信


推薦閱讀:

中國債券市場的多頭監管何時是個頭?多頭監管是否明顯阻礙了中國債券市場的發展?
2014 年 1 月 12 日出台的證監會《關於加強新股發行監管的措施》都對新股發行做了哪些實質改進?
如何認定上市公司的關聯方?
2017 年國內市場的 IPO 否決率為什麼激增?以後會成為常態嗎?

TAG:中國證監會 | 證券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