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BIM的發展要靠政府推動?

BIM,是好東西嗎?如果是,市場不會自己調節並普及嗎?那麼為何需要政府跑出來硬性規定?是市場失效了嗎?這其中反映出我們建築行業什麼問題?

------

問題略多,其實都是BIM國內發展這一條線索下的問題。

-----

感謝回答!

補充一些

我看了答案注意到這點,會不以後也像CAD一樣審圖?現在的行業經驗,不適應學習,但是30年之後也全部淘汰了(老了),那個時候的人不存在不懂3D操作的問題吧?


本人現在做的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即使受政府委託,推廣bim技術。說說我的想法。

現在國際上應用bim比較廣泛的國家,政府都是主要推手,如新加坡。新加坡政府是從立法,行政等方面不遺餘力的推廣bim技術。

為什麼一定要政府來推廣bim這項至少是理論上有利於企業、行業的技術呢?一是bim技術涉及到產業鏈的上下游,並不是一個單獨企業,就有能力推動的技術。二是我國現在的房地產開發行業建築行業,其實都有比較大的利潤空間,那麼就不一定有產業升級的急迫性。三是我國現在,處於技術要求頂端的專家、學者甚至推廣者其實對bim技術的細節應用還不足夠了解。四是bim技術確實有利於推動現包括設計,施工,組織等方方面面的的升級,而且有利於節約建築材料,有利於節約建築成本,其實方方面面對行業的發展是有巨大推動作用的。

最後想說的是其實,不光是bim技術,我國的很多新技術,如果離開了政府這個推手,幾乎肯定是很難推動的。


BIM對誰有利?

顯然是對建設單位有利,中國最大的建設單位是誰?是政府。而對其不利的施工單位巨頭又是國企 。政府與國企兩者之間的特殊關係又讓BIM的發展陷入各種泥潭。

隨著國內基建項目的減少,甲方的地位顯然會不斷提高,將來肯定是對甲方有利的施工技術能活下來,這也是國外BIM良好發展的原因。

為什麼是政府強行規定?

政府有作為甲方及規則的制定者的特殊身份,作為甲方他本能的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施工技術,只不過這種選擇體現在規則制定者的身份上時就成了強行規定。


首先要確定的是BIM在國外發展前景良好,已經成為歐美,日本,新加坡等發達國家的設計施工單位承接項目的必要能力,BIM專業諮詢公司已經出現,這項技術開始受到廣泛重視。

在國內不夠普及的原因很多,CAD等2D軟體仍為主流,3D軟體速度和功能尚未平衡,不同公司企業業務水平參差不齊,對於新型技術的熱情不夠,不願學習。

此外BIM系統的本土化程度不夠,同樣為被大眾廣泛接受帶來了很大的阻力。


技術進步原理

  首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項新技術的產生主要推動人在企業決策者,他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來決定是否採用、如何採用。只要是 對 企 業 的 生 產 效 率 有 幫 助 的 , 比 如 說 , 今 天 10個人才能幹完的活,但企業決策者經過對比,發現引入一項新的技術,可以1天就幹完這個活,而且,這項新的技術的成本,不僅在企業的承受範圍內,從長期來看,有了這項技術可以重複的利用,持續地降低該類任務的成本。經過核算,企業決策者就會引入這項新技術,如果沒有這項新技術,可能會投入資源,來研發這項新技術。

  但是,如果一樣新技術,企業決策者通過多種理性的核算,仍然看不到採用新技術的價值,或者採用了一次後,並沒有得到預期的收益,他將很難採用這種新的技術。無論在推廣者眼裡,這種技術多麼厲害。技術的進步,始終在企業決策者的經濟成本核算之下。

  制度經濟學家科斯,在其名篇「企業的性質」中論述,企業的性質在於減少市場交易成本。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企業要在市場中生存,必須要高效率地滿足市場的需求。而高效率,要求企業減少內部交易成本。如果一種新的技術,可以幫助企業決策者,減少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部門間信息透明化、減少人工數據收集分析等),那麼這種新技術,就值得去推廣。

  就算一種技術,在許多技術人員眼裡認為技術超前,但企業家在經過核算髮現,為此付出的成本高於收益,那這項新技術也不會被採用。所以,熊彼特說,當技術因素和經濟因素衝突時,它總得屈服。

政府強推帶來來問題

  當然,政府也可以強迫企業決策者,採用新技術,但這存在成本轉嫁的問題。如果企業決策者發現,政府在強制推行這個新技術,但這樣新技術又不能讓自己看到效益。那麼,企業決策者們會如何做?第一,是做假技術,以低成本的投入,做迎合政府的事情;第二,疏通與官員的關係,讓官員的尋租成為可能,那些與官員走得更近的企業決策者,將得到好處。因為這種需求,不是市場自然自發產生的真實需求,而是政府強加的一種需求,就必然走向這條道路。第三,將開發新技術的成本部分轉移到售價上,讓消費者承擔這部分成本。這類例子並不鮮見,比如監理行業,在民營企業投資的工程中,不容易受到尊重、待見。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新技術被企業廣泛使用,有兩種方法。一是被政府強迫使用,二是企業決策者發現這東西能帶來價值,主動使用。企業決策者如果在被政府強迫使用的過程中,發現了其中為自己帶來了好處,也會繼續使用。但如果發現這僅僅是增加企業負擔之舉,就不會繼續使用。如果不使用,卻面臨懲罰的話,這就必然帶來作假的可能。

  無論是家電下鄉、還是節能環保汽車,發生的各種類似問題,比比皆是。這裡面的最大的受益者是誰?當然是官員和製造企業。

  從目前來看,BIM在多大程度上,能為企業帶來多少效益,還是個未知數。政府的各種政策,我們通過仔細閱讀,也發現不具備可執行性。比如說數據的標準、介面的標準、結構的標準,都仍然的摸索當中。如果一種政策,不具備可執行性,那麼從公共選擇理論上來看,這只是增加了政府官員尋租的權力和機會罷了。

  當一部分人可以通過官員尋租,來取得經濟扶持時,這對那些真正熱愛這門新技術的,卻又沒有政府關係的BIMer是一種打擊。他們無心再去鑽研。他們發現,通過與官員搞好關係,拿新技術的噱頭騙補,能更好地生存時,他們無疑會放棄當初的夢想。而新技術的產生,一方面要靠技術人員不懈努力,另外一方面,也必須要有一種公平競爭的環境,那些優秀的產品才會脫穎而出。否則,就是對新技術推廣的一種阻礙。

國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對待新技術的差別

  國營企業,由於其產權的歸屬模糊,實際上是沒有一個自然人,去承擔其虧損責任的。所以我們發現,中建系統、國字型大小在推動BIM時,特別賣力。這個很正常,國企的主要官員,是由政府任命,而主管新技術推動的,幾乎都是建設主管部門。下級官員,為了政績,做這些舉動是很正常的。但我們很難說,這種推動,對BIM是一定有效的。

  民營企業的產權清晰,有實際的自然人,承擔虧損的責任。所以,民營企業的決策自然會更加謹慎。花的都是自己的錢,會心疼。搞虧了,就必須有人承擔責任。

  我們不必埋怨民營企業主,不支持新技術的運用。從成本與利潤的核算角度來看,若採用新技術可帶來利潤,加強競爭力,不採用的企業必然會慢慢會淘汰。這就是市場經濟的方法,殘酷無情,卻又合情合理。

注意知識的有限

  BIM界許多人,一副指點江山的樣子,自己從來沒有從事或者學習過管理知識,卻敢為各種企業做BIM規劃。他們一面怪企業主不識貨,一面怪政府沒有大力推動。其實這只不過是妄圖以自己的判斷,期待政府強迫企業執行。

  但他們不明白技術進步,要依靠不偏不倚的法律、自由的融資環境。他們還不明白,市場經濟中,分工帶來的知識的分散性,認為一切都可以通過線性計算。

  BIM的跨專業程度是巨大的,這意味著許多原來分工的專業知識,在這裡得到一定程度的整合。每個人,在海量的知識面前,都顯得無知。

  如果真正熱愛BIM,就不要要求政府強力推動。而是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採用BIM去幫企業降低內部交易成本。當企業主發現BIM能真正做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時候,訂單自然會來。


建築工程過程中有一個極其關鍵的環節,就是施工圖審查,是由住建部門下屬的審圖中心來完成的。審圖結束由審圖中心發《施工圖審查合格證書》和《審查意見書》及《意見回復》,這三個證書及文件是後期辦理質監、安監、施工許可證的必要文件。當前審圖中心只接受對平面圖進行審查,其中包括「總平面圖、建築、結構、給排水、暖通、電氣等」。當前審圖中心沒有對BIM涉及的圖紙審核,國家也沒有相關的規範標準。所以就當前政策來看,建設工程必須要有傳統設計院所畫的平面圖。即使整個工程都是通過BIM來完成,但是也需要畫傳統圖紙來應對住建部門的程序。既然無法擺脫傳統圖紙,那麼BIM就顯得有點雞肋,所有隻能成為一個輔助工具,並且現在廣大的工程師包括甲方、監理、施工單位的人員更熟悉傳統圖紙來管理施工。如果要讓BIM成為主流,就只能由政府推廣,並且在住建部門的審圖過程中認可BIM。所以說你市場再怎麼發展,都躲不過傳統設計的這條路,BIM的推廣並廣泛應用必須要靠政府的認可。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圖片來自靈魂畫師):

從A到B點有兩個點,從BIM這條路走更近更方便,但是從CAD這條路更繞更遠,但是當前政府要求你必須要經過CAD 這條路,BIM那條路你想走自己就去走也不會管,所以當你從CAD這條路已經走了,沒有極大的精力和熱情,肯定不樂意再從BIM這條路再走一遍。


BIM要靠巨大資金投入,要不根本不行→_→


政府是主要推手,建立試點,推廣試驗,沒有八九年是不可能推廣的,辦事效率低下。


管理現代化,提高信息共享效率,增加協同深度。。。。。。增加一個,bim更像一個具有外部效應的公共品,具有正外部效應。。。。。。。。。建築鏈的信息孤島問題嚴重妨礙了建築行業的管理髮展,bim是一個信息共享平台,不過這個平台不是基於節點企業協同意願下的平台,是總承包商主導的。。。。。。。。


當年農業合作社大躍進也是政府組織的推動的。。。。


口號喊的響 實際意義並不大


現在階段國家推廣BIM,但是絕大部分人得不到好處,國家自然要給好處了。

包括綠色建築,產業化都一樣。

既然既得利益者少,國家又想做推廣和技術儲備,前期只能給補貼了,雖然……嗯,你懂的。


說明BIM現在並不適應中國市場,只好政府上了。


推薦閱讀:

扎哈去世,如何評價扎哈的一生?
為什麼建築師偏向於穿黑色的衣服?
怎麼理解剪力滯後?
埃及金字塔「白身金頂」的造型從何而來?
城市中迅速爬到某一高樓樓頂有哪些方法?

TAG:經濟 | 建築 | BIM | 建築表現 | AutoDeskRev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