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應意外考試悖論?

老師在周五下午說,我將在下周一到周五之間隨機挑一天進行一次突擊考試。我將在那天的早上通知考試,直到我通知了你們,你們才知道那天會考試。

小明指出,那根本考不了試。

老師讓小明先出去站了一節課,然後出來問他為什麼。

小明說,首先下周五不能考試,因為如果到周四早上還沒有宣布要考試的話,那就相當於大家在周四就知道周五會考試了,與老師說的內容不符。同理周四也不能考試,因為如果周三還沒宣布考試而周五又不能考試(已證),那隻能在周四考試,與老師所說內容不符。

同理可以推出下周每一天都不能考試。

在書上看到的,感覺怪怪的。應該是錯的,又說不出哪裡有錯。來問問萬能的知友。


最近剛好在看這個,順手答一下,當做整理思路吧...

由於從周四到周一這四天的論證都是類似的,因此我們可以直接將該論證簡化到兩天的情況,即老師宣布周一或周二將會考試,但是學生在考試當天的早上並不知道當天會考試。這樣簡化並不會影響該悖論的實質,以下討論的都是兩天(周一和周二)的簡化情況。

解決任何悖論的第一步都是一樣的——先用清晰的語言重構學生的論證:

1. 假設老師的話為真,即,假設(周一或周二有一場考試)並且(學生在考試當天早上不知道有考試)

2. 假設不是在周一考試

3. 如果不在周一考試,那麼周二早上學生就知道周一沒有考試

4. 周二早上學生知道周一沒考試

5. 根據假設1,如果周一沒考試,那麼周二就有考試

6. 根據4和5,周二早上學生知道周二考試(?)

7. 6和假設1矛盾

8. 因此,假設2是錯的,在周一考試

9. 因此,周一早上學生知道周一會考試

10. 9和假設1矛盾

11. 因此,假設1是錯的,老師的話為假

這樣,學生就證明了老師的話為假,老師要麼不考試,要麼在學生知道的情況下考試。

但這還沒完,這個悖論真正有趣的地方在於,即使學生無懈可擊的推出了老師的話是假的,老師也可以輕而易舉地證明他的話是真的——如果到了下周一的時候老師突然舉行考試,這時學生依然會感到意外,因為他們在周一早上依然不知道周一會考試,這對學生來說依然是一個意外。學生會想「我明明已經邏輯推理出來了啊,老師怎麼還能這樣考試啊,太意外了!」

我認為,這才是這個悖論最核心的部分。不論學生推理了還是沒推理,老師都可以做到他的宣告。

這樣看來,學生的推理必然是有問題的。那麼問題出在哪裡?我在6後面打了問號,意思是存疑的。

從5推出6其實使用了一個隱含的條件——學生知道老師的宣告為真。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只承認這樣的推理規則:(K代表知道)

Kpwedge K(p
ightarrow q)vdash Kq

但從4和5到6是這樣的推理:

Kpwedge (p
ightarrow q)vdash Kq

5隻是說「如果周一不考試,那麼周二就考試」,沒保證「學生知道(如果周一...那麼周二...)」。因此4和5推到6是不成立的。要推出6必須把5改成「學生知道(如果周一...那麼周二...)」,這就要求學生要知道老師的宣告。

這就是Quine的看法。他認為,1不應當假設「老師的宣告為真」,而應當假設「學生知道老師的宣告為真」,只有這樣,才能推出6。因此,Quine認為,學生的論證實際上沒有證明老師的宣告是錯的,而正好證明了他們不可能知道老師的宣告是真的。

基於這一點,Williamson得出一個更強的結論:存在一些不可知的真理。對此,我的理解是,老師實際上完全可以做到他的宣告,他的宣告實際上是真的,然而如果假設學生知道宣告是真的,那麼就會導出矛盾,因此學生無法知道宣告是真的。這也就是說,對學生來說,這個宣告就是一個不可知的真理。

Kripke認為9也有問題,學生現在推出了周一早上會考試,不一定說明周一早上他還能知道周一會考試,也就是質疑現在的知識不一定可以持續到以後。不過, @羅心澄的答案中提出的貼紙問題已經很好地反駁了Kripke的這一觀點,這個貼紙問題實際上是索倫森(Sorensen)為了表明,時間因素在這個悖論中不起作用,而提出的悖論。

以上是我目前看到的一些對這個悖論的回應,個人覺得Quine的回應是比較好的。下面說一下我自己初步的想法:

在我看來,這個悖論是有一定的自指因素的。老師說「下周會有一場意外考試」,實際上包含了這層意思:「下周會有一場意外考試,而且,就算我告訴你們下周會有意外考試,這考試還是會讓你們感到意外,無論你們怎麼根據我的宣告進行推理,你們還是會感到意外」。

然後,其實不僅可以簡化成兩天的情況,更可以簡化成一天的情況:老師說:「明天會考試,但是你們事先不知道明天會考試」。那學生也可以這樣進行推理:假設老師的話是真的,那麼明天就會考試,那我現在就已經推知了明天會考試,那我就事先知道了明天會考試,這跟老師的話矛盾了,因此老師的話是錯的。因此,學生得出的結論是:要麼明天不考試,要麼明天考試但我事先知道。

然而,此時學生還是不知道明天究竟考不考試。到了明天,如果老師安排了考試,他還是沒有違反他的宣告,因為學生事先還是不知道究竟考不考試。因此老師的宣告並不錯誤。

但學生確實推理出了老師的宣告有錯,那學生的推理錯在哪?我認為是錯在「假設老師的宣告為真」這裡。

在 @羅心澄的答案中提出:

「外面正在下雨,並且你不知道外面正在下雨」呢?——當它被鎖在說話者心中的時候它是沒問題的,但是如果它被陳述給聽話者了,那麼這就是一個矛盾。這個矛盾不在命題之中,而在於其宣告。

我認為,這跟我們討論的「明天會考試,但是你們事先不知道明天會考試」不一樣。

我自己的觀點是,「外面正在下雨」這句話有確定的真值,然而「明天會考試」這句話現在並沒有確定的真值。像這類描述外界情況的命題的真,通常都被認為是符合論意義上的真,也就是「外面正在下雨」為真,當且僅當現在外面確實在下雨。也就是說,這種描述現實世界的命題為真,當且僅當它描述的東西符合現實世界的情況。但是「明天會考試」是符合還是不符合現實情況呢?這隻有到了明天才清楚,現在說這話是真還是假,都是沒有意義的。如果現在就已經確定了「明天會考試」為真,那豈不是說明老師沒有了自由意志,老師無法自由選擇考不考試,他考不考試在現在就已經被決定了?

因此,老師的宣告現在是沒有真假的,要知道真假必須明天才能知道。學生現在不能通過歸謬法證明老師的話為假。這個悖論自然解決。

再舉一個類似的悖論:

明天要考試了,我今天該不該複習呢?

如果明天考試能過,那麼反正都能過何必複習呢,不如去玩。

如果明天考試不能過,那麼複習又有什麼用,還不如去玩。

明天考試要麼能過要麼不能過。

因此,不如去玩。

這一看就很荒謬的,然而這裡的二難論證形式是沒有問題的,是一個有效的論證形式。這裡之所以會得出荒謬的結論,我認為可以解釋為「明天考試過不過」現在並沒有真假可言。既然沒有真假,那麼這種二難論證就不能再用了。

==========================

總結一下,Quine認為學生的論證並不推出老師說的話為假,只能推出學生不知道老師的話為真。Williamson認為,這恰好說明有些真理是不可知的。Kripke認為,現在推知周一不考試不意味著周一依然知道這一結論,知識的持續性是存疑的。(已經被索倫森的貼紙悖論所反駁)

我同意羅心澄答案認為的——這個悖論跟時間因素沒有關係。但我覺得老師的話是真是假,有沒有問題,現在不可能知道。因為考不考試是未來取決於老師自由意志的事情。老師可以隨意安排考不考試。不過只是我個人粗略的一個想法,如有反駁在評論區直說就好。


意外考試悖論的重點或許並不在於時間上。

將其轉化為同時的模式:

若干個學生站成一列,站在後面的人能看見前面所有人的背後有沒有貼紙,他們之間不能交流。(雖然不能交流,但是顯然站在後面的學生繼承了站在前面的學生的所有信息,因為凡是前面的學生看得到的內容,後面的學生也看得到)

老師宣稱一個學生背上貼紙了而這個學生自己不知道(因此是「意外貼紙」),但是站在第一個位置的學生宣稱這不可能,因為:

  • 最後一個人能看到前面所有人,因此如果前面所有人都沒貼紙,那麼紙肯定貼在他身上,因此最後一個人背後不能有貼紙。

  • 因為最後一個人不可能,因此倒數第二個就變成了最後一個,相同的推理。

  • ……

  • 因此貼紙必須貼在第一個人背後,但是這樣我就知道了,因此這不是意外的了。

很多人認為錯誤只能出現在推理和推理者身上,但是首先,錯誤是可以從承諾者開始的。

如果只有一個人,老師告訴他:你背後有一張紙,並且你不知道。——這個宣告行為本身是自敗的。

同理,如果老師說:明天有一場意外考試。(意外按照你不知道它在哪一天發生來定義,而不是說它的形式或者具體的時間)這個宣告行為也是自敗的。

這個命題本身並不是錯的,它的錯在於它的宣告作用。即,如果老師是把這句話告訴其它任何人(貼紙的例子中,除了被貼紙的那個人;考試的例子中,除了要考試的學生之外的人),這個宣告行為都是沒問題的,他也可以將這個寫在日記中,寫在私人博客上……這些都可以。但是一旦宣告的對象變成了事情的遭受方,那就不行了。

我們都知道摩爾句「外面正在下雨,並且我不知道外面正在下雨」是自相矛盾的。那麼摩爾句的改版「外面正在下雨,並且你不知道外面正在下雨」呢?——當它被鎖在說話者心中的時候它是沒問題的,但是如果它被陳述給聽話者了,那麼這就是一個矛盾。這個矛盾不在命題之中,而在於其宣告。「我什麼都沒想。」

而這個起點在我們的例子中就被放在了推理的第一步中:

  • 「最後一個人能看到前面所有人,因此如果前面所有人都沒貼紙,那麼紙肯定貼在他身上,因此最後一個人背後不能有貼紙」以及

  • 「首先下周五不能考試,因為如果到周四早上還沒有宣布要考試的話,那就相當於大家在周四就知道周五會考試了」

這個地方的問題在於,老師的確可以把考試安排在周五,或者把紙條貼在最後一個人身上,但是意外這個性質就不可能存在了。因此,在此時說這個考試不是一個意外是正確的。

我們似乎解決了只有一個人的情況和基礎步,但是如果有兩個選項怎麼辦?在只有一個選項的情況下,責任完全歸於宣告者。而在有兩個選項的情況下,責任是否依然能夠完全歸於宣告者?如果能的話,那麼這意味著什麼?

在推進考察之前,還是先回到只有一個人的情況下。這次換另一條推理路線,

  • 之前那條推理路線的另一種陳述方式是這樣的:既然你說至少一個人背上有貼紙,那麼我背上有貼紙。至於你說我不知道我背上有貼紙,這顯然是你的錯誤——我當然知道我背上有貼紙。這似乎假定了我背上一定有貼紙,因此我也無從不知道。

  • 然而另一種情況也是可能的:我背上根本沒有貼紙,因此我也不可能知道我背上有貼紙,「至少有一個人背上有貼紙」錯了。接受這個激進的可能性是因為,既然你(宣告者)可以在「不知道」這一點上出錯,那你為什麼就不能在「有貼紙」這一點上出錯呢?

於是完整考慮之後,這就變成了這樣一個情況:既然我已經知道你是一個不守信用的混蛋,或者,一個腦子有問題的傻逼了,那麼我有什麼理由還相信你說的話是真的呢?你是傻逼,我信你的話,豈不是我也是傻逼?這種情況下,責任當然在你,因為你是傻逼,但是某些責任也在我,因為我不應該相信一個傻逼。

然後我們可以將這個推廣到兩個人的情況下。S 是宣告者,A 站在 B 後面。

  • S:A 知道 B 背後有沒有貼紙,A 和 B 背後有且只有一張貼紙。A 不知道自己背後有貼紙(如果有,那麼 A 不知道;或者沒有),B 也不知道自己背後有貼紙(同前)。

  • B 開始設想:如果 A 看到我背後沒有貼紙,那麼他就知道自己背後有貼紙。……

這是值得懷疑的。當然,如果我們假設 A 是理性的,並且 S 相信 A 是理性的,S 不是騙子,那麼我們可以接著推,推下去的結論是為了要讓 A 不知道貼紙貼在自己身後,S 只能把紙貼在 B 的背後,因此 B 就知道自己背後有貼紙了。因此 S 說 B 不知道就是因為 S 自己是騙子,或者 S 相信 B 是傻逼。

可是,如果 A 看到 B 背後沒有貼紙,有可能 S 是一個騙子,此時雖然 B 背後沒有貼紙,但是 A 背後也有可能沒有貼紙。既然 S 有可能是騙子,那麼 A 的推理就是不可靠的,因此 B 就不能站在 A 的立場上推下去了。這就使得我們陷入了這樣一個循環:

  • 如果 S 不是騙子,那麼,要麼 S 是騙子,要麼 S 相信 B 是傻逼,在騙子的情況下 B 不能知道。

  • 如果 S 是騙子,那麼騙子的話是不值得相信的,因此 B 不能知道。

也就是說,就算 S 真的在 B 的背上貼紙了,並且 B 相信這一點,他也不能知道這一點。因為相信他是可信的會推出矛盾,因此這個信源本身是不可信的。同理,我們可以推出 S 的宣告在這個情況下也是不恰當的,因為如果別人真的相信他,那麼別人會得到一個矛盾的信念。只有在別人不相信他的時候,他才真的能說這個人不知道。相當於是說,只有當別人不相信我的宣告的時候,我的宣告才是真的——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很不好的。

但是,如果 S 真的不是騙子,單純就是相信 B 是傻逼,這個時候又要怎麼辦呢?退回一個人的情況:你認為聽話者聽不懂英語,然後用英語說了這麼一句。這算什麼呢?顯然你沒有想要向其宣告的意味,這更像是秘密泄漏。就像是有人把日記鎖在保險柜里,上面寫了一句「沒有人會看到這個日記」,這算什麼呢?祈願么?由於太令人傷感了所以就不想細想了,隨意吧。

這裡還有一個可能性當然是假設 A 是不理性的,但是這個假設方向沒有什麼意思。一方面是因為不用這個條件也能得到我們要的分析,另一個因為在有時間介入的情況下,A 和 B 對應的不同時間的同一個人,我們當然不願意相信明天的自己是不理性的。

以上。


關鍵在於:

1. 一個人不能聲明一個命題且不知道這個命題;

2. 宣言是共有知識(Common knowledge).

認識邏輯(epistemic modal logic)中引入了模態運算元:

K_a 讀作 個體a知道 / 個體a相信 / ...在個體a的認知中是相容的;

C_{G} 讀作 ...對於群體G的每一個個體是共有知識(每個人都知道,且每個人都知道每個人都知道,……,直到無窮).

在這一框架下,定義:

P_i:在第i天考試/ 第i個人背後有貼紙/ 第i天被處死

K_i:模態運算元,第i天知道/ 第i個人知道

不失一般性,不妨考慮只有兩天的情況。

則這個悖論是說,以下4個斷言不相容

1: forall P, forall a, 
eg K_a(Pwedge 
eg K_aP)

# 任何人不能相信某件事同時認為自己不知道這件事 (G.E. Moore)

2: C_{(12)}[(P_1 wedge 
eg P_2)vee (
eg P_1 wedge P_2)]

# 或者在第一天考試,或者在第二天考試(是共有知識)

3: C_{(12)}[
eg K_iP_iwedge 
eg K_i 
eg P_i], i in left{ {1,2} 
ight}

# 在第一天不知道第一天是否考試,在第二天不知道第二天是否考試(是共有知識)

4: C_{(12)}[K_2P_1vee K_2
eg P_1]

# 在第二天知道第一天是否考試(是共有知識)

任意三個能推斷出另一個為假。這樣的話,只得捨棄其中一個咯。(推理過程留作習題)

值得注意的是,若2、3的宣言不是共有知識僅是Mutual knowledge的話(所有人都知道,但不知道其他人知不知道。在貼紙的情況下是可以做到的,單獨告知即可;時間的情況似乎有點難以想像),則斷言是可以相容的。猜測為了產生悖論n個人需要n階知識即可,證明留作習題。

Epistemic Logic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Epistemic modal logic


推薦閱讀:

康德將「空間」作為兩種感性主觀形式之一是否合適?
如何理解「萬物皆數」?
了解真相有哪些方法?
蘇格拉底和孔子有哪些相同之處,又有哪些不同之處?
"等這顆枯木生花,我就摘下來送你"這句話怎麼理解? 發出這感嘆的人等心裡是怎麼想的?

TAG:哲學 | 悖論 | 邏輯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