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能從玩中完成學習嗎?

現在我們常聽到批判應試教育的聲音,希望孩子能玩中學。所以很多兒童教育機構都強調釋放孩子天性。比如我侄子上課所在的「玩美時光」,強調讓孩子在玩兒中完成藝術啟蒙。這可能嗎?請舉例說明,我們真的能在玩兒中學到東西嗎?


單純的玩不是學習。

訓練和玩的有機結合才是學習。

拿打籃球舉例,一開始大家打球都是覺得好玩,這個時候來人了就會在一塊玩,玩的時候你會發現各種問題,例如投籃穩定性很差,你的假動作騙不到人,所以你會有意識地去訓練自己這幾個方面。

然後在下一次玩的時候發揮更好。

這個過程就是學習。

但是呢,如果有人只是傻玩,打球的時候不動腦筋,不去思考自己的短板和長處在哪,這就是純玩,純玩就不是學習了,這是一種純娛樂。

純娛樂跟學習都是很重要的事情,一個可以放鬆身心,另一個可以讓我們精進自己。

但是千萬別把這兩者搞混,例如把看美劇這种放松的事情誤以為自己在學英語……

這樣搞混的結果就是長期認知失調,最後誤以為自己沒有學習能力。很多人放棄英語,放棄很多學習的動力,其實原因就是在這裡。

————————————————————

來我的公眾號【陳壯壯】,跟掌門一起練武功。


本文轉自公眾號『妙面爸』,ID:xmmlovegod

……………………………………………………………………

1、什麼是玩?

玩籃球,學會人際溝通,觀察,配合,策略,籃球技巧,身體能力全面提升

玩航模,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和電機學都可以學到了

玩樂隊,音樂自是學到很多,人際交往也在精進

本人2013 年30歲,一年狂聽原版英語有聲書上百本,也是玩。英語進步神速,文化上也學到很多東西。

到底什麼是玩?

維基百科這樣定義玩:心理學和行為學上,玩是指以消遣和樂趣為動機,主動自發的活動

(In psychology and ethology, play is a range of voluntary, intrinsically motivated activities normally associated with recreational pleasure and enjoyment)

可見,玩並非針對具體的活動內容,而是指進行活動時個人的喜好和心態。你喜歡,就是玩!

只要你有愛好,抱著輕鬆的態度,可以玩寫作,玩數學,玩音樂,玩英語,玩科學……

而一旦你是被迫,不樂意,寫作、數學、音樂、英語和科學都變成了枯燥、工作,反正是玩的對立面!

題主問玩中是否可以學,就是將玩和學作為兩個看似對立的東西。感覺潛台詞是,學習是枯燥的,正經的,義務的,被動的。玩是有趣的,不正經的,主動的。題主似乎在問,這麼對立的東西,可以結合嗎?

2、為何大家覺得玩與學對立?

為何中國進而東亞的家長普遍會有玩和學兩元對立的刻板印象呢?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日本科學家中村修二

諾貝爾獲獎者中村修二,發現中日韓三國的體制雖然不同,但是家長和師生都深受應試教育之苦:

以下引用的文字來源如下(知乎的引用規範好影響排版)::

原作者:沙沫兒

原標題:諾貝爾獲獎者中村修二:東亞教育問題的根源在哪?

原地址:諾貝爾獲獎者中村修二:東亞教育問題的根源在哪?

日本的教育體制已經相對算這三國里比較寬鬆的了,中國就別提了,老師、學生、家長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至於韓國也是以極端的應試主義和學歷主義聞名的。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麗大學(KoreaUniversity)和延世大學( Yonsei University)總稱為「SKY」,韓國最大規模企業的總裁們,70%是這三所大學的畢業生,而80%的司法機構公務員來自這三所大學。韓國孩子幾乎都要上補習班,2009年韓國補習班獲利總額約73億美元,,這比三星電子的盈利還多,教育支出龐大是韓國人不敢生育更多孩子的最大原因。

2012年,經合組織進行了「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在數學和閱讀項目上,韓學生在所有成員國中排名第一。但是,這項成就是以相當低的效率取得的,有評價說: 「這些孩子是靠雙倍的努力加雙倍的花費……才得到這樣的成績。

他指出東亞教育問題的根源有幾個原因:

東亞儒家和科舉傳統——獲取功名

現代教育體制的普魯士基因——訓練合格忠誠且易於管理的國民

蘇聯式教育的實用速成導向和思想灌輸功能——思想教育(相對日韓中國的附加因素)

其中普魯士教育體系的利弊如下:

普魯士教育體系在當時的很多方面都具有創新意義。這樣的教育體系讓上萬人成了中產階級,為德國成為工業強國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原動力。基於 當時的技術水平,要在普魯士王國實現人人都接受教育的目標,最經濟的方法或許就是採用普魯士教育體制。

然而,該體制阻礙了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對他們 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害無益。不過,在19世紀,高水平的創造力邏輯思維能力也許不如思想上服從指揮、行動上掌握基本技能那麼重要。在19世紀上半葉,美國基 本照搬了普魯士的教育體系,就像在普魯士一樣,這一舉措能夠大力推動中產階級的構建,使他們有能力在蓬勃發展的工業領域謀得一份工作。除了美國,這個體系 在十九世紀也被其他歐洲國家仿效,並推廣到歐美以外其他國家。

但是,如今的經濟現狀已經不再需要順從且遵守紀律的勞動階層,相反,它對勞動者的閱讀能力、數學素養和人文底蘊的要求越來越高。當今社會需要的 是具有創造力、充滿好奇心並能自我引導的終身學習者,需他們有能力提出新穎的想法並付諸實施,不幸的是,普魯士教育體的目標與這一社會需求恰恰相反。如今的教育完全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異常美妙的多樣性與細微差別,而正是這些多樣性性與細差別讓人們在智力、想像力和天賦方面各不相同。」

導致的結果是薩爾曼?可汗在其書《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The One World Schoolhouse)一書中說的:

「在標準化課程表的禁錮下,原本浩瀚無邊而又美不勝收的人類思想領域被人為地切割成了一塊塊便於管理的部分,並被稱為「學科」。同樣,原本行雲流水、融會貫通的概念被分成了一個個單獨的「課程單元」。學生們被「困」在了一種根深蒂固而又安於現狀的教育環境中。如今的教育完全忽視了人與人之間差異美妙的多樣性與細微差別,而正是這些多樣性與細微差別讓人們在智力、想像力和天賦方面各不相同。」 「老師花上一周或者三周、六周的時間單方面地向學生灌輸知識,然後進行測驗,之後就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學習。在這種教育模式中,學生們會發現,在測驗之後,他們基本就把所學到的知識忘光了。」 「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卻沒有特意指出這種聯繫。而且老師並沒有讓學生充分地認知到掌握某個知識點的重要性,學生不知道掌握一個知識點能幫助他們在接下來的學習中獲得更為深入的理解。」「在我看來,一門課程永遠沒有學完的時候,任何一個概念都可能與另一個概念相關。知識似青山連綿不息,思想如河流奔流不止。」只有那些非常厲害的老師,才跳出了這些教材和課時的束縛,將知識的關聯度重新展現出來,並激發學生們去探索更有意義的內容。

普魯士體制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分班分級:

統一的校服、髮型和裝束,實際上是以類似軍隊和工廠的混合體管理的思想;動作統一,服從指揮是第一要務

甚至直接進行半軍事化管理

日本韓國的教育也如出一轍,不能倖免

普魯士教育體制的分級分班的是特色,實際是根據年齡進行分割,本質一種年齡隔離政策。

以課程單元來生產掌握規定知識(教學大綱)的人。目標是知識技能熟練的工人和士兵,而並不以創造力培養作為主要目標。

以下引用自(知乎的引用規範好影響排版):

原作者:愛因斯坦

原標題:《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德國出生長大的愛因斯坦,如此天才大腦都差點被這種普魯士教育毀掉,他親筆寫道:

「……這裡問題在於,人們為了考試,不論願意與否,都得把所有這些廢物統統塞進自己的腦袋。這種強制的結果使我如此畏縮不前,以致在我(愛因斯坦!)通過最後的考試以後有整整一年對科學問題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掃興。」

這位曠世奇才嘆息道:

現代的教育方法,竟然還沒有把研究問題的神聖好奇心完全扼殺掉,真可以說是一個奇蹟;因為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勵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沒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會夭折。認為用強制和責任感就能增進觀察和探索的樂趣,那是一種嚴重的錯誤。我想,即使是一頭健康的猛獸,當它不餓的時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強迫它不斷地吞食,特別是,當人們強迫餵給它吃的食物是經過適當選擇的時候,也會使它喪失其貪吃的習性的。」

以下引用自(知乎的引用規範好影響排版):

原作者:愛因斯坦

原標題:《論教育》

愛因斯坦在其《論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決的方案至今遙遙無期:

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並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時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惡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隻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為了獲得對別人和對集體的適當關係,他必須學習去了解人們的動機、他們的幻想和他們的疾苦。

這些寶貴的東西,是通過同教育者親身接觸,而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過教科書傳授給青年一代的。本來構成文化和保存文化的正是這個。當我把「人文學科」(the humanities)作為重要的東西推薦給大家的時候,我心裡想的就是這個,而不是歷史和哲學領域裡十分枯燥的專門知識。

過分強調競爭制度,以及依據直接用途而過早專門化,這就會扼殺包括專業知識在內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種精神。

使青年人發展批判的獨立思考,對於有價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關的,由於太多和太雜的學科(學分制)造成的青年人的過重負擔,大大地危害了這種獨立思考的發展。負擔過重必導致膚淺。教育應當使所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

參見論教育--愛因斯坦

既然國家政策的意識和潛意識上,教育與學習的目的主要是以工業化批量的方式生產有一定知識技能和思想的公民,於是產生了學習的異化。

所謂的「學習「變成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實現其他目的的手段。玩與這種變形的「學」的顯著不同的是,玩本身就是了玩,這種非功利的屬性使得玩具有審美、趣味和創造性的因素。

正因為各種大有益處的「玩」的內容(科學,藝術……)已經一早開始陸續被收編國有,並納入了教育體制的範疇;所以剩下的生產性不太強的玩耍內容(比如打麻將,鬥地主,斗蛐蛐,收藏古董,打電子遊戲,cosplay),成了國民僅剩的保留地。既然可以自由非功利玩耍的東西都沒有太大效能,因此,「玩物喪志」一詞產生並成了事實正確的真理。

更可怕的是,教育中所謂的「學習」一直在征著玩耍的地,比如琴童一詞的產生,就是音樂這一玩耍內容被教育收編的中國特有現象的結果。

3、為何玩重要?

為了打破體制的束縛,首先要意識到玩的重大價值。

維基百科介紹:心理學很多傑出研究者,包括兒童精神分析的創始人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兒童心理學和發生認識論的開創者讓·皮亞傑(Jean Piaget)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 精神分析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卡爾·榮格(Carl Jung) 和最近發展區理論創始人,前蘇聯發展心理學家利維·維谷斯基 (Lev Vygotsky )都將玩耍視作人類的所獨有,並相信玩耍對於人類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並使用不同方法證明他們的理論。並認為從兒童到成人,玩耍都可以全面提高人的智力,身體素質和社交能力。重點關注以下兩欄的海量研究:

運動類遊戲對青少年的益處研究 Research findings on benefits in youth

玩耍對認知的發展的益處 Cognitive development

具體參見維基英文百科 play詞條Play (activity),

家長希望孩子學習不是想讓孩子成功嘛,回頭看看國內最成功人士對玩的看法:

會玩的孩子、能玩的孩子、想玩的孩子,一般都很有出息。——馬雲

如果只有單向的、填鴨式的教育,孩子只能越學越傻。——張朝陽

我們跑到地球上來,就是來玩耍的,如此才不枉此生。——張德芬

鼓勵孩子讀書、旅行,體驗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楊瀾

推薦一本專門研究這個「玩與學習」關係問題的心理學專著《玩耍精神:會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書中的核心觀點是:

「不要讓大人的決定剝奪孩子快樂的時光。學習不只有一種方式,鼓勵孩子發揮好奇心、愛玩樂和交朋友等天性,可促進學習能力的發展和成年後的心理健康。玩耍精神的本質就是:遠離成人,與其他孩子玩耍,孩子們才能學會自己做決定,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衝動,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與他人交涉差異,結交朋友。玩耍是孩子們學會掌控自己生活、學習獨立生活的前提和手段。」

書中有大量嚴謹的案例和理論研究。限於篇幅就不介紹了。只提一點:由於玩的概念除了喜愛和自發等要素之外,場景一般不是固定的,人員也不是安排的。所以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混齡

混齡是打破普魯士螺絲釘製造的教育體制的第一環。大家稍微留意下,真正的玩,不論是玩籃球、玩音樂、玩遊戲,都是混齡的,無一例外。因為在以玩本身為目的的活動中,年齡不是關鍵因素,而是趣味將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因為不需要為了方便灌輸和管理,所以年齡不同沒有太大影響。

上圖中,一群典型混齡的人在洗車「玩」。大人和較大的孩子在洗,並教授年幼的孩子怎麼做,較小的孩子幫忙遞一些東西配合。非常小的孩子在一旁觀看。玩的時候,大孩子學習領導力和教授力,並培養耐心和愛心。小孩子在觀察和學習。雙方各取所需,進步最快。所以現在教育改革先驅的蒙氏和華德福都有採取混齡法,來改進自己的教學。

大圖看本書的作者老帥哥

書作者不是某位家長,而是全球著名的心理學家Peter Gray。其他頭銜一大堆:

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心理系研究教授; 著名心理學教科書《心理學》(Psychology) 第五版的作者,是最多長春藤大學指定的教學用書,目前已再版六次; 全球知名的今日心理學 (Psychology Today)網站熱門blog自由學習(Freedom to Learn) 的版主。 經常以兒童心理發展專家的身份應邀擔任廣播和電視節目的來賓,包括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今日秀節目(The Today Show)、和CNN國際新聞網(CNN International)等;報刊雜誌也常引用他的文章,包括《紐約客》(The New Yorker)、《亞特蘭大》(The Atlantic)、《男士健康》(Men』s Health)、和《波士頓全球雜誌》(the Boston Globe)等。

推薦閱讀英文版

他在今日心理學的專欄是Freedom to Learn

阿里巴巴的馬雲在一次演講中完整的話是:「我畢業於杭師院,我有時候在想,如果我畢業於北大、清華,可能現在每天就在做研究了,因為我是畢業於杭師院,所以才有了現在的經歷。文化是玩出來的,會玩的孩子、能玩的孩子、想玩的孩子一般都很有出息。」

玩什麼?

玩配音 51號星球英文預告片(妙面爸原典配音)

玩遊戲 家庭遊戲:扯紙巾

玩兒歌 英語動作兒歌Howamp;#x27;s the weather

家長可能會說「你在偷換概念!玩學習,玩科學,玩音樂,本質是學習,玩只是心態。玩物喪志!」再讓我們看看那些單純的似乎毫無意義的且不算「學習」的玩耍遊戲——

世界知名的遊戲節目Minute To Win It,在歐美節目中一直長紅,是創造巨大利潤的金蛋母雞

節目中都是玩一些似乎有些傻帽的小遊戲,玩出花樣也是一種藝術

過通關可以獲得300萬美元獎金,圖片引自維基英文百科

4、如何玩中學?——我家的在家上學實踐

正因為普魯士教育體制的諸多弊端,為了玩與學結合,我們家給孩子選擇了在家上學(homeschooling)的模式。多圖預警…………

在家上學去山上觀察採摘植物,是真正的玩

腎蕨葉片後面蟲卵一樣的東西和孩子經過研究發現,原來是孢子,蕨類用來繁殖的器官

好不容易挖到鳳凰蛋,其實就是蕨類的塊狀根,這個知識點就可以學很多東西

對照植物,查找相關的資料,深入學習植物特性

女兒每周三次去少兒圖書館玩閱讀,自己選5本,媽媽選5本。文學、科普、藝術,甚至兒童繪本類哲學讀本都廣泛涉獵

在家上學的幾個家庭一起參觀手錶廠的製作工藝

5歲的女兒幾個月聽完英語原著Boxcar Children第一第二季無數遍

小夥伴們自己做頭花,參觀益力多工廠,去博物館看恐龍標本玩

更多文章請關注本人微信公眾號『妙面爸』,請掃描下圖關注公眾號


西方的孩子是玩得起的,但我們中國孩子長大後光是養家就已經很吃力了,哪裡還有狗屁詩和遠方?我們玩不起,西方那一套暫時不適用於我們。中國的基礎教育還是可以的,過早西化相當於自廢武功。

——知乎上的精英階層們除外。

括弧,如果題主「玩中學習」的理論只針對於兒童教育這個階段,那倒是沒有問題,我家也是開幼兒園的。


取決於你對學習的定義


我希望上過CECL課程的英語系畢業生,都出來舉個手,證明確實是可以的。


1、在玩中學習,學到的可能不是知識而是能力。

我出去旅遊,會觀察旅遊城市的交通情況、飲食習慣、天氣特點等,這些是我能夠在這座城市遊玩的基礎,如果不知道交通情況,明明有地鐵非得擠公交?天天肯德基不去吃當地特色食物?一直有雨卻不帶傘?第一次去旅遊可能不會學到這些,可是出去玩兩三次就慢慢的有了這種迅速認知城市特點的能力,能夠迅速融入這座城市。

2、在玩中學習,學到的可能不是知識而是思考。

繼續以旅遊為例,我去廣州坐公交車發現大多數人用的是魅族手機,然後就開始思考為什麼不是像上海一樣是清一色的蘋果,不是都是一線城市么?然後又想到魅族是廣東的企業,似乎已經是答案了。可是後來又想到華為也是廣東的企業,為什麼不用華為而用魅族?難道是因為珠海距離廣州近么?像這種思考在旅遊的時候經常會發生,而且不管能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至少我已經思考了,鍛煉了自己的思維能力。

3、在玩中學習,學到的可能不是知識而是行動。

在上海、在廣州、在武漢、在杭州,作為休閑的好去處,我經常會去一些書店乘涼然後順便看會書,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上海,一家規模中等的書店,裡面很多顧客是拿著購物籃買書的。當時很驚訝,感覺有錢就是好,可以買一堆書,苦逼的學生黨只能一次一本的買。後來便醒悟了,正是因為讀書才能夠不斷的去提升自己,或許這也是我們常說的那些書店門口停留的是寶馬而麻將館門口永遠只是電瓶車的道理吧。

本來自己不是很愛讀書,之後便強迫自己讀書,甚至以打賭的形式去逼迫自己讀書----參加「NEW習慣」APP的煥新活動,押金100,為期一個月,堅持每天讀書,中斷一天扣十元,中斷三天沒收全部押金,每天堅持最後有獎勵。現在基本上每個月都能保證自己能夠看完三本書。


個人感覺應該是可以的,最起碼可以幫助鞏固所學的知識。高中學完電解水那一章,自己趁爸媽不在家,弄了一大盆水,加了點鹽當電解質,因為沒那麼多電池,於是直接接了220V的家用電,開始了愉快的電解過程,可是我很快的發現,氣體的比例不是一比二,反而大概是一比一的樣子,我苦思冥想了那麼一秒鐘,才反應過來,我蠢萌的用了交流電,然後我把自己鄙視了一番之後,斷掉了電源,往電解出來的氣體裡面扔了根火柴,之後就爆炸了,繼而證明,我的實驗還是很成功的,那個確實是氫氣氧氣的混合氣體,以及曾經還試過鋁熱反應和高錳酸鉀制氧氣,還吸了口氧,不過不純,所以感覺有股怪怪的味道。


玩中可以得到學習,這是肯定的。

但在這個問題里,還要明確兩點:

  1. 「學習」是否特指「學業學習」?姑且認為是。否則玩網路遊戲本身也存在學習,沒有討論的必要了。

  2. 題主說的是「完成學習」而不只是「得到學習」、「輔助學習」,目標很大啊。

所以,我們能通過玩來完成學習嗎?

理論上學習原本就是玩,但在現實條件下實現的可能性非常低。

理論上?

  • 我想安利一個概念:勞動的異化

(勞動異化 - 搜狗百科、如何通俗的解釋勞動的異化? - 政治)

按現在的話講,就是被迫的強制勞動讓人覺得沒有自我不能發揮自己。(聽起來好熟悉……)

工作和學習都是勞動的形式。

教育界也有人提過「學習的異化」,同理,就是被迫的強制學習讓學生覺得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學習沒有樂趣

還是用故事說明一下:

古代獵人為了生活,帶著弓箭騎著馬去狩獵了,經過了一天的勞動,帶回了滿滿的野味和成就感

這是沒有異化的工作。

不管有沒有收穫,第二天還是會有動力去工作。

獵人在家看著自己的孩子:得想個主意讓他學會自己生活啊,萬一哪一天我出事了怎麼辦?

於是就做了靶子,發明了射箭這種遊戲,讓孩子在家玩玩。

等玩得差不多了,就帶他試試射殺獵物。

第一次毫無疑問失敗了,孩子又激起了學習的慾望:我是要成為山賊王(誤)的男人!

這是沒有異化的學習。

但當學習射箭成為一種強制學習,也看不出學習對自己的意義時,學習就異化了。

痛苦的布蘭:

所以:

  • 學習原本就是玩!只是後來被「異化」了。

我們總是閑不下來,喜歡新鮮的事物,這其實就是學習的天性

可是為什麼我們會把玩和學習分離了呢?

獵人有很多時間可以帶自己的孩子學會狩獵,所以才能保持學習原本的模樣:玩。

而後來的大人總是貪心的,把盡量多的內容壓縮在短時間內進行學習,這是異化的根源

但是能怎麼辦?

事實證明,大人的貪心是有道理的:學生確實學到了比上一代人都多的知識

只不過很痛苦,越來越痛苦。

我上小學時候大家都是背著書包的,那時開始提出減負。

現在減負完了,書包得在地上拖著了。

我們不僅在強度上異化了學習,也在目標上把學習的價值異化成了考試成績

(這樣也導致很多人上大學後的無所事事和迷茫,前面的辛苦學習都被揮霍了。)

  • 那麼學習還能恢復原本的模樣嗎?

可以可以,理論上。(滑稽

現在回過頭想,我們學過的內容,語數英理化生政史地,難道都不有趣嗎?

可是當時忙於應付,卻無法意識到有趣的地方。

比如學英語。學習語言本質上是為了交流。為什麼要脫離交流而學習呢?

交流是很好玩的。

找外國人或同學用英語交流,不懂就查著詞典,很多東西自然會。

這樣在課堂上學習也更有積極性、信心和方向。學習的速度也肯定比死磕課本快。

即使是政治。哲學和法制都是對世界觀的思辨。為什麼要脫離思辨而學習呢?

思辨是很好玩的。

中二的少年,不乏對世界有自己的理解。

可以在我們對世界觀思考到一定程度後引入內容。通過自己思考和與同學辯論來明確思想。

  • 我還想安利一個理論上的理想狀態:我們可以不按統一的步調學習。

試想有多少同學在統一的學習中落後了一步,就永遠聽不懂了?卻還得在課堂上繼續浪費時間?

我希望我們可以面向自己的步調自主地決定學多少、學什麼

如果有人質疑學習,可以允許他迷茫(但不是逃離),幫助他明確學習目的

同時學習的材料也應更趣味化、有更多同伴互動。

把每個學習活動,都變成好玩的,這是可以做到的。

  • 現實條件的障礙:
  • 1、照顧到個人的學習,需要非常大的成本和努力。

在現在的班級制度下,很難做到。很多人選擇「在家上學」,也是種方法。

  • 2、社會和教育制度,要求我們要通過統一的有區分度的考試。

本來可以根據天賦特長進行培養,卻要統一考試。

本來可以不學那麼難的,可是為了區分度,又不斷拔高難度。

馬克思主義的勞動異化問題,今天的馬克思主義國家居然也沒有解決。

  • 3、雪上加霜的原因:電子遊戲。

電子遊戲更針對人的天性的設計,讓我們更習慣於被刺激

原本為了讓我們喜歡勞動而進化出來的成就感,卻被遊戲不斷預支了。

這或許可以說是勞動的「反向異化」吧。

相比之下,學習就更枯燥了,我們就更沉不下心來面對學習。

由於玩電子遊戲並沒有提高我們的價值,我們往往還會空虛和後悔。


「玩」本身也是學習的一種。

1. 用來玩的東西,必然存在著它的限制與規則,再開始玩之前,你的孩子就必須先「學習」這些規則。而且掌握規則的速度,還影響了在遊戲中的發揮。

2. 「玩」更符合人類的認知天性,學習規則》投入使用》反思問題》在規則中創新。更可貴的,這些都是參與者自發完成的。同比傳統意義上的「學習」,後三個階段完全是通過考試來完成的,對參與者來說並不是自發意義上完成的,吸收率不會想第一種那麼高。

3. 有些內容可以在「玩」中學習,而有些內容則不可以。

我從事的工作直白點說就是教學生如何在「玩」中學習商業知識,領導力,以及一些平時學校沒有辦法教給學生的東西。我們通過將「沙盤模擬」這種商業分析工具做成線下的遊戲,讓學生體驗「商業是如何運作的」這個很虛幻的概念,而且這種概念還無法通過書本直觀的展示。

這個線下遊戲的場景。

在我們設計的遊戲中,學生會扮演生產商,經銷商,政府,新聞媒體,投資銀行等等現實中的商業單位,進行虛擬的運營。可以完成生產,合作,投資入股,設計營銷行為,產生價格同盟等等幾乎現實中所有的商業行為。

圖為兩家模擬公司在進行談判。

圖為經銷商設計廣告對模擬消費者進行廣告。

作為一個教育產品,我們完成了一個對於現在所有教育流程的顛覆。傳統教育中,往往先教授知識,再通過使用(考試等)進行對知識的強化以及二次吸收。而我們把學生在沒有任何知識儲備下直接扔到實踐當中,在運作中產生對知識的需求,在進行自主的學習,之後再通過對新學到的知識的使用進行強化。

我們通過這種模式,在虛擬的沙盤中讓學生學習現實世界中商業社會的運作原理,深入理解一些真實存在的案例。

所以在最後回答題主的問題,我們是可以通過「玩」來學習的,但是玩只是能作為一種動機去激勵學生學習,「我想要在這個遊戲中表現的更好」,所以才會主動去進行知識的補充。而且這種方法學到的知識反而有更強的留存能力。所以題主可以去觀察一下,很多提倡玩的項目是不是真的具備這種引發學生學習慾望的能力,而不是一通傻玩而已。


我就是玩美時光的,請讓我說一下我對玩美時光在「玩兒中學」的理解。

如果想弄清楚「我們是否可以在玩兒中學到東西」這個問題,首先要清楚在幼兒階段,孩子是不具備系統學習能力的,在他們眼中,任何一種學習方式,其實都是「玩」的一種。只有他們感興趣的東西,他們才會去接受。

「藝術」更是如此,如果把應試教育形式強加在藝術上,那麼「藝術」將化身為「技術」,就失去了藝術本來的意義。真正的藝術應該是在生活、娛樂、情感等各個方面感知而來。而孩子在啟蒙階段,處在藝術的氛圍中,以「玩」的形式學習知識,是最佳途徑。在孩子感興趣的藝術氛圍里,潛移默化的把知識傳輸給她們,這是最自然也是最科學的。

玩美時光倡導「藝術應該根植於文化、生活、情感」。所以課程內容是根據四季變化以及重大節日來設計,把藝術和生活中各種有趣的東西結合,讓孩子們在玩地高興的同時,接受藝術的熏陶。我們完全不用懷疑孩子能在玩中學到東西,因為玩美時光已經用九年的實踐經驗說明了其可行性。並且這種理念也在今年7月份,獲得了「官方認可」——玩美時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選定為,中國唯一一家藝術啟蒙機構合作夥伴。

孩子們在幼兒時期的學習是「耳濡目染」,你不可能要求他像學校里的大孩子一樣認認真真地學唱一首歌,學畫一幅畫。

「玩美完全不用結果取悅家長,家長有的時候也會質疑,為什麼畫的不像?跳舞為什麼不整齊?往往都是孩子特別堅持,家長說別的課外班都得逼著孩子去,只有玩美是孩子自己非鬧著要來。後來慢慢的,家長發現孩子在路邊隨手就能用樹葉和小樹枝搭出一個漂亮的鳥巢,在班裡可以幫別的小朋友編舞蹈……這些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敏感和創造力,都不是教出來的結果,是用玩美的方式來滋養和啟發,孩子玩美了,自然通過玩,會得到美。童年最重要的 就是玩美了——專訪玩美時光兒童藝術創始人 彭藝


不同意本答案下的絕大多數觀點,除了天資卓越之輩能在玩中學習到很多東西,我們普通人可以玩到輟學。快樂教育本來就是一個矯枉過正的概念,學習本身就是苦的,本來就是和安逸作鬥爭。天才之流確實能玩代碼,可你連《演算法導論》、《數值分析》絞盡腦汁都不一定看得懂,下面轉載一個最近看到的報告。

面對動輒就強調快樂教育,體罰被教育禁絕的中國,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的這番話,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對於一個孩子的教育,必須有懲戒,甚至是嚴厲的懲戒,尤其是面對獨生子女的一代。很多所謂的素質教育、快樂學習完全是被誤導的口號,希望這番話能警醒一些家長,一些老師,一些校長。

  錢文忠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中國上海人,藏學家、印度學家,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師從季羨林,後留學德國漢堡大學。

  以下為錢文忠教授在「第三界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的演講:

  各位尊敬的校長、老師,非常高興來到本次論壇。本來,我的演講題目是俞敏洪校長規定的,但是,聽了四中校長和鄭州外國語學校校長的發言之後,我想臨時改改。我打算以一個學生、一個家長、一個老師的身份,來談一談我對教育的看法。

  對於中國當下教育的看法,坦率地說,我只有四個字——「我不相信」。我不相信中國今天的教育。為什麼?因為在我看來,今天我們對中國教育所有的看法也許都起源於一種錯誤,今天我們沒有認真思考到底什麼是教育。

  我們在不斷讓步,為自己找理由,為孩子們開脫。我想說,教育不是這樣,也不應該是這樣。中國的教育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而我不相信所有問題都有解決辦法。我們這個民族現在有一個奇怪的心態,就是不怕有問題,只要找到辦法,問題總能解決。我要告訴大家,這是謊言,有些問題將永遠無法解決。舉一個例子:一個人得了癌症,如果早期發現還可以治療,如果發現了卻不去治療,或者用更壞的辦法去對待,或者說縱容它發展,到了癌症晚期再去治療,還有用嗎?沒有用。我想,中國教育可能就是這個情況。今天,我們看到了太多的教育的問題,我們也給出了很多理由,也有很多理論,也在做很多努力。但是請大家捫心自問,你們相信中國的教育還有救嗎?恐怕很難說。我個人不相信。為什麼?我們的腦海里有太多似是而非的想法。中國正面臨著很多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面臨過的問題。

  比如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是自地球上有人類這個物種以來所出現的一個從來沒有過的「亞種」,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那麼多沒有兄弟姐妹的人在那麼短時間內,有計劃地出現在一個國家。請別忘記了,我們所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都是針對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今天,我們的教育者在拚命反思,但是別忘了,接受教育的對象的主體已經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亞種了。我們沒有辦法,不知道怎麼教育這些孩子。千萬不要以為他們和我們是一樣的,他們和我們不一樣,甚至可能完全不一樣。

  我們今天講快樂教育,講我們的童年很快樂。可是,我們的童年快樂嗎?至少我一點都不快樂。回憶一般都是虛幻的、快樂的,「好了傷疤忘了疼」。在座的我們,只要上過大學的,誰不是一路考試拼上來的?我們小時候也有不少作業,我們小時候還吃不飽飯,有時候還被老師揍兩下、罵兩句。

  憑什麼教育是快樂的?我實在想不通,教育怎麼一定是快樂的?恐怕被國外教育搞暈了吧!教育裡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我們憑什麼對註定將要接替我們的子孫讓步,我想不明白。

  現在,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勵,沒有錯。那麼,懲戒呢?教育可以沒有懲戒手段嗎?單憑鼓勵就可以完成教育了?我也不相信。鄭州外國語學校校長說,家長無論在任何情況都下不要看孩子的日記。我不敢苟同。為什麼不讓看?我從小的日記父母就看,也沒把我看傻了!

  聽說前段時間教育部發了一個文件,內容是「賦予老師批評學生的權利」。老師批評學生的權利要賦予?可是什麼時候剝奪過?沒有剝奪要重新賦予嗎?現在的孩子罵不得、說不得、批評不得,一點挫折就接受不了!小時候,我的老師懲戒過我,但我們的感情到今天都很好。現在對孩子一味表揚,恐怕還要看家長是什麼樣的人。那懲戒呢?

  我們講跟國際接軌,接軌了嗎?我看是「接了個鬼」。我是在歐洲留學的,我們常講歐洲的教育怎麼怎麼好。好啊,大家看看英國的好學校規矩嚴到什麼地步。英國議院通過了一條法規,大意是「允許教師在歷經勸告無效的情況下,採取包括身體接觸在內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紀律的學生遵守紀律。」說白了,就是可以適當地揍。大家都說新加坡的教育好,新加坡的中小學教室後面牆上,不是經常懸著一把戒尺?據說,孩子表現不好,按規定打三下,只許打手心,不許打手背,必須兩個老師在場的時候才允許執行。

  但是如果說過去的教育都不對,那俞敏洪校長是怎麼培養出來的?徐小平、王強是怎麼培養出來的?我們不是過去的教育教育出來的嗎?我們是隨地吐痰了,還是耍流氓了,我們什麼都沒幹,挺好。我覺得教育不能再一味讓步,我們對孩子要真的負責任。不要迎合社會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什麼素質教育、什麼快樂教育、什麼應試教育。應試是最基本的素質。

  人類社會沒有絕對的公平!中國不公平,美國同樣不公平!現在幾乎可以說唯一的一條相對公平線就是高考了。如果說按照所謂的素質來招生,那麼,中國的平民子弟有多少能進北大、清華? 一個孩子連公平競爭都競爭不過人家,還說素質很高,誰會相信? 所以,不要迎合社會上有些所謂的專家的話。

  我現在提倡恢復全國統一高考,而且是裸考,不要加分。王強是內蒙古高考的第二名,我是那年高考的上海第二名,我們都是這麼考到北大的。如果高考制度不能改,我們的教育就不能改,高考是指揮棒啊!高考制度之所以不能改,是因為我們找不到比高考制度更不壞的制度。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是最不壞的制度。

  我自己也在一線教書,跟學生有接觸,我想告訴大家,對於中國的教育,我們要有一種極度的憂患意識,而且應該是在接近絕望基礎上考慮的,可能就是沒治的。很多人問我,「錢老師,你的孩子怎麼辦?」我的回答是,「聽真話還是假話?如果是真話,我就把他送出去,沒有辦法,沒有選擇。」我兒子在華東師大附中,那是我的母校,上海的名校,當然很好。但是社會環境跟我們那個時候不再一樣了。所以我想,我贊成對孩子真的要嚴格。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孩子還必須管教、必須懲戒,必須讓他知道教育絕不僅僅是快樂的,學習絕不僅僅是快樂的!當你意識到學習是快樂的時候,這位學生就很可能將來要成為俞校長了!如果一個人能夠在學習中感到快樂,那就很可能成為大師級人物!絕大多數人是不會的。絕大多數孩子是不得不學,是為了某種目的或知道學習對其一生的重要性不得不去學的!

  我們要告訴孩子,犯了錯誤要付出代價。如果在全社會形成家長對孩子讓步的氛圍,以後的孩子是很可怕的,我們的未來是很可怕的,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是接不住中國未來發展的重擔的。中國30年的發展創造了物質財富、社會發展的奇蹟,是誰干出來的?鄧小平老人家、江澤民主席、胡錦濤主席,他們都是了不起的領袖,但領袖之外也得有人幹活吧。在中國歷史上,無意識造成的真正精英是「老三屆」。這一批人在文革前完成了初高中教育,文革前的初中高中教育水平恐怕不比今天一般的本科教育低,這批人由於歷史原因被分散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1978年,一切回到了原點。這批人是中國人的精英,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真正的精英,懂知識、受得了委屈、懂擔當。現在,這批人要退休了。而現在,孩子進一步,社會讓一步;孩子進一步,老師讓一步;孩子進一步,家長讓一步。家長心疼孩子,老師也心疼孩子。就是獨生子女鬧得!這樣的教育怎麼行?更何況,現在的教育面臨著巨大的衝突,根本就不能按照一般的教育學理論思考。

  我父親受過很好的教育,但他就看不得兒子教育孫子。有一次,我教訓孩子,我父親在旁邊就有些不愉快。我兒子說:「爸爸,你為什麼用這種口氣跟我說話?」我說:「因為你錯了。」他說:「錯了也不能用這樣的口氣跟我說話。」我說:「《三字經》沒讀過?」他說:「你不就是想說 『養不教,父之過』嗎?」我說:「是啊。」他說:「你前兩天不還講《弟子規》的嗎?《弟子規》里說『守孝悌,次謹信』你都不讓你老爸高興,憑什麼我讓我老爸高興?」這件事就說明,我們的傳統教育在今天已經全然崩塌,我們正面臨著根本的衝突。作為家長,我倒是希望如果我兒子的老師看他不成器,揍他兩下,罰站一會兒,這是應該的。教育部就應該定出這樣的規則,對學生要有懲戒。

  我們現在都說鼓勵孩子的自信心,讚揚他,鼓勵他有自信,這是對的,但是不能過度。在這種教育下的孩子將來到社會,他面臨的反差足以把他摧毀。我們應該告訴孩子,這個社會是殘酷的、不公平的,要準備受到很多委屈,早受到委屈,早得到鍛煉。

  如果校長、老師懲戒確實犯了錯的我的孩子,甚至揍他幾下,我會感謝老師。我相信,大多數老師是有大愛的。我希望老師一手拿著胡蘿蔔,一手還得拿著大棒。新東方創造了不起的教育界奇蹟,我是覺得這個論壇要發出一點真實的聲音,要告訴這個社會,教育不是這樣。再不要簡單地這麼說了,快樂教育、素質教育、快樂學習、成功教育,都成功還了得?我看教育孩子做一個快樂的普通人挺好!

  我覺得,教育是最真實的事情,老師不應該去揣摩家長、孩子的心思,不停地對孩子讓步、對家長讓步。所以,到今天我對中國教育還是四個字——「我不相信」。

  孩子考不考國內的名牌大學我無所謂,我只希望他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好好過完這樣一輩子。更何況,人類到底有多少年誰都不知道。霍金說還有200年,如果真的是這樣,我會跟我的孫子說不要生孩子了。這是一句笑話嗎?

  我們現在要讓孩子盡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我們把未來的選擇權放開給他,因為我們對孩子負不起責任。不像我們小時候,生活很困難、社會不發達、經濟也不發達,但是我們的父母還能對我們負責任。我覺得我現在非常羨慕我父母,他們敢罵孩子、揍孩子,但是我們依然愛他們。今天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哪怕是一個眼神,沒準明天就能把長輩殺了。老師也不敢批評學生,學生在校更不能受傷,老師害怕家長找上門來沒完沒了、糾纏不休。

  我講《弟子規》講到「守孝悌」時,叫我的助手搜索一年以內的「不孝、殺父」的反面例子,然後列印出來,以備我選用作反面例子。不一會兒,助手告訴我:「列印紙沒有了!」我們對孩子沒有一些控制、抑制、約束,一味以愛的名義對他們讓步,這樣的教育是不對的。

  也許這個想法很突兀,應該想辦法如何讓孩子學習更成功,但我內心「不相信」,所以我選擇把我的真實想法跟各位校長、老師彙報。如果我們再不把一些虛幻的東西弄清楚,我們都要完蛋的!

  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恐怕未必應該全然簡單地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這是一個大問題,我們簡單地認為,教育就應該跟著社會發展而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教育是應該跟社會「對著唱的」。是社會在教育教育,還是教育在教育社會?我認為應該是教育在教育社會。現在是社會在教育教育,這樣教育的本體性就不存在了,教育最基本的價值理念就不存在了。我們這個民族原來給教育賦予那麼高的地位和價值,在今天都已經完全被打亂了。

  我們這個社會最後一道防線就是教育。我們不要輕易向社會讓步,我們也不要輕易向我們的孩子讓步,也不要輕易向家長讓步。我們這個社會要賦予校長、老師更大的權利、更高的榮譽、更好的待遇,但是也應該賦予他們更大的責任。

  只有這樣,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大概在那時候還能考慮讓我的孫子留在國內受教育。這是我的真心話,有不對的地方,請各位校長首先把我當成一個學生,其次把我當成一個家長,最後把我當一個晚輩老師,給予批評教育。我剛才講的沒有一句假話,全是真話。當然,季羨林先生教過我「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

以上為錢文忠教授在「第三界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的演講:(轉載自公眾號EMBA)


可以。

不可否認,應試教育對於思想尚處於混沌狀態的未成年人的指導作用,清晰而明確——升學考試。貫穿這個過程,整個家庭整個學校的資源都圍繞孩子,都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去保障孩子完成任務。這讓我們社會的發展少走了很多彎路,但為此我們也付出了相應代價。

應試教育是一把雙刃劍。當越來越多的人抨擊它壓抑孩子天性的同時,我們可以首先看看它為我們帶來了什麼。深受荼毒的成年人心中有一座烏托邦,當經歷過應試教育後,可能憤世嫉俗,狂噴應試教育。答主也經歷過那個時期,但當答主以老師的身份站在講台上時,再回首,冷靜下來,看到了另一番情景。

恢復高考近四十年,高等教育越來越普及。社會資源越來越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上,相對來說,中高產家庭的精英意識幾乎是與生俱來。條條大路通羅馬,奈何有人出生在羅馬。中國社會逐漸形成一條定律:上好的小學,才有更大的機會上更好的初中;上好的初中,才有更大的機會上更好的高中;上好的高中,才有更大的機會上更好的大學;上更好的大學,才有更大的機會找到更好的工作……只有牢牢抓住更好的,才有可能獲得最好的。

不怪僧多粥少的中國,什麼時候都要靠爭,才有機會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而爭,最直接地體現在對孩子的教育上。

電影《Dead Poets Society》幾乎就是中國傳統觀念的家長屈於應試教育的一個真實寫照。在這裡,升學考試的達標優秀率是衡量一所學校教學成果的直接顯示,簡單粗暴。所有的孩子都被希望去遵循傳統,上大學,朝父母為孩子設定好的道路走。新來的老師Mr.Keating是這群傳統學校畢業的優等生,在歷經壓抑人性的學生時代,他的教學理念與這所學校的教學方式格格不入——他鼓勵自己的學生勇敢地發出自己的聲音,尋找內心真正熱愛的,過他們想過的生活。傳統與非傳統強烈的碰撞,鮮明的矛盾,給人心靈巨大震撼,也讓人不禁反思:我們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Mr.Keating經歷過應試教育的摧殘,當他以過來人的身份回到這所學校,他更能體會到應試教育的弊端。他是應試教育的倖存者,更幸運的是,在離開應試教育後,他自我意識的覺醒,當他有機會再次進入這種教育體系中,他懷揣著美好的願景,盡自己綿薄之力,去改變他所不認同的一些事情。

「O Captain!My Captain!」,他想成為他學生的靈魂導師而不僅僅是傳授課本知識的老師。願望很美好,但付諸實踐困難重重。

他的學生Neil被他剛愎自用的父親剝奪所有的興趣愛好,在Mr.Keating的鼓勵下,重新燃起了他的表演夢並勇敢去追求。這裡的Neil,可以對應成是被應試教育死死束縛壓抑天性的中國學生;Neil的父親,在很大程度上,則是中國傳統家長的真實寫照——我們可以為了孩子的學習,逼他去做我們認為對孩子未來有幫助的任何事。孩子是我的私有財產,在ta真正長大之前,我有權決定ta的一切。附帶一句:我這是為了你好。恩威並施,當懵懂的未成年的我們體會到父母對我們深深的「愛」時,大部分會乖乖就範。

當年看這部電影時,感慨萬千。很欣賞Mr.Keating這種教學方式,所以當自己站上講台時,懷揣著無比美好的夢想,去教我的學生,但現實給我狠狠地扇了幾巴掌。得出的結論:應試教育的弊端不是僅靠一個老師就能改變的,它關乎到社會學校家庭觀念的轉變。

回到正題。

玩是對孩子進行思想啟蒙的很好的方式。一個優秀的人,絕不會只在單一方面優秀,因為優秀具有共通性。而寓教於樂,則是培養必需品質的最優解。

在人們傳統的印象當中,會玩和會學似乎是一對不可協調的矛盾體,因為玩會佔用學習的時間。實則不然。我們知道熟能生巧,其中的巧,剛開始來自刻板機械的練習。但真正的巧,則是來自於對規律的掌握,而對規律真正的通透,必須加入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相對獨到的見解。變能通,這才是真正的理解,也是從玩的過程中遷移到學習的能力。一直以來,在學習中對待學生的態度是:我不需要你學習有多刻苦,請給我效率。當規律的探索者,而不是學習的苦行僧。

真正會學習的孩子一定會玩,但會玩的孩子不一定會學習。所以,在孩子啟蒙時代,找對好的玩伴很重要。

不要把一切希望寄托在老師身上。

不要把一切希望寄托在老師身上。

不要把一切希望寄托在老師身上。

辛勤的園丁不是萬能的神,有良知的園丁真的活著很累。更何況中國的初等教育所掌握的社會資源真的很有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影響孩子的終生老師,這並不是一句假話空話。

和孩子一起玩耍,共同成長。

以上。


玩,很容易;玩得好,那就是一門學問了。


如果不是因為覺得寫代碼好玩你以為我會轉專業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真的!小孩在玩的時候可以學會表達自我 如何與他人相處 以及如何合作 在玩的時候和他人的溝通對話也能促進他們的語言發展 玩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Independent play 獨立地玩

2-3歲的孩子語言發展尚未成熟 通常傾向於自己玩 這個時期是他們發展gross and fine motor skills的時期 大概意思是肢體運動能力(走 跑 等)和精細動作能力(用手抓握東西等) (這兩個詞有點難翻譯 )

Parallel play 平行地玩

多見於3歲孩子之間 指的是孩子在同一空間內玩 但沒有直接交流 而是各玩各的 但他們有時會模仿對方的動作 這個階段為之後的玩打下基礎

Associative play 有關聯的玩

比如兩個孩子共同在用積木建一個城市 但是他們各自在建不同的房子 這就是有關聯的玩 這個階段開始 孩子會在玩的時候和他人交流 發展語言能力 比如討論我們下一步該建什麼 孩子會開始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 我們怎麼把這個房子變得更大?還有孩子學會輪流用玩具和分享玩具

Cooperative play 合作的玩

孩子開始學會一起玩同一個遊戲 比如一起玩uno 一起建一個城堡 孩子的社交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語言對話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並且協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提高 還有同樣的分享能力和輪流來的意識以及孩子對一件事的專註力

Dramatic Play 過家家

孩子在玩過家家的時候 一是上文提到的語言能力社交能力 另外孩子也是在探索與練習他們觀察到的對外界的認知 比如開店的過家家 孩子學會買東西是要給錢的 家庭角色的過家家 孩子學到爸爸媽媽的不同角色 孩子發展想像力

上面提到的這些玩中發展的能力 其實很多都是對長大的習慣有關鍵影響 專註力 解決問題的能力 語言能力更是為之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因此孩子在玩中是可以學習的 此外小學低年級 如果老師能將玩和學習結合起來 比如下圖 孩子的學習效率和興趣會大大提高


不好意思,沒看問題描述。

我覺得,先讓孩子學會提問很重要,孩子越是好奇,頭腦中問題越多,越會去探索,去研究和發現,學到的東西也就越多。

比如孩子會玩球,他如果問,球為什會彈起來,這是物理方面的知識,他如果問怎麼才能玩得溜,這就是體育方向的發展,如果孩子覺得球的顏色不好看,要塗上花紋,可以往美術方面發展,如果他覺得拍打的聲音和節奏很有趣,也許是個音樂家?他慢慢表現出不同方向的好奇,你就可以往某個方向引導,自然能學到更多。

————————

玩?什麼是玩?

我個人覺得,「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很正確!

1,玩遊戲

說說最近我玩守望先鋒,排位定在51,到現在一直在41左右就上不去了,怎麼辦?你玩的時候會思考嗎?是,技術不行,那技術怎樣才行?40左右只要隊伍分工明確,肉,狙擊,突進,輔助,齊全,加上一般的技能命中率一般就不怎麼會輸了,到了45,就需要你不光要顧及隊伍組合,還需要你拿在手裡的英雄不坑。到了50左右,對於你的各項指標會要求越來越高,地圖熟悉程度,每個血包的位置,對於手裡英雄的技能組合和使用心得,隊友技能配合等,都會影響戰局,當然還有更多的方面,我只是40左右的坑貨,還望高手指點賜教。

2,玩男人/女人

你為啥還是單身?為啥把不到漢子/妹子?你是真的不屑於找,還是沒有讓別人找你的魅力?如何提升魅力,如何把妹撩漢玩的如魚得水?

這世間什麼東西不需要學習?什麼東西學不到知識?如果你不習慣懂腦筋,不去思考,即使你看完所有的書,對於你來說,那都只是些有規律排列的文字而已。學到更多的前提是你想了解更多。


孩子覺得他在做喜歡的事情,哪怕是一本正經的看書也算是玩。

有的孩子還不愛玩遊戲呢!


我只想說一句:學習必定是辛苦的。這一點上,我贊同 @kingdom fading 。玩耍呢?可能也會辛苦,但更多的可能是得到放鬆。僅僅針對題主困惑的,我來說一說。

一:對中小學生,「應試教育」與「玩中學」

矛盾不是在於應試教育這個人人喊打的東西,而是在於能投入教育的資本有多少。同樣面對高考,東部發達省市與西部貧困地區的孩子的學習過程是有巨大差異的。「玩中學」,需要巨大的教育投資:優秀的老師,優質的器材,還有周圍社會的支持。上海各種面向中小學生的科技競賽可見一斑。

但,這裡我覺得需要強調的是,準備這些競賽都是非常辛苦的!他們是在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也就是「習」)出來。如果這也算是「玩」,那自然是可以「玩中學」的。(其實這也不妨礙競賽學生在應試教育中如魚得水)

二:對學齡前,釋放孩子的天性,在娛樂中完成啟蒙

對這些小朋友來說,學習的範疇會更廣泛一些。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學習,世界對他們來說都是新的。從這種角度看,他們能從任何一次娛樂活動中學到知識。但是,這也僅限於一種啟蒙式的,粗淺的認識。如同 @東莞妙面爸 所提到的,在野外找植物,順便學習了蕨類植物,這本質上是一種科普百科類知識,對於這個年齡的小朋友來說已經夠了。所以,啟蒙是可以在玩耍中完成的。

只是,我還會告訴她,真正的植物學家要學習的知識還很多,可能需要去人跡罕至的地方去尋找,而不是僅僅像我們在路邊看看。我不希望小朋友覺得,知識是可以輕鬆習得的,尤其是專業知識。

如果說一個人的知識結構是 T 字型,上面那一橫就是衡量廣度的,概念性的知識;下面的那一豎是衡量深度的,專業的嚴謹的知識。哪一部分可以輕鬆的玩中學,哪一部分需要下苦力的學,應該是一目了然的。當然,牛人是這樣的TTTTTTTT。


分學科,數理化很難玩起來,而且越學越抽象。。。簡直就是精神上的sm


在有一定知識的基礎上,在玩中學習能力,


推薦閱讀:

國內外有哪些前沿的關於兒童教育的網站?
外甥孩子兩歲,現在老是打人,現在發展到見人就打,冷不丁的就打人,有沒有專家幫我分析一下?
給兒童玩iPad這樣的電子設備,真的會導致兒童失去對真實社會的探索興趣嗎?
求適合3歲孩子觀看的自然科學類紀錄片?

TAG:學習 | 生活 | 教育 | 兒童教育 | 應試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