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曾經是「污染避難所」嗎?拒絕外商直接投資(FDI)能夠避免成為「污染避難所」嗎?

外商直接投資一方面看重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另一方面是否也看中發展中國家環境政策寬鬆,環境成本低。

污染避難所是否指,在其他條件都一致的情況下,單純因為較為寬鬆的環境政策而進行的污染企業轉移?這種情況存在嗎?

中國曾經是所謂的「污染避難所」嗎?

在自由貿易的條件下,如果不大規模招商引資,拒絕 FDI 能夠避免成為污染避難所嗎?

相關問題:

什麼是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的主要動力?「勞動力成本」還是「環境成本」? - 環境經濟

-----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談錢談環保,更多「環境經濟」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題目里有一句話:「外商直接投資一方面看重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另一方面是否也看中發展中國家環境政策寬鬆,環境成本低。」 我想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的。但即便這句話是對的,FDI會帶給發展中國家污染這個論斷也未必正確。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有能力去做FDI的企業其實只是少數。做FDI需要一個企業的運營效率高,但通常運營效率高的企業,反而是更清潔的。不管因為是貿易更加自由化還是由於發達國家增強管制而跑到發展中國家來投資的企業,恐怕都還是最為清潔的那一撥企業,這正是近年來的異質性企業理論教給我們的重要一課。至於為什麼高效率的企業是更清潔的,可以這麼理解:我們可以把「污染」看做是企業生產的一種中間投入,對於一定的產出,高效率意味著投入會要更低(可參考 Holladay 2010年的論文《Are Exporters Mother Nature"s Best Friends?》,另一個原因,也可見對發展中國家來說,保護環境會推動經濟發展還是阻礙經濟發展? - focout 的回答)。

然而,這些雖然是我學習的理論,但畢竟只是理論。理論成立的一個前提,是不考慮中國的政策複雜性。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央在考核地方官員時,把招商引資當作一個重要的指標,因此官員們爭先恐後的吸引FDI,而不注重其質量。這就給了有些人空子可鑽,有些污染極其嚴重的外企也跑了進來,甚至有的外企在本國是個正經企業,到了中國來入鄉隨俗,搖身一變,變成了個污染大戶。對於經濟發達、本身對於空氣質量要求更高的地區來講,或許政府能夠有所作為,僅僅吸納較為清潔的FDI, 並且這些地區的確有資本做到這一點。然而對於欠發達地區,特別是那些優質外商並不願意去的地區,很多時候地方官員為了招商而毫無底線,毫不管當地人民的死活。經濟學家有時覺得需要看實證的證據說話,但我想從小到大我們看到的新聞和聽到的傳說也並非空穴來風。我總覺得,任何不看中國政治環境的理論,都有可能淪為空談,值得我們警惕。單單憑藉兩篇實證文章就想做一般性的結論,恐怕是過於狂妄了。


如果你知道污染天堂,那麼你同時應該知道環境的技術外溢。這是討論外資對於一國環境影響的兩個基本理論。前者是說,重污染企業會自動向環境規製程度較低的國家流動,從而使得環境規制較低的國家污染會變得更加嚴重;而後者是說,由於發達國家的技術較為先進,他們帶到發展中國家的技術也比發展中國家自身技術更加清潔,而且還會帶動發展中國家企業提升自身技術,會改善發展中國家的環境質量。如果說得再形象一點,一個學校有兩個班,好班和壞班,污染天堂認為,壞班裡的學生破罐子破摔,老師也不管,所有差生包括好班裡的差生都會來這裡,這個班只會越來越差。而技術外溢則認為不對,就算污染天堂假說是真的,好班裡的渣渣也比你壞班的平均水平要強,好班裡的渣渣來壞班也能提高壞班的平均水準,更何況來到差班的還未必都是好班裡的渣渣,部分好班裡的白富美一樣來差班,差班水平一樣因此而提高。

那麼哪個說法對呢?環境經濟學界對此爭論很激烈,但從中國的實證研究結果來看,我覺得後者很可能才是主要因素,說起來這挺傷自尊的,人家不要的行業來中國都比我們自己強。從企業層面來看,林立國老師和樓國強老師的《外資企業環境績效的探討——以上海市為例》就給出了很強烈的實證證據,上海的外資污染物排放就是比內資少。盛斌、呂越的《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環境的影響——來自工業行業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則從工業行業層面給出了明確的證據。其他方面的文獻證據還有很多,但是基本結論是差不多的。

如果看過我某高票答案的知友肯定知道這幅圖,不好意思,那個答案里我惹了不少口水,大家紛紛對我的答案表示懷疑,認為我做自干五已經達到一定程度,不過我還是要拿這幅圖來說事(咱這次不提沙漠)。對比一下美國東部和中國東部,但從GDP總量來看,這兩個地區應該差異不大(這是2001-2006年的圖,我大概估算一下,這個說法應該沒有太大問題),為什麼污染程度差異如此之大呢?只能說明美國單位GDP產生的污染要比中國小得多,一般認為,單位GDP的污染排放跟兩個因素有關,一個是產業結構,如果一個國家全是服務業,就算想污染也很難吧;另外一個是技術水平,兩個同樣產業結構的國家,技術含量較高的一般污染也會更低一點。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企業如果來中國開廠,一般會產生兩個影響,它提高了中國的資本密集程度,這往往意味著更加偏向於污染的產業結構,這會導致更加嚴重的污染;另一個就是提升了中國整體的技術水平,這會降低中國的污染水平。從現有的結論來看,後者是起主要作用的,這也是FDI促進我國環境質量改善的根本原因!

所以說,我們最好還是不要拒絕什麼FDI,人家比你差,你看不起人家也就算了,人家比你好,你還說人家給你帶來污染,這不給自己抽耳刮子嗎?


首先,我們先澄清兩個相類似的定義,定義參見Copeland and Taylor (2004 Journal of Econ Literature):

(a)污染天堂假說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a reduction in trade barriers will lead to a shifting of pollution-intensive industry from countries with stringent regulations to countries with
weaker regulations" 即貿易壁壘的下降將導致污染密集型行業從環境管制嚴格的地區轉移到環境管制送的國家。

(b)污染天堂效應(pollution haven effect) "tightening up of pollution regulation will, at
the margin,have an effect on plant location, decisions, and trade flows", 即嚴格環境管制將邊際上影響企業的選址和貿易流向。

從以上很類似的兩個定義,我們不難看出,貿易壁壘的下降 和環境管制的調節都有可能導致產業的國際轉移,尤其是污染行業。

fdi 和污染行業的跨國轉移是否一定是完全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呢?我們是否能夠設想一種反事實的情景:如果不允許fdi,我們的環境一定會比現在更好呢? (腦動大開一下吧!)FDI帶來的不僅僅是資金,也可能帶來是技術和管理能力的外溢,這種正向的外溢是可能提高企業污染減排能力,比本土企業在環境污染方面做得更好。此外,fdi企業平均生產率較高於本土企業,他們可以通過激勵的市場競爭(要素市場或者產品市場)淘汰行業中生產率最低的企業。


外商不是老實孩子。我是環保從業者。我接觸過的企業里,央企和國企在環保方面比外商做的好。最差的是私企。民營上市公司在環保方面的認真程度,差的令人髮指。


不能,去過外商的企業,三廢處理設備先進完善,三廢達標,反而是一些民企,完全沒有環保設備,三廢肆意排放。


關於第二個問題,比較直觀的想,答案可能是yes的。但是邏輯卻是很奇葩的。

現實情況是,因為環境規制政策差異,才產生pollution haven。而環境規制政策弱,的確是吸引FDI的重要原因(實證這個事的文獻太多,就沒必要絮叨了)。所以,正常的邏輯應該是從提高環境規制政策的嚴格程度來避免成為pollution haven。從拒絕FDI開始,就好像你餓的頭昏了,然後知道因為腦袋消耗了大量的能量,所以沒去吃飯,而是把腦袋砍了一樣。


做了涉外項目才知道國標環保標準是很高的,基本上遇到的當地環保都低於國標,甚至很多項目當地都缺乏排放標準。


是國家缺乏相關法律,打鐵還需自身硬。咱們國家的廉價勞力是優勢。環境污染,可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來解決。


不知道,不過新聞上看到的污染企業都是民企。要麼是外企公關好。要麼自己想


從法律的普遍性來講,污染與資本來源理論上是沒有關係的。

不過,需要承認的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內確實呈現出了一種畸形環境態勢:港澳台資企業污染強度&>外國企業在中國污染強度&>國內民營企業污染強度&>國有企業污染強度&>外國企業在本國污染強度。

原因主要是國家環保政策法規的人為歧視,在中國對外資比較迫切的二十多年,外國企業享受到了很多政策紅利,環保紅利是裡面並不算太重要的一部分,而港澳台資企業則尤為嚴重。


中國曾經確實是污染天堂,可隨著經濟的發展,欠發達國家將是污染天堂,因為他們沒有環保意識

外商直接投資不是中國成為污染天堂的直接或者必然因素....隨著科技的發達,環境的污染是必然,我們不能把責任推到外商直接投資上面,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的經濟和環保意識的培養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當然,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成為曾經的污染天堂確實是起到促進作用,利弊分析,會更清楚看到問題的所在


污染天堂的另一面是環保投資的天堂,國外的環保企業高興的要死,誰不發這個財誰傻逼

為什麼國內外都對環保輿論這麼頻繁?給環保企業打廣告是重要的一部分,這樣有利於人家在交易談判的時候提高價碼。

我認為,我們國家的發展過程是這樣的

重開發,輕環保----產能過剩,環保很差-------轉移產能,發展環保-------形成技術,轉賣其他國家

現在就是轉化產能的過程,等到技術形成了,就賣給那些正在開發進程中的國家,反正我們是地球村裡靠前的,用不著擔心坐後面幾排的非洲兄弟。


所有發達國家都曾是「污染的天堂」 , 更何況中國呢。


推薦閱讀:

TAG:招商引資 | 環境經濟 | 環境經濟學 |